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九一集) 2010/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二十二面,倒數第七行,從「宋譯」看起:
「宋譯云: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古德於此,頗有異解。」這說異解,念老給我們舉出三種,我們接著往下面看。第一,「淨影、憬興諸師,並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淨影疏》裡面說,這是隋朝慧遠法師,他說「依願起行」,又「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箋》裡面說:「斯乃修行之時也,蓋五劫之間,思惟勵修,修成滿所願之行。其既發願,不可無行」。「上皆明五劫為發願後修行時」,這是第一種講法。這些說法,所謂見仁見智,各個不同,我們要在,這都是祖師大德諸多說法裡面,用自己智慧去抉擇。我們看哪一種比較是合情合理合法,採取一種,其他的可以做參考。佛在經裡面沒有具體說明白,所以祖師們才有這些看法,不能說哪個對,也不能說哪個錯。這是後代學人應該有的態度,只要說出道理來都行。
法沒有定法,主要的是讓我們增長信心,知道極樂世界不是想像當中那樣成就的。它確實,這是世間自在王佛教導法藏比丘,依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為藍本,在這個當中取長捨短、取善捨惡,這樣造成了極樂國土。做為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在一生當中發心修行證果,不可思議!讓我們在這裡生起堅定的信心、願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對了。至於諸師所說的,哪一種說的跟當時情況一致,待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明白了,在此地不要去猜想、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為什麼?有分別有執著,把我們念佛的功夫就破壞了。所以每種講法我們都聽聽,不要放在心上,這就對了。這是主張五劫是發願後的修行。
第二,「明此為發願時」,這個五劫是發願的時候。《合贊》有這個說法,「五劫者,發願思惟之時節也」,「望西亦以為發願時」。這些都是唐朝時候日本的淨宗大德。「《會疏》云,蓋夫菩薩建立淨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圖畫之」,這是先畫圖,構圖,「五劫思惟,如圖畫之」。這個五劫時間在做什麼?在繪圖,建造不難,照著圖樣施工就行了,念老在後面有幾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圖樣」,所以他這個說法跟《合贊》意思相同,「謂為發願時,而非願後修行時」,是在構思,用這麼長的時間。「《甄解》亦同此說。蓋諸家均據魏譯上說,正與魏譯相符。」魏譯是康僧鎧的本子,曹魏時候康僧鎧翻譯的這個本子。日本淨宗這些大德,修淨土所依靠的多半都是康僧鎧的本子,這個本子傳到日本很早,而且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裡面確實講得比較詳細。在中國,實在說讀《無量壽經》多半也是讀這個本子,其餘四種原譯本很少人去讀誦。所以日本人的註解很多都是依這個本子,我們要知道。
第三種說法,「嘉祥師云,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他這是修行跟發願同時,兩者並舉。我們看註解,「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兩者並舉,但以發願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本裡面先說「思惟修習」,然後說「發大誓願經於五劫」,這就是說思惟修習跟發大誓願是同時的,在這五劫當中。「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經歷五劫,大願方成。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從這個會集本,這是會集五種原譯本的經文,這個意思相契合。「本經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後,方曰『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正契於嘉祥師之說,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也。」有人主張是修行時,有人主張是發願時,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修行、發願都在這五劫當中完成。
這一段是交代出古大德有這三種說法,我們明瞭之後就不會再懷疑。修學經教最重要的是斷疑生信,所以古德有種種不同的看法,指導我們後學的人,必須把這些看法合情合理給我們分析,讓我們修學不至於有懷疑。這是對一類不同根性眾生,有此說明的必要,善根厚的他根本就沒有懷疑,也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那就不必說;有喜歡研究,所謂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有這種人,那必須給他解釋清楚,不解釋清楚,他總有疑惑放在那個地方。這就是說為什麼有此說明之必要。
