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如何念佛才能與佛相應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20/12/2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33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冬至,在我們中國傳統習俗,今天都吃湯圓,這個也代表團聚圓滿,家人回到家裡吃湯圓,這個也是代表圓滿。在這個節日裡面,我們一般民俗講,吃了湯圓又增加一歲了。我們增加一歲,一方面是喜,一方面也是憂。喜的是我們這一年又熬過去了,今年特別不尋常,有新冠狀病毒疫情,一年過去了,大家都能平安度過。一方面憂慮的也就是我們的道業,我們的淨業還沒有成就,但是年紀慢慢大了,人漸漸老了。孔子到五十歲那個時候講,如果再給他幾年來學《易》,可以沒有大過,可見得聖人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活到死,學到死。所以孔子講,人到了墳墓才不用學,還沒有到墳墓之前都是要學習。我們今天晚上接著上一次學習的《金剛經講義》。請大家翻開經本四十二頁,《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四十二頁。我們從第七行:

  【二七、明其福德 正明其福】

  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條:

  【一、『聞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以其能信、能依此說奉行也。】

  持戒修福的人,他聽聞《金剛經》的章句,「章」,在我們中國文法裡面有篇、有章,我們一般講一篇文章。我們講一篇經文,經文裡面有很多章,像《四十二章經》,它就有四十二章,分做一章一章,章;還有「句」,一句一句。『聞是章句』,《金剛經》有章有句,所以《金剛經》一句,或者兩句,或者四句偈,這個是最少的。比如我們常常聽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是四句,合起來一首偈頌。還有,另外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果你把它分開,要一句一句的來解釋,也可以。或者我們也常講的,大家最熟悉的,六祖大師到黃梅去,五祖弘忍大師傳衣缽給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作所住,而生其心」,這個都是章句。

  「聞是章句」,《金剛經》不管你聞到哪一章、哪一句,不一定全部《金剛經》都聽完,你看六祖,他《金剛經》沒有聽完就大徹大悟了,他不是整部《金剛經》聽完一遍,沒有。他大悟那個時候是在廣東嶺南那裡,山上砍柴去賣,賺一些錢回家供養他母親。他是在街上賣柴,聽到客人讀《金剛經》,他站在窗戶外面聽了一下,他就大悟了。然後進去問這個客人,你讀的是什麼經?客人說《金剛經》。然後六祖就跟這個客人講,你剛才念的哪一段我聽到了,那一段講的是什麼就講給客人聽。這個客人很驚訝,他說我讀《金剛經》讀這麼多遍,都不懂它的意思。他才聽一段,他怎麼能夠明瞭,能夠講出來?非常驚訝!而且一問之下,他又不認識字,是個砍柴的樵夫。這個客人也很發心,知道這不是普通人,就勸他說:你趕快到黃梅去參五祖,叫五祖給你印證。送了他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就是安頓他母親的生活費,勸他趕快去黃梅五祖那裡。所以得到這個客人的幫助,回去把母親安頓好,他就到黃梅去參拜五祖。他去參拜五祖,他是大悟,還沒有徹悟。

  到五祖道場,去那邊跟五祖只有見兩次面。第一次見面,五祖問他,你為什麼來我這裡?惠能說我來求作佛的。五祖說你(這個人口氣很大)到槽房去舂米。舂米,以前米(沒有機器)要用人去舂。六祖的身體很矮小,體重很輕,他重量不夠。舂米,他身體體重要夠,他為了加重他的體重,腰間去綁塊石頭。他去舂米,等於做苦工,做苦力。那塊石頭現在還在湖北,我去看過,好像在五祖寺。做了八個月,五祖再到槽房去看他,給他暗示,叫他晚上三更的時候到方丈室,到房間去,就是傳衣缽給他。五祖知道他是真正開悟的,他做的那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悟。在五祖房間,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他當時就徹底覺悟了,徹法源底,大徹大悟了。在廣東聽客人念《金剛經》,那個時候是大悟,還沒有大徹大悟;五祖給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時候才大徹大悟。後面不用講了,全通了,五祖就衣缽傳給他了。

