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念佛人最重要的功課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集) 2023/2/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80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頁,我們從當中「七五、明實相」看起,請看經文: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段經文就是世尊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實相』。「實相」不是我們一般概念當中真實的一個相,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相,認為這個就是實相,認為是真實的,這是我們凡夫的概念,佛說的實相不是我們這個概念的實相。佛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實相?這段經文須菩提回答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實相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怎麼又是「非相」?實相不是相,非相,「如來說名實相」,這個道理我們要用心來體會。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條:
【一、此節經文,是解釋實相,以及何以名為實相之義。『是實相』,『則是非相」』。正是說明其所說的是性,而不是說相。假名為實相,意謂「性」不同「相」之虛妄,所以名之曰『實相』。】
這一條,『此節經文』就是這一段經文,是給我們解釋什麼是實相,以及為什麼名為實相的意義,『是實相,則是非相』,佛說「實相」就是「非相」,才是佛說的實相。我們凡夫總是認為這個相我看到了,這些相就是實相,但是佛給我們講這是非相,才是實相。為什麼這麼說?『正是說明其所說的是性,而不是說相。』佛法分為性、相兩宗,一個講法性,一個講法相,像唯識講法相唯識,般若講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總是迷在這個相,不知道相當中的性,不知道相是從自性所現出來的。就像我們看電視,電視螢幕的相很多,無量無邊,我們只是看到那些相千變萬化,各種節目都有,但是沒看到那個是從螢幕出來的,只迷在那個相上面,沒有看到那個性。用這個來比喻、來形容,讓我們去體會一個粗淺的概念。所以這一節經文不是說那個相,是講它的性。『假名為實相』,「實相」也是一個假名,也是一個名字相,讓我們去體會『性不同相之虛妄』。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什麼相都是虛妄,所以性不同相,相是虛妄。《金剛經》到後面講得也是很簡單、很扼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的性它是如如不動的。『所以名之曰實相』,性跟相不同的地方就是性是不變的,所以說它是「實相」,但是那個相它是虛妄的。
性跟相實際上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看鏡子,有一些公共場合有擺一個大鏡子,人來人往,來來去去,在鏡子裡面都會現出那個相,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管什麼人來它都現。鏡子就是比喻我們的自性。我們不是看到很多相嗎?跟鏡子一樣,現在看到這個,等一下看到那個,看到中國人、外國人,我們的眼睛不是跟鏡子一樣嗎?它能現那個相,你說那個相跟鏡子是一還是二?那是一。但是鏡子本身跟那個相是沒有干涉的,正當現相的時候它還是乾乾淨淨,不會黏在上面,它還是清淨的,它是沒有干涉的。所以性相一如,但是那個相是從性所現出來的,我們從這個地方慢慢去體會。
所以說「名實相」,如果你要講實相,鏡子那個相來來去去、千變萬化,那是虛妄的,一下來一下去。我們在這裡講一個「如來」,如來是無所從來無所去,你說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來不去。但是我們又看到有來有去,就像我們看鏡子,人來人往,來了現這個相,等一下去了,沒有了。或者我們看電視屏幕、電影、電腦,那不是都有來去嗎?好像演一齣戲,這個人來了,那個人走了、去了,有沒有離開那個螢幕?沒有,所以沒有來去。這是說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法身遍一切處,你怎麼來、怎麼去,總是離不開法身,你跑得多遠都離不開法身,因為法身它遍一切處。大家有沒有看過《西遊記》?《西遊記》孫悟空神通廣大,他翻一個跟斗就十萬八千里;翻很多個跟斗,那想想翻多遠!結果還是在如來手掌當中。這是小說,以前我們看漫畫看的小說,如來神通廣大,他的手掌那麼大。學了佛,我們知道法身遍一切處,就是毘盧遮那佛。