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五五集)  2011/4/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35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一十八面倒數第二行,從「又據往生論」這裡看起:

  「又據《往生論》,則此寶樹顯國土莊嚴中種種事功德成就。論曰: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樹是妙寶所成,是即備諸珍寶性之淺義。深言之,蓋顯彌陀之性德。一切妙寶皆彌陀性德所本具,一一寶中備具一切珍寶之妙德。」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深言之,蓋顯彌陀之性德。一切妙寶都是阿彌陀佛性德所本具的,一一寶中當然圓滿具足一切珍寶的妙德,這句話我們要記住。《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沒有廣狹,它是圓滿的,它是究竟的,一毛一塵的微點都圓滿具足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之妙德,這《華嚴經》上講的。

  在西方極樂世界,一一寶中當然具足一切寶的妙德。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是不是呢?是的,一點都不錯,沒有例外的。我們這個世界一毛一塵,毛是身上汗毛,這是比喻正報裡頭最小的,塵是微塵,依報裡頭最小的。這一毛一塵,它具不具足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之妙德?具足。我們為什麼不知道?我們實在是迷失了自性,不是它沒有,它有。它有,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只是暫時的,迷了時候不起作用,覺悟就起作用。佛菩薩覺悟了,它就起作用,它起作用就像世尊在此地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沒有兩樣。佛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告訴我們「境隨心轉」。《華嚴經》上說得很明白,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大到宇宙,佛法講法界,小到微塵,它是一體的,一一圓具一切德,一一圓具一切妙,這個境界《華嚴經》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是大自在。誰證得?普賢菩薩證得。《華嚴經》末後一品,貞元年間所翻譯的,我們稱它作《四十華嚴》,四十卷《華嚴》就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經,品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行願是能入,不思議境界是所入。在此地我們就明白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能入、能顯,極樂世界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顯、所入。普賢菩薩十願是略說,只說了十條,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細說,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說得更微細。

  一切境界皆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沒有例外的,問題是我們不會。我們的根真的是鈍,遲鈍,幾乎到麻木不仁,看經看不懂,看不懂就不想看了,聽經聽不懂,也不想再聽了。可是他很善於胡思亂想,從胡思亂想中看起來好像他並不笨、不遲鈍,這就是諺語所謂錯用了心,你把心用錯了,你沒有用正,把心用偏了,把心用邪了。偏了就偏到二乘去了,就偏到十法界去了;要用邪了,可麻煩,邪了會邪到三途去了,會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邪可怕,比偏可怕。如何將這個心用到正、用到圓、用到妙,那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與我們凡夫有什麼差別?給諸位說,就是他會用心,我們不會用心,除此之外,我們確實找不到差別。會用心的,顯示出來實報莊嚴土,這經上所說的。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大家用心不但是偏而且是邪,偏邪到極處,那果報就不好了。

  怎樣從偏邪回歸到真正呢?淨宗的方法非常巧妙、非常簡單,只要你肯幹,你不難恢復。從偏邪回歸到真正,一般講三年時間足夠了。這個方法就是讀經,或者是聽講、念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夠了。一生經只要學一部,皈依《大乘無量壽經》,皈是回頭,其他的經教我都不要,我從一切經教回過頭來,只依《無量壽經》,只依這一個會集本,只依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叫萬德洪名,我就夠了,念茲在茲,要會!還有雜心閒話,那個還不會,還有胡思亂想,不會,沒有入境界。真入境界了,妄想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廢話沒有了,一天到晚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問他什麼,他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不知道。這什麼?這是入境界了。能夠契入三年,他得三昧,他開悟了,他跟阿彌陀如來那個熱線接通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決定往生,決定成佛,這是會的人。

