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六集)  2022/10/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66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十五頁,倒數第四行,我們從二十五這裡看起:

  【二五、必須多讀大乘,親近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此是遣蕩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則慧光開矣。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

  我們從這條看起,這一條所講的也就是幫助我們斷除妄念的一個原則、方法。首先『必須多讀大乘』,這個「大乘」就是大乘經典,也就是讀經,此地並沒有指定讀哪一部大乘經典。「多讀」,多讀兩個字有兩個意思,兩方面的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一部經讀很多遍,比如說《金剛經》你念個三千遍、五千遍、一萬遍,多讀,讀愈多愈好。過去家師淨老和尚也常勸同修,一部經基本讀三千遍。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我們淨老和尚常常勸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讀三千遍。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多讀,讀愈多愈好,讀到熟透了就開悟了,從小悟累積到大悟。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讀一千遍,小悟。讀誦,原則就是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經裡面的意思。讀誦經典也是一種心定,實際上也是戒定慧三學同時修學的。當讀經的時候他就不會去做壞事了,身不會做殺盜淫,口也不會去講壞話、去罵人,意要專注在經文上。讀經、念佛、念咒,同樣一個道理,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念佛也是一樣,念咒也是一樣。經是如來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那就是至善了。讀經的時候不會去造惡業,接受如來自性至善的語言文字薰習,那是最善的,至善,眾善奉行也都有了,,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讀經心要專,這是修定,定久了智慧就開了,所以讀經會開悟。但是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它的意思,那就打妄想了。這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不要刻意去想。就是每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不要讀錯,不要念漏掉,專心讀,恭敬心讀。當你有妄念來打閒岔,這跟念佛一樣,不要理會妄念,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文上面;念佛,你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佛號;念咒,集中在咒語。這樣一直念下去,經讀一千遍,的確會有小悟,讀兩千遍就大悟了,沒有大悟也有中悟;讀三千遍,根性比較利的,大徹大悟。所以讀經是修戒定慧的,你只要至誠恭敬,不要分別、不要執著,每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讀得清楚,不要讀錯,不要漏掉,恭恭敬敬讀下去,一直念下去,念久了,遍數念多了,你自自然然會有悟處。那個悟不是刻意去想的,自然明白,你念久了,你自然明白它的意思,這就是悟。這個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大徹大悟。所以一部經,我們淨老和尚的標準是三千遍。《無量壽經》讀超過三千遍的人大有人在,甚至讀了一萬多遍都有。讀經,每個人得的利益也不相同,有的人讀開悟了,有的人還是沒開悟,但是種善根這個利益肯定有,消業障,這個一定有。讀經要有方法,就是剛才講的,要恭敬至誠,好像佛在面前給我們開示一樣,不敢懈怠放逸。至誠恭敬,這樣才能消業障、開智慧;如果讀經好像看小說一樣,那是種種善根,現前得不到利益。經本也不能亂擺、亂丟,要恭敬,才會開智慧。所以有經典就如同佛在一樣,那樣的一個恭敬心,我們自然能夠消業障、增福慧。所以一部經讀愈多愈好。

  另外一個意思,是讀很多種大乘經典,多讀各種大乘經典。為什麼你要讀其他的大乘經典?因為一部經總是受文字的限制,沒有辦法方方面面都說得很詳細。我們現在讀的《無量壽經》算是很完整、很圓滿,但是有一些經文,你還是要去讀其他的經典來以經解經,補充說明,你才知道這句在講什麼。像《無量壽經》講「修十善業」,就只有從不殺生到不貪、不瞋、不痴,十善的內容它提出一個綱目,細目我們就不了解了;細目,你要去讀《十善業道經》,你才知道這一句它講的內容。如果再延伸出去,《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輪經》,這三部經都是講十善十惡的、講因果的。以經解經。所以黃念老用一百九十幾種的經論、祖師的註解來註解《無量壽經》。如果沒有去讀這些大乘經,他怎麼能夠去註解?這是另外一個說法。你沒有讀其他的大乘經典,這一部經的義理你理解得不圓滿。這個也看各人根器、各人的時間,有的人有時間、有這個根器,他可以多讀;有的人他的根性比較差,他能讀一部就不錯了;甚至有的人,他一部都沒辦法讀的。所以能夠多讀,或者多聽經,這個對我們修行才有幫助。

