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六四集)  2011/8/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6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四十面,倒數第二行從經文看起: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

  這個一段,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文採自《魏譯》」,康僧鎧的譯本。「若參證《唐譯》,則此處第一句,其第十二佛,應指第十二佛剎」。按著前面的例子都是講十方佛的剎土,這個第十二佛也應該是佛剎的意思,『第十二佛名無上華』。「例如《魏譯》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唐譯》則為寶藏佛國」,佛國就是剎土。「至於第十二佛土顯往生菩薩之德,亦是例舉」,就是舉例而言的。『堅固之法』,不退轉法也,介紹那邊大士所修堅固之法。『大士』是法身菩薩之稱,像我們稱觀世音菩薩稱觀音大士,彌勒大士,文殊、普賢大士,這都是等覺菩薩,最低的階位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通稱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都不能稱大士,大士一定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才能稱之為大士。他們確實圓證三不退,所以稱為堅固之法,不退轉也,這些大菩薩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至於不退菩薩亦往生極樂,其義為何?」他們為什麼要往生?他不往生也能成佛,為什麼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如《大論》中」,《大智度論》假設了一個問答,「問曰: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世界中」。為什麼他到極樂世界去?「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他暫時不到極樂世界,在六道十法界裡頭幫助眾生,幫助眾生是兩樁事情,幫助初學的是幫他斷疑生信;幫助修行已經有很好的基礎,就是第二個目標,幫助他破迷開悟,而破迷開悟無比殊勝方便無過於往生淨土。凡夫,經上常講的大心凡夫,相信大乘、修學大乘,發心求生極樂世界,這叫大心凡夫,他這一生能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這些人生到哪裡?其實我們都是屬於這一類人,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什麼身分?還是人的身分,極樂世界有人天,我們到那是人的身分,道德水平高的人是天人的身分。可是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雖然是同居土裡面的天人身分,到極樂世界所得到的殊勝利益,智慧、道力、神通、福德跟法身菩薩平等,這個不可思議。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為什麼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所以是彌陀本願功德威神的成就,這樣加持得到的,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這個世界就顯得無比的殊勝。這是菩薩不是不知道,菩薩知道這個事情。所以菩薩有兩個選擇,慈悲心特重的先度眾生,像地藏菩薩所標榜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先度眾生然後再考慮自己,甚至於完全不考慮。

  第二種,「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這第二種,他樂多集諸佛功德,為什麼?將來在十方世界度眾生,能度得徹底、能度得究竟。好像在學校讀書,慈悲心重的沒有畢業就出去教學了,當然有時候會力不從心,為什麼?自己沒有證得圓滿。另外一類的,他不是沒有慈悲心,我要證得圓滿究竟的佛果,我再去度眾生,度眾生的時候一切無礙。可以說是兩種人本願有差別。樂多集諸佛功德,這個樂就是喜歡、愛好,多集諸佛功德那就無過於極樂世界,所以他就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他會選擇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真的一點都不錯,經文裡面告訴我們的,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例外,他每天可以去參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真叫無量無邊,怎麼去參訪?他分身去參訪,化身去參訪。首先禮敬供佛修福,你說他一天修多大福報!供養一尊佛的福報就不可思議,他每天可以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天天修供養,這修福。除修福之外,聽佛講經教學修慧,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福慧很快可以說就圓滿。這是他方世界沒有這回事情,如果有,世尊一定會給我們說,而世尊只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下面這兩句,都是《大論》提的,好多為眾生者,好是愛好,愛好多為眾生,眾生太苦了,我們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這一類的菩薩就至無佛法眾處,這個世界沒有佛法、沒有三寶,他到這個地方去。慈悲心特重!

  「又《論註》云:未證淨心菩薩者」,沒有證到清淨心的菩薩,「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這是說別教,別教的初地是圓教的初住,圓教初住到七住的菩薩,這也都見性。如果再降一等那就是十信位,通教,天台通教所講的初地到七地,那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講的初信到七信,七信是阿羅漢。「此菩薩亦能現身」,能現多少身呢?「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阿羅漢可以做得到,十信菩薩能做得到,「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這個作心就是入定,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遇到阿羅漢,向阿羅漢請教:她母親在世造了不善的業,現在生在什麼地方?阿羅漢入定,入定他才能看到,出定之後告訴她,她母親在地獄裡面,在那邊很苦,教光目女念佛超度她,念清淨蓮華目如來。阿羅漢要不入定見不到,法身菩薩不一樣,法身菩薩不必入定,他的功力高,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心不散亂,他心裡沒有雜念,所以見性跟不見性的作用差別很大。「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他的心不清淨,一定要入定,不入定他心就不清淨,入定清淨心現前。

