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八十四集)  2010/7/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8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九十三面第二行,從一時這裡看。

  「一時者,時成就也。蓋時無實法,長短隨心。延促同時,三祇一念。如《疏鈔》曰:或說者得陀羅尼,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或聽者得淨耳根,於一剎那,聞一字時,於餘一切悉無障礙;或說者時少,聽者時多;或說者時多,聽者時少;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我們就念到此地。這是說「時成就」,佛說經在什麼時候說的,這也是世尊教導阿難的。這「六成就」是佛教的,「如是我聞」,下面就是「一時」,佛在什麼地方。不記載年月日,只說一時。我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剛剛入門,對這樁事情很懷疑。我們中國古人都能夠把年月日記載下來,古時候用干支來記載。為什麼佛經,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時間為什麼沒有記出來,只含糊說了個一時?總是搞不清楚。這多少年的時間,稍稍涉入經藏,才真正明白,一時是真的,說出年月日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一時是真的。這底下解釋是根據大乘經上佛常講的,蓋時無實法。時間,跟時間相對的是空間,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實就是真實,不是真的。長短隨心,這時間長、時間短,你看境隨心轉,不但時間是跟著我們意念不同感受不一樣,空間亦復如是,空間大小隨心,漸漸入大乘境界就明白了。不但如是,在佛經上確實我們見到延促同時,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一剎那,長,無量劫,無量劫跟一剎那同時。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個境界是真實的。三祇一念,三大阿僧祇劫這是長時間,一念是短時間;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把它濃縮成一念,一念可以把它延長為三大阿僧祇劫,那是很長很長的時間。

  佛講一時正確,說一時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給了我們真實希望。我們想這個經,佛當年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講的,就是靈山,跟《法華經》同一個地點。我們能不能參與這一會?釋迦牟尼佛講經,我們可不可以親自去聽?能。在中國佛教史有記載,智者大師讀《法華經》的時候入定了,定中他就看到世尊在講《法華經》,他還在旁邊坐著聽了一座,聽了一次。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在靈山講《法華經》,法會還沒散,他親自去參加了一座。定中突破了時空的維次,智者大師距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前他能夠進入他的道場,能夠親自聽佛講經。不但能夠回到過去,也能夠跨越到將來。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見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見到了。如果沒有見到,他怎麼會說「五燒五痛」這一段經文?那個描寫的是什麼?我們現代的社會,見到了。不但見到現在,見到法滅盡,他說了一部經叫《法滅盡經》,這是什麼時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是一萬二千年那個時候,那個時候的狀況,佛說出來了。不是預言,是他親眼看到的,這個看到正確。

  我們年輕的時候看到很多中國、外國的預言,中國的「推背圖」、「燒餅歌」,我曾經問李老師,我說這個真的嗎?老師告訴我,他說中國古人的預言,黃檗禪師的可靠,為什麼?他是定中見到的。像推背圖這一類的不一定完全準確,它是靠數理,數學。中國的《易經》那是本高深的數學,從數學上能夠推斷,數學是科學之母。可是那個東西真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能夠完全正確,裡面還是有差誤。還有一種是靈媒傳遞的信息,那要看他的等級,高級的靈媒傳遞往往是正確的,層次很低的就不正確。我們知道鬼道有五通,報得的,他不是修得的,是報得的。那個通靈的層次也不一樣,與每個人的心態不相同。這個我們現在懂得,心態主宰一切,心態好的,他層次就高,心態不善的,他層次就很低。但是都有能力跨越時空,層次低的跨越的幅度不大。像這些事情,我們在一生當中,特別在這個時代,常常遇到。所以自己不能不清楚。遇到不稀奇,是宇宙之間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記住世尊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接觸到了可以參考,一定要用自己定慧去對應,不能用情識,用情識去對應那往往會吃虧、會上當。要用定慧,心清淨不受它影響,用智慧來觀察,這個信息我們接到了應該如何應對,這就正確。所以佛法要記住「破迷開悟」,它不迷信!

