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一六集)  2011/5/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二十二面倒數第二行,從經文看起: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念老在註解裡面說,「右章全是《唐譯》經文」,這三行經文,完全是從《大寶積經.無量壽會》裡面節錄下來的。「魏唐兩譯」,魏是康僧鎧的譯本,三國時代的曹魏,這兩個譯本「似為同一梵本」,這個梵文原本好像是同一本。「但此段《唐譯》經文,系統分明,文富義深,遠勝《魏譯》」。在翻譯比較來說,唐譯的這一段比魏譯譯得好。「《魏譯》則分散於本品首尾兩處。於上輩之前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其國,即得往生。但復於下輩文中曰: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這是魏譯跟唐譯做個比較,我們就曉得,我們剛才念的這段經文完全是唐譯的。兩種一比較,我們就曉得,唐譯的本又簡單、又清楚,這就是翻譯的殊勝之處。

  我們先看念老的註子,他引用魏譯,「上輩之前」,有這麼幾句話,「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諸有就是指六道眾生。六道叫三有,欲界有,他有欲界的因果;有色界有;有無色界有,這叫三有。有因當然就有果,果就是六道輪迴。法界裡面因果是真的,我們在一起學習大乘經教,這個問題講得很多,也講得很透徹。因果從什麼時候起?佛告訴我們,宇宙的源起,這源起只有大乘經上講得清楚,我們看到許多的學術信息,都比不上大乘經教。大乘經教,可以用唐朝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來做例子,這篇用現在的話來說,論文。賢首國師這篇論文文字不長,義理非常的深廣,總共有六段,前面三段就是講宇宙、萬法、生命跟我從哪裡來的。宇宙、萬法、生命是屬於依報,我是正報,經教裡面講依正,我們一定要知道,正是講自己,自己之外的全叫依報。依報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上自諸佛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是我們人事上的依報,就是說我們的人事環境,都是我的依報,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也是我的依報,依報跟正報同時起來的。怎麼起來的?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一念不覺沒有因,什麼原因一念不覺?沒有因,佛稱這個叫無始無明,這就是一念失照。

  大乘教上常講「照見」,照見是智慧;失照,照失掉,失掉就是迷了,這一迷,妄心就出現。從真心裡面出現了個妄心,這妄心真的就是造物主,就是阿賴耶出現,阿賴耶裡面有三細相。這個可以說是自然現象,也能講因果現象。所以第一個,這一念不覺沒有因,沒有前因,虛妄的,根是虛妄。阿賴耶出現之後,宇宙就出現了,宇宙是阿賴耶的現相,阿賴耶有三細相,這佛經上說的,這三細相都是屬於自然現相,沒有人為意識在裡頭,叫無為法,它不是有為法。一變成阿賴耶就叫有為法,第一個是無為法,第二念就是有為法。第一念是因,第二念是果;第二念是因,第三念是果。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第一念沒有因,第二念,第一念是它的因,你看因果從這裡開始。因果還在宇宙發生之先,這怎麼沒有因果?所以大乘教裡面用六個字總括一切法,這六個字就是性相、理事、因果,性在哲學裡面講是本體,相是現象,現象是從體裡頭變現出來的。阿賴耶的業相,今天科學家所講的能量,能量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佛知道,能量是從自性裡面來的,自性雖然什麼都不是,但是它有能量、它有智慧、它有德能。就像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能是德能,萬德萬能,這萬不是數字,是讚歎,無量的德能,不止萬德萬能。有無量的相好,我們看天上的相好,佛國的相好,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相好,統統都是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

  用現在的話說,我們本有的智慧、相好,現在被埋在煩惱、妄念之中,它透不出來,它不起作用。不是沒有,有,它有障礙,這障礙去掉之後它就統統發現,它就起作用。三種障礙就是三種煩惱,佛說得清楚,第一個叫無明煩惱,它是最深的一層,最不容易斷。無明,用我們淺顯的話來說,就糊塗、沒智慧,愚痴、糊塗。十法界的眾生個個都糊塗,都沒有智慧,被煩惱蓋住了。第二種煩惱是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比喻這煩惱多,這是什麼?妄想,妄想太多,妄念紛飛。第三種就很粗很重,叫見思煩惱,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了解,你想全是錯誤,你的看法也是錯誤,沒有一樣是對的,全錯了。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就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能夠把見思煩惱斷掉,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不是真的,從心想生,什麼心想?錯誤的心想產生這個幻相。這個幻相是果,你想錯了是因。所以見思煩惱斷了,在《華嚴經》稱之為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什麼都要執著,執著成了一個習慣,經上聽,聽了不少年,聽懂了,知道執著,可是起心動念還是執著,這是什麼?習氣。習氣又變成現行,變成眼前的造作,這就是眾生墮落在輪迴裡頭,為什麼出不了輪迴真正的原因。

