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八九集)  2011/2/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8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四十六面第四行,從當中看起,從第二「外忍」。

  「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和尚阿闍黎師徒同學,或聞毀佛法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前面的苦惱是從內來的,飢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都是從內發的,特別是病痛,衰老、病痛,所謂是老苦、病苦。外忍是講從外面來的,這些逆境是從他,別人以惡言毀謗、侮辱這一類的,乃至於陷害都要能夠忍。或者聽到別人毀辱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眷屬,無論是有意無意。出家學佛了,毀謗你的老師,阿闍黎這都是老師,和尚是親教師,他雖然沒有親自教我,他講經教學我去聽過他的課,這個人就稱他作阿闍黎。師徒、同學,在我們面前毀謗這些人,或者是毀謗佛法,毀謗佛法僧。在這種狀況之下,修菩薩道的人要能忍。

  我在很多年之前,五十多年前,還沒有出家,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那個時候李老師派我在慈光圖書館服務,圖書館是老師創辦的,我在裡面做管理員。管理員有三個人,我是其中一個,也是做義工。有一天遇到一個同鄉,不認識,他說他是安徽人,同鄉,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看到我學佛了,好像很同情我,路走錯了,怎麼會搞迷信去?對於佛教嚴厲的批評。我看到這個樣子,一切順著他,他怎麼批評我都點頭,是、是。講了一個多鐘點,他很累了,我倒了一杯茶給他喝,繼續再講,足足講了兩個小時。我說難得你說了這麼多話,原來佛教是這樣子,你真正救了很多佛教徒,讓他們回頭是岸,所以信基督教好事情。我說我有個問題向你請教。好,什麼問題,你問。我說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要先把這個文章看一遍?那當然的。我說請教你,你有沒有看過佛經?這一問,他沒看過。我說我們這個地方圖書館,每個星期三老師在這裡講經,你有沒有來聽過?沒有。我說這不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沒有看過經、沒有聽過講,你這樣批評佛教,我說你膽子倒不小,閱覽室還有很多人,你不怕那些人笑話你嗎?我這幾句話一說,他滿臉就紅了,不好意思了,走了。

  第二天來了,帶了牧師來,很客氣,有點君子風度,不錯,來道歉。我說歡迎,歡迎你來聽經,歡迎你來聽講,把佛教毛病統統找清楚了,你把它一一糾正過來,你救了多少佛教徒,這個功德無量!他們走了以後,我們旁邊還有兩位我們的老同修,告訴我,他說他那些批評,我們看到你一面聽,頭不斷的在點頭,我們都替你著急,沒有想到你最後有這麼一著。我說我一聽就曉得他是外行,讓他發,發得足足的,這一棒打下去,那就有分量了。我這樣告訴大家。佛教是禁得起批評的,我說對這種人不能夠跟他辯駁,他沒有看過、沒有接觸過,一無所知,道聽塗說,這種人給他發足了再來問他。我們問他是很合理的,我們歡迎你批評,不是拒絕,也不是說你不應該,應該批評。但是,你一定要對佛教了解,沒有透徹的了解,沒有說話的資格,這是求學的態度,不能不知道。

  所以不忍不行,忍,你看我們應對他的都是和顏愛語,沒有一點點偏袒我們的教,而抵制其他宗教,沒有。我們說宗教都是好的,深入經藏你就明白了。那以後就變成朋友,到這邊來找我聽我談,不是我聽他的,他來聽我的。我們告訴他,佛教跟任何宗教沒有衝突,佛陀在世,有許多宗教裡面的傳教師、宗教裡面的執事人員都來皈依佛陀、來學佛,釋迦牟尼佛沒有讓他放棄宗教才可以來學佛,沒有。你們在經典上都看到,《地藏經》婆羅門女,佛菩薩沒有叫她放棄婆羅門教,她兩樣都學,婆羅門是她的宗教,佛教是她的教育,不衝突。信仰宗教,在學校一樣念書,學校沒有說你有宗教信仰不可以到學校來,沒有這一條。我們把這個說給他聽,他很驚訝。這是你說的嗎?不是,經典上這樣說的,你去看就明白了。佛陀是教育,但是現在社會國家把它列入宗教,我們稱它是宗教的教育。對外要忍,忍才能夠化解誤會、化解對立、化解衝突,如果說一聽到就生氣,那就錯了,這個怨愈結愈深,這樣會造成無謂的衝突。這是講外忍。

