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恭敬供養,尊重法故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22/1/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52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七十一頁,《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七十一頁第五行:

  【五六、顯勝所以 明隨說福】

  從這裡看起。這個是科判的一個小標題,五十六,五十六小節。『顯勝所以』,「顯」是明顯,來說明以上經文講的,它殊勝的所以然,為什麼受持這部經為人演說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顯勝所以」,明顯說明殊勝功德的所以然,持誦《金剛經》殊勝功德的所以然,為什麼會這麼殊勝。『明隨說福』,明顯給我們說明隨緣為人演說得到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不一定說全部的經典,說個一句半句,那都是無量的福報、無量的福德。請看經文: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這段經文給我們說明,『復次』,就是再次的給須菩提講,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就是給大家講。『隨說是經』,隨緣來說這部經。『乃至四句偈等』,「四句」就一首偈,「等」,一首偈,甚至是半首偈,就是有說《金剛經》當中的一偈一句。『當知此處』,就應當知道這個處所,是『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來供養這個地方,如同佛的塔廟一樣。不管什麼地方有講《金剛經》,就如同佛塔、佛的寺廟一樣。像我們這個講堂來講說《金剛經》,我們這個講堂是大樓,不是大寺廟,也不是佛塔,在這個地方講(就是你講的地方),那就如同佛的塔廟是一樣的。只要說這部經的地方,就跟佛的塔廟是一樣。我們看《講義節要》一,第一條:

  【一、『隨』者,隨緣、不限定之意。如隨人、隨機、隨時、隨處、隨眾、隨文。】

  『隨』,這裡給我們註解(解釋),「隨說是經」,隨這個字。這個「隨」,我們佛門學佛的人常用的,『隨緣』。「隨緣、不限定之意」,就沒有限定一定要多少人、一定要什麼對象,這個就沒有限定了,就是我們一般講隨緣開示。下面講,『隨人』,隨個人,無論任何人。「隨人」,隨順人,有人他想聽《金剛經》,那就隨順他來為他說這部經。像我們淨老和尚,他講經也就隨緣了,是修淨土法門為主,但是有的地方請講經,不一定啟請講淨土的經論,有的地方喜歡聽《金剛經》,有的地方喜歡聽《地藏經》,所以過去講了很多大經大論,也都是隨緣講的。那個地方邀請,他都喜歡聽哪一部經。像早年,這在四十年前,在內湖圓覺寺辦大專佛學講座。圓覺寺,嘉義吳居士帶頭啟請的,他啟請講《圓覺經》,在圓覺寺講《圓覺經》,這個就是隨緣。那一次我也去聽了,《圓覺經》。這個就是「隨人」。『隨機』,「機」就是根機。他的程度,他可以聽得懂《金剛經》,他喜歡聽《金剛經》,他能夠讀誦、他能夠受持、他能夠理解,隨他的根機來跟他講,來跟他講這部經。『隨時』,就不限定什麼時候,不一定。我們七點開始講經,到八點半,這個是固定時間的。隨時就是什麼?「隨機、隨時」是什麼?有時候你在喝茶的時候,或者吃過飯的時候,有人來找你,然後問到《金剛經》方面的,那你就茶餘飯後也可以跟他講。喝茶、吃飯以後,剛好人家問到這一方面的。隨機、隨時,隨他的根機,隨時,你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講,無論白天晚上;或者在車上,你聊天講到這個,也可以講;或者你講一些什麼事情,可以引用《金剛經》來跟他講。比如這個人很執著,你就可以引用《金剛經》講不要太執著,這個也是隨機、隨時。「隨人、隨機、隨時」,隨這個人,隨他的根機,任何時候。