  我們可以不執著嗎?真的可以。我們同學當中,現在我們看到胡小林在練習不執著,山珍海味吃,大便也吃,真練習,不執著。不執著的人,心就平等,平等就升級了,平等心現前是菩薩。他在哪裡?他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上面兩層,下面兩層是不執著,上面兩層是不分別。上面是菩薩、佛,下面是聲聞、緣覺,也就是我們講的下面兩個是小乘,上面兩個是大乘,他升級了。雖然他平等心現前,沒分別了,他還起心動念,這個難,起心動念叫無始無明,什麼時候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也不是真的,有起心動念就有,沒起心動念就沒有。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你到哪裡去?你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就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裡面的居民個個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我們中國大乘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住在這裡頭都是大徹大悟,都是明心見性,《華嚴經》稱他們為法身菩薩,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是真佛,比十法界高。為什麼不稱他佛,稱他作菩薩?因為他們還有一尊佛在,那一尊佛是他們的老師,那一尊佛是真佛示現的,我們稱他為法身佛、法身如來。

  四十一個等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還有個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報土,他們住的是報土,一真法界。就是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現象都永恆不變,人不衰老、不生病,永遠健康、永遠快樂。時間多久呢?就壽命多長呢?三大阿僧祇劫,真正是無量壽。三大阿僧祇劫之後,那又是什麼個現象?給諸位說,實報土不見了,就實報土沒有了。我們就體會到,實報土的存在,無明煩惱斷了,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斷。所以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煩惱習氣變成的,習氣沒有了,這個境界就不見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頭沒有說實報土除外,沒有講這個,意思就是實報土也包含在其中。最後一個,那是真的,不生不滅,那是什麼?常寂光土。實報土不見了,現前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是真如本性,完全回歸到自性。自性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缺,它妙就妙在此地。它不是物質現象,它沒有物質,它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這是說什麼都沒有。為什麼它什麼都不缺?它能現,它能現物質現象,能現精神現象,能現自然現象,它什麼都不缺。它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能現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國土,無量無邊的依正莊嚴它能現,這個道理太重要了。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這世界上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大乘經裡頭有,比現在科學、哲學還要高明,它真正通達明瞭宇宙萬有的真相。

  一絲毫迷惑都沒有,這個地位叫佛陀,你能證入這個境界你就成佛了。佛陀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希望你能夠證得這個境界。現在我們讀大乘經是聽說,我們知道有這回事情,我們對這回事情也有幾分了解,但是沒有證得,證得就成佛。證得的祕訣是什麼?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就證得。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放下就成佛;六祖惠能大師在忍和尚的方丈室,聽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徹底放下,放下就證得了。這樁事情,章嘉大師告訴我好幾次,我的印象很深,「佛法知難行易」,你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那真難;你要真幹,想證得究竟的果位很容易,放下就是。這樁事情,一定要真幹,在哪裡幹?在生活當中幹,特別是人事環境。會修行的人了不起,會修行的人一切時一切處都是他的大道場。為什麼?沒有境界你修什麼?在生活當中去修行,修什麼?不再挑挑揀揀,就修這個,把分別執著丟掉,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