  我們看此地黃老居士跟我們所說的,先是講經中所說的,如《疏鈔》曰。這個《疏鈔》是《阿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作的。《疏鈔》裡在一時有這幾句話,這樣的說法,說者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個名詞在佛學裡用得很普遍,這也就是真正得定開悟。戒定慧三學,學佛的人一定要重視,不能疏忽。戒如果不是那麼重要,釋迦牟尼佛何必那麼樣的重視,那樣苦口婆心的來勸導?它真的太重要,那是根!我們今天學佛不得受用,什麼原因?我們把根疏忽了。在家學佛的同學疏忽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修學佛法的根本大法。你看《十善業道經》上,佛就講得很清楚,從人天法說起,人天法是什麼?你在六道裡面取得人道的方法、取得天道的方法,是什麼?十善業道。往上去,講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從六道裡你取得人道、天道,一直到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統統依靠十善業道。這能不重要嗎?好像我們現在建大樓,建幾十層的大樓、建一百層的大樓,十善業道是什麼?是地基,基礎。你沒有基礎,兩層、三層都蓋不成,你怎麼可能蓋一百層的大樓?愈往上面去,你才曉得根基愈堅牢。我們今天看看十善沒做到,所以我常想為什麼過去的人他們能做到,我們現在做不到?我想了很久才想明白,從前人能做到,這家教好!家庭教育,小孩從一出生,父母就教他,所以他真的是紮了根。這是以後我們讀經的時候,經典上看到了。

  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佛教就不再用小乘,就是小乘也是以十善業道為基礎,中國不用小乘,採取儒跟道做為大乘的根基,通過一千七百多年的實驗成功了。你看從唐中葉到民國初年,每一個朝代修行真的有開悟的、有證果的,得定功的就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得三昧,三昧就是得禪定,念佛念到清淨心現前,就是念佛三昧的成就。我們才漸漸的明白過來,我們要補習,補儒家的《弟子規》,補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有這兩個基礎,十善業道、三皈五戒就輕而易舉,你真得到了,三皈是真的,不是假的了。現在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三皈,你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看看《六祖壇經》,我們就恍然大悟。六祖惠能唐朝時候人,武則天那個時代,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傳皈依,他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念這個,他念什麼?「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為什麼這個念法?我們要好好去想。肯定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一千多年了,傳得這麼久,所以就出現很多訛誤。大家一聽到佛法僧,可能聽了佛就想到佛像,聽說皈依法就想到經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錯了,那不是三皈真正的意思,三皈真正的意思是覺正淨。所以他傳皈依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給我們解釋,這麼樣一解釋,我們就明白了。

  皈依佛是什麼意思?覺而不迷。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真的皈依佛。是你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外面那個佛像是什麼?提醒你。佛代表什麼?佛代表自性覺。你就真的皈依了,不是皈依外頭,從迷惑顛倒轉過頭來,我要覺悟,不再迷惑了。皈依法,正而不邪,我從邪知、邪見、邪行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正行。這個標準就是戒律裡頭,戒律的基本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裡面教給你的是正知正見、正念正行,都是在自性上。《太上感應篇》一百九十五條,善惡的報應也是自性。總而言之,佛法自始至終,從初學到如來地,沒有離開自性。離開自性,那叫外道,心外求佛,這是外道。佛是什麼?佛是你的自性,這一定要知道。皈依僧,出家人是代表僧,看到出家人馬上就警覺到,我應當淨而不染。我從染污回過頭來,依靠自性淨。你看惠能大師開悟,頭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皈依本自清淨是真正皈依僧,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所以佛法叫內學,完全與自性相應。自性淨,自性正,自性覺,實在講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

  自性淨,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三皈依是什麼?就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那就對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清淨平等覺相應,你真的皈依了。老師把三皈,三皈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從起心動念到言語造作,不能夠離開清淨平等覺,這是最高指導原則。你看一進佛門,首先就把這個傳授給你,你從今之後,依這個方向、依這個目標去修學,你才能超凡入聖。這叫真正的三皈依。那我們現在受了,受了怎麼樣?還是迷而不覺,還是染而不淨、邪而不正,跟沒受沒兩樣,沒什麼改變。這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三皈,你這心裡頭不離開覺正淨。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日夜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護你;五戒每一條有五位護戒神,五戒你都做到了,就有二十五位護戒神保護你。你不會被邪魅附體,不會,你的護法神、護戒神很多。學佛還被附體的現象,可見得你沒做到,你的護戒神、護法神都遠離你,走了,不護持你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們受三皈或者是受戒,要不要到戒壇去接受那個儀式?給諸位說,那儀式不重要。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什麼?你真正發心想學,你就得了。我真正發心要學佛,我看到經典上寫的這個三皈依,我真的要學,認真學習,我明白了,你就真的受了。看到五戒,不殺生,自己就發個願,我這一生絕不傷害一切眾生,這條戒你得到了。不偷盜,我發心我這一生絕不佔人家一點便宜,這條戒你得到了。戒壇受那些儀規沒有做到,還是沒用!那不是真的。這些護法神他認真不認假,假的,他一看一笑了之;真的,沒有通過戒壇這些儀式,他一樣守護你。這個道理是真的,我們要想清楚。好像是在一九九九年,我到新加坡,在居士林講經教學,認識了現在的總統納丹先生,那個時候他剛剛從美國回來,他是新加坡駐美國的大使,剛剛回來。我們在一起吃飯,我跟他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是印度人,是印度教徒,我們三樓是印度教。他說:我非常喜歡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他能說這麼一句話來,我當時聽了非常驚訝,這句話過去我只聽章嘉大師講過,沒聽到第二個人講過,沒想到他能講出這句話,那是內行不是外行。以後他成為新加坡的總統,一直到現在他還是新加坡總統。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每一年至少有二、三次的碰頭,所以我們就很熟了。