  「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這個菩薩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去就見到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就是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裡面的菩薩,跟他們身平等、法平等。這個我們知道,不要說這些菩薩到極樂世界跟法身菩薩平等,凡夫到極樂世界跟法身菩薩也平等,這是彌陀本願加持。四十八願第二十願說的,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證到阿惟越致菩薩,他們也去,他為什麼要去?就是前面講的,「樂多集諸佛功德」,他去的目的在此地。沒有證得法身的,諸小行菩薩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第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願的加持,就全變成阿惟越致。所以跟上地,上地是實報莊嚴土,跟這些菩薩身等法等。身等,用我們的話說,物質享受平等;法等,那是智慧、道力、神通跟法身菩薩也平等。此地舉幾個例子,像「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龍樹是初地菩薩,應該是這一類的。

  「又云: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這是真的入境界,「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在這境界裡頭會不會有這個念頭?如果要是真的初地菩薩不會。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知道藏通別圓,圓教的決定不會,圓教以下就可能。圓教地上菩薩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分別執著連習氣都斷盡了,所以我們知道這不是圓教境界。因為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他欲捨佛道,他還有這個念頭,還有起心動念,我們知道這就不是圓教菩薩,別教以前的。這個境界平等性現前,無佛無眾生,修行人到這個境界,他就想捨佛道,證於實際,實際就是涅槃。權小的般涅槃,阿羅漢證的是小乘涅槃,菩薩證的是權教涅槃。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他入滅就不起作用,這不是真正明心見性,真正明心見性叫大般涅槃,他們契入的境界不是大般涅槃,是與大般涅槃相似,不是真的,還是一種錯覺。可是佛會照顧他們,他們在這個境界裡,十方佛一定現身為他們說法,勸導他們要勇猛精進,要福慧雙修。我們在此地也知道,諸佛肯定勸他求生淨土,因為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這個過失就決定沒有。

  「以上《大論》與《往生論註》,皆明不退菩薩願往生極樂之因由也」。懂得這個道理,權教菩薩還會走錯路,到極樂世界問題就沒有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極樂世界決定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什麼時候能做到?我們從理上去看,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跟阿彌陀佛見了面你就得加持,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做到。像法身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現什麼身,這個不是自己意思,有自己意思就不能,沒有自己的意思他就能。為什麼?我們自己意思是個妄念,是妄心,那個東西障礙;沒有這個意思,你用的是真心,真心沒障礙。真心就是自性,跟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是平等平等,諸佛菩薩證得的是清清淨淨。這個菩薩他所證得的是模模糊糊,不清楚,確實證得,所以要得諸佛加持道理在此地。你往生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了面,就得彌陀加持,一切時一切處你不會迷失。這是菩薩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去,道理在此地。

  我們再看下一段,「《無量壽起信論》曰」,這是彭際清居士作的,「右明往生菩薩不可計數。皆是如來願力所持,光明所攝」。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不可思議,四十八願起作用,就是我們現在科學講的能量,佛法講的光明,科學講的能量。這能量非常之大,能攝受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萬事萬物。「所以智者大師臨終」,這都是示現,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令門人唱無量壽佛」,就是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及觀經題目」,南無《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經題。「合掌讚曰」,這是智者大師最後的示現,「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前面三句讚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四十八願的功德成就。怎麼成就?經上講得很清楚,五劫修行,沒有修行的功夫不行。我們今天說講經功德迴向,有沒有?有。講經本身就是功德,是攝阿彌陀佛功德為自己功德,這是從講經人本身上來說。從阿彌陀佛那邊說呢?佛是攝受一切眾生功德為自功德,光光互照,佛光照著我們,我們的光反射又照到佛,是這麼個意思。如果我們講經,又能依教奉行,這個功德大了。能講不能行,不能說沒有功德,不大,力量不夠。會講又能行,這個功德就大。

