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二0集)  2010/8/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三十九面,倒數第四行,從當中看起,從三乘看起:

  「三乘者,乘者車也。《四教儀集註》曰:乘以運載為義,運出三界,歸於涅槃。」我們一段一段來解釋。經文這一句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善立方便我們學過了,現在來看三乘。「乘」讀古音念「勝」,現在都念「乘」,咱們也就念「乘」,念「勝」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許有人說我們念錯了,隨俗。乘就是車,《四教儀集註》裡面有這樣一句解釋,乘就是車,車是以運載為義,在此地取這個意思,「運出三界,歸於涅槃」。佛法用乘來做比喻,像車一樣,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超出三界,就好像我們乘車能夠遠行,取這個意思。三界就是六道輪迴,說三界、說六道意思完全相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層天,他化自在天以下有六層天,包括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地獄,這些都是屬於欲界。因為他們沒有離開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所以稱之為欲界。欲界愈往上去,五欲愈淡薄,愈往下面去就愈嚴重,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了解了我們就曉得,要想超越,五欲六塵一定要放下。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六塵是六根接觸的對象,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接觸的對象是色聲香味觸法,意是念頭,意對法塵,這些東西都要淡薄,愈淡薄愈好。真正能放下,就超越欲界,到哪裡去?到色界。諸位要曉得,色界有十八層天,這天人。色界天人欲並沒有斷,這個諸位要知道,他為什麼沒有欲?他有定功,他在入定的時候,定功能把五欲六塵伏住,所以他是伏斷,不是滅斷,但是他有色。再往上去,叫無色界天,這是六道裡面最高層次的,無色界連肉身都沒有了,色是指物質的身體以及物質現象。由此可知,在無色界四層天裡面,只有精神現象存在,而沒有物質,沒有物質的肉身,也沒有物質的一些建築,你都看不到。我們一般稱它作靈界,他的靈存在,這是高級凡夫。

  無色界天雖然不錯,但是沒有超越三界,就是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無色界天是好,那個裡面幾乎等於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它等於涅槃,不是真的涅槃。色界天人,這講四禪八定,他達到最高境界,把無色界天誤會認為那就是涅槃。無色界天還是有壽命,壽命最長的八萬大劫,這個時間是真長。大劫,一個大劫是我們這個世界一次成住壞空,可見這個世界無常。成住壞空一次叫一個大劫,成住壞空八萬次,你想這個時間多長。雖然長,畢竟有一天它會到,到這一天他定功會失掉,定功一失掉,煩惱就現前。頭一個錯誤的念頭,他誤認為這個是不生不滅了,怎麼又有生滅?這就會毀謗聖賢,聖賢人告訴他,涅槃是不生不滅的,他現在定功失掉,煩惱現行,以為這些聖賢人是欺騙他們,這個念頭對聖賢大不敬!對老師、對聖賢大不敬,跟對父母不孝這個罪孽是同一個等級,最嚴重的罪業,人要不孝父母、不尊重聖賢,他的果報在阿鼻地獄。所以你看,爬得最高,爬到非想非非想天,跌得也最重,一個跟斗栽下來,到阿鼻地獄去了,求人身都得不到。這樁事情佛在經典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清楚。用意特別提醒我們,我們要成佛,我們要求生西方淨土,不要求天道,天道到最高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二十八層天不能解決問題,何況是欲界。一般人生天,絕大多數的都是生四王天、忉利天,為什麼?情執、欲望沒斷,比我們一般人稍微好一點,淡薄一點,他沒斷,所以往上去非常困難。這是三界的意思。「運出三界」,依照佛法修行,可以超越三界,「歸於涅槃」。小的涅槃,不是真正涅槃,相似的涅槃,阿羅漢所證的,超越三界就證得,這個我們以後還都會講到。

