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一七集)  2011/5/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二十四面倒數第六行,從「又《報恩論》曰」,從這裡看起

  「謹按此段十念往生,專指住大乘者言之,大乘如禪宗得破參,及讀一切大乘經典,得解悟者皆是。其人不專修淨土,如智者,永明之類。」「此論所見,更上層樓」,括弧裡面說,「惜以永明大師為例,稍欠穩妥,因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我們就從這段看起。三輩往生,最後這一段經文念老註得很長。這品經文一共有四大段,第一段上輩往生,第二段中輩,第三段下輩,末後一段就是『住大乘者』,換句話說,他不是修淨土宗的,是這一類人。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顯示出阿彌陀佛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學習,在那個地方圓滿成就。他心量很大,沒有門戶之見,只要是大乘人都歡迎。所以《報恩論》裡面舉永明大師為例,確實不太妥當,因為永明大師每天念佛十萬聲,說明他是真的專修淨土,他不是修其他法門。

  《報恩論》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謹按此段」,這一段就是三輩往生最後的這一段,這一段講「十念往生,專指住大乘者言之」。是說有大乘心行的人,我們這樣解釋比較妥當,大乘。大小乘怎麼分?最簡單的一個分法,大乘心量大、包容廣,小乘人心量小,心胸比較狹窄。大乘決定沒有門戶之見,能包容,佛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標準的大乘人。無論修什麼法門,乃至於不同的宗教,真正能夠有這麼樣的心胸,他將他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統統都得往生,而且阿彌陀佛都會來迎接,他會得到阿彌陀佛平等的待遇。這個地方舉的例子,譬如禪宗得破參,破參就是得禪定,開悟了,不是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這樣的人,他要聽到淨土法門,聽到彌陀名號,能夠生歡喜心,臨終十念也能往生。這禪宗的。另外是教下的,教下讀一切大乘經典,你看得解悟者皆是。我們現在讀大乘經典,證悟沒有,確實解悟有了,大乘經裡面所說的義趣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這要靠什麼?要靠真誠,也就是印祖他老人家常講的誠敬這兩個字,真誠、恭敬。沒有真誠恭敬心,讀一輩子大乘,解悟都得不到。這個解悟就是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沒有誠敬,這個人傲慢、好勝,貪著名聞利養,事事總是以自己為本位,心浮氣躁。這樣的人,聽一輩子他也不會懂得,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別人的事情知不知道沒有關係,自己要知道。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在修學過程當中會不會出問題,這個要小心謹慎。首先,我們自己曉得,自己不是上上根人。怎麼知道不是上上根人?就用誠敬這兩個字來做標準,我們沒有做到。真誠恭敬我們是有,不是沒有,沒有達到標準,我們只有二、三分的恭敬心。真的是已經不錯了,現在這個時代,一分恭敬心沒有的人太多太多了,普遍都是。為什麼佛法在今天衰落到這種程度?不是沒有學的人,學的人很多,在成就上跟上一代比一比就差很多。原因在哪裡,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的誠敬心比不上上一代的老師。我們的上一代,像黃念祖、李老師,我們無法跟他相比,再上一代那就更不必說了,再上一代諦閑老和尚、虛雲法師、夏蓮居居士,這是再上一代。確實很客觀的去觀察,一代不如一代。佛法的興旺是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高明,那是興旺一代不如一代,這是衰退。

  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也能夠理解,我們所接受的基礎教育沒有上一代好。上一代私塾出身,從小就念過聖賢書,背誦過聖賢書。我這一代就沒有了,我也進過私塾,大概半年,半年私塾就改成學校,私塾的課程就沒有了,新編的教科書。那個時候叫初級小學,教科書,兩年制的,短期初級小學,兩年制的,像農村。城裡面比較好,城裡面的小學六年,鄉下的小學兩年。就完全不讀像《三字經》、《千字文》這一類的,《弟子規》就不學了,這個課程都沒有了。大我四、五歲的人他們都讀到了,換句話說,他們國學的基礎就超越我們很多,小孩,五年念很多書。這個都是緣不一樣,這不是家裡不教,國家的政策變了。以後我們長大了,看到這段歷史,我們明白了,這段歷史是軍閥割據、社會動亂,政策搖擺不定。雖然是民國,領導人常常換,我們生在這一代就苦了。那比我們晚的,他們所處的環境我們都知道,更苦!

