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二九集) 2010/8/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2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四十八面第四行,從第三句看起:
「又《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遠公大師這個註解裡面說得很好,說如來得四種無礙的智慧,從無礙智慧裡面生起四種無礙的辯才。由此可知,利他行裡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無礙辯才。我們也都想能夠修成這樣的能力,可是無礙辯才是智慧的起用,本來每個人都具足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差別,現在為什麼我們跟佛差別這麼大?佛告訴我們,這個原因是由於我們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佛這是一語把我們的毛病道破了,我們的智慧德相怎麼失掉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它就現前。這是理論,放下就是,眾生跟佛的差別就在這一念,一念真放下了,智慧就現前。我們要記住,佛說的妄想、分別、執著。他雖然講的是妄想執著,當中有一個分別省略掉了。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這在大乘教裡面我們學了很多,也都很熟悉。見思煩惱放下就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放下就是菩薩,無明煩惱破了就成佛,經上說的法身大士,那就成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上跟我們介紹諸佛如來,他在《講義》裡面介紹諸佛如來,就是講《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級別,所以稱「諸」,法身大士就是如來、就是佛。
從理論上講,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經上講的一念頃。我們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智慧,所以你沒看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即使是學習大乘佛法都是用的妄心,不是用真心,妄心是相宗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不但我們用的是這個心,二十八層天,乃至於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是用的這個心。如果我們能夠像相宗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那就行了,不用八識,用四智。四智是什麼?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這是四智。這經上講的,如來由無礙之智,這才能生起四種無礙辯才。所以,這個地方所講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轉八識成四智才有這四種能力,普遍的教化十法界一切眾生。
我們學佛,學佛不是拿著經典去念念,那沒什麼多大的作用,只可以說比不念好,為什麼?念的時候阿賴耶裡落謝種子,這個種子是好的。要成就,那必須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才能成就;如果善根福德因緣不夠,再慢慢修。修不是一世成就的,還是要生生世世累積善根福德因緣,哪一天成熟,那就成就了。所以智慧重要。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禪定來的。前面我們讀過,菩薩自利修甚深禪定,定能生慧。定是怎麼來的?定是由持戒來的,再往前推。由此可知,佛法沒有別的,戒定慧三學而已,戒是手段、是方法,定是樞紐,智慧是目標,我們用持戒的方法達到清淨心,這個重要。有些人持戒好像非常嚴格、謹慎,但是他得不到定。為什麼?自己戒行不錯,五戒十善修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他就生煩惱,輕慢別人。諸位想想,真正會修禪定的人得的是什麼?得清淨心、得定;這一位修戒律的人、持戒的人他得什麼?他得的是貢高我慢、輕視別人,他得這個,得煩惱。你看看,不持戒沒煩惱,持戒得煩惱,錯了!不持戒對人還挺恭敬,一持戒對人一點恭敬心沒有了,那些人不如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教錯了?佛沒教錯,是我們自己錯用了心,不會用心。
