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八一集)  2011/2/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三十九面最後一行: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一句是經文,下面是黃念老的註解。「想者,對緣生心曰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這叫想。下面舉例子,「如於境」,在這境界,「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謂之想」。所以想這個字,諸位看,這個字是六書裡屬於會意,中國文字造字的原則,這屬於會意。你心上有了相,這叫想。我們想一個人、想一樣東西、想一樁事,我們常講有印象,心裡面就會有個相。所以,想屬於執著,就是著相了,著相。「能取境界差別故」,對境,它就有分別心,就有好惡的心,它會生這些煩惱,跟著這個想連帶生起來。譬如「貪想、瞋想、痴欲想是三惡想」,想是意在造業,雖然沒有言語、沒有動作,起心動念他已經在造惡業了,造業統統都是有果報。而意惡實在講是身口的根本,如果意不惡的話,身口不容易造業。斷煩惱,我們就曉得,要從哪裡斷起?要從意斷起。此地法藏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能夠遠離,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是我們講斷煩惱,從根本斷起。

  「如《郁迦羅越問經》」,這是舉經裡面的一段話,「謂菩薩行布施時」,布施是利益眾生,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施財得財富,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布施法是因,得聰明智慧是果報;布施無畏是因,得健康長壽是果報。這三種果報沒有人不愛,沒有人不求,但是怎麼個求法他不知道,這非常可惜。在佛門裡面,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真的嗎?千真萬確。為什麼是真?它有道理在。今天在這個社會上,大富大貴之人,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有大財富,那是過去生中,不是一生修得的,肯定是很多生修積,積功累德,這一生果報現前。因果當中有個緣,這個字特別重要,我們修積了因,但是緣不成熟,果報不現前,什麼時候緣成熟什麼時候果報就現前。所以總在這個緣字,佛家講緣生,他不說因生。因此,有很多人修了好多生,大果報現前,愈積愈厚。這個道理懂得,我們就知道改造命運,改造我們生活的環境,你懂得道理了。有理論的依據,儘管去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收穫不在這一生,就是在來生後世。因果通三世,這是事實真相。財,有內財、有外財,內財的布施比外財福報更大。內財是什麼?是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思考、用我們自己的時間為別人服務,別人有苦有難的時候去幫助他,這個屬於內財。身外之物,那叫外財。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

  《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他舉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確有其事。他說有個農村裡面的女孩子,家境非常貧窮,到寺院裡面來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很少。恭恭敬敬的供佛,這兩文錢拿出來供佛,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祝福。以後這個小女孩做了王妃,再到這個廟裡面來,帶了一千兩黃金來供養,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就很氣,她說我曾經小時候到這邊來,我兩文錢的布施,老和尚你親自給我做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你怎麼叫你的徒弟給我迴向?老和尚告訴她,妳年輕時候那個兩文錢妳真誠心,我不給妳迴向我對不起妳。今天妳富貴了,身分地位不一樣了,妳雖然帶著一千兩黃金來供佛,可是妳的心跟從前不一樣,妳有傲慢的習氣,我讓我的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這說明布施不在布施的東西的多少,在你真誠,印祖的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妳小時候年輕,布施的錢雖然很少,但是那個真誠心可貴,今天妳沒有那種誠意了,所以一千兩黃金的功德比不上兩文。這是非常發人深省的故事,絕不在施物多少,兩文是圓滿功德,千金,她現在不止千金,拿千金在她算不了什麼,在當時兩文是她全部的財產,所以她的功德是圓滿的。老天爺公平,不是窮人就不能修福,窮人這一生真誠修的福,比富貴人修的福大得多了。我們想想雲谷禪師的話很有道理,所以要發真誠心,要發恭敬心,要發謙卑心,自己處事待人接物要謙卑。對一切人事物都要尊重、都要恭敬,這個人福報就很大,雖然現在不怎麼樣,了凡先生眼目當中,這人後福無窮,他將來會發達。

