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0八集)  2010/8/11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1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二十八面倒數第二行,從「調眾生,宣妙理」看起,我們把這個文念一段。

  「調眾生,宣妙理。調者,和也。眾生者,一切有情也。宣者,示也。妙理者,實相之理體,亦即《法華》佛之知見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宣妙理也」。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都是屬於普賢殊勝的行門。前面一段跟我們講破迷開悟,這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迷而不覺,諸佛菩薩雖然慈悲也幫不上忙。所以把破迷開悟放在前面,然後再教導我們怎樣離苦得樂。經教上面這種順序的排列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讓我們想起大乘教裡常說「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人?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有緣人。有緣人第一個條件就是他有智慧,他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沒有這個條件做不到。沒有這個條件,佛出現了、菩薩出現了,他不相信;佛菩薩為他示現、為他演說,他聽不懂,這真叫無緣,所以諸佛菩薩再慈悲都加不上。具足前面的條件,覺而不迷了,這接下來今天的經文,悲智療苦。菩薩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第一個大悲心,慈悲心在推動。這個慈悲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是性德,只要見性,自自然然就流出來。這種慈悲沒有條件的,所以經上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幫助人得樂,悲是幫助人離苦,都沒有條件。無緣就是無條件,應該是這種做法,像父母對待兒女那種愛護,沒有條件的。諸佛菩薩明心見性之後,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體當然就沒有條件可說,所以稱為同體大悲。他說的話,我們能信、能解、能行。

  調眾生,調是調和。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把這個字看得很重,和為貴。一切眾生在這塊大地,這個地球上共同生活,如果不和,那就是災難,天災人禍都來了。化解這些災難最上的妙訣就是和,所以和為貴。人和,戰爭就沒有了,人禍就沒有了;人要是和,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和,自然災害就沒有了;要是不和,什麼麻煩都出來了,所以調和。眾生,這個地方講的是一切有情眾生,一切眾生裡頭,有情最重要,為什麼?有情能產生變化,無情的眾生是跟著起變化,它不會主動,它不能主動,它是跟著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心態善良,無情的眾生跟著也善良。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是動物,動物裡面人最靈,人之所以異於這一切動物,人能夠明理,明白道理,人懂得隨順大自然的規律去生活,這是人,隨順自然規律就是隨順法性,這是善良的。

  我們看到真正覺悟的人是哪些人?生在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個個都覺悟了,不是普通的覺悟,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這樣的人。所以他們才是標準的和諧。為什麼?沒有自己,我執破掉,像《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們在這個境界裡頭。不但離開這一切幻相,不再執著了,不分別了,連念頭都沒有了。《金剛經》的後半部說「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見是念頭,念頭都沒有了,當然是一片和諧,我們中國人講一團和氣,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面看到了。實報土在哪裡?一乘教裡,佛給我們講真話,就在當下,就在此地,我們地球上的居民一旦覺悟了,念頭一轉,這個地方就是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就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原理原則多次跟我們宣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思想歪了,思想錯了,一切災難就現前;思想要善良,思想要純正,這一切災難就沒有了。所以災難不是真的,諸佛菩薩眼睛當中那是虛幻的,不是實在的。這說明和的重要。

  因此,我們現在是凡夫,學佛是起步,從哪裡學起?從和學起。別人跟我不和,我們要跟他和睦,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別人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對抗,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這結冤仇。冤仇結下之後,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那真叫苦不堪言。痛苦不是一方,雙方都痛苦,那又何必!我們能忍一忍,雙方都得好處,我也無煩惱,你也沒有災害,真的叫雙贏。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教導我們,不能跟人衝突,處處要學忍讓。古人告訴我們吃虧是福,吃虧的人沒錯,吃虧的人不吃虧,佔便宜的人有災難,他真的沒有佔到便宜,吃虧的人真佔到便宜了,這個道理很深。佛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教導我們,處處忍、處處讓,不要跟人爭,海闊天空,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自在,為什麼不肯讓?他要這個地球,咱們就讓開、就讓他,這宇宙當中星球太多了,找一個比地球更殊勝的地方去住,肯定有。為什麼?因為你讓,讓是性德,與性德相應,你去處愈去愈好。爭得來的不是好事情,縱然他完全得到,他後頭不是生病就是災難,日子還是不好過。古聖先賢、佛菩薩教給我們正道,我們不能不感恩,不可以不依教奉行。宣是示,宣是宣揚,用什麼方法宣揚?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能學會。