  修什麼?修我們自己習慣裡面,合意思的很好,不合意思的就不好,這是毛病。什麼毛病?分別執著,合自己意思的就好,不合自己意思就不好。自己意思也沒標準,今年喜歡這個,明年喜歡那個,它不是永恆的。你看現在男女兩個人好了結婚了,過了兩天離婚了,會變,不是真的,是假的。過去因為有倫理道德的教育,還有個標準,所謂不管怎麼變還不離譜,距離標準不太遠;現在標準沒有了,古聖先賢的標準都被人否定了,沒有標準。沒有標準就亂套了,亂套得的果報是什麼?六道裡頭只有一道地獄道。有標準才有六道,沒有標準只有地獄道,除地獄道沒第二道,你說多可怕。現在講無信,人無愛,他不愛自己,他怎麼會愛別人?因為他不愛自己,所以對他父母不愛,對他兄弟姐妹不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地獄罪業,《地藏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不學佛的人那沒法子,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要真學你就得真幹,學佛的人多,假的多,真的少,真的多就好了,假學佛不是真學佛,名利現前他還是放不下。這是什麼?這都考驗你,高名厚利擺在面前,佛法忘掉!所以他不是真的。什麼東西重要?佛菩薩知道,學佛重要。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有一次老師舉個比喻,你是真學佛還是假學佛?你在講堂聽經,聽了很歡喜,突然有個人來告訴你:你家裡失火了。你怎麼樣?心慌意亂趕快回去救火去了,你還是家重要,佛不重要。如果真的知道聽佛法重要:我正在聽佛法,火隨它燒去,不要理它。那是真的,一百個學佛人當中,一個找不到,每個人什麼東西最重要?身家性命最重要,怎麼能入佛境界?不但不能入佛境界,佛經的意思沒聽懂。真聽懂了,他的想法、看法跟世間人不一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大菩薩為求一句偈能夠捨身命,你聽一座經,家裡房子燒掉,你還捨不得,那你跟菩薩比差遠了。這就是什麼?真假、輕重不能分別。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家房屋財產是假的,身是假的,你留戀這個幹什麼?我們今天遇到佛法裡第一真實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能缺課嗎?捨命我也不肯缺課,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能夠契入境界,往生才有把握,往生就是成佛。

  所以,六道眾生什麼最可貴?佛給我們是最可貴的。知道的人太少,境界現前還是被境界轉,這樣的人絕對大多數,我也是這樣的人。我如何能保住不被境界轉?戰戰兢兢,外面這個力量太大太大了。真能持戒、真能吃苦,我願意我這一輩子吃苦,我到極樂世界就不吃苦了;我這一輩子要是忍不過,我還想享受,六道輪迴的苦就有得受。這個事實擺在面前,你得看清楚,你不看清楚吃虧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你在惡道受苦,誰都不能代替你。唯一的一個辦法,天天不離開阿彌陀佛,天天不離開經教。我們在這個地方,別的執著都放下,對於經教、對於阿彌陀佛決定要執持,要執著、要保持,我們這一生就得度。現前生活隨它去吧,有得吃就吃,有得穿就穿,沒得吃、沒得穿,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決定不分別執著,決定不起心動念,心是定的。大乘教裡佛常說「佛度有緣人」,有緣人是什麼?他真信、他真發願、真幹,這是有緣人,一般講老實、聽話、真幹。不老實的人呢?隨他去吧,學多少算多少,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很自在、就很快樂。各人有時節因緣,他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會成就。佛菩薩都不著急,我們著急有什麼用?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度自己、成就自己要擺在第一,幫助別人是第二。要是把幫助別人當作第一,自己這一生不能得度,還搞輪迴,就錯了,大錯特錯了。多少人在這一生有修有學,與眾生有緣,廣度眾生,自己沒能往生,做了多少好事到天道去了。天道有佛在那裡教化,欲界天有佛菩薩在講經教學,色界天也有,無色界天沒有。那是個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的世間,跟我們現在不一樣,人享福,現在人受罪。享福能捨得掉嗎?能真肯幹,統統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比我們現在還困難。諺語所說的「富貴學道難」,他捨不得離開富貴,所以他比我們困難。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狀況,現在我們的生活非常滿意,我們這叫小康之家,衣食不缺,沒什麼福享,但也沒有很重的罪受,這小康之家,這是修學最理想的環境。我們的大雄寶殿、我們的佛堂,只有一個小櫃子,那夠了,諸佛菩薩統統在裡面,與理相應,與性相應,與法界相應,這我們都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

