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三五集)  2010/9/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五十二面,倒數第四行。

  從「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裡看起。這句經文念公說,「此有二解,一《淨影疏》曰: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己心,故曰受持。是以明心為受持甚深法藏」。法藏,先要把什麼叫甚深法藏搞清楚,法是佛法,藏就是佛法藏在的地方,哪個地方有佛法,儲藏佛法的地方。尤其是如來甚深的法藏,這就是說,究竟圓滿的佛法才稱為甚深法藏。究竟圓滿的佛法,在事上講,我想同學們一定也知道,古大德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法,一切佛法無不從《華嚴經》流出來。《華嚴》像是大海,佛法像是江河、這些水流,都離不開大海。《淨影疏》這是隋朝的慧遠法師,他解釋這句經文說,「明修勝解如來藏性」。因為如來一切法都是從如來藏性流出來的,如來藏性就是自性,也就叫法性,這個是如來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現己心」,這是自己的真心,這叫受持。闇是迷惑、是煩惱,無明煩惱,障也是煩惱,煩惱障、所知障。如果我們用這兩個字來說這兩種障礙,障是所知障,闇是煩惱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都除掉、都放下、都沒有了,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明心見性了。闇障沒除是六道凡夫,除掉之後,下面就明現己心,自己的心就顯現出來,這叫受持。所以,這個意思是以明心為受持甚深法藏,明心就是見性,見自本性,禪宗裡面常講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見自本性,宗門裡面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受持甚深法藏。真的,不是假的。

  人在開悟之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你一接觸全都明瞭。真是開經偈上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誰能做得到?法身菩薩他能做到,真正解如來真實義;十法界裡面的都還做不到,四聖法界愈往上面去是愈接近,總是隔了一層,沒見性。見性之後,智慧、德相都是屬於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沒見性,我們的智慧、德相是修德,是你修得來的,你從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裡面修得的。也能修得很像佛菩薩,就是無明煩惱沒破,就差這一層。這些道理我們都很清楚,修學的方法我們也懂,就是沒有真幹。很想真幹,總是做得不像,原因在哪裡?煩惱習氣太重。科學家講潛意識,他把意識分為兩類,一種是明顯的,顯意識,我們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在那裡想什麼,這是很明顯的意識;潛意識自己不知道,但是它常常起作用。譬如自己沒有想想,忽然這個印象現前,印象太深了,不想它也現前。許多人早年生活在戰爭的時代,這個念頭、記憶很深很深,晚上作夢常常在夢作戰,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結束。沒想它,這是什麼?這是屬於潛意識,它在起作用,這個很可怕。

  我們怎樣訓練把潛意識前面那些東西,不善的東西把它換掉,讓我們起心動念都是佛菩薩,起心動念都是極樂世界,這就決定往生。確實不知不覺,沒有有意去想他,佛菩薩常常現前,我們一般人講現在你腦海之中,你自己很清楚,別人不知道。這個說法並不很深,人人都能夠懂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也就是說我們在記憶裡面,記憶是屬於潛意識,阿賴耶識,落謝的印象很深刻,沒辦法把它除掉,它起作用,它來引導你。不善的影響會影響你不知不覺的去做不善的事情,不善的事情不想做,不是你願意去做的,它也就做了,這是潛意識產生的力量。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訓練自己就比什麼都重要了。應當時時刻刻加深我們阿賴耶裡面這個印象,佛的印象。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憶是想,心裡面想佛,口裡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在定中見、在夢中見,當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不會再離開佛了。由此可知,修行人第一樁大事,就是要把阿賴耶裡面的記憶換成阿彌陀佛。過去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用阿彌陀佛、都要用《無量壽經》,把它取而代之。也就是過去這些印象太深,緣太深,現在我們要把佛,把《無量壽經》、把阿彌陀佛的印象加深,天天幹這個工作,這叫真念佛,你心裡真有佛。佛在你心中,這才是你這一生第一樁大事,這個大事修成功就恭喜你,你脫離六道輪迴,你脫離十法界,你必定往生淨土。這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就更好,「《甄解》曰:即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這是講什麼?過去、未來佛不說了,說現在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這些經藏、這些法藏。「多聞歸一聞」,這句話非常重要,一聞是什麼?「一聞即是聞其名號」,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多次講過。古大德給我們歸納的,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部經能夠代表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隋唐時代這些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幾乎一致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稱這部經叫根本法輪;一切經,一切經是根本的枝葉。這是用一棵大樹來做比喻,《華嚴》是什麼?《華嚴》是這個樹的根,是樹的本,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華嚴》的枝枝葉葉。那《華嚴》就是一切如來法藏。《華嚴》到最後的圓滿,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這句話重要,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華嚴經》裡面最後的一章,總結。如果沒有這一章,那《華嚴》度眾生不圓滿,只度上上根人,中下沒分。有了這一章,那就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一切眾生都能入華嚴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嚴境界。所以古人才說,《華嚴》、《法華》亦是《無量壽經》的引導,意思說《華嚴經》、《法華經》引導你入《無量壽經》,入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懂,不但要懂,要深深的認知,我們的願心才不會退轉,我們修學的目標、方向才不會改變。無論在什麼環境裡,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極樂世界,這個事多重要!

