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福慧雙嚴,功行圓滿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21/12/2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49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六十七頁,從倒數第三行:

  【五二、證以報身不住】

  這個小科題。請看經文: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段經文是給我們講報身不住,『證以報身不住』,給我們做一個印證。我們看《講義節要》,翻到六十八頁,第一條:

  【一、『有人』,指發大道心之人。大心為因,『大身』為果。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

  這段《講義節要》給我們講,經文『有人』,『有人,指發大道心之人』。我們一般講發大乘心、大菩提心,那就是「大道心」。發大心之人,這裡講的「有人」,就是指發大道心的人。『大心為因,大身為果』。身相是心所現,「大心」是因,當然他就證得「大身」。大身,這裡用須彌山來做一個比喻形容。須彌山我們肉眼看不到,須彌山,根據經典上講,忉利天人住在這個山頂之上,這個我們一般人間的肉眼見不到。過去有人說須彌山就是地球上的喜馬拉雅山,但是喜馬拉雅山不是佛經上講的須彌山,須彌山是很大,我們沒看到。證得大身,我們凡夫也看不到佛這個大身(就是報身)。圓滿報身佛,盧舍那佛圓滿報身,明心見性的菩薩才能見到。

  證得大身,是『多劫勤修六度萬行』。「萬行」,也可以說萬行,這個也都有相同的意思。念行(橫),是指功行,就是功夫深的意思。行(形),就是我們生活上身口意的行為。那行就太多了,用萬來形容比喻,不是只有一萬種,像我們生活當中,每一天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實在講是無量無邊。但是把它歸納起來,就不出六度萬行;也就是說菩薩,發大心的菩薩他修行,他就是修六度。六度就是菩薩他的生活,菩薩怎麼過日子,他怎麼生活?就是六度。六度,前面我們也講了很多,但是我們還是不厭其煩的常常提一提,讓我們加深這個概念。布施,在六度修布施就是對治煩惱的,布施對治慳貪。我們一般講放下。放下,我們也常常聽我們淨老和尚他講,「放下萬緣」。但是我們如果沒有深入的去理解,那也只是一個概念,只知道要放下,從哪裡放?要怎麼放?我們常常聽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是妄想?妄想我們要怎麼去放?放得下嗎?我們分別,分別放得下嗎?我們執著,執著就比較粗。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我們要怎麼放下?六度就是一個具體的修學法,具體的。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剛學佛差不多半年,就有人介紹他跟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認識。他聽方老師(方教授)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聽了很感動,就來接觸佛教。他說第一位認識的出家人,是密宗的大德。他每一個星期,都去向他請教,也是約定一個時間,星期天兩個小時。就跟方老師一樣,每個星期天去他家學兩個小時。他後來認識章嘉大師也是一樣,他跟章嘉大師跟三年,這三年,每個星期天去他家。去他住的地方,現在台北市青田街那裡,他那個故居還在。第一天去,見了章嘉大師,就請教大師:聽說佛法這麼好,佛經是世界上所有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怎麼樣能很快的入進去?入進去,也就是說得到這個受用。請教大師: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得到佛法的受用?也就是方教授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章嘉大師跟他面對面,坐了半個小時,才慢慢的講,講了個「有」。聽說有,就很想快一點知道。有,到底是什麼?章嘉大師又停了十分鐘,才跟他講,「看得破,放得下」,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那要看破什麼?要放下什麼?要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接著又問:具體要怎麼做?章嘉大師就跟他講了兩個字,「布施」。布施就是菩薩六度萬行第一度,第一度就是布施。一聽到「布施」兩個字就想到,我現在窮得要命,哪有錢布施?聽到布施,就是要錢!所以章嘉大師跟他講,你不一定要很多錢,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多就沒有。他說你有一毛錢,你就布施一毛錢;你有一塊錢,就布施一塊錢。後來,他回去了,大師送他到門口就跟他講,今天跟你講了這六個字,從布施下手、布施做起,你六個字去做六年。