  下面我們再看,接著看底下,「又喻如運載工具,使人乘之各到其果地。《法華》以羊、鹿、牛之三車,喻小中大三乘。小者,聲聞乘。中者,緣覺乘。大者,菩薩乘」。這一段比《四教儀》講得清楚,是《法華經》裡說的。《法華經》講三乘講三車,車就是乘的意思,講三車,羊車、鹿車、牛車。古時候羊車很小,只能拉一個人,鹿車比較大一點,可以坐兩個人,牛車就很大,大概可以坐五、六個人。實際上《法華經》上講的大白牛車,大白牛車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馬車。現在這些交通工具沒有了,由汽車代替。古時候,不要說很古,我這個年齡,小時候上小學、中學的時候,我們都坐馬車。我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坐馬車,小學生,一個馬車可以坐十四、五個人。這是以這個比喻能夠乘載多少人,說它是大中小。小車比喻聲聞,聲聞是阿羅漢,阿羅漢叫小乘,小乘人只求自度,沒有發心幫助別人。中乘是緣覺,辟支佛,他比阿羅漢聰明,但是心量都不太大。不是沒有慈悲心,慈悲心不大,你去找他,他要喜歡你,他就會教你,跟他有緣,他不喜歡你,他就不理你。這是聲聞、緣覺。菩薩就不一樣,菩薩你不去找他,他主動來教你,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好惡的心,所以菩薩稱為大乘。

  《法華譬喻品》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大乘就是指一佛乘,「但不盡能受」,佛雖然是很慈悲,但是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的方法,不是一般人都能夠接受的,「舍利弗」,這個話對舍利弗說的,「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這是三乘的由來。佛心平等,佛願弘深,佛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佛,所以大乘教裡面佛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幫助眾生,一定教他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成佛,他本來是佛。迷失自性,回不去,想回去也沒有那麼簡單,也回不去,這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人間、欲界天沒想到回去,可是色界天跟無色界天他們是真的想回去,想回去也回不去,何況欲界這些凡夫。佛不得已,不得已把一佛乘分別三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向上提升。就好比辦學校一樣,老師、父母都希望學生個個都拿到博士學位,這是佛的心。可是,是不是每個人都拿到?不是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拿到,於是學校才設三個學位,有學士、有碩士、有博士,這就好比是三乘。

  前面這幾句話,說如來,實際上就是說自己。「如來有無量智慧」,他沒有說佛,沒有說諸佛有無量智慧,他說如來。大乘經上說諸佛,多半從相上講的;說如來,都從性上說的。佛在《華嚴》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講的是如來,不是說的是佛,說如來從自性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當然可以作佛,佛性裡頭有無量智慧,有無量的力。力是什麼?能力,我們今天講才藝,有無量的才藝,你有能力。在佛經上說,諸佛如來有十種能力,十是代表圓滿,不是數目字,真的是無所不知是智慧,無所不能是十力,十力是代表無所不能,他沒有做不到的。無所畏,四種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佛有這個能力,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證得究竟的佛果。從理論上來講,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之間,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這個話是完全講的真話。這個一念是什麼念?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對話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個裡頭的一念。只要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不覺就沒有辦法。在本經經題上也顯示了三乘,你看經題,在修因上它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小乘,這個小乘包括緣覺,平等是大乘、是菩薩,後面那個覺字是一乘,那是成佛。所以,這部經也是世尊為一切眾生顯示三乘。

  我們修學,如果在這一生當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問題解決了,那就成佛了。如果到不了這個境界,隨分的修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所辦的學校,什麼學校?凡夫成佛的學校,保證你成佛。這個太難得,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也能往生,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煩惱真的斷幾品了,譬如見思煩惱是最粗的也是最重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前面講得很多,這五種見惑總共有八十八品。這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小乘須陀洹,小乘初果,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在凡聖同居土。為什麼?他不是凡夫,在我們這個世間來講,他是聖人,他是小小聖人,他不是凡夫。小小聖人雖然位子很低,比我們六道凡夫高明太多了。他證得初果之後,他有能力,在六道輪迴裡頭,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決定不墮三惡道,這他保證。也只有七次,沒有第八次,七次,決定超越三界六道,證阿羅漢果。這樣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凡聖同居土,這小乘。在這個地方修到小乘的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土。如果在我們這個地方修行達到菩薩的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是生方便有餘土,他生實報莊嚴土,跟一般諸佛如來淨土裡面實報土法身菩薩這個地位是平等的。這些人,在中國佛教裡,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一類的人,在教下講大開圓解,在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證得理一心不亂,生實報土。到達極樂世界就證常寂光,常寂光是圓滿的回歸自性。