  《華嚴》歸《無量壽》,《無量壽》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夏老居士會集的四十八品,說四十八章也可以,哪一品最重要?找第一,哪一品第一?這個古大德早就說了,第六品第一,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頭四十八條,哪一願又是第一?不斷去追,追到最後是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講什麼?十念必生,臨終的時候,十念決定生極樂世界,這叫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歸一聞。一聞就是聞其名號,就是第十八願。所以日本有個支派,他就專修第十八願,其他都不要,叫「本願念佛」。行不行?不能說不行,也不能說行,這個話怎麼說法?如果他真的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萬緣都放下,行;他如果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其他萬緣還沒有放下,那就不行,他的障礙太多了,業障習氣他斷不掉,他還受這個干擾,那就不行。真看破了,真放下了,一句阿彌陀佛真行,那不是不行,沒錯。精進念佛堂的成就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懂得。現在有許多人成就,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加什麼東西幫助?加《阿彌陀經》,或者是加《無量壽經》。如果每天讀誦《無量壽經》,或者是讀誦《阿彌陀經》,煩惱伏不住,業障還會現前,這個時候你念佛功夫不得力,怎麼辦?一定要修懺悔法門,持戒懺悔,要闇障既除才行,你闇障沒除不行。你有信心,信心不堅固,裡頭有疑惑你自己不知道,你願力不切。

  天親菩薩兄弟三個人,大哥是無著菩薩,老二是師子覺,天親菩薩是老三,三個人都修彌勒淨土。老二先往生,兄弟三個人約定好的,他們生彌勒淨土,親近彌勒菩薩,說你去了之後,生到那邊,趕快回來給我們報信。老二是師子覺,這一往生之後就沒消息,等了多少年都沒消息。無著往生了,三年才回來告訴天親菩薩。天親說:你去了三年才回來,你是去了馬上就回來?他說:我是的。原來兜率天跟我們這裡時差不一樣,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他說我是見了彌勒菩薩馬上就回來告訴你,人間已經三年了。確實在兜率天那只是大概不到一個小時,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人間已經三年。他就問,老二呢?老二經過兜率天的外院,看到外院太好,很留戀,就沒進內院去,到那邊享福去了。那邊環境非常好,他一看到起了貪心。這個故事很能警惕人,所以為什麼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我們就恍然大悟了。在這個世間生活苦一點好,苦一點,沒有留戀的念頭。如果在這個世間生活太優裕、太奢侈,捨不得離開。人間福報尚甚且如此,要是你從天上經過,看看天人,你這一念,動這麼一個念頭,馬上就下去了,極樂世界就沒分,你看多可怕!

  所以福不能享,中國古人常講福中有禍,禍跟福在中國寫這個字,樣子很像,這就說明禍福很不好分,到底是福還是禍,誰知道!福很容易變成禍,禍可不容易變成福,那就是說福的力量沒有禍的力量強大。我們老祖宗有智慧,老祖宗警覺心很高,造的文字,讓我們看到這個字的形象,就能提高自己的警覺。這個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裡頭沒有的,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祖宗對於後世人的深恩厚澤,這怎麼報答?現在人愈來愈不認識祖宗,愈來對祖宗愈不尊敬,災禍就來了,不知道報恩,不知道恩德。這個不能怪我們,《無量壽經》上講得好,「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個話講得好。我們生在戰亂,一生生在戰亂,天天過著流浪的生活,父母沒教給我們,老師也沒教給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我一生,小時候得力於父母教我尊師重道,這一生的際遇與這個教誨關係非常非常大。在二十多歲遇到三個老師,老師熱心教我看什麼?我沒有長處,大概就看在尊師重道這個態度上。老師真教我,我也真肯學習,這樣回過頭來,學習了一些傳統文化。