  所以聞是章句,不一定全部《金剛經》都聽完,他聽到哪一段、哪一句。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江老居士也講,《金剛經》任何一個章句都能夠悟入、都能夠切入,你只要悟入,那就全貫通了。不但《金剛經》通了,一切經也通了。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傳記,在他會下,第一個開悟是惠明法師。追衣缽,被他追到,他是一個武將出身的,後來出家了,他是第一個開悟。第二個是無盡藏比丘尼,念《涅槃經》念很多,不懂,遇到六祖,向惠能請教,惠能給她講了一段,她就開悟了。還有法達禪師,他是念《妙法蓮華經》念三千部,也是沒開悟。去找六祖,六祖給他開示,當下他就大徹大悟。所以每一個章句都能夠悟入,每一個人悟入的因緣不一樣,有的人在那一章、那一句,有的人在這一章、這一句,觸動他的悟門,他就悟入了。

  此地講,『聞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這也就是說能夠持戒修福的人,聽聞任何一章一句,他都能夠悟入,都能開悟。我們看到持戒修福,我們看惠能大師,他也沒有去受戒,但是他有沒有持戒?他真持戒了。這個在《六祖壇經》,我們可以去看,他持的戒是心地戒,他持戒。他得了衣缽,他還去獵人隊,幫獵人看獵物,獵人一天到晚殺生。因為要躲避人家去搶他的衣缽,躲在獵人隊,躲了十五年,不是短時間。他還要幫獵人煮那些肉,所以當時六祖在獵人隊裡面,他是吃肉邊菜,就像海賢老和尚,在文革的時候他是吃鍋邊菜,肉不吃就吃那個菜。六祖在獵人隊裡面,幫獵人看守獵物,看守獵物是動物被打死了,如果動物沒死還能活,他就把牠放生了。還要煮給獵人吃,自己吃肉邊菜。我們看他有沒有持戒?他真持戒,就跟海賢老和尚一樣。海賢老和尚,你說在戒條上怎麼去持?持什麼戒,搭衣持缽?但是他有沒有戒?他有戒。這個戒屬於心地戒,不是在形相上,心地戒。所以我們要這樣去看。修福,你看六祖,在家裡的時候,也是孝順他母親,去砍柴來奉養他的母親,照顧他母親;到五祖那裡,去槽房舂米,舂了八個月,禪堂一天也沒進去過。天天都是在槽房,就像我們現在講在廚房一樣,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就是叫修福。所以自古以來,很多大修行人都在廚房,你看文殊、普賢、阿彌陀佛,化身在寒山寺,都在廚房。你看佛菩薩來示現,來煮給大家吃,煮給凡夫吃。這個是表法,教我們要怎麼來持戒修福。所以持戒不一定在形式上,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能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不是持戒了。持戒修福的人聞是章句,聞是章句就是聞到《金剛經》經文的任何一章、任何一句,為什麼他能夠悟入?因為他能信,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能夠『依此說奉行』,能夠依照這樣去修,依教奉行,所以他能夠生起淨信。『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我們看第二條,「淨信」這兩個字。我們看《講義節要》:

  【二、『淨信』,正指實信,亦即實相。】

  什麼叫『淨信』?清淨的淨,信心的信。「淨信」這兩個字,正是指『實信』,也就是經典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他對這個事實真相能生起真實的信心,一點不懷疑,這叫淨信。

