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十五集)  2010/4/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十四面倒數第五行,從頭看起。

  「又海東元曉師《宗要》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這是韓國的元曉大師,前面我們略略的介紹過,《宗要》是他老人家註疏的名稱,都是講《無量壽經》的,是《無量壽經》的註。這裡面說發菩提心是明正因,這些祖師大德們都是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如果不發菩提心,就像善導大師講的,到最後不能往生淨土。所以我們要重視四十八願裡面的兩願,不是一願,許多人都把第十八願看重,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講發菩提心,講生到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第十九願講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他說能不能往生完全是信願之有無,你有深信切願那你就能往生,可見得發菩提心重要;念佛功夫的淺深,是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提升品位。如果念佛沒功夫,真有深信切願,這個願就是菩提心,真有度眾生的心,真有作佛的心,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些開示非常重要,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

  下面給我們說明菩提心,「又云發菩提心有二」,這個又云還是《宗要》裡面說的,第一個是「隨事發心,煩惱無邊,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而其華報在於淨土」。這個也說得好,我們看這個,就知道這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四弘誓願。裡面說了三願,說了三條,這種發心果報雖然在菩提,菩提是正覺,菩提是正等正覺,他的華報在淨土。換句話說,這個果報是在淨土成就無上菩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最後那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究竟圓滿的果報。「所以然者」,這是回答一個提問,「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菩提心,菩提心是自性圓滿的覺心,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菩提心就是智慧。實在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說智慧,下面德能、相好當然包括在其中,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先說心量,心量廣大無邊是講空間,沒有邊際,大而無外,長遠無限這是講時間,都是無量無邊、無盡無限。所以大乘裡面常說,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話是真的。佛心如是,我們每一個眾生心皆如是,一絲毫的差別都沒有。無差別當中現在好像有差別,這是怎麼回事情?迷失了自性。於是在無差別裡面現出了差別,在覺悟的人,不要說圓覺,圓覺是佛,大覺這是菩薩,在他們境界裡面差別即是無差別。為什麼?大菩薩入不二法門,我們有二、三,他沒有,我們有一多,他也沒有。我們再問一次為什麼?何以故?如果我們真正明白,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講的三種周遍,你不就明白了嗎?那是《華嚴》圓滿的境界。無論是正報,無論是依報,所有一切現象,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是波動的現象,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近代的科學家說宇宙之間什麼都沒有,就是波動,精神現象是波動形成的,物質現象也是波動形成的,形形色色不相同是頻率不一樣。這個說法跟佛經上講的相應,三種周遍相應,「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後面一句其實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含容空有」。

  「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末後這兩句好,「除菩提心,無能當此」。這句話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他講從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見聞覺知。在自性,斷盡無明習氣回歸到常寂光,這裡頭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所以有些人問我,既然他不起心、不動念,他還有知覺嗎?他有知有覺,不就起心動念了嗎?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會有知覺?他就是有這個東西,精神、物質現象確實沒有了,他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它不生不滅,因為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物質、精神都是緣生法,我們講精神是什麼?講受想行識。如果一念妄動,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有了受想行識,從受想行識裡面就變現出物質現象。那就是他所受的、他所想的、他所行的、他所認識的,變現出來,自自然然的。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也可以說包括十法界,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他是活活潑潑的,他不是死的。他感的時候現相,不是起心動念現相的,是感應現相的。雖現相,他還是沒有起心動念,完全是自性起用,不可思議。我們想去理解它,錯了,你理解不了,為什麼?你是用心意識,心意識緣不到自性。要怎樣才能緣到?把心意識放下,它就現前,當下即是。這是大乘法裡面、是禪宗裡面,不管是哪個宗派最高的境界。末後這兩句話說,除菩提心,無能當此,這真的是把根本講出來,這就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這是隨事。