我們再看下面,這是解釋名相。「段中」,在這一段裡面,「俱胝」這是梵語,數目字,合中國一千萬,一個俱胝是一千萬。因為此地講二十一俱胝,十個俱胝就是一億,所以二十一就是二百一十億佛國。他說二十一俱胝,又說二百一十億,這就是顯密圓融,二十一俱胝是密法裡常講的。也就是說明這部經裡頭包羅萬象,在佛法裡頭,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它統統都包含,圓滿的法輪,跟《華嚴》確實沒有兩樣,這才稱為大經。大經就是方方面面全都包括了,一樣都不漏,不在乎分量的多少,它講得圓,沒有一樣有缺漏的。
「法藏比丘,於五劫中,對於二百一十億佛國,種種奇妙功德、殊勝莊嚴,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悉皆明了通達如一佛剎。」前面我們都學過,二十一俱胝,或者是二百一十億佛剎,是大乘教裡面表法的,代表大圓滿,究竟圓滿。也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佛剎沒有一個是漏掉的,統統包括在裡面,法藏比丘全都去參學過。這些佛剎裡面種種奇妙的功德、殊勝莊嚴,這是從果上講的,你從果報上的,或是正報、或是依報,你所看到的;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這是說因上的,善惡是因,善因妙果,惡因是粗果,都明白了,也都看到了。所以,明了通達如一佛剎。「經此長時思惟」,這五劫的時間,「思惟、選擇、修習、攝取,於是結得大願」。這個五劫的時間不是單單講思惟,有思惟、有選擇、有學習,修習就是學習,修因證果,攝取是有取捨,諸佛國土裡面哪些好的要取,哪些不好的怎麼樣把它捨掉。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等到下一品我們講到四十八願就看到了,實在不容易。如果用世間法來說,極樂世界的成就,我們講建設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議,在這個裡面找不到一點點的缺陷,他就做得那麼圓滿,我們只能用不可思議這句話去形容它、去讚美它。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彼就是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任何一個佛國土能跟極樂世界相比,連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無法跟極樂世界相比。如果華藏世界等同極樂世界,文殊、普賢又何必帶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淨土?沒有必要。一樣的,那就沒有必要。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殊勝。這就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它超越華藏世界,理上講是平等的,事上依舊是有差別。「今法藏菩薩大願攝取之佛國」,這就是極樂世界,「實超勝於二百一十億佛國,亦即超踰十方佛土,極表極樂淨土之超勝獨妙」。說明極樂世界超過一切佛剎、勝過一切佛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不讀到這段經文,我們總以為這是讚歎之詞,實際上佛佛道同,佛跟佛哪有差別的?這也是很有道理的,都能講得通的,一般見解都是這樣。深入探索《無量壽經》這段經文才恍然大悟,其實不然,諸佛說的這些話是實話,不是讚歎的話。讓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信心更深,信心更清淨、更堅定,於是才能放下萬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知道往生就是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古人講得好,一生成就的法門,不必再等第二世,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你說這個多難得!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像近代,我們看到黃忠昌,那就是真有智慧的人,真覺悟了,兩年十個月的時間他就取到彌陀淨土,他就得到圓滿的成就,這是給我們在現前做出的好榜樣。
現在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說的是「所攝陳佛」,也就是法藏比丘向老師報告他這五劫修行的成就。經文: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到他老師那裡去。
【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
這是禮節。禮,現在不講求了,實在講非常重要。不要小看了,以為一家人一天到晚都在一起,何必要做這些客套?其實不然,如果嚴肅威儀,這個家庭一絲毫都不紊亂,它與性德相應;如果疏忽、馬虎一點,諸位要曉得,它就跟習性相應。你看,整肅威儀它跟性德相應,疏忽了跟習性相應,本性本善,習性不善。中國古人有過大同之治,大同之治是怎麼成就的?就是有禮節、有威儀,一絲毫都不能違背。這裡頭有個大道理,保持自己安住在性德,清淨莊嚴,這個意思。諸位要知道,禮不是尊重別人,是尊重你的自性。古人為我們所說的,不是他發明的,不是他制定的,不是他的學說。你看五倫,先說關係,父子,做父親像個父親的樣子,做兒子像個做兒子的樣子,做父親要把慈做到,做兒子要把孝做到。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日常瑣碎這些事情當中,他都要把它做出來。我們一般人,這太麻煩了,何必呢!