  佛的本願,確實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成佛道。凡夫一生圓成佛道,只有這一個法門。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你都不可能在一生成就,只有念佛往生這個法門,它是真的一生成就。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既遇到了,一定要珍惜,要把它抓緊,千萬不能夠輕易放過,那就大錯特錯。這個法門遇到,就像古大德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前清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說這個法門無量劫稀有難逢。你這一生遇到,你能夠把它抓到,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這句話是善導大師說的,這不是假話。可是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總而言之一定要懂得放下。放下什麼?放下煩惱、放下習氣,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凡是帶不去的都得放下。我們想想,人死了,什麼能帶去?你的財產帶不去,你的親情帶不去,你的爵位帶不去,包括連你的身體也帶不去。這個地方要清楚,帶不去的要放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帶得去的,你就在那上下功夫,德行帶得去,功德能帶得去。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是禪定,禪定是功,開智慧是德,這個可以帶得去。反過來,你造的這些罪業也能帶去,如果帶的是一身罪業,來生到三惡道去;你這一生做了很多好事,這個也能帶得去,這好事來生生天。都不如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念佛能帶得去,念佛能往生淨土。所以要常常想到,能帶得去,咱們認真努力去幹,學習經教幫助我們開悟。我們讀《無量壽經》、學習《無量壽經》,對西方極樂世界增長認知,真正認清楚、認明白,我們的信心才會堅定,願心不退,這是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

  下面我們再看方便,「善立方便」。「又《法華文句》曰:方便者,門也」,這是做比喻,「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依此釋,則小乘為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又三乘為通於一乘,故亦名方便教。以上經論,正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之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換句話說,就是很恰當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妙的方法,佛法裡面常用善巧,善巧就是方便。所以,方便就不是一定的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隨他變化無窮。善用方便那是智慧,沒有智慧他就不會用。有智慧的人,佛是圓滿智慧,如來是有無量智慧,所以他的方便門也就無量無邊,無量的方便。把方便比喻作門,門是能入的意思,為什麼?「為真實作門」,真實就是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是真實。真,不是假的;實,則不虛。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不是真實,真實那不是虛妄。真實是什麼?真實是自性,只有這個是真實的,宇宙是它變現的,萬法也是它變現的。所以,自性能生能現,它是真的,所生所現不是真的。其實所生所現剎那生滅,剎那不住,佛經上常常看到這樣的句子,剎那不住就是剎那生滅,它不是真的,唯獨自性不生不滅。所以古印度話,就是梵語,稱之為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真實的意思。「真實得顯」,你體會得,你證得,這個功是有方便,這個功夫是方便,方便有功,真實就得顯。你要不從方便門,那實實在在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