  抗戰這個八年真的是苦不堪言,每天所想的都是逃難,我們在前面跑,日本人在後面追。距離近的時候,機槍的聲音都聽得到。所以,家裡面的老人對小孩的教育,就偏重在生活教育。隨時都可以因為戰爭家破人亡,這個時候小孩你要能夠生存得下去。所以,我們從十歲就開始學什麼?學煮飯,學洗衣服,學自己照顧自己。沒有了家庭,自己還能活得下去,著重在這種教育。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這個年齡的人,什麼都會做,從小學的,你不學不行。對古書就丟掉了,就說明我們這一代對古籍讀得很少,都是以後在工作多餘的時間去自己讀一點。現前的社會,他不念了,尤其可怕的,現在不教了,國家不教,父母也不教。現在什麼人教?現在電視在教、網路在教。你看多少年輕的孩子迷在網吧裡頭,大人迷在電視裡,誰不看電視!每個人每一天至少都是二、三個小時,三、四個小時,在電視機前面,他在接受教育。電視、網吧裡教什麼?教暴力、教色情、教殺盜淫妄,這個社會怎麼會不亂?人認為造作這些是正常的,為什麼?電視教的、網路教的,是正常的,應該這麼做法才對。價值觀變了,完全改變了。所以學佛,天天聽經,不會開悟。不會開悟的原因,現在人不孝父母,跟古時候不能比。

  現在我們看到一個在學孝,胡小林居士,不錯,學得很像。太少了!凡是這些修學稍有成就的人,你細心觀察他,他優點在哪裡?沒有別的,誠敬。劉素雲所說的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都是屬於誠敬,沒有誠敬心做不出來。我有很多信息告訴我,接近我的人,出家、在家,沒有一個是真正在學佛的。我知道,我不是不知道,這個事情勉強不得,勸不得,一定需要自動自發。我怎麼能叫人家,你對我恭敬,哪有這種道理!古時候,連做父母的人對兒女,總不能說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應該孝順我。他會問,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孝順父母老師教的,尊師重道是父母教的。老師說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這個話也說不出來。父母跟老師雙方合作,才把一個人教好。現在父母也不教,老師也不教,他怎麼會知道?他要會知道,他是聖人再來的,他不是凡人。所以我們今天遭遇到這個困難,這個困難真不好解決。在今天這個困境之下,我們很清楚、很明白,自度比什麼都重要。幫不了別人的話要幫助自己,要成就自己,自己先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什麼時候這個地球上的緣成熟了再來,倒駕慈航不遲。佛菩薩度眾生生生世世,不會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現在難得我們自己做個好樣子給別人看,一個人看懂了,一個人得度,兩個人看懂了,兩個人得度,說要度多少人、影響多少人,做不到,那不是真的。所以,都必須要曉得。

  我們這一生,真正能影響三個、五個就不得了。你要知道,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單傳了五代,就教一個學生,到惠能第六代才成就四十三個人,空前絕後。惠能大師之前,沒有一個人有這樣成就,之後也沒有看到有一個人這樣的成就。所以我們看到古大德,很多一生沒有傳人,這個東西是緣分,沒有傳人。沒有傳人怎麼辦?著書立說,用這種方法,把自己所學的寫成文字流傳給後世,也許後世有人遇到,認真去學,那就成為私淑弟子。這個例子在中國孟子開始的。孟子遇不到好老師,非常羨慕孔子,孔子已經過世了,但是孔子的書在,整理這些典籍在。他就完全依照孔子留下來的這些典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成功了,他的成就超過當年跟孔子在一起的學生。所以,中國後人尊稱夫子為至聖,尊稱孟子為亞聖。夫子自己親自教的學生沒有一個成亞聖的。這說明了,眼前沒有好老師,跟古人學可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變成古人的弟子,直捷承傳他的,行!學《華嚴》,專學清涼大師的《疏鈔》,一生鍥而不捨,就是清涼的傳人,就是清涼的弟子。