  所以這些眾生,「聞其名號」,這個名號是阿彌陀佛,西方世界彌陀德號,「信心歡喜」,聽到之後真相信,真生歡喜心。「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這裡面重要的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念是妄心,叫三心二意。一念是真心,一念,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一念,這叫一心。至心迴向,至心就是真心,一念到極處,把自己所修習斷惡的善根、修善的善根,絕不圖世間的福報,不要,要什麼?要求生西方淨土,迴向極樂世界。我為誰修的?我為了求往生而修的,這就對了;我為了求見阿彌陀佛、求親近阿彌陀佛而修的,這對了。還有一個迴向,迴向眾生,不為我自己,我為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而修的,這都是好的,不為自己。「願生其國,即得往生」,康僧鎧的本子裡頭這樣幾句經文。「但復於下輩文中」,由於這幾句話也是魏譯本,魏譯本在中國流通量很大,我們早年學《無量壽經》都學這個本子。「其有至心,欲生彼國」,這就是前面講的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或者是沒有能力,做功德要有智慧、要有能力,還要有財富,還要有機緣,少一個條件都做不成功。四個條件具足,這個事情才能成就,叫眾緣和合而成就的。我們知道有很多事情是應該要做的,在這個世間,可是怎麼樣?緣不具足,做不成功。四種緣都具足不是容易事情,這個地區眾生要沒有福報,它就有障礙、就有阻撓,讓你事情做不成功。

  「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這個很重要,一向專念好!這是別人阻撓不了的。為什麼?這樁事情,是靠自己的緣,不靠外頭緣,靠外緣難,這完全靠自己,求自己不求人。無上菩提心我們知道了,我們不要記很多,就記蕅益大師的(印光大師讚歎的)就好。對西方極樂世界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真想去、真願意去,這就是無上菩提心。我真想去、真願意去,去到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是壽命無量,你健康長壽,你對身體不要操心了。第二個好處怎麼?天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你看第一個好處,你真是無量的福報,壽命是福報裡頭第一福報,第二個是天天聽經,無量智慧。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我們在這個地方沒法子,我這每天四個小時,在這個世間不錯了。在極樂世界差遠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才四個小時學習經教,其他二十個小時在打妄想,怎麼能跟人相比?西方極樂世界,佛講經不中斷,大眾聽經不中斷,一直講下去,沒有晝夜。諸位要曉得,極樂世界沒有晝夜,它是光明世界,每個人身都放光,佛也放光,菩薩也放光,我們去往生的時候身也放光。不但放光,而且能放各種不同顏色的光,妙極了,放光表法,放光也是說法。你要不相信,我們這個世間放光就說法,你看你走馬路,紅燈一亮放光了,紅光你就不能走了,它不在說法嗎?黃光一放,你可以準備,走的人準備停,停的人準備走,綠光一放通行了,它也放光。

  西方極樂世界光色多,表法也多,它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消習氣,幫助你開悟,幫助你證果。光也說法,身也說法,樹木花草說法,鳥說法,六塵說法,說法沒間斷,統統都會說法。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成就,自然的,沒有設施,沒有人去管它,你想聽什麼它就給你說什麼,妙不可言。無論你喜歡哪種經教、哪個法門、哪部經論,到西方極樂世界,佛給你說,菩薩給你說,花草樹木統統給你說,你能不開悟嗎?你能不成佛嗎?你說這個世界,這個世界要不要去?經上講得很好,十方諸佛世界都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他那個地方就這兩種長處,一個壽命永恆,又不需要飲食,這飲食吃飯多麻煩,他不要睡眠,永遠精神飽滿。第二個就是佛說法,我們去聞法學習,一分一秒都不中斷,一直到你成佛。你成佛之後,你不聽法了,你就開始說法,又有一大批菩薩圍繞著你,跟你學習,你就變成阿彌陀佛了,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阿彌陀佛在那裡傳法,你們得法之後,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傳授給別人,輾轉相傳,無窮無盡。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這個深法是甚深之法,就是這一句名號,能幫助你往生,能幫助你成佛,這個法太深了。我們是從隋唐這些大德那邊得到一點信息,體會到名號深義。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這些祖師大德不是凡人,叫開山的祖師,個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曾經在一起研究討論,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是第一經、最重要的,這部經可以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找第一。找到了,真找到了不是假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些祖師大德們公認的,都承認,所以《華嚴》稱為根本法輪。我學佛,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他說這部經是佛經哲學概論,包羅萬象,佛法裡面,十個宗派的思想都在裡面。我對這部經就生歡喜心,常常想在心裡頭,想學,但是沒有人講,連註解的人都沒有。只有兩個註解,一個是清涼大師的,一個是李長者的,李長者的《合論》,清涼大師的《疏鈔》,清涼以後再沒有人。清涼是唐朝時候的人,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三百多年。