  得陀羅尼就得定開悟了,他就有這種能力,一剎那頃,這時間很短,幾秒鐘,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能不能在一秒鐘、一個字裡面說出來?能。得有人會聽,這就是什麼?叫信息。你看現在一部《大藏經》,不少,精裝一百二十冊,可以濃縮在一個晶片上,真的像指甲一片,在晶片上,裡面就是一部全部的《大藏經》。古人也有巧妙的方法,《華嚴經》很長,真的不是假的。大陸上現在有沒有我不知道了。古人把這部《華嚴經》鑄在鐘上,這大鐘,那個正面、裡面統統都是經文,那個鐘一敲,就是全部《華嚴經》。你看看一念的時候,全部《華嚴經》。會聽的,他就在那一念之間,全部《華嚴經》就明白了,就得受用。像《法華經》、《無量壽經》、《金剛經》、《彌陀經》,在大陸上鑄在鐘上的很多,鑄,鑄在鐘上,它有模子,鑄在鐘上。這是一字之中含一切法門,《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這個意思。

  或聽者得淨耳根,於一剎那,聞一字時,於餘一切悉無障礙。這是講聽的人他開悟了。他聽到一個字、聽到一句全明白了,這就是什麼?得淨耳根。那我們想想六祖惠能大師這個例子,他在五祖方丈室裡,五祖跟他講《金剛經》,我們估計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不會超過兩個小時的。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他就提出他的心得報告,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了不起,自性裡頭什麼都不缺!像佛在《華嚴經》上講的,智慧德相他不缺,統統具足,這個統統具足就是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都自性裡頭的,離不開自性。「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我們現在這個心,這個念頭,前念滅、後念生,這不是自性,這是阿賴耶。自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妄心是動的,真心是定的,不動的。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顯,生萬法;隱,一切法都不見了。

  自性它不是色法、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經裡面給它描繪叫常寂光,常是永恆的,寂是寂靜,裡頭有清淨、有不染污、有不生滅的意思,光明,所以也稱之為大光明藏,這都是經典上對於自性的描繪,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時間、空間都是它變現出來的。這就是惠能大師得淨耳根,於很短的時間聽幾句話,全都沒障礙了,都明瞭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通達明瞭,沒有一點錯誤。說的人得陀羅尼,聽的人得淨耳根,這個教學太方便、太容易了。惠能大師座下確實有好幾個,在他會下開悟的總共有四十三個人,裡面有好幾個是這種情形。特別明顯的是作《證道歌》的永嘉大師,你看永嘉大師就是這樣的。在六祖會下一句話開悟了,開悟他就想走了。你怎麼走得那麼快?你看他回答的是非常有意思,留一晚上吧!到第二天才走,所以叫「一宿覺」。他在現在南華寺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走了,他本來當時就走,掉過頭就走,真開悟了。他是四十三個人裡的一個,永嘉玄覺禪師。這是我們在中國這些傳記裡面看到,出家在家都有人得到這種境界。

  或說者時少,聽者時多。說的時候時間並不多,聽的感覺得時間很長,他聽得很多。或者是說者時多,聽者時少,這都說明時間不是定法。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這是總說,講經的人他有神通,時間長短能夠隨他念頭在變化。他有個念「希望這個時間長」,它就會變長;不需要長時間,短時間聽的人就能夠契入境界,這時間就能縮短。聽者根器利鈍不一。根器利的,一剎那就能悟入;根器鈍的,必須要相當長的時間他能悟入,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對什麼根?鈍根,利根不需要。但是六道裡面的眾生利根太少了,鈍根多,所以許許多多經論裡面所講的都是偏重在鈍根,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對鈍根講的,不是對利根的,利根就不是這種教學法。但是利根真的一聞千悟,像惠能大師那樣,那是利根,他在很短的時間,幾句話當中,就完全通達明瞭,通達一切法。鈍根也是如此,他能夠長時薰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大徹大悟。