尤其是一些人講求「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是重要,如其形式,不是誠心,不如重實質。可是聖人,實質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形式,表裡一如,這是大同之治;到重實質不重形式,那就流入小康之治;形式跟實質都沒有了,那叫亂世,那不能說是治世。所以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謂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形式可以不要,形式可以不要,學佛就不需要戒律了,戒律、威儀何必要學它?學儒就不必要學禮了。禮是儒家的形式,戒是佛家的形式,尤其是佛在經上講的,「戒是無上菩提本」,佛很重視。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你看他在日常生活當中為我們所示現的,表裡一如,形式就是實質,實質就是形式,是一不是二,為我們演出來的是不二法門,這能不重視嗎?這個裡面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利益,就像世尊在這部經講的三種真實。《沙彌律儀》裡頭,戒律十條、威儀二十四門,那二十四門就像我們第六品裡面的二十四章一樣,願二十四章,每一章裡面每一句是細節,一句一樁事情,有的一句二、三樁事情,都應該要做到的。現在行不行?現在不行,現在你要是照那麼做,人家感覺你很奇怪,你是異人,你跟我們不一樣。那怎麼辦?得隨俗,大眾能接受的,一點一滴去做。真正要恢復像古聖先賢那個樣子,代代有傳人,我相信至少得一、二百年之後才能恢復。我們今天斷掉了也有一、二百年,不止一百年。
我們讀到曾國藩先生給彭麗生的一封信。曾國藩先生,他出生的時代是嘉慶年間,距離我們今天兩百年,那個時候他就感到世風日下,感到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今天社會動亂的原因其來有自,要是照曾國藩先生所說的,我們傳統文化的衰,兩百年了。不過前面一百年雖然衰,典籍還存在,還能夠看得到這些典籍、書籍,讀這個書的人還有;近一百年沒人讀了,書沒有了。尤其是一百年前文言文還很盛行,從小念私塾都念文言文,文字上障礙沒有,那為什麼會衰?實質有了問題。也就是說,這要用佛法來講就容易懂,貪瞋痴慢增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在上升,真正修學聖教的典範,就是聖人、賢人沒有了,那是典範、模範,所以逐漸衰了。前一百年逐漸衰了,後一百年大幅度的降溫,所以才有現前的災難。對個人來講就是疾病,奇奇怪怪的疾病,過去沒聽說過的。居住的環境,這幾天還有同學告訴我,說地陷下去了,無緣無故的這個大地突然陷下去,車在馬路上開,地一陷下去,車也下去了,有這種情形。這個在過去沒聽說過,在歷史上很少這個記載,為什麼現在這麼多、這麼普遍?這個不是好現象。
古人看到這些異象,都認為是上天給我們警告,讓我們反省,我們有過失。真正反省,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求懺悔。現在對這些不相信,不懂什麼叫懺悔,認為這些與我們不相干,這是自然的現象、自然的災害,與我們的思想、言行沒有關係,這才是真正問題的所在。現在人不相信古人,認為古人都是迷信,不懂得科學。現在人相信科學,把古人所有東西全部推翻,對古人表現的是輕視,沒有一點尊敬心,這在倫理上講叫大不孝!大不孝的人後果是怎麼樣的,他也不相信。但是不相信,災難來的時候你得要受。所以現在我們要感謝這世界上的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家,近代物理學家他們研究的結論,跟大乘經上講的愈來愈相應。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大乘佛教不再是宗教,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學術界會接受了。真正信佛的人他會信宗教,他會信儒、會信道,會相信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文化。佛法在世間,確實也就像極樂世界在諸佛剎土一樣,超勝於彼。所以我們看到這上面威儀,我們感想很深,這個禮節如何能夠保持,在現在講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看下面:
【白言世尊。】
這是陳說。
【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這句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五劫之後極樂世界造成了,成就了,是『清淨之行』莊嚴了極樂世界。
【佛言善哉。】
這個佛是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的老師。『善哉』是讚歎他,好極了!