  現在可以說是四面八方不斷傳來災難的信息,有一些人聽到慌張、恐怖,無所適從。念佛的人收到這些資訊不慌不張,如如不動,知道什麼?我什麼時候該走了。如果把時間訂在二0一二年十二月,現在還有一年半的時間,時間就很迫急,沒有時間想別的事情,也沒有時間說閒話。這個世間所有的,包括身體,都不是我自己的,統統放下,一切隨緣,叫「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我不造業了,看到任何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都是觀世音菩薩,看到無論人幹什麼事,都是好事,沒有分別執著,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找回來。幫助眾生還要眾生有緣,緣是什麼?他真信,他能解、真幹,這是有緣人。如果他不信,信了,他不了解,了解時候做不到,這個都是緣不成熟。不成熟的,隨他去,不要為他著急,為他著急自己耽誤了。自己往生成佛第一重要,成佛之後我再回過頭來倒駕慈航再來照顧他們,這是正確的,你有能力照顧,有本事照顧。不往生極樂世界,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本事,想照顧也枉然,這是我們所處的現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底下一句說,「具足妙莊嚴者,淺言之」,這是下文裡面講的,「榮色光曜與出五音聲等義,深言之,則一一寶樹皆是圓明具德。」這是真的。再深一步,十方世界一切剎土所有樹木花草無不皆是圓明具德,只是我們念頭不善,搞得它變質了,本來是無量珍寶,現在變成木本、草本,變這個樣子。現在我們懂得了,如果我們恢復正念,眼前樹木花草都變成無量珍寶性,它隨性轉。恢復珍寶性是自然的,為什麼?它本來就是無量珍寶性,這是性德。所以扭曲它的時候,這是假相,這不是真相;它的真相,就像經典裡面所說的。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樹木花草不是眾寶所成的,換句話說,這就是提醒我們,我們沒有見性,我們自己沒有恢復正常,正常是性德。什麼人恢復?《華嚴經》上大乘圓教初住以上,大乘教裡面別教初地以上,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看到它真相。凡夫所看的全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各自異行。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

  前面的一段我們學過的,「表樹之質」,樹的本質。這段話一共有七句,是「表樹成行,井然有序,光色明麗」。樹不是人種的,也沒有人設計,自然就長得那麼好,一行一行的,一點都不雜、都不亂,這全是性德。從樹「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你看這秩序多好。性德裡面的秩序,就是中國古聖先賢講的禮,禮就是講秩序。中國世世代代所傳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它是講秩序的。禮的精神與現象從哪來的?從自性來的。聖人把性德一條一條的寫出來,教給我們迷失自性的人要認真去學習,照這個樣子去做,做久了不知不覺性德就現前,做久了一點勉強都沒有,他自然就是這樣的。所以說熟能生巧,到熟透的時候,性德自然它就流露、就現前,像極樂世界,沒有一樣不是自然的。

  這正是「《往生論》中,莊嚴地成就」。前面我們學過《往生論》裡面的十九種成就,依報十七種,正報八種,所以不可思議。「偈云雜樹異光色。極樂國土地平如掌,雜色寶樹遍滿其國,上覆寶網,下飾寶欄,皆表地莊嚴也。」極樂世界沒有一樁事情是經過設計來築造的,沒有,沒有一個人起心動念,沒有一個人在經營這些事情,完全是修心見性,性德自然流露,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大地,地平如掌,這是平等心現出來的,人心不平地就高低不平,人心平這個大地自然就平了。雜色寶樹遍滿其國,美不勝收,極樂世界到處你都看到整整齊齊的。這些寶樹上覆寶網,樹上面這個裝飾是寶網,羅網,樹下面有欄杆,寶欄,都是表大地之莊嚴。這一段是總說。