  所以我們老和尚回去之後(作禮而去),就真正依教奉行了,真的從那天就開始修布施。剛開始很勉強,布施錢,那個時候又窮,又沒錢布施,真的很勉強,像割肉一樣,很痛苦。但是要修,對治自己的慳貪。要修,要放下,捨不得就是要布施。所以那個時候開始走寺院,借佛經來看。寺院都有一些發心的居士會拿個本子,以前早期我們聽經都有,有人就拿個本子,他說現在印什麼經,讓大家隨喜,放生、救濟、印造佛像,或者布施醫藥,都有一些好心的居士義務來做這個事。他有一塊錢,他就隨喜一塊;有一毛,隨喜一毛,就這樣修了半年,他就有感覺了。原來他的命福很薄,壽命又不長,四十五歲,又貧窮。後來修了半年,慢慢有感應了,他需要什麼,很快就有了。修了三年之後,有很多事情可以預知,可以知道。所以不斷的修。所以布施,我們淨老和尚修得很有心得,他愈多愈施。他布施,他財富就愈來愈多,愈多就愈布施,那布施的就很多了。到後來,他在物質生活方面都不用操心,福報到晚年愈來愈大,還可以跟大家分享,還做很多公益事業(弘法利生的事業)。那就很自在了。

  所以布施,我們人人都可以修,男女老少,在家出家,統統可以修。這樣是比較具體。真正去修,才會有心得。如果沒有真正修,聽說,只是一個概念,你沒有具體這樣去修、這樣去做,那沒有心得。聽一聽,覺得是這個道理沒錯,但是沒有這樣去做,也得不到那個效果。所以還是要依教奉行,信解之後要行,行之後才能去證。去證實經上講的果報,的確是這樣的。外財布施,還有內財布施。內財布施就是我們現在說做義工,我們的身體、精神、時間,我們義務為大眾服務。那個叫內財布施,那也是施捨。內財布施當然是從自己家裡開始,由內而外,順序必定要這樣。所以做義工,到道場來幫忙打掃、整理,你回到家裡,不能家裡亂七八糟。家裡髒得要命,然後發心來道場做義工,這個也不對。所以你一定家裡要整理好,多餘的時間,再到道場來幫忙。幫忙就是做義工,內財布施。給家人服務,你整理家庭,家庭整理得好,也是布施。照顧一家人的生活,都是布施,內財布施。你會煮飯,煮給大家吃,那你內財布施。煮給家人吃,布施給家人;煮給外面的人吃,布施給大眾,這個統統是布施。所以財施,它有分內財、外財,外財就是身外之物。先捨身外之物,然後進一步內財,內財就很多方面。實際上,你去工作、上班,實際那也是布施,只是心態不一樣。如果你說我是來賺幾個錢(薪水),那就是好像一個交易一樣。但如果你的心不只是為了那個薪水,是為大家來做事,為大家來服務,你雖然領薪水,那也是布施。事情做的是一樣,但是心態不一樣,那果報就不一樣了。你是用布施的心態來做事,那你會成佛。如果不是用布施的心態來做事,來上班,那生煩惱。感覺就是賺這些錢,只是賺那幾個錢,他心裡並不踏實,不快樂,他感覺人生就是這樣。如果你是以布施來上班,雖然你也領薪水,但是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你多做一點就是你的布施。就是不要佔人家便宜,自己多奉獻一些,那個就是你的布施,那就是你修福。修福,那決定得福報。吃虧是福,不肯吃虧他就沒福報,他就賺那些錢。法布施,當然就更殊勝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六度,第二度持戒,持戒有廣義跟狹義的。我們廣義的來講,實在講,我們生活總是有個規則,那都是屬於戒。狹義的來講就是戒律、戒條,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有戒律條文的,那是以狹義的來講。廣義的,方方面面,風俗文化,包括像儒家講的禮,《常禮舉要》、《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個統統是屬於戒的範圍,屬於戒學的範圍;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都屬於戒的範圍。另外,做事有它的規則,那也是戒。所以廣義的戒,那也是非常多。你開個車子出去,你要遵守交通規則,遵守那個規則就是戒。你不能不守那個戒,不守那個戒,你就危險了。所以持戒,我們也都是必須要的,在生活當中也必須要。學常禮,戒律威儀。儒家講的禮,也是要學習。