  為什麼根性不相同?說實實在在的話,同一個自性,哪有不相同的!是過去今生我們每個人生活環境不一樣,如果疏忽聖賢教誨都被染污了,有人染污的嚴重,有人染污得輕,不就這個道理?染污輕的根就利,染污嚴重的根就鈍。要再細細的來推,與過去生中也有關係。我們知道我們在輪迴絕不止這一世,過去生中哪一道都去過,大家都一樣,沒有例外的。你過去也做過天王、做過天神,你也變過畜生,你也墮過地獄,都一樣。可是在六道裡,人道很特殊,人道是個樞紐,生天堂得經過人道,墮三途也經過人道,出三界證菩提也得就在人道。人道是個關鍵,是個核心。在人道裡面修的善、修的福,來生到天道去享,這個享福應該換一個字更恰當,消福。你修的福,那個福報要消掉,為什麼要消掉?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那是染污,那不是清淨。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罪福都不是清淨的,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你修那麼多福報到天上去消去,享福就是消福報。你做的不善?那你到三途去消你的罪業,統統消掉了,又到人間來了,又回到這個地方來了。如果你碰到佛法,那很難得,你超越了,這是六道裡頭的真實狀況。在人道的時候,真的,隨自己的意念,哪一道都能去,可是你在哪一道,你那個業不消,你離不開那一道。這是根器利鈍不一。

  「古謂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這也是真的有這個現象。由此可知,佛講的那句話是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太重要了。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要常常能提得起這句話,你就不會被外頭境界轉,你就能轉境界了。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我自己的心想。既然是從自己心想生的,咱為什麼不生佛?怎麼生佛?念佛就生佛,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就生阿彌陀佛。《高僧傳》裡有記載,我們淨宗第二祖,唐朝的善導大師,傳記裡面記載,他老人家念佛,念一聲佛號,口裡面出一道白光,白光裡有一尊阿彌陀佛,聲聲都現佛。傳記裡面告訴我們,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就是阿彌陀佛示現給我們看,這個示現什麼?「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有沒有光、有沒有佛?有,肯定有。為什麼看不見?我們的業障沒消除,就是這個光、這個佛很淡,我們一般人看不見。善導大師念佛,光與佛大家都能看見,他的心純,純淨純善,真的念念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所以他現的相那麼明顯,就是這麼個道理。

  三乘凡聖,這三乘是菩薩、緣覺、聲聞,這是聖,三乘都是聖;凡,六道凡夫。我們學佛,我們所見的佛身,佛有報身、化身,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個個不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世壽,這個世間的壽命八十歲,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外國人說實足年齡,七十九歲。他三十歲示現成道,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道之後就開始教學。教到他圓寂,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我們見到的,這書上寫的,釋迦牟尼佛的身相,這應身,應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經上記載,身高一丈六,丈六金身。那我們看一丈六的時候,好大的個子,跟普通人兩個人高了,不是的,當時那個度量衡的尺沒有那麼長。我們看看弘一大師的,弘一大師研究戒律的,他有「周尺考」,在周朝那個時候,他做了個考據,周朝尺,一尺多長?差不多是我們現在的六寸,我們市尺,中國的市尺六寸。古時候度量衡跟現在不一樣。所以照這樣說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很正常的人,不是很特別的。示現八相成道,合情合理,這是我們在經書裡面讀到的。

  化身,這就很多了。我早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聖一法師告訴我,那個時候大陸還沒有開放,他們有三個法師去朝觀世音菩薩的。在普陀山潮音洞,那個地方菩薩常常現身,誠心誠意去拜,在洞門口去禮拜,他們三位出家人。三個人同伴,在洞門口拜了半個鐘點,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歡喜。回來的時候,三個人就說了,看到沒有?看到了,三個都看到了。你看到什麼樣子?聖一法師看到的,那個樣子像地藏菩薩一樣,戴的毘盧帽,地藏菩薩戴的帽子,金身,全身是金色的,他看到這個像;另外一個法師看到的是白衣觀音,像我們常常看到白衣觀音,他看到是這個樣子;還有一個法師看到的是出家人,比丘像。你看三個人,同時在潮音洞拜觀音菩薩,都看到了,化身不一樣,時間長短也不相同。有人看到半個多小時,相沒有了,有人看到幾分鐘,這是每個人的緣分不一樣。像這些事很普遍,也許我們自己親身會遭遇到。