所以真正持戒,一定要從《弟子規》下手,先修禮敬。你看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底下就教給我們,底下是「住普賢行」這一段,普賢菩薩第一個教給我們修禮敬,「禮敬諸佛」。人人都是佛,一切萬物無一不是佛,這個禮敬才能修得圓滿。要學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凡夫只我一個,他修成功。我們今天修不成功是什麼?是個錯誤的念頭,佛我尊敬他,除佛之外都是凡夫,跟我差不多,還有很多不如我。這種心態,他修行一輩子修不成功,比善財童子差遠了。善財童子用真心,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今天修戒定慧是用妄心,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怎麼修都修不成功,道理在此地。為什麼?對別人沒有恭敬,就是對自己不恭敬,為什麼?自他不二。把別人都看作是佛菩薩,這是對自己恭敬,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才能有成就,小成就是阿羅漢,中等成就是菩薩,最上乘的成就那你成佛了。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成就,十分誠敬得十分成就。我們只有一分誠敬的心,只能證個小果。小果不錯,很難得了,這小果是什麼?須陀洹,初果,十信位裡面的菩薩,初信位。如果有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連這個位次都做不到。
我在最近二、三十年,從住美國的時候,我就常常跟同學們在一起學習,放下十六個字我常講,這十六個字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而且我說得很清楚,這十六個字真做到,你真放下了,我說你到什麼地位,你到哪裡?你到佛的門口,沒進去。進去呢?進去要用佛的標準,我的標準不行,我這個標準只能帶你到大門口,佛的標準就是要真正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執著放下你證阿羅漢,小乘最高的階位,超越六道輪迴,證得聲聞、緣覺;再向上提升,再把分別放下,你成了菩薩、你成了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最後能把無明煩惱放下,《華嚴經》上稱的是妄想,不起心、不動念,你成佛了。這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你住在什麼地方?你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都要用個真心,不能用妄心。記住,真心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要在平常生活當中去鍊。佛菩薩在經教裡面,祖師大德在學習、分享裡面,他們的註解都是學習、分享,都是這樣真誠的告訴我們,隨緣不攀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要把這兩句話學好,認真去學習,能夠隨順眾生,什麼都好,不要去計較,只要他不是邪知邪見那就很好。每個人的行業不一樣,生生世世業因果報不相同,這佛知道,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這是什麼?這恆順眾生。如果不恆順眾生,佛一個法門就可以了,開那麼多幹什麼?佛開這麼多法門沒有別的,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意思在此地,我們要懂他老人家的用意,才能學到東西。所以真正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頭,待人接物把錯誤的想法修正過來,錯誤的看法修正過來,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高級的修行那是菩薩,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那你就曉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是法身菩薩們他們修學的綱領,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
淨宗法門跟普賢菩薩的緣太深了,為什麼?淨宗就是普賢法門。你看看這個經,這還在序分,證信序,德遵普賢,你看這一品的題目,品題「德遵普賢」,所以淨土不可以離開普賢菩薩。前清魏默深居士,這是佛門大善知識,他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三經的後面,號稱淨土四經,有道理。說明什麼?說明淨土是修普賢行的,跟《華嚴》沒有兩樣。早年間,乾隆時候,彭二林居士他首先說出的,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彭二林講的。魏默深有這個行動,把「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大段經文附在淨土三經後面。我們是修普賢行的。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提出學淨宗的同學必修的功課,五門,不多,多了太繁瑣,麻煩,行門裡頭愈簡單愈好。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出於《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這一段經文是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你不能不知道,淨宗的方向、淨宗的目標就在這一節經文當中。三福這三條,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做到?往生淨土,這一條要做不到去不了,對父母沒有孝順心這不行。