【今正是時。汝應具說。】
要他報告,照現在的話,要他做報告。現在正是時候,你應該很具體的、詳細的把這樁事情向大家報告,做個說明。為什麼?
【令眾歡喜。】
大家聽到有這麼一樁好事情,當然個個讚歎,生大歡喜心。
【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
你讓這些大眾,這個大眾是十方剎土裡面的一切眾生,聽到有這麼一樁事情,沒有一個不想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圓滿成佛。這個大眾兩個字的範圍可大了,裡面包括五乘人,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還加上蜎飛蠕動、畜生、餓鬼、地獄一切眾生,不是一個世界,是一切諸佛剎土。只要聽到了,都『得大善利』,縱然他還不想往生,還不相信這樁事情,他有沒有得利益?得利益了。為什麼?「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他阿賴耶識裡頭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這一生他不相信,來生後世總會又遇到這個法門,他就發心了。也就是說,就好像什麼?你真正能夠聽到這個法門,你跟極樂世界就好像報了名一樣,報了名你未必肯去,但是你已經那個地方有檔案了,將來再一發心想去的時候,那裡有底案。聞名的功德有多大,這真不可思議!
【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這個話是對法藏菩薩說的。
我們再看下面黃念老的註解。「既攝受已」,這一句話,「乃承先啟後之文,於是法藏菩薩復至世間自在王佛處」。極樂世界建造成就了,當然一定要回到老師那裡向老師做報告,成就了,讓老師歡喜。「稽首,頭至地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頂禮。「禮足」,以自己的頭接著佛的足,現在印度教裡面還是這個禮。我們跟印度教這些長老們見面,看到他行的這個接足禮,我們很受感動。「隨即繞佛」,繞佛也是敬禮,一般是右繞三匝,繞佛三圈,這裡說「繞佛三周,表作禮之殷重」。把自己內心對老師的念念不捨、心心皈依,依是依靠,這種真情表現在右繞三匝。「繞行後乃合掌安住佛前」,走到佛前,「向佛稟白」,這是下對上的敬辭,就是向佛報告,現在就用報告,古時候這個敬辭就是稟白,「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莊嚴佛土是他五劫修行的成果,清淨之行是說他五劫的修因,修因證果圓滿了,因圓果滿,這個報告老師。「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深可聖心」,這個聖是老師,老師教他的,他沒有辜負老師的教誨,他全落實,他全做到了。「暢佛本懷」,這佛是老師,老師有這樣好的學生多歡喜。「廣應群機」,這一句更了不起,老師的本懷是普度眾生,這個學生居然有這樣的善巧方便,真做到了,確實智慧第一,所以說真實智慧。「故得歎許,而讚曰善哉」,這個善哉是表示「佛深喜之辭」,佛非常歡喜,說出善哉。
「今正是時」,時節因緣成熟了。「《法華經》因時機成熟,會三歸一」,這是舉《法華經》上說的。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為什麼講這個經?時節因緣成熟了。會三,就是在《法華經》之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佛說三乘法,緣成熟了,把三個會合起來歸一,叫一乘。由此可知,三乘是方便說,一乘是真實說,以前你沒到這個程度,給你說一乘你不能接受,你也不能相信,所以慢慢的以善巧方便來誘導你。你看《阿含經》裡面給你講做人的道理,一聽就高興,為什麼?馬上得利益,好懂。佛說法有次第的,不是佛設計的,佛是應眾生的業感,你需要什麼他給你說什麼,佛不會主動要說些什麼,不可能。佛沒有人請,無問自說的還是感應,這個感連眾生自己都不曉得。那是怎麼感?在感應裡頭有顯感、有冥感,顯是你自己知道,冥連自己都不曉得。這是什麼?可以接受了,聽到之後真會生歡喜心。佛曉得,你自己還不知道,佛知道,佛一說,果然你生歡喜心,果然你歡喜接受。世尊為我們說《阿彌陀經》就是無問自說,那是眾生的冥感,佛是顯應。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無不是感應道交,他們真的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認真學習,這是稱性。學得不能像法身菩薩那樣的境界,學個相似也不錯,相似他就相應。為什麼學不到?我們的煩惱沒有放下,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沒有能力頓捨、頓悟、頓證,沒這個能力,那佛教給我們,你漸修、漸悟、漸證,這個方法我們可以行。