  『隨處』,就是這個處所也不一定什麼地方,所以你在餐廳、在車上,或者是在走路,或者你在公園散步,或者你去咖啡廳喝咖啡,任何處所也都可以。沒有限定你一定要在什麼地方講,這個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升大座,那就不一定了。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他在黃梅,他躲在獵人隊的時候,這一路上,你看他的開示,都是沒有固定的處所,也沒有一定的對象,遇到有這個緣,他就跟他講了。『隨眾』,「眾」是大眾。「隨眾」,眾人啟請,這個眾就是團體,有團體啟請。有道場啟請講這部經,就為他來說這部經,這是隨眾,隨眾人的啟請。『隨文』,這是隨經文的文義來說。「隨文」,也是觀機,隨這個文,文是文字般若,經文就是文字般若,包括這個《講義》也算是文字般若。隨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關鍵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就是隨這個經文我們進入觀照的功夫。如果懂得隨文入觀,無論說聽這個功德利益都非常殊勝。隨文入觀,就是我們凡夫這種執著的迷情,隨文字般若來起觀照般若,改變我們的心理、改變我們的觀念,那就是隨文入觀,我們觀念轉過來了。降伏我們的我見,降伏我們的煩惱,這就隨文了。隨文作觀、隨文入觀,隨文作觀就是功夫還不得力,隨文入觀就很自然入那個境界。

  所以過去淨老和尚就要求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我都很慚愧,沒有辦法隨文入觀,勉強隨文作觀。作觀,你就作意,你念到那個文,你要用心去體會,當然不是去打妄想,這個關鍵在至誠恭敬,你就會有悟處。如果你去想,想的跟經義是不相干的,想的是你的妄想,不是佛的經義,不是如來真實義,自己的妄想。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隨文,你要解如來真實義,這真實義是言外之音,佛法實在講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第一條給我們說,隨說,隨這個字,就是隨緣、不限定,隨緣講。隨這個文,哪一段經文都可以,你隨便挑一句經文,像這個《講義節要》,你挑一首偈來講,也可以。隨文,你隨便挑哪一句來講,隨便挑哪一句經文來講,這個也是隨文。比如說,我們一般最熟悉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就挑這句來講,就隨便你挑哪一句都可以,你挑這一句來講也可以。或者你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首偈,你要講半首也可以,半首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半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半首。大家學習了《金剛經講義》,你聽懂多少,有人跟你談起來,你也可以講多少。「隨人」,這個人,無論什麼人,在家人出家人,男眾女眾,都是人;中國人、外國人,也是人,所以沒有限定哪一個人。說、聽,大家都可以來學習。隨文入觀,隨緣。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此處』指說經之處。說處如此,說經之人可知矣。言處必兼言人也。】

  『此處』,經文講「當知此處」,「此處」是指說《金剛經》的處所,就是有法師說《金剛經》的處所。處所,就不限定在什麼處所,只要有說經之處。『說處如此,說經之人可知矣。言處必兼言人也。』當知此處,就是說這個地方,此處。經文沒有說「當知此處此人」,沒有這樣講。但是這裡給我們說明,「說處如此,說經之人可知矣。言處必兼言人也。」這給我們解釋此處,處所一定包括人,一個處所沒有人,那怎麼講經?誰來講?當然要有人,要有說經的人,處所它自己不會說法。這個處所要有人來說,就像我們這個講堂要有法師來說。當然說此處,就包括處所,還有說法的人,這裡給我們說明出來,不然怕我們看不懂。「當知此處」,就是這個處所,我們都要恭敬供養,對人就不必,這個就有欠缺,就不圓滿了。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說者不可著相,遠離名利,恭敬供養。聞者不可不存恭敬,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