一生作惡,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真正聽了,真正聽了最重要的是真懺悔,無始、今生的業障,這一懺悔就消除,真正的孝心起來了。雖然他已經臨命終,馬上走了,他真正那個孝心,對老師尊師重道那個心起來了;這個心要是起不來,他不能往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臨終遇到善友,他有沒有這個善根,就是說他能不能真正懺悔,真懺悔,阿彌陀佛接受,會接他走。這一懺悔,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一切善在一念當中成就。不是僥倖的,在這個時候真正能懺悔,肯定這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得不錯,在這一世迷惑了,沒有遇到善友,學壞了。臨終的時候有人一提醒他,他宿世的善根發現了,那個懺悔的力量很大,真的回頭,我們中國古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回頭了,真是好人,這個條件才能往生。所以《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善根。一生作惡,善根能現前,就遇到善友,這個緣很重要,遇到善友給他開導,他豁然明白了。佛法裡面決定沒有僥倖的事情,全都是真實的功德,因為這一類往生的人我們看到很多。早年我們對教理不太清楚,有疑惑,這麼多年的薰修,我們終於明白了,宿世不思議的善根這個時候發現了。
這三福第一福,我們今天提倡學習《弟子規》,為什麼學《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細說。我們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把《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就做到了。由此可知,《弟子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落實,你能不做嗎?你要不能做到,這兩句你白念了。「慈心不殺」,我們把這一句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上,《感應篇》給我們講了善惡因果一共一百九十五條。因果教育不能不懂!不要說言語造作有果報,起心動念就有果報,講得很微細。末後一句「修十善業」,這是佛門的根。所以我稱這一句裡頭給我們說了三個根,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開頭要把這三個根紮下去,淨業三福第一福你有了。
現在人沒福,沒福看起來好像享受都不錯?是的,他享福,他福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中得人身享福報。他享福報,沒人教他,不知道修福。不像過去,過去在舊社會裡頭,確實,無論你有福還是沒有福,老人都懂得修福;也就是說,社會上一般人都懂得要學習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在中國古代稱為扎根教育,什麼時候學?小孩一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怎麼個學法?父母做出榜樣給他看。你看嬰兒他不會說話,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了,所以這一千天根深蒂固,這三個根是要父母在家裡面做出來給他看。古時候家庭是大家庭,這種家庭現在人無法想像,過去是五代同堂,往上去,你上面有父親、有祖父、有曾祖父、有高祖父,五代;往下去,你有兒、有孫、有重孫、有曾孫,所以講九世。古時候你一打開一個家庭九世,九世同堂,這麼大的家庭。普通一家人多少?大概總有三百人左右,九世同堂,家裡要沒有規矩不就亂掉了嗎?那還得了!所以齊家就能治國,治家跟治國沒有什麼兩樣,有治家的能力、智慧就能夠治國。這是從前的社會,你看它多重視教育、重視扎根。
扎根就是持戒,佛門講的持戒,有這樣的基礎才能入佛門。所以三福第一福是世間福,不是出世間,佛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才得這個資格,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才能夠入佛門,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跟佛學經教,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定慧。所以三福第二條,你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出世法。受持三皈,正式拜老師,拜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教什麼東西?教三皈,這是佛教你的,三皈是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你怎樣才能成佛?成佛的方法無量無邊,所以講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到最後、到真正成佛,歸納起來只有三門,這三個門無論從哪一個門,你只要得到一門你就成佛。無量法門就好比無量的道路,不管你從哪個地方來,到達佛的大殿,這個大殿只有三個門,任何一門進去,一門進去,門門你都得到,這法門平等。這個法門就是三皈教給你的覺正淨三門。皈依佛,佛是代表覺這個門,能成佛,覺而不迷;第二個門是法,法是正門,正知正見;第三個門是淨門,心地清淨,淨而不染。這三門是成佛之門。