  下面,第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這段文長,我們先看這一句。首先你要相信,你不能懷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這懷疑。我們學佛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說實在話幾個人真信佛?信佛信了一輩子,對佛還打問號,到底真有嗎?誰能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那是真信,真信的人肯定依教奉行,果報不可思議。我們對佛就是有懷疑,你說不信還挺相信的,你說真信吧,他做不到,所以佛法真難!佛法確實知難行易,那個知是什麼?沒有疑才是知;有疑你無知,雖知,不透徹,拖泥帶水。真信、真解,所以信跟解有關係。我們凡夫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相信了,這是一般中下根性。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他就真信,這種人非常難得,為什麼?他能夠死心塌地修行,他有成就。這裡面兩種人,我們中國古人講上智下愚,多少?上智也不多,下愚也不多。下愚他雖然不解,你教他,他就一口咬定,他真幹,說念佛,他念個兩年、三年他真的往生,瑞相稀有,他懂不懂經的道理?他不懂。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的徒弟就是屬於這種人,他往生的時候,老和尚讚歎:稀有!讚歎他的成就,「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道場的住持方丈,不如你、比不上你」,老和尚讚歎,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站著走的,還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去替他辦後事,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信解!諸法是佛說的一切法,皆如幻夢,它不是真的,真正相信、真正理解,對於一切法你決定不執著,你也決定不分別,乃至於一切法裡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得三昧。一切法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有相;你說它有,它這個相不存在,是極其短暫的一種相似相續相,不存在。我們看電影,從前電影那個幻燈片,一秒鐘更換二十四張,張張不停,一秒鐘二十四張,每一張它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你還沒有來得及想又換掉,這生滅法,生滅速度太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不是一秒鐘,「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怎麼能說它有?你怎麼能說它無?它的事實真相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你沒有法子說它,你說,那個時間已經很長,它不曉得到哪去了;慮是想,你也不能想它。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言是言語道斷,離念是絕慮,心行處滅,言語跟思慮達不到,這是它真相。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這個信解就是前面講的四句話,「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這四句話把一切法的真相都說出來。發廣大心,這是什麼?真心現前,你對於一切諸法再也不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時候發廣大心。廣大心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度眾生的心,斷煩惱的心,學法門的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煩惱是不善,善與不善二邊不住,可是怎樣?你的心態,「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你還是很認真的在那裡斷惡修善,你知道沒有煩惱斷,你在那裡斷,你知道也沒有善法修,你在那裡修。這兩句話黃老居士括弧裡有個註解,怕我們聽不懂,真慈悲,「不撥無即不排除之意,撥者排也,無者除也」,所以上句的意思,「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但仍有可修與可斷」,為什麼?「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這個無願三昧是大三空三昧,自己入了這個境界,還得要修,對自己來講破無明習氣,給眾生做好榜樣,也就跟唱戲一樣,知道唱戲是假的,還演得很逼真。為什麼?演給別人看的,是讓別人看了之後有所感動而覺悟。這是說明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現身、作為全是為幫助眾生。如果在這個境界裡,我不願意,灰身滅智,那就變成小乘,大乘跟小乘的差別在此地。

  小乘阿羅漢在這個境界他就結束,不願意再示現,這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無始無明的習氣斷不掉。你們想想這什麼道理?無始無明習氣要斷,那你就得學佛菩薩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就是佛常講的入不二門嗎?入不二門才是大乘菩薩,對自己來講,四十一品無明習氣他才能斷掉。破了無明之後,在《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菩薩,破無明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入這個境界。我們想,人到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分別執著沒有了,哪裡來的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哪有這些東西?有這些東西不又有分別、不又是有執著了嗎?所以我們在華嚴會上跟同學們講得很明白,有沒有這四十一個階級?沒有。華嚴境界是平等境界,哪來的四十一個階級!佛為什麼說四十一個階級?是說起心動念那個習氣沒斷,起心動念真沒有了,確實沒有了,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這是微細的無明。這個微細無明很難斷,沒有法子斷,所以在那個境界裡修行叫無功用道,古人常講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妄想分別執著全起來。

  在這個境界裡面,換句話說,你得說話算話。你在過去因地上曾經發過度眾生的願,你現在成佛你為什麼不度眾生?你說話要算話,要兌現,這個時候是你兌現的時候。雖兌現,沒有起心動念,隨眾生的感,佛菩薩應,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是無心而應,就是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就應,雖應還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現身如是,說法亦如是,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他講經四十九年沒說過一個字。我們聽這個話聽不懂,怎麼一個字沒說?現在人記錄下成一部《大藏經》,他說一個字沒說。真的是一個字沒說,為什麼?他沒起心動念,他說什麼?很難體會這個境界,聽不懂,明明你給我們講這麼多經,怎麼說連一個字沒說?所以佛有善巧比喻,他用鐘鼓來比喻,你敲鼓,你用力敲,聲音就大,輕輕敲,聲音就小,鼓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佛要我們從這裡去體會,他真的沒說。他那個說是什麼?是你眾生起心動念,他這邊自自然然的反應,就是自性性德法爾如是。如果沒有反應?沒有反應那就死的了。他不是死的,活活潑潑,所以佛說法,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