  知道儒釋道這三個根是很重要的,這要得力於章嘉大師三年提醒我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原本我也疏忽了,他老人家走了,我警覺心提起來,老師不在了,老師在,有依靠,老師不在了,靠誰?親近老師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認真做深層的反省。這一反省,頭一個念頭就現前,戒律很重要,因為這句話他給我講了幾十遍,印象非常深刻。為什麼這句話,他也沒有給我細講,就是輕描淡寫這麼提一下,提十幾遍、幾十遍。我也用了一、二十年的時間,常常回味,再看到現前社會的狀況,恍然大悟。我們今天錯在哪裡?錯在沒有根,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沒有根,就是沒有從根本修,都是在枝葉上修。所以不管怎麼修,修一輩子都不能成就。原因找到了,才真正體會到,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這早年都是學過的,我還講過,佛家的《十善業道》,出家人一定要修《沙彌律儀》。這些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起心動念,是自己的言語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基本的戒條相不相應?相應是善的,不相應是惡的,斷惡修善標準在此地。這個標準是三教聖人定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哪個人的發明,不是哪個人的創造,不是的,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換句話說,一個人本性本善。為什麼說本善?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你現在思想、言行變了,跟它不一樣,那是什麼?那是你學壞了,那是習性。「性相近,習相遠」,那是習性,你學壞了,沒有人好好的教你,是這麼個原因。有這個根,至少是有三個根,加上《沙彌律儀》四個根,你一句佛號,什麼都不要了,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而且往生的品位,全在你的功夫,你持名的功夫。持名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你生方便有餘土;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你生實報莊嚴土,就這一句名號。所以,一聞即是聞其名號。

  「是以聞佛名號,為受持甚深法藏也,彌合淨宗」,跟淨宗的宗旨完全相應。我們從這個教義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特別在現在這個社會,地球災難頻繁的時代,我們萬緣放下,我們把佛門裡所有一切經論、法門統統放下,我們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是不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給諸位說,是的,一點都沒錯。這一句經文寫在菩薩利他德上,菩薩能這樣的教人,就是教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可是這些人不聽,為什麼不聽?他不識貨。三藏十二分教浩如煙海,你說這個東西就是第一,誰相信?我跟李老師十年,他老人家勸我十年,我都沒接受,你說這個信多難?所以古德講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我是深有體會。老師怎麼樣的勸,我是什麼態度?不反對這個法門,我也很尊重這個法門,但是年輕人偏愛廣學多聞,你教我學這一樣,我不甘心不情願。所以各個宗派的典籍我都學,現在知道學雜了、學亂了,每個宗派都懂一點皮毛,都不能深入。雖然我也曉得,經論、祖師都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也會講,也會講給人聽,我自己就沒做到。這是什麼?難信之法。

