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煩惱輕、智慧長的方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八集)  2020/10/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28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翻開經本三十八頁,我們從第六行第七段看起。這段的經文就是: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段經文的第六條。我們今天接著來看第七,請看《講義節要》:

  【七、讀經,是經轉我。作觀,則為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我轉經,則常生智慧,更為重要功夫。】

  這一條,《講義》節錄出重要的部分,講到『讀經』。「讀經」,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在一般稱為教下,就是學習經教)都必須讀經。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對於哪一部經比較有緣、比較喜歡就會去讀誦。在我們淨宗學會,我們淨老和尚在三十年前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這部經之後,成立了淨宗學會。在海內外,很多同修聽到這部經非常歡喜,紛紛成立淨宗學會。當時我們淨老和尚提倡這部經讀三千遍,過去也提倡讀《地藏經》、提倡讀《金剛經》,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讀誦(讀經)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不但佛弟子,就是學習世間聖賢教育的學人,讀經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特別是古聖先賢提倡「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經,不但學佛,學儒、學道,讀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同修有人每天固定讀一部經,沒有時間讀《無量壽經》,讀一部《彌陀經》也好。特別年紀大的人,《無量壽經》太長,記性不好,讀《彌陀經》就可以了。如果可以讀《無量壽經》當然是更好,這部經講得詳細。學習《金剛經》,讀誦《金剛經》的人,自古以來也非常多。有一部書叫《金剛經持驗記》,就是讀誦《金剛經》的人,他讀到有感應,這個感應也不可思議。有的人喜歡讀《金剛經》,所以讀《金剛經》的人不少。讀經要怎麼讀?這個很重要。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怎麼樣讀經?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跟我們提起,我們讀經跟研究經教是不一樣。研究經教,研究這句怎麼講、這句是什麼意思,看註解、看講義,這個是研究這些經註,經典的註解。

  讀經它是修定,所以讀經實在講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的時候,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經文的意思,一面讀一面想,讀到這一句,想到這句什麼意思;讀到下面一句,又想這是什麼意思,這樣的讀經就把戒定慧破壞了,打妄想了。讀經,要怎麼讀才是修戒定慧?就是讀的時候恭恭敬敬,身口意三業清淨。古人讀經規矩是相當嚴格的,要放下萬緣,不能有雜事。齋戒、沐浴,身心清淨,焚香,恭恭敬敬的在佛前讀經。每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刻意去想經的意思。沒有刻意去想經裡面的意思,這樣一直讀下去,就跟我們念佛、念咒一樣。它是修定的,讀經也是修定的一種方法,只要至誠恭敬讀,不能一邊讀一邊想它的意思。每個字、每一句讀得清楚,讀得明白,沒有讀錯、沒有讀漏掉,這樣恭恭敬敬的一直讀下去就好,意思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沒有刻意去想,這個經義忽然現前,這是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悟了,你也不要去執著,繼續讀下去,後面會有更多的悟處。這是讀經的原則。

  讀經,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是這個方法,是這樣讀的。不是像我們讀一般的書一樣,一面讀一面想,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那就完全把定破壞了。實際上是戒定慧一次完成,讀經的時候,恭恭敬敬在讀,身口意三業不造惡業了,不會去造殺盜淫妄,不會去造惡業。經是佛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那是至善,還不是一般的善,至善。所以讀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讀經有戒,你讀經的時候就是在修戒。讀經的時候不打妄想,不起妄念,至誠恭敬的讀,不生一念分別妄想,不能一面讀一面去想意思,就恭恭敬敬的讀,這是修定。戒定有了。讀到有悟處了,那是開智慧,自性的智慧,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透出來,跟經相應了。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要這樣讀會開悟,這樣讀經會開悟。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讀經方法是這樣,的確也有人讀得很有悟處。