  忍辱,每個人都必須要修忍辱。忍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事情做不成。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這個辱,印度的法師到中國來翻譯佛經,原來在印度梵文不是忍辱,是忍耐。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過去讀書人講,「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就是殺頭可以,但侮辱就不行,不能接受的。印度翻經的法師,中國人把這個看得這麼重,就把這個辱放在忍下面,就變成忍辱。也就是說,最不能忍受的(最不能接受)都能忍了,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統統可以忍。實際上講忍辱也是沒有錯,你看《金剛經》講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不是侮辱到極處了嗎?所以忍辱仙人。廣義的來講忍辱,我們方方面面都要忍。逆境要忍,逆境就是比較不好的環境,我們要忍耐。但順境也要忍,順境更不好忍,因為順境容易起貪心,你要忍受不貪,比逆境更難。

  所以逆境磨練人,順境淘汰人。大家可以去看看,很多大企業,包括我們現在社會上,你看到很多大企業家,很少是富二代,富家弟子。那些創業的,以前都很窮。你看我們台灣王永慶先生,不是祖宗留很多財產給他,以前他們住在新店,踩腳踏車在送東西,賣米。他讀書,國小沒讀畢業,就是家裡窮,這個我可以體會。你看現在他做得這麼大的企業,在我們台灣排行榜也是排上名的。再來就是長榮張榮發,以前就是住在蘇澳那邊,漁港。那也是窮人家,去跟日本買一艘舊的船,這樣慘澹經營,企業做得這麼大。他是從困苦那種逆境,他才能成就那個大事業。所以我們看古今中外,都是在那種(從小貧窮)很苦的環境當中,這樣磨練出來的。下面一代,我們就看不到跟上一代一樣的。富家子弟,他自己能夠振作起來,創一番事業的,很少。為什麼?因為從小他就是享福,都在順境當中,他沒吃過苦。他在這種順境,他能夠自己去創一番事業,那不容易。所以大部分,我們看有錢的後代,都是沒有辦法像上一代那樣的成就。而且,你看下一代,第二代下去,大部分兄弟姐妹都在爭財產,我們看到很多。

  前天我在三重淨宗別院做三時繫念,板橋林家花園,他媳婦曾居士,她都常常來做法會,她也跟我講了一些她們家的事情。富人後代子孫,我們現在社會上看得很多,沒有辦法像上一代那樣。上一代還沒有發達的時候,都很苦。所以順境容易淘汰人,不容易,在順境當中比逆境更不好修。逆境還能夠振作人,人吃一點苦比較能振作起來,也比較清醒。人享福容易享糊塗,人一享福就糊塗了,就造業了,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所以忍,是順境、逆境都要忍,這個不容易。我記得好像聽馬來西亞一個同修跟我講,以前馬哈迪首相(前首相馬哈迪,跟我們老和尚很好),他吃到很好吃的東西,他就不再吃了。那這個功夫很厲害,我們做不到。這個好吃,好了,可以了,他就不再繼續吃了。好吃,我們喜歡吃,我們多吃一點,我就是這樣,多吃一點。我聽到那個同修這麼講,這個人不簡單,吃到好吃的他會節制,這就是忍,他能忍受不貪吃。所以順境比逆境不好忍。

  第四個是精進,精進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一門要不斷的薰習,才能深入。如果修得太多,太雜了,那就很難深入了。精是純而不雜,進就是有進無退,也就是長時薰修,它就產生效果。

  再來就是禪定。禪定,我們現在也達不到這個禪定,特別我們現前末法時期,沒有定力了。我們現在只能說你心比較冷靜一點,那就不錯了,不要感情衝動,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算你有一點功夫了,定談不上。現在打坐不是說他就有禪定,不是的,他是靜坐,他只是靜坐,讓這個心靜下來、沉澱下來。當然你要說他是定也是可以,但是不是經典上講那個禪定的標準,我們不能誤會。如果你得了禪定,你就有神通了。你現在沒有神通,那你是還沒有達到那個定,只是心比較沉靜,沉澱下來。定能伏惑,能夠伏煩惱,慧斷煩惱,定能伏煩惱。定種類也很多,定有世間四禪八定,外道也有定,有正定也有邪定,種類很多。一般經典上講的,世間四禪八定,世間禪定沒有出三界;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那才超越三界;還有欲界未到定,就是還沒有達到色界。