  我們再看下面念老所說的,「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這是自古以來講家,就是講經的這些法師們都採取這個說法,就是解釋一時,這一時就是一會之時。釋迦牟尼佛開示給我們講《無量壽經》,把這部《無量壽經》講圓滿了,這就叫一時。這是很多講經都這樣的說法,所以你看《佛地論》也是這樣的,「說聽究竟,總言一時」。釋迦牟尼佛說法,那我們聽法,他講完了,我們也聽完了,這是一時。「是故經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師及弟子,機應和合,說聽事畢,即名一時」。機應,機是學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機應和合也就是感應道交。這說聽事就圓滿,這叫一時。

  下面再跟我們說,「又經中不舉年月者,各地曆法不同」,印度的曆法跟中國不一樣,縱然記載年月日,我們中國人也沒有辦法去考察。「又世界時分不一」,你要再把這個範圍擴大,走向大的世界,我們今天講時差,時差不相同。「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間五十年」,四王天,這是欲界六層天的最下面這一層,跟我們最近的,叫四大天王。他們那個天上跟我們這個地球時間差別很大,他的一天,我們人間五十年;忉利天又加一倍,忉利天中國人稱玉皇大帝,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再往上面去,倍倍增加,夜摩天的一天,人間二百年;兜率天的一天,就是彌勒菩薩的道場,那個地方一天,人間四百年。所以從兜率天看人很可憐,一天的四分之一,六個小時,人活一百歲的時候,他那裡看起來,在他那是六個小時,不到半天。所以說時分不一定。

  「且現代科學證明」,黃念祖老居士是學科學的,「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之一年)」,這一周就叫一年,就是太陽年,太陽一年是我們地球多少?「相當於地球時間之二萬萬年」,兩億年,太陽繞銀河一周,太陽年一年是人間的兩億年。「則時間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本非定量。故經中祇言一時最切實際」。一時,實在說得太好了,這一時是什麼,到底怎麼解釋?現在我們懂了。我們了解佛的意思,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當中的一念,那叫一時。所有宇宙之間一切物質現象都是意念累積連續的幻相,所以講一時是太正確、太真實了。這個一念是一彈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它不是秒;要是秒,秒更長了,這一彈指。

  我們再看下面,底下這一節,「佛者,主成就也」,這個主就是大會的主席,講堂裡面的主講,在此地我們用主講,大家容易懂。因為佛的教學,他老人家是主講。「佛為一切眾生之宗主,故名為主」,這個宗的意思,在中國通常講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主要的,第二個意思是重要的,第三個意思是尊崇的。所以我們把佛教用這三個意思來說,佛陀教育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在這個世間是主要的教育,是重要的教學,是尊崇的教化。這是佛門本身稱宗教,與我們現在這個宗教的名詞裡的含義不相關。佛門本身稱宗教,因為它教學有兩種完全不相同的方法,叫宗門、教下,就是禪宗,禪宗教學的方法跟其他九個宗都不一樣,其他九個宗叫教下,就像學校一樣,對誰說的?對鈍根人說的。在佛法裡面通常講對中下根所說的,這是佔比例最多的,要用教,教是長時期的教學。所以提倡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中下根人。對上上根人,絕頂聰明的,天才,他不需要這麼麻煩,他有能力,頓悟。

  所以頓悟實在講,他怎麼悟的?放下就開悟,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都能夠記得,也都能夠說出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這三樣東西,你能夠頓捨,一下放下就開悟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那就是徹底放下了,就大徹大悟。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放下、就開悟了,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沒有一法有障礙,那叫真的開悟了。還有一法不明瞭、還有一法不通達,沒開悟,那不是徹悟。所以悟有徹悟、有大悟、有小悟,這個層次很多。鈍根的人,鈍根是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到大徹大悟,慢慢來,這時間就很長。要怎麼悟?記住就是放下。不放下,怎麼學也不悟。