  第三,「云何名菩薩法忍?佛於諸經說微妙義,諸法寂靜,諸法寂滅如涅槃相,不驚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是名法忍。」法忍是什麼?修學佛法要忍,特別是大乘。我們從世尊一生教學的歷史就能看出,世尊開悟之後,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這是教學的開始。最初五個學生,以後慢慢愈來愈多,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是常隨弟子,始終跟著佛,佛到哪裡他們跟到哪裡,沒離開過。佛對他們的教導,你看前面十二年講《阿含經》,小乘經。我們知道,佛依二諦說法,佛講經教學根據二諦,前面學過,真諦跟俗諦。真諦是佛親證的境界,那個境界高深莫測,一般人不懂。不懂,對他就沒有緣分,他聽不進去,他聽了懷疑,甚至於就離開了,他不知道自己程度不夠,他說你胡說八道。所以佛的教學有善巧方便,先教世諦,教你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得到幸福美滿的一生,這大家都歡喜。所以小乘裡面多分都是世法,俗諦,真諦很少很少,不常說。

  「諸法寂靜,諸法寂滅」,這些在小乘很少講。十二年小乘告一段落了,講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把你引導入大乘;方等講了八年,真的就入大乘,那就講這些了,說微妙義,般若,般若是大學,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法華》相當於研究所,《法華經》的教義跟《華嚴經》是通的。《華嚴經》雖然是最早講,沒人知道,佛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凡夫是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了,十幾二十天沒起來,就坐在那裡。殊不知佛在定中講經,什麼人聽?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數無量無邊。沒有定功,不能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境界的,那你就沒有資格聽經;有資格聽經,你也入定了,入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境界。所以小乘人不承認《華嚴》,說《華嚴》是偽經,不是佛說的。誰造的?龍樹菩薩造的,龍樹菩薩從龍宮裡傳出來的。龍樹菩薩能造得了《華嚴經》嗎?能造《華嚴經》的那就是佛陀,沒話說的。

  所以我們從世尊一生教學像辦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樣把人教出來了。我們學佛要是沒有耐心,四十九年,你沒有耐心你能畢得了業嗎?不是我們現在的學校。現在的學校,你看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也要二十多年,沒有二十多年這種耐心,你畢不了業。可是佛法的畢業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什麼時候有這樣的人?般若會上就有了;換句話說,在後一半的時候,就是後三十年,前面二十年沒有開悟的,後面二十年有。般若會上開悟的有了,法華會上開悟的就更多,所以成佛的《法華》,一部經沒講完就開悟了,證果的,沒有講到證無上菩提,證阿羅漢果的、證辟支佛果的很多。所以這是講,對佛法的修學要有法忍。

  今天我們繼承祖師大德所傳的,又知道學習的祕訣,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就?就是不能忍辱。你能不能忍十年?能忍十年就成就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前兩年的時間,把儒釋道三個根、把文言文學好,文言文沒有別的,就是背書。在早年,我曾經建議過同學,《無量壽經》四十八品就等於四十八篇。老師當年教導我們是用《古文觀止》,讓我們自己在裡面選五十篇,熟讀,要能背誦、要能講解。你能背五十篇古文、講五十篇古文,你的文言文基礎就拿到,有能力看文言文了,你看《四庫全書》、看《大藏經》,文字的障礙沒有了。所以我比喻這五十篇文言文就好像是《四庫全書》的鑰匙、《大藏經》的鑰匙,一個星期背一篇,一年正好,五十個星期,你就學完了。老師又說,進一步的說,如果能熟讀一百篇,兩年的時間,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不難!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中國人特別喜歡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瞭,怎麼會給我們找麻煩?哪有這種道理!