  貪瞋痴的念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是惡業,貪而無厭,恨之入骨,這都是造極重的罪業。造業決定有果報,果報在三途,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所以貪瞋痴是三惡道第一個業因。佛教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教人什麼?教人不墮三惡道。三惡道確實有,我不造三惡道的業,我就不會墮三惡道。要想斷貪瞋痴,對於世緣一定要看得淡薄,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世間第一等聰明人,第一等大福報的人,不是做天王、人王,不是的,諸位心裡明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為什麼?永遠脫離輪迴。不但永脫輪迴,永遠脫離十法界,你說這個福報多大!脫離十法界的人,去作佛、作菩薩去了。這種人,正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我們就知道,他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跟佛有緣是結了大緣。依佛的教誨,尤其是遇到大乘經,遇到淨宗法門,那還得了嗎?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所以,對於世緣一定要放下,生活在這個世間,要像菩薩一樣隨緣妙用,隨緣就是一切都不計較,妙用是樣樣放得下,放下,你的清淨心就現前。貪瞋痴你放下,清淨心現前。要是分開來講,放下貪,清淨心現前;放下瞋恚,平等心現前;放下愚痴,正覺心現前。你發願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你統統得到了。經裡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心淨則佛土淨,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覺的法界,具足清淨平等覺,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清淨心生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土,正覺生實報莊嚴土。我們真的搞明白、搞清楚了,永脫輪迴、求生淨土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他有沒有障礙?有,障礙就是沒有辦法放下貪瞋痴。真正把貪瞋痴放下,你的障礙沒有了,你的業障消掉了。「願消三障諸煩惱」,你不放下,你的障礙就去不掉,放下,障礙就沒有了。

  《郁迦羅越問經》說得很好,「謂菩薩行布施時,以離欲想、修慈想、無痴想對治三惡想」。離欲對治貪想,不貪了;修慈對治瞋想;無痴對治痴欲想,你看他能對治。人生在世,生活很簡單,有一點點就夠了。有餘,布施缺乏的人,這個貪的想就能斷掉。人的貪欲就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適可而止。古人修行都希望這是缺一點,不讓它滿足,都有欠缺,這有什麼好處?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如果物質上樣樣都能很滿足的話,他就有貪戀,患得患失,這個對於念佛往生是很大的障礙,不能不知道。財少一點好。色,出家人是永遠離開了,在家都要知止。名利也都適可而止,不要去跟人爭,爭就是造罪業。爭不到的,命裡沒有,爭到的都是命裡有的,命裡有的何必要去爭!用競爭的心,用非法的手段,所取得的全是命裡有的,這冤枉,真冤枉!而且不正當手段取得的,一般說對你已經打折扣了。譬如你命裡只有一百個萬,一百萬,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你只能得五十萬,自己覺得很滿意了,我比別人能幹,我能掙得這麼多。殊不知已經打對折,你命裡不止這麼多,你說冤不冤枉?如果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自己有一點,都希望布施給別人,這是菩薩的行為。他的結果怎麼?愈施愈多,愈多愈施,絕不留給自己享受,留給自己享受就錯了,不必,粗茶淡飯是最健康的飲食。

  我們聽了科學的報告,上一堂課,黃念老舉科學家的報告。他講從一九八0年後,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這個物質小到什麼程度?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它有能力穿過十億公里(十億公里就是十萬萬公里)金屬,它自由往來的。這個信息讓我們聯想到,今天空氣裡帶著有病毒的這種微生物很多,它在空氣裡面流轉,它能透過人體。這就是講我們一般人講免疫的能力,透過你身體,沒有沾染;如果透過你身體,它停留在裡面,你就感染病毒了。我們穿衣服不行,它能穿透,它能到你身體裡面。穿再厚的衣服,防毒、消毒的衣服都不行,它連鋼板都能透過,我們這個水泥牆壁擋不住,你就愈想愈可怕。可是佛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能保護你,你心地善良,清淨、慈悲,它通過你的時候一點障礙沒有。如果心地不善,心裡面有毒,有貪瞋痴慢疑五毒,心裡面有毒,它遇到之後,它就會停留在你身體,你身體就帶病毒。