  我們學《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誰的弟子?阿彌陀的弟子,不是假的。你能把這個經裡面的道理參透了,破參就是參透,得到的是什麼?解悟。解悟很好,解了之後就真幹,真幹就有證悟出現。不真幹不行。這個真幹決定是有智慧,有大福德、大智慧,他才能堅持,才能做到,如果沒有真正看破、放下做不到。還有名利心,這個東西很危險,到將來什麼?名利心不斷在膨脹,膨脹到最後你就不能控制了,你就被它控制,中國古人所謂的是高名厚利,你就動搖了。今天是小的錢你不貪,你無所謂,如果今天有個人供養你一千億,供養你一萬億,你動不動心?你動心,完了,你就毀掉了今天有人去請你做部長,請你去做省長,動不動心?你動心,完了。現在人真的不要多,幾千萬就動心了,這怎麼行!如何真的能把名聞利養從內心裡面拔掉,這個人叫英雄豪傑。英雄什麼意思?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這些人我們遇到過,我們能了解,他為什麼受不了名利的誘惑?他的修學不錯,但是根不深。為什麼根不深?他根本那個根是後天培養的,不是父母從胎教裡頭教出來的。後天自己讀的這些古書,知道一點傳統文化,講得也不錯,教得也不錯,真的,他沒有根,所以擋不住外面名利的誘惑,我們理解。今天找一個從小接受倫理教育的人,一個都找不到,你走遍全世界找不到一個。由此就可知,我們就能想到,一個人的變數就非常大,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必須名利擺在面前真不動心,這個時候才知道,沒有現前的時候都不知道。這在個人來講,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夠,對大眾來講,這社會大眾沒有福報。能出一個聖賢,社會的福報,國家民族的福報。眾生沒有福,就不會有這種人出現,不會有佛菩薩出現。

  所以,我們很想來幫助下一代。文化的復興、正法的久住總得三代以後,我們這個兩代的人非常辛苦,要營造培養的環境。這個也有福報,我們在前面講的,緣分。我們真正有心去做,這是第一個緣分有了第二個緣分是客觀環境許不許可你,這第二個緣分第三個緣分是有沒有財力來支持你,有沒有真正發心來學習的。那個學習的目標要是名聞利養,那就不會有成就。佛門裡面,出家的,真的是有為名聞利養出家的,很多。大學畢業,他出家了,你要問他為什麼出家?真聰明,這個行業好,名聞利養馬上就得到。一出家、一受戒,馬上就做住持,再要是能言善道,供養源源不斷而來,寺廟就蓋好了,富麗堂皇,清淨莊嚴。周邊伺候的人很多,像皇帝一樣,他的同學們到他那裡去都羨慕。我見過,我不是沒見過。看準了這個行業,現在是享受,可是因果逃不掉。他不知道,他只看眼前,沒有想到後果,甚至於因果他根本就不相信。確實有這些人,我這一生當中都經歷過。要不是這經教,老師指的這條路子,對經教鍥而不捨,沒有一天離開,這些名聞利養在這裡誘惑你,才能不動心。真難,真不容易!這是末後這一類往生的人,這一類往生的人要特別重視,這是淨宗無比殊勝的一段經文。

  下面舉的例子,「其人不專修淨土,如智者、永明之類」。實在講,智者跟永明他們都真修。智者大師是依《十六觀經》修行,他往生的時候是用觀想念佛往生的,永明延壽是持名念佛往生的。這兩個例子舉得不太好。「此論所見,更上層樓」,可惜就是舉的例子不妥當。「蓋經云住大乘者」,這幾句話重要,「其心清淨」,這些修行大乘的人,最後迴向往生淨土,他能夠生的條件是什麼?就是其心清淨,這一句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核心。經論上講得很多,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多重要!無論修哪個法門,乃至於什麼宗教都不信,一個讀傳統儒家這些書的人,讀四書五經的人,能夠堅守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世間善法。心地清淨,臨終有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要一下相信、接受了,必定能生。為什麼?清淨心,他臨終的一念十念是清淨心念的,這個決定得生。修學其他宗教,其他宗教裡有聖人也有賢人,不能輕視。他們得到清淨心了,要是知道淨宗法門,有緣遇到,他將他自己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清淨心念佛,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這叫一心三輩。要知道,一心三輩不是一心下輩,這樣才真正能夠符合善導大師所說的,「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才能講得通。基督徒有沒有可能上品上生?有可能,總在遇緣不同。

  阿彌陀佛太偉大了,西方極樂世界太殊勝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只要修到清淨心,你仰慕極樂世界,想往生見阿彌陀佛統統可能。阿彌陀佛沒有門戶之見,阿彌陀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五逆十惡,懺悔、回心向善都能往生。真的,孔子所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只要你能回頭,只要你能改過就行了,你就是大善人。中國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惡人懺悔變成善人,善中之善,他往生亦有可能上品上生。