  我這一生,很多同學跟著我的、看到我的,我讓了三次。在台灣,我們有個小道場,不大,有人想要,送給他,我們到新加坡;在美國也有道場,也有人要,送他,想要都給他;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各地同修幫助我們買下一棟公寓房子,大概一千多萬,有人希望我們離開新加坡,我們就離開了,都贈送了,歡歡喜喜,我們移民到澳洲,到澳洲快快樂樂。澳洲的土地很便宜,土地不值錢,澳洲人太少了、土地太大了。我們愈讓愈殊勝,愈讓愈自在,愈讓愈快樂。老祖宗、佛菩薩教我們忍讓,這有無窮的樂趣在裡頭,沒人知道,你能依教奉行,你就能嘗到。能夠讓才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你不能讓,那個和睦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一定要能夠忍讓。初學的時候,多少還有一點情執,要忍,真正讓過幾次了,那就不是忍讓,是樂讓,讓得很快樂!別人佔有了,佔有了我們還感恩,為什麼感恩?自己能讓,境界提升了,德行提升了,智慧也增長了,怎麼能不感恩?同時要想據有的人,他在那裡給我們做示現,示現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正面的我們要頂禮、要恭敬供養,他據有這些財物弘法利生,比我做得更好,我怎麼能不讓?這讓有大德。如果是負面的,他不是做弘法利生,他是去搞名聞利養的,他演出業因果報給我們看,我們也要感恩。就像他在演戲,負面的演得很逼真,他不善的業行後面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這對於我們、對於一切社會大眾,這是什麼?上課,上了一堂因果報應的課程,細心觀察明白了,會把我們內心一切不善的念頭止住,不敢做了。就像當年佛陀在世,提婆達多所表演的,都是菩薩、都是大善知識,他從負面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是從正面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能說提婆達多不是佛菩薩嗎?

  所以把事理看透了,得到一個結論,「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切善惡業因果報都在我們自己一念之間,我們的心行正,沒有一樣不正,妖魔鬼怪在我面前表現的都是正法;如果我們心裡邪,十方諸佛如來所表現的也邪,這叫什麼?這叫「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的意念主宰一切。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都沒有絕對的是非邪正,沒有,是非邪正是自己的念頭,自己念頭正,沒有一樣不正,邪也是正;自己念頭不正,正也變成邪,這個道理要懂。明瞭之後自己才知道,從修因到證果完全要自己負責任,與別人不相干,這是佛菩薩悲智療苦的大根大本。我們通過這個教學真正體會到,你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永遠離苦、永遠得樂了,什麼環境裡面你都快樂、你都自在。這就講妙理,這個理不能不懂。

  妙理是什麼?實相之理體,就是自性,自性裡面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德行,也就是《法華經》上所講的「佛之知見」。佛之知見,我們中國人老祖宗所講的自性本善,跟佛之知見是同一樁事情、同一個境界,《三字經》上念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要知道。真的認識了,真的參透了,對於世間造作五逆十惡的人,你都不會去責備他,你知道他為什麼會做這些壞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那裡演戲,在這個舞台上他是演丑角、他是演反派,演得非常之好,一流演員。演正派的,像釋迦牟尼佛、孔子、孟子,一流演員;演反派的,也是一流演員,你會這樣去看法,你心地非常平靜,不起波浪。從正面、從反面統統得利益,沒有反面怎麼能襯托正面的善,沒有正面的善怎麼能襯托出反面的惡,就是這個道理。六道輪迴、十法界在舞台上濃縮,幾分鐘表演出來給你看,你在這裡開悟了,你就曉得怎樣去修行,怎樣去自度度他,自己如何離苦得樂,如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佛之知見,這是理,妙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就是宣揚的意思,宣這個字的意思,乃宣妙理也,把這些奧妙、深奧的道理表演出來。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釋迦族遇到一次非常慘痛的災難,琉璃王帶著軍隊消滅釋迦族,釋迦牟尼佛那一族,在這個戰爭當中國家被消滅了,釋迦牟尼佛知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有沒有方法去救這場災難?他沒有辦法。這說明了經教裡面所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把這句話做出來給我們看。佛有能力,有智慧、有能力、有神通,可是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心的念力不可思議,這三個力量是相等的。琉璃王滅釋迦族,釋迦牟尼佛要像我們這樣一樣的程度,好辦,發動十六大國王組織一個聯軍去救釋迦族,行不行?行。十六大國王都是釋迦牟尼佛的皈依弟子,佛要求他們組織聯軍輕而易舉的,大家都會聽話。佛不這麼做法,什麼原因?佛知道這一場災難的緣由,它是冤冤相報,這一世阻止了,將來還有更慘重的,應當讓它報,報了就沒事了。