法身遍一切處,到處都有,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怎麼去超越?它沒有邊際。你說虛空哪個地方是一個邊際?沒有。空間沒有邊際,小而無內,大而無外;時間沒有開始,什麼時候開始有時間?哪一年哪一月?所以佛講的這個是事實真相,事實上空間跟時間都是不相應行法,是我們的分別執著,那是虛妄的。佛講經說法講了很多,你從任何一句經文能夠悟入,那你整個都貫通了。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須知佛經中,一言一名,無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從此面達彼面,不致取著一面。】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給我們講,『須知佛經中』,「須」就是必須,必須要知道佛經當中,『一言一名』就是一句話、一個名詞,『無不善巧』,都是善巧方便。『能使人藉此名言』,能夠使人藉這一個名詞、藉這一句話,『可以從此面達彼面』,從這一面達到那一面,『不致取著一面』,不至於讓你只是取著在一方面。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通達了,那你就整個圓融了。
我們講一個大家比較容易能理解的,我們常常講看一個人、看一樁事情,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理解就不一樣了。過去我們老和尚在世,常常引用台中蓮社李老師的話說,看一樁事情最少要看八方面。八卦就是八個方面,八八(八乘以八)六十四,六十四再乘,實在講無量無邊。那最少也要看八個方面,我們現在看不到六十四面,也看八個方面。就好像這個桌子,起碼它有四面,你不能只看一面,看一面你看得不完整,那只是片面的。我們聽話也是一樣,你也不能聽一面之辭,你要多方面去聽、去了解,才可以了解到一個實際的情況。就是你不要只取一面,只執著一面,講到性就執著在性,講到相就執著在相,就偏到一邊去了。所以佛經當中都是善巧,但是「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一般如果沒有通達佛經的善知識給我們講解、給我們指點,我們自己看,往往就會有這個問題,就是會取著一面。早年我們老和尚在講經就講到台大一個教授讀《金剛經》,他說《金剛經》好像兩桶水,一桶倒過來,一桶倒過去,好像都是重複的。他就是看不出「此面達彼面」,它的善巧方便、它的關鍵在哪裡,這些他不懂,所以他認為就是好像兩桶水,重複的倒來倒去。如果是兩桶水倒來倒去,江老居士還能講這麼多《講義》嗎?你看我們老和尚節錄出來的這個都很精要的。所以是不懂,「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你世間的聰明才智很高也不能理解,往往把它解錯了。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性本非相,而能現起一切相,空而不空,此性之所以為真實也。經文『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句,正顯此義。】
『性本非相』,因為性它沒有相,就像電視屏幕,屏幕它沒有相,『而能現起一切相』,但是相是從那邊現出來的;雖然從那邊現出來,但是它沒有相。沒有相而能現相,因為它本身不是相,但是它能現相,大家去體會這句話。好像螢幕它沒有相,你看你把它關掉,沒有,實際上正在現相的時候它還是沒有。我們用這個來比喻,大家比較容易有一個體會。但是那些相都從那個空現出來的,因為能現這個相,所以『空而不空』。它本體是空,但是它能現有,所以叫做「空而不空」,空有不二。『此性之所以為真實也。』為什麼真實?因為它無相,但是它能現一切相,所以說它真實。因為一切相是從它那裡現出來的,所以真正的實相是性。你體會到這個,性相就一如了,性相一如所以說為實相。『經文「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句,正顯此義。』就是說性本非相,性它本來就不是相,但是它能現起一切相,一切相都是從那個性現出來的。空而不空,所以說那個性是真實,稱為實相,這個意思是這樣。「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就是顯示性它空,但是它能現相,所以說它是實相。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相而非相,色即是空。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正是如來藏真實義。故曰『如來說』。】
我們做法會常常念《心經》,我們念得很熟悉,都會背了,都不會念錯,但是我們念這麼久也沒開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什麼意思不懂。『相而非相』,「相」就是色,就是有,有這個相,「非相」就是空,所以「相而非相」就是『色即是空』。我們看螢幕的色相,有,有這個色相,但是它當體是空,了不可得。『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空在哪裡?就在色當中。我們看電視螢幕,你說空,空在哪裡?不是離開那個相它才空,正當現相它當體就是空的,所以說空有不二,『相即非相』。前面講佛經當中,「一言一名,無不善巧,能使人藉此名言,可以從此面達彼面,不致取著一面」。名言用了很多,但是主要要你開悟的,所以講了很多名詞,但是意思都是指的一樁事情。你看這裡講「相而非相」,《心經》講的「色即是空」,意思是一樣,但用的文字、名言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了解它的意思,不要執著它的名字相。
