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0三集)  2010/8/8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1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二十一面,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等覺有二義」,第一個,「等覺是菩薩之極位,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這是等覺兩個意思裡第一個。這是菩薩在大乘經裡面,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從下往上看是十信位菩薩,再上去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五十個位次,十地上面叫等覺。最高的位次是叫妙覺,妙覺只有一位,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那是佛,等覺以下都稱菩薩。所以菩薩的地位,第五十一個位次這是最高的,是菩薩極位。將得妙覺佛果,他再要向上提升一級,那就是妙覺果位。他的智慧、功德實際上跟妙覺位也差不多,等於妙覺,所以稱之為等覺。曇鸞大師說道,「望於妙覺猶有一等」,他要看妙覺他還差一等,「比下名覺」。下面是十地以下,十地以下五十個地位,他比他們覺悟是高明得太多,幾乎到圓滿,所以稱之為等覺。第二個意思,等覺就是佛果。所以等覺有這麼兩個意思。

  「《往生論註》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這個意思也很好,這是講一切諸佛。因為諸法平等,佛在《般若經》上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這一切如來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都是平等的,是故諸佛如來都叫等覺。這個意思也好,我們從這個意思來看,像《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稱為等覺。為什麼?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每一個人都像禪宗上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是說,在任何境界裡面他們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他怎麼不平等?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平等,所以這個境界真的叫平等世界。為什麼佛又說它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在學《華嚴》的時候曾經學過,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怎麼不能說它有?他不起心不動念,階級怎麼分?分階級,一定是起心動念,一定有分別;說執著沒有可以,決定有分別,沒有分別怎麼會有階級?所以說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沒有呢?雖然不起心不動念了,這是無明破了,佛告訴我們,他還有無明習氣,習氣沒斷。習氣既然沒有斷,習氣肯定有厚薄不相同,有的人習氣很重,有的人習氣很薄。於是我們就明白,從帶著無明習氣沒斷說它有四十一個階級,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這四十一個階級,自行化他有沒有障礙?是一點障礙都沒有。而這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沒法子斷,諸位想想,如果我們想一個方法來斷,又起心動念、又分別執著了。所以在這個情形之下,經上也說,古大德也說,叫「無功用道」,也說此處用不得力。不能起心動念,你怎麼能用力?這無明習氣怎麼辦?不管它,隨它去,時間久了它自然斷掉,一定要靠時間。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這個習氣完全沒有了,完全沒有了才叫妙覺位。所以,這四十一個階級都可以叫做等覺位,他們所證得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大乘教裡頭,禪宗裡都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上,江味農居士註《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說諸佛如來,那個諸佛就是講這四十一個位次,叫諸佛,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叫諸佛,這麼多佛。所以,等覺兩種意思統統都有。

  下面說,「又《智度論》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這個諸佛可以把它解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得的法平等法,所以稱為等覺。《會疏》也說「等覺有二義」,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如來名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稱如來,都是如來,稱等覺。第二個意思,「一生補處位」,這是後補佛。像彌勒菩薩,現在住在兜率內院,將來下生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度眾生,他現在在兜率內院,我們就稱他為補處菩薩,也就是等覺菩薩。「於是注經家於此經文,亦有兩說,一謂,是住等覺位菩薩,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此乃果佛,從果向因,示現八相,乃成佛後之力用」。這個說法跟前面不一樣,菩薩已經證得妙覺位,已經成佛了,雖然成佛,眾生有感他有應,他應的時候這叫倒駕慈航,為眾生示現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給我們示現那種樣子,釋迦牟尼佛實在講早已經成佛,他在梵網會上告訴我們,他這次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八相成道是第八千次。這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他這次來是表演的、是示現的。這又是一個意思。「總之,大覺妙用,不可思議。」示現八相成道,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初住菩薩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初住菩薩確實無明破了,證得法身,法身、般若、解脫統統證得,而且是圓滿的證得。初住能夠示現八相成道,何況位子比他高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那怎麼不能示現?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諸佛如來,他到世間來現身教化,不是他的意思,是眾生的業感。眾生有感,想著佛、念著佛,這個信息送出去,佛菩薩立刻就能收到,收到他就來。可是,那個感還是要有個緣,這是大乘教上常講,佛不度無緣眾生,佛度眾生一定要有緣。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從小到大跟世間人、跟一切眾生結緣非常廣,這裡面有善緣有惡緣,也有不善不惡的緣。結緣的時候,不管是有心或者是無心,有意無意都一樣,這緣都結上了。結的緣愈多,將來你成佛、成菩薩,你回歸到自性,你所收到信息的都是有緣眾生。過去生中有緣,他才會接受你教誨;如果沒有緣,你示現在他面前,他不相信你,他理都不理你,那你又何必來?就不會來了。所以來,一定都是接引有緣眾生,道理在此地。於是,我們在沒有成佛之前,也就是沒有大徹大悟之前,要懂得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這個好。因為善緣、惡緣裡都有情執,果報很麻煩,糾纏不清。法緣好,法緣是什麼?勸大家念佛,勸大家學佛,這個好!

