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四集)  2020/12/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34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四十三頁,我們從第四行,二十八:

  【二八、釋顯其故 正釋】

  接著請看經文: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上面這段經文,解釋「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這段經文,就是解釋為什麼「聞是章句」,這個章句就是《金剛經》,聽聞、見聞。「乃至一念」,就是一念相應,極短暫的時間相應了,這是最低的、最少的,就是有一念生起淨信。雖然只有一念,他不是多念,不是淨念相繼不斷,他只有一念,就很短暫的一念生起淨信。雖然只有一念相應,佛就告訴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就是徹底的知道、徹底的見到,見到什麼?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雖然一念相應,一念淨信,他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為什麼福德會無量無邊?因為他稱性,跟自性相應。自性是無量無邊的,這一念跟自性相應,一相應都無量無邊,福德無量無邊。這一念就是去除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這一念當中沒有分別執著,這個福德就無量無邊,跟自性相應,稱性了。所以這段經文,佛就解釋,為什麼生一念淨信這些眾生就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何以故」就是什麼緣故?為什麼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就能夠得無量福德?『是諸眾生』,就是一念相應、多念相應、念念相應的,這個當中層次很多,這就是「是諸眾生」。因為眾生跟自性相應,他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我相,也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相,都空了。我相也空了,法相也空了,空也空了,三空,俱空。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段:

  【一、此是正面釋生信得福之故。何以能生淨信,何以能得福。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

  這一段經文就是正面的來給我們解釋一念生淨信得無量福德的緣故。為什麼一念淨信,他就得無量福德?這個必須『除卻分別心方可』,分別執著要除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你布施一文錢那個福德也是稱性,無量無邊的。這個性好像大海一樣,你一點點,一滴水,你滴到大海,跟整個大海就融成一片了,無量無邊。所以佛說明這個道理,就是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再看:

  【二、分別妄想既除,無復我、人、眾、壽四相。】

  『我、人、眾、壽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諸眾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眾。】

  『分別妄想』,我們一般講分別執著。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我」,我相狹義的來講指我們這個五蘊的身心,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我們每一個人都執著五蘊的身心是我,這個身是我。我,我對面有人,這個就對待,對待我們一般講對立,大家比較好懂。我,對面有個人,有我自己、有別人,這個就是對待。人不止一個,很多,那就叫眾生;不但人,還有動物、植物、礦物,這些就叫眾生相。壽者相,壽是時間,壽者相這個壽的意思,就是我們分別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念念不斷,沒有停止,無量劫來都是一直在分別執著,從來沒有中斷,時間很長,所以叫壽者相。壽者相是這個意思,你不要想到那個人好長壽,不是那個意思。壽者相這個壽就是時間很長,從來沒有間斷的,念念分別執著,從來沒有間斷,叫壽者相。如果你生起一念淨信,那分別執著起碼它暫停了,四相就沒有了。所以他就稱性,福德就相應了,跟自性相應了。

  我們現在的執著,就是在法相宗講,我們八個識,大家如果有聽經,都聽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分別跟執著是第六識跟第七識,第六意識它的功能是分別,第七識它的功能叫執著。前面五識眼耳鼻舌身,叫了別,它不是分別;分別是第六,第六意識在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含藏(存檔)善惡種子,各種種子它都在檔案庫,它也沒有分別執著,它只是負責保存資料。修行,轉是在轉哪一個?轉分別執著,轉第六識跟第七識。六祖在《壇經》講,「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主要是轉第六跟第七。了別,前五識它沒有分別。我們眼睛看外面的景象,看得很清楚,了了分明,叫了別,看得很清楚。就好像照相機一樣,照相機你一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了別。耳朵聽聲音,也聽得清清楚楚,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都叫了別。它很清楚、很明瞭,它這個當中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好像照相機。前五識就像照相機,緣外面的境界是前五識。前面五識,眼睛看到的,在唯識中講見分跟相分,見分就是我們心理的,相分就是物質現象,我們能夠見的,見分。我們眼睛看到外面的景象,這了別,把這個景象傳送到第六意識,傳送到第六意識的相分,然後第六意識的見分再去緣第六識的相分,它的見分再去緣這個。它緣了,那就起分別了,就傳到第七識。