  為什麼傳染病會造成嚴重的死亡?我們最近也聽到報導,好像有些地方鳥類大批大批的從空中掉下來。報導裡面,牠們死得很淒慘,死亡之前叫的聲音很淒慘,掉下來之後,口裡都流血。所以一般科學家檢驗,牠可能是吃了有毒的東西,當然有可能。這種帶著病毒,在空中飄浮,我相信這些東西會帶給地球上生物嚴重的災難。佛法教導我們修清淨心、修慈悲心,清淨心不會染污,慈悲心能夠解毒,再大的怨恨,遇到慈悲都化解了。學佛的人懂得,一定要修離欲、修慈、無痴。無痴,那就要學經教,就要認真念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不等,像經上講的理一心、事一心,確實很難,但是功夫成片人人可以得到。只要你真肯幹,二、三年得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了。我們如果把功夫成片也分做九等,上面三等的,我相信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不必要理一心、事一心,不必要那麼高,功夫成片就可以做到。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

  「菩薩捨所施物,生離欲想」,不著相就離欲了。布施之後,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想著我做了多少好事,多少人受到我的恩惠,這樣想就錯了。布施完了之後,心裡乾乾淨淨,若無其事,永遠保護你的清淨心,重要!在順境裡面不生貪戀,在逆境裡面不起怨恨,無論自己受什麼樣的冤枉,受什麼樣的羞辱,受什麼樣的傷害,若無其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一絲毫怨恨心,瞋恚沒有了,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之所生,還能計較嗎?被凌遲處死,心地清淨,若無其事,這叫功夫。我們今天受一點點小的委屈都斤斤計較,這是什麼果報?這是地獄的果報,瞋恚墮地獄!你那個斤斤計較是瞋恚心,怨恨心、不平心,你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所以,原諒別人是利益自己,自己大幅度的提升。造作罪業的人,他有他的果報。決定沒有怨恨,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不被外境干擾,善緣、惡緣都干擾不了你,你念佛三昧得到了。

  「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來求,有緣來跟你認識,你一定要給他,給他什麼?與樂的因緣。這個要學釋迦佛,釋迦佛一生接見眾生,沒有一個空過的。佛是以法布施,佛沒有財,佛只有三衣一缽,他沒有東西布施給人,都是法布施,勸導大家破迷開悟。為人說法,不論是長說短說、深說淺說,一個原則,幫助他破迷,幫助他開悟。破迷,他不迷了他自然就離苦,不迷怎麼樣?貪瞋痴可以放下,這是苦因。你有貪瞋痴,你有這個苦因,天天有苦報。知道這三樣東西自性裡頭沒有,它是屬於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只要有阿賴耶,你就出不了十法界,只要有貪瞋痴,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不是佛,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對它就很淡薄了。這個時候得天天聞法,為什麼?不天天聞法,怕境界現前又忘掉,又隨著境界轉了,那麻煩就大了!每天讀經,每天聽教,就是天天讓經典來提醒我們,就這個意思。逐漸逐漸自自然然就深入諸法實相,你才真能放下。放下貪瞋痴慢疑,放下一切錯誤的見解、思想,我們的身口就沒有過失了。你看,瞋恨心薄,這是修慈想。

  「以此布施功德,回向無上道,則痴心薄。」迴向,經上常常講的三種迴向,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法界,這就對了。不求自己,也就是一切功德不為自己,為無上菩提,莊嚴無上菩提,為一切苦難眾生,絕不為自己求安樂。其實,為眾生、為菩提都是為自己,自己境界提升了,向著無上正等正覺。修淨土的同修更直截了當,迴向西方極樂世界,迴向偈「莊嚴佛淨土」,那就是正法久住。迴向眾生,所有一切功德都迴向眾生,都是為眾生做的,沒有一樣是為自己。我們看諸佛如來給我們做的榜樣,清清楚楚。諸佛菩薩自己放得乾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四相沒有,連四見也沒有。四見是你心裡連念頭都沒有,才得真清淨、真平等、真自在!想想以前在迷而不覺的時候多痛苦,日子多難過,每天生活在憂慮、恐懼、不安、煩惱習氣之中。