  下面說「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有能度所度你就起心動念,有能現所現、有能說所說,那你分別執著全起來了,你是凡夫,不是聖人。我們要學聖人,要把能所放下,能所放下就是說決定不能夠有執著,境界裡不執著有我身,不執著有人身,四相放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得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恆順眾生,眾生有執著,你要是沒有執著,他心目當中你是異類,他沒有辦法跟你在一起生活。那怎麼辦?要順著他,順著他的執著,一樣有執著,那順著他的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隨喜是有分別、有執著,功德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執著就是沒執著,沒執著就是有執著,你能聽得懂嗎?這妙,妙就妙在此地。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真的這法喜充滿。這個理確實是很深,聽不懂沒有關係,不要去研究它,不要去想它,一遍一遍的聽。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厭其煩,天天講、常常講,聽多了總有一天豁然開悟,為什麼會豁然開悟?薰習久了。你看平常你是煩惱薰習得久,就生煩惱,現在是聖教薰習得久就開悟。所以不怕,多聽,現在方便,一片光碟都能開悟,一片光碟要是每天聽十遍,聽上三年準開悟。三年聽這一片東西,心定了,你得三昧,你怎麼會不開悟!肯定開悟。人人都有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信?你能不能相信?你願不願意這樣做?關鍵在此地。只要願意,大乘不難!

  「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這話都是真話,你能依照上面所講的發心,它能幫助你開悟、幫助你明心見性,這功德太大了。這底下還有一句話忘掉了,「故能隨順於空無相,如經言」,這是《金剛經》上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是《金剛經》上的。這是諸佛菩薩在世間滅度無量眾生,滅是幫助眾生滅煩惱,幫助眾生斷煩惱,幫助眾生證菩提,雖然幫助他,不著相;眾生著相,佛菩薩不著相就如是。他能隨順於空無相,前面講的無願三昧這叫大三空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換句話說,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跟這個相應,空、無相、無願,他在工作裡也相應,他待人接物也相應,與大三空三昧相應,就是與金剛般若相應。他不是不幹,真幹,幹得很積極;雖然很積極,痕跡都不著。這是什麼?換句話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真入不二法門。所以這是真實功德,無邊功德,一切諸佛演說彼諸功德說不盡,為什麼?它稱性,道理在此地。

  我們再看下一段,「宗趣」這一段老居士也說得很多,分量很大,「又《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個地方引的,他是因為這裡講發菩提心,所以他就引第三條,「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前面還有兩條,我們在這得順便說說,「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你要知道那是什麼?那是菩提心的根,菩提心的基礎。沒有第一條就沒有第二條,沒有第二條就沒有第三條。我們今天說發菩提心,我們得真幹,怎麼幹幹得不像,沒有成果出現,什麼原因?沒根,把根疏忽掉。許多出家人來跟我談,談什麼我都不說,扎根要緊,他都沒有想到根本,那你怎麼會有成就?根是這四句,第一條這四句能不能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能不能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把《弟子規》統統做到,這個根你就有了。這個根是淺是深、是強是弱,那裡面程度還有很多。慈心不殺是因果教育,修十善業這是佛法的根,《十善業道經》裡面佛講得很清楚,人天法,你來生怎樣得人身、怎樣生天,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為根本。離開十善,你來生人身都得不到,向上就別想,向上生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都別想,你連人都得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在中國,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少一個也不行!儒釋道的三個根就在這一句,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佛法的根《十善業道經》,出家還要紮一個根《沙彌律儀》,出家的根。根基沒有,怎麼會有成就?我們學佛不能騙人,騙人有罪。