  佛法,在三界一切眾生稱之為寶,叫「三寶」,寶的作用,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苦難,我們在生活艱難的時候要得到寶物了,能解決我們生活問題,這個比物質上的七寶還要殊勝。佛在《般若經》上講的,「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還得了,什麼人能做到?大概只有摩醯首羅天王才能做到,大梵天王都做不到,哪來的那些珍寶?這麼多珍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這就是法寶。為什麼?為人說四句偈,這個人會開悟;你布施大千世界七寶,他拿到手了很歡喜、感激你,他開不了悟!於是我們就曉得,什麼叫真正的珍寶?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才是珍寶。什麼樣東西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經典、經教,佛法裡面講的法門,方法、門徑,這些東西管用。這些東西得到了,世出世間的財寶你都不會缺乏,你知道怎樣才獲得。見性那就別說了,見性什麼都具足了,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欠缺,什麼都具足。沒有見性,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不會現前。那我們生活怎麼辦?生活靠打零工,賺一點錢過日子,就這種情形。自性裡面,那就好像你的家財萬貫,你離開家的時候你拿不到。你在外面旅行,受一些苦難,那你不能不去工作,你不工作你吃飯就成問題了。我們迷失自性,在六道、在十法界裡頭打零工。見了性,見了性就不在十法界,至少你住在實報莊嚴土,那得大自在。

  再回到我們現前,佛教導我們,我們必須要知道,在十法界要講因果,離不開因果,六道更如是。六道裡面,我們要得財富得修行,怎麼個修法?財布施。要有這個心、願,歡喜修財布施,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幫助他。果報很快就現前,而且怎麼樣?愈施愈多。我們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人,擁有億萬財富,那是什麼人?過去生中財布施修得多,感得這一生的果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對他不會羨慕,平常心看他。我們想要,不難,我從現在起努力修財布施,將來果報不亞於他,也可能超過他多多。這是正正當當取得的財富,不是用一些損人利己的那些不善的方法,那樣得來的財富還是你命裡所有的。你命裡沒有,用什麼壞主意你都得不到,你拿著槍去搶人家,搶來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你命裡沒有的,你還沒有搶你被警察抓去了。所以命裡有的,何必去搶劫、何必去偷盜?用這種非法的手段,把自己命裡面的財富打折扣了,叫虧折了。你命裡原來有一百個億,現在你得五十個億覺得不得了,你不知道,你用的手段是非法的,造作的罪業已經虧掉一半,你說冤不冤枉?所以,聖人都教給我們,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那是錯誤的。佛教給我們有道理、有方法,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你修法布施你就得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你就得健康長壽。我們世間人,這三樣東西誰不要?我們想要財富、想要聰明智慧、想要健康長壽,統統都能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一點都不假。