  【『生淨信』,有淨念相繼者,有不能淨念相繼者。『乃至』二字,包括許多功夫不同之人。】

  『生淨信』,就是生起清淨的信心。你有一念生起清淨的信心,一念就是很短暫的。這個清淨信心如果一直相繼下去,那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心自然就開了。『有淨念相繼者』,就是淨念他不斷,這個當然是功夫成就了,功夫高的;『有不能淨念相繼者』,偶爾有一念淨信,但是不能相繼,不能念念相繼。所以這是講到有淨念相繼、有淨念不能相繼。『乃至』,「乃至」這兩個字,就是淨念相繼,或者是一念生淨信這個當中,包括許多功夫層次不同的人,每個人功夫不一樣。好像我們念佛,我們偶爾也念得有一念相應,但時間很短暫,一下子又被妄念蓋覆了。但是這一念就好像我們在無明當中(烏雲當中)透出一線曙光,一下子又被烏雲蓋住了。但是那個光也很可貴的,有透出來,以後會再繼續透露出來,愈透露愈多。所以一念,我們也不能小看只有一念,其實那一念也是淨念相繼的一個根本,那一念如果一直保持下去,就是淨念相繼。所以那一念雖然很短暫,也很可貴的。所以這個當中有很多功夫層次不同。

  過去雪廬老人在佛七開示,教人念一百零八句阿彌陀佛。這個一百零八句,你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念錯了,或者是這一百零八句記不清楚了,那就不行,要重來。如果起了一個妄念,那要重頭開始,不管你念到第幾句。你念到一百零七句起個妄念,前面念的統統不算,要從第一句開始再念。一定念到一百零八句,這個當中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課就算做完了。這個功課做完,不能小看只有一百零八句,好像沒什麼,實際上一百零八句,如果你念的過程當中不夾雜一個妄念,它效果就很大。不一定要念很多,為什麼?因為他每一念都相應,他每一句都是淨信,跟我們散亂心念,當然效果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他的功課說,你每一天念一百零八句,其他散念的時間就沒有要求那麼高,散念你多多益善,念愈多愈好,但是這一百零八句一定是要求這個條件。大家可以試看看,你念一百零八句。有時候打妄念自己也不知道,念念念,不曉得念到哪裡去了?這個要練習。實在講我也實驗過,這一百零八句要不起一個妄念,還不是很容易。

  所以我現在都採取印光大師十念,印光大師是十句,你一到十,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他這個也叫十念法,他這個十念法,他是一聲佛號叫一念。另外,慈雲懺主大師編的十念法,他是十口氣,不是只有一句佛號。就是你個人的中氣長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你一口氣念完,氣沒有了,然後換下一口氣。這樣一口氣叫一念,不管你佛號念多少都算一念,念十口氣這個叫十念。這個只適合在早上,晨朝十念,特別對很忙的人設定的。沒時間,一天他只有這個時間,早上起來,有佛像對著佛像念十念,沒有佛像向西方念十念,這樣他功課就做完了。印光大師這個十念,是你心裡默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默數到十,不可以二十、三十,不可以;只有一到十,然後你再重複一到十、重複再一到十,這樣來訓練淨念相繼。這個就比一百零八短,少了十倍,這個時間短,不夾雜一個妄念就相對比較容易。有一些年紀大的,念一到十,他還是沒辦法記。所以印光祖師就再開個方便,叫三三四,你從一數到三,然後四到六,然後七到十,分三段,十句佛號分三段去數。真的記不住,特別年紀大的記性不好,數數,不曉得念到第幾句了?三三四,這個就比一到十容易了。目前我是念一到十還可以,但這個還要很專心去念。

  我們練習淨念,淨念相繼,我們不能夠二十四小時都相繼,起碼也要有個短暫時間的相繼,一天起碼也要有個十念。能夠提升到一百零八句,像念珠一百零八顆,其實就是要這樣念佛的。一百零八顆,它是我們念佛做功課的一個定數,固定的數字。一個定課,每一天你要念一百零八句,但是一百零八句,條件就是念一百零八句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實際上講,一百零八句的佛號念下來,不夾雜一個妄念,那一百零八句就靈了,就相應了。你散念,念了十萬聲都有夾雜,那個不靈。所以不要小看一百零八句,一百零八句你這樣念,它就靈了。所以淨念相繼,有的人他能念到淨念相繼,他念念不斷,所謂功夫成片;功夫再高,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起碼他功夫成片了,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