  「其心清淨,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猛利、信願堅固之人」,聽到這個法門,能信、能解,他有這樣的智慧有信、有願,堅固的信心、堅固的願心,這樣的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方所堪能」,他們能當得起。《三時繫念法事》是中峰禪師作的,禪宗的大德,臨終念佛求生淨土。他對於淨土的認知,從這兩句話就能證明,「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沒有徹悟,這個話說不出來。永明念佛往生,這參禪的,肯定是上輩,他不會在中下。「既同智者、永明、中峰諸大祖師,又焉能位列下輩」,不可能在下輩,也不可能在中輩,肯定在上輩。「是故夏師會本」,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於三輩往生人後,專引《唐譯》,另成一段」。這段經文前面說過,統統是唐譯的,唐譯的本子就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大寶積經》是個大單元,釋迦牟尼佛這一次是開了個大單元,這個單元裡面講了二十多部經。《無量壽經》也在這個大單元裡講過一次,我們稱它作唐譯。

  「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外,另有一格,即慈舟法師判為一心三輩者也,此一心三輩,乃別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即一心也」。這品經裡面所說的「一念淨心」,就是前面「十方佛讚品」當中「一念淨信」,一念淨心就是一念淨信。「前云,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阿彌陀佛有這個願,這一類往生的時候就是這一願的成就。「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淨宗法門最貴的就是一心、一念。「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淨宗最貴的一心、一念,就是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不是從外面來的。

  大乘教裡佛常講「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無念是不是真心?無念不是真心,無念是什麼?無念是無想定。真心無念,但是一切明瞭,跟無想定完全不一樣,無想定他沒有念頭,但是他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不一樣。所以無想定他完全是無明,雖然一念不生,他什麼都不曉得。佛法禪定不是如此,雖然一念不生,他樣樣清楚,像明鏡一樣,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一念不生。你要問他,他什麼都知道你不問他,他一個念頭都沒有。所謂的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他。釋迦牟尼佛那當然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自己完全把它否定,他說他一生沒說過一句話,要有人說他講經那叫謗佛。這是什麼意思?他真沒有說過一句話。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說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動念,能說法四十九年,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大乘教常說的。從起心動念上來講,他沒說過,真的沒說,可是從事相上來講,他真的幫助很多人解決了問題,他說了很多。說了很多等於沒說,那個說是什麼?現在我們有一點明白了,反應。就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一樣,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是一種反應,就是感應。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現身是應,說法也是應,反應,自然的,沒有起心動念。這種反應我們現在知道是自性的反應,自性裡頭,這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所以他什麼都能反應。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個應就是反應,妙極了!

  這說明釋迦牟尼佛一生都在那裡做實驗,他早就成佛了。《梵網經》上說得很清楚,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他來了八千次。就好像舞台表演一樣,舞台表演,你要問他,他有沒有現相,他有沒有說話?他沒有現相,也沒有說話。為什麼?劇本那麼演的,他必須要照那個去演,劇本叫他講什麼他就講什麼,完全不是他自己的。你就曉得,那舞台上表演的,他沒有現相,他也沒有說話。他那個話是誰說的?寫劇本的人說的,他的動作、表態也是寫劇本的人給他安排的,不是他自己。釋迦牟尼佛這個感應他不是自己,眾生,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

  像做水實驗一樣,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我看江本博士實驗,他是用小瓶,裡面盛水。那個小瓶是個小管子,大概粗細跟我們這支筆差不多,這樣粗,長長的,裡面裝的水。看什麼?寫個字,貼在上面讓它看,看它的反應。他說反應最好的是愛、感恩,這兩個字的時候,水的反應圖案非常之美。意念也是的,不寫字,對這個水,我愛你、我感謝你,反應都非常漂亮翻過來,我不喜歡你、我恨你,那個圖案就非常難看。實驗證明水確實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水是礦物,居然它具足了五蘊,它有色,就是物質現象,它有受、想、行、識,統統具足。在《還源觀》上講的就很清楚,《還源觀》上講宇宙的源起,一念不覺,自性裡頭、真心裡頭就變成一個妄心出來,這個妄心是阿賴耶。阿賴耶有三細相,第一個相,業相。業相是波動,或者我們講頻率,產生這個現象,它在動,動的速度非常快,一秒鐘這個頻率達到一千六百兆次,這個頻率在動。動的現象裡面就有受想行識,有物質現象,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轉相就是受想行識。所以,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同時發生的,這個頻率我們稱它作自然現象,宇宙就發生了。