  這條也非常重要。這一條特別是指說經的法師,無論在家出家,你給人家講經說法,就是法師了。法師是通稱,出家人是法師,在家人也是法師,講經說法就是法師。智者大師在註解《法華玄義》,就講法師有五種,你會讀經也是法師,你會誦經也是法師,你會抄經也是法師。所以大家都來這裡念過經,你們也都是法師。你是讀經的法師,還是誦經的法師?你會寫經,抄經的法師,還是講經的法師?這個就比較廣了。這裡主要是講,『說者』,就是講講經說法的法師,這是針對講經說法的人,這個特別重要。講經說法的人,『不可著相』,「著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著相,也就會被名聞利養、恭敬供養所染污,會去執著這個了。執著你們要對我恭敬、要供養我,我這麼辛苦來講經給你們聽,這個就著相了。你講經說法的人,不能著這個相。你講經,人家不恭敬你,不供養你,可不能著相,也不能垂頭喪氣,好像自己講經人家都沒有恭敬供養,這個就著相了。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教我們,上講台當學生,上講台不是老師,當學生,聽眾才是老師。上講台不是老師,是學生,在學習,如果你用這種心態,也就比較會降低這種名聞利養。但是還是要提醒,要提高警覺,因為我們無始劫的煩惱(執著的習氣)不好降伏。我見、我貪、我瞋、我痴、我慢,一個我出來,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就出現了。執著這個我,就有這些煩惱,所以執著我相是煩惱的根源。有我才有人,有人才有眾生,執著不斷,才有壽者相。所以要遠離名聞利養、人家恭敬供養。人家恭敬,你也不能得意忘形,這麼多人恭敬我,自己就迷失掉了,自己就墮落了。人家恭敬,你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所以我們修行人,被恭敬供養、名利淘汰的非常多,因為這些是順境。特別是講經說法,名聞利養就很容易接觸到。其他修苦行的,人家也不認識他,那一類的修行人,他比較不會接觸到名聞利養。講經說法接觸到名聞利養就特別多,出名了,你的知名度高了。名跟利它是相關的,你有名,那個利也就跟著來了,恭敬供養也就跟著來了。你幾個人能不動心?不容易。如果不是時時刻刻提起般若觀照的功夫,這個一來,你馬上就迷失了,自己還不知道,這個不容易。所以你沒有深入般若,不曉得自己名聞利養迷得那麼嚴重,不知道。你要深入才發現,這個名聞利養我們迷得很嚴重。所以,「說者不可著相」,這個非常重要。這對講經說法的人,特別看到這個地方,講經說法的人很容易生起名聞利養這個心。我在講《金剛經》給你們聽,你要恭敬供養我,那就著相了,這個說的人要特別特別注意。

  『聞者不可不存恭敬』。說者不可著相,聽聞的人不可以不存恭敬,為什麼?『尊重法故』。不是尊重那個人,那個講經說法的法師也不一定是聖人,當然有佛菩薩來示現,但是你還沒有證果都是凡夫。但是凡夫講經說法,只要他講的是經典上有根據的,他講的沒有講錯,我們也要恭敬,為什麼?尊重法。尊重法,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這個功德我們會得到。『不忘所自故』,我們自己才會得到這個利益。往往說者沒開悟,講經說法那個人沒開悟,但他講的沒有錯。講的沒有錯,但是他自己沒有悟入那個境界,他沒開悟,那個聽的人開悟了。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會說不如會聽」。會聽,你聽開悟了,那個講的還迷惑顛倒,你開悟了。講的人,為什麼會迷惑顛倒?他迷在名聞利養。聽的人,他沒有名聞利養,他至誠恭敬,他開悟了。

  這個我們也可以從《六祖壇經》得到一個例子,六祖他不認識字,他怎麼會講經說法?叫他讀經,他都不會讀。他是聽人家念《金剛經》,一個客人在客棧念《金剛經》。他去賣柴,在客棧有人在念,念那個是什麼?他就聽,聽了一下,他聽了就大悟。念經那個客人他沒開悟,他念是念,他不懂。後來六祖進去再問他,你剛才念什麼?他說:我念《金剛經》。那《金剛經》講的是什麼意思?那個客人說不上來,不會講,他只會念,他也不知道那個意思。然後六祖就給他講經說法,剛才你念那一段是什麼意思。那個客人一聽,大吃一驚,他說我念這麼久都不懂這些道理,你聽我念了一段,你就講得這麼好!從來沒聽過。也就是說這個人不是一般人,所以勸他到黃梅去參五祖。說你趕快去參五祖,你這個根器大利,聽我念這一段經文,你就有這個悟處。我念這麼久,我自己都沒有悟,你聽了一段,你就悟了,這個上上根。他是砍柴,然後供養他母親。他說:我去黃梅,我母親沒人照顧。家裡沒有生活費,靠砍柴來奉養他母親。那客人也很發心,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安家費。他說:給你拿回去,給你母親安家費,你趕快去黃梅參五祖。這是一個例子。