從哪個門入?各人根性不相同,覺門是一般講最難,上上根人,禪宗走這個門,性宗走這個門,上中下三根都沒分。那怎麼辦?上中下三根一般走正門,就是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這個門像辦學校一樣,它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你可以慢慢的來、慢慢的學習;覺門沒有,覺門是一步登天,它當中沒有階級,能上去就成佛,不能上去,你什麼也成不了。好像上樓梯一樣,我們在年輕時候學佛,老師告訴我們,那個覺門是什麼?覺門好像搭電梯,你進去之後,電梯一直到頂樓,門打開你就到了。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是上中下三根,怎麼樣?爬樓梯,法門正門是爬樓梯,你可以一層一層往上爬,也能走到頂。第三個法門是比較特殊,淨門,專修清淨心,心地清淨也能到達頂層。這個淨門兩個宗派,淨土宗是走這個門,密宗是走這個門,密宗是修清淨心的。都是修清淨心,修行的方法不一樣,淨宗怎麼樣?它是遠離染污,所以它修的比較容易;密是不離染污,所以密得清淨肯定比淨要高,為什麼?在染污當中修出清淨,叫真清淨。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現在修密法的人成就的少。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學密的,我們李老師也學過密,告訴我這個太難太難了。
我學佛,第一個親近的章嘉大師是密宗大德,這個人是好人,真正善知識,為什麼?他不教我學密,他教我學顯教,學教。為什麼不讓我學密?他講得很清楚,他說密,他拿學校做比喻,密是哪一個階段?是博士班,研究所裡的博士班。教是什麼?教是大學、中學、小學,你應該從小學念起,慢慢提升,小學念完念中學,中學念完念大學,大學念完念研究所,研究所念完最後念博士班。所以他老人家告訴我,真正學密是什麼人?初地以上,沒有證得初地,你不夠資格學密。好像研究所博士班,什麼條件才能入博士班?碩士畢業,你才能夠念博士班。我才明白,那個淨是真正清淨,不像淨土宗,淨土宗是遠離染污,遠離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遠離,得清淨;密不是的,密它不需要遠離。
這些道理明白了,我們是什麼根性、應該走哪一條路,我們自己不認識,老師是高人,我們要不聽老師的話,不尊重老師、不依教奉行,那你修學得自己負責任,自己負因果責任。我們依教奉行,完全依老師的,那我將來學不成就,這個責任是老師的,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循著他的路走,沒錯。所以要有自己的意見,不聽老師的,中國古諺語有一句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真吃虧,吃大虧!什麼時候才知道?吃虧上當之後才明白,後悔莫及了。我聽老師的話,跟諸位說,我都非常遺憾,我聽老師的話聽幾成?大概七成,還有三成是什麼?懷疑,所以我這一生成就很有限。我如果是百分之百的聽老師的話,那今天不是這個樣子,至少可以跟祖師大德相比,能夠達到像印光大師、蓮池大師,能夠達到他們的境界。我學了六十年,很遺憾的,我沒有全聽,只聽了七成。我教別人,有人全聽的,他超過我,我歡喜,我沒有嫉妒,應當如是。古人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教學的成就。教學唯一的希望,希望學生超過自己,這個世界才有救,往後去一代比一代強;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就可憐,眾生就要受罪、就要遭難了。一代要超過一代,這是正確的。我們過去學習犯了哪些過失,希望底下一代不犯我們同樣的過失,他就超過我了。
指導的原則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先把戒律紮好,這德行。孔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這才是政事、文學,沒有德行怎麼行?而德行的核心、德行的源頭就是孝親尊師。現在這個社會就是缺少這個,不孝父母,沒有尊師重道的念頭,他怎麼能學得成功?學生不懂得尊師重道,不懂得孝順父母,佛菩薩來教他都沒用,教不出來,他不能接受。這個根一定是從小就紮的,我們從小疏忽了,沒紮這個根,現在明白了,明白之後真正發憤努力,把這些重要的課程補過來,行!不是不行,惡補,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補出來。一定要曉得,沒有這個根,你就是往下再努力三百年,算你活得長壽,你能活五百年,五百年你都不會成就,為什麼?沒有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看到有成就的,有異常成就的,那人是什麼?那人真的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一點分別沒有、一點懷疑沒有,百分之百的順從,他很快就成就了。他戒持得好,從戒就得定,他得三昧了,一般講多少年?三年,不會超過五年,他得定了。得定之後二、三年智慧就開了,智慧一開,所有一切法門,他學習輕而易舉,就是一門通了,一切門都通。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只能學一門,不能學兩門。老師也是這樣教我們,可是怎麼樣?我們沒有遵從老師的意思,老師才不得已說的這麼一句話,一門學好了再學第二門。這是老師不得已說的,我們以為是真的,一門學好了就學第二門。我說我對老師有七分的信心,我學東西學一門,我這一門不是學一遍,我學十遍,我才學第二門。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一輩子學一門,這我們不甘心、不情願,總想多學一點,錯了!應該是一輩子就學一門,從這一門裡頭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一生不改變,肯定明心見性,教下裡面叫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沒有學過的經典你一翻開,沒有一句不明瞭,全通了,開慧了。我們拿古聖先賢教誨去勸別人,有人真幹,真的一門深入,一輩子不改變,他成就比我高。他很謙虛,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中國古人說「學問深時意氣平」,德行學問愈高愈謙虛、愈恭敬,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真實學問!我們看到歡喜,正法有人住持,正法久住於世,只要後頭有人,這是我們非常安慰的一樁大事情,非常歡喜。誰能成功?人人都能成功,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果然是老實聽話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個個都能成就,個個是釋迦牟尼佛的繼承人,續佛慧命的人、普度眾生的人,都是,我們肯不肯幹?所以頭一個就是決定不能輕視戒律,根本的根本。