  當年我在台中,我得到這部《疏鈔》線裝本四十本,堆起來好高。當時我得到兩套,我送一套給李老師,我們有八個同學聯名啟請,請老師講《華嚴經》。希望把老師留住,讓他在世間多住幾年,經不講完,總不好意思走,他接受了。開講的時候我到台中去聽,我聽他講第一卷,這第一卷聽完之後,《華嚴經》我就會講了。他在台中講,我在台北講,我講的進度比他快,我一個星期講三次,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所以我很快就超過他。那個時候年輕喜歡大經大論,不認識淨土,對於淨土相當陌生。老師是淨土宗,是印光大師的傳人,他把淨土介紹給我,送我《印光大師文鈔》。那個時候六十年前只有四冊,《印光大師文鈔》在台灣流通的,正編兩冊,續編兩冊。現在《全集》出來了,真難得,我們那個時候只看到前面兩個部分。老師要我學印光法師,我把《文鈔》讀了一遍,很認真從頭到尾看過一遍,對淨宗有了基礎的認識,不再排斥、不再反對了,相信了。但是這些經教放不下,這習氣放不下,還是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經教上,一直到我講《華嚴經》講了一半。

  第一次講《華嚴經》,我們什麼設備都沒有,連個錄音都沒有。第二次講的時候不但有錄音、有錄像,我們有錄影,還在電視台播放,這都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我想這都是三寶威神加持,緣成熟了。但是在第一次講《華嚴經》之後,真的回歸到淨土了,發現什麼?發現《華嚴經》最後是歸淨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最後歸極樂世界。我在台中學經教,大經學的是《楞嚴經》,在《楞嚴經》裡面發現,「二十五圓通章」最後是歸到觀音、勢至,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大家知道這是淨土法門,《法華經》也是歸淨土。我這才真正了解,《無量壽經》確確實實是如來在世普度眾生的第一經,我才看到。然後聽人家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彭際清說的,乾隆年間的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這在家的大居士,《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作的,這個本子引用得很多。我們相信了,這個念頭一轉,我就把《華嚴經》停了、不講了,《華嚴經》太長了。我就發心專講《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講了十遍。我想我一生就講《無量壽經》,其他的都不講了。

  第二次講《華嚴》,這也是個特殊的因緣。在台灣有一位開心法師,已經往生了,當年在世每次碰到我都勸我講《華嚴經》。他年歲比我大,這老法師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你要不講,恐怕以後沒人講了。」第二次在北京,我去拜訪黃念老,念老勸我講《華嚴經》也是這個意思。這部經在佛法講非常重要,彭際清居士說《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這三部經內容廣略不一樣,裡面的宗趣完全相同。黃念老請我講。第三次是韓館長,她在往生前兩天很懇切的要求我,我安慰她,我說「可以,希望妳病好了之後,我們再繼續講。」沒有想到她往生了。一九九八年我在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請我講經,我就把這個事情跟他談起來,他很高興代表這三位,他正式來啟請,所以《華嚴經》就在新加坡開講。也講了十幾年,講了四千多個小時,講多少呢?大概五分之一,全經要講下來,我估計要兩萬個小時。經太長,真的沒有人學,聽說要這麼長的時間,都把人嚇到了。你說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這次所講的,我預計今年十月底可以講完,總共要講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小時,大課程!全世界大學裡頭所沒有的。我這次在澳洲,南昆大的校長跟格里菲斯大學校長來看我,問我最近的狀況,我就向他們說明,我講這兩部大經。他們聽到,都感覺得非常驚訝,要這麼長的時間,這一門課程。