  佛在三千年前,把這樁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說人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能力非常大,對外能夠緣虛空法界,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為什麼?自性是真的,它是妄的,妄能夠緣妄,妄緣不了真。這就說明,第六意識有極限。現在被科學家證實了,科學家今天真的看到阿賴耶了,也觀察宇宙的邊際,邊際看不到的。我們聽到科學家的報告,研究宏觀宇宙的,報告裡面說,他們用精密的儀器觀察宇宙,只能觀察到全宇宙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不見了。他這個報告我們一看就知道,那個百分之九十不見了,我們曉得到哪裡去了,他不知道。佛經上說了,那百分之九十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為什麼看不到?因為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都不是。科學研究要有對象,沒有對象它就找不到了。這是宏觀宇宙,第六意識,向外緣。

  向內緣只能緣到阿賴耶,現在量子力學確實緣到阿賴耶了,看到三細相,認為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能量、信息、物質,除這三樣東西之外什麼都沒有。花花世界、芸芸眾生,佛家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這三樣東西變化所作,基本就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能量是業相,信息是轉相,或者是阿賴耶的見分,境界相是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科學到這裡到極限了,這佛說的,再就沒辦法了。現在知道物質現象怎麼來的,搞清楚了,物質是心念變現的,心念是物質的基礎。心念從哪裡來的?他告訴我們,心念是無中生有。不能說他錯,他講得很有道理,可是要追問為什麼無中會生有?他不知道。還是佛經講得清楚。

  可是微觀世界還沒有到極微之微,這麼小的一個物質現象裡頭它有世界,這科學家沒發現,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微塵裡面世界跟外面宇宙是一樣的。這我們前面讀過,普賢菩薩能進去,能入微塵世界,這個科學現在還完全不知道。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無外之外科學看不到,無內之內科學不知道。要怎麼樣才知道?佛說了,唯證方知。怎麼證?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證得了,它就現前。只要你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決定見不到它,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見到了。無外之外、無內之內你全明白了。所以,科學家就差這一點,他已經達到,在佛法講,明心見性的邊緣,已經到了邊緣,那一關沒辦法突破。那一關要放下,放下就真突破了,放下就叫成佛。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經上有句話叫「徹法底源」,一切萬法的根柢、根源你才真的明瞭。這也是哲學跟科學的終極目標,他們想知道的。

  這樁事情,不能用心思去想,不能用言語來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些科學家,他們還是用言語,還是用心思,言語跟心思都不是真的,虛妄的,真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用心思、用言語是決定行不通的,心思、言語可以到阿賴耶,可以到宇宙的邊緣。這就說明,這一念淨心、一念淨信比什麼都重要,這是真中之真。我們在這上面去努力,去認真修學,我們這一生真的會成就,真的會在一生當中證得大圓滿。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你不求高它自然提升。如果用清淨心,一無所求,往生的時候反而上品上生一心想求上品上生,可能得到的是上品中生。為什麼?他有求的那一念是個妄念,他還夾雜著那妄念在裡頭,不純!一無所求,只有一念,我要見阿彌陀佛,我要到極樂世界,就可以了,決定得生,決定得見。

  末後念老說,「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這是真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包括一些宗教跟學派,真正能夠放得下的人都達到這個境界。這是真理,不分宗教、不分學派,放下就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能放得下,你聽到淨土法門,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看,去見見阿彌陀佛,那一念心就成功。為什麼?那一念心跟阿彌陀佛、跟諸佛如來心心相印,一個心。

  末後這一段,「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一心跟一念在文字上不一樣,而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這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一秒鐘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這是一念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其中的一念,那是一心。「《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清淨報土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真因。所以《彌陀經》上對這句話是非常重視,一心不亂。真正念到一心不亂,往生淨土不是在下輩,至少也是中輩往生。一心不亂有兩種,理一心跟事一心,理一心,上輩往生,事一心,中輩往生。什麼是一心?此地講了,信心無二之心。無二是什麼?沒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妄念就是二心。我們平常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什麼?阿賴耶,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二意就是意識跟末那,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識,這二意。六道眾生所用的心都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妄心,妄心不可靠,它不是真心,妄心會變,真心不會變。所以只有法身菩薩那個心永遠不變,為什麼?他用真心。