  我們不要講太高,你要到色界的禪定,我們現代的人也做不到。色界禪定,他就五欲都不動心了,他可以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不用喝水。那我們做得到嗎?這個我們做不到。但是在民國初年,我們佛門還有幾位高僧的確有禪定功夫。一個就是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大家很熟悉,他不倒單,他不吃人間煙火的,吃水果,他有禪定。我到六龜受戒,廣老一生就傳那麼一次戒,傳完他就走了。他都是坐一個小椅子,晚上他沒有躺下來睡覺,這個我們就做不到,他有定功。也有很多人要學他那個樣子,但是沒有那個功夫,就是坐在那邊睡覺,那不是定。他不用吃飯,只是吃水果這樣而已。有很多人去,也要學他,學不來。所以我們去六龜妙通寺受戒,我們不但吃三餐,吃五餐!老和尚說不行,你們要多吃一點。我們三餐之外,還有點心,吃得滿豐富的。這個老和尚也看得很清楚,知道我們是幾兩重。有一些我們受戒的戒兄弟,他們說過午不食,晚上就不吃了。但是那個時候受戒都睡通鋪,就像這一間房子空空的,然後美耐板一分的鋪在地上,然後一個人大概擠一尺半。如果你晚上起來上廁所,人家翻個身,你回來就找不到睡覺的地方,就很多人都擠在一起。我看到我隔壁那個戒兄,他說他不吃晚餐,但是三更半夜起來吃餅乾,他們肚子餓了。不聽老和尚的話,老和尚叫你們吃五餐,你們不吃,半夜才起來泡牛奶,吃餅乾,那不是一樣嗎?所以這個功夫也不能裝面子,打腫臉充胖子,修行就不實在了。所以廣老他勸我們多吃一點,因為受戒很辛苦,你要有體力,你沒有定功,你支撐不了。你跟他學,你做不到。

  台南般若精舍開心法師,他修三止三觀,他也得禪定。他得禪定,他有神通。廣欽老和尚也有神通,這個很多同修有記載。開心法師有神通,我不認識。有一年,我出家那一年,他到基金會來找我們師父,我們師父不在,他在美國,不在。第一次來,拿了一個大南瓜,我不曾看過南瓜那麼大顆的,拿來供養道場。師父不在,那個南瓜接下來,我也不認識他是何許人。我只知道我們得戒和尚,廣欽老和尚,禪定很深。第二次,我們師父回來,他又來,跟我們師父見面,請師父要講《華嚴經》,說你不講,以後沒有人講了。後來他回去之後,給我們師父一盒名片,他沒有出名。我的得戒和尚廣老是比較出名,廣欽老和尚他名氣大,大家都知道。開心法師,人家不認識,他不出名。他回去之後,我就聽師父講,師父說開心法師的定功比廣欽老和尚還深。我聽了大吃一驚,我說我的得戒和尚的定功,都沒有人能比了,他還比我們得戒和尚還深,這個我要去見識見識。所以我就趁我們師父去美國的時候,我就跑去台南般若精舍掛單。師父,我來掛單掛兩天,去那邊住兩天。結果,第一天去,他在看電視,在般若精舍看電視,看什麼?看歌仔戲。他不會講國語,他跟家師,我師父就講國語,他講台語,但是師父聽得懂,開心法師也聽得懂。我看他在看電視,我說師父,你在看什麼?我看就是看歌仔戲,我們台灣演的那些歌仔戲。我說師父,你在看歌仔戲?他說我在修三止三觀。他說在修止觀,天台宗的,修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觀。他說我是在修行,我在修觀,修止觀。後來,我聽師父講經也常常講,看電視也是在修行,我慢慢才懂一些。