  這一場災難起源是什麼?起源是多生多劫之前,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中造的業因。釋迦這一族住在海邊是打魚的漁民,這個村裡面有個養魚的一個池塘,有一天他們這個族長下了一個命令,叫村裡面的人把池塘的水統統放光,池塘裡面的魚一網打盡了。那個池裡有兩種魚,魚也有國王,牠們有牠們的組織,這兩個魚王感到這個村莊的人太可惡,把我們殺盡,一個都不留,怨恨在心,一定要報復。這一生牠們都到人道來了,捕魚的這村人就是釋迦族,那個被殺的池塘的魚就是琉璃王那一族。他是來報仇的,過去你滅他的族,人家現在也要來消滅你,冤冤相報,沒有辦法免除這個災難。所以釋迦牟尼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了只有流眼淚,不說一句話,勸大家逃難,能夠逃的盡量往外逃,沒有能力抵抗。逃了一部分出去,他們逃到西藏,因為那是翻越喜馬拉雅山,那邊就是西藏,一部分人逃到那邊去了,就釋迦族。釋迦這一族,總是聽家裡人說話、勸告,就逃到後藏,逃到後藏之後,在後藏就定居,沒有再回去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家族、後人在中國的後藏。這個故事,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給我們表演冤冤相報,這個怨恨不能夠化解,生生世世都會有報復。

  釋迦牟尼佛做出的方式就是忍讓,你要我們的國家、要這塊土地,給你,我們撤走、逃走,一部分不肯走的人都被他殺了。定業不能轉,所以殺業就太可怕了!殺人要償命,殺這些動物還是要償命,這個動物來生,牠的業報、罪報受完,牠又到人間來了。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有情眾生都是不死的,死是身體,換個身體而已,靈魂不死,靈性不死。你跟他結的冤仇,只要他念念不忘,麻煩就不得了!那何必跟人結冤仇?這中國老人講的,吃虧是福。肯吃虧,不跟人結冤仇,我的財物、我的產業你要奪去,統統都給你、都讓給你,好事情,不結怨。一絲毫怨恨的念頭沒有了,這就化解,這是智慧的做法。釋迦佛當年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釋迦族跟琉璃王在表演,我們看釋迦佛是怎麼處理這個事情,我們要學。因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是冤冤相報的事情很多,過去生中造的,現在不知不覺所造的,遇到境界現前就讓,歡歡喜喜的讓,我歡喜,對方也歡喜。那說我們不是吃了那麼大的虧嗎?沒吃虧。他也沒佔便宜,我也沒吃虧,我命裡面有的,丟都丟不掉,這邊讓掉,那邊就又來了,而且來的比我所讓的還殊勝一些,愈讓愈殊勝、愈讓愈多。這不是假的,這就是佛法裡面跟我們講的布施的這個道理,愈施愈多。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只要你肯讓,你決定不吃虧。所以你想一想,吃虧後頭是什麼?是福,那就沒吃虧!吃虧後頭不是禍,是福,吃大虧得大福,吃小虧得小福,後頭得的是福。你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告訴你一句話,肯吃虧的人有福,你就相信了;你相信,那你就肯吃虧,你就肯讓。所以佛菩薩很慈悲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那我們自己就如法炮製,經上有這個榜樣,我們遇到了,我們就幹,真學。真學,它真的有效。早些年有人懷疑,以後看到我們愈讓愈殊勝,他就相信了,他就不再懷疑。不能有佔便宜的心,佔便宜的心你所佔得的是你命裡有的,但是你用的是非法不正當的手段、缺德的手段,用這種手段得到的話會有災禍,不是生病就是遇到一些災難,這個東西跟著你。因此,斷惡修善是真理,天經地義,不能不相信,不能不依教奉行。真正想在這一生生活在幸福圓滿,那聖人的教誨決定不能夠違背,肯定聖賢比我們高明,我們的德行比不上他,我們的智慧比不上他,那就應該老老實實聽話跟他學習,這就對了。