  所以,老祖宗對後人的這種愛護,設想的周到,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這文言文的發明還得了嗎?這種方法它超越了時空,不受空間維次的限制。語言是會起變化的,隨著居住地區起變化,我們講的方言,也隨著時代起變化。世界上其他國家語文是走同一個路子,幾百年之後,語言變了,前人寫的東西後人看不懂了。歐洲的拉丁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只有考古學家,還不能完全了解。中國老祖宗早就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所以他們有智慧,創造了文言文,文言跟語言分開,語言隨著時間地區會變,文言文永遠不變。你只要能夠學習,你看頂多兩年時間,你不但有能力閱讀,你有能力寫作。寫作很重要,為什麼?用文言文寫作留給後人,幾百年以後、幾千年以後人看到的時候,能看得懂你這個東西,你的信息傳下去,他們真能得受用。這個工具了不起,比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高明。現在科學技術不錯,你說話能把你音聲錄下來,音聲錄下來,幾百年之後語言變了,雖然聽,聽不懂,那也沒有用處,那就不如文言文了。

  文言文千萬年之後的人他能聽得懂,前人的智慧、經驗、方法、成果,都能夠原原本本的一代一代傳下去。全世界中國人獨有。文化沒有國家、族群的界限,那個意思就是說,文言文應當向全世界推展,理由是什麼?理由是中國有最豐富、最圓滿的人文的文化。這一分財產是整個地球全人類所共享的,你只要拿到這把鑰匙你就有分,《四庫全書》、《大藏經》就是你傳家之寶。《四庫全書》是五千年前老祖宗傳下來的珍寶,《大藏經》是三千年前佛陀傳下來的珍寶,你只要有這把鑰匙,你就全得其受用,你能夠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這還得了嗎?這個意思我們要懂、要明瞭,這絕不是迷信。認真的學習。

  我們學習,小時候沒學到不知道,不能怪你,因為什麼?父母不知道。也不能怪父母,祖父母不知道。傳統文化疏忽應該有兩百年了,我們對它產生了偏見、產生了誤會,不想學它,至少有一百年,一百年應該是四代。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就在這部經上佛說過了,說得非常中肯,他說「先人不善」,前人,我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於曾祖父母,他們不曉得這個事情,「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的父母教子女都是教他競爭,跟外國人學了,對自己中國文化陌生、不認識了,所以不能怪責他們。佛這個話說得多麼慈悲、多麼中肯,忠恕,要原諒他。我們今天知道了,抓緊時間補習,把這門課補出來,我們就有能力承傳。這個歷史的任務、祖宗的慧命,中國古人講「為往聖繼絕學」,佛法裡面講「續佛慧命」,我們今天要把這個擔子擔起來。絕學、慧命要從我來傳起,你發這樣的心,你就得到三寶威神的加持、祖宗福佑,祖宗保佑你,你是三寶的傳人,你是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的傳人。能不能做到?具足忍力的人就能做到,經文上說「忍力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這是菩薩法忍,學佛的人應該是這樣的心態。