  在《經律異相》裡面,也是有講到這個公案,就是有一個老比丘,他很愚痴,但人很老實。老實人,愚不可及,這個也是很稀有的。有一天他就去問一個沙彌,那個沙彌很調皮,他就是請問他,有什麼方法,請這個沙彌教他證阿羅漢果的方法。他說:這個方法我有,你找我就對了。你只要把你的好吃的,有財物供養我,我就教你馬上證得阿羅漢果。這個老比丘很老實,他就真的一點懷疑都沒有,他說:真的?那沒有問題,我來供養你,你教我怎麼證阿羅漢。他說:好,你要供養我,我來教你。房子有四個角落,就叫他去東邊那個角落蹲一下,然後拿個香板在他頭打一下。打一下,你證須陀洹果了。他就說:我真的證須陀洹果。在那邊再打一下,證斯陀含果,二果了。好,我現在是二果了。在那邊再站一下,阿那含果了。在第四個角落再打一下,你證阿羅漢果了。那個老比丘真的就證阿羅漢果了。阿羅漢,他六種神通就現前了。就向他致謝,感謝教他證阿羅漢果的方法。小沙彌:我在跟你開玩笑的。他真的證果了。他是存心跟他開玩笑的,他看這個人這麼笨。

  就像《影塵回憶錄》倓虛老法師講,諦閑法師的道場,一個曬蠟燭的法師,就稱他曬蠟燭法師。那個曬蠟燭的法師,跟鍋漏匠同樣都是老實人。人很老實,很憨厚,笨笨的,人家就會找他開玩笑。就是找他開玩笑,他在做香燈師。以前沒有除濕機,所以寺院(特別在南方)潮濕,你看浙江、福建、廣東,這沿海都潮濕。夏天就出大太陽,所以《大藏經》就要搬出來曬,就是曬,除濕,把它曬乾,因為濕氣太重,經會長霉。以前寺院都有廣場,都拿出來曬,來除濕。有人跟他開玩笑,他說:你這個蠟燭也會長霉,蠟燭也要拿出來曬一曬。他真的就去把那些蠟燭全部搬出來曬,結果到晚上要收的時候,那個蠟燭全部融掉了。當家師看了,啼笑皆非,罵也不是。後來就報到諦老那邊去了,諦老就勸他,去阿育王寺拜舍利。因為那個當家師就是要把他遷單,他就是講一些好聽話說,跟諦老報告,你這個根性大利,你這根性不得了,你去阿育王寺,去拜舍利,一定會成就的。他真的就去了。去了,還要教他講話,他說:你去那邊,要跟人家講,將來我要學講經,像諦老和尚一樣,講經說法,弘範三界。他那個口音不標準,講成混飯三界,好像混飯吃的意思;弘範三界。那邊阿育王寺的執事也很慈悲,也就接納他。看他這個人,笨笨的,但是很老實。人很老實,就同意他去那裡了,然後他到那邊就拜舍利。阿育王寺有舍利,我去過幾次,去參拜過,有舍利。他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下來,他真的開悟了,拜舍利拜到開悟。後來回到觀宗寺,有時候諦閑法師要講經,有事情不能講,就請他代替。他開悟之後,真的會講經,不認識字,笨笨的,真的就會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印光祖師常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恭敬不是為了別人,是為自己,為成就自己的道業。所謂「尊師重道」,不是老師要你尊重他。老師要你尊重他,那個老師名聞利養,要人家恭敬供養,那不是真的善知識。你求學的學生,為什麼要恭敬老師?因為你尊重法。你看韋陀菩薩護法,他是護法,我們尊重,也是尊重法。因為一切佛都是從法生的,都要依這個法來修才能成佛,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沒有不尊重法的。所以「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下面第四條:

  【四、《大般若經》云,「帝釋每於善法堂,為天眾說般若波羅蜜法。有時不在,天眾若來,亦向空座作禮供養而去。」此即諸天遵依佛說,恭敬說經處之事實。】

  這一條是引用《大般若經》。《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剛才我搬箱子,裡面(慈光圖書館館長送我)一套《大般若經》,二、三十冊。《大般若經》裡面講,『帝釋每於善法堂』,「善法堂」是講經說法的一個講堂。我們現在講講堂,帝釋他的講堂叫做善法堂,也就是修十善,講十善的法堂。因為你要生到帝釋天(就是忉利天)要修十善,要修上品十善,你就生到這個天了,所以他那個講堂叫善法堂。帝釋,他也學佛天人也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也學佛,當然也聽《般若波羅蜜經》,聽了之後,帝釋天主他也會為天眾來說般若波羅蜜法,講這個佛法。帝釋天主,有時候他不在,不在,他講經說法的地方,那個座椅就空著。有時候他不在,天眾如果要來聽,但是帝釋天主他不在,不在就沒有講經說法。但是天眾來了,雖然沒有講經說法,他也向這個空的座位來作禮、來頂禮、來供養才離開,『作禮供養而去』。『此即諸天遵依佛說』,「諸天」,這些天人有學佛的,他也是遵照依佛所說的。講《金剛般若》這個地方,要恭敬供養,雖然帝釋天主沒有在講,來看到他那個講堂、那個座椅,就像我們這個講堂,來沒有法師講經,也是在那邊頂禮三拜,供養、上香、供花,這樣「作禮供養而去」。這也就是『恭敬說經處之事實。』恭敬講經處所實際上的一個例子。我們再看第五條:

  【五、法供養者,如普賢大士所說,「如說修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苦、勤修善根、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等是也。】

  這個講到『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供養」,這是對上,對長輩,對上面的稱為供養。供養有財供養,有財(財物,物質)的供養,也有法的供養。『如普賢大士所說』,比如說,我們聽佛說法,我們除了對佛的財的供養,物質方面的供養之外,我們還要法供養。法供養,怎麼供養?法是佛說給我們聽的,我們怎麼用法來供養佛?就『如說修行』,你依照佛說的這個佛法,修行的理論方法,依照這個在生活當中去把它落實,這個是法供養。再來就『利益眾生』,自己去修行,對眾生就是幫助。『攝受眾生』,「攝受」就是說接引,引導眾生來學佛。『代眾生苦』,「代眾生苦」,這個眾生苦,我們怎麼代?眾生在肚子痛,我們也不能替他痛。那怎麼代他受苦?代眾生苦,就是你要去幫助眾生,你要犧牲自己、你要奉獻自己。眾生不好度,你要修忍辱,而且你好心好意要度他、幫助他,他不了解,他反過來,他還毀謗你、侮辱你,甚至要陷害你,你都得忍受。你要度眾生就是要修六度,這個就是代眾生苦。不然你怎麼代?眾生的苦,誰有辦法代?誰都代替不了。代眾生苦的意思是這個,我們要明白。不是說眾生他在頭痛,我們可以替他痛一下,讓他減輕一下,這個沒辦法的。《無量壽經》講,「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受苦跟受樂,都是自己要去承當,沒有人代替。所以這個地方,代眾生苦是這個意思,你要度眾生、你要修行、你要幫助眾生,那你就要吃苦,修苦行,那就是叫代眾生苦。你不能去享受,那就代眾生苦。眾生,大家都在玩,吃喝玩樂,我在這邊,還要帶大家做法會、還要誦經,這麼辛苦,這個就是代眾生苦。人家放假,我們出家人不能放假,就這個意思。

  下面,『勤修善根』。「善根」,每一個人都有,善根有多有少。我們現在大家都有善根,沒有善根不會來學佛,但不多。《彌陀經》講,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就是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現在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那怎麼辦?要「勤修善根」,要培養成為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勤修善根,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就多念佛,多念佛就是勤修善根。你帶大家念佛也很辛苦,你要跟大家一起共修,帶大家念經也是勤修善根。這個就是培養,累積你的善根福德因緣,累積淨土資糧。所以你要勤,勤就是勤奮,不能懈怠。特別年紀比較輕就要勤修,如果你年紀老了,體力衰了,你要勤修都心有餘力不足。這是我個人的體會,現在真的不行了,體力衰了,無法逞強,所以修行趁年輕。你看古大德,二十幾歲就開悟了,年輕很苦,修苦行。年輕吃點苦,沒問題,你年紀大,你就沒辦法了。你想吃苦,你也沒辦法了,你沒有那個體力了。所以老年人只有念佛,多念佛。多聽佛經,多念佛,聽經、念佛就是勤修善根。像過去,二十幾年前,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他是平常很忙,他對佛教也很護持。年紀大了,得病了,沒有辦法了,他要辭掉林長的位子。李木源跟他講,你還掛個名,比較好辦事。後來他往生前四個月,他就坐輪椅。我們淨老和尚就拿經給他聽,給他聽經,就勸他念佛。聽經念佛,他這樣聽了,也有二、三年的時間。後來預知時至,他也就往生了。所以老年人的勤修善根,就是聽經、念佛。聽經是明理,念佛是修行,這個勤修善根。年輕人更要抓住美好的光陰來勤修善根。