我對於這個問題,年輕的時候,因為我是從學哲學進入到佛學,所以對於戒律我就不相信。跟章嘉大師三年,這個老人家真是善巧方便,現在才知道他老人家的慈悲,教導我,用心良苦,知道我們是現代的年輕人,不相信戒律,誤認為戒律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生活的規範,我們能學嗎?我們學佛是不是回到三千年前?時代永遠向前面進步,我們怎麼後退,怎麼退到三千年前?我們是中國人,為什麼去學印度人?這個錯誤的觀念,我們雖然不說出來,老師有智慧,老師看得很清楚。他不會呵斥我,也不會批評我,為什麼?他要呵斥、批評我,我不跟他學了,我就會離他遠遠的。他對我非常愛護、非常關心,我只要有一、二次沒有去見他,他就會打電話,或者派他的副官打電話給我,問我身體怎麼樣,為什麼沒有來,真的像父母對子女那樣的愛護,被他感動。他對戒律這樁事情很巧妙,我們是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一個星期所學的向他報告,再有問題向他請教。每次上完課之後我離開,他都會送我到門口,會輕輕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就說這麼一句話,我聽了大概幾十遍,每次提醒我這句話。
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了。他火化的地方是特別建立一個小塔,專門為他做的,那個時候有甘珠活佛,幾個人在旁邊搭了帳棚,守在這個火化小塔。他們大概住了一個星期還是十天,我在那個帳棚裡住三天。我三天就非常認真反省,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教了些我什麼?我學到些什麼?我認真的反省。這一反省,頭一個,戒律很重要。為什麼這句話跟我說那麼多遍,也沒有詳細跟我講,就這一句?我就認真想這個問題,想了兩個星期明白了,我錯了,因為我們這是學佛,學佛要用佛的標準,不能用人的標準。我們以前過去學過禮,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裡頭講禮,三代的禮就不相同,夏、商、周三代有興有革,也就是它有修訂的地方、有改變的地方,像國家的憲法、法律,經過一段時期要修訂一下。現在我們學佛,學佛要成佛,成佛那個憲章、那個法律不能改動,改動就成不了佛。我就想出這麼一個道理出來,才知道三皈五戒,律藏裡面的東西那是成佛之道,那不是世間法律,那不能改變的。我把這個道理想通了,對於戒律的這個錯誤觀念才糾正過來。
這是章嘉大師用了三年,還圓寂做這個示現,讓我認真反省明白了;他要不圓寂,我不會去反省這個道理,我對於戒律的錯誤觀念會永遠保持下去。現代人犯我這種過失的人就太多太多了,不犯的是一個也找不到,比我錯誤觀念嚴重,我能反省,他們不會反省。我這個反省是章嘉大師示現,不做這個示現,我不會做這個反省,才知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頭一個,你對戒不重視的話,你怎麼會得定?你怎麼會開智慧?你學一輩子,學得再好,可以做一個佛學家,現在可以拿個佛學博士,學的是什麼?佛法的知識,不是智慧。因為慧是從戒定裡頭來的,你沒有戒定,你就沒有智慧,你學的是常識、知識。知識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你有這個知識,確實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可以做一個名教授,西方講的漢學家、佛學家,你可以拿到這些,與自己了生死、開智慧、證果毫不相關。你看這個東西多重要。總算我們把世間法跟出世間法認識清楚了。那我們要學佛的話,你就不能不重視戒律;你要重視戒律,你不能不從《弟子規》下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三個根,你要不從這三個根下手,你就不可能有成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這個人一生沒福報,過去生中沒修福,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居無定所,沒有在一個安定的環境裡面去學習,始終沒有這個緣分。常常想著定下來,你看到現在八十四歲都定不下來,這樁事情讓我常常感到遺憾。到處奔走,說句好聽的話是廣結法緣,但對自己的定慧扎根基礎上,確實是有很大的障礙。所以今天人要修福,哪一種福報最大?幫助學人製造一個安定的環境,讓他真正在這個環境裡面學習個十年、二十年,他成就了。幫助一個人成佛,這個福報多大!比天都大。我相信有這個能力的人很多,有這種心的人也有。可是他會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替我找一個人。我告訴他,我找不到,我沒見過。什麼人能夠下定決心,住在一個地方十年不出門、二十年不出門,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這樣的人到現在找不到了。你看多難!真正想修福的人,找這麼一個有福的人找不到;真正想修行的人,找那個修行環境也找不到,緣不一樣,這遇緣不同。我們說這些話,都是講的辯才是從智慧來的,智慧是從戒定來的,沒有戒定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辯才,沒有辯才就不能教化眾生,這不能不曉得。