  「我若不解是經,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我們要常常講,我如果不解《四庫》、不解經藏、不知是法,終不得菩提。要常常有這個心,鼓勵自己。「是故菩薩勤求咨問讀誦」,認真努力,求學!古時候求學有老師,尋師訪友,今天老師沒有了,可能志同道合的你也找不到,但是今天有異方便,就是跟古人不同的方便,這些經書很容易得到。這個異方便是印刷術發達,古時候沒有印刷術,書是要抄寫的。抄寫,你想想看你一生能抄多少,那個太辛苦了。而且你找不到,那時候的書分量太少了,你到哪裡去找到書你去抄一本。現在這個不操心了,《大藏經》、《四庫全書》從前人不敢想像,什麼人家裡能夠有一套《大藏經》?我告訴諸位同學,我在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我才知道,我們安徽省一個省有多少部藏經?兩套半,完整的只有兩套,還有一套是殘缺的,你就想想看。我們那個省文化還算是不錯的,還是高文化的。《四庫》有沒有?《四庫》沒有。《四庫》在當年,總共只抄寫了七套,國家放在七個地方,如果你要想看《四庫》,在我們家鄉,要到南京,或者是到杭州,那邊有一套,要到那邊去抄寫。原本是手抄的,這個書不能借出來的。現在方便了,現在我們這個小小的淨宗學院,我們這裡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有十套《四庫全書》,你說在以前誰敢想像,不敢想像。典籍得來容易,現在不必那麼辛苦去抄,有的還抄錯、抄漏掉,這常有的事情。現在影印機、電腦多方便,你所需要的東西,可以從《四庫》裡面掃瞄到電腦,印出來跟原書一樣,這方面比古人的方便太多了。問題是我們有古人那種精神、那種忍力,鍥而不捨的去學習,那你就成功了。

  現在成功的人有沒有?有,我見過,我還聽到過有幾個人,沒見面,都是在網路、在衛星電視。他們抓到一個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八年他成就了。當然這裡面最重要是修學環境,自己能什麼事情不聞不問,定下心來在這個地方讀十年書,有人護持你,衣食住行有人照顧,這到哪裡去求?短時間的照顧容易找到,沒有長時期的照顧,你怎麼會成就?你們同學都曉得,我是跟三個老師學的,學成之後,如果沒有韓館長三十年的照顧,我就沒有了。不是還俗,就是去趕經懺佛事,不可能在今天還在研究經教,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所以我深深感觸到護法的人重要,沒有人護持,你不會成就;有人護持,你自己真幹,鍥而不捨,你決定成功。所以我今天在想,我們的學院執事,就是服務的人員,我們要聘請,讓出家人什麼事都不要做,讀書。我來供養大家,供養大家十年。你們十年真正懂得,不難,紮三個根、學文言文,文言文用經典可以、用祖師大德的作品也可以,譬如《印光大師文鈔》,蕅益大師的、蓮池大師的,這都是明末清初。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寫得好,不難懂;蕅益大師的《宗論》,《靈峰宗論》篇篇都是好文章,我們出家人學這個。在家同修要到這個地方來讀書求學也歡迎,我們也發心供養你。你到這個地方來,定下心來,十年不出門,儒釋道的經論專攻一部。學道的,學《莊子》的,《莊子》的文章好,一流的作品;老子《道德經》不長,八十一篇,總共只有五千多字。背這些文章都很好,這都可以做文言文的基礎,入門。我們是半路出家,不是從小扎根,從小扎根容易,我們現在都三十以上,四十歲了,才發心,來得及,不是來不及。四十歲發心,五十歲出來正好;五十歲發心,你看六十歲成就。劉素雲居士五十五歲發心,六十五歲成就,給大家做出最好的榜樣。

  我來想個方法,無論在家出家,利用這個道場,大家好好的來學習,讓你們萬緣放下,一心在這個地方求學讀書,成就你們。世法、佛法,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後」不是人多,人口不斷增加,但是沒有聖賢人出來,這叫無後;沒有人能繼承傳統文化,沒有人能續佛慧命,這叫無後。我們發個大心供養後人,真正發這個心的,你們告訴我,真正發心,常住裡面所有的事情絕不會讓你做,讓你專心讀書,學儒、學道、學佛都好。今天儒釋道都缺乏人才,儒釋道學習都要遵守前人立下的規矩,儒家所講的「教之道,貴以專」,佛法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在這個地方樂觀其成。希望同修對我的說話要認真,我不是兒戲、不是說著玩的,我是誠心誠意在祈求。