  現在我們在這個時代,從理論上講,大乘經論的理論,現前世界上這些一流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我們對於意念,特別是集體意念化解世界災難,我們不懷疑,我們非常肯定,必定可以做得到,這理上講。事上講呢?問題多多,有幾個人真有清淨心?他度自己力量都不夠,他怎麼能幫助別人?科學家告訴我們,真正清淨心的人,那種修持有清淨心的人,他們來祈禱管用,不是一般人。八千多人,八千四百多人就能讓地球不產生災難,這是什麼?集體清淨意念的功德有這麼大力量。我們冷靜的來想想,大概一千個人都不容易找到,何況八千?換句話說,災難肯定有,無法避免。但是祈禱總比不祈禱好,大家真正一起來祈禱。佛法裡面,就是念阿彌陀佛,諸位要知道,念阿彌陀佛就是他們講的祈禱,力量比他們祈禱那要殊勝多!念佛的這個能量無與倫比,什麼修行方法都比不上,我們要相信。因為這一句佛號,它是凝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善法的精髓,善中之善、善中之寶。淨宗同學很多都不認識,所以念不是沒有效,效果不大,不明顯。

  我們是非常非常有幸,遇到這部大經,遇到黃念老的註解。他老人家註解這部經,引用的經書八十三部,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一百零一部,日本跟韓國這些祖師大德九部,總共等於說我們已經讀了一百九十三種經論,這本身就是無比的大功德。我們讀這部經,讓這些經啟發我們,把我們自性的性德引導出來。因為佛說得很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藉著這個把我們自性引出來,這個功德就大了。這才真正能度自己、能度眾生,能幫助地球化解災難。真明白、真懂得、真幹了,真的把經典裡面的義理教訓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方法不難,關鍵是放下,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就是放不下,妄想太多、雜念太多。這些妄想雜念一定要曉得,自己清淨心裡頭決定沒有,它從哪來的?它從末那識來的。末那識完全是染污,叫染污意,我們今天的意念不好,意念全是末那識。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就好了,末那識一轉,就是我們這個經題裡的「平等」,平等是真性,與一切萬法都平等,沒有高下。

  大乘教裡面說,「入不二法門」、「萬法歸一」,一是清淨平等,我們用清淨平等心來念佛,那就是一念相應,念念相應。阿彌陀佛的心是清淨平等覺,我們雖然沒有覺,但是已經做到平等清淨,決定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所以「易往無人」,到極樂世界去不難,我們把這句話再簡單的說說,一心專注念阿彌陀佛。前面這句重要,一心專注是沒有雜念,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個念頭的力量太大太大,被現在科學家證實。這個一心專注的念頭,阿彌陀佛這一念可以改變世界,你能相信嗎?能相信。這一念專注是決定往生,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這一念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沒有改變世界!把自己的娑婆世界改變成極樂世界,那一念真改變世界。我念我改變,你念你改變,他念他改變,誰念誰改變。如果我們集體在一起念,能夠有幾十個人,一、二百個人在一起念,一、二百人都不容易找到,幾十個人或者可以找到,幫助我們這個地區,這個地區裡面化解災難。縱然災難不能化解,可以做到大幅度的減輕,九級的地震可以變成三級,就大幅度的減輕,這個可以做到,於自於他皆是莫大功德。可是這樁事情,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真的認識清楚,他的一心專注才容易做到,真心嚮往。