現在我們看經裡面講的四種無礙辯才,第一種「義無礙辯」。義是義理,裡面講的是道理、原理、原則,都是屬於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了是明瞭,知是知道,你看一切諸法的義理。這是世間哲學家在研究這個問題,科學家也在搞這些問題,還有宗教家。義理裡面最重要的、最深奧的是什麼?宇宙從哪裡來的,這些萬事萬物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的,你從哪裡來的,他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這些事情發生,這些事情發生以後怎麼樣的演變,最後結果又怎麼樣,這都是大問題,這都是義理。誰知道?那我們今天可以說,這個事情佛知道。我們中國一般人講「天知道」,天知道這句話說沒人知道,是這個意思。我們學佛之後,天也不知道,天是凡夫,欲界天不知道,色界天、無色界天他也不知道。不但他們不知道,二十八層天之外,聲聞、緣覺、小乘他們也不知道。再往上去,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知不知道?不知道,他要知道就不迷了。可是佛法裡面學什麼東西?就是學這個玩意,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自己,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佛。
佛也有層次,他們雖然統統都知道,裡面也有淺深差別不一樣。《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二個階級,這四十二個等級的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他們對這些東西知不知道?都知道。雖都知道,有淺深的差別不同,譬如十住知道,十住比十行就要差一等,都知道,十行講的比十住清楚,十迴向又比十行清楚,算是十地才能講到究竟明瞭。為什麼?他親眼看見了,他六根見到了,宇宙的源起他看到了,一切眾生包括自己怎麼來的他也看到了,他怎麼不清楚!如果這些義理不能夠完全通達明瞭,他怎麼會說得出來?釋迦牟尼佛看到了,把這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了,說這樁事情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說的什麼?我們今天科學、哲學裡討論的問題,宏觀的宇宙,無限大;微觀的宇宙,量子力學,「小而無內」,宏觀是「大而無外」。你看中國這兩句成語,這兩句話,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個時代,這個話就說出來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是現在人說的,古人講的。這兩種說的什麼?實在講,就是說的《華嚴經》。
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為什麼說得出來?能說中國古聖先賢不是佛菩薩再來嗎?我不相信。經上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中國人相信聖賢,所以佛菩薩到中國來示現聖賢身,應以聖人身得度他就現聖人,應以賢人身得度他就現賢人。我在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我就有這個看法,我向李老師請教,我說中國古聖先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這一類人,老莊這一類的人,是不是諸佛如來在東方應化的,現這種身?老師笑著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事上他沒有說出來他是什麼菩薩再來,他沒講過,沒講出來,沒證據,理上是決定講得通。以後,我跟很多宗教往來,這些宗教經典我也常常看,我也有這麼一個想法,所有宗教裡面的那些神聖、先知、使者,也統統都是佛菩薩化身的,不會是假的。說得最妙的還是就這八個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不得了,把現在所有科學、哲學全部包括盡了,佛講得多好!現在科學家最新的報導告訴我們,他說今天人類所能夠觀察到的,這是用精密儀器觀察到的,看太空、大宇宙,只能看到百分之十,另外百分之九十不見了,他們看到宇宙的現象是個膨脹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不見了。這句話,我們讀過《華嚴經》的人,真正在《華嚴》裡面有一點契入的話,聽到這句話明瞭,真的不見了。到哪裡去了他們不知道,我們知道,到哪裡去了,百分之九十?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你就找不到了,回歸常寂光,你到哪裡去找?真如此!所以科學家能說出這句話來不簡單。