  你們真正發心,在目前這個環境,你們一年生活費用多少訂個標準,我會找護法的人來護持。南昆士蘭大學我送給他們的獎學金,一個學生一年是一萬塊錢,四年畢業我送他四萬塊錢。一個學生四萬,我供養五個學生,不多,一年二十萬,四年畢業。我供養你們的期限十年,一年一萬的話,一個人是十萬,十個人一百萬,一百個人一千萬,我還可以供養得起。你們什麼都不要做了,就像學校做學生一樣,好好學習。十方護法的這些大眾功德不可思議,他們花錢不多,你們十年,一個人才不過十萬塊錢,十萬塊錢培養一個聖人,這還得了,多大的功德,到哪兒去找!所以常住有這筆收入,就可以雇用道場裡面一些工作人員,完全發給工資,聘請的,他們得認真護持、認真工作。不立制度,怕的是將來這個十年又空過,那真是可惜。這個十年讓我們深深反省,我們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過失在哪裡?亡羊補牢還不算晚,未來的十年我們決定要掌握住。這個制度能收到很好的成效,那就一直把它發揚光大。我想將來,寺院庵堂不會再做經懺佛事,不會再做法會,好好的為正法久住培養人才,為中國優良文化傳統培養師資,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大事!菩薩法忍。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第四,「云何名菩薩隨佛教忍?」這是佛教你,你得要去做,菩薩能隨順佛的教誨,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菩薩瞋惱」,瞋恚、煩惱;「毒」,毒是三毒,貪瞋痴慢,貪瞋痴慢疑我常常說它作五毒,這些念頭生起來的時候,「作是思維」,底下這就是佛陀教導的,這是用觀想的方法,「此身從何而生」,這身怎麼來的?「從何而滅?」這身從哪來的?四大、五蘊和合而生。它怎麼滅的?四大分散,物質現象的身體、精神現象的受想行識統統分散,滅了,教我們想這個。「從我生者,何者是我?」像《楞嚴經》七處徵心一樣,你去找,追根究柢,你去找。「從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從何因緣生?」佛家講緣生論,有情眾生,「因緣所生法」,《中觀論》上說的,「我說即是空」,緣聚的時候有,緣散就沒有了,聚散無常。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依正莊嚴,法爾如是。

  佛經裡有科學,《華嚴經》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裡頭講什麼?講宇宙的源起。太空從哪來的?太空當中有這麼多的星系、這麼多的星球,從哪來的?星球裡又有這麼多的眾生,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佛經上講的科學跟現代最新的科學不謀而合,科學也走到這個方向了,宏觀宇宙,太空物理,微觀世界,量子力學,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阿賴耶。科學家說這個宇宙只有三樣東西,除這三樣東西之外一無所有。這三樣是什麼?第一個是能量,第二個是信息,第三個是物質。就像我們這萬花筒一樣,萬花筒裡面只有三樣東西,紅的、黃的、藍的三個碎片,除這之外什麼都沒有,你把它裝在裡頭轉一轉,變化無窮。這三樣東西,佛經上說過,現在科學家發現了,能量就是阿賴耶的業相,信息就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這阿賴耶的三細相。這三樣東西組成整個宇宙裡面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就這三樣東西變化出來的,賢首大師《還源觀》上講「出生無盡」。我學《還源觀》的時候,這一句我怎麼想都想不通,怎麼會出生無盡?以後忽然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不就是這個現象嗎?我提了萬花筒,就有很多朋友給我收集,大概我現在有二、三十個萬花筒,大家找來送給我的。這個原理就這麼簡單,宇宙不複雜。

