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五集)  2013/4/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5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三十一頁,倒數第三行: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欲指貪欲。《四十二章經》云:離欲清淨,是最為勝。正念者,八聖道之一,離邪分別,而念法之實性,名正念。」正念,八正道第七個。正念離邪分別,離一切邪念、偏念、虛妄、分別,我們通常講分別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念法的實性,實性是非空非有,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說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了解諸法真實的狀況,我們常說的性相、理事、因果。在念佛人,正念就是念佛,除念佛之外沒有雜念,這才叫正念。念佛只念阿彌陀佛,不夾雜其他的佛。一定要知道,一佛即是一切佛,佛佛道同,又何況阿彌陀這三個字是一切諸佛的總號。這三個字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阿彌陀翻成無量覺。每一尊佛成佛的時候都叫無量覺,所以阿彌陀是一切諸佛的通號,我們自己將來成佛也叫做阿彌陀。中峰禪師《繫念佛事》裡頭有兩句話說得很清楚,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都是念法實性,這叫正念。記不得這麼多就不要記,只記阿彌陀佛就好,常念阿彌陀佛就是正念。阿彌陀佛忘掉,起別的念頭,那叫邪念,那就錯了。希望每天從早到晚,正念多、妄念少,正念多、邪念少,這樣的人才真正有把握往生。

  「《觀經疏》云:捨相入實,名為正念。」這個意思很深,《觀經》教人修行有十六種觀法,十六種觀法裡面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有這三大類,細說十六種,持名念佛是最後的一種,就是第十六觀。觀想、觀像都難,很不容易,因為六道凡夫心粗,境界非常微細,你無法想像。第一觀,這比較最容易的,落日懸鼓。你看到太陽,黃昏的時候太陽下山,落下來的紅太陽,你看這個太陽觀想它,觀到睜開眼睛看到太陽在面前,閉著眼睛太陽也在面前。你試試看,這是第一觀,比較最容易的。如果這一觀不能成就,其他的每一觀都比這個微細,都比這個困難。所以佛說《觀經》說出這麼多方法,真正能讓六道眾生成就的,還是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最實用。依這個方法念佛成就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修觀想、觀像念佛的,這兩千年來不多,成就的好像只有幾個人。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捨相入實,相觀成還要把它捨掉,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相。觀成功很難,觀成之後想把它捨掉也很難,不如這一句佛號,佛號念成功容易,捨也容易。

  「淨慧者,《會疏》云:淨慧則是般若波羅蜜,非人天小乘不淨之慧,故名淨慧。」淨慧是大智慧,是菩薩的智慧,它不是人天、小乘,就是聲聞、緣覺,不是他們的智慧。「梵行,清淨無欲之行」,這個標準都很高。「為《涅槃》五行之一」。《涅槃》五行,參考資料裡有,《涅槃經》上說的。「一、聖行:聖即正也,謂菩薩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聖行。」所以佛教要興,從哪裡修起?從戒律修起。如果我們疏忽戒律,不依照戒律來修學,佛法不可能興起來,我們學的人也不可能修成功。戒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學。從什麼地方學起?從五戒十善,沒有五戒十善很難往生。

  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為什麼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李老師在世的時候常說,這是六十年前的事情,六十年前的社會比現在好多了,老師說,一萬個念佛人當中,還有三、五個往生。今天的社會比六十年前有很大的差距,什麼原因?社會上關於正面方面的沒人教,也沒有人肯做。在那個時候還有幾個人常常講,社會上還有一些人可以常聽到,現在沒人講了。五十年前有競爭這個名詞,但是真正競爭的人有,少數,多數人還能夠讓。現在大家都爭,沒有人讓了。那個時候人要是讓,一般人還讚歎,這個人有修養,這個人不錯。現在如果讓,說這個人是傻瓜,這個人跟不上時代。這是社會轉變多大!念佛一萬個人,這講現在,我看只有一、二個能往生。原因一定要知道,都在根,現在三個根沒有了。我們很幸運,出生在農村,農村還講求。現在農村人不知道,沒人教了。我小的時候,農村還有秀才,那些私塾先生他們還常講。鄉下人雖然不識字,他懂這個道理,而且還能夠奉行。鄉下的風氣比城市好,城市人比較狡猾,鄉下人比較老實。現在整個變了!