  下面這三句,「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這一句火車相現是無間地獄,造作地獄業決定墮地獄。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你害怕、你恐懼,你一念改悔,悔是懺悔,改是改過自新,我知道錯了,以後再不做錯事,這一念悔改,佛都來接引你,都能往生。說明前面講易往無人,極樂世界真容易去。地獄相現前,絕大多數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態?被地獄相嚇死了,他還會想到悔改嗎?忘掉了,這個相嚇到了,這一驚嚇,地獄去了。真正一念悔改的,地獄相現前不驚不怖,他不害怕,知道我錯了,知道這個現象我要下地獄,我錯了,他能拿得定主意,他才能在這個時候念佛往生。這是什麼?四十八願裡說的,最後這一念,一念十念決定得生,這一念都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現的,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的,生佛不二,性相一如,這是它的原理,所以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但是臨終的時候,地獄境界現前,要不驚不怖,不被它嚇著,這是智慧,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我們自己設身處地想想,這個境界我們看到怎麼樣?會不會被它嚇到?如果被它嚇到就去了,地獄去了。由此可知,經教不能不學,經教要學得很熟,境界現前的時候別害怕,清清楚楚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處理,不驚不怖,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宿世今生所造種種惡業都不要想,就想阿彌陀佛就對了,你想到那些罪業的時候,罪報就現前。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特別是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想什麼就到那裡去,那一念改變你的世界,改變你到哪一道去。現在是人道,一念不覺的時候到畜生道去、到餓鬼道去、到地獄道去、到羅剎道去,都在最後一念。明白這個道理,從現在起,把不善的念頭決心要把它放下。放又放不掉,很多人告訴我:我真想放,放不掉,前念放了,後念又上來、又起來了,老樣子。經上教給我們的方法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別想自己。大乘教裡面,頭一個不是教你把自己的身看破!看破不難,是你不懂方法,不再想這個身是我,我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極樂世界,天天想、天天想,把想自己這個忘掉,自然就沒有了,這是個非常好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覺悟就不為自己,為自己是不覺,為什麼?你還有自己。念念為正法久住,念念求生極樂世界,這是第一個最重要的。正法久住,給苦難眾生做個好樣子,這就是發菩提心,大慈大悲我們要做個好樣子給人看,做好榜樣。世間人的心貪瞋痴慢,我們能真正做出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這就是做好樣子給人看,就是自行化他,不要用言語用行動。把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像天地一樣,天什麼都能包,地什麼都能容,決定沒有排斥、沒有厭惡,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往生真的是不難。

  「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聖行是學佛,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違背戒律就是聖行,戒律是從哪來的?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記錄下來那就戒律。大聖之所行,道力。聖行是德,順道而行就是德,道就是性德,德是修德,性德是道,一定要順著道。道就是大自然的規則,大自然的運行,它永恆不變,清淨寂滅。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清淨、平等、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平等。能大師第一句話是清淨,第二句話「本不生滅」是平等,第三句話「本自具足」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有,不從外頭來的。有什麼?本自具足些什麼?佛在《華嚴》上說智慧德相,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德,就德能,第三個是相好。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本自具足的,智慧是自然現象,德是精神現象,相好是物質現象。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不離這三種現象,所說這三種現象全都包括了,自然界、精神界、物質界全都包含。

  第四句話「本無動搖」,那是什麼?告訴我們,真心是不動的,會動的不是真心。那我們的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就曉得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不動的,真心沒念頭。最後一句「能生萬法」,什麼東西能生萬法?動就生萬法,不動萬法就沒有了。靜是體,動是用,它起作用,現宇宙、生萬法是自性,宇宙萬法無量無邊不離自性,全是自性所生所現的。所以「聖行道力」,一生修持「實不唐捐」,你的功德成就了。唐捐是唐朝人的術語,就是功夫白費了沒有成就,實不唐捐就真實不會失掉、不會落空,真實的成就。這一段話,智者大師臨終時候所說的,從四十八願到實不唐捐,這是實錄,事實真相。「言訖,稱三寶名,奄然而逝」。最後說這幾句話,大師往生了,他生到極樂世界,他臨終時念阿彌陀佛往生。他修的法門,他是依《十六觀經》修的,智者大師,《往生傳》裡頭有他,《淨土聖賢錄》裡頭也有他,天台宗的祖師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也許正是他開的頭,所以天台宗世世代代祖師,最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早年在香港,倓虛法師天台宗的,念佛往生淨土的。

  「唐法照上五台,入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文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禪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這一段故事,我想許多同修都知道,法照原本是修禪的,他朝五台山,在山上見到一個寺院,金碧輝煌莊嚴無比,看看外面的匾額叫大聖竹林寺,他就進去了。裡面正在講經說法,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坐下聽經,聽完之後向菩薩請教,問:末法時期眾生根性不如過去人,修什麼法門能成就?文殊菩薩就告訴他:修念佛法門。你看文殊菩薩講,諸修行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如念佛。菩薩自己說,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成佛。佛所證得的智慧叫一切種智,聲聞得到的智慧是一切智,阿羅漢跟辟支佛所得到的是一切智,知法總相;菩薩所證得的,叫道種智。阿羅漢、辟支佛他的智慧,知道一切法的總相,一切法的差別相他們不知道,總相是什麼?總相是空,佛常講的「萬法皆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阿羅漢、辟支佛證得的,所以他們能不著相。但是這一切相,這差別相,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差別,是什麼因緣生的?這個阿羅漢不懂。菩薩懂,菩薩知道總相,也知道別相,所以菩薩的智慧超過阿羅漢,但是菩薩這個差別相跟總相圓不過來。佛證得了,所以佛證得一切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這是佛證得的,所以一切種智就是佛智,得一切種智這就成佛,在《華嚴經》初住以上就證得。