  我們再看下面,底下這一句話,「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乃調眾生也」。這個境界很高,悟佛知見是菩薩,覺悟了;入佛知見就成佛。佛教導我們目的在此地,希望把我們提升到菩薩的境界,你開悟了、你明白了,從這個境界再向上提升,你對於一切事物的處理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你做的方法跟諸佛菩薩是一樣的。下面再從個比喻讓我們體會得佛說法的意義。「調和琴弦,以發正音」。琴,中國古時候彈的琴有五根弦、有七根弦,必須每根弦都能調正,音色才美,太緊了,它會斷掉;太鬆了,沒有音聲,一定要調得恰到好處,正音就出來了。用這個來比喻眾生的心情,也要把它調和,要調到中道,不過分,也不能不到,它的音色就美,所以「令契中道」。諸位見過佛教的建築,寺院庵堂你進廟門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你看到四大天王、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那裡宣示慈悲,用布袋和尚的像,讓你一進門就看到。學佛的人一天到晚要像彌勒菩薩那樣笑咪咪的,快樂無比,無論在什麼環境裡,無論遇到是善人、是惡人,他都歡喜,都是以笑面迎人,他那是給我們上課。你看東方持國天王,他手上拿著琵琶,那個琵琶就是弦樂器,它代表什麼意思?代表中道,就是調和。琵琶的弦鬆了就不響,太緊就斷掉,一定要調到恰到好處,不過也不能不及,它代表中道。你看他的名號叫護國,用什麼來護國?用中道。這個意思要懂得引申,把護國的範圍縮小,縮小到一身,護自己的身,這護法,護法先護自己,自己的思想言行要合乎中道,中國古人講中庸之道。

  你看《四書》,朱熹編的《四書》,編得好,變成中國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朱熹編的。頭一部就是「中庸」,「中庸」是宣妙理;「大學」,「大學」是講方法,這個妙理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方法,「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表演。所以我看《四書》編輯,這個理念非常像《華嚴經》,我那個時候常常想,朱夫子是不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靈感,編成這樣一部好書?非常有可能,為什麼?他跟佛法接觸太多了,當時許多高僧大德都是朋友。《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後面五十三參是表演,《四書》就是這種理念構成的。「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孔子表演出來,你看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了,「中庸」的道理,「大學」的方法,他全做到了,孟子也做到了。孔子代表聖人,孟子代表賢人,聖賢都能把這個理論、方法落實。這個方法落實在自身,身心健康,不亦悅乎。悅是什麼?快樂!我們佛法講法喜充滿,他得受用,人家真幸福美滿。個人落實了,肯定他家庭落實;家庭落實,家庭的美滿;他一家落實,他居住的這個小村莊、這個地區一定受他的感化,家家都這樣做,這一個社區和諧,這個地區太平。所以他說的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產生這麼大的效果。佛法的《華嚴經》那個境界大了,不止一個地球,它的影響是遍法界虛空界,把佛在《華嚴經》悟到的那些道理、生活的方法、處眾的方法(跟大眾相處)完全落實了,這道理、方法落實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來給我們看,你看他跟族群的落實,五十三參不同的族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為什麼相處得那麼好?

  所以《四書》我看是小《華嚴經》。我常常看這個書就想到,朱夫子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靈感,編出這麼一套東西出來,真管用。趙普當年在世,趙普是趙匡胤的宰相,趙匡胤是宋太祖,宋朝開國的皇帝。他跟趙匡胤說,他以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平定天下,統一中國,半部《論語》。趙匡胤死了以後,非常孝順,他的母親叫他這個皇帝位子不要傳給兒子傳給弟弟,他很聽話,他的弟弟就是宋太宗。跟太宗說,我再以半部《論語》幫助你治天下。很有道理,這兩句話是名言。所以聖人的教誨真實智慧,絕不是一般凡夫能夠相比的。無論是修身、養性、治家、治國、和諧世界,都要從中道著眼,能夠用中,不過之也不能不及,做到恰到好處,這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恰到好處。

  下面說,「淨土法門,是佛知見。持名念佛,即從容中道」。這幾句話講得非常之好,為什麼?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建立的,阿彌陀佛不是為自己建立的,我們到後面會念到。這部經裡面有極樂世界的歷史,說明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阿彌陀佛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幫助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太苦了,超越六道太難了,他以善巧方便建立這麼一個新的世界。極樂世界真的是新興世界,因為從建立到現在,時間上講只有十劫。十劫在無盡的時空當中,它是很短很短的,它是個新世界。目的幫助這些眾生,在六道裡面沒有辦法把煩惱習氣斷掉,等於說他建造一個非常理想修學環境,接引大家到那邊去共修,阿彌陀佛親自指導,那邊就他一個老師。那裡面所有障礙我們的、誘惑我們的,在那個世界裡不但你看不到、聽都聽不到,環境好!我們自己雖然阿賴耶裡頭有不善的種子,在那個地方沒有不善的緣,因沒有緣不會起現行,它不起作用。所以是最理想的一個修學環境,他用了五劫的時間造成。怎麼造成?現在我們明瞭,尤其得到近代的量子力學家給我們證實了,確實是可以能造成的,五劫時間他的願力造成的。