  所以六、七、八識它緣不到現場,現場是前面五識,就好像我們現在錄影轉播,六、七、八它是透過轉播過去的,它接收到的是轉播,不是現場。現場是前面五識接觸的,不是六、七、八接觸的,這個就是轉播過去。轉播過去,就是每個識它有見分、有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再去緣它那個相分,那個現相。然後傳到第七識的相分,第七識的見分再去緣它的這個相分。前面這個分別也還好,分別長的、短的,青黃赤白,那個叫分別。這些物相它本身沒有分別,比如說我們看到茶杯,這個茶杯它自己不會說我就叫茶杯。是不是它自己取個名字叫茶杯?那我們聽到你是茶杯,不是,對不對?茶杯這個名字怎麼來?你人給它安上去的。安上去,是什麼在安?分別。前面五識傳進來的是相,到第六意識的相分,它那個相分是轉播的,像我們的錄影機,錄現場再轉播出去,它那邊是一個接收站,透過轉播接收到的現相。然後它那個地方的見分,就是等於說他不是現場的觀眾,他再去看那個轉播過來的。就像我們現在電視轉播,像我們現在這裡,錄影機是錄現場,我們這裡是現場,放在網路上那個是什麼?他們在收看的是轉播的,他不是直接現場,是再轉播過去的。

  所以第六識它就起分別,長的短的、男的女的、青黃赤白。長短大小,外面的景象它自己沒有說,我是長的、我是短的,我是大的、他是小的。長短大小怎麼來?分別,外面沒有,它分別。分別之後再傳到第七識,第七識它執著,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就執著了。喜歡就起貪心;不喜歡就討厭,生瞋恨心,貪瞋痴煩惱就是這麼來的。如果你把分別執著放下,那什麼事都沒有了。所以法相宗叫做轉識成智,轉哪個識?轉第六識、第七識。那個識轉了,前面五個識、後面阿賴耶識就是果地轉,那兩個轉過來,它們就跟著轉了。所以叫轉識成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第六識就是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為大圓鏡智,就是轉識成智。所以我們現在念念都是在分別,分別就有對立。所有的煩惱,所有造的惑業苦,都從分別執著來的。分別執著就是對待、對立。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所有的問題,不都是從這個地方發生的嗎?如果沒有對立,大家想一想,不就變極樂世界了嗎?對立就有私心,我有私心,你也有私心,那就爭了,問題都從這裡出現。如果這個沒有了,那就是極樂世界了,大家都作佛,不會爭了,知道本來就是一體。所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自然就生起來。只要把分別執著去掉,自性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本來就是這樣,絲毫不勉強。關鍵就是這個問題。

  下面講,『諸眾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眾』。因為大眾各人功夫淺深不一樣,最淺的、最低的就一念,他一念相應。一念,好像我們被無明籠罩著,好像天上烏雲很濃厚,忽然有見到一線日光,那一線就好像是一念。那一念雖然不多,一點點,但是它真的是日光。一念淨信,雖然他很短暫的一念相應,但是他那一念就很可貴,將來會有二念、三念,那一念就很可貴。那一念就是自性,跟自性相應。像我們見到日光,我們常看到,特別現在陰天看不到太陽,偶爾露出一點,那一點光照射出來。我們用這個來形容比喻一念淨信,我們從這個概念去體會。所以你把對立放下,就是破四相。所以這個當中各人修行的功夫不同,最低一念,有二念、有三念、有多念,最高的就念念相應。淨念相繼,他都不斷,就明心見性了。所以雖然只有一念生淨信,也非常非常可貴,非常不容易。有一念相應,後面必定會有二念、三念,繼續要用功。我們再看:

  【三、四相空,即我執空。非法,即是無,即是空。『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古人稱為窮空到底,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