  「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惡想,離諸煩惱」,我們還得加兩個,不但貪想、瞋想、痴想要斷掉,還有個慢、疑,傲慢、對聖教的懷疑。為什麼?如果對聖教懷疑這一條不能徹底放下,佛菩薩來教我們,我們都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佛法決定要從真誠恭敬裡面得來,不誠不敬你是決定得不到的。所以,學佛首先學誠敬,誠敬在哪裡學?在《弟子規》學,在《感應篇》學,在《十善業》。這三樣東西真的完全落實,你能夠運用在生活上,運用在工作,運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運用在學習,那你真的是積功累德。你真正獲得的時候,法喜充滿,煩惱輕,智慧長。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不著者,不貪著也」,一般講不執著,進一步說,不但不執著,分別心也沒有。為什麼不分別?全是自性所現的,意識所變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自然就不著了。「色等」,就是下面講的聲香味觸法,「六塵也」。塵是形容詞,什麼意思?染污,塵垢是染污,這六樣東西都是染污的。色,染污你的見性,六根根性被染污了;聲,染污你的聞性;香,染污你的鼻的根性,鼻根性;味,染污你的舌根性;觸,染污你的身的根性;法,染污你的意根性。六根的根性被染污,那麼六根根性就迷了,迷而不覺,這稱你作凡夫。如果六根根性沒有被染污,那你是菩薩。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講,菩薩捨識用根,菩薩不用六識,為什麼?六識是迷,轉六識為六根的根性。我們凡夫見色,馬上就分別執著,那是什麼?分別第六意識,執著末那識,末那識裡有貪瞋痴慢疑,就跟著起來。菩薩不用六識,用什麼?用六根的根性,根性是什麼樣子?根性是清淨平等覺。菩薩用見性見色,那不是色塵,是見色性,明心見性;用耳根聞,聞性聞,用耳根是聞性聞,聞聲性。這六根這樣一交替,六根全是見性了,見性成佛。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大聲疾呼,學《楞嚴經》的要懂得捨識用根,他話講得沒錯,楞嚴會上佛是這麼說的。可是自古以來,這些註《楞嚴經》的大德們都沒有說這個話,而是用天台智者大師的止觀來解釋《楞嚴》。天台的止觀沒有離識心,就是說他還是用阿賴耶。交光大師指出來是正確的,不可以用止觀來解釋奢摩他、三摩、禪那,應當依據經教,捨識用根,那就見性,見性成佛。

  「聲塵,一切音聲,樂聲與噪聲等等」,你要不著。樂聲是音樂,優美的音樂,聽了還想聽,著相了。噪音,聽到很厭惡,不想聽,他偏偏受它影響,聽了生煩惱,也著相了;不著相,不生煩惱。樂聲,不著相,不生貪戀。所以會修行的人,六根在六塵境界,如何保持清淨平等覺,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香塵,鼻之所辨別者,芬香與惡臭。味塵,舌之所辨者,飲食之種種美劣之味。觸塵,身之所辨者,例如細滑粗澀、寒熱溫和等等。」第六「法塵,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這是簡單做一個說明,六根所對的六塵境界。最麻煩的還就是法塵,法塵起分別、起執著,生善惡之法。這個善,歡喜就是善,厭惡就是惡,順自己意思的就歡喜,不喜歡的他就厭惡。