  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是怎麼回事情?物質從哪來?物質是念頭意念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我們看到《無量壽經》上講到極樂世界的歷史,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願力不就是念力嗎?他參訪二百一十億個國土,二百一十億是表法的,不是數字,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諸佛剎土他都去參觀過,取長捨短。所以他這個世界是一切諸佛世界美好的集大成,一切諸佛世界不善的它統統沒有,好的它統統都有,都在那裡頭,這麼個世界。諸佛讚歎,諸佛歡喜,沒有一尊佛不勸在他教區裡面這些有情眾生,都教導他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成就快,一生就成佛了,在別的地方修行很長很長的時間,到他那裡很快,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佛知見,這句話講得好!持名念佛就是從容中道,我們怎樣修中道?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就是修中道。到達極樂世界那是一個中道的世界,是個中道的道場。這一段是解釋離苦得樂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你要明理,你要守住中道,這是智慧。

  有智慧,不能沒有福報,福報是世俗人所希求的,佛菩薩也不反對。下面這兩句就是教我們怎樣修福,「貯功德,示福田」,這兩句教我們修福。「貯」是積也,儲蓄,這是貯積,你要積德,指示我們福田。什麼是福田?這個地方也解釋得很好,「福田者,夫世間種稻之田,稱為稻田,以之為喻」,這個比喻,「為眾生植福之所」,那就叫福田。福是要種,這個種叫修,人要不知道種福,福從哪裡來?我們淨宗同學一定要懂得,決定不能迷信,迷信是錯誤。你看許多無知的人進入寺廟去燒香,聽說燒頭一炷香價錢很高,那是迷信。燒香求什麼?求佛菩薩保佑,賜福給他。佛菩薩是貪官污吏,為什麼?你跟他談條件,你看菩薩,你保佑我發財,我今天賺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來供養你。你看看,很厲害,我賺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給你,把佛菩薩全都當作貪官污吏,你怎麼能求到福?你在那裡造罪業,你起心動念就錯了,怎麼可以這樣侮辱佛菩薩?以為佛菩薩跟你一樣都貪財,佛菩薩要有那個本事,要你幹什麼?他為什麼不要一百萬,要你的一萬?他一百萬拿,一萬都不給你,哪有這麼傻的佛菩薩?所以我們的心態全錯了,全是迷信。我們供養佛菩薩、禮敬佛菩薩,表示我們對他的尊重、愛戴,我們對他有沒有求?不能有絲毫去求,為什麼?那是假的,俗話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你?

  真正能保佑你的是表法,你一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我應該學些什麼,得懂這個道理。我見到阿彌陀佛的像、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名有意,你反觀它的意,你就得利益。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我拜阿彌陀佛、我尊敬阿彌陀佛,我要學阿彌陀佛的無量覺,樣樣我都能覺而不迷,阿彌陀佛給我的好處就得到了。我不聽他的名、不看他的像,把這個事情忘掉,所以它是提醒我,是這麼個意思。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表的是大慈大悲,見到觀音菩薩、聽到觀音菩薩名號,我就知道我要用大慈大悲待人接物,這就是菩薩保佑我,不是保佑你升官發財。可是我以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能不發財嗎?能不升官嗎?肯定的。你人有善心,你積德,積功累德,你會得這個果報,是這麼個道理。千萬不要搞迷信,搞迷信,不但沒有福,你在那裡造罪業。

  你們建富麗堂皇的宮殿、這些寺廟,把佛菩薩像塑成金身供養在那裡面,你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上頭沒有房屋,他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他的生活非常簡單,有個小茅蓬他就足夠了。佛的心是為一切眾生「調眾生,宣妙理」來的,是幹這個的!我們真正把他老人家所講的聽明白了、聽懂了,依教奉行,這叫真供養。所以經典裡面不曉得講了多少遍,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都比不上四句偈為人演說。佛經裡面的四句偈,演,我做到了,表演給別人看,我講給別人聽,那個功德超過大千世界七寶的供養。這個話不曉得講多少遍,我們都把它忘得一乾二淨,還塑造金身、造這個大寺廟,以為有福,以為自己有功德,錯了。當年梁武帝為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廟,供養十幾萬出家人,見到達摩祖師,他在炫耀他的功德。跟達摩祖師說,你看我做的這些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了一句老實話,跟他講,並無功德。這一下把他氣壞了,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就送客,以後再不見面了。達摩祖師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他沒聽懂。他那個修法是人天福報,與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那個修福只是來生後世人間福報而已,這不能不懂。所以佛為我們示現、為我們表演怎樣貯積功德。