  可是財,諸位要曉得,自己一個人生活很簡單,很容易滿足,要那麼多幹什麼?可是我們要幫助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苦難眾生,那就需要。正當的用途、純淨純善的用途,三寶加持,也是有求必應,真心,沒有一點點私心。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為我們所示現的,祖師大德建立道場、安置大眾,讓大眾有個很好的修學環境,生活有保障,居住的環境好,這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同學。極樂世界是好榜樣,華藏世界是好榜樣,那個不必說,那是性德流露的,但是在我們的世間,那就不是靠性德,完全靠修德。修德能感動各種不同的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自動獻出來,成就這個事業。佛陀在世,你看看那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熱心奉獻,成就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佛教傳到中國來,最初護法是帝王。漢明帝的時候派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遇到印度的高僧在那邊弘法,摩騰、竺法蘭。這些特使向這兩位大德說明,那時候漢朝,皇帝的求佛的誠意,邀請他們到中國來,這兩個人就來了,帶著佛像、帶著經書。那一年是公元六十七年,現在是公元二0一0年,公元六十七年,永平十年,這是佛法正式到中國,中國帝王禮請的。兩位法師到了中國,漢明帝就拜他做老師,這屬於國師的身分,給他們建立道場,就是洛陽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第一個寺廟就是白馬寺,紀念白馬馱著經書、佛像,牠有苦勞,沒功勞有苦勞。中國人心多厚,這幾匹馬馱著經書佛像馱到中國,也不能忘記牠,把這個寺廟名稱命名於白馬,報恩。佛教是這樣到中國來的。

  以後,你看帝王修福,知道我們要想修大福報到哪裡修?都是到佛門,佛門的福報沒有人能夠相比。皇上知道修福,平民也都學會了,學會布施三寶、供養三寶,這個國家、這個地區世世代代有福報,這兩千年來,國家長治久安,沒有災禍。大家都知道修福,居住這個地區人有福了,哪來的災難?當然沒有災難。如果這個地區的人不知道修福,都造罪業,那就麻煩了,災難就多了,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佛法說第一福報是什麼?它覺悟一切眾生,這個福報大。佛是大覺,佛法是教育、是教學,寺院裡面經常的活動是講學。在古時候是翻譯經典,經典翻出來之後是講解、講學。人明白之後,把經典的道理、經典的教誨統統都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變成真正大福德的人,大福德、大智慧,就變成這樣的人了。

  我們今天學佛,學什麼?我們希望得到什麼?淺近的,身心健康,這頭一個得到的,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得到這個東西,這是我們世間人迫切需求的。現在這個社會動亂,災難這麼多,什麼原因?我們把聖賢的教育疏忽了,把宗教教育疏忽了,大家不學了,價值觀顛倒。在中國過去,古聖先賢的價值觀,幾千年來用什麼?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什麼叫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順乎人情、合乎道理、服從國家的法律,情理法統統都顧到。所以,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諧相處。中國傳統的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今天世界動亂,價值觀變了,不是用仁義,用什麼?用財富,這個事情就麻煩。財富是人之必爭,要把財富擺出來做為價值觀,人與人之間決定鬥爭,奪取財富,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社會怎麼能不亂?這個世界怎麼能避免災難?老祖宗有智慧,先人不糊塗,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導我們是正確的。所以祖宗對得起我們後代,我們後代今天所作所為對不起老祖宗。我們算是很幸運、很難得,在中年遇到佛法,遇到佛法之後這才是個明白人。在以前幹了很多糊塗事,現在明白了,明白過來,斷惡修善。世尊在此地這一段經文講的八相成道,我們要學習。

  前面這段經文為我們解釋等覺,念老在此地給我們做了個總結,「總之,大覺妙用,不可思議,似不必於此二者強執一說,不妨並存」,每一種說法都好,都有它的道理,我們無需要在這裡分別執著。「蓋因菩薩眾多,境界不一」,這是事實真相,境界是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很複雜,所以菩薩妙用無方,他有真實智慧,他有善巧方便。