  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讚歎的東北劉素雲老居士,她是個女眾。她讀經讀到開悟了,也沒有學過講經,她會講《無量壽經》。她是讀《無量壽經》讀了十年,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無量壽經》聽十年。她聽的經還不是後面講得很詳細的,早期在新加坡講得比較簡單的,那個光碟片(CD片)聽了又聽,聽了又聽。她讀經的因緣是她生病,得了紅斑狼瘡,到北京協和醫院去治療,愈治病愈重,治到整個人都腫起來了。治到最後醫生給她說,妳這個病沒辦法治了,隨時會死。她聽到這樣,那就乾脆回家,就不要住院了。隨時會死,乾脆回家好了,就不再治療,放棄治療了。在北京,那是數一數二的大醫院。回到東北哈爾濱去,她有個因緣,那時候我們那個CD,老和尚講的《無量壽經》,都流通到大陸去。她無意中也得到這個,聽看看,聽了很歡喜。聽到我們老和尚勸大家,在這個CD裡面勸大家念《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她就發心念。念了幾個月之後,怎麼病慢慢好了,念到最後紅斑狼瘡竟然都好了。醫生已經宣布不行,等於判死刑了,無法治療,竟然讀《無量壽經》讀到病好了,這個也是奇蹟,不可思議。聽經,讀經讀了十年,真的有悟處,聽老和尚這樣講,老老實實的就是念這部經,天天念,一天念十遍,病念好了。現在很多人請她講經。沒有讀過的經,像《地藏經》,其他的經請她講,她都會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她是一個例子,其他還有,也不少人讀經讀到很有受用,很有感應。

  此地講讀經是讀《金剛經》,因為這是《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讀誦的人也很多,你看明朝有名的將軍戚繼光將軍,他就是讀《金剛經》,他是佛弟子。有一天他的部下(已經過世的一個部下)來給他托夢,說幫他誦一部《金剛經》迴向給他,他就能脫離鬼趣生到善道。戚繼光夢到這個夢,他的部屬來求他讀經迴向超度,當然第二天一大早起來,就讀《金剛經》給他的部下迴向。讀的當中,他一個女傭人端了一杯茶要給他喝,端進來要給他喝。他正在讀經,還沒讀完,讀了一半,就跟她比個手勢,嘴巴沒有講話,就跟她比個手勢,心裡動了一個念頭:「不用」,然後他就繼續讀。那天晚上又夢到他的部下來給他托夢。他說你早上讀《金剛經》,我只有得到半部,還不得解脫往生善道。他說我明明是讀一部,怎麼是半部?他說你讀到一半,當中有夾雜「不用」兩個字。他嘴巴沒有講,心裡動個念頭,不用。她端茶進來,不用,是跟她比個手勢,沒有講話。心裡動個念頭「不用」,就夾雜這樣,那就剩下半部,只有半部的功德。他說讀經要完整一部都沒有夾雜妄念,這樣他才能得解脫往生善道。第二天戚繼光將軍就交代他們家人(那些傭人)說,我早上要讀經,你們就不要來打擾,不用給我送東西進來,茶我讀完了再喝。所以第二天也就沒有人去打擾。第二天,從頭到尾恭恭敬敬的讀了一遍《金剛經》,迴向給他的部下。那天晚上又夢到他的部下來給他托夢,跟他致謝,跟他說謝謝。他得到整部的《金剛經》,他可以往生到善道去了,來跟他告辭,跟他致謝。這個公案,過去我們淨老和尚都講過。從這個公案我們就知道,讀經迴向超度的確有它效果。