  這個開悟與學不學沒有關係,這是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記載的是對無盡藏比丘尼說的話。由此可知,與我們學習的經教多少不相干,這沒有關係。往往開悟,因為他開悟重在放下,一門是最有力的,容易放。學了很多法門,反而就難了,不容易放下了,容易變成學術,把佛陀的教誨變成了佛學,變成一種學術,不得受用。真正得受用,是要在佛門裡面拿到學位,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得到正覺;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你得到的是正等正覺;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是佛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話,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我們要常常體會在心,你就曉得怎麼修行,幫助自己得定,這非常重要,得定是三昧。我們修念佛法門,得念佛三昧,對於我們往生有大利益。沒有得到念佛三昧,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得三昧,就生方便有餘土;如果開悟了,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歷代的這些祖師菩薩,苦口婆心講真話,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能這樣去學習,你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個成就就是往生,往生真的是成就,往生真的是一生成佛。死心塌地,他的心就是定的,涉獵太多,心總是浮躁,總定不下來,這個我們實驗實驗就知道了。你同時學幾個法門,你心就不能定,長時間學一個法門,心是定的。持戒幫助你得定,所以持戒非常重要,不能夠疏忽。

  下面說,「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為主故」,這是最重要的。佛是主講人,上課主講的,沒有他,其他成就那有什麼用處?所以這一個成就比什麼都重要。下面再給我們解釋「佛」這個字,這很重要,現在的社會對佛產生嚴重的誤會,這個誤會障礙許許多多人在這一生當中把這麼好的一個機會當面錯過。因為這個機會從最小的利益來講,它能幫助你健康長壽,佛法,它能幫助你升官發財,它能幫助你破迷開悟,增長智慧。我們人間所需要的,它都幫得上忙,真能幫忙,一點不假。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無論你求什麼,你看你求成佛都能辦得到,求人天富貴那叫雞毛蒜皮,太容易了。老師說,佛經裡面有求的理論依據、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你求,求了求不到,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你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如理如法,求不到那是你的業障很重。只要把業障懺除,你所希求的感應立刻就現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原理上來講,這是佛經永恆不變的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點不假。這個道理,現在連量子力學家都已經發現了。我相信量子科學再有個三、五年就會很普遍,這對於人類有真正的好處,真能幫助我們解決許許多多的問題。

  佛教我們,現在人都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大家要求的,佛裡頭有方法。我知道這個方法,是我學佛的那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二十六歲。我這個命裡面很苦,命是貧賤之命,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社會地位,貧賤到極處。老師教我脫貧脫賤,要把它擺脫,用什麼方法?這就在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財富從哪裡得來的?財富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捨財得福。我們這命中是貧賤命,哪來的財?生活非常艱難,幾乎自顧不暇,哪有錢去布施?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還可以。一塊錢行不行?一塊也很勉強,還可以,再多了就不行。老師教我,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要養成一個布施的心,常常存心幫助別人。以後還懂得了,我沒有錢,我做義工。義工是內財布施,那個福報更大。錢財是外財,外財再多,福報不大;內財福報大。我用我的體力、用我的時間、用我的智慧,來為大眾服務,這叫內財布施,都屬於財布施,得財富。老師教了,我就真幹。聰明智慧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法布施。法是什麼?我知道的、我懂得的,歡喜傳授給別人,歡喜教別人,別人不會我教給他,這叫法布施。法布施的果報就是增長聰明智慧。

  第三種叫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什麼叫無畏?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開恐怖畏懼,這叫無畏布施。特別是病苦,生病的時候需要人幫助,急難的時候需要人幫助,遇到別人有困難幫一把,這得健康長壽。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不殺生,不吃肉。這是什麼?這是無畏布施,你不再傷害眾生。積極的,放生。放生是救命,一條魚、一個小蝦,牠也是一條命,你能幫助牠多活幾天,牠很感恩你。果報得健康長壽。我接受老師的教誨,所以你看我從開始學習不到半年,我就吃長素了。為什麼?因為我自己曉得我壽命不長,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就把自己壽命定在四十五歲,學佛到四十五歲一定要有個成就,四十五歲之後沒有了。所以這三種布施我就很認真的學習。怎麼樣困難,施捨的心是真心,真幹。效果非常顯著,真的,從發這個心,一塊一毛去布施,二、三年之後,收入就增多,有效了。多了就多布施,愈施愈多,一點都不假,證明佛經上講的話是真的。