  佛法確實大學問,必須要讓學術界承認,要讓科學家承認,才能在社會上發揚光大,不再說佛教是迷信。佛教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科學偏重在物質現象的研究,物質的範圍不大,而且沒有辦法探究到徹底,所以科學就有侷限性,它沒有辦法做得圓滿。哲學也有哲學的困難,原因在哪裡?佛經講得很清楚,原因是他用的是妄心,就是用分別心、執著心、起心動念,這不能見性。佛法的高明,是把這些障礙排除,不用這個東西,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然就明白了。這是研究科學、哲學的人他們不明白。方老師是個哲學家,他的緣殊勝,遇到佛法,深入經藏,他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才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說出這句話來很不容易,如果沒有契入境界這句話說不出來。他也真得受用,我從哪裡看出來?一九七七年香港這邊一位法師、一位居士,兩個人在台灣聽我講經,聽了一個星期,非常歡喜,邀請我到香港來講經,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台灣到香港。我來之前去看方老師,方老師有病得了癌症,談笑風生,一點沒有得病的感觸,他滿不在乎。我在香港講經四個月,我回到台灣他往生第三天,我回來送他。這個什麼?把生死看破、放下了,沒有恐懼。不像別人一說自己有病就嚇到了,他沒有,若無其事。最後這樁,看到他對佛學的修養,他的受用。

  底下這句話非常重要,「歡喜信樂,不生疑惑」,這句話很重要。今天我們看到,歡喜信樂的人有,不生疑惑的人太難了。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對菩薩都能造成嚴重障礙,何況凡夫?所以凡夫學佛,斷疑比什麼都重要,用什麼方法斷疑?聽經。世尊四十九年教學,可以說百分之八十是幫助一般眾生斷疑生信,是為這個。另外百分之二十那是對於高層次的眾生,大心凡夫,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眾生,幫助他們提升境界。所以佛講經的義趣,我們要能體會到,真正做到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換句話說,一般「住大乘,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也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們的品位是跟上中下三輩,下輩平等。這個說法非常有理由,這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段講的不是專修淨土的,是修其他法門,有緣聽到淨土的殊勝,將他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統統得生。顯示出阿彌陀佛心量廣大,沒有門戶之見,沒有分別執著。對這一類的人只取一個標準,「心淨則佛土淨」,不管你學哪個法門,只要修到清淨心現前,統統可以往生,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行。現在我們要問,修學其他宗教的,基督教徒能不能往生?伊斯蘭教能不能往生?肯定能。為什麼?只要你真修。你真修什麼?真修你就有真善,你心地就清淨,純淨純善。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不錯,很好,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一定也能得生。不一定要專修淨土才能往生,好像不是修淨土就不能往生,錯了,不修淨土統統能往生。所以經文第一句,「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什麼叫大乘?最簡單的解釋,心量大的就是大乘,心量小的就是小乘;能包容的是大乘,不能包容的就是小乘;你就明白了,拓開心量就是大乘。

  「唐海東元曉師」,海東就是現在的韓國,元曉師是韓國人,唐朝時候到中國來留學,他根據康僧鎧的本子做了註解,這個註解叫《無量壽經宗要》。他在這個裡面說,「下輩之內,說二種人,二人之中,各有三句」。他這下輩之內,是把這段經跟下輩合在一起,在我們這個本子把它分開,分做四段,魏本它是分三段,就是上中下三輩,下輩裡面有兩段。他說下輩裡頭有兩種人,各有三句,「初人三者」,這就是下輩的三品,下輩上品、下輩中品、下輩下品。「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往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因為淨土是大乘,心量小的人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跟西方極樂世界不相應。所以他決定是大乘,心量大能包容。

  「二者,乃至十念,專念彼佛」,這就是一向專念,「是助滿業」。正因是引業,引導你到極樂世界,專心念佛這是幫助你的滿業。滿業是你到極樂世界之後一切圓滿成就,也就是說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像我們人在這個世間,我們能夠到這個世間來投胎,投這個人胎這是引業,過去生中五戒的業。五戒得人身,中品十善得人身,在中國五倫五常得人身,這是個標準。可是我們都得人身,我們的身體狀況不一樣,地位不一樣,富貴不一樣,這叫滿業。引導你投胎的是引業,到這個地方之後,我們人與人不一樣,叫滿業不相同。滿業怎麼修的?佛法裡面說過去生中喜歡修財布施,你這一生財用不缺乏,修得多,得的多:修得少,得的少。算命講你有財庫,你財庫是滿滿的,那你過去世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當中,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都賺錢,命裡有。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你的財庫空空的,無論做什麼事業你都賠本,都不賺錢。命裡注定的,這個要相信。命裡注定的能不能改?能改,要你自己改,別人沒有法子改,你要懂這個道理。《了凡四訓》這本書度了很多人,這度世間人,這本書教你什麼?教你改造命運。我沒有財富,我也想得財富,這裡頭有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應。你要不懂道理,你去求就壞了,不但求不到,你還造業,你要受惡報,你錯了。所以命裡有的決定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不來。