  依這個解釋,下面就說了,「則小乘為入大乘之門」,這是方便法。佛當年在世,接受淨居天人的請法,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就是請釋迦牟尼佛留在世間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接受了,接受之後就開始教學。首先,這是有緣人,他離開家庭出去參學,父母對他很關心,派了五個人去照顧他,這五個人住在鹿野苑。佛開悟之後,離開菩提樹,到鹿野苑去找這五個人,把這五個人找到,給他說四諦,講苦集滅道。五個人聽了,憍陳如尊者覺悟了,證四果羅漢。根性不一樣,五個人根性不一樣,有證初果的,有證二果的,唯獨憍陳如他證四果。證四果也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放下,《華嚴經》裡面講的執著,於世出世法都不執著,得清淨心,我們這個經題上的清淨,他得清淨心,成阿羅漢,方便法。再幫助他得平等心,最後幫助他大徹大悟。你看,這都是說明用方便引導他得顯真實,所以這是方便教。三乘,小乘、中乘、菩薩乘,最後都是達到一乘,所以三乘教也就都稱之為方便教。黃念老舉出經論裡面這些說法,後面做了個結論,「以上經論」,所以節錄在此地,「正顯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之旨」,旨是宗旨,宗旨是主要的目標是在一乘,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就是佛教化眾生,一生所行的全是方便教,終極的目標都是幫助你成佛,以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為教學終極的目標。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幫助我們不是幫助我們到一個階段為止,他一直要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以上這是第七相轉法輪,就講到此地。

  下面是八相成道最後的一個現相「入涅槃」。「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滅度就是涅槃。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中下,據魏譯磧砂藏本與高麗藏本」,這是於此中下這兩個字,這兩個字的來源是根據康僧鎧的譯本。磧砂藏是宋朝的版本,與高麗藏本都有中下這兩個字,於此中下。下面有解釋什麼叫中下,而現涅槃,現滅度。換句話說,他沒有說上,沒有說上上,為什麼?上上根人知道,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現般涅槃?沒有;中下根性看到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此是八相成道中之第八般涅槃相」,這是釋迦牟尼佛入滅的相。涅槃,這是梵語,印度話,「舊譯為滅度,新譯為圓寂」,新舊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懂得。舊譯是玄奘大師以前,古大德翻譯的,把涅槃翻作滅度,意思也很好,滅是什麼?滅煩惱,度是度生死、度輪迴。滅見思煩惱,度是講超越,超越三界六道,滅塵沙煩惱、滅無明煩惱超越十法界,你才能夠,度就是到達,到達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滅是這個意思,滅煩惱,滅這三種煩惱,見思、塵沙、無明。新譯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以後翻譯的經都叫新譯,把涅槃這兩個字翻成圓寂,這個翻得很好,圓是圓滿,寂是清淨寂滅,是這個意思。底下有,「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瀑流是比喻,好像是大浪,大風大浪這種境界,這是講六道生死。

  「《涅槃經》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這個跟剛才說的意思都差不多。滅諸煩惱,就是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是滅的意思,涅槃的意思。離,離就是度的意思,離諸有,諸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什麼?有因有果。你有欲界的因就會有欲界的果報,你有色界的因你就有色界的果報,有無色界的因那就有無色界的果報。所以,從果上下手是解決不了問題,果報現前了,一定要從因上來解決,因心沒有了,果報就不現,果就滅掉。因為三界六道是幻相,不是真的,古大德把它比喻夢幻泡影。永嘉大師《證道歌》上就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覺悟了就好像醒過來,醒過來之後夢境就沒有了。如果真的覺悟,把見思煩惱放下,真覺悟了,六道就不見了。六道不見,出現一個什麼境界?出現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這還不是究竟,為什麼?你還沒有辦法脫離十法界;脫離六道了,十法界上面這四種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你沒辦法離開,所以還得放下。再把分別放下你才能提升,從聲聞、緣覺提升到菩薩,從菩薩再提升到佛。到佛,一定要把無明放下,無明煩惱放下,無明一放下,這才能夠脫離十法界,十法界也沒有了,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六道真的是夢中之夢,脫離十法界,一真法界現前,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回歸到一真。