  現,現是示現,做出樣子來,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這個物質的供養,這叫「示」。他的果報,「生世間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所以三寶是福田,我們用財物供佛、供法、供僧,可是你得要曉得,那真的福才行。現在佛法僧都有假的、都有冒充的,你必須要認識清楚。你要是供養假的,假的怎麼?假的他破壞佛法,至少他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破壞佛教形象,你還去供養他,你造罪業,那不是修福,那是在修惡報,這個很可怕。真正的三寶,佛陀在世純真無妄,佛的正法、佛的像法還都像個樣子,現在是佛的末法。末法多久?末法已經有一千年了,一萬年的末法在後頭還有九千年,照中國古大德的說法,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三千零三十七年,也就是末法已經是一千零三十七年,末法時期法就漸漸衰了。

  我學佛,章嘉大師勸我出家,囑咐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本叫我讀的書是《釋迦譜》、《釋迦方志》。老人家說,你要學佛,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就不會把路子走錯。讀了這個書之後,才曉得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的行誼,出身王族,父親是國王,十九歲捨棄王位,捨棄皇家富貴的那種生活,他出去學道、去參學。學了十二年,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一直就是教學,講經教學,七十九歲過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的世壽七十九歲走的,走的那年七十九歲。所以經上常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示現的是這個樣子,一生沒有建道場,長年住在樹下,樹下一宿。一生過的是遊化的生活,居無定所,今天在這裡,明天到別的地方去了,過的是遊化的生活,沒有定居。這就是說徹底放下了,他什麼都不需要,只有一個目的,希望眾生都覺悟,希望眾生都離苦,希望眾生都得樂,他一生就是這麼一個目標、這麼一個願望,除這個之外,一無所求。

  方東美老教授告訴我,我跟他學哲學,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才把我過去對於宗教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了。接觸到佛法,老師又告訴我:今天佛經哲學不在寺廟。我說:在哪裡?在經典。你要學佛,要從經典當中學。在過去,寺廟確實代表佛法,寺廟裡面這些出家人個個都是有德行、有學問,真的是了不起的人。但是現在他們不學了,不再學習經典,我們學佛要從經典當中學。這個指示非常重要,如果他不把這些話說在先,我到寺廟一看,一看不對,對老師就懷疑了,所以這個指示非常的明確。所以今天我們要種福田,真正知道福田在哪裡,我們看到世間有很多貧病這些眾生,他們迷而不覺,我們要去幫助他,那是種福田,救苦救難。物質上送些供養是積一點福德,但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記,要幫助他覺悟。我們給一點物質給他,他很歡喜、很感謝,很感謝他就會很用心坐下來聽你講幾句話。你要告訴他,至少要告訴他,我們為什麼這麼苦,苦是造作不善業所感得的,我們如何能夠脫離貧苦,那我們就要真正修積福德。

  譬如我們沒有錢,窮苦的人,我那個時候也是這種示現,我年輕的時候是很貧窮,自己生活非常艱難。章嘉大師看到我這個樣子,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你就該受苦,教我修財布施。我跟老師講,我生活都很困難,我哪裡有錢布施?他問我,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可以,還行。一塊錢可不可以?一塊錢還勉強,還行。你要有布施的心,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你要真幹。我很聽話,因為老師的年齡是我祖父輩,對於我們這小輩非常愛護,我們很感恩,聽話,就從一毛、二毛開始布施。一毛、二毛怎麼施法?那個時候逛廟,以前不上寺廟,上寺廟幹什麼?找經書看。因為經書市面上買不到,只有寺廟裡頭有,到寺廟去找經書看。寺廟裡有些印經,拿著一個單子大家湊錢,不拘多少,一毛、二毛也可以,那我們就出一點;還有放生,這寺廟裡常常做的;有救濟,大家捐一點錢,我們隨喜一毛、二毛、一塊,就那麼一點點。常常做,常常遇到,真有心去幹,做到三、四年真有效,收入多了,多了就多做。