  底下開始,這就示現的八相,我們應該知道怎樣去學習。經文這四句「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與底下這段經文,「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甄解》曰:如《華嚴賢首品》及《起信論》,於十信滿位,示現八相。《占察經》說四種作佛中,第一信滿作佛當之」。你看示現八相成道,什麼人就有這個能力?十信滿位就能夠示現。十信滿位,在佛法裡面講小學畢業,十信是佛教的小學,畢業了。雖是小學,我們看起來不得了,為什麼?他超越十法界了。我們看看這些菩薩修行就知道,初信位,看《華嚴經》上初信位,前面跟諸位報告,佛法修行的功夫就是放下,沒有別的,他放下八十八品見惑。見是見解,我們講看法,把一切錯誤的看法放下了,他證初信位,一年級。在小乘,就是初果須陀洹,都是一樣的,錯誤的看法放下了。錯誤的看法很多,佛把它歸類,歸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我們都執著身是我,佛告訴我們身不是我。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就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要記住,身體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要把身體看作衣服一樣,因為身有生滅,我沒有生滅。記住,我沒有生死,生死是什麼?身體,身體有生死,我沒有生死。身體壞了,丟掉不要了,我再換個身體,就好像衣服穿壞了,或者穿髒了,脫下來換一件衣服,這個看法就正確。把身體看作我,你看錯了,這是第一個錯誤,這個錯誤會引起許許多多的錯誤。所以頭一個要把這個錯誤觀念改正過來,身不是我。那什麼是我?有些人說靈魂是我,身雖然死了,靈魂不滅,它又去投胎,又去找個身體。沒錯,可以這樣說法,但是佛告訴我們,靈魂還不是我。那什麼是我?佛說靈性是我,自性,自性是我,不生不滅。靈魂是怎麼回事情?這是迷了,迷失了自性,靈性就叫靈魂;靈魂覺悟了就是靈性。但是,靈魂在迷,迷出不了六道輪迴,它的活動空間是在六道之內,沒有辦法超越六道。如果它覺悟了,不要很大的覺悟,知道這個身不是我,那就容易了,它就能夠慢慢的覺悟到、認識到靈性才是真的我。佛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回歸到靈性。這個見解錯誤,這頭一個。

  第二個是「邊見」。邊見,我們今天講對立,執著有兩邊,我和你這對立的,我和他也是對立的。與人對立、與事對立、與一切萬物對立,錯了。對立就生煩惱,產生矛盾、產生衝突、產生鬥爭,都從對立起來。化解衝突從哪裡開始?化解對立,衝突自然沒有了。我在前幾年,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主題就是化解衝突,用什麼方法?佛法講化解對立,要從這裡下手,這根本解決。對立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宇宙、萬法跟自己是一體,你怎麼可以對立?一體,眼睛跟鼻子、耳朵是一體,眼睛跟鼻子要不要對立?鼻子跟耳朵要不要對立?它不就變成這個樣子嗎?這錯了,迷了才幹這個傻事,覺悟了怎麼會對立!再一個大的錯誤,成見,中國人常講,某人成見很深,就是今天講的主觀觀念,這個要不得。成見有兩種,有因上的成見、果上的成見,佛法裡面稱為「見取見」跟「戒取見」。見取見、戒取見,錯了,也是錯誤的,統統放下。最後一個是「邪見」,這四個不能包括的,統統包括在邪見。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了,你就證得小乘初果,或者大乘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條件。我們能放下這些,就是《華嚴經》上十信位的初信位的菩薩,小乘的初果。

  第二信,我們用小乘來說,二信,初果往上去二果向,三信就證到二果,四信三果向,五信就證得三果,六信四果向,七信就稱阿羅漢,小乘四果,八信辟支佛,九信菩薩,十信是佛。從阿羅漢到佛這四個階級是四聖法界,不在六道輪迴了,四果就超越六道輪迴,就是七信位超越六道輪迴。初信到六信沒有出六道,他們覺悟了,他不迷惑,雖然在六道,他們修行的地方是人間、天上,他絕對不會墮三惡道,叫位不退,保證不墮三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華嚴經》上就取得七信位,七信位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你就曉得,八信、九信、十信,十信心滿就是初住,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就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成佛了,他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成佛了,像釋迦牟尼佛的示現。諸位一定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降生在印度,是示現八相成道,最低的是什麼地位?十信心滿,是這個位子,是這樣的佛,他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這就是《占察經》上講的第一種,信滿,十信滿了他就作佛,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跟「普門品」裡說的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得大自在!