  可是這個地方的一真,在《華嚴經》上說,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從哪裡來的?無明煩惱斷了,也就是說,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也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等級?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平等的境界現前,起心動念就不平等。真平等現前,為什麼佛還說四十一個階級?清涼大師在《疏鈔》,也就是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些說佛也可以,說法身菩薩也可以,他們無始無明雖然斷了,習氣還在。於是我們就明白,這四十一個階級是無始無明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剛剛破無明煩惱的,當然習氣比較重一點,很久以前起心動念放下了,他的習氣就薄一點,是從習氣厚薄上所說的。習氣厚薄與自己修行或者是度他有沒有關係?給諸位說,沒有關係,毫無障礙。所以在《華嚴經》上初住菩薩,他的智慧、德相跟究竟果位的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初住就成佛了。就像「普門品」裡面描繪的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他能夠隨類現身。《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智慧、德相圓滿的顯示出來。清涼幫助我們把這個疑問化解了,化解對我們修學來說突破了一重障礙。所以離諸有也是涅槃的意思,它有滅、有度兩個意思。

  「又《賢首心經略疏》」,華嚴宗賢首大師,是清涼的老師,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他有《心經》的註解,叫《略疏》。這個裡面也講到,「涅槃,此云圓寂」,這是新翻的,翻成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這把兩個字給我們一個標準的解釋。圓是什麼?智慧、德相,也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叫德無不備,這是圓的意思,圓滿的意思,沒欠缺。寂,寂是講障,障是什麼?煩惱,也就是講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或者大乘教裡面常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這叫寂,寂是從斷德上說的。這是圓寂兩個字的意思。

  「又《甄解》曰」,《甄解》是日本人,日本的法師在中國留學,親近智者大師、親近善導大師,以後回到日本去之後,把大乘佛教興旺起來,就是他們這些人。這是《無量壽經》的註解,裡面有這麼幾句話,「義充法界,德備恆沙,為圓」,是圓的意思,這也說得很好。義是什麼?義是理,也就是講的智慧德相,充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只有證得究竟的人他知道,佛法裡面說唯證方知。這些諸佛如來,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那我們要問,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我是不是一體?給諸位說,是,跟任何一個人都是一體,跟任何一物也是一體。雖然是一體,你現在不承認,也就是你沒有證實它,證是證實、證明。你為什麼不能證實?因為你有煩惱,你有習氣,你有障礙。這個障礙,佛家講兩種,兩大類,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有這個東西障礙住,你不能證得。這兩種障礙如果都除掉,你就證得,恍然大悟,真的是一不是二。賢首國師他有一篇論文,在佛教界非常有名的,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篇論文不長,就講這樁事情,講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一切萬法究竟怎麼回事情,特別是跟我有什麼關係,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體是理體,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物的本體,也可以把它解釋到,我們能夠體會到,體會到什麼?體會到真性,體就是真性,真性就是體。《心經》上講的幾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真性,色就是相,它是一它不是二。相有體空,體空叫真空,這個空不是當沒有講,我們現在一般人講,以為空什麼都沒有,不是的,空什麼都有,這很難懂。相有,有即非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空,這是寂的意思,圓寂。契入這個境界,你得大自在。「妙絕」這兩個字就是方便,善巧方便,你在生活當中得大自在,得真正的樂,為什麼?你沒有累。累是我們今天講壓力、煩惱、憂慮、牽掛,都在這個累字上,你全都沒有了,你在一切境緣當中得大自在。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得大自在,這是寂的意思。這個說得好,這在《甄解》裡頭。

  「上之經論」,上面,經是佛說的,論是祖師大德他們作的,上之經論,「表法身大士專志佛果,不住灰滅,但為饒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現入滅之相」。這把中下兩個字說出來。下是什麼?小乘,中乘跟小乘,為他們示現的。上上乘人、大乘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釋迦牟尼佛在演戲給他們看的,他們不知道,以為釋迦牟尼佛真的滅度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我們要學法身大士「專志佛果,不住灰滅」。灰滅是什麼意思?灰身滅智,這小乘人。在佛門裡面,神識離開身體,我們說人死了,死了用火葬,火化這就是灰滅。小乘經裡面常講灰身滅智,身體燒掉了,這灰身,對於一切萬法沒有求取之心,這叫滅智,灰身滅智。法身菩薩他不做這個事情,他專志佛乘,佛乘就是一佛乘,在佛門裡面稱為一乘教。一乘教是對誰說的?對上上根人講的,不是對大乘,大中小那是三乘,那是方便法,一乘是究竟,究竟之果這叫一乘。一乘經,古來祖師大德公認的有三部,成佛的經典叫一乘經,《華嚴》、《法華》、《梵網》。《華嚴》跟《法華》傳到中國來,《梵網經》只有一品,沒有完全到中國來,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可是我們所讀的這一本《大乘無量壽經》,古大德也把這部經判入一乘。為什麼?《華嚴》、《法華》到最後的究竟圓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才圓滿。這部經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也就是說,《華嚴》、《法華》到最後的歸宿是《無量壽》,所以這部經變成一乘經裡面的一乘經,這個說法正確。