  後來沒多久,一個台北三重的年輕人去,去到那邊,被附體了,被鬼神附體。附體叫的那個聲音,我在隔壁房間聽到,毛骨悚然,那個不曉得什麼話?後來被附體的年輕人話講完了,開心法師就用台語跟他講:你對他沒有惡意,但是你不要附在他身上。你要跟他來聽經,可以,離他遠一點。他說:你說你是天人,你不要騙我,你是鬼,哪裡是天人!天有幾層,你知道嗎?天長得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天人穿什麼衣服,你知道嗎?天人怎麼生活,你知道嗎?那個附體的被他問得都不敢講話了。後來就離開他身體,就好了。後來沒多久又一個婦人進來,她說一直想要跳樓自殺,身體很不舒服,去醫院檢查也沒病,就是難過得一直想跳樓,來問開心法師。開心法師說:過去生妳是一個老闆娘,虐待妳的奴婢,把她虐待到她跳樓自殺。所以她的冤魂跟到妳這一生,她也要折磨妳去自殺,她才會甘願。那就問他:怎麼辦?開心法師說:妳要跟她化解,這是冤業病。我在那邊看到,第一天去就看到這兩個事情。後來開心法師請我吃飯,然後又開個電視,他們放燄口。放燄口,他請外面的法師戴五方帽,人家放燄口的五方帽,開心法師他是穿一個長衫,他是坐在那個壇場的後面,布簾後面,錄影有錄出來。前面幾個法師在那邊做法,在施食、在變食。然後他就一直指著叫我看,他說:你看你看,看那個電視的螢幕,那個沒有頭的、沒有腳的,還有洋人,還有日本鬼,很多,那麼多,你看。我說:師父,我看都是人,沒有看到鬼。他說:那麼多,你沒有看到?我說:我沒看到。師父講神通,我去看看到底他是什麼神通?我去碰到這個事情。這個在台灣我看到兩個。

  還有一個,就是銅鑼九華山,現在(以前在苑裡)大興善寺,無名比丘尼。我在家的時候,李芬芬居士,她就有一次請我跟她去,那時候坐火車去。我從汐止坐到苑裡,去請佛水,大悲水,去買桶子。去到那邊,她沒有講話,她就是送人家樹子的念珠,勸人家念阿彌陀佛。她自己不吃人間煙火。她不但沒有吃飯、吃麵這些,沒有,連水果也沒有吃,她只是喝大悲水,她只喝那個水。穿百衲衣,縫縫補補的,都打赤腳。我去看過一次,看到,她是真正修行人,而且她不拿錢,她得禪定。

  在《淨土聖賢錄》裡,在清朝也有一個,那個是在家的女眾,一個有錢人家的婢女。她持大悲咒,持到最後她不用吃飯,她就喝那個水,後來往生西方了。那個就是她持到得禪定,得禪定她就發神通。得禪定,她不需要飲食,甚至水都不需要喝。在《虛雲老和尚年譜》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他禪定很深,一打坐,一個月、半個月的,常有。他一打坐,他也沒吃沒喝,也沒睡覺,一出定精神好得不得了。這個叫禪悅為食,我們上午供說禪悅為食就是這個意思。他得禪定,禪定就是他的養分,就是他的營養。我們沒有得禪定,你就要靠飲食,你才能補充體力;有禪定的人,他用定功去補充他的體力。也不要說得到什麼禪定,不要說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就欲界未到定我們都達不到。如果打坐有一點功夫,精神也會很好。一般練國術、練武術,他們都有打坐。靜坐,他心靜到一定的程度,雖然還沒有定,但是他精神也會很好。所以我當兵的時候,我們同一連的,不同班,他第一班,我第二班,都在練武術,一大早起來就要練劍。我聽他講,他說他晚上都常打坐,打坐,他比睡覺精神好。那是有一點功夫了,但是那還不是禪定。得禪定就一定發神通,不要說到色界禪,欲界未到定你就發神通了,只是神通根據你的定功淺深,禪定功夫愈深,神通的能力就愈大,證果當然就不用說了。在台灣,我是看過這三個出家人真有禪定,那一點不假,廣欽老和尚、開心法師、無名比丘尼,這是我見過的,我自己親自見過的。沒有見過的,像慈航法師,那是肉身菩薩,也是在台灣示現的。還有章嘉大師,我們老和尚講,他是二六時中都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他那個定就更高了。所以禪定,我們也是需要的。