  到什麼時候才歸淨土,才相信?差不多三十年。我學佛到今年五十九年,前面一半的時間講《華嚴經》,真的是三十年。我第一次講《華嚴經》是在台灣,我記得那年是民國六十年,今年是民國九十九年,民國六十多年。《華嚴經》講到一半,突然有一天想起來,文殊、普賢是修什麼法門的,善財童子是學什麼法門的?我的經還沒講到後頭,才講一半,往後面去翻,翻到最後,發現了,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再細心去觀察善財童子的修學,明白了。你看《四十華嚴》講一半沒發現,刻意去查、去尋求,發現了。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當然跟老師是一個法門,老師修念佛法門,學生還能例外嗎?細細一看果然沒錯。老師叫他出去參學,給他介紹一個善知識,叫他去看他。這個善知識是吉祥雲比丘,修什麼的?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中國人講先入為主,印度人也是這個說法,就知道善財修什麼,才明白了。再看最後一個,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叫什麼?善財童子徹頭徹尾就是念阿彌陀佛。我這才懂得,清涼大師科判裡面的甚深的密義,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到最後善財童子「戀德禮辭」,這是清涼大師的科判。這四個字的意思很深,戀德是感恩,感謝你的指導;禮辭是什麼?不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我知道,明白了,我還是念佛。從吉祥雲那個地方學習到念佛法門,就一直就不改變,最後普賢菩薩導歸極樂。所以我是誰接引我到淨宗法門來?《華嚴經》上的文殊、普賢兩位菩薩接引的,這才死心塌地皈依淨土,對於淨宗經論才認真學習。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從教下回頭,皈依淨土。所以,這一句佛號,這一部《無量壽經》,確實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我們再看下面,下面這一句,「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句話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學佛的人要想成就,先要學自愛,這一句就是自愛。愛什麼?愛自己的佛種性。世尊在大乘教裡常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種性。我們看下面的註解。「護者,維護。佛種性者有多說」,有很多種說法,這裡都舉出來了。「《探玄記十一》曰:菩薩所行,名為佛種。」菩薩所行的是什麼?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十波羅蜜是後面再加上方便、願、力、智,《華嚴經》上所說的。我們淨宗修學的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菩薩十願,這是淨宗學會所提倡的,這是佛種。通常我們為初學同學做最簡單的介紹,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佛種性。念茲在茲,念念不忘,心行相應,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

  「《淨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這兩個說法是相同的,「均以菩薩所行之六度萬行,為佛種性」。這個諸度就是六度、十度,大乘教裡面講六度,《華嚴經》上講十度。「所謂度者,即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以度為佛種性也。」你能不能脫離兩種生死,前面我們學過,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分段生死了了,沒有了。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有變易生死,也了了,也脫離了,這脫離十法界。所以度二種生死,就是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一般到哪裡去?到華藏世界,念佛的人到極樂世界。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極樂跟華藏是一不是二。早年我在新加坡講經,在那邊住了幾年,有不少同學問我,華藏跟極樂有什麼異同?有沒有差別?祖師有說,華藏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那為什麼說兩個世界?我在新加坡住,就用新加坡做比喻。我說華藏好比是新加坡,極樂世界好比是烏節路,新加坡有一條最繁華的道路叫烏節路,是最好的一個區。從這個比喻當中大概就能夠明瞭。所以生極樂就是生華藏,生華藏未必生極樂;你住新加坡,未必住烏節路,住烏節路當然在新加坡。所以毘盧遮那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阿彌陀佛是毘盧遮那的報身,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的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統統都歸到一法。多聞歸一聞,多法歸一法。

  佛門裡常說萬法歸一,《金剛經》上講世界是一合相,這個意思全程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個認知非常可貴。大經裡面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跟毘盧遮那怎麼會是二,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學過《還源觀》知道,一切法,諸佛菩薩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所以經上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說明什麼?一體。一體,自性裡面的大慈悲心才流露出來,這個大慈悲心是清淨平等的愛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是什麼意思?永恆不變,這是真的。世間人講愛的時候,你要曉得,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你要把它當真那你就有苦頭受了,知道假的,會變的。只有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慈悲,永恆不變,無論在順境、在逆境,都是那麼樣的真誠,現在人講的熱愛。「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涅槃岸是不生不滅,從事上講,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從理上講,常寂光淨土,回歸自性,那是真的登涅槃岸。所以,用「度」稱為佛種性。

  「又《會疏》據諸經論,標舉佛種性之四義,今但舉其三」,《會疏》裡講的四個意思,這個地方只說了三個。第一個「眾生所具佛性」,這經上說得很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跟自性是一個性,但是它有差別,差別在哪裡?佛是覺的意思,也就是說它專指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只講了一種,智慧,智慧是佛性。如果講法性,那就全包了,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都包了,講自性、講法性就都包了;講佛性,單單講這一個智慧,智慧作用是覺,覺性。「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恆沙功德,但為無明所蔽,雖有同無。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這是第一個意思,是根據經論裡面所說的綜合的結論。眾生心中有真如來性,這個真,諸位要記住,永恆不變,這是真的。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將來成佛了,你的如來性沒有加一點;你造罪業墮到阿鼻地獄,你也沒少一點,它永遠不變的。你看本來不變,它要遇到緣,它能生(過,過是超過)超過恆河沙的功德。恆沙是比喻無量無邊、無窮無盡,能出現這樣的功德,遇到緣就能出這個功德。非常可惜,你現在被無明障礙住,雖有,它不起作用,雖有同無。