  「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在經教裡一切諸法最後都歸般若波羅蜜多。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大藏經》裡這是一部最大的經典,六百卷。「甚深禪定」,這是行門,般若波羅蜜多這是解門,解行相應。「乃至諸佛正遍知海」,成佛了,佛證得的是究竟圓滿,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些「皆從念佛而生」,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一般人只知道參禪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不知道念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比參禪容易。不相信可以找兩個人實驗,一個專門參禪,一個專門念佛,看哪個先開悟。念佛大徹大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沒有開悟也能往生。修其他法門要沒有開悟不能往生,還是搞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念佛呢?只要肯念佛,前面講「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你就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造作地獄罪業的人臨終悔過都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雖然是在凡聖同居土,可是智慧、神通、道力跟實報土的菩薩差不多,這是無法想像,所以稱它作難信之法,這意思在此地,真難信。

  法照問文殊菩薩,「當云何念」,念佛怎麼念法?「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文殊菩薩教他念佛的方法有節奏、有腔調,文殊菩薩傳給他,他就傳出來了。所以離開五台山之後,他的道場就提倡念佛,叫五會念佛,這個念佛法失傳。民國初年有位法師,名字我記不得,他編了一個五會念佛的譜,唱起來挺好聽。我找到懂音樂的,我們有一個出家法師他是學音樂的,他把它唱出來。也組成一個小班,唱出來之後錄了一個錄音帶,我聽了,那個時候是錄音帶,我聽了這不是的,這個決定不是文殊菩薩傳的。為什麼?它那像音樂一樣唱得很好聽,但是有好處,接引初機很好,不能攝心;你要人聽到這個心就清淨,要能攝心才行。他這個不能攝心,聽了很好聽,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可以給大家種善根的,很難得。五會念佛失傳了。這個法照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我們這有祖師像,法照大師的。所以當時人家就稱他作五會法師,五會念佛的法師。他離開大聖竹林寺,一路上做記號,怕迷失道路,下次再來,回頭一看廟沒有了,寺廟就沒有了,才知道這是跟菩薩有緣,示現給他看的。文殊確實是住在五台山,只有有緣才能見到他,沒有緣的見不到。凡聖同居土,峨嵋是普賢菩薩,九華是地藏菩薩,普陀是觀音菩薩,所謂菩薩修學的道場。

  「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文殊、普賢給他授記,「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這是對他的授記。「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善男子、善女人,這裡標準說出來,怎樣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至少要落實十善業道。也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有這個條件就能學佛,才可以接受三皈五戒。第二條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才能入佛門,無論是在家、出家都可以。於是我們就懂得,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淨業三福第一條學起,佛這些教誨多半在小乘經論裡頭。中國在唐朝中葉之後,祖師大德們提倡傳統文化,就是儒跟道,用儒道來代替小乘。所以我們最近這麼多年來,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就是根據這個教誨來做的。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再修十善業,就很容易。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十善業難!所以我們常常想,為什麼古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清末民初,雖然傳統的倫理道德在社會上一般人不重視,可是依教奉行的人還是很多。我這個年齡小時候住在農村,農村對這個非常重視,所以那個時候社會還是相當安定,人情味很重。一般人都講信用,沒有欺騙人的,所謂說話真算數的。可是抗戰勝利之後,這種風氣逐漸就淡薄,很快就消失,現在在社會上不容易看到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現在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頻繁,這都是不善心行所感得的。菩薩在不在這世間?肯定在,我們相信佛菩薩有無量的分身、化身,在各處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眾生不認識。如果我們心地冷靜,有感恩的心,有真誠恭敬的心,你就能體會得到。眾生造極大的罪惡,三惡道的苦報他不能不受,為什麼?唯有他自己受了,他才會覺悟,他才會清醒過來。他自己要不能親身受這個苦報,他醒不過來,總以為他是對的,不肯認錯、不肯悔改、不肯回頭,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在講席跟同學們曾經做過分享,三善道是消福報的,你修福一定有福報;三惡道是消罪報的,你造的有重罪,這個報一定要消掉。所以三善道跟三惡道的作用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人如果善惡二邊都離開,你就會出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人幹什麼?沒有別的,你看清楚,都是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搞這個把戲。人真正覺悟,不幹了,到此為止,肯定他就求出離,出離最方便的方法、最穩當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後頭一句好,「若善男女願疾出離」,出離六道輪迴,「應當念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一定要一心專念,心裡頭真有,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這一點重要。