  所以在前清,魏默深居士把「普賢行願品」最後的這一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章,從《華嚴經》裡面特別提出來,附印在淨土三經後面,號稱淨土四經,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這樣做對嗎?對,有理由。你看看我們現在讀的這部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我們現在念的這部分是「德遵普賢第二」。我們於是就知道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修什麼?統統修普賢法門。我們在經典裡面也讀過,經典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法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所以,普賢法是任何一個菩薩都必須要學習的,他才能成佛,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極樂世界完全是修普賢行的。所以,《無量壽經》也就跟《華嚴經》平等了。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就說過,《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他說出這個話,換句話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還有個《佛說阿彌陀經》,那是小本《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把這三部經等量齊觀,完全擺平等了,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這部經的分量。

  往後,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我們中國人,老祖宗對於歷史非常重視,跟印度人不一樣,印度人確實不重視歷史,他們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誨,世世代代相傳。可是在中國,古聖先賢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相當中國周朝時候昭王,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釋迦牟尼佛出生,釋迦牟尼佛過世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要照這個算法,釋迦牟尼佛圓寂到今天是三千零三十七年,這中國人記載的,跟外國人記載的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這兩千年去了。佛法傳到中國是像法時期來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在像法。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現在第二個一千年過了三十七年,時間還很長。所以其他很多宗教講世界末日,佛教沒有末日之說,釋迦牟尼佛法運後面將近九千年,這第二個一千年才過三十七年。法運,佛教有興有衰,這是正常現象,有興有衰,不會滅的。到什麼時候會滅?九千年以後佛法才會滅,在這個世間滅掉。最後滅的一部經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滅掉之後,還剩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留在人間,又還多留一百年。我們了解這個事實,對我們學佛的信心會增長。

  這個世間有沒有災難?肯定有。災難是怎麼發生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這個地區的居民不善的心行所感得的,像《太上感應篇》所說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福怎麼招來的?這個地方居民心地善良、行為善良,福就來了,災消福來。如果這個地方的居民心行不善,違背倫理道德,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來說,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的思想違背了,我們的言行違背了,福就沒有了;福消掉,禍就來了,災難就來,就這麼個道理。如果我們反過來,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跟這四個科目相應,也就是我們認真去學習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那災就消掉,福就來了,是這麼個道理。這個道理很深!非常難得,近代外國一些科學家,量子物理學家把這樁事情證實了。他們說心態能改變一切,包括環境,跟佛說的一樣,佛在三千年前說的,這是現代才發現,他說得好!這樁事情如果能普遍,大家普遍都知道,今天地球上這些災難,我們有能力把它化解、有能力把它恢復正常,不正常的都能恢復正常。所以我們也在勸導這些科學家研究佛學,他們如果來研究,肯定讓科學會大幅度的提升,我們要有信心。

  我常常講,經上有三句話不能不記住,第一句話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近代量子力學家講,意念主宰一切,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禍福無門,你自己怎麼想,你想的是善,善就來了;你想的不善,災禍就來。不是有個主宰,自己主宰,這個不可以不知道。另外兩句話非常現實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徹底了解,我們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你在這環境裡心是定的、是安的,你不會被外頭境界所動搖。知道相由心生,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健康狀態,只要心好、只要念頭好、我們的行為好,你一生不會生病,你年歲再大不會衰老,這相由心生。如果意念不善,裡面充滿貪瞋痴,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是病根,這哪有不生病的道理!一定要把這些念頭轉過來,念頭轉過來了,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社會祥和,連居住的地球災難都能化解,這有大道理在!