  無明是什麼?我們要記住,起心動念是無明。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這個地方舉一個無明,就把這些煩惱都連帶在裡頭。我們有無明、有塵沙、有見思,所以雖有同無。必須這三種煩惱統統都斷了,全都放下了,我們本具的如來藏,就是心中真如來性就現前,那就跟惠能大師所說的一樣。他開悟了,開悟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要記住,從來沒有染污過,因為它是真的。「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大般涅槃,所以明心見性就叫登涅槃岸,你見性了,你真正證得不生不滅。第三句說「本自具足」,它本來就具足智慧德相。德就是此地講的恆沙功德,相是無量的相好,我們現在人講福報,相好的範圍比福報還大,一切自性都具足,不要從外頭求。末後的兩句告訴我們,「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最後「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性所生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阿賴耶所變的,迷了以後才會變,覺悟以後不會變,不變的叫一真,會變的是十法界。

  「菩薩為興教化,開發彼本具之如來藏,名為紹隆佛種。」講得好!興是興起,是建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創始佛教,這個興就是創始。為什麼要興教化?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那個時候,為什麼要建立佛陀教育來教化眾生?目的是開發眾生本具的如來藏,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學的目標。本具的如來藏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話來說,無上正等正覺,是眾生本具的。你看經上講得多清楚、多明白,你放下執著,正覺就現前。執著障礙你的正覺,放下,什麼都不執著了,世出世間法我都不執著,正覺現前。放下分別,分別比執著微細,不但不執著,分別心都沒有了,你就成正等正覺。最後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了,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滿的如來藏,成佛了。這三種煩惱統統都具足,一樣也沒斷,那你是六道凡夫,你得去搞六道輪迴。所以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創辦佛陀教育,目的是幫助這一切眾生「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意思在此地。佛種性在哪裡?佛種性是在你自己身上,不在別人那裡,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

  就這麼一樁事情,你看佛用了四十九年時間,有沒有成績?有,確實佛弟子當中,有不少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有更多的人成正等正覺,成正覺的那是最多的,阿羅漢,證阿羅漢果的人不計其數。佛教傳到現在,照中國人的說法,今年三千零三十七年。在中國的成就怎麼樣?非常可觀。宗門裡面,諸位可以去看看禪宗的《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這裡面記載的,歷代真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也就是禪宗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應該有兩千人的樣子,兩千多人。證得權教菩薩、證阿羅漢的這種人多,往生淨土就更多,太多太多了。在最近這一百年,開悟的人沒有聽說了,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沒聽說了。得定的人有,也就是說四果羅漢、權教菩薩有,一代比一代少就是。到現前這個時代,大概全都沒有了,不要說是阿羅漢,我看連須陀洹都不可能。那怎麼辦?只有淨土,帶業往生。所以,這部《無量壽經》,這一句六字洪名,這是末法往後還有八千年,普度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目標都是一個,開發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淨宗是在此地業障太重,環境不好,你沒辦法成就,幫助你移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彌陀會上成就無上菩提。所以終極目標是相同,這叫紹隆佛種。紹隆佛種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佛種,也不是阿彌陀佛的佛種,自己的佛種。這一點重要,是自佛,不是他佛,他佛幫不上我的忙,自己成佛就對了。從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佛教不是宗教,宗教裡頭有神,不能個個人都跟神一樣,不可以的。有上帝,不能人人去做上帝,上帝只有一個,真神只有一個。佛教裡不是的,佛教裡所有眾生個個都是佛。現在是不是佛?是佛,只是你自己不承認,你自己迷惑顛倒,不承認你是佛。可是,佛與法身菩薩看你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有佛性。