  現在我們念佛也就是修禪定,念佛,你看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微妙禪。這句佛號我們念了,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那是定了。我們念佛修這個禪定,我現在就是念印光大師講的十念法,就從一到十,你記到十,再從頭一到十。我現在都練這個,有時候默念,做法會的時候,暫停的時候,默念十句。周而復始,一到十、一到十,這樣。如果你一到十都記不住,就三三四,前面記三句,再記三句,後面記四句。如果你能夠記一到十,就是記一到十。十句這麼短暫的時間,不滲透一個妄念,就比較容易一點。台中蓮社李老師他教人,他是念一百零八句,念珠一百零八顆。念一百零八顆,時間就比較長。他念一百零八顆,他這個功課,就是你念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不可以夾雜一個妄念。如果念到一百零七,夾雜一個妄念,不算,從頭再來,一定要念到一百零八,都沒有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這個就更難一點了。一百零八跟十句,那一百零八時間長,妄念要滲透進來機率就大;十念,時間短,在這個短暫的十念,它比較不容易滲透進來。不過一百零八句,如果你這個一百零八句都沒有夾雜一個妄念,這個效果就等於你念三十六萬億多聲佛號。就是你有夾雜妄念跟沒有夾雜妄念,這個不在念佛的多少,就是你念的功夫,這個叫做功夫,這個就是定。我們只有這個定,我們現在能修,其他那個坐著不吃不喝不睡,我們做不到。所以末法時期,只有淨土法門,我們才有辦法修。其他法門,那高難度,那要比較特殊的,有那種根器的人,他才有辦法修。所以我們現在念佛也是修定,我們由少而多,這樣來修。而且這個定,成就又是無比殊勝的究竟圓滿。

  你看這裡講,「多劫勤修六度萬行」。最後一度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般若。你前面五度如果沒有般若,就不能叫波羅蜜,你修這個五度,你只能得人天福報。你禪定修到四禪八定,還是沒有出三界,這是人天福報。如果般若波羅蜜就不一樣,它能斷惑,般若它能幫助你斷惑。《金剛經》是般若,幫助我們斷惑的,斷見思惑、斷塵沙惑、破無明惑,所以有般若,前面五度叫做波羅蜜。如果沒有般若,就不能叫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所以六度,般若像眼睛一樣,五度像手腳。我們人要走路、要做事,如果沒有眼睛,很危險。所以多劫勤修六度萬行。

  『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這個是指我們修一般法門,都是這樣修的。但是念佛法門,它的殊勝,它不可思議,就是念這句佛號就圓修六度了。這個難信之法,沒有人相信菩薩都要辛辛苦苦修那麼久,才會「福慧雙嚴」,念這句佛號,他什麼都圓滿了。他不敢相信,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的確就是這樣,你一句佛號念了就是福慧雙嚴,當你念佛就是成佛的時候。念佛的時候,就是你見佛成佛的時候,這個很難信。我們就一面念一面懷疑,我怎麼還沒有見到佛?但是實際上,就是當你一心在念佛的時候,就是你見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你信不信?怎麼會是佛,我還是凡夫?都不信。所以《彌陀經》講,這是難信之法。行不難,所以菩薩六度萬行修三大阿僧祇劫,你就念佛念七天,就超過他了。這個不但一般人不相信,經教研究很多的人,研究愈多就愈不相信,因為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我們相信佛在經上講的就沒錯了。我們現在第一個就要生起這個信心。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無論果位因地,相與非相,皆不可取。】

  一部《金剛經》講,就是不取相。後面會講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因為我們自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那我們現在,不動怎麼變成動得這麼厲害?就是取相。因為那個相不是真實的,我們去取就不對了,就不要去取那個相。不要取相,那我們自性就現前。其實我們取相也好、不取相也好,自性都是在眼前。也不是說我們取相了,自性就不見了,不是這樣的。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分明在目前」。分明在目前,就在你眼前,就像我們念佛就是見佛成佛時。就在眼前,當你念佛的時候,你就是成佛了。你現在這一念是佛,你現在就是佛,你信不信?如果這麼一聽,心裡又懷疑了,是嗎?懷疑又來了,又不信了。你真信了,那就是這樣,一點都不假,因為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念佛要作佛,那怎麼不是佛?關鍵在信,信願行,難信之法。如果能夠信這個圓頓教,那真的你很快就成佛了,念佛就成佛,念佛就是見佛成佛時。念念都是佛,那你念念就是成佛了。如果還不相信,不相信,佛才講很多法門,講你相信的,你能接受的,才會有那麼多法門。如果你真相信,就不用那麼麻煩了,就很直截了當了,就解決問題了。但是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所以經教佛才講那麼多,應機說法。講到這個都是圓頓法,所以『無論果位因地』,因果,修因的相,你得果的相,『相與非相,皆不可取』,不要去取那個相。