  《金剛經》五千字,也是有一點分量,但不是很長,比起《無量壽經》、《地藏經》,那就少很多了。讀一部大經,長的經典,能夠從開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整個過程不起一個妄念,的確這個相當不容易。時間愈長愈不容易,也就是說經愈長就愈不容易做到。時間短,那還比較容易;說容易,對我們來講也不是很容易。比如一部《彌陀經》,大概我們現在讀十五分鐘,這十五分鐘我自己實驗過,妄念不曉得起了多少,何況那些長經?你起一個妄念都夾雜,都不純、不行了,何況起那麼多妄念。《心經》更短,《心經》就是二百六十個字,比《彌陀經》短,我們現在大概三分鐘就念完了。短的經要不起一個妄念,時間比較短,像我們現在念的速度,三分鐘大概就念完了,當然會比較容易一點,比《彌陀經》要容易。因此,古大德也講過說,誦經不如念咒,讀經不如念咒,因為咒語一般都是比經短。咒語最長的大概是楞嚴神咒,五會楞嚴神咒。楞嚴咒是出自於《楞嚴經》,那部《楞嚴經》多長?但是過去學《楞嚴經》的人都要能背《楞嚴經》。大家想一想,我們現在背個楞嚴咒就背不起來了。你看《楞嚴經》,咒是在經裡面的,全部背起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香港海仁老和尚,在香港大家公認的首楞嚴王,他專門講《楞嚴經》。要跟他學《楞嚴經》的條件,先背,會背了再來。真有人能背,這個也不容易。

  讀一部經,從頭到尾,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要不夾雜一個妄念不容易,愈長的經就愈不容易,這是必定的。咒語就比經短,念一遍咒語要不夾雜妄念,當然比經要容易。雖然也不是很容易,但是比讀經要容易。比如說我們一部《彌陀經》十五分鐘,一遍往生咒才幾分鐘,一分鐘都不到。你讀一部《彌陀經》,妄念不曉得起了多少?一遍往生咒,時間比較短,要求不起一個妄念比較容易達到。所以讀經不如念咒。但是念咒,咒語畢竟比念佛還要長,所以說念咒不如念佛。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最短的,如果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就四個字。六個字也好,四個字也好,雖然很少,但是它是完整的,等於一部經完整的,等於一個咒完整的。一句佛號,不但包括往生咒、《彌陀經》,實在講一《大藏經》統統包括在裡面,完完整整,一個也沒漏掉。所以古大德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一句佛號,我們要是有一句沒有妄念,那一句就靈了,那一句叫第一念,沒有夾雜第二念,但是這個也不容易。但是我們常常念,念很多,念了幾百聲、幾千聲佛號,總有一、二句是第一念,因為它短,這個總是有。你要很長的時間就不容易,但是有幾句是第一念,這是大家都有經驗。

  所以念佛,過去台中蓮社李老師,他有提倡一百零八句的念佛。一百零八句,就念珠一百零八顆,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他們都是念六字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每一天早晚,早上定一個功課,念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晚課念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功課做完了。我們覺得這個很快,一百零八句很快,但是他有條件的,就是說你念這一百零八句的過程當中不能有夾雜一個妄念;如果夾雜一個妄念,那就不算要重來。你念到一百零七句,忽然想到:「我家裡房間的門忘記關了」,那不行,重來。必定一百零八句,完完整整,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做完。不要小看這個一百零八句,如果一百零八句當中不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就靈了。就像《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的道理是一樣的,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念準提咒,就不要記數。他教他的方法是不記數,有的方法是用記數的,他是不記數。他說你一直念,念到很熟悉,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你的念頭不動,妄念不動它就靈了。他這個跟道家畫符是一樣的道理。符籙家,不管什麼符,它的祕訣,就是說朱砂筆一點點下去;這道符平常練習,練得很熟悉。正式畫的時候,一點叫混沌開基,一筆下來把它畫完成,這個過程不能起一個妄念,起個妄念這道符就不靈。這道符從第一筆一點,混沌開基,這樣下來畫到完成,當中不起一個妄念,這道符就靈了。念咒是這個道理,讀經也是這個道理、也是這個原理,念佛也是這個原理,就是不動念,你不要動妄念就靈了。所有的方法,當然念佛是最短、最方便、最容易達到的。你有一句佛號是第一念,那一句就靈,何況一百零八句!