  我們真學佛,真想往生到極樂世界,看看這個人生太苦了,六道輪迴苦不堪言,真要想往生,這三個根不能沒有。《弟子規》是人倫之根,《感應篇》是道家之根,《十善業》是佛家之根,這三個根要不講、不學,那個佛號怕念不好。佛號如果真念好了,這個東西不學都在其中,你全都會了。沒有學都會了,什麼道理?因為你心好,統統包括在裡頭,你不會騙人,你不會佔人便宜,你不會傷害人,它自然的。有沒有受過戒?沒有;有沒有學過?沒有,但是統統你都做到了。現在這個社會沒有榜樣,也沒有人教你,你不懂、不知道,起心動念都跟性德相違背,這在現在的社會是正常的。定是什麼?就是心地清淨。妄念少、雜念少、欲望少,心就定了。常常想到要爭,心定不下來。沒有定就決定沒有智慧,心裡面起心動念是煩惱,不是智慧。沒有欲望的人,心地清淨的人,有智慧。所以這聖行,五種行裡頭一個。

  「二、梵行」,梵是梵語,意思是清淨,梵行就是清淨行。「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這也不容易。菩薩覺悟了,知道空有二邊理事、性相的真相,他通達明瞭,所以都不執著。性有,但是它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你找不到它,你不會執著它。事呢?事是有,雖有,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剎那生滅。菩薩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懂得,所以對於一切事相他不執著。它是生滅相,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所以空有二邊你都得不到。二面都不可得,所以二邊都放下。二邊放下,清淨心現前。「以此淨心,運於慈悲,與眾生樂,拔眾生苦,故名梵行」,這叫菩薩行。菩薩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看到眾生他慈悲心就生起來,眾生有苦,他會幫助他離苦得樂,眾生迷惑,他會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叫拔苦與樂;不著相,這叫梵行。如果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著相,著相不是梵行,是六道裡頭的善行,將來果報在人天,出不了六道輪迴。梵行是出六道輪迴,他們所修的絕對不是六道輪迴。

  「三、天行」,這個天是第一義天。什麼叫第一義天?後面有個補充,「譬第一義空之妙理為天」,四天當中叫義天。「《涅槃經》二十二曰,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第一義天高,第一義天明心見性,不是普通人。我們普通講這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將來往生哪裡?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他在欲界天人之上,不但在欲界天之上,在色界天之上,在無色界天之上,還在十法界之上,所以稱第一義。他的地位,在《華嚴經》圓教是初住以上,天台別教是十地以上,這才是真正第一義天。所以他是天然之理,天然之理就是自性,與自性完全相應,這叫天行。自性什麼相應?眾生有感,如來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如來雖然有應,如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妙行。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住世八十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這八十年當中,從出生到入般涅槃,釋迦牟尼佛沒起心、沒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示現八相成道?是眾生有感他有應,感應現的。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也沒有起心動念,妙就妙在此地。所以稱不可思議的境界,真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

  「四、嬰兒行,嬰兒,以喻人天小乘。謂菩薩以慈悲之心,示同人天、聲聞、緣覺小善之行,故名嬰兒行。」這是菩薩示現的,示現這種人天小善我們很清楚,我們看了很歡喜,會讚歎,會感恩。

  「五、病行:謂菩薩以平等心,運無緣大悲,示同眾生,同有煩惱,同有病苦,故名病行。」這種煩惱、這種病都不是真的,為什麼要示現?用這種方法度眾生,無非是讓眾生覺悟到,用意在此地。用我們現在人說的,菩薩度眾生種種方便,種種示現是種種方便,用這些方便讓眾生覺悟。佛菩薩沒有定法教化眾生,無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形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些什麼他就說些什麼,完全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不是容易度的,不容易也要度。一次度不成,這個眾生已經有了善根,來生來世再幫助他;來生來世還不行,那後生後世再幫助他。佛菩薩對眾生生生世世,所以他不捨離的。人不知道,人要知道他就覺悟了,他這一生一定可以成就。為什麼?他有感恩的心,感激諸佛菩薩生生世世在幫助他。我們跟佛菩薩在一起,感恩的心生不起來,沒有當作一回事情,這就是我們的機緣不成熟。緣分是生生世世,這一生不夠成熟,還要受輪迴果報,到真正覺悟的時候,他就能出離生死。如果是遇到淨土法門,他就會念佛往生,不再隨波逐流,感恩的心生起來。唯有念佛往生是真正報恩,你不能往生,佛菩薩不捨棄你。這樁事情多生多劫,不是一生一世。