  《華嚴經》圓教初住以上都用真心,那個心是絕對不會變的。十法界裡面全用的是妄心,用的阿賴耶,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用妄心。但是四聖法界用得正,為什麼用得正?他是真正佛弟子,完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確實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三皈依非常適合於方便有餘土,雖是妄心,用得正,六道用邪了,不正,見思煩惱把他擾亂了。見煩惱裡頭,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是說你的看法,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你全看錯了思惑,貪瞋痴慢疑,這是你想錯了。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五種見惑跟五種思惑完全沒有。六道眾生以這個是為自己的心,叫心壞了,錯了!所以,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你落在這五種見惑、五種思惑,不全是罪嗎?「無不是業」,你在造業,你在造罪。所以,他的果報是輪迴。你造的善業,好不好?不好。為什麼?三善道是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造惡業就更不好,你到三惡道去受報。

  所以佛法教我們修淨業,修淨業你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還有個淨,淨也是障礙,所以你只能在十法界,在四聖法界。淨是什麼?分別,起心動念。在四聖法界裡面,不分別了,分別斷掉,你就升到菩薩、升到佛這兩個階層。有分別心,那在聲聞、緣覺這兩層沒有分別的話,就上面兩層,菩薩、佛。菩薩、佛沒有分別了,佛連分別的習氣都沒有了。菩薩沒有分別,有分別的習氣,佛連分別的習氣都沒有,分別習氣沒有就成佛了。但是佛有起心動念,能把起心動念放下,他超越了,十法界不見了,他就生一真法界。所以我們知道,一真法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但是有什麼?有起心動念的習氣,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這個東西不好斷,這個東西沒有方法斷,你不起心不動念你還有什麼方法?有方法就起心動念了,那就往下墮落了。所以,這樁事情最後就叫隨它去吧!別管它,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這叫無功用道,此處用不得力,隨它自然,慢慢的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三大阿僧祇劫。我們就知道,實報莊嚴土的壽命是三大阿僧祇劫。這叫無量壽,經上也說這是有量的無量。但是這個有量的無量跟無量的無量它是通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他就入妙覺位,妙覺位是真無量,妙覺是圓滿的回歸自性,真無量。所以先在實報土裡面是有量的無量,到最後就變成真的無量,那不是假的,它通的。所以,生到實報土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我們就可以稱他證得無量壽,不是假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他不是純真,但是斷了之後他就變成純真,他真成無量壽。

  所以,「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一念淨心,發這一念心是念佛,下面說「念於彼佛」,是用一念淨心去念阿彌陀佛,「定生彼國」。這是真心,這個心念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是上品上生。所以,慈舟法師講這是一心三輩,這就能講得通,不是統統生下品,他可以上品上生。「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就更明白了。這是實報土真正的因,生極樂世界是這個因,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也是這個因。他不修淨土的,他這個一心、一念得到,他就生,一般多半的都是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報土,他到這裡去了。「而成地上之大士」,這個地上之大士是別教,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這是勉勵我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修一心,也就是一定要用真心去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來生活,快樂,法喜充滿,真心無礙。用真誠心來學佛,你才能真正契入佛境界,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對如來真實義你能夠理解,你能夠體會到。心要是不真誠,體會不到,你體會多少那是你真誠心的純度,萬分真誠你就得萬分利益,十分真誠你就得十分利益。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說不斷的這個真誠心向上提高,你對於經教,你遍遍去讀,遍遍不一樣,體會不一樣。這個經念了幾十遍,為什麼現在才發現這些東西,過去讀的時候為什麼沒發現?讀的不是不認真,過去讀了能理解,現在理解不一樣。