  你要懂得道理,道理就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在經上教我們修這三種布施,你的財用、智慧、健康長壽你都得到了。我這個人要從命相上來講很可憐,引業得人身沒錯,滿業是既貧又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是什麼命?要飯的命。我們中國人,叫化子,叫化子要飯的命,這麼個命,我很清楚。壽命又很短,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很多人告訴我,我相信,我不忌諱。因為我自己想的,我家裡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一個伯父也是四十五歲過世,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一點都不疑惑。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我明白了,我父親受那個報我親眼看到,以後讀《地藏經》,跟《地藏經》上講的一模一樣,完全接受。父親是個好人,喜歡打獵,沒殺人殺畜生,殺很多!我小時候跟他在一起,他打獵的時候,我跟他一起,那個時候我有十七、八歲。我也打了三年獵,學佛之後感到害怕,想到父親那個報應,所以我學佛之後有機會統統放生,懺悔。我一學佛,六個月,明白了,我就素食,不再吃眾生肉,吃素六十年了。

  我做事情,三樁事情,人家供養我的錢,我做三樁事情。跟印光大師學,印經布施,這是第一樁大事,幾乎所有的錢都這樣用掉。第二個放生,第三個布施醫藥,醫院裡面,我捐醫藥費給它,這個醫藥費專門給貧窮人,沒有錢買醫藥,我就做這三樁。我不要蓋道場,一生沒道場,我也不收徒弟,徒弟不好教、不好管,教不好、管不好,收徒弟造業。都是跟印光法師學的,印祖教導我們現代的人建道場別建大,建小茅蓬,大家在一起共修不要超過二十人,生活簡單,二、三位護法就能維持,不操心。不要去化緣,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心在道上,能不被外面境界轉。道場大了,人多了很熱鬧,道沒有了,恐怕自己往生不了。祖師的話都是真話,都是為我們好的,我們讀了這些書,看了他的遺教,懂得他的意思,他不騙人,他不害人。今天什麼最重要?清淨心最重要,明瞭事實真相最重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曉得,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只有這條我們可以做得到,其他的任何法門,好,不能說不好,做不到,這個法門可以做得到,這個法門我們能修得成功。善導大師說的,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所以一向專念是助滿業,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神通、道力、相好統統現前。又何況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可思議。

  「三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第三個,真想到極樂世界,真的求往生,這個願跟前面一向專念合起來,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這一類往生的人,跟中輩、上輩不一樣,中輩、上輩是定性的,他心無二念。換句話說,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幹什麼?就是念佛往生的,除念佛往生之外,什麼事跟我不相關,叫定性。這是不定性的,不定性也能往生。

  下面說,「第二人中,有三句者」,第二種人,就是這段經文上所講的,「一者,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他也修行,他不是修淨土,他修其他法門,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心地善良、心地厚道,這樣的人是有道德、有良心,善良的人。他聽到這個法門,聽到淨土法門,聽到念佛往生這個事情,聽了歡喜,能相信,也喜歡,這個樂是喜歡,這有善根,雖然這一生他沒有專修,他有善根。「此句兼顯發心正因。但為異前人舉其深信耳。」他對這個法深信,對於念佛深信,這跟前面人不一樣,前面人是當發無上菩提心,這是兼顯發心正因,因為他修別的法門,也發心求生淨土。

  「二者,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是助滿業。為顯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不需要十念也行,也能往生,一念、二念、三念都可以,問題在哪裡?深信心,所以這個「信」字太重要了。凡是出了問題的都在信心,信心太難太難,李老師給我們舉的例子,還不是說的信心嗎?你在這聽講經,講堂聽講經,家裡有人來報告:你家房子燒掉了。這個什麼?考驗考驗你的信心,你對佛真有信心,把佛看作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房子家裡燒掉是小事,你還是專心在這聽經,專心聽經會開悟。一聽說家裡起火,趕快慌慌張張回去,說明你沒信心,你在這聽經的時候心都不專。有沒有聽懂?沒聽懂,專一才能聽懂,不專一雖聽沒懂。聽經的人很多,真正聽懂的人可不多,一百個人未必有一個真聽懂。從什麼地方看?聽懂的人真幹,他沒有真幹可以說他沒聽懂。