  所以雪廬老人早年在台中蓮社,台中靈山寺打佛七,都請他去講開示。雪廬老人很客氣他說,我不敢說開示,講話,佛七講話。在佛七講話,有一次他講到功夫高的,就是你念佛念到斷惑,斷惑就是最起碼你斷見惑、念到斷思惑,這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如果念佛念到見思惑都斷盡了,等於小乘的阿羅漢,證阿羅漢果。你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現在就超越六道了,你就生到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方便有餘土了。如果你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理一心不亂,那你現在就生實報莊嚴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這個是念佛最高的,理一心不亂,破無明,其次就是事一心不亂,斷見思惑。斷見思惑不容易,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我們不要說思惑,就講見惑八十八品,我們能斷幾品?斷一品惑,好像四十里的瀑布沖下來,你要把它攔截下來,要把它斷掉,你說那個難度多高?所以斷惑難度高,只有少數人能辦到。大多數人在一生當中要修到斷惑,不要說斷無明惑,斷見思惑,光斷一個見惑都很難,都不容易了。但是自古以來也真有人念到斷惑的,這些祖師大德當中不少。不但斷見思,破無明的都有,都大有人在。現在末法時期那就更困難,外面誘惑太多,自己心裡煩惱太重,當然斷惑難度就更高。在修學其他的法門,你沒有斷見思惑,你六道出不去;你沒有破無明,你不能出十法界。這是修任何一個法門,顯宗密教、大乘小乘,條件都一樣的,沒有例外。不管你用哪個方法去修,它的條件都是你要斷惑,斷見思、塵沙,斷無明。最起碼要斷見思惑,在佛法當中才算真正有初步的成就,因為超越六道了,不再搞生死輪迴了。如果你見思惑一絲毫沒斷盡,還在六道,必定要斷得乾乾淨淨才能超越。這是所有法門都沒有例外的。

  唯有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這個法門特別,不用斷惑,你只要伏惑就可以了。伏就是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沒斷,但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貪心起來,阿彌陀佛壓下去;瞋恨心起來,阿彌陀佛壓下去;愚痴心起來,阿彌陀佛壓下去;傲慢心起來了,阿彌陀佛壓下去,這樣壓。起一個惡念,趕快把它轉成佛念,要把它壓下去。剛開始在壓就是很勉強,壓久習慣了,習慣就成自然,惑就伏了。反正一起心動念,佛念馬上出來,馬上代替過來,這個叫功夫成片,淺的一心不亂。這是淺的,沒有斷惑,但是他伏惑。在淨土法門,伏惑就及格了;在其他法門,伏惑一點用也沒有,只能得定,你不能出三界。還是在三界,你將來往生到哪裡?往生到天道去了,定功愈深,往生的天層次愈高。在三界,不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定功失去了,又要再墮落。在其他法門,你伏惑還不及格,斷惑才及格。但是在淨土法門,你伏惑就及格了,信願念佛,帶業往生,這個惑業沒斷,暫時把它控制住。好像生病,先控制病情不要發作,到西方極樂世界,找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幫我們治,到那邊自然這些煩惱就沒有了。這叫帶業往生,惑業一品沒斷,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邊再斷。去那邊斷就容易了,環境好、老師好,你不斷自然它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淨土跟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都要在娑婆世界修到斷見思、破塵沙、破無明。