  「又《信心銘》曰」,這禪宗的,「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這個四句話也說得非常好。這是什麼?真的信心,真信了,真心去信,不是妄心。妄心,妄心二三了,就落到二三,二三就是阿賴耶識。不二,不二就不用阿賴耶識,法相宗講的轉識成智,轉過來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四智,四智叫菩提。這是法相宗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那就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確實言語道斷,為什麼?它是真的,真的你沒辦法想它,你也沒辦法說它,說不出就是言語道斷,不能用言語後頭心行處滅,不能去想像,你一想就錯了。「非去來今」,去來今是三世,三世沒有了。不但三世沒有,十方也沒有了,三世講時間,十方講空間,時間、空間沒有了。這是真的,現在科學家知道,知道時間、空間不是真的。時間、空間這兩樁事情,在《百法明門論》裡頭,它列入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類,空間是一類,時間是一類。不相應是什麼意思?它不跟心法相應,不跟心所法相應,也不跟色法相應。前面是精神現象,後面是物質現象換句話說,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它跟它不相應。不是這兩種,我們就稱它為自然現象。所以,不相應行法是自然現象,它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沒有實體,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比物質、精神還假。非去來今就是超越時空,就這個意思。

  「亦表不二之信心,即不可思議之一心」。所以《信心銘》裡面講的一心,就是《無量壽經》講的一念、一心,就這個意思。「是故一念淨信,隨願皆生也」,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什麼時候想生都可以,一點障礙都沒有。佛來不來接引?肯定來接引。你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就知道了,你想來,馬上就去接你。這叫生死自在,這叫了生死,生死了了,沒有了。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

  「又《圓中鈔》曰」,這幽溪法師講的,「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這都是從《彌陀經》上說的,《圓中鈔》是《彌陀經》的註解。持名一心不亂,因。「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真正念到一念。「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惑是煩惱,這一念它的力量能夠伏住煩惱,「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能夠把煩惱伏住,這一念之力都在平常練得很熟,這是宗門祖師大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是什麼?是你的習氣,你是凡夫。如果不起念頭,你不是凡人,你是佛、大菩薩再來,才不會有念頭,凡夫哪有沒念頭的!所以念頭起滅是個正常的事情,不怕,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不覺,不覺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生,那就不好了。念頭只能夠才生,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換得快,馬上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念?有念起來你就念,沒念起來的時候可以不念,用它來把念頭伏住,不讓它繼續發作,得用這個功夫。有念的時候壓它,伏住,沒有念頭的時候防止它,讓它不發。念佛功夫純熟了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這個力量伏煩惱要是一心,一心是煩惱化解了,一心的力量就更大。

  事一心它的定力相當於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伏住了。理一心不亂的時候,這是三種煩惱統統斷掉了。理一心什麼境界?圓教初住菩薩境界,跟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一個等級,理一心。那是真的轉煩惱為菩提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這裡講,他上品上生。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中品上生,中輩往生,不在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這個地方所講的一念之力伏惑,把煩惱伏住,沒斷,這是生同居土。所以臨終,臨終正念,就是臨終只有佛號,沒有雜念,臨終決定是阿彌陀佛自然現前。可見得功夫念得熟,已經養成習慣,在這個關頭上不起雜念,只有阿彌陀佛出現,必定往生淨土。

  「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因行也。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這句話我們要記住,念佛的人時時刻刻要保持心無散亂。如果心裡還很散亂,就知道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往生就沒有把握。念了一輩子佛,最後不能往生,這種人是大有人在。李老師當年在世,常常提醒我們。台中蓮社是他創辦的,我認識他老人家,跟他見面,剛好是台中蓮社十週年紀念,他在那裡已經搞了十年,我跟他見面。可是很有成就,台中蓮社的蓮友有二十萬人。老師常說,我們的蓮友天天念阿彌陀佛,一萬個念佛人,這講蓮友,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個!什麼原因?念佛的功夫沒有能夠把煩惱伏住,就是古人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非常嚴厲的警告。這個佛號不能攝心,那有什麼用處!佛號的功德就是在攝心。

  這個裡頭有一個事實,真正覺悟的人、真正學佛的人,欲望要大幅度的下降。你的欲望不能減幾分,你的妄念伏不住。要能把這些欲望降低,欲望要沒有了,那就說明你得一心不亂,欲望沒有了。在我們六道裡頭,欲望沒有了的人生色界天,他不生欲界。你要曉得,生欲界天欲望沒斷,他生欲界。欲望要斷掉了,他怎麼會生欲界?六道叫三有,就是你有欲界的業,有色界的業,有無色界的業,這叫三有。欲界的有沒有了,欲界裡頭的欲望沒有了,你就決定不生欲界,不到極樂世界去,你到色界天去了。那很高,不錯了!欲界有六層天,玉皇大帝是第二層,第一層是四王天,忉利天就是玉皇大帝。再往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一層比一層淡薄。所以,欲還不能夠淡薄,這是我們非常大的障礙。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這個佛號伏不住煩惱,就是欲望太多。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章嘉大師就是叮嚀我放下、看破。這個印象非常深刻,他講的次數太多了,常常囑咐我要看破、要放下。