  『親近善知識』,除了讀誦這些大乘經典,你讀一部也好,讀三部、五部也好,十部、八部也好,讀經之外還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老師,老師給我們指點,要親近。像我們親近上淨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雖然圓寂了,但是留下豐富的講經的影音資料,我們一輩子都聽不完。聽經,也就是親近善知識。除了親近善知識,還有同參道友也非常重要,同參道友,依眾靠眾互相切磋琢磨,這個也非常重要。所謂師友、師友,老師、同參道友都需要,缺一不可。同參道友互相勉勵、互相交流,切磋琢磨,老師來指點。像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到台中蓮社求學,他也找了幾個同學。因為平常老師很忙,李老師還要上班,還要到學校上課,還要管蓮社、圖書館,要跟他見面,一個星期之前就要約了,他太忙了,沒時間,所以他們跟老師見面,只有每個星期三到蓮社去聽經。老師講經,也沒有很多時間跟這些同學一起交流,總是要約個時間,所以跟老師見面的時間很少。同學呢?我們老和尚他是出家人,等於是專業的學習講經,但是其他的同學都是在家人,在家人要上班,所以他們也是約一個星期聚會一次。除了聽老師講經之外,同學一個星期聚會一次,遇到什麼問題,大家提出來討論,討論能解決的,那就不用去問老師了;如果真的解決不了,再去向老師請教。因為老師太忙了,同學之間大家可以解決了,那就不用去耽誤老師的時間。所以讀誦大乘,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主要是啟請善知識『指示修學門徑』,要怎麼修、要怎麼學?要有善知識來指點。

  我們一生修學能不能成就,親近善知識也是一個關鍵。但是親近善知識,實在講也是緣分。善知識他也不會去標榜自己,不會去宣傳自己,真正的善知識都是很謙虛。我們遇到要有緣分,有緣分聽善知識講經指導,我們能夠理解,能夠理解是我們的善根;能夠理解、能夠接受、能依教奉行,那就有福德,善根、福德、因緣都要具足。有些人他有這個因緣遇到善知識,但是善知識講的他聽不懂;有的他聽了,他不生歡喜心,他不能接受。有業障,他也不願意親近真正的善知識,他把真正的善知識看作不是善知識,當面錯過,或者聽人家講些閒言閒語,不去親近善知識,那也當面錯過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他三個老師都有人批評。章嘉大師,說他是政治和尚,他也當總統府資政,人家也批評;李老師,人家批評就更多了;方東美教授也是有人批評。到了我們淨老和尚,批評的人就更多,批評、毀謗、攻擊。往往有一些人他不認識,聽人家這麼批評,他就不願意來親近了,這個也很多,還沒看過、接觸過。老同修,常年聽經的就了解,知道有一些人他是惡意攻擊,不會離開善知識。也有一些聽經聽了很久,聽人家批評,講一些壞話,他也就離開了,這個也有,這個就很可惜。

  親近善知識,以古人的標準,要開悟了你才能離開。開悟了,你自己才知道怎麼修、怎麼學,才認識路,否則你一生的修學盲修瞎練,沒有結果,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浪費體力。所以我們一生學佛的成敗,善知識是一個關鍵,他指點你。這個也就是各有因緣,善導大師講「遇緣不同」,每個人的緣不一樣。我們總是希望把善知識介紹給人,我們很仰慕的、很恭敬的善知識,別人不見得認為他是善知識,這個就是緣分不一樣。親近善知識一個原則,也是一樣,都是恭敬至誠,所以你對哪一個善知識,對他最恭敬、最仰慕的,跟他學會有成就。如果對這個善知識,對他一點恭敬心都沒有,恭敬心生不起來,那這個善知識是佛再來也不行,你跟他學得不到利益。所以這個也是各人的緣。

  有善知識,當然也有惡知識。邪知邪見的知識,現在在這個世間也是如恆河沙,《楞嚴經》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有能力去辨別誰是善知識?這個只有求佛力加持。我們淨宗學會,我們淨老和尚也是真正的善知識,我親近他五十多年了。大家聽他講經,剛開始聽不懂,多聽幾遍你就懂了,懂了你就法喜充滿。