  第二種,「如《大集經》中」所說的,「灌頂住菩薩」,灌頂住是十住滿位,「能於無佛世界示現八相。《占察經》第二,解滿作佛當之」。也就是說,菩薩五個位次,信滿、住滿、行滿(十行位)、十迴向滿(圓滿)、十地滿,都示現。他不滿呢?不滿十信不行,十信不滿決定不能起這個作用。像十住,初住菩薩都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二住當然沒有問題,往上去更沒有問題。所以往上四十一位都能夠示現八相成道。這段文我們念念,諸位就曉得了,不必細說,解滿作佛。第三,「《仁王經菩薩教化品》明初地八相」,這個初地是別教。「《占察經》第三,證滿作佛」,你看信、解、行、證。第四,「《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明究竟地」,究竟地是一生補處,「八相示現。《占察經》第四,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第五,「《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後得智,出生八相示現也。此五中,前四是因中示現」,第五是果,「佛後業用也」,果佛後業用也,自性法爾如是德用。我們在這裡簡單說,初住成佛,就是十信滿位就是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都是從因上說。行滿、迴向滿、十地菩薩,第五個是等覺成佛。前面都屬於因,後面屬於果,教下這樣分別、這樣說法,幫助我們初學逐漸逐漸了解事實真相。

  「斯經所明,若依諸師,多是第四(補處)作佛」,這個補處應該是第五,第四是十地菩薩,也都能講得通。「若依今宗」,我們淨土宗,淨土宗「此中無所屬」,淨土宗沒有這麼麻煩,不分,不是這樣的細分。為什麼?「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阿彌陀佛善巧方便,「因果共不可思議」。如果像這一般祖師大德所說的,這個成佛,那修淨土的人,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要修行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像這些法身菩薩一樣,眾生有感我們就有應,我們也來示現八相成佛,那是什麼程度?極樂世界沒有十信、十住、十迴向,沒有這些位次,只有四土三輩九品。那怎麼個講法?其實,我們要是念了阿彌陀佛第二十願就恍然大悟。二十願,阿彌陀佛怎麼說的?他說,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華嚴經》上初住以上。這樣說起來,這是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加持,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德相都跟法身菩薩差不多,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你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你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世界來示現八相成道,這個不可思議!我們不要像教下那麼麻煩,這麼分那麼分,這是什麼?在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因果共不可思議。「若強論之」,勉強的說,「或應在第五(佛後)之中焉」。「由上可見,示現八相成道之人,階位有五」,這五種地位都能夠示現八相成道。在我們淨土宗可以說,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個地位人都可以做這樣的示現。「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甄解》則偏重為佛後。諸說不妨並存,五位不妨齊有,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其階位於平等中亦不礙於差別。」大乘法裡頭,平等裡頭有差別,差別裡頭有平等,差別平等不二,平等是真實的,差別是善巧方便,平等是實德,差別是權德,幫助眾生的。

  下面一段,再解釋八相成道,專就本師釋迦牟尼佛,「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一定是這種方式,很少有例外的,所以叫通途,都是這樣示現的。「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所說亦異,或說七相,乃至九相、十相」,這就是有些不同的說法,但是說八相的最多,「乃從經論之多數也」,現在講八相。「再者八相之中,內容亦不盡同」,這下面舉例子給我們說。「《大乘起信論》謂八相為」,《起信論》所說的,「一從兜率天下,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這《起信論》說的。但《四教儀》說法又不一樣,《四教儀》裡頭說法,「一從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兩相對照,便知《四教儀》是開《起信論》之成道為降魔與成道」,把降魔、成道都在成道裡頭,「合《起信論》之入胎與住胎於托胎,可見兩者只是開合不同,內容無別」。這是諸經說法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成道是三十歲,在菩提樹下示現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轉法輪是教學,四十九年;入般涅槃,佛過世,這一年是他老人家七十九歲,七十九歲過世的。