  「若得一念,則臨終時,能伏諸惑。」這個一念,功夫並不是很高,說老實話,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這是什麼?這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很難。你看事一心不亂斷見思煩惱,理一心不亂破根本無明,這個難,真不容易。若論功夫成片,那就是善導講的萬修萬人去。功夫成片生哪裡?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學的前面這個一段,下輩往生,真能去得了!臨命終時,能伏諸惑,「正念自然現前,定為往生之因」。這話說得好,我們讀了,知道我們有分,我們只要努力,能做得到。如果真的做不到,我還有個方法貢獻給諸位。美國不是拍了個「2012」的電影嗎?你每天把它看一遍,你就會放下了。那個電影拍得很逼真,將來的災難會不會是那個樣子?我覺得非常有可能。為什麼?科學家給我們做報告,說地球上有超級的火山,有十幾個,大部分在海底。在陸地上有個最著名的,美國西部的黃石公園,這個大家都曉得,科學家做了好多次的報告,我們在網路上都看到,超級火山。這個火山要爆發,火山口多大?長四十五英里,記住,不是公里,是英里,寬三十五英里。如果它要一爆發,美國就完了,美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就完了,它災害的範圍一千公里。火山灰上升二十公里,火山灰噴出來二十公里。我們國際上的航班,飛機,只能飛的高度是十公里,就是一萬公尺,常坐飛機的人都知道。在火山灰的當中,你說這個多可怕。

  海底裡面,這種火山一爆發,引起海嘯,那要幾百米高,有人告訴我,會引發六百米高的海嘯,那還得了!這是科學家估計,非洲,非洲的北部,好像是靠近西班牙邊界不遠的地方,有一個群島,活火山。這個火山要爆發,美國的東部就沒有了。科學家估計,這個火山爆發會引發二、三百米的海嘯,這個海嘯撲向歐洲,歐洲就完了要撲向美國,這大西洋,從非洲的邊岸到大西洋大概八個小時。八個小時我們將這個海嘯減成十分之一,它要是一百米的海嘯,到美國就變成十米,兩百米的海嘯就是二十米,這個海嘯撲到美國的東岸,東岸全完了。印尼前年的海嘯是十米,這次日本的海嘯也是十米。所以你就曉得,美國人那個電影,我覺得是預兆,那不是娛樂節目,不是開玩笑的,冥冥當中給我們的預兆。我們看到這個景觀,能不放下嗎?能不認真念佛嗎?

  我們這個地區也不安全,有信息說,菲律賓有火山,印尼火山更多,到處都有火山,這些火山爆發很可能引起強大的海嘯。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菲律賓的東岸,對我們好一點,要發生在西面,西面對面跟香港正對面,麻煩就大了!這是我們不能沒有這個預感的。這些現象已經發生了,化解劫難只有念佛,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你看念佛念到一心,一心的力量太大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真正念到一心現前,清淨心現前,就能化解問題,我們居住的地方就能夠化解災難。災難不能化解,肯定會把它大幅度的減輕,不至於造成嚴重災害。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故本經曰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這彼國是極樂世界,彼佛是阿彌陀佛。這個裡面的關鍵就是一念心,或者我們簡單的說,一念清淨心念佛。這一念裡頭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就叫一念清淨心,一念清淨心就是真心。「又《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要解》裡面所說的,十念、一念往生,他是講臨終的時候,與此地講的不相違背。「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這話說得好,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平常,我們在平常,希望我們能夠念到一念清淨心。災難來的時候我們以一念清淨心念阿彌陀佛,祈求佛菩薩慈悲化解,真管用!為什麼?那一念清淨心跟佛菩薩通了,管用。在這個時候心不清淨,還有懷疑、還有僥倖,試試看,看它靈不靈,還有妄念,那個心就不誠不誠就不起感應,誠則靈,不誠就不靈。所以,靈與不靈不在佛菩薩,在我們自己,自己的心誠,決定靈驗,決定有感應。希望我們努力,救自己,也救我們居住的這個地區,也救我們周邊的這些國土。對自己的成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往生、能成佛。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