  所以,這些法身大士專志佛果,我們的志向、我們的願要用得專,我們這一生求什麼?求佛,學佛就是要成佛。怎麼成佛?釋迦牟尼佛樣子已經做出來了,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就能達到他那樣的效果。不住灰滅,跟小乘不一樣,灰身滅智是消極。釋迦牟尼佛示現這個相是為什麼?饒益中下二乘。為什麼說這個是饒益?下面有說明、有解釋,這是善巧方便,而示現入滅之相,不是真的。這下面解釋,「如《法華壽量品》曰: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這是什麼?佛要是久住世間,真的「薄德之人不種善根」。為什麼?佛常住,不要緊,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今年不學沒有關係,明年再學,反正佛在;佛一不在,這著急了,不能不真幹。一般人心裡都有這個缺陷。擺在我們面前的例子,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我比別人就要認真,為什麼?我不是台中人,我到台中來是學習的,我的時間是有限的。住在台中的同學,老師在那邊不走,他們就懈怠,他們用功沒有我那麼勤。因為我知道我隨時要走路的,能有一天的時間,認真努力好好學一天。他們不是這個想法,老師常住在這裡,還有明天、還有明年,後頭日子長得很,就這麼個道理。我在那裡學成了,他們沒有學成,原因就是這個經文所說的。所以佛對於這些人不能不示現滅度,這一示現滅度,度了很多人。老師不在了,這想想怎麼辦?老師以前教的是什麼?好好去想想,認真的去學習,能夠激發一些人覺悟、明白了。所以,示現滅度也是一種幫助眾生覺悟的方法,將悟還沒有開悟,這一著示現開悟了。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大師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星期天我放假去找他,向他老人家請教。三年之後他老人家往生,走了。他火化是特別給他造了一個火化爐,那個時候有甘珠活佛,在火化爐的旁邊搭個帳棚。我也在帳棚裡面住了三天,三天,認真的去思惟,老師這三年教了我些什麼,我學到什麼?認真去反省。如果他老人家常在,我們就不會認真去想這個問題。所以他這一走,對我是個當頭棒喝。好在三年時間雖然不長,我學佛的根基奠定了,以後親近李老師十年,才有這一點成就。如果沒有那個三年的扎根,在李老師會下十年也不可能有成就。所以種種示現,對我們學習的人來說,學生來講的話,都有很殊勝的利益。

  這幾句話說得好,「薄德之人」,不是說他沒有德行,不夠厚,敵不過煩惱習氣。「不種善根」,善根是什麼?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能生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所以叫善根。今天佛法衰,衰在哪裡?大家不種善根。無論在家出家,《十善業道》沒學好、沒落實。出家不但要落實《十善業》,還得要落實《沙彌律儀》,如果不能落實《沙彌律儀》那不是出家人,那假的不是真的。「貧窮下賤」是形容話,什麼貧窮?道業貧窮,戒定慧三學貧窮,你沒有。不是指世間這些財富,不是指這個,這是指戒定慧三學,你在這上缺乏太多。「貪著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入於憶想妄見網中」,成天幻想,我們一般所講的心浮氣躁。「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如來要是常住,學生會產生這些錯誤的觀念,驕慢,對於學習逐漸厭怠,懈怠了,覺得討厭,這些都是從不種善根來的。你追究他根本原因,他沒有善根,所以這三個根非常重要。為什麼古時候,不要說太久,一百年前、一個世紀之前,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都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善根深厚。對老師真有恭敬心,尊師重道,孝順父母,這個根紮得穩。現在這個社會看不到了,小孩不孝順父母、不尊重老師,所以現在真正找好老師找不到,好老師不見了,也就是師道沒有了。諸位一定要知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師道就沒有了。我們今天想在佛門裡有一點成就,這個課程不能不補出來,現在講補習,要把這個課程補出來。補十善業道,可是十善業道現在為什麼做不到?十善業道還有根,什麼是十善業道的根?《太上感應篇》是十善業道的根。《太上感應篇》還有根,什麼呢?《弟子規》是《太上感應篇》的根。所以我們今天要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從這裡學起。弟子規好比建房子第一層樓,感應篇是第二層,十善業道是第三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你要知道怎麼去學法。有了這三層之後,出家人再加一個沙彌律儀,第四層,然後無論是學儒、學道、學佛都會有成就。學儒能成聖成賢,學道能成神成仙,學佛能成佛、能成菩薩。沒根怎麼行?根太重要了。