  這個三句給我們講多讀大乘,經典要多讀,讀一種或者讀幾種;要親近善知識,請善知識指示修學的門徑,我們才不會走冤枉路。善知識,祖師大德也都是善知識。像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推薦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你要學《金剛經》,他推薦這一部。這一部是民國初年江味農老居士他的集註,可以說是古來《金剛經》註解的集大成,把它會集起來,他深入了四十年。所以我們學《金剛經》,我們老和尚推薦這個《講義》,這也是善知識。老和尚給我們指點,我們看了之後,真的一點不假,真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指點,就靠我們自己摸索,我們到底摸得對不對,那也不知道;有善知識指點,我們就方便了。

  這裡講,『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讀這些大乘經典,親近善知識,修學法門要怎麼修?「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這個六塵等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我們接觸的這些境界就是五欲六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切是什麼?唯虛無實,唯有虛妄,不是真實的。不為所迷,關鍵在這一句,就是不被這個虛妄的塵境迷惑了。我們為什麼會迷惑?因為把它當真了。以為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真有,我可以得到的,我可以佔有、我可以控制,這個就執著了,執著就生煩惱,就造業了。放不下,我們的問題就是出在這裡,把這一切當真。我們聽到經典這麼講,我們是有這個概念,實際上怎麼樣?我們還是當真,心裡還是放不下。那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要修行,要下功夫,功夫深了,你真正看到事實真相,自然就放下,絲毫就不勉強;功夫不到,還是放不下。我們聽經總是有個概念,知道這個道理,但事實上我們還是要去下功夫,去修行。這一切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這一切法從哪裡來?從我們的心現出來。山河大地,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從我們的心,唯有我們的心,心現識變。就好像我們晚上作夢,作夢的時候有自己也有別人,有善人、有惡人,有好夢、有惡夢,有山河大地。夢境很多,無量無邊,每一天作的夢不一樣。夢中的人事物從哪裡來?自己的心現出來的,沒有別人,唯有自己。我們從這個地方去理解「心外無法」,離開心沒有法。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你說我們的心在哪裡?到處都是,遍一切處,這一切都我們心現的。心現的,這些虛妄的塵境我們要看破,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看破自然就放下了,知道那是虛妄的,就不執著了,不著相了;如果沒有真正看破,放不下。所以這個地方給我們講止觀的原理,止是放下,觀是看破;觀當中有止,止當中有觀。我們去觀察這些事事物物,我們看眼前這一切也不難體會,你看無常,哪一樁事情它是永恆存在?時時刻刻在變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事實是剎那剎那在生滅,一刻也不停的,你抓不住,你掌控不了。

  孔子講「富貴如浮雲」,好像天上那個雲,雲很快散掉,就沒有了,一生再榮耀、再富貴也都是虛妄的。我們一般人只是到死了以後才知道什麼都帶不走,實際上我們還沒死就什麼都帶不走,不是等到死了才帶不走,現在就帶不走。我們能帶走什麼?帶走業力,這個可以帶走的;你念經可以帶走,念佛可以帶走,造惡業、造善業可以帶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講人死了,你是當國王,你一口氣不來,地位沒了,你的權力沒有了,你的財富沒有了,你的兵車、你的眷屬、你的國家、自己的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了,這些都跟你沒有關係了。實在講,我們晚上睡覺睡著了,這一切就跟我們沒有關係了,銀行多少錢、房子幾間、多少家親眷屬;睡著了,人家把我們扛去丟到水裡也不知道,何況身外之物?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這樣慢慢會看破,要這樣去觀。「首先要明瞭六塵等境,唯虛無實,不為所迷」,我們要從現實的這個去觀它虛假,知道它虛假,這樣才慢慢我們會看破。我們晚上睡覺就要這麼觀,過去淨老和尚教我們觀死,我們躺下去跟死人不是一樣嗎?所以印光大師寫個「死」字,貼在我們的寮房,我們躺下去,腳底上面一看就是「死」,躺下去就看到那個字,那就是告訴我們,躺下就是死了。我們老和尚常講,每個人每一天都要小死一次;大死沒有呼吸了,小死還在呼吸,睡醒又起來了,睡著的時候跟死人一樣。當我們睡著了,白天這一切就如夢幻泡影。就像我們晚上作夢一樣,晚上作夢,我有好多房子,我錢好多,有很多汽車、很多眷屬,榮華富貴,早上醒過來一場夢,虛妄的,不是真的。當我們晚上睡覺在作夢的時候,白天這一切也不都成了夢嗎?所以《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確是夢,以夢做一個代表,後面是陪襯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觀。