  所以念一句佛號是一句的功德,一心念佛,或者是散心念佛,這句佛號功德都不可思議。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不管你一心念(一心是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這個有功夫的,當然這個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就散心念佛,散亂心在念,功德也不可思議,將來也是因為這句佛號的種子而得成佛。而且更進一步的,你聽到這句佛號,或信不信,有的人聽到不信,好像有意無意的念幾句佛號,其實根本就不信。你不信也沒關係,你只要聽到,這個金剛種子就給你種下去了,將來就是這個種子成熟,你就成佛了,你就相信了。所以讚歎也好,毀謗這句佛號也好,毀謗有罪過,等這個罪過受滿了,他那個金剛種子還是會起現行,將來他還是以這句佛號而得解脫。所以來毀謗的人、來罵的人,也沒關係,反正他「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看一眼、瞪一眼,也沒關係,一歷眼根也永為道種,這個金剛種子都種下去了。就怕他沒看到,沒看到,那沒有機會給他種善根了,他就沒有這個成佛的種子。所以過去早年我們師父在美國,看到那些年輕人穿T恤,印那些妖魔鬼怪張牙舞爪的,印在胸前背後,印得亂七八糟。他看到這個就想了一個構想,印「南無阿彌陀佛」。印了很多發給大家穿,街上到處跑,人家看到就念一句佛號,這個就是給人家種善根的。有人說,這個是不是對佛不恭敬?我們老和尚也解釋,這個給人家種善根,沒關係,佛都會同意的。因為你沒有這樣,你在外國,那些人他也不信佛,沒有機會給他種善根。在外國不能,不像台灣電線桿都可以貼佛號,貼了會被處罰。你穿在身上,他就不會罰你,還有貼在車上的,自己家門口可以貼,外面不准你貼。這些都是一個方便法,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制宜。

  我們回到讀經。讀經,『是經轉我』,經來轉我。『作觀,則為轉經』,「作觀」就進一步,經讀了之後起觀照功夫,修行就是「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經轉我們這個凡情,我天天讀經,誦大乘經,縱然我們有妄念也是薰習。縱然全經我們做不到說不起一個妄念,但是一小段不起妄念,這總是有吧!就像念佛一樣,總有一、二句是沒有妄念。經是薰習,我們淨老和尚常常提起,這個要常常提起,不然大家又忘記了,就是「讀經千遍,其義自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個原則。用經典來薰習我們凡夫這個業識煩惱心,我們一天到晚都生煩惱。讀經的時候,就是佛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語言文字來薰習我們凡夫這個業識心。這個就好像染香人,佛光、佛香,經典就是佛光、佛香來薰習我們的業識心。我們接受佛光的注照、佛香的薰染,不知不覺我們就轉這個凡情了,讀經就有這個功能。所以經天天要讀,經來轉我們的凡情,我們讀經就是在轉我們的凡情。我們現在一天不讀經,實在講就真的是不行,古人說還可以支持三天,我們現代人一天都支持不了。古人講「三天不讀書,面目可憎」,三天不讀聖賢書就不一樣了。古時候的環境是三天,現在一天都不行,一天不讀就面目可憎了。煩惱習氣,內有煩惱,外有誘惑,現在電腦、手機這個誘惑,古時候的人都想像不到的。所以每一天還是要保持讀經,縱然讀一部小經也好。所以「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