  這三個根真的紮下去,你學佛可以修成菩薩、修成佛,你修道可能修成神、成仙,你學儒可以成聖、成賢,決定有成就;如果這三個根都沒有,那你什麼成就都不可能。三個根從哪紮起?從《弟子規》紮起。就像三層樓一樣,《弟子規》是第一層樓,《感應篇》是第二層樓,《十善業》是第三層樓,三個根,比什麼都重要。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裡學起。在古時候,一般人童年就把這個根紮下去,一般是儒跟道,從中國傳統文化你就能看出來。中國傳統文化硬體設施有三個建築,祠堂,祠堂教什麼?教孝,孝親尊師,春秋祭祖。平常祠堂就是學校,私塾都用祠堂做教學的場所,私塾是家學,用現在的話就是家族的子弟學校。祠堂平時沒有活動,除了春秋祭祀之外沒活動,所以就利用這個場所來學,所以它是倫理道德的教育。第二個就是孔廟,孔廟也是每年一次祭孔,那是它的活動,平常也沒事情。所以地方這些讀書人就利用這個場所結社,你們看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面講的文昌社,他們就利用這些地方結社,在這個地方學習道德的教育,古聖先賢的道德教育,就利用這個場所。第三個城隍廟,城隍廟大概都是道家的或者是道教的,教什麼?因果教育。這裡面教學最動人的、最感人的就是十王殿,十殿閻王它是表法的。在從前這個閻王殿它多半是泥塑的,把地獄變相圖做出來,說明、依據那是《玉曆寶鈔》,因果教育。

  這三樣東西,小孩從小就受這薰習,所以他的根就紮穩,以後再接觸佛的時候非常容易,十善業道對他們來講一點都不難,根好。所以在家學佛十善業、三皈五戒,一點問題都沒有,他真做到;出家學佛他真有根有底。現在我們這一代麻煩,儒釋道的三個根都沒有,如果我們說沒有,我在十善業行不行?不行。佛在《佛藏經》裡面說過,《佛藏經》是一部經,不是《大藏經》,分量不多。《佛藏經》,佛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釋迦牟尼佛說這句話,你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佛不承認你。佛教傳到中國是很完整的,你看《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是小乘經,小乘的經律論。在隋唐那個時候有兩個宗,成實宗、俱舍宗,這兩個宗是小乘,要先學它,先學小乘,小乘學畢業再去學大乘,這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古時候都是這樣的。可是唐朝中葉之後,中國佛教不學小乘,在家、出家都不學,那學大乘行嗎?中國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學佛沒有不讀四書五經的,至少也讀過老莊,用這個做基礎,然後再接著學大乘很有效果,不亞於小乘。這是中國佛教一個特色,這必須要知道,所以用儒道做基礎,儒釋道就融成一體。

  在中國這個社會形式上有儒釋道,實際上儒釋道已經融成一體。學道的他讀佛經、他也念四書五經,學儒的他也學道、也學佛,很普遍。尤其像《金剛經》、《華嚴》、《地藏經》這些,變成很普通的這些功課,儒也學、道也學。到了近代,清朝亡國之後,中國社會一直在混亂不安的狀況之下,接著遇到日本人侵略,八年抗戰。我們把傳統這些東西疏忽了,現在正像《無量壽經》上佛所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不能怪父母,也不能怪祖父母,只能怪我們出生在這個環境,這環境不好,我們來了。這裡面因素很多,不是他們有意疏忽的,為時勢所逼,我們要知道。怎麼辦?這要補習,把這基礎教育要補過來,真正花個一、二年的時間扎根,根真的紮好,無論修什麼都會有成就,這很重要。所以淨業三福頭一條就是儒釋道這三個根,有這個根才能學佛。所以第二條才學佛,學佛從哪裡?「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才入佛門。佛經上你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他具足第一條善,也就是說他真正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他真做到。所以他有這個條件,才能到佛門裡面來接受三皈五戒,出家的時候接受沙彌戒,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