  下面別說,「各自異行,表種種不同之寶樹各各依類成行」。像我們這個世間有這個現象,你仔細去觀察,原始的森林,這一片如果是杉樹,全都是杉樹,那邊那一片全是松樹,它好像是一群一群的,它不亂。看這些植物,會看的人就懂得這個地區居民的民心。為什麼?是心現識變的。所以我們要是想選擇居住的地方,哪個地方好,找一塊好地方,風水好的,在那個地方居住,特別是修行。修行人在山林裡面建築的寺院道場,懂得風水的人,風水家去看,每一處都是寶地。風水家佩服這些出家人,你看他們找的地都是寶地,寶地都被他們找去了。其實祖師大德裡頭懂風水的有,少數,不多。為什麼好地方都是他的?人好,不是他找的地方好,不是,這些祖師大德人好、心好、修行好,他住在那個地方住上三年,風水不好的都變成最好的。這就是諺語所謂是「福人居福地」,這個人有福,他住在這個地方風水自然就好,道理在此地,不是他找的。福地福人居,福地,一定是有福,跟它相稱的,不相稱的他在這裡住不下去。那是一塊風水寶地,沒有福報的人在那裡住不住,一定要相應,不相應怎麼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不要再去看風水?不要了,風水看我,我何必看風水。我的心正,我的心清淨,我的心善良,我住在這個地方住三年,這個地方就是寶地,三年這個地方山河大地全都轉過來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明瞭。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動亂,地球上災變這麼多,學佛的人是凡夫,並沒有成就,於是也得求佛菩薩,求感應。佛菩薩指導我們就是這個原理,就是這個原則,你好好的修福,你住的地方就是福地,無論你住哪個地方都是福地。這是真的,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行行相值,《定善義》曰:彼國林樹雖多,行行整直而無雜亂也」。我們這個世界的樹木花草,需要真正懂得園藝、學園藝的人,他們用他的愛心來照顧、來修剪,花草樹木一類一類整整齊齊的。極樂世界比我們還要整齊、還要美,不需要人工去照顧,也不需要去修剪。什麼原因?是自性裡面功德之所成就,真的是心現識變,實報土裡頭的人都轉識成智了,只有心現沒有識變,一真法界,你看它整齊,一點都不雜亂。實,實是果實,「《會疏》曰:實謂果實,不差其處(洽在其位),故云相當」。像我們畫畫一樣,這個地方畫一個果實,就稱這個位置,沒有果實就不好看,有它就好看。西方極樂世界不必用心,它都長最恰當的位置,供養給你欣賞。它也在表法,跟你表性德,圓明具德,圓滿光明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沒有一絲毫你感覺到有遺憾,沒有,決定找不到,所以叫相當。「榮色」,榮是繁茂,色是形色。「光曜者,光明照耀」。「不可勝視者」,極樂世界的風光你永遠看不完,你永遠看不盡,此地這三句話來形容它,「目不暇給,五色繽紛,目光難辨」。這個環境太美!太殊勝!

  「又《定善義》云: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乃至亦無老死者,亦無小生者,亦無初生漸長者。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這是不可思議境界。無漏是阿彌陀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這叫無漏。執著是見思煩惱,這有漏的,分別是塵沙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都用漏來做代表。佛這個三大類的煩惱全斷盡,無漏心中流出。這個流出是自自然然的感應,就是無漏心所感得的這個環境,環境也是無漏的。所以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土,是一時頓現,永恆不變,所以這個樹沒有老死,也沒有小生,這個樹從小慢慢長大,沒有這個現象,不現則已,一現這個樹就這麼大,就是這麼高,所以這個樹沒有初生漸長。起同時頓起,量數等齊,跟這是平等,一樣的,這樹不是人栽的。十法界裡面位次最高的是佛,佛把起心動念放下了,十法界就沒有了,就像作夢,十法界沒有了,這一醒過來,什麼境界?就是實報土,實報土境界馬上就現前,依報、正報同時現前,一時頓現。