「非相而相,空即是色。相即非相,非相即相,正是如來藏真實義。」空在有當中,有在空當中。古大德也常常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來比喻,讓我們體會性跟相。金子比喻作性,但金子它有個相,你要打什麼相都可以,你打一尊佛相,你打一個人的相、一條狗的相、一顆白菜的相,你什麼相都可以打,幾萬種都有,但是如果你問說那個是什麼打造的?都是金子。它的本質就是金子,但是金子它可以打很多很多種相。你說我這些相統統不要,只要金子,那金子還是有相。大家有沒有看過金塊?一條一條的,那還是相;一坨一坨的,那還是相,是不是?金在哪裡?金就在那個相當中,你說這些相不要,那你到哪裡找金子?這就是說你離開這個相,你到哪裡找性?性就在相當中。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在這個相當中看到自性,自性是什麼?如如不動。我們看到這個相一直在動,那個相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好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裡面不是一直在動嗎?但那個螢幕有沒有動?沒有。我們的自性也是一樣,我們看外面這整個世界,不是跟看電影一樣嗎?變來變去,生老病死種種的。我們看有生滅、有來去,千變萬化,那是相,佛給我們講那是虛妄的,像是作夢一樣。現在是叫我們在這個虛妄的相當中,你要看到相當中那個性,那個性是什麼?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遍一切處,你就見到法身了。
每一個人都有法身,哪一個人沒有?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人人本具,箇箇不無」。你不從自己內心去找,你到外面去找,怎麼找也找不到,因為外面都是你心現出來的,你到外面去找就叫做外道。心外求法你永遠找不到;從自己內心去找,你就找到了。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那你看到實相就是不生不滅,就見到法身了,你什麼苦厄也都沒有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現在為什麼這麼苦?不知道那是假的,把它當作真的,迷在這個上面。所以你看悲歡離合,讓我們心起心動念,都是被境界所轉,被這個虛妄相所轉,不知道這個相是虛妄的。你要回頭去見自己的性,或者你用耳根聞自己的聞性。所以觀音菩薩他修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聽外面的聲音,他不去分別外面的聲音是什麼聲音,是罵我的聲音還是讚歎我的聲音。我們聽到聲音就起分別,分別再接下來就執著,聽到罵我就生氣了,我們執著了,瞋恨心起來;讚歎,好歡喜,貪心起來了,觀音菩薩他跟我們聞就不一樣。我們是聞外面的聲塵,聲塵(聲音)有生有滅,好像我們桌子一拍,這一拍有聲音,聲音有生有滅,但是我們能聞的性它沒有生滅。所以聲音沒有了,我們聞性還在,聞性不會跟著聲音沒有也沒有了,你的聞性還是在。聲音有了,它也沒有跟著生;聲音沒有了,它也沒有跟著滅。
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說「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生自緣生」,生出這些現象出來,無論什麼相都從緣生的。「而法性不與緣俱生」,緣生的,法性也沒有生,不是說它是跟著法性生出來的。「滅自緣滅」,滅了就沒有了,那也是緣散了、沒有了,法性也不會跟著緣滅,它還是在。所以我們在生滅當中,我們在六根當中,佛是教我們要認識我們自己本來面目,那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你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就錯了。我們六根裡面,你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那其實六根是一個。《楞嚴經》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六根你從任何一根回頭還源,見到自性了,其他五根都同時解脫。你只要有從一根回來,統統解脫了;不是說叫你一根一根去修,因為它性是一個。所以有人從眼根,觀音菩薩修耳根。你看迦葉尊者,佛拈花微笑,他一看開悟了。禪宗這些公案有很多。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就是二十五圓通,每一位菩薩代表一個圓通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達到圓通,一通就一切通了。我們再看第四條:
【四、佛經中常云,性體空寂。因防人誤會性體之「空」為空無,性體之「寂」為枯寂,故復名性體為「實相」。實是真實有,非空無也;相是熾然顯現,非枯寂也。】
這一段也很重要。佛經當中,大乘經『常云』,常常講,『性體空寂』,性體它是空、它是寂滅,寂就是不動,寂靜不動。我們一般人聽了很容易產生誤會,空寂?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因防人誤會性體之空為空無』,那個意思就不一樣了。所以《般若經》宋朝以後這些法師都不太講,因為怕人誤會;但是不能不講,不講你沒有般若,修行功夫不得力。所以不能體會為「空無」,那就不對了,空它不是空無,空它能現有。『性體之寂為枯寂』,枯寂就像死水一樣,枯木那個枯寂就錯了。在《莖草集》裡面,黃老也舉出近代有一些人坐禪(古代也有),有的坐幾百年了,叫做「枯木禪」,枯木就是樹木枯掉了,那個禪。他坐禪坐到怎麼樣?坐到身體跟木頭連在一起了,但是還在呼吸,眼睛也會動。枯木禪,如果真正修成也是到外道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那個變死的,枯了就變死的,坐在那邊,有的是坐到跟石頭連成一塊了。那個就是他誤會了,把寂以為是枯寂,那不就沒作用了?變死的了,好像死水一樣。所以很怕人家誤會。空,它不是無;寂,它不是枯寂,它是活活潑潑的,不是坐在那邊動都不動,那完全搞錯了。真有人搞錯,修到變外道的無想定去了,那就走錯路了,所以這個當中不能誤會。
『故復名性體為實相。』我們這個性體就是實相,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大家都有。你在煩惱當中,中峰國師講「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生死流,大風大浪,但是這顆珠它獨耀於滄海,它還是不生不滅。你在煩惱當中,有一尊如來坐在那裡如如不動。最重要禪宗講,你要知道「有」,這個「有」是什麼意思?有性體、有自性,這個當中有一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你雖然煩惱很多,你知道這個有,那就不怕了,自性真有,煩惱本無。『實是真實有』,有自性,不是空。《大乘起信論》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空」。本空,不是我們成了佛才空,我們現在就是空。我們常常生煩惱,我們常常起妄念,這個念頭起來,那個念頭滅了,又生一個妄念。實在講,每一個妄念都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你說妄念起來了,你去找,從哪裡起來?你去找看看,從哪個地方起來?從基隆來的還是從高雄來的?你去找。但是我們就是起了一個妄念,等一下沒有了,去哪裡了?也不知道去哪裡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有一尊佛出現,都是如來。又一念起來,又一念走了,那個就是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所以叫如來,因為你找不到一個來處,也找不到一個去處。所以「實是真實有」,你知道這個有,你什麼煩惱也沒關係,你只要知道這個有。我們現在苦就苦在不知道有一個自性、有一個實相在,在虛妄當中迷得團團轉,現在我們就是顛三倒四的。佛出現在世就是給我們講這一樁事情,大慈大悲。我們迷惑顛倒,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失去,佛給我們講實是實有,『非空無』,你也不要怕什麼都落空了。『相是熾然顯現,非枯寂也。』它會現相,它不是枯寂的;它不會現相,那就變成死的了,所以它很活潑。你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相,他什麼相都能現,得大自在。相熾然顯現,如果枯寂,觀音菩薩還能三十二應嗎?他不應了,他就坐在那邊不動,那就錯了。我們再看:
【五、說名為「實」,顯其妙湛總持,常恆不變,雖空而非無也。說名為「相」,顯其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雖寂而常照也。】
『說名為實』,說「實」就是實相,講「實」就是顯示其『妙湛總持』。念《楞嚴經》,你看寺院裡面早課都要念這個偈子,「妙湛總持不動尊」,念這個偈子。這個偈子是什麼?念我們自己,可不是念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你不要搞錯了。佛出現在世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妙湛總持,當人自性。「妙湛總持」,這個總持就是我們的自性『常恆不變』。剛才我們舉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個桌子一拍,聲音出來,等一下聲音沒有了。聲塵它有生有滅,但是我們能夠聞聲音那個性它沒有跟著生,也沒有跟著滅,它就是妙湛總持,常恆不變。就是那一個,大家都有,你只要知道這個有,什麼煩惱都不怕了,煩惱是空的。現在我們都不知道有這個,一天到晚迷惑顛倒。