  『四相空』,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都是從我相發展出來,你有一個我相出現,對面就有個人相;很多人,就眾生相;這個執著念念不斷,就壽者相。「四相空」,就是我執空了,人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叫人我執,這個就空了,不執著這個是我。不執著這個身就解脫了。我們現在一天到晚,不都為這個身在受苦嗎?第一個要破身見。所以這個要放下。身不是我,這個身體是我所,是我們所用的,是我所不是我。我們現在都把它執著是我,這個是我,自私自利就是從這裡生起來。為我自己這個身著想,那就不管別人了,甚至父母家人他也不管,自私到極處,那個執著太重了。所以佛勸我們把我執淡化,就是《金剛經》教我們發願度眾生,要把所有的眾生度到入無餘涅槃。這個是《金剛經》修行巧妙的方法,你不要去想自己,一直都想眾生,習慣了,慢慢這個我執就淡化了,到最後它自然就沒有了。《金剛經》很多修行方法,都是在破四相的,這也是一種方法;然後,教我們觀三心不可得也是;教我們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是要除四相、四見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去觀這個還是要破四相的,破四相、破四見。這些都是破四相、四見的方法。《金剛經》有一首偈,你用得上,你會修了,成佛都有餘,不一定全部去修。你有一句,從那個切入,像六祖,他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一句,他就切入了,他就悟入了,那就全通了。

  這邊就是給我們分析,我們為什麼叫眾生?就是因為有這些執著。所以這個要空,因為本來它就是空,不是本來有我們現在要把它空掉,不是這樣的,它本來就是空。本來是空,現在好像我們感覺都不空,這個是幻覺,就是我們虛妄的分別執著所產生的幻相。在《圓覺經》講空,《圓覺經》用那個比喻,如果你悟入了,這些空你就都通了。《圓覺經》講,我們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中沒有花,是因為眼睛有病。我們的病是什麼?分別執著。但是我們病還沒好,明明看到就是有花,怎麼說沒有?眼睛好的人說沒有,有病的人說明明是有,我看的就是有。眼睛好了,沒有了。但是他眼睛還沒有好的時候,他看到有花,那花有沒有?大家想不通,花還是沒有,是因為我們病了,看了那個幻相,實際上你病還沒有好,它還是空的。不是說病沒好是有,病好了就空。我們在迷惑顛倒的時候,我們認為什麼都是有,什麼都是真的,其實這是我們的執著、我們的分別。其實正當你在分別執著,它當下就是空的。《般若經》講的,「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講得是很清楚,問題出在我們的第六意識跟第七識的分別執著。

  所以『空亦空』,像空中有花,你病好了說空,那個空也空了,那本來就是空。所以『窮空到底,故名勝義空』。什麼叫勝義空、第一義空?我們也不能執著在這些名相裡面,名相它是個工具。佛在經上講,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也講,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理解如來真實義?就是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語言文字,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這個要離。名字,「名可名,非常名」,我們中國道家老子都懂,「道可道,非常道」。名是人安上去的假名,不要去執著,但是你可以用,用來講經說法,不能執著在那個名相。所以那個名就好像是路標,我們要去的目的,路標給你指個方向,你要到基隆,它給你指那個方向,往北走就到了。但是那個路牌不是目標,路牌是個工具,是個指路牌,你不要把那個指路牌當成是目的。禪宗有部書叫《指月錄》,手指著天上的月亮,是叫你順著手指頭去往上看,看月亮,不懂的人,他就看這個(手指頭),這個就是月亮。執著在名字相、文字相、心緣相上面。所以要懂得弦外之音,《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然你被這些名相弄得團團轉,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佛法術語名詞非常多,為什麼用那麼多?就是不要我們去執著,只要講的是指那樁事情就可以了,怎麼講都對、都可以。如果你執著一定要怎麼講,那就執著了。所以叫依義不依語,依義就可以,語言文字不同沒關係,意思一樣就可以了。我們再看第四:

  【四、我法二執,由分別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

  這個就細了。我執跟法執,我執狹義的來講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身外這些一切萬法,這個都是有,執著這個是真有,這個就是我執跟法執。從分別起來的,這個比較粗,相比較粗,這個比較粗的相。還有『俱生我法二執』,「俱生我法二執」怎麼來?我們常常講妄想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比較粗。為什麼有分別執著?就是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粗的也是從細的發展出來,那很微細我們觀察不到。觀察到了,把那個細念斷了,就明心見性了。起心動念是什麼?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在中峰國師,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是大徹大悟的禪宗大德。在唐朝肅宗、代宗那個時代,唐肅宗、唐代宗,他們父子那個時代佛法最興盛,佛法黃金時代。肅宗、代宗他們父子,請慧忠禪師當國師,有一天他們在談論佛法,魚朝恩(好像是當時一個很大的官)在旁邊聽了,他就問忠國師,佛法講無明,所有的煩惱都是從無明起來的,無明是什麼時候起來的?問他這個問題,什麼時候開始起來?宗國師給他回答,你不配問這個問題。他聽了,馬上臉色就變了,心裡就很不高興,但是因為又在皇帝面前,不敢發作。然後國師就跟他講,無明現在就起來了,你現在心裡起心動念,不高興。

  所以無明什麼時候起來?佛是講得很詳細、很清楚,無始無明。但是我們有分別執著,我們一定會想應該是有一個時候起來,什麼時候?幾萬年前、幾萬劫以前,無量劫以前、無量劫再無量劫以前,哪一劫?我們現在一直再去想,這個叫做什麼?分別執著,就是對待。現在跟未來是一個對待,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三世是個對待現象。但對待現象它是假相,不是真相。這些現象,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是時間,空間有十方,都是假相。在《唯識論》裡面講,這不相應行法,是人抽象概念。時間空間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時光才能倒流,時間可以倒回去過去,也可以進入到未來;空間就沒有距離,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超越時空。所以那個就是什麼?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有一切都是對待,我們自己的身體,包括所有的一切,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統統是妄想。實際上是什麼?當下這一念。你什麼時候開始迷?你現在這一念迷的,現在這一念。所以中峰國師講,一念不覺。一念,什麼時候的一念?念念都是一念。你一直在想我現在是一念,過去那是前面一念、那是後面一念,是不是都這樣想?那個不對,當下這一念。當下這一念,你抓得住嗎?這一念你有嗎?所以《金剛經》跟我們講,後面會講到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心過去了,你找不到;現在心不可得,你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未來心,未來還沒到。在哪裡?心在哪裡?都是分別執著妄想。我們搞了這麼久,我們都不懂。

  像二祖慧可,大家有看到達摩這樣伸一個手,慧可說我心不安,求你幫我安心。他說好,你心拿來,我幫你安。他回光一照,找不到心,「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達摩接著就講,「與汝安心竟」,我給你安好了。他這句一聽,言下就大徹大悟。心都找不到,那你安什麼心?你想要安心,那個心都是妄想,都是你的分別執著妄想。阿難當然也是表演的,阿難尊者,《楞嚴經》裡面講「七處徵心」,佛叫他去找心,他找了七個地方。他真的找了七個地方,在裡面、在外面、在中間,找了七個地方。我們都想不出七個地方,他能想出七個地方,真的也不容易,但是一一都被佛否定了。所以慧可根器比他利,達摩說你心拿來,他說覓心了不可得。阿難尊者還找了半天,找到最後,佛給他說那個都不是,慢慢他才明瞭。所以慧可他的根性是頓根的,一下就頓悟。禪宗的確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頓悟的。但是不是那個根器就沒辦法。所以《金剛經》它是拔妄想根,我們這個妄想,你真的懂得一點點,也對我們看淡會有幫助。我們現在做不到像慧可那樣、像六祖頓悟,但是我們漸悟總可以!每一次悟一點,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大徹大悟,我們大概是這種根器的。