可是重點還是放下,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只要每天都能放下一點,你就有進步。放下什麼?具體給你說,放下財色名食睡,你要從這裡下真功夫,到最後,放下貪瞋痴慢疑。先從財色名食睡上放,你才能入得了門。這叫真修行,這是真功夫,慢慢你就懂得,放下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真的放下,六道就沒有了,你才真正知道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才證得這句話,真的六道不見了。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是識,情識,唯識所變。你把它的因斷掉之後,六道就沒有了,假的,不是真的。六道不見了,什麼境界現前?四聖法界現前,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什麼?那是娑婆世界的淨土,那個地方沒有貪瞋痴慢疑,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自私自利,人心清淨,沒有染污。你看,心淨則佛土淨,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雖然沒有執著了,但是還有分別,還是有起心動念,所以還要放,放什麼?放下分別。分別放下,你是菩薩,起心動念放下,你真成佛了,不是假的,這個時候四聖法界沒有了。所以,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也不是真的。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也放下,四聖就沒有了,出現什麼?出現實報莊嚴土。
住在實報莊嚴土是哪些人?《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住報土,他們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也稱之為一真法界,對我們十法界來講,十法界是假的,這是真的。這個真假,它的定義就是說,只要是有變化的都是假的,沒有變化的這是真的。十法界裡面有變化,實報土裡面沒有變化,人到實報土全是化生,胎卵濕這三種生態沒有,全是化生。化生沒有變化,你所現的身相跟佛很相似,都好像是一模一樣的,壽命很長,永遠沒有變化,沒有生老病死的變化,沒有生病的現象,也沒有衰老的現象。不但正報如是,連依報也不例外,樹木花草永遠是長青,不會凋零。我們世間有四季,有冷暖不同的變化,那個世界沒有,永遠是風和日麗,沒有聽說有什麼樣的災難,統統沒有。一直到等覺,從你證得初住那一天起到你證得等覺菩薩,這要講時間了,要多長的時間?三個阿僧祇劫。所以,你的壽命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每個人都一樣,也不會短,也不會長。為什麼?因為那個世界的出現,原因是無始無明的習氣。無始無明斷了,這個境界就現前,雖現前,習氣沒斷,它不像見思煩惱的習氣、不像塵沙煩惱習氣,見思、塵沙煩惱的習氣是有辦法斷的,無明習氣沒有辦法斷。古大德常說「此處用不得力」,就是講無明習氣,你沒辦法。你斷,不就起心動念?錯了,那就墮落了。所以,他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斷?隨它去,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多長的時間才沒有?要三個阿僧祇劫。
古人在這裡用個比喻,斷無始無明的習氣像什麼?像酒瓶,酒瓶盛的是酒,酒倒乾淨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味道什麼時候沒有?你放在那裡不要管它,你放上個半年、一年再去聞,沒有了,就這個意思。所以,它的時間不會長也不會短,一定那麼長的時間就沒有了,沒有了就叫妙覺位,就不是等覺。真的到沒有了,再給你說,實報土也不見了,所以實報土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土,佛在經上沒有說實報土除外,沒說這個話,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了,實報土就沒有了。我們知道,實報土之所以存在,是你的習氣沒斷,這個不是別的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斷了之後,妙覺,妙覺到哪裡去?妙覺回常寂光,常寂光永遠不生不滅,常寂光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六祖壇經》裡面,惠能大師給我們描繪、形容的,雖然只有五句話,很貼切,講得很好。常寂光是什麼樣子?