所以那個性常恆不變,常恆不變就是什麼?不生不滅。所以菩薩為什麼他不怕生死?因為他知道生死是假的,因為自性都不生不滅,不怕。他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就像作夢一樣。我們現在看到生老病死種種變化,《金剛經》最後給我們講那個是夢。我們有作夢的經驗,夢到自己死掉了,我自己就夢過,死了好幾次,但是醒過來還活著,但是夢過好幾次。有一次我在雙溪做法會,那天晚上夢到手指頭被刀割了,好痛,醒過來一場夢。你說生死是夢,涅槃也是夢,你一醒過來就是空寂。所以這裡講常恆不變,『雖空而非無也』,就是你講的空它不是沒有,那個空你不能當作「無」來解釋、來理解,你當作無那就錯了。所以講這個空它有實,不是無。『說名為相,顯其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雖寂而常照也。』這個就用鏡子來比喻,鏡子它能夠顯現,「胡來胡現」,胡就是指外國人,外國人來它現外國人的相,漢人來現漢人的相;不管什麼人來,它那個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會差錯。鏡子有沒有動?沒有動,寂是不動,但是它能照,它能起作用,所以說「相」,講「實」就是妙湛總持。我們的自性常恆不變,雖空不是無,有;你要知道有,那你什麼煩惱不怕了。「說名為相」就是顯其能照,寂它能照,它有作用,它不是沒有作用的,不是像枯木禪那樣的枯寂,那就變成死的了,自性它是很活潑、很自在的。大家有沒有看到觀自在?觀自在有個相都蹺著腿,很輕鬆的,那就是自在相。我們再看:
【六、古德說實相,為「無相無不相」。此說甚妙,極為簡明。性體本不是相,故曰無相。雖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緣起而生,故又曰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正性體之真實相狀。相不相俱離,如來藏之真實相狀,如是、如是。】
『古德說實相,為無相無不相。此說甚妙,極為簡明。』「無相無不相」,無相不是沒有相,有相,有相說它是無相,所以無相無不相。這個說法很微妙,也極為簡單明瞭。『性體本不是相』,因為性體本來它不是相,『故曰無相』。『雖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緣起而生,故又曰無不相。』雖然它不是相,但是遇緣(緣生)它就現相,所以這個相叫緣生法,緣生性空。所以無相無不相就是《心經》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相無不相,正性體之真實相狀。』什麼是「性體之真實相狀」?就是無相無不相。它無相,但是它能現所有的相,所有相都是從它現出來的,這是性體它真實的相狀。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統統是我們自性所現的,你說自性在哪裡?你隨便拿一個都是,哪樣東西離開你的自性?你們是我現的,我也是你現的,光光相照,像這個燈,每一盞燈互融,融在一起了。所以『相不相俱離,如來藏之真實相狀,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我們再看第七:
【七、當知佛之說法,原為破眾生之執。因偏私故執,因執而愈偏私。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而世間所以多煩惱、多鬥爭,乃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亦莫不由此。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須破此。】
這一條非常重要。『當知佛之說法』,「當」是應當,我們應當知道佛的說法。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給我們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的目的在哪裡?「原」就是原本,就是為了要破除眾生的迷執。「執」加一個「迷」,因為我們迷了才會去執著,你覺悟了就不會去執著。所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悟來的。迷了我們就執著,執著就造業。『因偏私故執』,一執著就有偏私,所謂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那就損人利己。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損別人的利益來利益自己,就是要佔別人的便宜。五欲六塵,貪著這些塵欲就起貪瞋痴慢、名聞利養,就是執著這些。所以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生死不休,都是由於執著(迷執)來的。迷就是我,都是為我,有我相就會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所以在中國的儒家,孔子教學從仁開始,「仁」就是一個「人」一個「二」,就是推己及人,有自己也有別人,自他不二。