  這個地方也要補充說明,我們觀就是說你心裡不要執著,要放下。晚上我們睡覺的時候就要放下,你不要想有明天,我記得老和尚教我們,修行人沒有明天,只有今天。你不要想明天,來日方長,不要想。只有今天,不要想明天,明天的事情明天還活著再說,活著再來處理;那一口氣不來,你又能怎麼樣?今天還活著,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該做的事要做,不是說我放下了,什麼事都不幹了,不是那個意思,你就著空了。不能著有,不能著空。你做很多事,但是你不執著,二邊都放下了。該做的你就做。佛門一句話好像聽起來很平常,但是我覺得很有深義(很深的意義),「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因為你還活著;哪一天一口氣不來,那就是要放下了。所以我們晚上睡覺不要想太多,我們還活著,能夠處理盡量給它妥善處理,不要給別人造成他的困擾,盡心盡力就好。但是也不是我們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有時候因緣就沒有辦法讓你處理得很圓滿,壽命到了你也要走。所以我們老和尚就在八十幾歲寫一首偈,這首偈好像是說,「世事塵緣沒完沒了」,很多,你說什麼時候了?沒完沒了的。因為沒完沒了,念佛求生淨土就一了百了。的確也是這樣,所以我們還在世一天就做一天。做事當然有計畫、有目標,這些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做完了就放下,不要再去想,事情來了再去繼續做。沒有到的事情也不必事先想得太多,想太多都是打妄想,計畫要怎麼做、怎麼做。當然有些事情需要計畫,但是不要把它當真。計畫你要計畫,為什麼不當真?我們常常聽說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一通電話。這世間無常,變來變去,特別現在這個時代,變化的幅度太大了。昨天新加坡的同修來,他們做生意的,也很感慨,看到現在這個時勢,以前人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他說現在大概三年(恐怕三年都不到),三年河東,三年河西,這個也是我們當前的一個事實情況。你看富豪榜,前五百名常常在換名字,而且很快,所以古人講「富不過三代」,現在一代都過不了,有的甚至幾年。你看過去蔡老師講《弟子規》,幾年那個企業就沒有了。這個我們都要看清楚,眼前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個實際狀況要了解。最重要,不為所迷,不要被這些迷惑了,但是我們常常被迷惑。

  下面講,「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此是遣蕩塵境之方便,漸漸乃能胸無點塵。則慧光開矣』。要知道這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心,離開我們的心就沒有這一切。「此是遣蕩塵境之方便」,遣就是遣除、遣散,蕩就是清乾淨。這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像作夢一樣,不要被迷了。但是這個也要提起觀照功夫才不會被迷,如果沒有高度的提起觀照,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還是一樣被迷。就像我們看電視,我們常常被迷,看手機也是被迷。這個是不是塵境?是塵境。那會修行的人,看這個是在修行;不會修行,看這個就被它迷了,迷惑顛倒就造業。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做了很多《金剛經》的偈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做這個圓圓的貼紙,透明的,貼在電視角落。貼在那裡幹什麼?要提醒我們同修,你看電視要提起觀照,不要被它迷了,它哭跟著哭,它笑跟著笑,知道這些是假的。你如果看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看電視會開悟,是在修行。我只看到一個,台南南天台般若精舍開心法師,我看到他是看電視在修行。我們師父講經,說看電視也在修行,但是他老人家自己不看電視。如果我們不懂得修行、不懂得起觀照,那當然不看是最好,因為我們不懂得觀照,一看就會迷了。那個要小乘的方法,隔離,不要接觸。大乘的修法,他是接觸,但是不被它迷,這個境界就高了,就《金剛經》講的,在這個境界。