  下面這一句說得更好,「何意然者」。這是一個疑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底下接著就解答,「彼界」,極樂世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它跟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是心現識變的。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頭是以阿賴耶為主,阿賴耶稱為心王,阿賴耶是生滅法,它是無常的,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依正莊嚴全是生滅法,全是無常的。起心動念放下之後,他用真心,真常。真,不是虛妄;常,永恆不變。所以彼界,法身大士,每一個都是把起心動念放下了,個個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同居土與實報土不二,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同居土裡面這些往生的人,他們個個都已經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他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他們的心,於是他們確確實實把阿彌陀佛大願大智大德大能完全攝歸己有,阿彌陀佛所有的他都有,那我們可以說是彌陀無漏心中所流出,也是往生極樂世界每一位菩薩無漏心中所流出,是一不是二。我們這一生要求生淨土,不能不知道,你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學會了,你是必定生淨土,一絲毫疑慮都沒有。現在雖然還沒去,極樂世界已經註冊了,等於說你已經拿到極樂世界的護照,你隨時都可以回家,極樂世界歡迎你。問題在哪?問題就是要真正放得下,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留戀,不能有絲毫執著,你就是阿彌陀佛。為什麼?學阿彌陀佛學得太像了,你很像阿彌陀佛。

  所以這後頭一句,「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這是不可能有的,不可能有生死,不可能有從小長大,沒有這種現象。「準上之義」,這是《定善義》所說的,善導大師講的。「則彼國寶樹,皆阿彌陀無漏心中所流出,無有老死,亦無遷變,故無初生與漸長之相。彼土是無生之界」,是一個不生不滅的世界,「故林樹亦住無生」,林樹也是無量壽,無論是「有情無情,平等一味。囫圇是個不可思議」。這囫圇在此地有總而言之的意思,總而言之,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思議,同居土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大德大能加持,顯現出不可思議,實報莊嚴土是真實不可思議。「如下所云,樹出妙音,自然相和」。我們看底下這個六句經文:

  【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

  這個「宮商」是音樂,我們中國古時候有五音,宮商角徵羽。

  【自然相和。是諸寶樹。周遍其國。】

  這樣的寶樹周遍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太大太大了,樹木周遍。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會疏》曰:無漏清淨風,故云清風。應時而吹,故云時發」。這妙極了,想什麼時候要風,風就來了,不想它就沒有了,這個風不可思議。清風上面加個無漏,說明它不是從阿賴耶生的,阿賴耶是有漏的。「五音聲者,指宮商角徵羽」,這個不念徵,念止,宮商角徵羽五聲,像現在一般音樂用外國的Do Re Mi Fa So,就這個意思,中國古時候叫宮商角徵羽。「此五聲可攝一切音聲」,五聲會合就是交響樂。「此五聲乃中國古代樂律之本」,再加上變宮、變徵,也是七聲,跟現代音樂的七聲相同。所以音樂是共同的語言,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言語,但是音樂每個人都能夠會聽,都能體會,所以音樂是共同語言。

  「微妙宮商,以宮商代表一切音聲、悉皆微妙」。「相和者,相應也。《會疏》曰:願力所成」。這一句很重要,極樂世界有這樣自然美妙的音樂,不需要人去演奏,想聽的時候自然就聽見,與自己決定相應。相應是你聽了一定會非常歡喜,你聽了這個音樂的時候會有感動、會有覺悟,這個才妙!音樂幫助你覺悟,幫助你開悟,這不可思議。「願力所成,不藉鼓吹」,就是不需要人去演奏,「故云自然相和。樹出和聲,顯極樂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圓明具德也」。西方極樂世界妙不可言,一草一木,我們在前面讀到,比這更微細,前面讀到,一毛一塵裡面的微點,皆是圓明具德,何況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當然圓明具德。這一品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下面,「菩提道場第十五」,這個地方要介紹菩提樹。「此品中之菩提樹,即第四十一願中之道場樹」,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場所。佛講經說法這個地方樹木特別的茂盛,為什麼?天天在這裡講經,天天在這說法,那個感應那真是稀有,跟別處當然不一樣。「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次顯樹之妙德難思,末顯彌陀願力,舉果明因」。先給我們說果,果報,然後再告訴我們這果報從哪來的,一定有因。現在我們看經文,把這段文讀下來,這是道場覺樹,菩提樹就是覺樹。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鏁。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這個裡面跟我們講樹之量,樹的莊嚴,眾寶嚴成,末後現應無量。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先說「道場,此有五義」,第一個,「指釋尊於印度菩提樹下」,印度人稱畢缽羅樹,佛在這個樹下成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以後就稱這個樹叫菩提樹,是「成道之處,名曰道場」,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指得道之行法」,這就更重要,就是你成道修行的方法。「如《維摩經》曰: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菩提心的體,菩提是覺悟,不是迷。清淨平等覺,最後是覺,前面我們講得很多,得清淨心是阿羅漢,得平等心是菩薩,大覺那就是佛陀。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覺,我們統稱稱佛為無上正等正覺,清淨心是正覺,平等心是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稱佛,正等正覺是菩薩,正覺是阿羅漢、辟支佛,這是成道的行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三個層次統統包括在其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