我們在佛法當中修行,一級一級向上提升,見思煩惱斷了,六道沒有了,你提升了,六道裡頭看不到你了,提升了,在哪裡?四聖法界。無明一破,四聖法界沒有了,就是十法界裡頭找不到了,到哪去?到一真法界去了,諸佛實報土。根本無明的習氣斷盡,實報土沒有了。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沒有說諸佛如來實報土例外,沒說,所以實報土還是虛妄的。無始無明斷盡了,多久斷盡?經教裡面佛說了,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說我們修行的時間,我們修行時間成佛那是無量劫。可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一天起,你無明破了,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很難斷,無明習氣不要去理它,它自己慢慢會沒有了,多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到那時候習氣完全沒有了,實報土也沒有了,那就是科學家講的那個宇宙不見了,它回歸寂光,回歸到自性。回歸自性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自性裡面雖然什麼都沒有,精神現象沒有,物質現象沒有,但是它能現。它怎麼能現?眾生有感它就有現,它能夠跟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它感應道交,那個科學對它沒法子理解,為什麼?它跟常寂光、跟自性相應,它跟十法界不相應,它跟實報土也不相應。所以科學家這種發現很有道理,用佛法來解釋解釋得通,他是個疑問,我們很清楚。
這在什麼地方能看出這個事實真相?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講的就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必須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自性本定就出來了,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你看到的微觀世界,比今天量子力學裡頭看的更透徹,量子力學發現跟佛經上所說的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在宏觀世界裡面,他們講百分之九十不見了,那就是我們剛才向諸位報告的,回歸自性了。一切法從自性流出來,最後還回歸自性。這個現象是自然的,在佛經上有個術語叫「法爾如是」,自然規律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大的循環,回歸自性那才真正叫大圓滿。所以,生到實報莊嚴土不是真正圓滿,回歸常寂光才是真正圓滿。我們看這四種無礙辯才,法身大士才有,一般人哪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了解這個現象是因為靠《華嚴經》,讀《華嚴經》才知道的,這是理論。
第二個,「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這二、三是講方法,首先講法,法是一切法,從法相上講,前面是從理上講,一切法的理,這是一切法的相,現相,你能知道一切法的名字。名字從哪裡來的?名字是人給它加上去的。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哪國的人,現在講無論是哪個星球的人,無論是哪一種不同空間的眾生,他們給這些法所命名,你統統知道,你不必要學,全知道。真的嗎?真的,有證明,你看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水就有這個能力,它沒學過,我們寫中國字它認識,你寫英語它也認識,西班牙語也認識,有很多土著那些文字它都沒有障礙,我們就知道這是自性的本能。外太空不同維次空間的,他們給這些萬事萬物命名,明心見性的人全懂,他都認識。所以它會看、會聽,會聽這些語言、音聲沒有障礙,而且懂得人的意思。不必說話,你起心動念它全知道,你的念頭善,你看它給你的回應,結晶非常之美,你看到了;你的念頭不善,它的結晶很醜陋、很難看。江本博士十幾年的實驗,每天都做上千次的實驗,他們有一個小組,我到他實驗室去參觀過兩次,那真的不是假的,科學家承認。所以性德不可思議。
第三,「辭無礙辯。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辭就是言語,你有能力恆順眾生,無論什麼樣的言語文字你不必學,你全通了,一接觸就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佛在大乘經常常告訴我們,這些法從哪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性就是真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只要真心見到了,真心所現的萬法,整個宇宙,在佛法裡面講遍法界虛空界,你全都明白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你說不出來,無礙辯才。
第四,「樂說無礙辯。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第四是四辯的大德,這個大德是歡喜說,不必你請教,很熱心的遇到你就告訴你。佛能觀機,看一切眾生根性,所說出來的跟你的根性相應,你能夠聽得懂,你能夠理解。你聽不懂的東西他不說,你不需要知道的東西他不說,應機說法、歡喜說法,這是樂說,樂是喜歡。這個字在此不念「勒」,樂是快樂,念「要」,樂是愛好,喜歡、愛好,是這個意思,樂說。所以這條是德,他要不愛說的話,那前面雖有辯才,眾生得不到利益,眾生得到利益就是他大慈大悲,喜歡說,主動的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喜歡說,遇到人就說。有人,佛一定是等他開口問,提出問題再跟他說,有些人沒有問題,佛也跟他說;這部經就是阿難問的,佛才說的,《彌陀經》沒人問,佛自己說的。誰會問、誰不會問,佛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此時此處,你現前這個階段,你所需要知道的是什麼,佛都會告訴你、都會幫助你,會給你解決一切現前這些疑難雜症,慈悲!