常寂光是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常寂光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污染過的;「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自性的涅槃,大般涅槃;「本自具足」,雖然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什麼現象也沒有,你不能說它無,它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智慧德相。第四句說「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這個動搖就是我們今天講波動的現象,極其微細波動現象它都沒有。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本自具足不能說它是空,能生萬法不能說它是有,從本自具足上來說,空即非空,從能生萬法上來講,有即非有。
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心定了,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你不會起心動念,那就是佛;如果還會起心動念,你決定不會有分別執著,那你就是菩薩。為什麼我們還會有分別執著?我們都把這個境界當真,不知道有即非有、空即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六百卷《大般若經》,實在講佛講二十二年只說一句話,這句話是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二十二年般若就給我們說這麼一樁事情,你真的要聽懂了,真的體會到了,你自然萬緣放下,你就成法身菩薩。凡夫在這個染缸裡時間太久,染污太嚴重,把假的當成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佛雖然說得這麼清楚,我們聽了之後,聽了一輩子,還是半信半疑。什麼時候真聽懂了?你什麼時候真放下,就真聽懂了;聽懂沒有不放下,沒放下確實沒聽懂。
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知難行易,行是放下,知是看破,看破難,太難了!真看破了,馬上就放下。所以妄想分別執著一念之間可以頓捨,放下,凡夫就變成佛了,究竟圓滿的佛。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放不下。所以放不下障礙你看破,看不破又障礙你放下,這是我們的病根。治療這個病根,佛教導我們的,長時薰修,他老人家在世說法四十九年,這是告訴我們「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佛說一切經不是對我一個人說的,這個事情經典上有比喻,從這個比喻你就要能夠覺悟。比喻是把釋迦牟尼佛比喻個大夫,佛是大醫王,眾生呢?眾生是病號。眾生找到佛,請佛開示,佛給你說個法門,給你說一部經,你拿到這個藥方之後依教奉行,你就能修行證果。過去四十九年說的那麼多經,都是對每個每個病人開的藥方、處方。我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方子不是對我開的。我們現在是用釋迦牟尼佛給那個時候那些病人開的方子,你就曉得,我們在這麼多方子裡面,只能找一種對我這個症的就管用。實在找不到,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去找,這麼多處方到底哪個適合你,實在找不到,佛在《大集經》裡面說出來了,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真實教誨。那我們自己想想,我生在什麼時候?生在末法時期,佛說了,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就老老實實修淨土,你就成功。這個時期你要想學參禪,去學禪,到最後不成功,你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怪你自己,我已經提供參考資料給你了。你生在像法,可以去參禪,你生在末法不行,禪不能成就,你得自己負責任。佛提供了參考給我們,我們老老實實的依照佛的吩咐老實去做,就會有成就。