  「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淨,故名梵行。」前面說的是清淨無欲。住在這個世間,示現種種境界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都是利益一切有緣眾生,讓他們看到、聽到、接觸到。覺悟,不是一次、二次眾生就覺悟了,跟讀書一樣。古人提出「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是念個十遍、二十遍就可以了,沒用處。念幾十遍,一、二百遍,一般都可以背誦了,管不管用?不管用。目的不是記誦,目的是要開悟,開悟是要念到心清淨,把妄想、雜念都念掉,用念書的方法。妄想、雜念統統念掉,清淨心現前,這叫三昧。還要繼續不斷再念,再念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目的達到。智慧開了,煩惱就不見。為什麼?心地清淨生智慧,心地不清淨才生煩惱。心裡有妄想、有雜念,有分別、有執著,他怎麼會清淨?

  中國古人念書,用念書的方法來清理這些垃圾。心裡這些垃圾,用讀書的方法清理,佛教用這個方法來修定,意思完全相同。但是儒家的標準低,得小智慧就很滿足。佛法不是的,佛法深,佛法要得大智慧,要大徹大悟才算數。沒有到大徹大悟,這功夫不能放棄、不能改變,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改變等於是重新再來,那個損失很大。這個道理搞不清楚,老人教我們讀書,父母教我們、老師教我們,我們不服氣,因為我們不知道目的。說要開悟,不曉得開悟是什麼,也不相信有開悟。所以真正開悟的人都得二、三十歲,他懂得了,他知道老人教他這套方法用意何在、目的何在,他知道。目的並不是叫你多念,念的遍數愈多愈好,這只是方法技巧,不是目的。目的是把煩惱念掉,清淨心念出來。清淨心念出來之後,再把自性念出來,就明心見性,到這個地方才算數。這是中國跟外國學習的理念、方法不相同,外國人沒有這個方法。古印度教學裡頭用這個方法,但是現在印度人也不用了。佛教興起在印度,現在印度沒有佛法了,佛法的中心在中國。現在中國有沒有佛法?大家自己細心去觀察信解行證,不要觀察別人,先觀察自己,然後就知道。我們信不信?不信。為什麼不信?佛是什麼沒有搞清楚,怎麼會相信?教是什麼也沒有搞清楚,偶爾聽個一堂二堂,阿賴耶識裡種個種子,不知道哪一天這個種子才發芽、才起作用。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原因。

  我們問自己,自己幸虧有這麼長的壽命,得來真不容易,我們學習經教五、六十年才真正明白。一般人沒有這麼長的壽命就走了,還沒有搞清楚就走了,真可惜!一定要鍥而不捨,念茲在茲,時時刻刻不離經教。遠離經教我們就走上魔道,不知不覺走上魔道去了。你要問什麼原因?我常講,你沒有放下。怎麼知道沒有放下?讚歎你,你會歡喜,罵你幾聲,你會生氣,這就是沒放下。很顯然的,你會隨著境界轉。隨著境界轉的是凡夫,不隨境界轉,這修行人有點功夫了。功夫再增上,不但不受境界轉,還能轉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而能轉境界,你跟如來就差不多了。如來出世、法身菩薩出世,他們是來轉境界的,他不會被境界所轉。