  『不捨菩薩業』,「菩薩業」,自行化他就是菩薩業。你發心作菩薩,你就是菩薩。只是菩薩等級很多,你初發心的菩薩,也是菩薩。菩薩戒是不能捨戒的,你發願就是盡未來際。不像你受五戒、沙彌戒、比丘戒,那個頂多是盡形壽。小乘戒,它是有時間性,像八關齋戒最短,一日一夜。菩薩戒就沒有時空的限制了,盡未來際,發了心就是菩薩。菩薩就不能捨了,你不能捨戒,小乘戒可以捨戒。菩薩戒,你不能捨戒,你生生世世都要修菩薩道,才能成佛。『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你要求無上道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講白一點,你要求作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看六祖,去黃梅拜見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求作佛的。五祖說:你口氣很大,我還沒有聽到有人說要來作佛的。他來求作佛,他就是無上菩提心。那我們求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要求作佛。你作佛才能度眾生,才能圓滿的度眾生。所以「不離菩提心」,不能忘失菩提心。不離菩提心,我們要求作佛,作佛才圓滿。

  但是這個也有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你要有出離心,出離心就是菩提心,就是你要了生死這個心。無論修什麼法門,佛法出現在世間,就是要幫助我們解脫這個生死輪迴的大事。主要是了生死的,那不是世間善法。世間善法是教你得人天福報,不能出六道輪迴。佛法,大小乘佛法,都是教我們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法門很多,目標都是你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目標是這一個。如果不談了生死,那就不是佛法,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變成世間善法,那就不是佛法了,把出世間法變成世間善法,那個就不一樣了。所以菩提心,第一個要有出離心。特別我們淨土法門,你要有欣厭,其他法門他就不能取捨,但是淨土法門就是要取捨,捨娑婆取極樂。無論你修什麼法門,你都要有菩提心,菩提心。第一個就是你要有出離心,你要發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心,這是菩提心的初步。你自己能夠出離生死,再幫助眾生了生死,那就是化他了。如果你自己沒有出離心,你也不能幫助眾生出離六道,自己就出不了了。

  如果自己沒有出離心,說我發了無上菩提心,蕅益祖師在《寒笳集》講,我不相信。他說我不相信。他說如果沒有為了了生死,說他發了無上菩提心,蕅益祖師說,我更不相信。可見得菩提心,它是建立在你了生死這個出離心的基礎上,從這個基礎上再去提升的。所以我們學佛,我們為了什麼學佛?為何學佛?為什麼要學佛?為誰學佛?就是為自己了生死,為幫助眾生了生死,為這個。如果不是為這個,那你修了佛法,你縱然講《華嚴經》,也是變成世間法了,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講這個開示,也非常重要,真的都是對我們學佛人的當頭棒喝。他就是講到,學經教的,他的目的是什麼?將來做法師,甚至做大法師,他學經教的目的是要做法師,做大法師。參禪,去參話頭,要幹什麼?也不是為了生死,為了將來當禪師。學戒律?也不是為了生死,將來當律師。學密,學密法?也不是為了生死,為當金剛上師。學淨土,念佛?也不是為了生死,為了做一代宗師,要做祖師。現在很多人想爭做祖師,是為那個。你營福,營福就是辦行政工作,做事,替大家服務,也不是為了生死,為了權勢。為了你的權力、你的勢力、你的地位,這樣來做事的,為了權勢,他不是為了了生死。甚至包括做義工,種種的,不是為了了生死。所以這個跟菩提心就不相關,修到最後就是人天福報;如果修得不純,連人天福報也沒有,可能在惡道享福了。