  第二,「以菩提心為佛種」。前面第一條是從理上講的,從性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是佛。第二條從事上講的,你不發菩提心你成不了佛,所以以菩提心為佛種。「《華手經》曰:譬如無牛,則無醍醐。若無菩薩發心,則無佛種。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他從比喻上來說,醍醐是什麼?佛經上常講的奶製品,從乳裡頭去提煉,提煉到最高的、最好的,印度人稱醍醐。奶、酪、酥,提到最上面的是醍醐,三千年前的名稱。現在到底是什麼?早年道源法師,老法師,我受戒的時候,他老人家是得戒和尚。戒期有一個多月,我們住在一起,老和尚每天都給我們講講開示,講講故事。他告訴我們,他有一次跟著一個旅行團到印度去朝聖。他是個講經的法師,他有兩樁事情始終講不清楚,一個是菴摩羅果,這佛經上講的,菴摩羅果到底是什麼?說不清楚,註解上也註不清楚。另外一個就是醍醐。這下有機會到印度了,請印度人,菴摩羅果有沒有?有。拿來給我們看看,一看,台灣人叫芭樂,這才曉得台灣有這個東西。醍醐呢?醍醐也端來了,現在的沙拉,這才恍然大悟。確實是在古時候這就是很好吃的東西。

  比喻裡面講,如果沒有牛就沒有醍醐,你到哪裡去提煉?就好比是要是沒有菩薩發心,那就沒有佛種。有牛那就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心,則佛種不斷。菩提心是什麼?也有很多種的說法。我們要找最簡單的,大家容易懂的,很清楚,我們知道怎麼去學習。菩提心有體有用,經上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至誠心。至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古人講好善好德,喜歡善、喜歡德,好善好德;對別人慈悲,對別人是慈悲,他受用。真誠心的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自受用好善好德。

  我這麼多年來講經,自從老師把《無量壽經》的會集本給了我,我很喜歡這部經,因為它的經題太好了,經題裡頭因果具足。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經題上半部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是什麼?大乘;德是什麼?無量壽;相是什麼?莊嚴。你看「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果,就是佛在《華嚴》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今天迷了,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它不能現前,迷了。經題的後半是講修因,只要你修「清淨平等覺」,大乘無量壽莊嚴就現前,你看有因有果。清淨平等覺就是自受用,菩提心的自受用,古人講好善好德。你看這個經題上講得多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德?清淨平等覺就是善、就是德。真誠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對別人,慈悲,大慈大悲,真誠的慈悲。這個說法大家一聽很容易懂得,都在經題上。你就曉得,受持《大乘無量壽經》就是菩薩發心,就是佛種不斷。這是第二種說法。

  第三種講法,「以稱名為佛種」,就是念佛。能不能講得通?能,不但講得通,講得非常好。因為佛在大乘經教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面想佛,心裡頭念佛,那當然佛種不就現前了嗎?這很有道理的,這是從心態上講的,以稱名為佛種,有根據。《寶雲經》裡面說,「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於腐敗,具足生芽因緣」。生芽,它就是種子。好像樹,種樹,桃樹,桃核是種子,有其種子,種子沒有腐敗,你把它種下去,它就會生芽,它慢慢就長成小樹。三年之後它就會結桃,長成大樹。「聞佛名號,如得種子,信願持名,即是具足因緣,必得受記作佛,故云持名為佛種。」持名,持名為佛種,這是完全照淨土宗的講法。黃老居士解釋這一句經,採取古來祖師大德引用經論裡面的話,慢慢的統統都把它歸到淨土,而且歸到持名念佛。從這裡能夠體會到老居士的智慧、老居士的慈悲、老居士的善巧方便,我們應當學習,不辜負他一片對我們的愛心。

  聞佛名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種子得到了。如果聽了之後懷疑,不想到極樂世界,就好像這個種子腐敗了,雖有種子,他不能成就。如果你有緣接觸到這個經典、這個法門,聽聞名號,有善友給你介紹、給你解釋、給你說明,幫助你斷疑生信。你真的接受,真相信了,發願求生淨土,真的從這一天開始,你就念阿彌陀佛,你能把萬緣放下。我們現在勸導人,都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彌陀,你這一生決定能成就,一生永遠不改變。無論工作怎麼繁忙,念佛不間斷。需要用思考的,把念佛放下,去工作,工作做完了,佛號就現前,這樣也是相繼不斷,淨念相繼。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殊勝,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都沒有妨礙,都能幫助你成就。在一切法門裡面無比的方便,這個就是具足因緣。好像你這個種子,得到土壤、肥料、水分、陽光,還得到有人好好照顧它,它一定會長得非常好。