  微觀世界,在佛經裡頭,我們前面念過,毛、塵,一毛一塵,毛是汗毛,正報裡面最小的,汗毛尖端;塵是依報裡頭最小的,佛經上講塵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塵是什麼?科學裡面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夸克,講這些東西。最近這三十年,科學又進了一大步,發現微中子,物質,最小的物質,應該就是量子,小光子。它的體積是一個電子的百億分之一,我們前面學過,這是黃念老,他是個學科學的,把這樁事情給我們提示了,講一毛一塵的微點。我們記載是前面,我來翻翻看能不能翻得到。翻到了,三百三十八面。一九八0年以後,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對,一百億分之一,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一百億個微中子組成一個電子。這些現象,它們在空氣當中,我們沒辦法覺察它。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地真誠、善良、慈忍,這個心態好,所有物質現象都變成最好的。我們的心態如果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殺盜淫妄,那麼所有這些微點它會跟著我們念頭,我們念頭都播放出去,它們統統都收得到,它就變成病毒。這個病毒就變成空氣裡面的傳染病,這些細菌、微菌,我們曉得它怎麼來的,這是大災難裡面殺傷力最嚴重的;它不是火山、不是地震,是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注意這些。所以科學家告訴我們,如何應對這些災難,教我們要棄惡揚善、要改邪歸正、要端正心念,跟佛法所講的理論完全相同,你能不信嗎?

  我們身有病痛,這是講內忍,有內忍,功夫不錯,但是如何把這些病痛化解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從念頭,錯誤的念頭、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過來,心裡面常常懷著倫理、道德、因果,常常想著這些。中國老祖宗留給後人,歸納到最後只有十二個字,念念不離這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千萬年的精髓之所在,念念當中不捨離,你就身心健康,你什麼毛病都沒有了。虛空當中雖然有這些病毒,病毒附在小光子裡頭,你怎麼辦?你一呼吸,到身體裡面去了。可是,你身心端正,它會通過,走了,不礙事,沒有沾染;如果心裡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它進去之後它就跟你黏在一起,你就中毒,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忍辱波羅蜜是我們修行、求學成敗的關鍵,能忍他就能成,不能忍他不能成就。這是佛教導我們,觀一切法緣生之法,凡是緣生的,你就曉得,緣聚現象就出現,緣散現象就沒有了,在這個裡面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

  「菩薩作是思惟時,不見所從生,亦不見所緣起,亦不見從我生,亦不見從彼起」,彼起就是從他生,「亦不見從因緣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惱,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減少。是名隨佛教忍」。這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教我們,在瞋恚心生起來的時候,煩惱現前的時候,三毒、五毒現前的時候,怎麼辦?這就是講端正心念,你這個毒就化解。常常作如是觀,你就很容易放下。放下見思煩惱,思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見煩惱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與邪見,這個東西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你學大乘,是七信以上的菩薩,學小乘,你就證四果阿羅漢,超越六道了。忍的力量不可思議,通通要靠忍力才能成就。

  第五,「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方是四方,所是所在,無方所忍,無時無處無事而不能忍,就這個意思。這裡有舉例子,或有夜晚能忍,白天不能忍,或者白天能忍,夜晚不能忍,這是時間。「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這是講空間。「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知識是你所尊重的,佛門稱善知識,意思就是你尊重的人、你敬愛的人,你對他能忍,你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你對他就不能忍。這些事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時時刻刻你都能看得見,你看他的言語態度、喜怒笑罵,在佛法裡頭說他在造業。這個造業裡頭有善、有惡、有無記,只要起心動念,再加上言語造作,阿賴耶那個種子就很堅固,這些種子遇緣它就起現行,果報就出來。