  『我轉經,則常生智慧』,這個是更重要了,『更為重要功夫』,這樣才會提升、才會進步。你沒有去作觀,作觀是什麼?依照經典裡面佛的開示,我們提起觀照,在生活當中去提起觀照。觀照功夫提升了,煩惱就減輕,智慧就增長。所謂「煩惱輕,智慧長」,你煩惱減輕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煩惱減輕二分,智慧就增長二分。所以佛門常講「煩惱輕,智慧長」,你只要煩惱減輕,智慧它自然增長。因為智慧是本來就有的,不是外面學來的,被煩惱障礙住了。煩惱減輕,智慧就增長,智慧就不斷透露出來。轉經就是轉煩惱的意思。我們平常講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其實煩惱斷不了,我們要知道,煩惱從哪裡來的?從菩提來的,菩提迷了,才有煩惱,你真正把煩惱斷了,那也沒菩提了。古大德用一個水乳交融的比喻,把水比喻作煩惱,乳(就是牛奶)比喻作菩提。現在水跟乳它混在一起,真心跟妄心混在一起了,你要找乳,你不能整個把它倒掉,整個倒掉就統統沒有了,你要從這個當中去吸取乳的成分,用這個來比喻真妄和合。實際上就是說無明煩惱從哪裡生的?從我們自性真心裡面,一念不覺生出來的。如果沒有我們的自性,沒有真心,那也沒有無明。無明是依這個起來的,依一念不覺,迷了才有無明。就好像我們這個身體,身體比喻作真心自性、比喻作菩提,我們在陽光之下、在燈光之下,身有個影子,影子就比喻作無明那些煩惱,是虛妄的,這個身體是真的。但是影子,怎麼會有那個影子?影子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但是虛妄是依真的出現的,你沒有這個身體,哪會有影子?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煩惱跟菩提,就是智慧跟煩惱,沒煩惱就有智慧了。其實大乘經常講煩惱即菩提。所以斷煩惱,不是一刀兩斷把它切割掉,不是那個意思,把它轉過來,所以叫轉煩惱為菩提,叫轉。實際上是轉,斷它是個形容比喻。講真的是轉,不是斷。怎麼斷?沒辦法斷,煩惱斷了,菩提也沒了,是轉煩惱。你覺悟了,煩惱就是菩提;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這個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得也很清楚,也是這麼開示的。所以現在我們用功就是轉,去轉經,用經來轉我們的凡情。我們過去一些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依照經來做個轉變,我們不斷的轉,煩惱就不斷減輕,智慧不斷增長,這個叫作觀。觀就是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心理、改變我們的言語行為,這個叫作觀。所以「我轉經,則常生智慧」。這個就是改過、懺悔,把那些錯誤的依照經這個標準改過來。六祖大師在《壇經》講「改過必生智慧」,你過失改過來,那就生智慧了。所以「更為重要功夫」,這個功夫更重要。我們功夫要得力就進一步去轉經,第一步經轉我,再來就是轉經。

  像《六祖壇經》法達禪師講,他讀了三千部的《妙法蓮華經》。那個分量很大,一部《妙法蓮華經》分量很大,他讀了三千部。所以他覺得驕傲,去見六祖,頂禮頭不著地。六祖一看到這樣說:你一定心裡有什麼東西值得你驕傲,所以你看到我,頂禮頭沒有著地。問他:有什麼你覺得很了不起的。他就講,他讀了《法華經》三千部。那不容易,這也是他修行的一個底子,一個基礎,讀了三千部的《法華經》。六祖就請問他,《法華經》講什麼?他講不出來。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以為讀了三千部了不起,被六祖一問,竟然一句話答不出來,這個時候頂禮,請六祖開示。六祖說,我不認識字,經我也不會念,你念了三千部,你念一段給我聽聽,我再跟你講。他就念了一段,念到「譬喻品」。六祖說可以了,不用念了,我都知道了。六祖當時就給他開示,他在六祖言下就大徹大悟。六祖講,「心迷法華轉」,迷的時候,還沒有開悟的時候,被《法華經》轉,就是這裡講的「經轉我」;「心悟轉法華」,開悟了轉《法華經》。所以「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跟這一段講的道理是一樣,開智慧了。所以作觀就是轉變觀念,念頭轉過來,這叫轉經。法達禪師,六祖跟他開示,他就懂得去轉經,所以大徹大悟了。所以修行作觀,觀照是很關鍵的一個重要功夫,我們一定要明白,要從這裡去用功。我們再看第八:

  【八、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若一覓真,即成為妄。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