淨土法門也很多,經典不算多,主要的五經一論。釋迦牟尼佛在一生講經教學當中,常常提到淨土,要是他常提的這些經論,應該有兩百多種,我們要不要去涉獵?不需要,不找麻煩,我只要一門深入。一門,最殊勝的無過於《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現在有九種版本,無過於這個會集本,這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這一本就夠了。如果說這一本經太長,你不能夠學習,你可以學小本《佛說阿彌陀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功德跟學習《無量壽經》是相同的、是相等的,沒有高下。只要你一心受持,你就得利益,如果你還有三心二意那就不行,那就不能成就。《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一心不亂是平時,心不顛倒是臨終那一剎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佛在這時候告訴法藏比丘,「今正是時」,就像《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時機成熟了,佛非常歡喜,能夠把這個法門介紹出來,普度一切六道眾生,一生圓滿成就。「會三歸一,於三乘行者,咸頒大白牛車,皆入一如來乘,為諸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曰今正是時。」這是《法華經》上的。大白牛車是比喻,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旅行交通工具裡面這是大車,比喻一如來乘,大白牛車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馬車,馬車大。我念書那個時代不遠,抗戰剛剛勝利,我回到南京,在南京第一中學讀初中三年級。住家跟學校的距離相當遠,我們每天上學坐什麼車?坐馬車,一個馬車就可以坐十四個,像我們學生十四個人,這大車,十四個人,那馬是一匹馬。如果講究的,富貴人家是兩匹馬、四匹馬,皇帝出門的車子是六匹馬,拉那個車。所以我那個時候馬車是常常坐的,天天都要坐,上學放學都是坐馬車,非常方便。以後公共汽車發達了,現在我不曉得南京還有沒有馬車,那個時候馬車很多。佛用羊車、鹿車、牛車,代表三乘。羊車,那個車只拉一個人,代表小乘;鹿車可以坐兩個人,叫中乘,就是代表辟支佛;牛車這是大乘,可以坐四、五個人以上的,這是大乘。用三個車來做比喻,所以叫三乘行者。「皆入一如來乘」,如來乘是一佛乘,叫一乘法,三乘都歸到一乘。
「為諸眾生開佛知見」,開是打開,佛知佛見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是好像庫房一樣,它裡面統統具足,門是永遠關著,你自己不知道,佛幫助你打開,讓你看到。如果是上上根人,一打開你就明白了,你全都看到了,這原來是我家的財產,我本有的,你就得受用。打開之後你看到了,你還不知道,不識貨、不認識,那怎麼辦?進一步「示佛知見」,是指示你,一樁一樁給你講清楚,你這才恍然大悟。這就是上中下三根。所以開示這兩個字,我們常講請老師開示,要曉得開示是《法華經》上說的,是兩樁事情,一個是開,一個是示。那麼引用,開是言教,示是身行,我做出樣子給你看,你看明白了,這是示,身行言教。老師為我們做的,只能做到此地,學生呢?學生要悟入。開示悟入,開示是老師的,悟入是學生的,如果學生不悟、不能入,那個開示是廢話,沒有意思。所以老師遇不到悟入的學生他不講,講是白講。得要遇到這樣的學生他歡喜,為什麼?這個學生能懂,聽了他能悟。入那就更好,入是證,他契入這個境界,入是證果。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是《法華經》上的。
要什麼條件才能悟入?這是講做學生的條件。印光大師說得好,「誠敬」這兩個字,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就是你悟入一分,十分誠敬你能悟入十分,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是不是尊重老師?不是的;是不是尊重你道業?也不是。那到底是什麼?尊重你自己,尊重你自己的性德。你有這樣真誠的態度,人家真願意教你,你遇到善知識,哪個不會教你?你要沒有這一點真誠心,遇到真善知識,那個人也不理你,為什麼?你的時節因緣沒到;什麼時候你有真誠心了,你緣到了。緣不在外頭,緣在你自己,你想不想學?是不是真想?真想學就真的有人來教你。為什麼?佛菩薩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我真想那就是感。我也沒有想佛菩薩來,我真想學,佛菩薩就真來了,你有感他就應。佛菩薩從哪裡來的?還是從自性裡來的,沒有離開你自性。所以佛菩薩來給你開示,你真的悟入了,佛菩薩是不是很喜歡,我度了一個眾生?給你說,沒有這個念頭,佛菩薩沒起心動念;他要動這個念頭,他掉下來了,他變成凡夫。在佛菩薩的境界裡頭,度而無度,無度而度,根本沒有起心動念。真正悟入的境界跟佛菩薩是一個境界,統統都回歸自性。所以今正是時,這是什麼時候?感應道交的時候,師資道合的時候,資是學生,老師跟學生那個緣合在一起,是這個時候,這時候才管用。老師一開示,聽的人馬上就悟入,就契入境界。你看今正是時,這裡頭多有味道!