  現在人都深深感覺到生活的環境不好,無論是物質環境還是精神生活環境,都不能夠盡如人意,苦多樂少。苦太多了,十之七八是苦,能有二三分之樂就不錯,算是很幸福了。苦從哪來的?殊不知全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的,你自己天天在造,那你當然得天天都在受。現前所受的,在佛家講叫花報,像植物一樣先開花,來生是果報。如果我們現前的花不好,我們就知道來生的果很可怕;現前的花好,花報好,來生的果報一定好。那我們得認真去想想,不想別人,想自己,我在這一生當中,這一天當中、這一個星期當中,只要想到這裡,我是憂悲苦惱多,還是自在快樂多?你只想這兩個問題。如果憂慮、煩惱很多,不是好事情,說明什麼?說明我距離三途很近,走得很近。如果心地清淨喜樂多,這個很好,你跟天堂走得很近。如果你每天念佛的時間多,一天二十四小時,你能夠念十三個小時、十四個小時,超過一半,那我們就知道你跟阿彌陀佛走得很近,你往生西方有指望。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是跟我們切身的關係,我們不認真學、不好好的學,將來怎麼辦?為自己,要一心念佛,放下萬緣;要為苦難眾生,那就要繼古聖之絕學,續如來之慧命,這個功德太大了。

  那我們要問,這功德能不能往生?你自己想想能不能往生?祖宗、聖賢保佑你,佛菩薩加持你,只要你心裡想往生,佛菩薩就來接引你,你為佛法立了大功。遇到這個緣了不能不做,沒有這個緣,不去攀緣,不求,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沒有緣要去攀緣,錯了,你的清淨心失掉了。緣來找你,這個可以,有緣要認真做;沒有緣,獨善其身,古人的教訓,逢緣要兼善天下,無緣要獨善其身,都是好事。修忍辱,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善知識、非善知識都要修忍辱波羅蜜。下面說,「菩薩不爾」,不是知識那邊就忍,不是知識就不忍,菩薩不是這樣的,「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無方所忍」。對人、對事、對物總是一味平等,這是菩薩的心態。阿羅漢的心是清淨心,菩薩的心是平等心,佛的心是大覺,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覺是佛。

  再看第六。「六,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這個男女是親屬,「大小」,是老人跟小孩,「內外,如是中生忍,餘則不忍」;換句話說,我家親眷屬都能夠忍,不是家親眷屬,跟我沒關係的人就不忍,就不能忍了,這是錯誤的。「菩薩忍者,則不如是」,不是像上面所說的,「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旃陀羅是印度話,印度四種階級之一。印度人民最崇敬的是宗教,所以婆羅門的身分、地位在印度是最高的;第二是剎帝利,剎帝利是王族,國王、大臣,它是排在第二位;第三位,這才是工商;旃陀羅排在最後。旃陀羅是什麼?是屠宰業,殺豬、殺牛的,從事於這種職業的,性情粗暴,這種人在印度的社會沒有地位。佛出現在世間,倡導四姓平等,所以佛弟子當中有旃陀羅出身的,在佛會下一樣證阿羅漢果,佛法這個僧團裡面一律平等。佛教導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有耐心,耐心是性德,為什麼?自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自性原原本本它就是忍。就性德來說,忍的念頭都沒有,但是他做得圓圓滿滿。世尊一生教學,把這個忍看得非常重,所以在一切經論裡講得很多。念老引用這一段是從《寶雲經》裡面佛所說的這十種忍,其他經論裡都有說,說得也不一樣。所以要修處處忍。

  第七,「云何名菩薩非所為忍?」這是對事,前面講對人。「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慚愧,感覺到羞恥,生起這個忍性,「菩薩常修於忍,是名菩薩非所為忍」。菩薩的忍是他修行當中的德行,不因任何緣故,而且自自然然能忍。但是初學的人不行,初學的人沒有這種認知,常常隨著感情衝動,也就是心不清淨,尤其現在人心浮氣躁。現在教學難,我們的學習也不容易,但是真正會學的人、善學的人,現在這個環境對修學是很有利的。特別是忍辱波羅蜜,因為你可以說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會讓你生煩惱;換句話說,就是你修忍辱的教室、修忍辱的教材太多太多了,你從早到晚你會常常遇到,你能不能忍?你能不能心平氣和的對待?他造作的一切不善,他有因果,我們能不能提醒他們?最好別說。為什麼?這個人要能夠很虛心聽別人勸的,他真正會改過,你就要告訴他;他要不喜歡聽別人批評他,你就別說,說了什麼?說了他恨你,不但他不能改,他怨恨你,他說你瞧不起他,這樣就結了冤仇。所以,自己要有智慧去觀察,言語有分寸,對外面境界要看得清清楚楚,永遠保持自己的端正心態,這真修行。