  這條是古大德說的,在經典也是這麼說的。『但求息妄』,你只要把妄息掉了。你不要再去找一個真的,如果你要再去找一個真,那真就變成妄了。我們現在無明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楞嚴經》佛很簡單給我們講,無明怎麼來的,為什麼有無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八個字就講清楚了。什麼叫知見?我們張開眼睛第一眼看到,看得清清楚楚,第一念叫知見。那個就是真心,那個就是本性,或者叫如來藏,名詞很多,都是講這樁事。當你張開眼睛看得清清楚楚,不起心不動念,那叫知見。等一下起念頭:我看見了,我看見了就是知見當中立個知,那個就是無明本,無明就是那個。真心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突然一個念頭起來,那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妄想、分別、執著,這樣發展出來,變成現在這些虛妄的境界相都出現了。這是佛講到最根本的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你懂得這個根本的原因,從根本修是最快的。所以這個地方教我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你只要妄息掉了就好,妄就是無明,不要再另外去找一個真的,那又成為妄了。所以,『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妄心一分一分的除掉,真心它就一分一分出現了,妄就是我們這些妄念。我們看第九:

  【九、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真心是覺、正、清淨。】

  妄就是虛妄,不是真的。『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從妄心出來的。真心覺,沒有無明;無明本來沒有,那是無中生有,本來沒有。《心經》跟我們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本來沒有就叫虛妄的,本來就沒有。本來就沒有,我們現在看,有;我們現在看,有,我們認為這是真的,佛跟我們講那不是真的,那是虛妄的。我們現在看到人有生老病死這些,有無明、有煩惱、有妄想。《心經》跟我們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心經》給我們講真的,真心裡面一法不立,什麼都沒有。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我們真心裡面什麼都沒有,哪有塵埃?迷了,好像塵埃很多,其實當我們在迷的時候,它還是虛妄的。佛在《圓覺經》也用病目來給我們做比喻,說我們一個人眼睛有病,看到空中很多花,實際上空中沒有花。是因為他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沒有,眼睛好了,花就沒有了。但是眼睛還沒有好,看到空中有花,那個花有沒有?花還是沒有。所以那是虛妄的,等你病好了,你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眼睛病了,看到一些虛妄的空花。我們看到現在六道十法界這些現象就是虛妄的,所以《金剛經》經文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相就是那些妄相,你看到那個相是假的,諸相非相,你就看到如來了,這段經文講的意思就是這個。所以「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金剛經》後面也會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再看第十條:

  【十、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圓融,無礙自在。】

  只要不去執著相就對了,我們不要去找真的在哪裡,你看破那個虛妄的相,真的就現前了。真的在哪裡?『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你說性在哪裡?性就在相當中。『性相圓融,無礙自在。』古大德也常常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看到這些萬事萬物,是什麼東西?森羅萬象,物質的、精神的,種種都是我們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的。心是真心,識是阿賴耶,妄心、無明。識它能變,心它能現。虛妄是依真現出來的,沒有這個真的,也沒有那些妄的。比如說眼睛病了,看到空中有花,如果眼睛沒病,空中花也沒有。所以,心在哪裡?《楞嚴經》很有名的一段經文,「七處徵心」。七處徵心,佛問阿難,不問他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不管真心、妄心。心在哪裡?你找出來給我看。心在哪裡?阿難去找,找了七個地方,心在裡面,被佛否定;心在外面,又被佛否定;心在中間,又被否定,講了七個地方。他還能想出七個地方,我們想不到那麼多。全部被否定了,阿難就慌了,到底心在哪裡?我們現在的人講到心,大家都有這個概念,但心在哪裡?沒有人說得出來。是這顆心臟嗎?那顆叫肉團心。

  中峰國師講,「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這顆心臟,這顆心臟不是我們的心。現代醫學發達心臟可以移植,甲的心臟可以移植到乙的身上。乙會不會變成甲?他的思想,他的習慣,他的行為,會不會變成甲?心臟是換了,是甲的心臟,乙還是他原來的思想、他的習慣,是不是?那就說明這個心臟不是我。心臟不是我,那什麼是我?西洋哲學家講「我思故我在」,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這個就是我。現在我們能想像,在中峰國師講是緣慮心,「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是緣慮心。我在,在哪裡?你去找,阿難找不到。哲學家畢竟比一般人要聰明多了,但是那個也不是我們的心。那我們的心在哪裡?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做三時繫念到最後不都會念疏文嗎?疏文開頭要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兩句就跟你說明了,心在哪裡。心,所有虛空法界,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整個宇宙就是我自己的心,就是我的心變現出來的,到處都是。