  所以直心、真心,直心起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直心的自受用,古大德講解的多半講好德,用這兩個字來解釋,好德好善,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這個心對待自己,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心待人,以好德好善待自己。《無量壽經》講的意思就更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菩提心是第一個條件,你看看「三輩往生」,所具備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輩如是,中輩如是,下輩亦如是。也就是說,從上上品往生,上輩上生,生實報莊嚴土,下輩下生,下下品往生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要具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這個條件是決定不能得生的,這菩提心重要,就是道場重要。

  我這麼多年來,應該有二、三十年了,我跟大家講菩提心,自受用我都是用《無量壽經》。自受用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覺,真誠是體,真誠就是直心,自受用是清淨、平等、覺,這個大家好懂,很清楚,一點都不模糊。我們念這句佛號,念到真正自受用,心清淨了,你得受用,決定得生,生同居土。要念到平等心現前了,對一切眾生都沒有分別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萬物完全一律平等,沒有一點點分別,你是菩薩,你生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同居土。你念到大徹大悟,那是理一心不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直捷生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一片慈悲,真誠慈悲心待一切眾生,這是直心是道場的意思。我們沒有真誠心,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有執著、有分別,菩提心就沒有了,菩提心沒有,念佛只能種善根,阿賴耶裡種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每一個念佛往生的都說往生極樂世界,那是恭維他,說好聽的,不見得是真的。縱然臨命終時,全身柔軟,頭頂發熱,也不一定是往生,這不能不知道。生天的人也是頭頂熱,如果來生到人間是大福報,他到這個世間來做國王的,也會頭頂發熱,這些瑞相現前,可以斷定他不墮三惡道,這是真的,往生靠不住。往生什麼是真的?他自己說,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現在去了,這是真的,這真往生,他自己沒有說靠不住。真正往生的人臨終之前頭腦一定很清楚。所以學佛人也最怕痴呆症,老年痴呆症,一得痴呆症麻煩可就大了,助念都不保險。所以人在這一生不能不修福,臨命終時走得很自在是福報,善終。善中之善,臨命終時告訴你,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個人成佛去了。你一生當中只有這樁事情是真實的,你帶得走的,其他的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帶走。你怎麼牽掛,什麼樣的情執,都沒有辦法,到那個時候要愛別離,還有一些冤親債主統統來找你,怨憎會,到臨命終時全都來了。所以這些事情平常我們都要把它想通、想明白,就把它扔掉,不要再去理會了,心裡頭乾乾淨淨,這一句阿彌陀佛才會相應。不乾不淨那心是骯髒的,怎麼念,一天十萬聲,跟阿彌陀佛不相應,這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句句都是真話,不能不知道。這是道場第二個意思。