這裡頭最重要的,幫助你破迷開悟。這是佛無量辯才裡面的真實義,真正用意是幫助你破迷開悟。終極就這麼一個目標,幫助你大徹大悟,幫助你明心見性,幫助你圓成佛道,這是佛教。只有真正得到佛陀教化的真實利益才知道感恩,沒有得到真實利益,那個感恩都不是真實的,說佛恩德怎麼大、怎麼大他不知道,他迷惑顛倒,他怎麼知道?哪一天覺悟他才曉得,他才懺悔。佛生生世世照顧,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感恩佛還是照顧,佛並沒有說你不感恩,我就不照顧你,甚至於你侮辱佛菩薩、毀滅佛菩薩,佛菩薩還是照顧,你看慈悲到這種程度,不是凡夫知見。為什麼?因為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他是一體,同一個自性現的,同一個自性生的,同一個體,是自性,同一個體,《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諸佛如來從這生的,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也是從這生的,畜生、餓鬼、地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從這生的,一個體。你做錯什麼事情,做錯什麼壞事,他都沒有放在心上,你的心上有,他的心上乾淨,完全沒有。這是你的真心,這是你的自性,你自己迷失了,你現在用的是妄心,用妄念。所以佛能夠圓融無礙,為一切眾生示現、說法。
「上表諸大士契於聖智,得無礙之辯才,善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所以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在戒定慧上下功夫,才能恢復自己自性的無礙辯才。如果不從戒定慧,從經教廣學多聞,好像也有辯才無礙,那是不是經上講的辯才?不是,因為你沒有智慧,你還是煩惱習氣當家做主,你哪來的辯才?那種辯才遇到一些人提出問題你還是無法解答;智慧開了之後不可能有這個現象,都能解答。末後這一段,「《甄解》復進一解曰」,這日本的大德也很了不起,這些話也都是佛在經上說的。「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這個話說得好,《甄解》真是說得好,依根本教。什麼是根本教?不起心不動念是根本教,起心動念就不是根本教。不起心不動念,只說一個字,就能把自性的辯才顯示出來,哪一個字?一般講「佛」字,只說這個佛字就行了,全都代表了。要是從更深的意思來講,任何一個字,那就不一定講佛字,任何一個字,為什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從自性流的,任何一個字都是從自性流的,都回歸到自性。這個意思就太深了、太妙了!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禪宗裡面,那一種的應對叫禪機,他們說話我們在旁邊聽不懂,不知道什麼意思。那都是屬於依根本教,說一個字,說兩個字,說一句、兩句都無所謂,那真的是佛辯才。真正懂得,他也入境界,他不入這個境界的話他不懂;也就是說,他要沒有得根本智他也不懂。得根本智的人,彼此能通達,能懂;不得根本智,用這個方法就錯了,那還得用我們世間的方法,世間人才懂。這應機說法,對什麼人用什麼方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