  有這樣的基礎才能到第三,第三是大乘,第二是小乘,不違背次序。到第三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第一個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小乘因果,不是世間的因果,世間因果在第一條就學。這個因果是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它是講淨土法門的,念佛成佛!不是講普通的因果,這個講得透徹,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法門就是教你念佛,你對這個因果你要相信,深信切願,沒有一個不往生。「讀誦大乘」,讀是對著經本念,誦是離開經本背誦,你念得很熟你能夠背誦。這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成佛!這個大乘是講什麼?廣義的講是大乘經。狹義的講就是《大乘無量壽經》,就這一部經,你就決定成佛,往生成佛。最契合現代這個世紀,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知識爆炸,人喜歡簡單。最簡單的,一部經,而這一部經能夠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統統包括在裡面,《無量壽經》,真的不是假的。前面跟諸位說過,真的一即一切,一個不漏,所以這部經無比殊勝,十方諸佛讚歎。我講經講了五十二年,在我經驗裡面,我講任何經都沒有講《無量壽經》的法緣殊勝。你們要是聽經,細心想一想觀察,你能夠覺察到,講這部經的法緣無比殊勝,無論在什麼地方,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眾生多!也有些中國國內所說的特異功能,在佛法裡面講的天眼通,能夠看到那些眾生,他們知道這個道場聽眾太多太多了。所以讀這部經、講這部經、學習這部經,感應是無比的殊勝。「勸進行者」就是教化眾生,讀誦大乘是自行,是自己依著經教修行,自行化他,勸是勸別人。

  「又曰」,這又曰也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這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會有三個?大乘教裡面常講一心,哪來的三心?三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三心,佛法講體、相、用。這地方講三心,有體、有用,用分兩個,自受用、他受用,我用什麼心對待自己,用什麼心對人。這是《觀經》上說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你看這個地方,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什麼叫誠?這個字怎麼講法?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說得好,跟大乘教裡面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起心動念,誠就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心是誠心,至誠是誠到極處。曾國藩先生也是個學佛的,我想他那個誠的定義是大乘經上所說的。至誠心誰有?給諸位說,圓教初住菩薩。十法界裡頭沒有,十法界裡頭我們知道最高的階層是佛,十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那個佛還是用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有起心動念,所以他是妄心不是真心。一發這個心,給諸位說,你就是圓初住菩薩,你就成佛,真心!用真心就是佛,用妄心是十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用妄心用得正,因為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都是依教修行,所以他的妄心用得正。六道用得邪,不正,六道裡見思煩惱障礙了他。所以四聖裡頭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塵沙煩惱,沒有見思煩惱,他脫離六道輪迴。至誠心不容易!

  「二者深心」,深心是自受用,我們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用什麼心?用深心。什麼是深心?我們用本經經題上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講這個經,講菩提心的時候,我這樣講法大家好懂,我把覺上加了一個字正,正覺。我用了十個字,真誠就是至誠心,真誠;深心是清淨、平等、正覺;他受用呢?他受用是慈悲心,就是此地講的迴向發願心。把自己所修所學的一切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慈悲到了極處。這就是攝一切眾生往生佛國,這慈悲到極處!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慈悲心不圓滿,為什麼?來世他還要搞六道輪迴,這一世你怎麼愛護他、怎麼幫助他,來生還搞輪迴。佛幫助眾生要幫助到底,真的要幫助他到家,不能搞一半,一生當中就要達到圓滿,你就得一定勸導他念佛生淨土。你自己一定做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你讓他看了之後真正心生感動,真正能夠放下萬緣,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成就一切佛法。那個地方是個好學校,生到極樂世界就無量壽,有的是時間。學佛的場所,沒有比極樂世界更好的,這找不到,十方諸佛讚歎,連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你看都讚揚文殊、普賢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這還得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得看清楚、得想通,然後死心塌地歸心淨土,不再搞別的。