  「三、供佛之處,稱為道場。」供養佛的地方,這裡供的有佛像。在這裡我們要明瞭,供佛最重要的是法供養,如果沒有法,那是假的道場,不是真的道場。什麼法?依照佛的教法修行,這是真的道場,這供佛,有佛之處。「四、學道之處」,你學佛的那個地方是道場,供佛跟學佛常常是連在一起的,學佛,縱然是個小茅蓬,茅蓬裡頭一定有個佛堂,佛堂裡面一定要供佛菩薩形像,那是道場。最重要的,這個道場有真正修行人,如果沒有真正修行人,這供佛地方也是個道場,不能說它不是道場,它對於一切眾生影響不大。這個影響有正面的、有負面的。負面是什麼?是一些人到這裡來求佛菩薩保佑他升官發財,這是負面的。他到這來燒香拜佛目的何在?是來求福的,這屬於迷信。以為我拿這些金錢來供養佛,佛會保佑我,這種心態就錯了,不但佛不能保佑你,你已經在造了罪,自己不知道。什麼罪?你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你賄賂他,希望他給你好處,有交換條件的,你把佛菩薩看作什麼人,這就是罪過,你對佛菩薩沒有尊重心,完全是利益交換。我還聽說,真的事情,不是假的,賭徒到賭場去賭博,先去在寺廟裡面拜佛供佛,希望佛菩薩保佑他能贏錢,贏完錢之後再來還願,結果輸了。輸了怎麼樣?回去把佛像砸掉了,這個佛不靈。你說他造孽不造孽!惡意砸壞佛像,罪過跟出佛身血是相等的,果報在無間地獄,真冤枉!所以道場裡頭不能沒有道,道場裡頭有沒有佛沒有關係,有道太重要了!有佛得有道,這個裡頭真學佛人,真正明白人,把佛法僧三寶詳細介紹給你,讓你真正對三寶能生起恭敬心,你就有福了。

  學道之處,「《維摩經肇註》曰」,僧肇大師註的,《肇註》,「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閑是清閒,很安靜,這是修道人居住的場所,遠離熱鬧的場所。古人修行多半在山上住個小茅蓬,很簡陋,三、五個人在一起共修。我三十歲的時候把工作辭掉,跟著懺雲法師住茅蓬,在埔里,住了半年。茅蓬真的是茅草蓋的,牆是竹籬笆,竹籬笆糊一層水泥,外面看到是水泥,裡面看是竹籬笆,茅草蓋的。五個人在那裡修行,三個出家人,我跟朱鏡宙老居士兩個人是在家人。隔的房間很小,一個房間大概就是四張床那麼大,長方形的房間,一個房間擺兩張床,我跟朱老居士住一個房間,當中一個小佛堂,三個法師,懺雲法師他一個人住一個房間,另外兩個法師共同住一個房間,達宗法師、菩妙法師。所以我跟菩妙法師很早就認識。那時候沒出家,我在茅蓬裡做義工,年齡只有我最小,朱老居士七十歲,祖父輩的,我在那裡做廚房,照顧三個法師、一個老人,我在那裡做義工,一個人照顧四個人,所有工作一個人做。功課,懺雲法師講,你工作完了之後看《阿彌陀經》,指定我三個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另外是一部《印光大師文鈔》。

  小佛堂每個人有個小桌子,就是茶几,放經書的,我這個小桌子上就這幾本書。茅蓬裡頭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點蠟燭、點油燈。住茅蓬確實是非常好,很安靜,四周圍一公里之內沒有人家,很清靜。住茅蓬五個人都持午,就是晚上不吃東西,晚課完了之後就睡覺,八點鐘睡覺,兩點鐘起床。兩點鐘起床,三點鐘早課,早課是三點到五點,兩個小時。我因為工作,早晨我要準備早餐,所以我的早課是拜佛三百拜,三百拜大概要一個半小時,拜完之後我去燒早飯。修行人的生活,簡單、有規律。