  淨土法門分兩個階段,在這裡先伏惑,先把它控制住,往生到極樂世界,到那邊再斷,分兩個階段。其他法門統統要在娑婆世界修到斷惑,你才能超越。唯有淨土法門,橫超三界,其他法門都叫豎超三界,難度高,時間長,很辛苦。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自力跟佛力結合,這個差很多。差別太大了,所以這個法門叫特別法門,不是通途法門,叫特別法門。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果沒有這個法門,上不能度等覺菩薩,下不能度地獄眾生,五逆十惡。你看下下品往生,五逆十惡,五逆十惡都能度。你說罪業多重?你還沒有那麼重。那麼重的罪業都能得度了,何況其他的。你說你功夫很好,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是等覺菩薩,已經接近成佛了,我們功夫有沒有他們那麼高?也沒有,他們也都要修這個法門。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去極樂世界幹什麼?他們在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不是也可以成佛嗎?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比較快,比較快速成究竟圓滿佛。如果沒有這個理由,那他們何必去極樂世界?他們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十方諸佛如果沒有淨土法門,上不能度等覺菩薩,下不能度地獄眾生;有了這個法門,上可以度等覺菩薩,下可以度地獄眾生,這個當中全包了。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沒有一個不能修的,全部都可以。而且帶業往生,這個才是最特殊的,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沒有六道,超越六道了。沒有三惡道,只有人天兩道,但人天兩道沒有輪迴,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大家都無量壽。所以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能夠遇到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就有機會脫離六道生死輪迴,要伏惑。

  伏惑,實在講我們一般還是有難度。雪廬老人也講,如果伏惑還做不到,斷無明惑最高的,斷見思惑其次的,再來就是伏見思惑(伏惑),第三層功夫的,伏惑還做不到,要念到熟。就是說這句佛號念得很熟,我們佛號還沒有能夠壓得住煩惱,但是已經念很熟了,你在起貪心的時候,佛號也提得起來;在生氣的時候,瞪著眼睛,心裡很不舒服,「阿彌陀佛」還是提得起來,這個叫熟。熟,但是他還沒有辦法把煩惱壓下去,但是他已經很熟了,就是生煩惱的時候他還是佛號可以提得起來,這樣臨終也能帶業往生。如果熟還做不到,常常忘記,一有事情,或一生氣,佛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光氣都來不及了,還想得起佛號?想不起來,這樣怎麼辦?要發願。信願行,願是中心。願是什麼?願離娑婆,願生極樂。對極樂世界生起嚮往之心、欣慕之心,歡喜,非常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發願要去。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這世界太苦了,不想在這個世界繼續輪迴,這一生的確要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要發這個願。這個願,我們現在的話講叫意願,你有沒有意願要去極樂世界?真有意願,你跟佛就會起感應,四十八願。你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沒有伏惑,也能往生,也是帶業往生。這個就很方便,大概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要發願。

  發願,你真信切願,你念佛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沒有念到功夫成片,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過品位比較低。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信不信?你相不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彌陀佛?你相不相信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的,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些都是事實,你相不相信?第一個你要信,信真有。所以《彌陀經》講,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叫阿彌陀。你真相信有這個事實。我們相信現在眼前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有這個世界;我們也相信真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雖然你現在沒看到,你相信聖言量,相信佛在經典講的都是事實,你不懷疑。相信自己遇到了,往生就有分。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講,要信自己有往生之分,不要懷疑,真信。信才會發願;你都不相信,怎麼可能會發願。當然信是第一個,再來就是你要發願,願意去。你相信了,但是你願不願意去?有的人不相信,當然他不會發願去極樂世界,他認為那是迷信,他不會發願。如果真信又發願了,那就決定蒙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有沒有真正相信,有沒有懷疑?有沒有發願要生極樂世界?願生極樂,願捨娑婆,發這個願,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鍵,在信願之有無。