  所以祖師又講,又開示說,如果你真為了生死,真發這個心,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出離心,你參禪會開悟,你學講經會開悟,你學密會開悟,你學戒律會開悟,你念佛會開悟,你做苦工會開悟,因為定盤星正確。辨方位的羅盤,蕅益祖師講定盤星,我們現在叫做定位導航。我們現在開車定位導航正確,你從哪條路走都會到達目標。所以我們沒有看祖師這個開示,搞了半天,自己沒有發菩提心,以為自己發了菩提心。不是嘴巴念一念就發菩提心了,不是的,不能搞錯。我們念佛也是一樣,念佛你真為了生死,也會開悟。不是說念佛只是往生,不會開悟,不是。你真為了生死來念佛,你看海賢老和尚,一個字不認識的,他都念開悟了。海慶法師也是不認識字的,老實念佛,他真為生死。真為生死,他真幹,他就開悟了。不是說念佛就只能往生,不會開悟,不是的,一樣也是會開悟。關鍵你的定盤星定得對不對?你的定位導航有沒有錯誤?你定位導航定錯了,你就導到田當中去了。以前我們開車,那個導航如果錯了,給我們導到田當中去。它說到了,我們一看田當中,那就是你定位自己沒搞清楚。發菩提心是這個很關鍵,第一個你要有出離心。所以,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我們沒有出離心。我們說願生西方,你真願意去嗎?我願意。願意是嘴巴在講的,你心裡願不願意?那個心才算數,才算,嘴巴講的不算。嘴巴,大家會講,講得很好聽,心裡真的放得下嗎?你真願意去嗎?如果現在阿彌陀佛要來接我們去,這個世界這一切,你能放得下嗎?不行,我廟還沒蓋好。阿彌陀佛說,那來生來世再來吧!這個就是要問自己,這個不能作假。這樁事情是不能作假的,要真實心中作,那才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也開示說,世人,我們每一個人聽到死都會悚然,都會害怕。

  你說你不怕死,我不相信。如果你問我,怕不怕死?我說我很怕,我怕死了!我真的很怕死,所以現在不敢出國,就是怕死,因為現在疫情這麼嚴重,就是怕死。現在叫我去打疫苗,我也不敢打,因為聽說八百多人被打死了,我也不敢去打。所以我想一想,我很怕死。我去台南張居士說,那麼怕死,人都要死。他說他去打疫苗,問我有沒有打?我說沒有,我說我很怕死。人都要死的,怕什麼?我說我就是很怕。當然怕還是要死,也不是說怕就不用死,怕還是要死。人也不是說,你意志很堅強,你就不會死。如果你意志很堅強就不會死,那佛就不用出現在世間,給你講經說法,給我們講,勸我們怎麼了生死,還那麼麻煩幹什麼?你就意志很堅強就不會死了。再堅強,他還是會死,是不是?秦始皇也是很怕死,誰能跟他比?武力那麼強,當皇帝。當了皇帝,就更怕死了,所以才要派人去找長生不老藥。為什麼要找那些藥?怕死。誰不怕?怕死也得死,不是說你怕了就不會死,照樣死。要怎麼樣才會不死?蕅益祖師講,你放下,求生極樂世界就不會死了,無量壽就不會死了。你放不下,你肯定會死;不想死,你就要放下,就這麼簡單。眼前活計你放不下,眼前活計就是我們眼前牽腸掛肚,這個放不下。當然這個是講我自己,不是講給你們聽的,提醒我自己,要有出離心。有了出離心,我們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這個信願才生得起來。如果我們留戀這個世間,貪戀這個世間,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捨不得放下這個娑婆世界,你說願生極樂,你是有口無心,嘴巴在講。你那個願生不起來,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不會相應。我們修淨土,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開示,你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無上菩提心。他講得很簡單明瞭,但是我們聽了,好像聽懂了,其實我們有沒有懂?沒懂。我剛才跟大家分享的,你大概有體會一點了,大家應該有所感受。我為什麼說怕死?因為我大病三次,都是瀕臨死亡。我還沒有大病的時候,覺得死,我不怕。當然病沒有來,講得很輕鬆;病一來就不一樣,看你怕不怕?不怕,你就不用到醫院。真不怕死的人,什麼病來,他真的就是求阿彌陀佛無上醫王,那是真幹的。但是我做不到,病一來,受不了,還要找醫生。