  縱然我們今天講念佛往生淨土,你十善業道沒有學到的話,西方極樂世界去不成。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決定不能疏忽,他說極樂世界那裡面的人,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麼人到那裡?上善,這個善就是十善,上品十善。一般人修上品十善多半生忉利天,不想出六道輪迴的話生忉利天。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個標準的條件。後面還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修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話多重要,你要有善根,你要有福德。因緣,緣分是遇到了,你遇到這個經典、遇到這個法門,這是你有因緣。善根是什麼?能信、能解;福德是什麼?真幹。這個真幹包括這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要不真幹、真學,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去不了,這個不能不知道。佛沒有騙我們,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到那個時候去不了,自己要負責任。真正是個明理的人,世出世間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任何一個人一生的際遇要自己負責任,都是自作自受!不是說上帝來做主的,沒那個道理,佛菩薩保佑,也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保佑是佛菩薩教你這些東西保佑你,你聽了,聽懂了,你學會了真照做,這就是佛菩薩保佑你。如果不肯真正幹,你這一生空過了。

  尤其現在災難很多,災難當中死亡的這些眾生,我們每天道場的修行,我們這裡講經,都給他們迴向。這些人過世,到哪裡去?都是隨業流轉,這才是真正的大事。人生第一難得的、第一大事是遇到佛法,遇到之後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這一生能夠永脫輪迴;不但脫輪迴,永脫十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管是什麼品位往生,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你真想去,你把這三個根紮好,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真正做到,然後發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經上講的條件我們統統具足了,這非常重要。

  所以世尊第八相示現滅度,無非是讓眾生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就起來了。「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這跟你講真話。佛有沒有滅度?沒有,這是做出樣子給中下根性的人看的。「非滅現滅,故云示現」,他不是真的,「作此示現,為度中下之機故。若是上根,則見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離生滅,何有涅槃」,這就對了。《金剛經》上面講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叫如來,這是真的,這個道理很深。《華嚴經》上講得透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跟佛確實沒有兩樣,只是我們迷而不覺,還在造罪業;諸佛菩薩覺而不迷,他得大自在,確實跟我們和光同塵,實際上他一塵不染。「是故隋智者大師讀《法華藥王品》,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說釋迦牟尼佛滅度了,釋迦牟尼佛現在還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智者大師是唐朝時候人,距離釋迦牟尼佛一千多年,你看他在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他入定了,定中突破時空的維次,他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就是聽了一堂課,回來出定了,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華經》這一會現在還沒散,還在繼續講。人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有定功就行。

  所以釋迦牟尼佛經典裡面所說的,用方東美先生的話說,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現在哲學跟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佛經上全有。所以我學佛,老師給我介紹,佛經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我那個時候跟他學哲學,我不是跟他學佛法的,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學了五十九年,現在發現了,不但是最高的哲學,也是最高的科學。今天物理學家發現的量子,在佛經裡面統統都有,比他說得更清楚、說得更圓滿。佛怎麼見到的?定中見到的,定中所有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親眼看見,不需要用儀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