  【若於此理少有未明,則修因時,便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此佛舉問之微意也。】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是在這句開悟的。實際上《金剛經》任何一句都可以開悟,都貫通全經,不止這一句。只是說六祖在這一句開悟,那這一句就特別有名,是這個道理。我們小乘證得阿羅漢果,他無所住,但是他不生心,墮在偏空涅槃去了。那我們凡夫呢?生心,但是有住。我們凡夫就是生心有住,小乘是無住,但他不能生心。我們凡夫是生心,我發心做很多好事,但是我們都著相,著相在修福,就連修六度也是著相,就變成人天福報,不能超越,有漏的福報。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我們來講,一般人來講,這也是很困難。不要住,又要生心,我們凡夫生心就是要住,就是有住,無住就不能生心。要無所住,又要生其心,這個是不能深契,因為我們總是取個相。你聽到無住,就是起一個無住的相;聽到生心,就起一個生心的相,不是落在空就落在有,總是不能契入中道。所以還是念佛法門,才是我們一般人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佛號,你念了,不夾雜其他的妄念,就無住了。這句佛號句句分明,那就生心。所以他一句佛號,實在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句佛號。這是很多人不知道,不知道念這句佛號就是同時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從《金剛經》契入,就是你兩方面都不能取相,不能著空,也不能著有。

  所以『此佛舉問之微意也。』「微」,就是微妙的義理。佛為什麼問這個話?就是他微妙的義理在裡面,就是不要取相,應該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昨天費老師也問了一個問題,她那邊現在也有幾個同修,他聽老和尚說有人去念佛,念了三年就往生,就有人去說到她那邊去念佛,他什麼都不做了。她問我這個問題,那到底對不對?後來我勸她去看海賢老和尚,我說海賢老和尚他有沒有做事?老和尚勸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三百遍,海賢老和尚一天做到晚,沒有一天閒著,從早做到晚。從早上做到晚上,往生前一天晚上,還幹到天黑,他佛號片刻不曾丟失,說明什麼?他身在工作,但心裡念佛,不影響。特別在文化大革命那個時候,不准念佛,念了就被打;而且還被派到生產隊去當隊長,還要帶頭去做工,他照樣念。不能念出聲,他心裡默念,還要工作,給我們說明一樁事情,就是說做事不妨礙你念佛。你有他那麼忙嗎?你的環境有他那麼惡劣嗎?沒有。他那麼惡劣的環境,他一天從早做到晚,他佛號都能片刻不丟失,可見得他念佛沒有妨礙工作。你說念佛就不能工作,工作就不能念佛,那就變成就是二邊了。所以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我們老和尚很推薦,就是在這裡。其實念佛法門它方便,就是方便你做任何的工作,都不妨礙你,那才叫方便。而且又究竟,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你很清閒的人,當然你福報很大,有人給你處理生活的事情,你可以一天到晚都在佛堂念佛。如果你很忙,一天念十念法,也可以。所以念佛法門,實在講它是最方便的,都沒有任何障礙的。這些障礙,只是我們念佛人不明理,不明這個道理,自己產生一些疑惑、障礙。好,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非身』,有二意。一約證果,所證乃清淨法身之體,非此報身之相。則「非身」指報身言。二約證果,既是法身體。法身周沙界,其大無外。遍入微塵,其小無內。】

  這一條講『非身』,「非身」,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約證果』,證果來講,『所證乃清淨法身之體,非此報身之相』。這個是講證得法身,我們一般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講證得「清淨法身之體,非此報身之相」,不是指證得報身這個相。法身是體,報身是相,相是從那個體出來的。『則非身指報身言』。這裡講,非身第一個意思,就是非身它是指報身,報身有相。盧舍那佛,盧舍那就是圓滿報身佛,法身就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是遍一切處,因為它是本體,遍一切處。

  『二曰證果,既是法身體』。就是既然是法身的本體,『法身周沙界』。我們做法會後面都會念疏文,「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就是指法身。我們的法身是周遍沙界,無處不在。毘盧遮那,翻譯成中文就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是。『其大無外』,「其大無外」,就是它沒有一個範圍,你說大大大,大到有個範圍,有個邊際嗎?沒有。沒有邊際,這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遍入微塵,其小無內』。微塵當中還有微塵,在《華嚴經》講,微塵是物質體積最小的,我們肉眼見不到的。那個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微塵沒有放大,大千世界沒有縮小,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微塵裡面的世界,那微塵裡面的世界又有微塵,那個微塵又有世界,重重無盡。「其小無內」,你也找不到,裡面,到底到最裡面了嗎?沒有。其小無內,其大無外,這個就是法身,它重重無盡的。過去唐朝的皇帝他不懂這個,聽到國師講《華嚴經》,「重重無盡」。他也搞不懂,什麼是重重無盡?他叫皇帝做一個八角亭,然後弄個鏡子,叫皇帝站在裡面,他看到那個影子,看不到盡頭。這個大家應該有坐過那種,我也坐過那種電梯,有一種玻璃,你一進去,看到我一個人,怎麼看不到盡頭,那個就叫重重無盡,如果看那個就比較有個概念。《華嚴》講的就是這個境界,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不知道。所以「遍入微塵,其小無內」。