  端正心態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這是真的,保持著不分別、不執著就好,我們的境界就會不斷向上提升,很重要!換句話說,今天這個社會,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都在考驗我們,考驗你什麼?考驗你到底是幹真的是幹假的?你要是幹真的,如如不動,是定;清清楚楚,一點都不糊塗,那是智慧;守住經典、聖賢的教誨,那是戒律。真幹的人每天都在這裡修戒定慧,不論是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什麼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統統成就你修戒定慧。所以,現前環境對待真修行的人是好環境,大幅度幫助你提升。對懈惰懶散的人,那就是非常不好的環境,為什麼?他會跟著墮落下去。在環境當中,沒有稱心滿意的,所以滿心的怨恨、煩惱、不平,這個也不如意,那個也不如意,他走到哪裡都不如意。為什麼?他命如此!不是說換個環境就好了,不是。

  我們永遠記住佛陀講的話,境隨心轉,心要好了,到哪個地方環境都好;這環境非常不好,你去它就好了。境是隨心轉的,不是心隨境轉。《楞嚴經》上說得多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就是佛菩薩了,你能轉境界;被環境所轉的,這是凡夫,無論住在什麼環境都被環境所轉。而今天這個世界的環境,到哪裡去找佛菩薩的環境?找不到,全是染污,嚴重染污的環境。所以不管你到哪裡去,愈染愈深。懂得這個道理,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心清淨了,將來慢慢這個環境就清淨了,你真正得到安樂。安心辦道,有幾個人護持夠了,將來修成功,報恩就報幾個人,容易解決問題。古人說了一句話,「安貧樂道」,這句話講得好,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最好的榜樣,安貧樂道。在佛門裡面,許多高僧大德最後成為一代祖師,你看他在年輕修學的時候苦行,他不受苦行他就不能積德,德不厚他就不能成就。古人講得好,「厚德載物」,你的德不厚你承當不了。厚德在哪裡修的?就是在人事物環境裡面修的。怎麼修的?忍力成就的,不能忍就沒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

  六波羅蜜,佛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科目、六門功課、六大綱領,都行,怎麼說都可以,每一度裡頭都圓滿含著其他的五度。不是教你一個一個修,一修一切修,《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布施,布施要如法,那就是持戒波羅蜜;布施要有耐心,忍辱波羅蜜;布施的心不能間斷,精進波羅蜜;布施不受外面境界干擾,怨親平等,禪定波羅蜜;布施三輪體空,般若波羅蜜。任何一度裡面都圓滿含攝其他五度。別義,就是特別強調的,佛特別強調的,在六種裡頭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布施它能夠積功累德,而忍辱能夠保持你的功德,如果你不能忍,你所修積的功德隨修隨就破壞了、流失了。忍辱裡面,第一個它就直接指的對象瞋恚,你有沒有瞋恚心?瞋恚心才起來,大乘經裡說「火燒功德林」,你多年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全燒光了。你有多大功德,你就想想,你從什麼時候沒有發脾氣,那是你的功德。早晨發了脾氣,昨天以前的功德沒有了;晚上又發脾氣了,今天一天的功德沒了。功德難,太難了!所以布施修積功德容易,保持不容易,這個道理我們要多想一想。怎樣真正能把忍辱波羅蜜做好?你認真去學習《弟子規》、學習《感應篇》、學習《十善業道》,這三個根紮穩了,忍辱就有根了。沒有這三個根,忍辱學了之後,學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沒用,每天脾氣還照發,不善的念頭還一樣起來,你怎麼會有成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