  我們修淨土也需要金剛般若,修淨土,般若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不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又捨不得這個世界嗎?為什麼捨不得?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你沒看破。為什麼沒看破?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空。這個如果通了,我們所有的煩惱煙消霧散,一切都是假的,就沒有煩惱了。所以魚朝恩被忠國師給他這樣一回答,如果他根器利的話,他一回光、一返照,他會開悟。如果不回光返照,他就氣得要死了,甚至還要去找他麻煩了,造業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大家可以練習練習,突然有一個人來罵我們一句,我們的反應能不能把它空?試看看,每一天都會有人給我們考試。所以從起心動念而來的叫細執(微細的執著),那個我們比較觀察不到,心要很定才觀察得到。我們從粗的先淡化,慢慢就會體會到細的。所以三時繫念,中峰國師是大徹大悟的禪師,再回頭修淨土,所以他的開示都有禪機。我們能夠悟入,這個幫助我們往生上品,這往生就不是在中下品,往生上品,對我們提高品位有幫助。我們再看下面,四十四頁,第五:

  【五、是人分別我執已除,貪瞋痴雖未去盡,已經很薄,還須再加功。】

  這是粗的,比較粗重的分別我執已經去除了,沒有了。貪瞋痴習氣還沒有完全去掉,這個習氣已經很薄弱了,還需要加緊用功。用功就是在這上面用,所以用功不是說我們經讀了多少遍。這邊講福德無量,如果有人受持金剛般若,你以一四句偈為人演說,福報就超過大梵天王,超過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誤會,以為這樣讀《金剛經》你福報就比他大。你讀誦《金剛經》,但是你沒有受持《金剛經》,讀誦是為了受持,受持才管用。所以昨天在宜蘭念佛堂,我也跟大家講,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熟悉了,可能都會倒背如流了。但是不能停在讀誦,你有沒有受持?受持是什麼?依照佛在經裡面教我們的去修,落實在生活上,待人處事接物,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要去做;教我們不可做,就要禁止。那個才是修行,那才有功德,才能得福,不是讀一讀就可以了。讀誦,沒有受持,你福報怎麼能夠跟大梵天王相比?跟一般富貴人家都不能比,還跟大梵天王比?那誤會就大了。所以讀經的人很多,受持經的人很少。讀誦為了我們受持,讀誦是提醒,讓我們印象深刻,提起觀照。你不讀,你就忘記了,你就不懂,你不知道怎麼用功。

  包括我們中國儒家、道家的經典也是一樣,古人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子弟天分很差,但是你不能不教他讀經,為什麼?經典是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的標準,他這個標準沒有了,他就愚痴,他就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連利害得失他都不懂。所以現在讀大學,讀到自殺的一大堆。以前我們窮得要命,連吃飯都沒有,還讀書!但是我們那麼窮的人,沒有人自殺的。現在吃得好,又有錢,又有書讀,還活得不耐煩。你說他為什麼會這樣?現在讀的書都不是聖賢書,不是經典。你讀的是,孔老夫子講道德仁藝,後面那個字「藝」,藝術那個藝。科學、技術、知識,各行各業那些技藝、那些技能、那些專業知識,不是經典。經典就是教我們怎麼做人處事接物,道德仁義,這是根本。「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現在人不懂,讀到大學、讀到博士,煩惱一大堆。小孩拼命往國外送,將來你就欲哭無淚。但現在人就是愚痴,他還是這樣,看到大家這樣,我也跟著這樣,盲目。為什麼?不讀經之過,不讀聖賢書,不讀經之過,盲目跟著西洋人在走。這些是西洋人要跟我們學的,你跟他學那個,你不就慘了嗎?他們都走投無路了,你還去跟他學。看到現在這個世界的亂象,那些科學技術能解決這些問題嗎?人製造出來的,科技能解決嗎?答案是不可能。