不能只有想自己,自私自利,不管別人,應該要互相照顧,不能自私自利。但是現在的教育就是教人自私自利,都是學外國,學西方國家,從小就教競爭。為什麼要競爭?那不是自私自利嗎?只要我能得到利益,不惜去損害別人的利益;只要我國家得利益,我可以去損害別人國家的利益來達到我國家的利益,那不都是自私自利?每一個國家都是這樣,那不就打架了嗎?要爭,競爭。從小教競爭,爭什麼?考試也要爭第一名。第一名那很痛苦,你考第一名,下次如果考第二名你怎麼辦?跳樓自殺!真的是這樣,他受不了。你老大當習慣了,一下當老二他不能接受,他受不了,所以會跳樓那麼多都是這樣,不然怎麼會去跳?都是他不能接受。所以考試不要考第一名,什麼不要去爭第一,那很痛苦。爭第一,一直要保持你永遠是第一,如果萬一達不到,那你怎麼辦?你又活不了了。就是為了那個患得患失,晚上睡都睡不好。所以爭取第一名有什麼好處?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有壞處。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讓,他不教人家爭,因為讓才會和平。爭,你爭我也爭,你堅持你的,我也堅持我的,那就爭了;競爭提升就鬥爭,鬥爭就不擇手段;鬥爭再得不到那就戰爭,戰爭就帶來大災難,家破人亡。你看現在俄烏戰爭,不都弄得家破人亡?都是為了什麼?為了爭,沒有別的。現在中國人去學外國人爭,不相信老祖宗的,真的是虧吃大了。所以從小教爭就是自私自利,我們淨老和尚過去講經常講,就連學佛也要爭,就是上香也要爭,我要頭一炷香。大家過年有沒有去看到廟裡搶頭香,有沒有?那就是爭,大家搶著要插第一支香,這個就是迷了,執著,其實頭香跟後面的香不一樣嗎?你只要不執著,都一樣,不需要爭,讓人家去插第一支香。
『因偏私故執,因執而愈偏私』,執著又愈來愈偏、愈自私,所謂「偏憎偏愛」,偏心,心都偏到一邊去了。《太上感應篇》講「偏憎偏愛」,因為自私自利,所以會有偏憎偏愛,他的心就不公平了。現在我們看整個世界不都是這樣嗎?你造作對人不公平,將來你果報也是人家對你不公平。實在講,從因果來講那很公平,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所以因果是最公平的,因為是自己造作,自己去承受。所以佛法就是破除眾生的迷執,那我們先從粗重的執先破,我們一般講情執,這些迷執先破。我們現在執著這一切名利、地位、家親眷屬,《無量壽經》講得很具體:「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我們要破執先從這個開始。你看我們世間人不都「共爭不急之務」嗎?什麼是不急的?就是名聞利養,爭這個,爭名奪利,這個是不急之務。什麼是急的?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急的,我們明心見性,了生死、成佛道,這個是我們現在最急迫需要的,他反而不急,反而去爭不急的這些事物。那些什麼都帶不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都帶不走。
今天我弟弟有打個電話給我說,我三舅第二個兒子(六十七歲,小我六歲)昨天下午死了,在台大醫院死了。去年一個六十一歲的表弟走了,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又走了一個,人命無常!人命在呼吸間,我們計較了半天,到最後一場空;不是死了才空,我們現在就空了。《金剛經》講,你現在就要知道空,不是說死了才空的,現在就空了。現在我們要常常做一個觀想,晚上睡覺就像死了一樣,過去老和尚常常教我們這樣觀。躺下去睡著了,你作夢不是跟死了一樣嗎?只是差還在呼吸,第二天又會醒過來,就差這樣。實際上你死了,不是這些世間的事情都沒有了嗎?那我們晚上睡覺,白天這一切不是也沒有了嗎?所以我們要常常觀想,我晚上躺下去睡覺睡著了,白天這一切跟我們都沒關係了,是不是?連這個身體也沒關係,你躺在那邊也不會動,睡得很熟,人家扛走了丟到河裡面去也不知道。實際上是這樣,何況身外之物?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的,我們要常常去觀。你說這個房子,我現在住是我的,等一下走出去就不是我的了;錢放在我口袋是我的,放在銀行不是我的,我們要常常這樣觀,這個就是放下,要常常這樣觀。
實際上我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有所有權嗎?所有權也是虛妄的一個執著。實際上講,你現在只是有權力去支配、去使用,哪一個有所有權?不要說死了沒有所有權,你現在的所有權還是空的,用《金剛經》來講是空的。你不要執著就好,也不是說你所有權狀都去丟掉,不是那個意思。你丟掉,你去執著也是沒有用,你還是沒有放下。關鍵不是那個事,是你心放下那個執著,你世間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你不要去執著那個,知道這是空的,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做就對了。所以我們師兄弟一直叫我去申請澳洲的公民,說先申請個永久居留,我一直在想,這個世間哪一個人他有永久居留?沒有。每一個人不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嗎?什麼永久居留!你說要在那邊辦道場,因為領眾申請永久居留可以,那是為了辦事。