  所以印光祖師講,你真信發願,你念佛,真的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但是我們這個信很難,不容易,不要以為我們相信了,難信之法。《彌陀經》講,「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因為我們有懷疑。沒有,我沒有懷疑。我們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自己有懷疑,以為沒有懷疑。所以《淨語》夏老居士講,「誤人第一是多疑,疑網纏心不易知」,「疑能生苦苦生疑」。懷疑能生苦,苦又生懷疑。疑網纏縛在我們的心,不容易知道,好像那個魚的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的心裡。所以信難,難信之法,行不難。你真信,你就會發願了。願以導行,所以信願表現在執持名號,念佛這上面。如果我們念佛不認真,不會執持名號,就是我們沒有信願。沒有信願,念佛就不會一向專念,不會一心繫念。如果真信切願,你念佛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一樣往生,只是品位低一點。沒有一心不亂,你真信切願,能往生;你沒有信願,一向專念,不能往生。你功夫念得再好,你如果不想去極樂世界,那不能往生,道理很簡單,因為你不願意去。不是阿彌陀佛不願意接,阿彌陀佛是隨時歡迎,我們還不想去。這樣你佛念得再好,不是佛不接引,佛的手不是二十四小時都放這樣嗎?他也沒有一個時候說我暫時不接,沒有,隨時歡迎。但是我們要不要去?念佛的人很多,真正要去西方的人不多,要搞清楚這一點。所以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因為想去的人少。關鍵在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往生的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所以我們要在這個信願去加強。信願你真正具足了,你真信發願,這樣念佛,你馬上就相應。這個要提起,雖然淨土是易行道,但是難信之法,還是要有一定的條件。

  我四年前盲腸發炎,住長庚醫院,很難受,那時候就真想往生。隔一天,醫生說不能開刀,開刀會變腹膜炎,已經過了開刀時期。日夜打抗生素,打的、吃的,真的是受盡折磨,那時候很想往生。有一天晚上,我就夢到佛像,我們在國際會議中心,我們做三時繫念,大廳有一尊圓滿大佛像,夢到那一尊。那一尊就是在地上,就是看到那尊佛像,就很想往生。但是沒有多久,好像天上掉了一塊帆布,就把那個佛像蓋起來了,我就醒過來了。醒過來,我想一想,大概佛還要我再過一段時間吧!因為蓋起來,表示就是時間還沒到,所以我就想可能時間還沒到,不然我就很想往生,不想在世間受這個折磨了。就掉了一塊帆布蓋起來,現在暫時先不要想,其實很想往生。我聽到淨土法門,大概十八、九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很想往生,因為那個時候生活很苦,又窮。因為窮都做苦工,聽到淨土法門,讀到《無量壽經》,在那邊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好羨慕!那個時候念佛念得有夠勤快的。那個時候,我在大同公司打工,一直工作,一直念佛,一直想求往生,佛怎麼不趕快來接我?我十九歲就很想往生了。但是那個時候遇到一個基督教的,每天給我傳教。那個時候聽老和尚講經了,十九歲就聽講經了,懂了一點佛法。我問他的問題,他都無法回答,所以我就沒有辦法接受他的傳教。如果不懂一點佛法的人,很容易被他度過去,度過去信基督教。他是很積極的,他給你傳教,他就講、講、講,你如果沒有一個道理去分辨,你就會跟著他走,因為我有聽經,有這個底子。你講這個沒道理,你說上帝創造萬物。我就問他:那上帝誰創造的?他就回答我說,上帝本來就有。我就不會聽他的了。還有一次在新生南路,那個時候在台北工專工作,傍晚的時候,兩個牧師把我拉去。他說新生南路一個美國回來的牧師很會講道,一定要我去聽。我說:我沒時間。我給你出計程車費。一個人把我拉去坐計程車,他就陪我坐,他說我給你出車費,不要你出錢。另外一個人,再去拉另外一個人。這樣把我拉過去新生南路,去那個教堂聽道。人很多,聽了大家都鼓掌。後來我聽,聽到有一句,我印象最深的。那個牧師講得天花亂墜,他說上帝多厲害,你知道嗎?把我們人的鼻子造得鼻孔朝下。如果當時給我們造這個鼻孔朝上,一下雨,我們就積水了。我聽得都快笑出來了,因為那時候聽老和尚講《楞嚴經》,「開慧楞嚴」,講那個太幼稚了,所以聽一聽,笑一笑。

  好,今天我們《金剛經》講座,到這裡是一個段落。星期三,我們再繼續來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祝大家福慧增長,身心安康,闔家平安。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