  據《會疏》的意思,「以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足證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正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也」。這正講到本經,在「三輩往生」這一品裡,我們看到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都是這一句為宗。宗是什麼意思?主要的指導綱領,重要的修學原則,不能不發菩提心。我講的菩提心是從這部經經題上來的,一定要發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真誠是體,對任何人要用真心待人,他騙我是他的事情,我對他要用真心。能感化他很好,不能感化他,也用真心。要知道他這一生不能感化,來生會受感化,我決定不因他虛情假意,我也虛情假意對他,那就錯了,那你就不是學淨宗法門的人。學淨宗法門的人絕對不說假話,以真誠心待人。怎麼對待自己?對待自己要清淨,決定不能有染污。什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至少要把這些染污離開,我心清淨了。平等心沒有高下,對待任何人一律平等,我對待佛跟對待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一種心,平等心。我對佛恭敬,我對人不恭敬,那對佛的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對佛恭敬,對蚊蟲螞蟻不恭敬,對佛的恭敬還不是真的,還是假的。乃至於對花草樹木,對山河大地,學普賢菩薩禮敬諸佛,平等的。覺不需要求,真正做到清淨平等,就自然會覺悟。要知道清淨從戒裡頭得來的,平等從定裡頭得來的,覺是開智慧,禪定功夫深了,必然有一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學戒定慧,也是三藏,清淨是律藏,平等是經藏,正覺是慧藏,戒定慧,三藏經律論。它也跟三寶相應,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正覺是佛寶,佛法僧,當然他就是佛種性。所以我們知道經裡面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生當中決定沒有動搖。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接觸很多法門,非常感謝,讓我了解明白,那是慧,後得智,無所不知。可是你心是定的,你沒有受到它干擾,我還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再殊勝,我想學,到極樂世界再學,現在不學。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就對了。

  「常使不絕者,《嘉祥疏》: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正法久住,是我們每個佛弟子的責任。怎樣才能叫正法久住?一定要從自己本身把它做到,不能求別人。正法久住不是說經典在世間,經典在世間,沒有人去修行,正法就滅了。勸別人修行,人家願不願意,能不能接受?靠不住。所以勸自己依教修行,勸自己證阿羅漢、證菩薩、成佛,這叫正法久住。真幹!自己幹,不是叫別人幹。自己真幹會影響別人,影響哪些人?根熟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眾生看到你,他很羨慕,他會跟你學,那你就帶得一個人了。你會度很多眾生,根熟眾生少,就是他看到你跟你一樣真幹的,這個少。但是種善根的人多了,看到你對你尊敬、對你讚歎,統統都種了善根。

  「《淨影疏》曰:護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絕。」護要護自己,護自己的什麼?護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你一定要遠離染污。我剛才講的,要遠離自私自利,要遠離名聞利養,要遠離五欲六塵,要遠離貪瞋痴慢,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持戒、吃苦。他囑咐我們後人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樣你才能離障。學習也要懂得也要守規矩,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戒,你得要遵守。三個根紮好了,都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學佛的條件具足了。怎麼個學法?一部經、一個法門,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我勸淨宗同學,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就一直念下去。心裡面還不踏實,還有疑惑,聽講。聽講《無量壽經》,一遍一遍的聽,聽不懂沒有關係,再聽,一遍一遍的聽。古人說得很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果然把《無量壽經》這個光碟從頭到尾聽一千遍,你就開悟了。為什麼?一千遍你的心定下來了,定生慧,定就能開悟,就這麼個道理。這裡頭沒有神奇、沒有迷信。障離了,起心動念沒有不善,你所起心動念都與清淨心相應,都與十善業道相應,這叫不絕,叫常使不絕。

  「又《甄解》曰:《大論》云:於無佛處,讚歎三寶音」,這就是常常念佛法僧,「即受持宣說佛法藏也,眾生由之植善發智,成德契理,故三寶種子,傳傳相繼,常使不絕。以上三說正好合參」。上面這個三種都可以合起來做參考。經論上講得好,沒有佛教的地方,讚歎佛陀教育,給人講解、給人說明,讓大家阿賴耶裡種三寶的種子,讓他有機緣看到佛像,聽到佛號的音聲,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有這個善根,它將來會起作用,這就是什麼?種種子。根熟的眾生幫他成佛,根沒有熟的幫助他成長,沒有種子的人給他種善根,給他種佛的種子,看到佛像,聽到佛的名號,阿賴耶統統種了種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