  【無形相,無數量。】

  它沒有形相,沒有個範圍,也沒有個數量,這個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本體。

  【淨名云。】

  『淨名』就是《維摩詰經》。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意顯約體言,故說非身。則「非身」指法身言。】

  《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講,『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沒有數量。無為就沒有數,有為就有數。這個「數」就是從我們分別執著妄想產生出來的,事實真相,它沒有。就好像我們有個範圍,畫個界限,世界就是界限,時間、空間都有界限,界限從哪裡來?我們的分別執著產生出來的一個假相,一個幻相,一個錯覺,它不是真的。真的是沒有,真的沒有。你有分別執著,就畫、畫,畫小圈圈,畫到最後,剩下一點點。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意顯約體言』,就這個體來講,沒有數量。『故說非身』,這裡講這個「非身」是指法身講的。前面那個意思,非身是指報身講的。總是報身也是從法身出現的,報身它有相,法身它沒有相。有相是從那個沒有相出來的,就像電視的螢幕沒有相,但是那些相統統是從沒有相的螢幕出現的。我們再看第四條:

  【四、不必著有,不必著無。然後修因時,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矣。】

  就是我們不必要執著有,也不必要執著無,你一定要執著真有,還是沒有,這個都不要去執著。我們凡夫是著有,二乘著空。凡夫著有,有就是我們執著這個世界真有。佛給我們講,在《金剛經》講,這個世界不是真的有,但是我們覺得這很真實,我摸得到,我接觸得到,我看得到的,這都是真的。佛給我們講,那是假的,但是我們不相信。我們執著這個有,這明明就是我們看到的,我接觸到的、我觸摸得到的。這個有,怎麼會沒有?佛給我們講,這個不是真有,這假有。假的,就如作夢一樣,夢幻泡影。上一次也跟大家講到一個,黃念老講的一個故事,說有個日本人作夢,夢到人家拿一壼好酒給他,日本人喝酒都要先去溫酒、去燙酒,叫他老婆去燙酒。結果他夢醒過來,他很後悔,他說夢中不要叫他老婆去燙酒,我就喝到那個酒了。結果夢醒過來,喝不到了。那就是說,作夢的時候糊塗,夢醒過來還糊塗。就告訴我們,那個不是真的。我們現在這個現實的世界,就跟我們晚上作夢是一樣的。《金剛經》後面,最後面,最後面講的是壓軸好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不必去著無,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你又執著空了。

  其實你統統不要執著,然後你修因的時候,『便能不取我相』。執著一個我,然後這個真的,這個我的,有我相,我們煩惱就來了。因為我要得到它,我要佔有它,我要控制它,實際上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就自己這個身體都得不到了,那身外之物有什麼能得到?我們這個身體不是說等到死了,躺進棺材才是,每一天時時刻刻都在生滅,昨天的細胞,跟今天的細胞不一樣,那換了多少了?人老,不是一下突然老,他是不斷的老化、不斷老化,一點一點的老化,剎那剎那在變,那都不是真的。那個叫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它不是真有。就像我們老和尚常常用電影,以前那個老式的電影底片,二十四張,一秒鐘,每一張都是獨立的。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接近,叫相似。你照相機,站在那邊站好,按一張,再按一張。第一張、第二張,看起來很像,但實際上不一樣,一個是第二張了,那個叫相似相續相,它是相續的。所以我們這個相續當中,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它是一個相似相續相。

  『不住六塵,而生清淨心矣。』「不住六塵」就是說,你修就不會執著這個相了。我做了多少好事,我要得到什麼果報,就不會著這個相,那清淨心,我們本來清淨心就現前了。

  好,這段經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下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