  下面黃念老有個註解,「竊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魏譯》」。這是對的,為什麼?這會集本元曉師沒見過,他看到的本子是康僧鎧的翻譯本。「若就本經,則一念得生者,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這一念得生關鍵就在這一句,清淨心,我們講你是用真心念佛,不是妄心。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這個心裡沒有疑惑、沒有雜念,就是真心;如果有疑惑、有雜念,就不能成就相應,佛是念了,但是跟佛不相應。什麼叫跟佛不相應?跟你的自性不相應,跟你的真心不相應。彌陀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它跟真心相應,一念淨心是真心,淨心一念也是真心。所以重要的是「從一心中,念佛一聲」,你看看「頓即」,頓就是立刻,我們講馬上,「即與彌陀本願相應」,這句話重要,跟阿彌陀佛通了,「故臨終即得往生」,原因在此地。

  「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此就菩薩種性人也」。他不是不定性的,這個人我們就說世間好人,有道德的人、有智慧的人,一生怎麼樣?沒有緣分接觸到淨土,老了、病了,快要命終的時候才接觸到,能不能往生?能。只要他這些條件具備就能,一接觸到他就相信,他就肯念,就真想去,所以一念都能生。這不是真正修淨土的,修其他的法門,學其他的宗教,但他真的是善人,真的是好人。不是說只是修淨宗、修大乘的人用真心,修其他的就沒有真心,有,不是沒有。無論修哪個宗派,無論學什麼宗教,只要用真心學,統統管用,你臨終聽到這個法門,迴向求生淨土,個個都能得生。這才是淨土宗的偉大處,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容。你看造作五逆十惡罪業的人,只要你肯回頭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真的是既往不咎,只要懺悔,只要回頭是岸,阿彌陀佛平等對待,一視同仁,這真了不起。我們讀了之後要把它學到,學到什麼?在我們周邊的環境,有毀謗我們的人,有羞辱我的人,有陷害我的人,我怎麼樣對他?跟阿彌陀佛一樣既往不咎。他繼續傷害我也不追究,一切都隨順,決定不能有一絲毫怨恨心。

  為什麼?他為什麼用這種態度對我?至少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過去生中我這樣對待他,今天碰到一起,他來對待我,那正好不就報掉了嗎?歡歡喜喜接受,報了這筆帳了了,好事,不是壞事。另外一種,他糊塗,他迷惑顛倒,他業障很重,他造作的惡業,原諒他,他沒人教他,他不知道他自己是做錯事情,原諒他,別計較,好好的對待他,慢慢等他回頭再幫助他,這就對了。所以善因善緣我們遇到了,不生貪戀;逆境惡緣遇到了,不生瞋恚。這都是練功夫的地方,都是恩人,順境善緣教我們在練習不貪,沒有貪戀;逆境惡緣訓練我們不起瞋恚,不痴、不瞋。沒有這麼多境界,你怎麼修?你怎麼會知道你功夫提升?不知道。天天在考驗,天天通過,天天歡喜,考試都及格了。善人、惡人都是我的恩人,沒有他們,我成不了佛,我也往生不了。所以這些人不但沒有怨恨,我們總是存報恩的心,他真的幫助我,幫助我提升,幫助我覺悟,幫助我不再造業,幫助我堅定信心、堅定求往生這個意念。「此就菩薩種性人也。(正是《唐譯》中住大乘者)」,這個住大乘者意思非常廣大,不是說在佛門學大乘當中,不是的,一切時一切處裡面,你見到心量大的、有慈悲心的、能包容的都是大乘人。

  「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一者,發菩提心,十念聖號,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二者,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菩薩種性人。元曉師實已明察《魏譯》下輩往生文中,品類不齊」,他看出來了。「試問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如是殊勝智慧,應是何人境界?」這不是普通人。「故元曉師名之為菩薩種性人。既是菩薩種性,復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實不應限於下輩也」。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他不一定是下輩,可能是中輩,可能是上輩,這個前面說得很多。所以對一切人不可以輕視,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歡喜,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