  下面又舉了個例子,「慧日法師泛舶渡海,達天竺,至健馱羅國」。這是由海道到印度,中國過去印度是兩條道路,北面是過叢林,就是絲綢之路,從那邊到印度;另外一條也比較捷徑,坐船從廣東這個地方出發到印度。他到健馱羅國這個地方,應該在現在印度的東北面這個地區,「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慧日法師到達這個地方。「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求感應,斷食七天不吃飯,不眠不吃,拜到第七天感應現前,「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教慧日法師,法師出家發願傳法利生,心地真誠,不是真誠沒有感應,真誠到極處佛菩薩就來了,見到觀音菩薩的相,這個瑞相非常的稀有。

  過去聖一法師在世的時候,我們第一次見面是一九七七年,三十多年前。他告訴我,就在前二、三年還沒有開放,他到普陀山去朝拜觀音菩薩。香港兩位法師,大陸上一位法師,陪著他們到潮音洞,觀音菩薩常常在洞裡現身。他們拜了半個多鐘點,見到了,只見到相,菩薩沒跟他說法,沒跟他說話。三個人都見到,但是三個人見的相不一樣,聖一法師見到的觀音菩薩,金色身,戴毘盧帽,坐在蓮花台上,看到這種相。第二位,這也香港去的,他們一道去的,他看到是白衣觀音,是站著的,手上拿著淨瓶楊柳,站著的。大陸上那位法師也不錯,也見到了,見到是個出家比丘相。都看到了,三個人離開之後一說,看到的不一樣,菩薩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菩薩相從哪來的?感應的沒錯,我們自己心裡面所感的。菩薩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分別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完全是感應。

  慧日法師所見到的,這個感應無比殊勝,菩薩還跟他說話,教他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見淨土法門勝過諸行」,現在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感應很多,我們總結各方面傳來這些信息,感應的信息就是念佛。而且還傳一句話,除念佛法門,其他法門都來不及了。這個話的意思很深,那就說明念佛法門它的功力超過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比不上念佛法門。這個意思,跟過去乾隆年代慈雲灌頂法師所說的完全一樣,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直解》,這個註解是他作的,裡面說過如果我們犯的有重罪,什麼樣的經典懺法都沒有效,這個罪太重,懺除不掉,最後還有個方法,念佛求生淨土,可以消極重的罪業,這意思相通。念老在此地總結,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他如天親大士《無量壽論》、馬鳴大士《起信論》、智者大師《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讚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我們要相信,這些菩薩、祖師大德不是凡人,我們要相信,要依照這些教誨認真努力。下面說,「何況我等生當像季」,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法弱魔強」,我們遇到就是這樁事情,佛法弱到極處,真正學佛無立足之處,學佛比什麼都苦。沒有堅定的決心,你會走投無路,你會不會向魔去投降?太多太多!「獨力修行,豈無錯路」,沒有人知道,無論修哪個法門,走到岔路、走向偏邪,這是肯定一點都不稀奇。「若復徘徊不信,深戀塵勞,如蛾赴火,如魚處涸,曾不幾時,大苦隨後」。這講災難,在今天決定不能夠猶豫不決,徘徊不信就是猶豫不決。深戀塵勞,塵勞就是這世間,世間的親情,世間的名利,五欲六塵決定不能夠貪戀。下面兩句是講愚痴沒有智慧,飛蛾撲火,魚游到沙灘回不去就死路一條。所以,曾不幾時,大苦隨後,這個大苦是三途,貪瞋痴慢如果不斷,情執不能放下,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沒有效。「宜各猛省,莫更他求」,今天要覺悟、要回頭,專心念佛求生淨土,你就對了。這個路確實像經上所說的不難,只要真正發心,經上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的說,蕅益大師講的,真正求往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這一生我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求了,只求往生極樂世界,其他一切都放下,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很快成就。這是事實,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親眼看到的就不少,這還能不信嗎?

  「以上正宗分竟」,本經正宗分到這個地方,我們就學完了。後面是流通分,流通分有六品,序分有三品,這是大經的派頭,雖然分量不多,它跟《華嚴》、《法華》是同一類。好,今天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