  我們要破四相,念念為眾生想,念念為別人想,不要為自己想,不要為我自己道場想,這樣我們四相慢慢就會淡化,就是換一個心態。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到自己,連父母他都不會想,還想誰?所以中華傳統文化,第一個就要教孝父母。你有好處,有沒有想到先供養父母?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這個恩德很大。你會想到父母,就會想到兄弟姐妹,想到家族、想到社會、想到國家、想到全世界。佛法講,你會想到一切眾生。所以孝它是根本。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一個觀念,見到好吃的自己先吃了,管他什麼父母,是不是?從這個地方,就知道我們是不是很自私,我執特別重。我執,我們要慢慢的減輕、慢慢的淡化,從孝親尊師開始,慢慢淡化。所以還需繼續再用功。我們再看:

  【六、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見諸相非相』,即二邊雙融,即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故云『則見如來』。見如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

  『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但見非相就是他著到空,但見諸相他就著有。我們一般人是著有比較多,有,這些相都是真的,有。但是小乘,他就墮到偏空,知道這些是空的,他就執著空。實際上就是《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裡講『見諸相非相』。你看講的話,《金剛經》講的,跟《心經》講的不一樣,但是意思是一樣的,不要執著文字相。就是空在相當中,相在空當中,那就「見諸相非相」了。不是離開這個相有個空,不是這個,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相跟空,『即二邊雙融』,是一不是二,你不能給它切割。所以叫當體即空,見諸相非相。見到相,見了沒有?見了。但這個相當體它是空的,了不可得。有沒有這個相?有。

  電視螢幕,你不能說它那個相沒有,是不是?的確有那個相。但這個相,你抓不到、你得不到,空。我們用電視螢幕來做一個體會,不然你看手機也是一樣,空。所以過去老和尚常講會看電視的人會開悟,這的確也不假。但我們就是不會看,怎麼看都是被它迷了。我們現在怎麼看?我們看的是有,有才會被它迷了,心就追著它轉,就是有。大家可以從看手機、看電腦、看電視,這樣來練習這個、來修這個,看我們這個心能不能轉得過來?其實境界它本來是空,關鍵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我們沒轉過來。境界它沒有好壞,境界沒有好壞。蕅益祖師在開示裡面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我們再講得簡單一點,我們遇到什麼環境、什麼人事物,順境逆境,我們不要要求去改變外面的,要求誰?要求自己,調整自己,你調整自己的心。調整自己就對了,你要去調整外面的,那就錯了,就變外道,變心外求法了。調整自己,才是佛教我們的;就調整自己,看到現代人那麼惡劣,總是想辦法怎麼去調,先調自己。自己都調不了,怎麼去調別人?你自己修到大徹大悟,你自然能度眾生。

  所以我出家以來也是這樣,也是這樣慢慢去調整,你不調整自己,你調外面的,沒辦法調。我出家要學講經,但是沒辦法。我們師父一生就是示現學講經,他對經懺,他覺得佛法興不起來。我在家聽經,聽了十五年,當然很認同他這個講法。經這麼好,沒人講,他怎麼會懂。對做經懺都不學經教的,當然就不想去做這方面的。特別是出家人,應該有弘揚佛法的義務跟責任。所以我出家的目的是要學講經說法。所以在基金會,我們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跟他生活了一年五個多月,每天照表去操課。雖然很嚴謹,但是心裡也滿自在的,我只要照表操課就好了。但是那是一個階段,好像當兵訓練中心,當兵訓練中心要去受訓三個月,出軍操。我出家一年五個多月,出佛操,佛操比軍操嚴格一點,不能吃肉,晚上也不能吃飯,就好像去訓練中心一樣。然後訓練中心出來,要下部隊,環境又不一樣了。