  這佛法講的,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施,不能夠積,積財喪道。所以財叫通貨,像流水一樣,它流通,那邊出去了,這邊就進來了;那邊不通了,這邊也不進來了,所以古人稱它作通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有多少就施多少,愈施愈多。真的孔夫子所說,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孔夫子到這個境界。我在七十歲也差不多,七十歲的時候幾乎心想事成,想做什麼事情都成功,需要多少錢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它就來,就把事情辦成,也不會多也不會少,心想事成,你說這多自在!佛教的真理,不但是有道理,是真理,你只要去做,決定有效果,真的是有求必應,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當你有求而沒有感應,不是不應,你自己有業障,你能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這是老師教的。怎樣把業障消除?老師教懺悔,懺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悔過,不是的,他說那是形式,要真的悔過。形式不重要,實質重要,實質是什麼?實質是不貳過,就是後不再造。知道自己錯了,以後再不會有同樣的錯誤,這叫真懺悔,這個管用,能幫助你有求必應。如果形式上的懺悔,痛哭流涕去懺悔,明天還照幹,那是假的,那個沒用處,那個不會有感應的。所以我們曉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真正懺悔是後不再造。過失只有一次,不能有重複,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才能夠恢復到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果德那是智慧、無量壽、莊嚴,都在這個經的經題上。

  下面,「《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如來自性清淨平等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供養三寶,他此地不用三寶,講如來,如來是性德。所施雖然少,獲福很大,你得大福報。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一個小故事,一個年輕的小女孩,出生在農村,家庭非常清苦,有一天走到這個寺廟,身上只有兩文錢,從前銅錢兩文錢,她是真誠心、恭敬心把這兩文錢供養三寶。寺廟裡面的住持和尚看她很虔誠,給她迴向祈福。這個小女孩走了。以後被選到後宮做了皇帝的妃子,叫皇妃。這過了很多年,想起早年的時候到這個寺廟供養兩文錢,這一次報佛恩,她有這麼大的福報做了皇妃,帶千兩黃金到寺廟去供養三寶。供養完畢,老和尚還在,老和尚吩咐一個徒弟給她做迴向。這個皇妃心裡就很不高興,十幾年前我在這裡供養兩個銅錢,老和尚親自來給我迴向;現在我帶這麼多的金銀財寶來供養,你怎麼只派一個徒弟來敷衍敷衍我?所以就質問老和尚。老和尚告訴她,過去小時候妳那兩文錢,真誠的心,所以妳才能有今天這個地位,妳做了皇妃。可是妳今天帶來這麼多供養,那個福報比不上上一次,妳這個福報很小,你看看傲慢的心,沒有一點謙虛、謙德。她還不錯,還能接受,這才真正懺悔謝罪。所以布施東西那個得福報多少,不在供施物品多少,在你的真誠恭敬。那個時候是真誠恭敬,心裡一無所求,得那麼大的福報。所以供養三寶我們要知道。

  在今天,我們怎樣供養如來?現在供養如來,如果說是你蓋寺院,你蓋一千座寺院,不如培養一個講經法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看到年輕的,這些初出家的法師,真正有道心,你要發心來照顧他,他將來成就了,你的福報大,那不可思議!我這一生感激韓館長,她護持我三十年,沒有她三十年的照顧,就沒有我今天這個成就,沒有她三十年照顧,大概我就還俗了。因為那個時候逼著我走兩條路,不是還俗就是去趕經懺,寺廟裡不要講經的法師,我們連找個住的地方都找不到,不給你掛單。如果我們拋棄講經做經懺佛事,每一個道場都歡迎,今天是在這個時代。所以我們曉得,要是真正有一個小地方,不要太大,小茅蓬都可以,愈簡單愈好,能養道心;物質生活過好了,道心就沒有了。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他怎麼會有成就!

  真正肯吃苦、能持戒、能夠依教奉行,實在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他是參學了十二年,廣學多聞,是給我們現代所謂知識分子做個榜樣。真正深入經藏,只要一部經,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你要是鍥而不捨,在上下十年工夫,你就成就了。你說這一部《無量壽經》,你要是把它讀十年、講十年,十年之後你就是活的無量壽佛到世間來了,這個功德多大!比建一百所寺院、一千所寺院功德都大,佛教繼承下去了。有廟無道,不能興教。所以今天有道場,我都奉勸大家,年輕的,真正看有善根的、聽話的,要勸他教學。學習基礎很簡單,先把儒釋道這三個根一年完成,把根紮好,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一定要做到,這是以戒為師。你這個做不到沒用處,假的,縱然有學問,沒有德行,你不能為人師。