  我們看底下,「《嘉祥疏》依《四教儀》判魏譯之八相」,就是康僧鎧的譯本,這當中講的八相,「甚合於今此會集本,故仍依之」。這就是黃老居士註這部經,參考《嘉祥疏》裡面講的八相成道。「經中捨兜率是第一相」,菩薩在兜率天修行,壽命到了,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四千歲,合我們這個世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現在彌勒菩薩住在那邊,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的道場。兜率天有內院、有外院,外院是凡夫住的,兜率天人,內院是菩薩們修行的道場。這個天是凡聖同居土,凡夫見不到菩薩,菩薩也不干擾這些凡夫。當然,偶爾遇到有緣人,佛菩薩也有善巧方便去教導他們。

  跟我們地球一樣,我們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也有很多菩薩、羅漢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但是我們凡夫不認識,遇不到。偶爾遇到有緣的人,他也能示現,他們也能夠見到。像過去唐朝時候,法照禪師朝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的道場,叫大聖竹林寺。他見到非常歡喜,聽文殊菩薩講經,聽完之後向文殊菩薩請教,現在這個世間漸漸的入末法時候,人的根性遲鈍,修什麼法門能成就?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並且還念幾句佛號給他聽,他把它記下來,就是他所傳的五會念佛。但是五會念佛真的失傳了。民國年間有些法師想到五會,他也編了一個五會念佛的本子,那個絕對不是文殊菩薩傳的,這法師們自己想出來的。因為我聽過他們那個念佛,那個念佛像唱歌一樣,接引初機確實是很好,但是修行的,他那個念法不能攝心,所以我想肯定不是文殊菩薩所傳。他離開竹林寺的時候,沿途做記號,下次來不要迷路。做了兩個記號回頭一看,這寺廟不見了,沒有了。這是菩薩道場,不是真正有緣人見不到。法照禪師學禪的,見了菩薩之後就改修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高僧傳》裡頭有,記載得很清楚。文殊菩薩真的住五台山,但是五台山那些廟,廟裡頭沒有,他的那個寺我們人看不見,他的道場。像佛門裡面,常常超薦求懺悔的《慈悲三昧水懺》,那個故事是悟達國師,也是唐朝時候人。在四川見到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那是有特別因緣,見到了。他得了重病,長了個人面瘡,迦諾迦尊者給他調解,冤親債主離開,病好了。離開之後,再回頭的時候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證明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

  菩薩在兜率天,壽命終了,這個世間緣成熟,他從兜率天下降,這是第一個相。到哪裡去投胎?一定在王宮。菩薩不迷,他會選好的地方去出生,一定出生為王族,太子的身分。為什麼?將來出家修行,人家才肯相信。真的,你看王位、富貴能捨掉,他教人放下,先得要放下才行。國王,別人是爭著要做,他已經得到了,把它放下,這個用意很深!做國王也不容易,如果沒有十世以上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哪有那麼大的福報,要修十世以上。你看做國王他能享幾年的福?十世的修行,幾年就享完。享福最長的,在中國歷史上,乾隆皇帝,只有這麼一個,做了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那個人要修多少年福報?我們一般講,修一百世。修一百世的福報,修福不享福,累積才有這麼大的福報,不是偶然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有些帝王在位的時間很短,不到十年,很多,看中國歷史你就看到,二、三十年就很不錯了。這個福報是生生世世修積來的。世間的達官貴人、大富長者,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功累德所得來的,沒有一個是偶然的,說碰運氣碰到,不可能的,一個都找不到。所以這裡頭業因果報,我們學佛的同學都會很清楚、很明白。