  遍一切處,印度話叫毘盧遮那。三身佛,毘盧遮那,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什麼是清淨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清淨法身,山河大地,所有的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翻成中文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有,到處都是。你坐火箭飛到外太空,統統是我們自己心現識變的。離開我們的心,什麼都沒有,這是事實真相。如果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那還會打架嗎?不會了。都是自己,打什麼?迷了,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才有對立,才有衝突。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條件幫助眾生,他怎麼能做到無條件?他悟入了事實真相。原來事實真相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一個生命共同體。整個虛空法界就是我們的心所現識所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自己。我們現在這個不是我,我在哪裡?這個身體是我,整個盡虛空遍法界變成這麼一點點。佛在經上給我們比喻說,整個大海是我,現在只認定大海當中一個小水泡是我。我們這個身體就好像大海中的小水泡,這個是我,其他不是我,佛跟我們講,所有的都是我自己。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真的就遠離恐怖、顛倒、妄想,這些都消失了。我們現在是迷了,迷失這個事實真相,迷失了自性,不認識自己本來面目,搞成在六道輪迴這麼可憐。所以佛說眾生,「可憐憫者」,本來是佛,搞成這個樣子,很冤枉。所以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幫助眾生回歸自性,佛法的教學就圓滿了。

  我們再看第十,『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圓融,無礙自在』。你只要不著相,「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我們常常在念,「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圓融,無礙自在」。古大德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來給我們形容比喻。我們到銀樓去看,很多金飾,黃金打造的各種裝飾品,黃金造一尊佛像、造一條狗,做一棵白菜、做戒指、做手環等等,它可以打造很多很多,幾百種、幾千種、幾萬種,都可以打造出來,形形色色都不一樣。但是它那個相不一樣,本質都是一樣的。你說這尊佛像,這是佛,這邊有人、有天人、阿修羅,用黃金打造出來擺在那裡,這尊是佛、菩薩、羅漢,六道的相都打出來。同樣用一斤的黃金,質料一樣,打造出來相不一樣,它的本質是一樣。所以經典上給我們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沒有差別。你看銀樓那些黃金那麼多,種類那麼多,形像那麼多,統統是黃金。你說要找黃金,在哪裡找?那些統統是。金在哪裡?就在那個相裡面,任何一個相都是,那都是金。所以禪門(禪宗)禪師測驗學人有沒有開悟,自性在哪裡?隨便拿一個東西,這個就是,真開悟了。但是那是真開悟才行,不然我們也學著依樣畫葫蘆,我們還是迷惑顛倒。我們從教法去體會,任何一樣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的,所以你隨便拈一法都是自性,隨便拈一法跟整個虛空法界都周遍。所以我們唱爐香讚,「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那什麼道理?我們這邊點這麼一點香,怎麼都悉遙聞,也不過我們這個屋子裡面聞到,外面都聞不到了。其實它那個法性,那樣東西的性是全體的,盡虛空遍法界的,隨便拿一樣都是。禪宗講到連乾屎橛也是,乾屎橛是什麼?以前上廁所用,我們現在用衛生紙。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沒有一樣離開我們自性,沒有一樣不是我們自性所變現的,就是一個自己。我們只要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圓融,無礙自在。」就沒有障礙,就自在了。我們現在不自在就是迷了,不知道相是虛妄,把它當真的了,我們虧就吃在這裡。好,這段經文有節錄十條,《講義節要》我們學習到這裡。請看下面經文,第二十四段:

  【二四、生信 揀示根機 問】

  請看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這是須菩提請問佛,『世尊』,世出世間最尊貴的,最尊重的,稱為「世尊」。『頗有眾生』,有些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聽到佛講《金剛經》,他能夠生起真實信心嗎?就問這個問題。聽到,他能生起真實的信心嗎?我們看《講義節要》一,第一條:

  【一、『章句』二字,指上文所說道理。『實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說之真實義。】

  『章句』二個字,是指上面經文所說的道理,就是上面佛所講的這些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從前面到這裡這一段,佛所講的「章句」,說的這些道理。『實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說之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眾生聽到了,他能生起真實信心嗎?我們看第二:

  【二、世尊所說,甚深、甚深。一切眾生,聞者自然生信,然能『生實信』者不多,必上根利智也。】

  這一段《講義》就是給我們『揀示根機』,「揀」就是揀選,就是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根機的人,他能夠生真實的信心。『世尊所說,甚深、甚深』,就是這個道理很深。『一切眾生,聞者自然生信』,聽聞的人自然生起信心。然而能夠生真實信心者不多,是真的不多。『必上根利智』,上根利智的人他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上根以下就不能生起真實信心了。這是揀別根機,什麼樣的根機,聽佛這樣的開示他能生起真實的信心,是上根利智的人,他才能生實信。我們再看下面二十五段。上面一段是問,這一段是答,佛回答須菩提問的問題。

  【二五、答 揀能信之機】

  『揀』是揀別,揀別能夠生實信的根機,是什麼樣的根機能夠生實信?請看經文: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這段是佛的回答,回答須菩提上面問的話。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莫作是說』】

  『莫作是說』,就是你不要這麼說。

  【不但現在大眾能生實信。】

  就是佛當年在講《金剛經》,當年聽佛講《金剛經》在場的大眾,有人他能夠生真實的信心,不但當時的人聽佛講《金剛經》他能生真實信心。

  【即『如來滅後』至『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其他即不能。】

  這段非常重要。不但如來講《金剛經》當時大眾有人能夠生真實信心,能夠依教奉行。就是『如來滅後至後五百歲』,「後五百歲」就是第五個五百年以後。佛的法運一共一萬二千年,正法時期一千年,一千年前面的五百年,「解脫堅固」,只要持戒就能證阿羅漢。一千年當中,到第二個五百年,有解脫就比較少,得禪定的多。第二個一千年就是進入像法,就相似了,得到解脫的就很少了。第二個五百年,得禪定的就比較多,「禪定堅固」,證果的少。第三個五百年就是「多聞堅固」,聽經、講經,得禪定的人也比較少了。第四個五百年,蓋寺廟,「造寺堅固」。第五個五百年就進入末法,「鬥諍堅固」。現在我們是第五個五百年時候,鬥爭堅固,都在鬥、都在爭,佛法就衰了。這裡講「後五百歲」,就是後五百年,二千五百年以後,就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有持戒修福的人,他對於這個章句,他也能生起真實的信心。『其他即不能』,如果他不是持戒修福的人,他就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這裡就是跟我們講持戒修福它的重要。

  「戒為無上菩提本」,持戒是成佛的根基,所以戒定慧三學非常重要。我們做三時繫念,第一時一開頭,中峰國師就安排戒定真香這個讚。為什麼把戒定真香排在第一個?告訴我們佛法的修學,不管你修哪個法門,戒定慧三學是我們修學的總原則,都離不開這個總原則,都是修戒、修定、修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戒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我們現在淨老和尚提倡的中華傳統文化,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出家人再加個《沙彌律儀》,包括現在的《群書治要》這些傳統文化,都是持戒修福。就是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這是共同科目,大家都要學習的。有了這個基礎,好像大樓,你有打地基,才能蓋大樓,才能蓋一O一大樓,不然你一層也蓋不起來。這個特別重要。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晚年特別強調、特別提倡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就是持戒修福。如果你現在能夠修這個,再來聽《金剛經》,你也能生真實的信心,一點不假。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段經文還沒講完,我們留在下一次再來學習,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