  這三個根紮下去了,一部經。現在很方便,你要想聽經,我們錄的有光碟,你拿到這套光碟反覆的聽,不要改變,十年就聽這一部經。我們現在一堂課兩個小時,你一天就聽這一堂課,聽五遍就十個小時。你拿到這個光碟,這光碟是兩個小時的,一遍聽完了,再聽第二遍,再聽第三遍,聽五遍,就一天十個小時,其餘的時間念佛。一天十個小時,你聽上十年,通了。我們一般講聽上三、四年,你就得念佛三昧;六、七年你可能就開悟了,到時候你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沒有學過的經,你一展開,你就都懂了,一經通一切經通,十年的時間就成就了。這十年很苦,你要真正能吃苦,十年苦不能吃,那就完了。心無二用,一心一意專攻一部經,個個都有成就。誰是人才?誰都是人才,只要肯紮三個根,只要肯用十年的工夫,在《無量壽經》上一門深入。

  我這一次也是看到災難很多,佛法衰微、宗教的沒落,把《華嚴經》暫停一年,把這部經細細的講一遍,提供給真正想學的人做參考。真正想學,不必跟我,跟我身邊沒用處,你拿到這套光碟有用處,我教給你這個方法你真肯幹,十年出人頭地,中國古人有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沒有一個不成就。十年能夠成就幾個真正講經的法師,如理如法的,那個功德不曉得有多大!跟供養阿彌陀佛、供養釋迦牟尼佛功德沒有兩樣,這不能不知道。人才第一,沒有人才,什麼都是假的,這個要知道。真正供養人才,用錢非常有限,為什麼?他吃苦,他不需要很多物質的供養,只要一個安定的環境,他就能成就。自己好好學,我相信學三年他就能講。能講的時候對內,不要對外,韜光養晦,不要求出名,一出名麻煩了,你就完了,肯定就走下坡、就墮落。十年之後再對外,十年之內不准對外。家裡面幾個同參道友,一個人、二個人、三個人都行,這叫真正培養人才。

  我們講到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底下這個比喻,「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真的是這個意思。你能得到很大的福報,這樣的人發這個心,他是來續佛慧命的,他是真正幫助正法久住。《菩薩本行經》,有這兩句話說。「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由此可知,不信佛的人他怎麼修福?方東美先生講的一句話,「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學佛,你怎麼能夠得到最高享受?這些話我們都要常常記住。「以上諸釋」,上面這些解釋,「皆與今經相契」,跟我們現在這部經上所說的相應。「又《俱舍論》有四福田」,《俱舍論》當中講的四種福田,第一個是「趣田,畜生」,不傷害畜生,愛護畜生,這都是種福,這是惡道。第二種「苦田,貧窮困苦之人」,要發心照顧他們。第三是「恩田」,恩田是「父母」,要孝養父母。第四是「德田」,德田是老師,「三乘之賢聖」,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些人在這個世間都是教化眾生的,都是老師的身分。所以這是廣義的福田。

  《弟子規》裡面講,「凡是人,皆須愛」,愛人是福,害人是罪,決定不能害人。不但不能害人,不能害物,你看你虐待這些畜生是罪,現在人造的罪太重太重,所以世界才會有這麼多災難。你看看怎麼對待畜生?畜生能不報復你嗎?從前我們農家養的家畜,譬如養一隻雞,照顧牠、很愛護牠,到什麼時候才殺?至少半年到十個月,牠真長大了。現在一隻雞,我們到養雞場裡面去看,那個雞出生下來就在籠子裡頭,一生牠都沒有落在地上跑一跑,一生等於做監牢獄,牠什麼心情?一點自由都沒有。天天餵牠,用個燈照著牠,牠不能睡覺,讓牠長胖。多少時間就長胖拿去賣去了?兩個星期,兩個星期就長胖了。牠吃的什麼?化學飼料,叫牠長胖,這種肉能吃嗎?你吃了之後你就得病,這是對於動物太不仁道了。養一隻豬,兩個月就拿去賣;從前農家養豬是一年,養豬到臘月的時候、過年的時候才殺。現在你看看,一頭豬兩個月,一隻雞、一隻鴨兩個星期,虐待動物,你怎麼對得起牠?所以牠的情緒不好,牠的貪瞋痴很重,那就是牠有毒,牠肉裡頭有毒,你吃了之後就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牠給你的報復,你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