所以現在學東西難,難在哪裡?學生是心不在焉。我在澳洲,大學裡要請我做教授,聘書送過來,要求我到學校給學生們上一堂課。上課之前,那些老教授來告訴我,「法師,你只能講十五分鐘,不要多講」。我說為什麼?他們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後就交頭接耳,心都往外面跑了。我一聽說這句話,我再也不到學校上課了,為什麼?去白講的!那只有講講故事、講講笑話,大家聽了開開心,哄哄,那就好了。現在上課真的是這樣,你真講一點他聽不懂,沒聽見,坐在課堂裡,心到處亂跑。跟從前不一樣,現在確實學生是什麼心態?心浮氣躁,對心浮氣躁這種人,他什麼都學不會,你講的白講了,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年輕時候,老師給我們授課,講些什麼、講多少,老師心裡有數。可是學生當中有一、二個能接受,老師都會講得很認真,其他的旁聽,旁聽老師不問。這兩個人確實心很清淨、很真誠,想學東西,他給他講,心浮氣躁的旁聽。同學們很多,總有一、二個真正想學的,其他同學都沾光,你得多少老師不會問你的。
所以要記住,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誠,真誠,你有幾分真誠心,你才真正能懂得幾分、接受幾分。實實在在不是在時間長短,我過去沒學,我果然用真誠心,我聽一堂課就抵得過去一千堂課,這頓悟!為什麼開悟?誠,所以古人講「誠則靈」。中國人對這個「誠」字非常非常重視,自古以來,無論是世法、佛法裡面,真正有成就的人,全是得力在這一個字,不誠怎麼行!什麼叫誠?曾國藩先生說得很好,跟佛法說的一樣,誠就是一心,一心無二心,那就是誠。一心專注就是真誠,我在聽課的時候、聽開示的時候,專心聽,一個雜念都沒有,你全得到了;一面在聽,一面在想別的東西,心不在焉,講完之後問你說了些什麼,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想別的事情去了。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今經亦然」,《無量壽經》這段經文跟《法華經》上「會三歸一,今正是時」意思完全相同。「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來勸令宣說,普利大眾」。你看,這裡頭的意思多深!這部經比《法華經》殊勝多了,《法華經》只是說到三乘行者,就是三乘的修行人,這個經攝受眾生太廣大了。「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的眾生。這個地方九界就是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佛,在一乘法裡面他是菩薩。十法界裡面最高的菩薩稱之為佛,天台家智者大師稱他為「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沒有能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才是真佛,轉識成智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沒有了。轉識成智就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教這些人「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這一乘大誓願海是什麼?教一切眾生一生成佛,平等成佛,你看這還得了!
「一切含靈」,這句話意思太廣,靈是什麼?我們現在講的精神現象是靈。我們現在懂得,所有物質現象裡面都含有精神現象,佛法裡面講的五蘊;五蘊,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靈。現在我們知道,連現在科學家也知道,只要是物質現象都帶著有精神現象,就是精神跟物質它不能分開。再小的物質,現在講光子,量子力學講小光子,每一個小光子它有物質現象,它也有精神現象,受想行識。你看,一切含靈包括山河大地,不但是一切,有情是我們講動物、生物,現在生物的範圍,連微生物、礦物統統都屬於生物;也就是整個宇宙是有機體,你找不到一個是非有機體的,你找不到。這佛經上所說的,非常難得,現代科學家證實了。阿彌陀佛的願,令這一切眾生,真是《華嚴經》上那一句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誰能做到?彌陀一乘大誓願海做到了,而且是很容易的做到,不難,這個事情真難得!「皆得度脫」,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法藏比丘,「今正是時」,你應該要說;用現在話,應該要向大家詳細的報告,令大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無比殊勝的利益。為什麼?都成佛了,包括山河大地。「此表如來勸令宣說普利大眾」。老師好,世間自在王如來,學生好,法藏比丘,老師教得好,學生學得好,成就這樣一種偉大的事業,世間找不到,出世間也找不到,這還得了嗎?我們非常非常幸運,在這一生能夠遇到。遇到要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真幹,這一生我們就見到阿彌陀佛,這一生當中我們同時會見到世間自在王佛,這個一點不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