  「又此六塵中,如男女之美容,絲竹歌詠之樂音,栴檀與男女身香,飲食肴膳種種美味,上妙衣服與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之觸覺,皆令眾生貪著其事,不得出離。」這一段就講得細了,詳細一點,我們能夠體會到。貪著其事,你就出離不了六道輪迴;如果過分的貪戀,果報就在三途。我們要不能把這些東西放下,大家想想能往生嗎?往生條件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一條,心淨則佛土淨。信願持名,學習的目標在哪裡?就在這一句話,心淨則佛土淨。信願持名,你如果不把六塵放下,你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跟極樂世界就相違背了。念佛人到臨命終時,確實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如果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在最後嚥那一口氣的時候,心裡是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但是你要曉得,這個機會太渺茫,一萬人當中找一個都找不到。這是淨土的殊勝。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六塵愈淡薄愈好,這是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求往生的人。對於六塵境界,生活在世間不能少,有可以,沒有也好,絕不要計較,絕不要去貪戀,一切隨緣。《還源觀》上給我們講的四德,隨緣妙用,妙用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去計較,那就妙用,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一分別計較,我們的道心就沒有了,阿彌陀佛就不見了。所以心裡只要擺上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多好!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境界都轉過來了。眼見的是阿彌陀佛,耳聞的是阿彌陀佛,鼻嗅的是阿彌陀佛,舌嘗的是阿彌陀佛,六根所接觸到全是阿彌陀佛,這個人決定往生。還有絲毫貪戀世間,那就是一條繩索在那裡綑綁住他,他去不了。最後一念,這條繩索斷了,他走了;臨終這條繩索他斷不掉,又搞六道輪迴了。這個非常非常可怕,一入輪迴,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再遇到佛法,就是得人身、遇佛法機會很渺茫。肯定是能遇得到,但是李老師講「長劫輪迴」,輪迴裡面你受多少苦難。

  下面說,「今法藏菩薩,內無惡想,即離惑因」,惑是迷惑,只要裡面,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疑,很重要,比什麼都重要,把這個斷了,你就能夠離開惑因,惑是迷惑。「不著六塵」,這個外面的境界,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五欲六塵是外緣,緣要離,你才不迷惑,你心地才清淨。五欲六塵著一個,心就不清淨,如果全有,那還得了嗎?真正學佛,斷惡這個緣是要擺在第一位。弘法利生重不重要?跟這個相比,不重要。正法久住重不重要?也不重要。為什麼?只要有這個,你根本就沒有正法,你根本不能夠弘法。你要想弘法,先斷煩惱,你真正得清淨心你才能弘法,你展開經卷你才能體會到幾分如來真實義。經典、文句是個引子,把自性裡面的性德引發出來,你才能自行化他。五欲六塵它是障礙,它障礙你的法緣。法緣有內外,對內是障礙你開悟,你開不了悟,障礙你的修行,你證不了果;外緣是障礙你利益眾生,你講經說法眾生聽,眾生把你的意思全聽錯了。不容易!所以清淨心要擺在第一位。換句話說,法藏菩薩在此地所教導我們的,內無三惡想,外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把這些內外障緣統統給它斷掉。「憬興師明其因果,謂內離惑業之因,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清淨平等心現前了。

  接著下面,「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是宋譯本的經文。「樂」是愛好,喜愛,心裡面沒有別的,就是喜歡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句話下面有註解。「但者,唯也,獨也。」前二句要跟這一句一氣讀下,就是「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做為一句讀下來。前面兩句是「萬緣放下」,此句是「一念單提」,南無阿彌陀佛,「此正淨業之綱宗」。前面二句,「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兩句,「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一句是「一念單提」,我們今天這一念單提,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過去諸佛所修的善根,就是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合前面兩句,這三句,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這正是淨業綱宗。前面兩句是放下,放下迷惑的因,放下迷惑的緣,緣是五欲六塵,因是見思煩惱,這一句佛號才念得好,才念得有功夫,或者我們說,才念得有功德;念的時候是功夫,念完之後是功德。功德是什麼?是定慧。因為你前面放下,所以你煩惱輕;因為你念佛,智慧增長。何況又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這真得加持。