  所以我看到台南般若精舍(南天台般若精舍)開心法師,三十幾年前我去他那裡掛單,我們老和尚說他定功很深,比我得戒和尚廣欽老和尚的定功還深,我就很好奇,去掛單,我一進去就看他老人家坐在客廳看電視。他不會講國語,都講台語,他跟我們老和尚都是講台語。我進去看,看他在看什麼?看歌仔戲。我就走過去,跟他請安問好。我說師父,你在看歌仔戲,看哪一齣?他說我在修三止三觀。天台宗修三止三觀,空假中,一心三觀。我們師父說他定功很深,我很好奇,我進去看他看電視。注意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神跟一般人真的不一樣。如果沒有師父講,我第一次跟他見面,我也有眼不識泰山,也是把他當作一般法師。所以我看到他是看電視在修觀的,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現在每個人大概都幾乎離不開手機、電腦,比過去看電視的機率要多,但是我們修觀的原則還是一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每一次看手機,那手機裡面都是在動,我們想一想,是那個手機在動,還是我們的心在動?我們的心在動。萬法唯心,離開我們的心就沒有這一切。所以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說,看到兩個人在下圍棋,你要贏,我也要贏;你圍我,我也要圍你,他們的精神都貫在那個棋子上面,心就在那個棋子上面,蓮池大師說,我只看到兩個肉柱坐在那裡。旁邊的人說,怎麼肉柱?明明兩個人!他說那兩個人,他們的心都跑到圍棋裡面。他兩個人身體坐在那邊,就好像兩個肉柱坐在那裡而已,他心不在那裡,他心在圍棋上。

  所以,知一切法唯心,心外無法。這個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半部講了一些,也是值得我們去參照。事實上都是我們心的作用,一個事情、一樣東西,每個人看都不一樣。這一切法,這些名字相,長短、方圓從哪裡來?都是我們的心在分別。你說這個球是圓的,它自己有沒有說它是圓的?沒有,是我們講的。方圓、長短、大小,那不都是我們的心在分別嗎?那些境界有說它是長的、它是短的、它是圓的、它是方的,那境界有沒有這樣講?這顆球圓的,它自己有沒有說我是圓的?那圓的是怎麼來的?我們人給它設定的,這個是圓的。所以我們從這些去體會什麼叫一切法唯心。一切法唯心想生,從我們的心想所產生的;離開我們的心,什麼都沒有了。這是「遣蕩塵境之方便」,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排遣。「漸漸乃能胸無點塵」,漸漸心就不會去執著這些了,就是不會把這一切放在心上了,知道那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就像作夢一樣,我們要常常這樣去觀。

  『縱有念頭,亦極微薄,然後乃能斷之。』觀久了,妄念就減少,縱然有念頭也很微薄,這個妄念很微薄,然後就斷除妄念。妄念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斷不掉了,因為虛妄的才能斷得掉,真的怎麼斷?我們念佛法門有個方便,就是以佛念來代替這些妄念,這最方便的、也最直截了當的。所以晚上我們睡覺都全部放下,就放念佛機,耳聽佛號,心裡默念。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教我們同修,我今天做了一天,晚上躺下去就求阿彌陀佛來接引。每一天作如是觀,觀久習慣了,到臨命終佛來了,我們自然就跟佛走了。把這個身體忘掉,跟阿彌陀佛的法身就契合了,換一個蓮花化身。不要執著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人家怎麼處理都好,在世你能交代去交代,不能交代無所謂,反正人死了,隨便人家怎麼處理,就不要去執著了。

  好,我們再看下面一條,第二十六:

  【二六、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經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也。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等覺菩薩復用此法,斷最後一分極細無明而成佛果。】

  這一條,『開智慧是轉凡入聖之樞紐』,我們凡夫開了智慧就是「轉凡入聖」,這個樞紐就是在「開智慧」,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經云,「以是名字奉持」。「名字」是金剛般若』,以這個名字來奉持。『故此經所明義趣,皆是開其金剛智也。』這部經所說明的義趣,都是開啟我們自性的金剛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每一個人都有,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要怎麼開啟?『離名字、離言說、離心緣、離念是也。』你離這個,你的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離,就是不要執著名字相,離言說相、心緣相(心去想)。「離念」,離四句百非,因為我們一起心動念總是落在這個四句,不是有就是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些只要一起心動念,總離不開這四句,四句一展開就百非,四句百非。一個有、一個無、一個非有非無、一個亦有亦無,總離不開這個四句。真正悟入了,你怎麼說都對,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怎麼說都對;我們沒有悟入,怎麼講總是落在四句,都不對,關鍵我們都是妄念。

  『離念即是斷無明。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這些說法還是方便說;如果講真的,就是《心經》講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最直接的、最圓頓的、最究竟的說法。無明本來沒有,沒有無明,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無無明就是沒有眾生,無無明盡就是沒有佛,所以生佛兩泯即是佛,才是真正的佛。佛在大乘經講的義趣都是在這個地方,不容易體會,但是那個才是真的。《心經》我們天天在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給你講真話,最直接跟你講。這裡講「分分斷」,這個是方便說,到最後還是歸到《心經》,斷到最後是什麼?「以無所得故」。你不要以為還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得到,那又錯了。《般若經》歸結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得什麼?它本來就具足,本來就有;本來沒有,現在有了才叫得,它本來就有。