  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又講,如果你沒有信願,你不相信有極樂世界,你當然不會發願去極樂世界。這樣念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到像銀牆銅壁一樣,也沒有得生之理。你念到一心不亂,你沒有信願,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因為不願意去。阿彌陀佛很歡迎,願意接,你不願意去,阿彌陀佛就不會勉強。佛永遠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絕對不會絲毫去勉強眾生。等到哪一天你想要來了,他隨時歡迎。你看佛像,阿彌陀佛接引像,不是一隻手二十四小時都這樣擺著嗎?這個什麼意思?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歡迎,他隨時可以來接,只要我們願意去,他都可以來接。阿彌陀佛那邊沒有問題,問題在我們,你想不想去?你什麼時候想去?有的人說我現在還年輕,我還不想去,等我老了再去。阿彌陀佛說好,等你老了我再來。也有的人他很年輕,他要去極樂世界,佛也滿他的願。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她就聽她爸爸念《彌陀經》,她就發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真的,佛來把她接走了,看到蓮花了。所以佛他永遠恆順眾生,你現在想來,佛也歡迎;等到你壽命終了,才想來,佛也歡迎,佛都可以,都會滿我們的願。所以蕅益祖師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淺深。一部《彌陀經》講的修學宗旨,就是信願行三個字。這三資糧,缺一不可,要記住。有真信切願,你念佛念一念、十念也能往生。當然不是說叫你就念一念、十念就好了,當然念得愈多愈好,你念得功夫愈高愈好,念得功夫愈高,你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功夫愈深,往生品位愈高;功夫淺,品位就低。

  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發願要去極樂世界?如果你留戀這個娑婆世界,你不想走,當然不能往生。不是佛不慈悲,你不願意去,跟佛就沒有感應。佛發願要接,我們不發願去,那就沒感應了,這要兩方面。兩方面的,佛發四十八願,我們要發願求生淨土,跟佛的願才相應。所以你念得不熟,念得壓不住煩惱,真信切願,有這個願,願生極樂這個心,臨終佛也來接引。你四大分散,我們這個神識離開身體,佛就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只是念佛功夫比較差一點,還伏不住煩惱,去往生他那邊,品位低一點。品位低一點也沒有遺撼,超越六道了。縱然生到邊地疑城,都超越六道了,他只是多耽誤五百年而已,不在六道裡面了,那有什麼遺撼?這才是真的。我們這一生要爭取的,就是爭取上品蓮花往生,爭取那個。所以信願行,在淨土三經講的,包括所有大乘經典講的,凡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離不開信願行這個修學的宗旨。

  《彌陀經》的行是執持名號,打一個佛七,你能夠一心不亂,你就能有把握往生。你打一個佛七,淨念相繼,就是一句佛號不夾雜妄念,根器比較利的,有的人一天他就一心了。打佛七,根據《彌陀經》來的,《彌陀經》這段經文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根據這段經文來的。打佛七,真正打佛七,七天七夜,日夜不中斷念佛。念什麼?根據《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你念七天七夜,念到一心不亂。你平常這個功夫練好了,臨終就很自在了。就是平常先把往生的功夫準備好,到臨終也就不手忙腳亂了,不用人家助念,打佛七是這個目的。我們現在打佛七,叫方便七,結緣的,方便七。真正打佛七,就一句佛號,恐怕來參加的人,我看很少,如果有三個、五個就很多了。因為念一句佛號,念得太單調,他念不下去。一面念一面打妄想,不然不打妄想就打瞌睡,念到最後全身不對勁,想要去走一走,看看手機、看看電腦。心亂糟糟的,那怎麼一心不亂?

  所以你要練一心不亂,平常要練習。所以打佛七是一個很好練習,這個叫剋期取證,剋定一個期間證一心。我們打佛七,可以從方便七提升到精進七,方便七慢慢提升,從方便七當中再選拔一些比較能夠精進的,提升到精進七。真正打精進七就是七天七夜,但是也是要看人、要看情況,要看條件的,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參加這種精進七。如果不善用心,雖然修淨土法門比其他法門著魔的機率比較少,但是不是完全不會著魔,也有人著魔。早年台中蓮社李老師(雪廬老人)到台灣來的時候,打了一次精進七,有兩個蓮友著魔。他花了半年時間,才把他們調整回來,後來再也不敢打精進七了。要具備打精進七這個條件,也不是很容易,可能只有比較少數人可以。我們現在是可以採取我們淨老和尚講的鍋漏匠,諦閑法師教他鍋漏匠徒弟的方法,那個大家比較方便。他也是天天念佛,他也是二十四小時都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念,這樣沒有壓力。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他也採用念佛機四字四音的,台中蓮社那個調,然後一區繞佛,一區靜坐念佛,一區拜佛,分三區,自由式的念佛,你什麼時候來都可以。居士林那個念佛堂,二十四小時開放,你什麼時候來都可以。