  「《華嚴經》明,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這句經文要記住。你說這個念佛法門比不上其他法門,為什麼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他們在沒有登地之前,所學的法門不一樣,真是八萬四千法門;登地之後,統統修一門,就是念佛法門,而且都是念阿彌陀佛,《華嚴經》上說的。怎麼知道念阿彌陀佛?文殊、普賢勸導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淨土,向阿彌陀佛學習,就是這回事情。這個活動多麼壯觀,我講過幾次,毘盧遮那佛看到沒有生氣、沒有制止,看到生歡喜心。華藏會上這些菩薩都是毘盧遮那的弟子,文殊、普賢全都把他們帶跑了,都帶到極樂世界去了。毘盧遮那佛沒生氣,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生歡喜心,見阿彌陀佛好。為什麼?在華藏世界修行時間長,到極樂世界去修行,這個時間大幅度的縮短,很快就成就,這有什麼不好?佛佛皆念一切皆成佛,我們前面讀過。每一尊佛心裡都常想,都希望眾生趕快成佛,為什麼?早一天成佛就少受一天罪,不願意看到眾生再受苦受難。這是佛心,這是本善,人性本善,都是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快一點證得究竟圓滿。所以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密集的合作,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他的弟子只要登地,修行達到初地以上這個地位,這個登地是別教不是圓教,要是圓教就是初住。別教初地菩薩脫離十法界,他證得一真法界,就是實報土。到實報土,全都修普賢大士之法,我們這部經的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菩薩不修普賢法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所以地上菩薩全修普賢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一開頭就修普賢大士之法,哪個法?《無量壽經》就是普賢大士之法。省多少事!直截、穩當、快速、容易。善導大師講得好,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

  「本經《大教緣起品》」,這是第三品,「云: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這句話是講三世諸佛,佛佛都互相念,都是念阿彌陀佛。佛佛相念,念什麼?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講這部經就是念阿彌陀佛,講這部經就是勸大家求生淨土,快速的證得大圓滿,目的在此地。菩薩往生的,生實報莊嚴土;聲聞、緣覺往生的,生方便有餘土;六道人天一切眾生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可不能漏。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念,就念這個事情。「又《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念佛功德多殊勝!今天學佛的同學,多少人把這個法門忽略了,認為什麼?認為它太容易,認為它是度老太婆的。我在年輕的時候就是這一類人,學佛特別喜歡大乘經論,對於念佛法門沒有放在眼裡,總以為這是佛陀慈悲,對那些沒知識的人,給他們開個方便法門。不知道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不認識。我認識這個法門是從《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認識的,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楞嚴》,我的底子是《楞嚴經》。我記得《楞嚴經》早年曾經講過七遍,《法華經》講大意講過一次,《華嚴經》講過兩次。講《華嚴經》的時候,突然想起來,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把經仔細看一看,才知道文殊、普賢全是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入室的弟子,傳法的弟子肯定跟老師是一個法門。看到「入法界品」,果然沒錯。善財在文殊會上成就根本智,也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徹大悟。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上證到這個階層,這是圓教初住。老師文殊師利菩薩就叫他出去參學,也就是說在老師這裡學習畢業了,老師認可了,你可以出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說的,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文殊菩薩不教了,叫你自己去看,多看、多聽、多接觸,無所不知。