  密宗講,「阿字本不生」,本不生什麼意思?它本來就存在的。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存在,本來就有,它沒有生。生是什麼?它沒有,現在生出來了。有生,它就有滅。我們這個身體,母親還沒有把我們生出來,沒有;生出來,有了。生了以後怎麼樣?就死了,死了就滅了,所以它是生滅法。我們的自性它本不生,它本來就存在,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在身體裡面這個六根,根中之性,我們把這個迷失了。迷失了,它還是在,只是迷了,你不知道,以為沒有了,實際上它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它本來就存在,本不生,不生它就不滅。所以佛家講無生,它的理論就建立在這個地方。無生就無滅,有生它就有滅。無生是不生滅法,有生就是生滅法,生滅法是虛妄的,無生才是真的。佛教我們認識你自己本來面目,現在我們是不認識自己,把外面的虛妄相當作是真的,把真正的自己迷失了,不知道。所以佛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給我們指點,教我們就路還家,找回自己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

  好,我們再看第二十七:

  【二七、總而言之,此兩節經旨,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以清妄念之源,此是智慧。更須破除攀緣心想,以截斷妄念之流。此是能斷。作觀、念佛,乃能斷之方便。】

  這條做個總結。『總而言之』,這兩節經文的宗旨,『即是先須了徹無有定法』。我們必須先徹底了解「無有定法」,法沒有一個定法,不要執著,以這樣來清除妄念的根源。就是妄念的根源總是把這個法以為是真的,有定法,它是固定的,佛給我們講沒有定法,虛妄的,這樣來清除我們的妄念。『此是智慧』,這個是智慧。『更須破除攀緣心想』,破除對外攀緣的心,以這個來『截斷妄念之流』,像流水把它截斷,不讓它再流了。『此是能斷』,能夠斷妄念的。方法,『作觀』,你修止觀、修觀照,或者『念佛』,『乃能斷之方便』,你修觀也好、念佛也好,都是斷妄念的方便。我們修淨土,用念佛來斷除妄念。教下修止觀,我們念佛也是觀,你能夠提起一句佛號就是觀,這個我們要常常提起,現在有念佛機來提醒、來幫助。

  【二八、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念念不違如來,即是一心念佛也。求生淨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也。】

  這一小節最後一條講,『奉持即是念念不忘佛說』,不要忘記佛說的這些教導,佛在《金剛經》講的我們念念不忘。沒有辦法記住那麼多,我們記個一句、兩句也可以,比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比較好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也好記。或者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心在哪裡?你得不到。過去都已經過去了,你找也找不到;你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未來,未來還沒到。三心不可得。《金剛經》有哪一句你參透了,全部都通了。看哪一句你參得比較得力,你就常常提起那一句。這個要在生活當中去觀才起作用;你沒有在生活上去觀,那不起作用。但是我們常常忘記了,那個人講話很衝,我們火就上來了,這個時候要趕快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的。假是假的,但是氣是真的,那怎麼辦?如果不行,那趕快念佛。如果你提起這個觀照叫智觀,智慧觀;這個觀你不得力,用念佛來給它壓。

  『念念不違如來』,不違背如來所教導的,『即是一心念佛也。求生淨土,即是一生究竟圓滿也』。要一心念佛,當我們心很亂就提起一句佛號。常常想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一句你可以套在很多方面,你在生氣的時候,瞋恨心起來,佛號投於瞋心,瞋心不得不佛;貪心起來了,佛號投於貪心,貪心不得不佛;愚痴心起來了,佛號投於痴心,痴心不得不佛;傲慢心起來了,佛號投於慢心,慢心不得不佛。它的亂心是總包括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心不平,心懊惱了,種種的,就提起佛號,好像「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就用這個方法。我們念佛人有這個方便,我們懂得一些止觀的原理,也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相輔相成。所以《金剛經講義》對我們念佛功夫能夠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也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特別是看破放下,念佛功夫才真正得力。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我們建議大家,念佛機現在很方便,晚上睡覺不要忘記開念佛機。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