  在二十一年前,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那一年,還沒有發生九二一。我們老和尚說有大災難,我就趕快租樓下,現在麻辣火鍋那個店面,租那一間,租三個月來念佛,也是用念佛機,二十四小時開放,分三區念佛。我租三個月,因為他說八月有大災難,我是六月租的,六月租到九月,三個月。念到八月十七,土耳其大地震,死了一萬多人。大家想,土耳其離我們那麼遠,也不是發生在我們這裡。我就計畫念到九月底,就三個月了,七、八、九三個月,九月底念完,災難過了,沒有發生,我們就不租了。後來念到九二一,換我們台灣大地震。我想不行,災難很多,後來再續租,又租了兩年,二十四小時開放,就是現在樓下那個麻辣火鍋店。後來被人家告,人家看到我們穿海青,上網去市政府告說,我們這裡是神壇,有神棍在這裡騙錢。他說我是神棍。然後告了,市政府所有環保局、消防局、民政局、工務局都來了。後來查一查,我們也不是神棍,我們有申請社團,念佛的聲音也沒有很大,不是用大喇叭放在外面,也沒有吵到人,環保局來檢查也沒有,消防局來檢查也沒問題,民政局來看也沒問題。後來是工務局說不對,他們這個房子是零售店,你們怎麼可以用來做宗教用途?就給我們勒令停止,不停止就斷水斷電,罰六萬塊。我們念了兩年,被罰六萬塊,勒令停止,所以就沒有租了。也是二十四小時開放的,但來念的人不多。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也是一樣,剛開始念的時候人很多,後來愈念愈少、愈念愈少,念到最後幾乎變成只有念佛機在念,人都跑光了。所以你要一句佛號念下去也不容易,大家可以試看看,你能念多久?但是平常你就是要練這個功夫,臨命終你才有把握。平常你不練這個功夫,臨命終要靠人家助念,如果因緣不好有障礙,往生就產生障礙。

  所以這裡講「乃至」,包括許多層次的功夫。所以以後雙溪如果有蓋道場,山上我想做念佛堂,像印光大師,天天念佛。但是如果大家要想成就一心,我們可以規畫佛七。要參加佛七的人,事先要有一些培訓,還要交手機,手機最好交到櫃台,你七天都不能看,也不能打電話回家。就是天塌下來,你都要如如不動,就在打佛七,這樣才行。所以要練到什麼功夫?像李老師在台中蓮社,有一次瑞成書局的許居士去聽經,有人來跟他講,你家鄰居失火了,你的隔壁著火了。火災了,他還是聽李老師講經,聽到完才回去,回去之後,還好他家沒有受到波及。所以李老師就很讚歎,你看就要像他這樣,他家失火了,他還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考驗。《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今天原子彈從頭上掉下來,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不是講一講就能做得到。我們現在一點小事情,慌慌張張,心亂七八糟。平常沒有練這個功夫,臨時就手忙腳亂了,何況臨命終?所以真正打佛七要交手機,當然如果我主七,我第一個要交。如果我不交,主七和尚你都不交,我們為什麼要交,是不是這樣?大家就不服氣了。所以我第一個要交出來,我也七天不看,陪你們念佛,這樣大家比較沒話說。要真正成就一心必得要這樣,不然你這個事情、那個事情,打閒岔那麼多。甚至你在念佛,打佛七的時候,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其他的念頭都不能夾雜,包括佛法也都不能夾雜,你想到《金剛經》哪一句,也是夾雜,只有一念阿彌陀佛,這個才是一心。