  所以到了圖書館,我們館長喜歡唱念,她過年還要普佛,來個三千佛,放大蒙山、打佛七、做法會。後來請不到法師來放大蒙山,就請明訓老法師來教我們三時繫念。當初去,我也是真的心不甘情不願,我講真話,我也沒有功夫那麼好,說那麼好也騙人的。實在講沒有功夫,心不甘情不願,我要學講經,叫我來做這個。我們師父說,我什麼都不會也不行,要學一點,請祥雲法師來教我們法器。日常法師就講,教會做早晚課就好,不要教太多,教太多他就去趕經懺了,不學佛了。所以祥雲法師來教我們早晚課,還有教幾個讚。我記得第一個來教我們唱的讚就是寶鼎讚,寶鼎讚我練了半年,但是三十幾年沒唱,忘記了。到了圖書館,法會可多了,真的生煩惱。生煩惱也沒辦法,不然你就要離開這個道場;你不想離開,要跟師父學經,那你就要去接受館長。後來韓館長講,經懺也是一個法門。那個時候我想一想也對,經是佛講的,懺是祖師大德編的,經跟懺它沒錯,錯的是在人。人把它當作賺錢的工具,他不是認真學習,不深入經藏。經懺哪有錯?經懺沒錯,是人錯了。後來我才調整心態,我們就當作修行,我們又不是拿這個要去賺錢的,所以這個就你調整你自己心態。

  還有我在出家那個時候,日常法師跟我們講,出家人走到哪裡,你要去遷就那個環境,不可以叫環境來遷就你。我想一想也對,不可能叫環境來遷就我們,我們住在哪裡,就要遷就那個環境。就像最近我們老和尚勸大家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海賢老和尚也開示,他說你不來我不怪,你不來我這個道場,我不會見怪你,也不會勉強你來。但是如果你要來,你來了就要守我戒,就要守我們這個道場的規矩。走到哪裡,要守哪裡的規矩,他講的不是跟日常法師一樣嗎?你走到哪裡,你要自己去調整自己,調整我們自己去適應那個環境。你不能去到那邊,我們當老大,然後叫這些環境統統來遷就我們,那怎麼可能?你自尋煩惱。所以修行從這個地方去修,調整自己心態,你調整過來,那也不錯。如果沒有調整過來,那真的是心不甘情不願,做了都生煩惱。

  所以有一個尼師,年紀很大了,現在很多年沒有見面,她也是要去學講經的。館長就說妳女眾,妳要煮飯,煮飯給大家吃。她是要學講經的,叫她去廚房煮飯,她真的煮得心不甘情不願。她住在那裡,館長叫她煮,她又不得不煮。那個時候我跟我師兄兩個,我們兩個男眾也沒有請她煮。我們兩個有工作,要負責管印經、打掃、領眾等等的,接電話,包括那些喝醉的人,在樓梯間拉屎、撒尿都要去清,我們也不是沒工作,我們也做得很多。但是要吃她一餐飯,要看她臉色,摔盤子,門關得很大聲。所以我師兄說道師,我們吃了這個會胃不好。他說我們乾脆來跟她輪流煮飯好了。我說沒問題,我說我小時候都被我母親訓練了,我們小時候都要用灶煮,還要去挑水。我說這個難不倒我,煮飯、洗衣服。我媽媽她是小孩都要學做這些,放學回家要掃地、洗碗,還要學煮飯。學煮飯,就是說水要淹過手背,那就剛好。後來,我們有些後面來的出家女眾都讀大學。來那邊,我們師父說出家人什麼都要學,在家裡嬌生慣養,都父母煮給妳吃,現在要來學煮飯。館長她也很會做菜。結果有一個輪到她煮飯,她怎麼煮你知道嗎?米洗好了,沒放水,然後煮了半天,不熟。我說妳怎麼煮了都還是米?怎麼沒有放水?她說不是煮飯不用放水,煮稀飯才要放水嗎?我們就差一點昏倒。但是後來被訓練得都會辦桌了。所以這個都是要調整自己。所以他說輪煮飯,我說可以。所以那個尼師她說要學講經。我說好,妳要學講,妳要看講稿,妳沒時間,輪到妳煮飯,我幫妳煮。我就幫她煮,結果她後來對我很好,她有煮什麼補湯:你師兄沒有,只有你有。因為我對她很好,她說要看稿沒時間,又輪到她煮飯,我幫妳煮,不要跟妳換,就替妳煮。