  他是決定不迷惑,他選擇王宮來投胎。這個「降王宮」裡面就有第二跟第三,第二是托胎,第三是出生,他在降王宮裡面,這一句裡頭就把這兩個,投胎、出生就包括在這裡面。「棄位出家」,給人做個好樣子,別人迷在名利裡頭,他是什麼都得到了,不要,把它放棄掉。說明什麼?說明出家比做國王更有意義。做國王,你充其量,當然這是個聖賢的國王,你教化全國的人民,你有界限;出家,教化一切眾生沒有界限,你教化的眾生超過一國的人民不知道多少倍!做國王,一國人民得到你的教誨,享你的福報;這一出家,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都得到你的福蔭,這是一般人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棄位出家是十九歲,捨棄宮廷裡面富貴的生活,「苦行學道」,這第四相。這都給後人做個好榜樣,他不是出生在貧窮家庭,富貴家庭,能夠修苦行,真能放下。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魔怨也是示現的,已經成佛了,哪來的魔、哪來的怨?怨是冤親債主,魔是種種折磨,都沒有了。可是要做這樣的示現,教化修學的這些大德們,要走成佛的道路也不是那麼容易,你要禁得起考驗,魔怨是考驗,要禁得起。許許多多的折磨,把你心裡面的煩惱習氣都給磨盡,你才能成就,純淨純善,這才能成就。所以菩薩要修六波羅蜜,第一個放下貪心,慳貪,用什麼?用布施放下慳貪。用持戒放下惡業,不再造惡,用忍辱放下瞋恚,用精進放下懈怠,用禪定放下散亂,用智慧放下愚痴。那都是魔怨,真能放得下。

  你看修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上只是提了一句,這個故事詳細的在《大涅槃經》裡面,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菩薩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歌利王試驗他,考考他,真的能忍嗎?好,凌遲處死。這是不給他好死,肉一片一片割下來,割到死為止。問他能不能忍?有沒有怨恨?沒有怨恨,到死都沒有怨恨。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沒有怨恨,只有感恩,感什麼恩?經過這次的考驗,畢業了,忍辱波羅蜜成功了,所以提前成佛。本來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在彌勒菩薩後面,就是這麼一個功德,無比殊勝的功德,這個機會歌利王給他的,他能忍受,沒有一絲毫怨恨心,提前成佛。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的,示現成佛,轉法輪,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是憍陳如尊者,就是前世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說話算話,成佛確實第一個度他。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是一點點苦難、折磨都受不了,你怎麼會成得了佛?什麼都要忍受,你才能成就。

  「成最正覺」,這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了,這第六相。成佛之後,自己道德成就了、智慧成就了、學術成就了。他的學術是在「苦行學道」學的,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真的去學過。所以,道德、學問、智慧、德能圓滿的成就。成就之後,這展開他的教學,「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成最正覺的時候,我們世間人不知道,沒有人去請他。他自己想著,沒人請,那怎麼樣?就入般涅槃吧,走了,離開這個世界。人間沒有人請他,天上人看到了,五不還天,這是第四禪五不還天,就是淨居天人他們看見了,看見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示現八相成道,成佛了。他們趕快下來,代一切眾生請法,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展開教化,佛答應了。這答應,就到鹿野苑找以前五個同伴,跟他在一起修行的,給他們講經說法。憍陳如開悟了,證阿羅漢果,這是最初在鹿野苑轉法輪。從這個之後,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教學就沒有中斷過,確實身行言教,他在經上所講的他全部都做到,所以大家相信他。如果他教人做,他自己做不到,那就是假的,沒人相信;他自己做到了,大家相信。「及以下諸句」,這第七相,這是他一生教學。下段文中,「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是第八相。這個是先把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八相成道點出來,然後再一段一段的來介紹。