以前我們師兄弟當中有一個也很羨慕移民到美國,有一天我就跟他講,我說你把現在願生美國那個心換成願生西方,你就成佛了。那個就是願,你現在很有意願要去移民到美國,那個心你轉到西方去,那就作佛了。你移民到美國還在娑婆世界,還是要六道輪迴,所以移民到西方才解決問題,你移民到美國有什麼用?還是六道輪迴。在一九九六年底,韓館長拿到美國護照回來,一九九七年三月五日就往生了。拿到護照回來她就往生了,我看到我都涼了,不要再叫我去申請了,沒有意義。拿到那個你就不會往生嗎?一樣往生,美國護照、什麼國的護照,都一樣會往生的。極樂世界那張護照就是無量壽了,那一張是真的無量壽。
我們就執著這個,所以我們先從這裡看破放下。《金剛經》從根本,如果《金剛經》能通,那一切統統放下了,幫助我們往生西方,這個很有幫助的。我們現在為什麼這個願生不起來?說穿了還不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我們認為這是真的,所以我們會執著。我們這個概念是有,但是我們還是要修觀,要去觀察、觀想,觀照是最高的。觀就是我們觀念要改,我們修觀就是不斷的去觀察,然後我們執著(情執)就會慢慢淡。我們做不到一下子都放下,大家漸漸的一天比一天淡化。
我們印光祖師他的小佛堂就寫一個「死」字,這也是叫我們去觀無常。我常常想,我今年七十三了,所以我現在也是常常要有心理準備,就是無常。所以現在我的觀想就要怎麼觀?我晚上躺下去,可能明天就起不來了,要這麼觀才行。不能說我還來日方長,什麼人生七十才開始。我們人有生必有死,誰都免不了,何必講一些安慰的話?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毫無意義,會死就是會死。所以對世間人,我們就是恆順人情,反正說七十才開始,好!開始,七十歲開始老了。《禮記》講「七十曰老」,老就要傳了,你的事業就要傳下一代。這是《禮記》講的,世間法,你可不要講人生七十才開始,才正要拼,老祖宗說你七十要傳了。我們念佛人,七十歲就是念佛求往生最重要,還有比這個更重要嗎?其他就不重要了,蓋寺院不重要。我就講得很清楚,雙溪蓋寺廟,我說搞不好蓋一半我就再見了。所以我跟霖師講,起碼你比我年輕,照正常來講你活得比我久,你們去蓋。現在我都交給他們去蓋,我說我老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你看去年走一個表弟六十一歲,今年走一個六十七歲,我真的感覺是人生七十古來稀,要活到七十歲都滿稀有了,我都活到七十三了,也差不多可以了。人生總是這樣,所以我們要看破人生,我們活一天就是為佛法、為佛教做一天事情。我們總是時時刻刻要提起印光大師講的無常,我們要時時刻刻提起求佛來接引,這才是我們念佛人最重要的一個功課。
這裡講,『眾生所以造業受苦,輪迴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都是因為執著,所以我們就是要看破放下。看破就是修觀,我們要觀察,觀想就更深入,觀照就最更高的,「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要常常這樣觀,要常常提起。我們觀念改變了,這個執著才慢慢淡化,不會很在意、很在乎。所以這個都要去觀,不能頓捨也要漸捨,你不能不捨!實在講不捨,到最後你還是都要捨。所以老和尚講的我們要常常提起,房子,今天住了是我的,離開就不是我的;錢在我身上是我的,不在我身上不是我的,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你才放得下。
『而世間所以多煩惱、多鬥爭,乃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亦莫不由此。』現在戰爭不都是這個嗎?為什麼這麼多煩惱、這麼多鬥爭?「乃至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一戰爭,現在武器很厲害,一戰爭死傷的人很多,這是人為的;還有自然災害的,你看土耳其、敘利亞大地震,一死就幾萬人。一九九九年,法國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預言世界末日,當時我在新加坡看到報紙,「八月十八,十字連星有天災」,八月十七日土耳其大地震,死一萬多人。那個時候聽到這個訊息,日夜開放給大家念佛,念到八月十八過去也沒有災難,我想三個月就好了,結果念到九二一大地震,換我們南投大地震。所以我們現在看土耳其,我也看得很擔心,因為一九九九年(我們社團成立那一年)就是土耳其先地震。我們台灣也是地震帶,還好我們現在有在做護國息災,如果沒有做,我看也很麻煩。所以『世尊出世救苦,首須破此』,這個首先要破除的,那個苦才能夠得到解脫。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