  法布施,學經教。上台講經三種布施具足,講經要體力、要時間、要精神,這是什麼?內財布施;跟大家講的這是佛法經典,叫法布施;你真正把經典聽懂了,學會了,你能夠消除一切苦難,無畏布施。所以老師那時候鼓勵我講經,上台講經。他鼓勵我的時候,我害怕,我說我到台中來是聽經的,是跟你學習的,我不敢上台講經。還聽說,佛門有個傳說,說錯一個字要墮五百世野狐身,嚇到了,怎麼敢講。最後還是聽老師的。老師說是真的,說錯一個字墮野狐身,這個公案不是假的,是真的。但是講經在古時候,得要證果才能講經,沒有證果不能講經。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給經做註解的都是證果的,不是凡人。可是現在我們這個時代,不但證果的人沒有,開悟的人都沒有。我們再不發心講,這佛法會在我們這一代滅掉了。老師提出這個話,這個話嚴重了,那怎麼辦?我們一定要發心拯救佛教,那你就一定要發心來學講經。怎麼講法,自己沒開悟?講古人的註解。那我們講錯是他註錯了,他負責任,我們不負責任。這一下把我們點醒,等於說古人註解是文言文,我們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這個我們能做得到。如果我們對文言文有困難,現在近代的法師有白話文的註解,我們就用這些。老師指定哪些人的註解可以看,為什麼?他們有修,真有修行,不隨便說話的。指定我看的,諦閑法師的、倓虛法師的、圓瑛法師的、興慈法師的,列了有七、八個,這些法師的東西你去看沒有錯。我們是從這個路子把這個心才發起來,學講經,所以不離開古人註解。

  我講《華嚴經》兩個老師,一個老師是清涼,一個老師是李通玄居士,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通玄的《合論》,我參考這兩個註子來講。這次我們講《無量壽經》,完全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我非常感謝他,給這部經作這麼好的註解,真難得!我跟他是晚年才相遇,那個時候他七十多歲,我六十多歲,頭一個稱我作老法師就是他。六十歲就是老人,我已經六十多歲了,在北京見他,他都教他的那些學生稱我老法師。寫這部註解不容易,他帶著一身重病,日夜不眠不休把這個註解完成,我看到非常感動。書出來之後,他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我也就照辦了。在這個註解裡面,諸位都看到。所以我講這個是紀念他老人,我也特別把他老人家照片掛在這邊。往生的時候,那段時間大概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他就一句佛號,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他到極樂世界去了。這部註解完成之後,他是真的一切都放下了。他學得很多,他學過禪,跟虛雲老和尚學禪,也學密,宗門教下他都涉獵到,到臨命終時統統放下,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跟他老師有關係,他老師是夏蓮居居士。夏蓮居居士也是通宗通教,最後走的時候一句佛號,一心專求淨土。

  李老師我跟他十年,實在講他也是宗教顯密都嘗試過,他教我不要浪費時間,一門深入,專修淨土,那個時間真的是浪費了。你看,到最後真正管用,還是一句佛號,幫助他往生。由此可知,真正往生品位高的人是什麼人?鄉下老太婆、老阿公,他什麼都不懂,什麼也沒學過,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走的時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真了不起!所以李老師常常說,學愚,自己想學愚,幾十年學得不像!愚不可及,古人講這句話有大道理。聰明,自己以為聰明,比不上鄉下老太婆,她一生一心一門,她往生品位高。你看那一個學生鍋漏匠,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鍋漏匠的程度、成就,諦閑法師講:在當時這些名山大道場裡面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講經教學的大法師也不如你。你看他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的,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師父來給他辦後事。人死了之後站三天,哪一個講經的法師,哪一個方丈住持能跟他相比?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時間並不長,好樣子!

  我大概是四十年前,佛光山剛剛開山的時候,辦了一個佛學院,星雲法師找我,我在那裡教了十個月,擔任教務主任。有一天,有個長工告訴我,在他們家鄉,他家鄉在台南鄉下,鄰居有個老太太,她也什麼都不懂,她的媳婦懂得一點佛法。老太太是拜神的、拜佛的,什麼都拜。娶了這個媳婦,媳婦勸她不要到處亂拜,家裡設個佛堂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婆婆很聽媳婦的話,就真幹,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這個工友來告訴我,真的一點都不假,親眼看見,三年。這些人往生的品位絕不是下輩往生,往生的品位,像這種成就肯定是上輩,不是中下。走得那麼瀟灑,那麼自在,這些人示現給我們看。

  最近的一個,這幾年前,應該是四年、五年前,深圳黃忠昌,三十幾歲年輕人,他發願實驗,我閉關念三年看看行不行。每天一部《無量壽經》,就是會集本,其餘時間統統念阿彌陀佛。遵照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不分晝夜,累了就去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發心念三年,念到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就圓滿,他就走了。預知時至,念了兩年十個月成功了,往生了。這向小莉護持。向小莉是真的保送一個人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大慈菩薩告訴我們,你能保送兩個人往生,那個功德就超過你自己念佛。為什麼你會往生?到你臨命終時,他們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這就是說明送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佛這個字要講清楚、要講明白,是真有其事,決定不是迷信。