  所以五十三參,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這佛示現的,示現修什麼法門?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在這裡表法的意思,就是先入為主,是善財童子成佛、度眾生第一個法門,念佛法門。德雲比丘給他開示,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一展開,把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包括了,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讓我們才非常驚訝,《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講到家了,一門是主,門門是伴,主伴圓融不二門。如果是以禪宗為主,淨土也是伴,哪一個法門都可以做主,都能統攝其他一切法門。念佛不例外,德雲比丘給我們做示現。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一頭一尾,你就曉得,善財修什麼法門?還不是這部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當中所參訪的,包括德雲比丘,五十二位善知識,那是代表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最後都歸念佛法門,表這個意思。我對淨土才接受,才不再懷疑,認真學習了。我花了多少時間?差不多二十年,才接受。所以,我知道古人所講的這個法門叫難信法門,我承認它,真難信。真難信而能信,這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我們跟這些人比比不上,我花二十年才相信,你們怎麼一、二年就相信?這說明什麼?你們的善根福德比我深厚。我從年輕,對任何事情沒有真正搞清楚、搞透徹,我是不相信的。所以真的很有幸,遇到三位好老師,沒有老師指點,我們自己去摸,不一定一生能摸得準,非常困難。老師的指導非常重要,學生不能不感老師之恩,沒有老師,我們不認識佛教,沒有老師,我們不認識大乘、不認識淨土;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所造的行業,肯定是三惡道。老師的教導,把我們從三惡道裡救出來了,指示大乘淨土,是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送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恩德比父母恩德大。怎麼報恩?信受奉行,依教修行,求生淨土,這是報佛恩,報老師的恩。不真幹怎麼對得起老師?老師教我,那時候我窮困,對老師沒有一分錢的供養,而老師那樣的愛護、真誠,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感恩戴德,永遠不忘。

  《觀佛三昧經》上這幾句話下面還有,我們從前面一直念下去。「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下面,「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彌陀亦如釋尊及十方如來,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證無上菩提」。「故但樂憶念諸佛也」,到這裡是一段。佛又告訴阿難尊者,「汝今善持」,持是接受,受持,他不叫受持,加個善字,善巧受持。「慎勿忘失」,要謹慎,不要把這樁事情忘記。「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這個「如是」就是彌陀。直接簡單來說,就是這本《無量壽經》,諸佛如來沒有不說的。為大家介紹阿彌陀佛、介紹極樂世界,勸導大家發願往生,親近彌陀,一生圓滿。無量無邊法門都比不上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諸佛都說,世尊就講了,「我與十方諸佛」,「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與十方諸佛以及賢劫千佛,這是講到我們這個世界。在我們這個大世紀之中,這個大世紀叫賢劫,會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這一劫的佛太多了,有很多劫當中一尊佛都沒有。這一劫裡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稱為賢劫。

  今天地球上這麼多災難,在佛法裡面看,這是小事,不是大事。這些災難出現在賢劫,賢劫有千佛出世,這個地方是福地。至於有災難,那是人為的,在這個時段,大家把聖賢教誨疏忽了,特別是佛法。由此可知,佛法的興衰與國運、與世運是成正比例,佛法興,社會安和樂利,佛法要是衰了,沒有了,災難就現前。所以許多同修知道,古人知道如果社會有災難,用什麼方法來化解災難?講經教學。諸位看《仁王護國經》就是明顯的例證。國家遇到災難、凶災,向佛請教,這怎麼辦?佛舉行仁王護國法會。仁王護國法會是什麼意思?全國推動佛陀教育,讓所有出家人在此時此地要講護國息災這些經文。護國息災經文裡面主要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斷惡、講修善。人人都懂得,那不就像是現在美國科學家布來登所說的,怎麼樣化解二0一二的預言災難?他提了三句話,「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仁王護國經》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什麼?救國教育,救災救難的教學。人能夠把惡念放下,把惡緣放下,一心向善,災難立刻就化解,為什麼?境隨心轉。平常我們一個人遇到災難怎麼辦?個人的災難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得病,受病苦,另外一種就是受到現在講的自然災害。這時候怎麼辦?佛教給我們,放下一切不善的念頭,放下一切不善的惡緣,也是棄惡向善,改邪歸正,依教修行,你的災難就化解,你的福報慢慢就現前,一個道理。所以,佛法能幫助我們自己,提升自己,能幫助社會,能幫助這個地球。特別是《無量壽經》,特別是這個會集本,真有效,在哪個地方講,哪個地方有大福報。我們今天利用網路、利用衛星,希望無論在哪個地方講,全球都得福報,全球災難都能夠減輕,都能夠化解。因為災難頻繁,我們一天講四個小時,道理在此地。希望同學們都發心認真修行,自行化他,這個力量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