  在山上我們自己種一點菜,茅蓬後面還有一段距離有泉水,挑水很辛苦,我們想方法,砍竹子,把裡面竹節打通做水管,讓水從山上流下來,行,山水非常之好。但是沒二、三天,山上有野獸,把水管搞斷了,要去找,去把它接起來。燒柴火,沒有電、沒有瓦斯,柴火太多了,撿這些樹枝足夠用了,用不著去砍柴,去撿,撿樹枝。這樣的生活,可能如果大災難來的時候,水、電都沒有了,自來水沒有了,電沒有了,瓦斯沒有了,大概就要過茅蓬生活。那個生活也非常好,外面事情什麼都不知道,沒有報紙,那個地方沒有電話,所以對外面信息不通,每天看經、念佛、拜佛是我們日常功課,他心是定的,不散亂,沒有妄念,這叫道場。

  「五、隋煬帝時以為寺院之名。詔改天下諸寺,皆名道場」。隋煬帝的時候,佛教的寺院不用寺院的名稱,全部用道場。這是一個時代,可是到唐朝,隋時間不長,唐朝時候恢復用寺院名稱,這是很短的一個時間,隋朝時候改寺院為道場。「今經所云道場,是第四義,修道之處也」。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不知道的。第二個是講內心,直心是道場,第四個是學道的處所,這個道場。

  下面為我們介紹菩提樹,「菩提樹,據《西域記》曰」,《西域記》是玄奘大師他作的,也就是他旅行的日記。這裡面說,就是「畢缽羅樹」,畢缽羅是印度話,佛在這個樹下成道,「佛坐其下成等正覺,故名菩提樹。譯為道樹」,他在這得道的,或者是「覺樹」,他在那裡開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在佛經裡面,或者是古大德註疏裡頭,看到有道樹、覺樹、菩提樹,都是一個意思,都是指釋迦牟尼佛開悟成道的這個地方,叫菩提樹。「佛在世時,樹高四百尺」。這樹確實是很高,四百尺,印度的度量跟中國不一樣,每一個國家度量衡的制度都不相同。弘一大師他老人家有一本書,戒律好像是三十三種,《律學三十三種》,裡面有一篇「周尺考」,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印度的尺跟中國的尺來相比。周朝尺不大,周朝那個時候一尺相當於我們現在市尺的六寸。所以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的,人個子很高,一丈六尺、一丈八尺,原來它的一尺是我們的六寸,一丈就是六尺。一丈八尺,這是我們現在是個大個子,好像是一百八十公分、一百九十公分的樣子。所以這個度量衡不相同,我們要曉得。四百尺也就相當高的大樹,這樣的大樹在現在原始森林裡面我們很容易看到。「後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之菩提樹」。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這個樹現在還在,但是沒有佛在世那麼高了。這也是佛法衰的象徵,佛法如果非常興旺,這棵樹一定是非常茂盛,非常高大,與佛的法運有密切關係。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四百萬里這個里是什麼里?多長的距離算一里?四百萬是個很大的數字,我們用公里來算,現在亞洲的東面到美國的西岸,一萬公里,這我們常常飛的,一萬公里,四百萬肯定不是公里,那我們想想這個樹多高,太高了。念老在此地再舉《觀經》中這個話跟我們說,「或以《觀經》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樣看起來佛的身體比樹高,樹才四百萬里,佛身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佛的身太大了。「則顯佛高樹低,量不相稱」。佛確實能現大身,多大的身?真的好像是半邊天一樣,現那麼大的身,整個天空就看到是一尊佛,除這一尊佛相之外什麼都看不見,這是感應。