  所以在基金會,我們跟日常法師,我們也是輪流煮飯。他那個徒弟如道師,很喜歡工作,輪到我煮,他搶去煮。因為他煮得很不好吃,他不會煮,日常法師只能煮大鍋菜,我比他會煮。我煮的就是比較會配菜,他什麼都是豆,毛豆、土豆、黃帝豆、豆腐、豆乾全部下去,吃得脹得要死。所以輪到我煮,他說他要幫我煮,我說我不用你幫、我不用你幫,我都很怕他煮,都好不容易輪到我自己煮了,忍受你一個星期。所以講到這些也是題外話,但是實際上你修行就是要從生活上去修,不是你躲到深山去修行。所以修什麼?把貪瞋痴慢慢淡化掉。

  見諸相非相,『得見實相,故云則見如來』,你就見到如來了。見到如來,你就見到自性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自性的福德它是稱性的,當然是無量無邊,沒有邊際的。所以我們也是學習見諸相非相。我們再看第七:

  【七、欲修般若,不可落空,先將非法一面堵住,腳踏實地,躬行實踐。『法相』、『非法相』皆不著,是用功之要訣。】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不可以落空。落空,什麼都不要做,反正都空了,飯也不要煮了,空;衣服也不要洗,空。是不是這樣?落空比落有還麻煩,寧願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菜子。所以「欲修般若,不可落空」,『先將非法』,「非法」就是落到空一邊去了,『堵住』,就怕你落空。落有還不怕,落有,他還會去做事,還會修福,還會斷惡修善,修福、做好事,起碼還可以得個人天福報。你落空不得了了,落空,撥無因果,那更麻煩。所以古大德為什麼不敢講般若?他怕人家誤會,落到空那邊去了,那就很麻煩。寧願他執著有,不要執著空。

  怎麼樣「先將非法一面堵住」?『腳踏實地,躬行實踐』。這個不是嘴巴講一講,你要去做。做,祖師大德也做給我們看,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去五祖那裡參訪(就是參學),五祖也沒有叫他去禪堂打個禪七,也沒有去聽開示,就叫他去槽房舂米。以前那個稻穀,沒有機器,用人舂的。舂,要體重,那很重的,我們現在講那個是重勞力的,舂米。他個子小,體重不夠,腰間綁一塊石頭,加重他的體重。舂米舂八個月,做苦工,供養大眾。你看祖師,他得衣缽的人,要去做苦工,去供眾。然後得到衣缽,人家要追殺,要搶衣缽,他躲在獵人隊,幫獵人看守獵物,還要煮飯給那些獵人吃。獵物,有的還可以活命的,他就把牠放了,已經死了就去煮。所以他在獵人隊十五年,吃肉邊菜,放些野菜,放在肉裡面煮一煮,吃肉邊菜,肉那些獵人拿去吃。還要幫獵人看守獵物,幫他們煮飯,一個得衣缽的祖師,那個又不是修行人,那是造業殺生的,還要去奉養他們。他這個就是不落空。他看這些獵人,他心目中他們不是獵人,他們都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如果你把他看成獵人,那不氣死了。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一定是這樣的。所以他調整自己,這就是他沒有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肯定生煩惱,不可能不生煩惱。所以先將非法一面堵住,就是你要去修福。所以持戒修福,持戒就是諸惡莫作,不可以做的,禁止;修福就要眾善奉行,你要去做、要去修,要去為大眾服務。修福就是為大眾服務,你看六祖去黃梅,他到那邊也沒有領工錢,也是去做義工,去八個月;到獵人隊也是做義工,都是幫人家的,這個叫修福。所以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如果你著相,持戒修福你不能超越三界,不能明心見性,你只能得人天福報,因為你著相。現在你先持戒修福,把非法相這邊先堵死,落空這個先堵死,你在修的當中,你再不要去執著相,那就二邊都離了,法相、非法相同時就離了,它妙就妙在這裡。所以「腳踏實地,躬行實踐」。

  所以『法相、非法相皆不著』,用功的祕訣就是在這個地方。就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你會了,你時時刻刻都在修;不會,你跑到佛堂、跑到深山,都不是在修行。會了,到哪裡都是修行,都是道場。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