  方法不能用得不對,淨土宗用的方法,禪宗有禪宗的方法,不能拿來套用、亂用。所以法門,它的方法很多,你採用這種打佛七的方法,就是執持名號。而且念佛也有好幾種,最少有四大類的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也都叫念佛。我們現在採用的是叫持名念佛,你不能一下持名念佛,一下又來個實相念佛(現在還有人提倡什麼無相念佛),再來個觀想念佛,再來個觀像念佛,你搞到最後,在修哪一種?所以你持名念佛就是要執持名號,《彌陀經》的,打佛七是執持名號,你就要採用持名念佛來達到淨念相繼。你實相念佛也能淨念相繼,觀想念佛也能淨念相繼,觀像念佛也能淨念相繼。我們採取持名念佛,你就要用持名念佛來達到淨念相繼。沒有淨念相繼,乃至一念,那也不錯了,所以這個當中有很多功夫不同。我們再看第三:

  【三、龍樹大士云:「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見若非真實用功,淨信不能得生。】

  你看這一段,龍樹大士講,『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一切法」,就是我們這些有為法,這些法都不生,般若就生了。可見得如果不是真實的用功,淨信不能生得起來。禪宗參禪的功夫是這樣,任何法門都一樣,包括我們修淨土也是一樣,你沒有真實用功,沒有真正下功夫,淨信生不起來。不是講一講,它就能生得起來,要真實用功。像剛才跟大家講,我們打佛七就要這麼打。我們現在是打方便七,實在打佛七,他一句話都不能講的。但現在我們在打佛七,也都掛一個止語牌,出來,我看還是很多人在講話。但這些老菩薩,你也沒辦法怎麼去要求,方便,老人家了。所以常常有同修他掛個止語,然後一直跟我講。所以真正止語,你念佛才會相應。不打閒岔,因為你七天就是只有一句佛號,打佛七期間就不講話,只有念佛,七天不講話。真正的主七,也不講開示。講開示是什麼?遇到有狀況,主七師要糾正,不然會出問題;如果沒有問題,就一直念下去。你講話、講開示,統統是打閒岔,凡是在佛七當中有講話、講開示,統統屬於方便七,還不是真正的精進七。真正精進七就一句佛號,七天就一句佛號。你有什麼話,佛七圓滿了再去講,再去處理,這七天當中,你就專心念一句佛號,達到一心不亂,達到淨念相繼。如果根器利的,真的七天當中他不但伏煩惱,他還能斷惑,這個也不假,看各人的功夫。所以『非真實用功,淨信不能得生』,修任何法門都一樣。我們再看:

  【四、一念相應,即淨念相繼之根。淨念相繼,即從一念相應而來。相應,有性相、事理、因果,種種深解不同。】

  這段,『一念相應,即淨念相繼之根』。『淨念相繼』,是從一念相應來的。好像我們念一句佛號,有一句相應,這一念相應,就是我們以後淨念相繼的根本,你這一念再一直延續下去,就淨念相繼了。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看只有一念相應,其實淨念相繼的根,就是從那一念相應來的。所以我們現在念,先念到一念相應,然後再提升到念念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先達到一念相應。我們現在有達到一念相應,以後就會有念念相應。所以念念相應,從一念相應來的,一念相應是根本,都是從這一念相繼的。所以『淨念相繼,即從一念相應而來。相應,有性相、事理、因果,種種深解不同。』相應從性從相、從事從理、從因從果,種種去深入、去理解,境界都有不相同。我們能夠有一念相應,你看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那是什麼?一念相應,最後一念相應,他就去了,佛就接他走了。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一念相應,也很可貴的。我們平常念,念得很多,念了很多年、念了幾十年,有曾經一念相應,這個很可貴的,因為它是念念相繼的根。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繼續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