  我們先看底下第一段,「捨兜率,即第一相從兜率天降生」。兜率是梵語,也翻作「兜術」、「睹史多」,這都是一個梵文,翻譯家所翻的名詞不一樣,都是一樁事情,「本是一名,譯音有異」。它的意思,兜率的意思是「妙足,知足,喜足,乃欲界中第四天」。你看這個天,天人他們的德行,我們從這個地方,從名號裡頭就知道了,知足。知足就是成佛,你要想成佛,你首先得知足,在知足天裡頭修行,表這個意思。如何才能真正知足?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這個時候你的心如如不動,回歸到自性本定,真的知足了。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心再不動了,這叫知足。心動了就不知足,他心不動了,自性本定。定生慧,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自然現前,跟一切眾生交往的時候,眾生有問題,立刻就回答,用不著去想想。想想就錯了,想想落到第六意識去,那是凡夫。菩薩成佛,轉八識成四智,不再用阿賴耶。我們知道,六道用阿賴耶,四聖也用阿賴耶,就是十法界;轉識成智,十法界就沒有了,住如來實報莊嚴土。十法界不見了,他怎麼會有思想?思想都沒有了。思跟想,你看中國的字,中國的字是智慧的符號,思是什麼?心裡有分別叫思。你看,「心」上一個「田」字,劃上格子那叫思,有分別了。想是什麼?想是你心裡著相,心裡有相那就叫想。著相是執著,所以想是執著,思是分別。分別執著統統都斷掉,只有心,純粹的就一個心,上面什麼東西都沒有,乾乾淨淨,這叫真心。所以老祖宗造的這些符號,讓你看到就曉得它的意思,智慧的符號。知足就重要了,知足,思想都沒有了,這真知足。不但是事相上沒有分別執著,念頭都不起,這叫妙足,妙就妙在此地,不起心、不動念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體接觸,都不起心、不動念,這妙足。

  「內院現為彌勒大士之淨土,外院則為天眾欲樂之處。」兜率天,剛才給諸位報告,凡聖同居土。聖人居住的叫內院,這一層天屬於欲界,欲界有六層天,它是第四層。我們一般中國人講天道,多半是講的第二層,忉利天,中國人稱忉利天王為玉皇大帝,道教裡崇拜的,第二層。再往上去夜摩天,再上去就兜率天,兜率天比忉利天要高兩層。外院這是天眾,凡夫他們居住的地方,因為這些凡夫都知足,所以知足常樂。這裡面天人非常快樂,沒有憂慮,衣食自然,不需要自己辛苦經營,福報很大,是他們生活享樂之處。「《普曜經說法門品》云:其兜術天,有大天宮,名曰高幢,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薩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典。」這是說內院,內院是彌勒菩薩他的道場,他住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講經教學。這個天宮名字叫高幢,幢是高顯的意思,非常明顯、非常高大。這個建築範圍多大?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這麼大的一個範圍。我們看起來不可思議,可是天人的身體高大,天人福報大,一層比一層高。兜率天人就相當高大,他們居住這麼大的一個宮殿,也就像我們人間皇宮差不多。我想很多同修都到北京去看過,看看故宮,元明清三代的皇宮,你就能看到帝王他的威勢。「菩薩常坐」,這個坐表定的意思。人坐在這個地方顯得很穩重,站著、走著這是在行動,坐下來就像入定一樣,坐表這個意思,表不動。佛門裡面的坐禪也是取這個意思,坐禪不是身坐在那裡不動,身沒用處,要什麼不動?心不動。眼看外面的境界如如不動,眼在色塵上入定了;耳聽音聲,在聽音聲裡面不動心,耳在音塵裡頭入定了,取這個意思。身代表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面對外面色聲香味觸法,都做到不動心,這叫常坐,真知足了;動心就不知足,還想要,想得到。不動心了,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動心,這叫常坐,為諸天人敷演經教。

  《佛地論第五》有這麼幾句話,「睹史多天」,就是兜率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後身是菩薩最後的身,他將來就成佛了,他就不是菩薩了,就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後身菩薩即一生補處菩薩」。「此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補處大士,皆從此天降生」。凡是來作佛的,先都在兜率天,在那邊等於說做準備工作,再下來示現成佛,八相成道。兜率天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知足,這最主要的一個意思,人不能不知足。我們也就知道了,彌勒菩薩代表什麼?代表知足。所以,中國人塑的彌勒菩薩像,布袋和尚像,一天到晚笑咪咪的,那麼快樂,為什麼?知足。不就是知足常樂,他完全給我們表現出來。一切時、一切處,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逆境也好、順境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統統笑面,這是表現出來。我們學彌勒菩薩就得學他那個樣子,真學到了得大受用。什麼大受用?頭一個身心健康,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快樂他不會生病,愁眉苦臉必定生病。人要歡喜快樂,怎麼會生病!歡喜快樂從哪裡來?知足來的,就表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