  佛這個字的本意,我們看這段,「佛者,梵語為佛陀」,很多經典裡面,後頭還有個字,佛陀耶,這是梵語,「今祇言佛,乃省文也」。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把尾音都省掉,佛陀耶,只留一個佛,後面兩個字都省掉,省略掉了。「譯為華言,則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字是什麼意思?覺悟的意思。覺者就是覺悟的人,什麼叫覺悟?一個是自覺,自己覺悟的;第二個是覺他,幫助別人覺悟;第三個,自覺覺他達到圓滿。什麼叫圓滿?明心見性就圓滿,是這個說法的。如果這個覺滿是一切眾生都覺悟,那很多眾生還沒有覺悟,那你怎麼能成佛?所以它不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叫覺他?覺他幫助自覺。我們中國人講「教學相長」,真的教學是覺悟。有很多東西自己不知道,但是在教學當中,跟同學們一問一答的時候,智慧就起來,就明白了,所以教學相長。教學裡面也能得三昧,也能豁然大悟。所以這個圓滿是明心見性,這就圓滿;沒有到明心見性,那還是菩薩,明心見性就成佛了。

  「自覺異於凡夫之不覺」,這個自覺是什麼階段?阿羅漢。阿羅漢真正自覺了,也就是說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這自覺了。你沒有放下,你學得再多、講得再多,著作等身,你還是不覺,你脫離不了生死輪迴。自覺的人,他出離六道,這真正自覺了。凡夫,六道凡夫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二十八層天最高的一層,還是出不了六道,不算覺悟。凡夫是指六道裡面的眾生。「覺他異於二乘之獨覺」,這是菩薩,二乘是聲聞、緣覺,也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的心量不大,只求自覺;覺他也幹,但是他不主動教人,有人跟他學習,他歡喜他也教你,他不歡喜他不理你,那講緣分,不像菩薩。菩薩於一切眾生他平等教導,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他,他會主動找人來,來教你,主動的。歡喜幫助別人,這是菩薩。「覺滿異於菩薩之在因」,滿是明心見性,圓滿了,他能夠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妄想,不起心不動念,妄想放下了,妄想放下就回歸自性,就明心見性,這就成佛了,所以叫圓滿。菩薩呢?菩薩還在修學,還沒有到圓滿。所以菩薩只是放下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沒有放下。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了。

  「三覺俱圓,眾聖中尊,故稱為佛」,所以佛是圓滿覺悟的人,這個覺者是圓滿的覺悟,是這個意思。所以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個人,什麼人?是自己。我們自己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能放下,你就是自覺。自覺的人,在印度人稱就稱你為阿羅漢,阿羅漢自覺了;放下分別,不但不執著,一切法連分別心都沒有了,這個人就是菩薩;不但不分別,連起心動念也沒有了,心地真正回歸到清淨平等覺,這個人叫成佛了。所以佛是自己,不是別人。佛、菩薩、阿羅漢在佛教裡面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每個人都可以拿到這個學位,你要真正下定決心,在這一生當中,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了。不是別人,與別人不相干。別人成佛,與我什麼相干?釋迦牟尼佛教學是希望我們自己成佛,不是去拜他那個佛,拜他那個佛,他會搖頭,你來找我幹什麼?你錯了。你明白之後要自己去下功夫,自己真放下了,這個東西與學、不學沒關係,放下就是。學而不能放下,就變成佛學家。這現代佛門的學者,古時候沒有,沒有這種名稱。古人都是真幹,你能放下多少,你的靈性就提升多少。你不能放下,這煩惱習氣就讓你往下墜落;你能放下,你就往上提升,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他三種覺,自覺覺他圓滿了,圓滿了,所以眾聖中尊,這個眾聖,從須陀洹就是聖人。須陀洹到阿羅漢八個等級,菩薩從初信位到佛,五十二個等級,那都叫聖人。在這麼多聖人當中,他地位最高,稱之為佛,眾聖中尊。

  「又云智者,智即覺之義」,這智慧,佛有智慧。「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即覺滿之義」,阿羅漢所證得的是一切智,菩薩所證得的是道種智,佛所證得的叫一切種智,這是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無所不知。菩薩還有所不知,阿羅漢也如此,佛是無所不知。佛是誰?自己。自己真正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契入這個境界。「在本經中,此處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上,這個地方的佛是誰?講這部經的人是釋迦牟尼,不是別人。特別指出這個經上的,釋迦牟尼代表什麼意思。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學到此地,明天跟諸位介紹釋迦牟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