  我在講席當中,過去跟諸位報告多次,李老師把這部經的眉註給我,我讀了之後生大歡喜心,那個時候我講《華嚴經》,我就不想講了。《華嚴經》講了一半,《八十》講了一半,《四十》講了一半,我就不想講,就想發心專講這部經,這部經先後我講過十遍,這是第十一遍,專修淨土。為什麼這以後又講《華嚴經》?我跟諸位說是三個人啟請,台灣的開心法師,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華藏圖書館的韓館長在往生前兩天,生病住在醫院,往生前兩天懇切的要求,希望我把《華嚴經》講圓滿。因為以前講的沒有這些設備,不但沒有錄像,連錄音都沒有,我第一次講《華嚴》。她說希望能夠從頭好好講一遍,那個時候還是錄像帶,留給後人做參考。我看她的病很重,來安慰她,就答應了,這是這一次第二次講《華嚴經》因緣。我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將近四年,李木源居士知道這回事情,代表這三位大德正式啟請。所以《華嚴經》就從新加坡居士林開講,我們講了四千多個小時,講了多少?《八十華嚴》大概五分之一,講得很詳細,大家很歡喜。這個經是中本《華嚴》,我們這一次在此地學習的進度,今天是第二十五次,我們學到二十五面,兩個小時學一面,他老人家的《大經解》恐怕也將近一千頁,那就得一千次,一千次得兩千個小時。這個學習方法是有受用,愈詳細愈歡喜,真的是法喜充滿,我們還是要把進度提快一點。所以這三種心,我們用最淺顯的文字,讓大家看了很好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真正發這個心,用這個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生。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發此三心,亦即發菩提心也」。「又密宗最重發大菩提心」,黃老居士參過禪、學過密,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顯密圓融,通宗通教,難得的一位長者大德,「其教典《菩提心義》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這十六個字是說菩提心的重要。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菩提之心是覺心,就是經題裡面講的「清淨平等覺」。我常常跟諸位報告,也提醒大家,清淨心是阿羅漢,平等心是菩薩,覺心是佛,佛覺悟了,覺從哪裡來的?覺從平等來的,平等是三昧。持戒就能得清淨心,因戒得定,定是三昧。得三昧,平等心現前,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開悟。覺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是成佛的根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就說明我們學佛,學佛是一大事因緣,為什麼?回歸自性。眾生迷失了自性,墮落在十法界、墮落在六道輪迴,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完全違背,所以受苦受難。從大乘教義裡面來說,災難從哪來的?不善的心行。為什麼?學到這麼多年,諸位心裡都相當明瞭,「一切法從心想生」。堅定的善心善願,我們居住的環境就變成堅實的大地,不會有災難、不會有地震、不會有土石流。我們在前天看到一個信息,我還看到照片,好像是在台灣發生的山崩,這個山整個崩下來,山上面那一層的樹木還在,當中的土突然崩塌下來,這從前沒見過的現象,沒見過。這在佛法講是什麼因?我們的心行不善感得大地鬆了,搖晃不定。是不是真的?是真的。

  現在想想,有幾個人心在定中?心都不定,可以說是心慌意亂,現在社會一般大眾都是這樣的,沒有安全感。不像從前人,從前人心定的,他定在哪裡?定在倫理道德。因為以前教育,它從扎根教育就教這個,教你定在孝悌、定在五倫、定在五常、定在四維八德,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他都有個常規,他不越這個規,他心是定的。現在沒有了,現在心不定,沒有安全感,所以大地鬆了,大地也不定,這在大乘教裡講得通。如果我們不能夠認真學習聖賢教誨,把心定下來,這個事情會常常發生,會愈來愈多,這麻煩大!防不勝防。你看這兩年地震的頻率比過去多得太多了,在整個世界來講,每個月都會有好幾次,不定在哪個地方,頻率愈來愈多,災害愈來愈嚴重。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佛這句話說得太好!我們心想什麼?要常常想著祖宗的教誨,倫理道德,常常想著佛的教誨,佛叫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把心定在極樂世界,把心定在阿彌陀佛。我們的心定了,山河大地也鞏固了,就不會出問題。所以,要定在發菩提心。真誠心我們還做不到,為什麼?做到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成佛了。可是我們要非常認真去學習清淨心、平等心,在日常生活當中學。

  前面講得很好,《往生論》裡跟我們講的,學無染清淨心,知道哪些東西是染污,我們遠離染污。要記住,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的享受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染污多,太多太多!你要有慧眼,你看得清楚,能分辨明瞭,遠離一切染污,清淨心就回來。得到清淨心之後,再進一步修平等心,平等心從哪裡學起?從謙卑學起,我不說謙虛,謙卑。連天主教《玫瑰經》裡頭,第一段教人學聖母瑪利亞的謙卑。在中國《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禮,《禮記》裡面講,禮的精神是什麼?自卑而尊人,自己謙卑,尊重別人,這是禮,禮的根本。決定沒有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感應的是什麼?地震。我們就曉得,我們能夠自卑而尊人的話,我們居住這個地方不會發生地震。我們要相信佛,佛說的,不信就沒辦法,一定要相信,決定不懷疑,它就產生效果。如果你要是跟一般人的見識,「佛是迷信,沒有科學根據」,就麻煩大!災難現前,你怎麼辦?不相信。