  下面念老說,「實則此亦無礙。種種說量,皆隨眾生機宜,故不拘於一格。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此處高低縱然有異,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十玄門裡有廣狹自在無礙,「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所以在佛經當中我們看到這些經文、這些句子,要用《華嚴經》來解釋那就能講得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說大小、說廣狹,這都是相對的,而在自性裡面找不到相對的。佛在我們這個世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有許多地方是用我們世界裡面的一些事來做比擬,讓我們多少有一點概念,與事實相差太遠太遠了。你看看,一個是無漏真心裡面流露的,一個是阿賴耶識裡頭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簡直不能比,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要懂得佛說法的微妙。一般說佛是依二諦而說,二諦,一個俗諦,一個真諦,俗諦是依我們的常識,遷就我們能夠理解的來說,一個是依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那不是我們境界,所以我們就很難懂,這是諸佛菩薩說法的一個原則。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一切眾寶下」,以下的經文,「顯菩提樹之莊嚴」。經上所說,「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這是講菩提樹的莊嚴。「自然合成」,極樂世界沒有人工,沒有設計,極樂世界的人統統在學習。所以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名符其實的大道場,阿彌陀佛住在那裡面,那供佛的地方。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這些十方菩薩,凡是往生的,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到那邊去都是修學佛法,他沒有別的工作。極樂世界不需要義工,不需要照顧,所以他心多清淨,這是不可思議的道場,無比殊勝的道場。「表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阿彌陀佛的智慧、大願、大行五劫修行,無量功德成就的莊嚴。「自然如是,不假造作」,極樂世界依報、正報都是自然現前的,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化生。到極樂世界那個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沒有兩樣,所以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大家心就平了。如果這個相貌好,那個相貌差一點,就有分別心,相貌好的會驕傲,相貌不好的話會感覺到很難過,心就不平了。到極樂世界是一樣的,相貌跟誰一樣?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你能分出來哪個是佛、哪個是菩薩?人人都有神通,人人都有智慧,絕不會把人認錯,這個也不可思議。

  「敷者,開顯。榮者,繁盛明麗。」無量珍寶的花,它都是開的,放光、美麗。暉同光輝的輝,是一個意思。「意為此樹亦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往生極樂世界那個時候的狀況,確確實實就像作夢的時候一下醒過來了。作夢是什麼?六道,無量劫來都沒能醒得過來,這一下醒過來之後,看到什麼?看到自己的老家,看到自己的家人,看到自己的伴侶,那麼樣的莊嚴,那樣的美好,讓自己幾乎都不敢相信。所以我們對於經教要不熟悉,麻煩!怕的是什麼?境界現前不敢去。幸虧有阿彌陀佛來接引,沒有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遇到你不敢進去。就好像一個乞丐,貧窮人,看到皇宮富麗堂皇,走到旁邊,趕緊躲起來,畏懼!我們在六道輪迴多久?無量劫了,不知道自己家是這麼美好、這樣的莊嚴,真的連作夢都沒想到。不是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為我們宣揚,為我們講解介紹,我們怎麼會知道。

  作夢,夢中境界一時頓現,我們往生看極樂世界也是一時頓現,這個觀念一定要有、要懂得。往生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已經很熟悉了,不陌生,我知道很久了,我知道很熟了,這就是什麼?讀經千遍,其義自見。你要不熟,境界現前,處處感到陌生;要很熟的話,回來了,處處,經上講的你就完全能對得上號,全都對了。感謝釋迦牟尼佛,那是真正感激的心生出來,佛介紹的沒錯。就像當年慧遠大師他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極樂世界他以前看過三次,定中看到的,沒有跟任何人講,這一次又現前,我應該往生了,告訴大家。人家問他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跟《無量壽經》上說的完全一樣。祖師當年在世,在那個時代淨土經典只有《無量壽經》翻出來,《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沒翻出來,應該是已經傳到中國,還沒翻譯出來,慧遠大師那時候。因為鳩摩羅什大師跟慧遠大師是同時代的人,那個時候沒翻出來,所以他依靠經典修行只依靠一部《無量壽經》。他告訴大家,跟《無量壽經》講的一模一樣。祖師對經典熟,境界現前一點都不陌生,這是我們要留意的,不能夠疏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