  我們再看下面,「又《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這是《菩提心論》裡面講的一段話,一直到這一段的末了,都是《菩提心論》上所說的。菩提心能包藏(包是包容,藏是含藏)一切諸佛功德法,這個意思就說,自性本具一切智慧德相,能生萬法,就是這一句的意思。顯示萬法從哪裡生的?從菩提心生的,是不是?是的,這個意思太深。自性,自性之體就是菩提心,自性能生萬法。惠能大師見性講的五句話,他形容菩提心,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真心永遠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是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染污過。不生不滅,「本不生滅」。「本自具足」,這句話裡頭東西多了,本自具足,第一個是什麼?第一個就是智慧,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佛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第一。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菩提心,覺心、本覺,《起信論》上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阿賴耶,是妄心,不覺本無,本覺本有。覺心就是菩提心,覺心具足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所以能生萬法。遇到緣它就現萬法,這個緣是什麼?一念動,我們今天講波動,極其微細的這一念波動。

  這個波動沒有因的,從這個波動之後就有因、就有果;只有第一個,所以叫無始無明,這個東西沒有因。你要去追究它的因的話,你就起了分別、起了執著,你就愈迷愈深,就錯了,第一個動沒有因。佛講得很好,為什麼沒有因?無始,沒有開始,無始當然它就沒有滅,有始就有終,它沒有始。所以這句話已經把意思說破了,沒有始你就不要問了,你就不要去想它,所以不可思議。你一想一說就錯了,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話說得真好!這是言語的善巧。能包藏它,本來包藏的,就是能大師第三句話裡面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意思。它這裡說一切諸佛功德法,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智慧德相」。我們在這經題裡面,智慧是「大乘」,德是「無量壽」,相是「莊嚴」,全在經題上。極樂世界所現的,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阿彌陀佛修證出現了,我們看他五劫的修行,他修成了,極樂世界出現,極樂世界還是從心想生的,真有,不是假的。蕅益大師他有一個外號叫西有道人,西是西方,意思是什麼?西方真有,他給大家做證明西方真有,叫西有道人。阿彌陀佛修證出現了,出現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成為一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眾的導師,導師就是佛,指導大眾修行證果。在極樂世界修行還是一級一級向上提升,可是它速度快。不像是在他方世界,修行的時間很長,為什麼?障緣太多,障礙太多,修行的環境不好,壽命短促,還沒有成功壽命到了。再轉世再來,至少要耽誤十幾年二十年的時間,這個耽誤就是退轉,大幅度的退轉。

  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生死,無量壽,而且他的時間可以說分分秒秒他都不浪費,都不空過,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念念都在進步。這種修學環境到哪裡去找?十方佛剎裡頭沒有!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什麼叫密?不是祕密,祕密不可告人那不見得是好事,佛法的密是講深密,理太深,理跟事都非常深妙,嚴是莊嚴,密嚴土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廣說,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都是密嚴土,揀別它跟十法界不一樣,十法界的土沒有它那樣堅固,它永遠沒有災變。它是怎麼成就的?我們要記住,菩提心成就的。我們再把這話重複說一遍,大家就印象深刻,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能把這十個字都做到,你就修證出現一切導師,你就見到阿彌陀佛,為什麼?你自己是阿彌陀佛,你就見到極樂世界,密嚴土就是極樂世界。身是金剛不壞身,正報,土是依報,無比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講七寶成就的,七不是數字,代表圓滿。七怎麼說?東南西北上下中,取這個意思,圓滿的意思;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珍寶所成。那是什麼?堅定的信心成就的。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迷失了自性,現在眾生心什麼心最重?疑心最重,所以全都鬆散掉,麻煩就來了。對什麼都懷疑,這個事情是真麻煩不是假麻煩,什麼都懷疑,這個最嚴重的是對於聖教的懷疑,對祖宗教誨的懷疑,這是中國諺語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祖宗愛護後人不騙你,佛菩薩愛護眾生也不會欺騙你,你不相信你就沒福報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