  難得現代的科學家對於這樁事情他發現了,在古時候這是個祕密,宇宙的祕密,這個祕密被現代科學家揭穿了。科學家承認,念頭的力量太偉大了,可以轉變物質。我們人身體是物質,我們身體不好,要不要看醫生治病?不需要,念頭轉過來,病就好了。有真轉過來的,我們也真看到的。看了,但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的病還是轉不了,沒有信心。現代這些科學家發現這個祕密,要取得很多的證據,證明這句話是真的,才會有人相信。所以在蒐集資料,蒐集真正有信心的人,把物質環境改變了。蒐集了也不少。他們第一個對象就是生病的人,在醫院裡頭,醫院裡已經宣布不能治療了,等於說宣判他的死刑,存活的期間只有一、二個月,叫他家人帶回去。這個裡面就有一部分是宗教信徒,這被科學家看上了。這些宗教信徒癌症到末期,醫生再不願給你醫治,曉得自己壽命快到了,於是天天祈禱。真誠心祈禱,他忘了自己,也忘了病痛,他也不管病好不好,與他不相干了,一心一意祈禱上帝來帶他到天堂去,學佛的人一心祈禱求生淨土。只要他能把身體忘掉,這個祕訣在此地。還要想著身體,不行,你的念力還沒有集中,你還想著身體。身體不想了,什麼都沒有了,只想上帝、只想天堂,念佛的人只想阿彌陀佛、只想極樂世界,這個地方身心世界統統不管了,這念力就集中,集中它就產生效果,你身體裡面帶著病毒的細胞自自然然就恢復正常,這一恢復正常,什麼病都沒有了。常常想著身體很糟糕,你轉不過來。能不能把這個念頭忘掉,把身體忘掉、把世界忘掉,把一切萬事萬物忘掉,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只有求生淨土這一條道路,其他的沒有了,你的感應很快就現前。他們一般病人大概在一個月、二個月就現前,再到醫院去檢查,他病好了,病毒的細胞一個都沒有,醫生認為這是奇蹟,沒有理由解釋。科學家告訴我們,念頭轉變了。

  「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在經上講了幾千年,沒人相信,我們自己對自己不相信,這是苦難!這是這一生不能成就,想得太多了。還有人說,我念頭就是不能集中,我的業障太重,別人能做得到,我做不到。對自己失去信心,這個是沒法子救了,到最後醫療也救不了你、醫藥也救不了你,那就是命中注定的,跟著命運走,隨著業力還是去搞輪迴。我們一生經歷的,所造的這些業有善有惡,有善中帶惡、惡中帶善,無量差別,個個都有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古時候這都是小孩的課程,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大概都在十幾歲以前就完成。遇到佛法,遇到一個好的老師,不容易,師生要有緣分。沒有很深的緣分,你對老師不尊重,天天跟老師在一起,老師也很平常,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看出他的好處,而且常常還起批評的心、輕慢的心,批評的行為。這個現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古代時候沒有,父母、長輩有過失,兒女決定不能批評;老師縱然有過失,學生也不會批評,這是屬於道德。因為大人有些事情,他都是有個道理在此地,我們看到好像是不如法,但是他有法,他是合理的,我們看不到。他對於某一個人、某一樁事情,用這些方法來處置,後果是非常妥善的,我們見不到。這個人有過失,為什麼不說、不處分他,原諒他?那個人有過失,為什麼對他處置那麼嚴重?我們在旁邊看了,心裡不服。你要是統搞清楚,才知道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自己太淺薄沒見到,老師處置真有道理。因人施教,一個老師教十個學生,十個學生性情不一樣。因材施教這不是容易事情。現在教學太難,為什麼?沒有基礎,怎麼教法?所以李老師說,神仙來、佛菩薩來都救不了,整個基礎毀掉了。什麼叫倫理、什麼叫道德、什麼叫因果統統不懂,什麼叫佛法都不知道,很多出家人都不知道。

  離欲,只有佛教裡說,世間聽不到這個話,所以學佛的人看到這個字不懂。菩薩,一切不善的對治,離過清淨。善與不善也不容易見到,眼前好像是善,未來不善;眼前不善,未來善,能不能看見?我們看事,表面上這一層我們都看不清楚,再深入一層更不可能。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們,佛法看人、看事、看一切萬物有八面。八面是個表面,先看體相用。體,理體;相,事相;用,它所起的作用。理起的作用,相起的作用,體相合起來起的作用,再觀察因緣果,再觀察總的事跟理,說八面,這表面。深入一層,每一面都有八面,八八六十四面,看六十四面,深入一層。佛經上告訴我們,佛所看到的其深無底。那是什麼智慧?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沒有絲毫染污夾雜,這個智慧就現前。中國學習的那套理論是根據這個來的。你能深入一層、二層、三層,這個智慧普通人不能跟你比;換句話說,你的清淨心是別人不能比的。他為什麼能看到這麼深?因為他心清淨,心清淨是照見。

  我們心不清淨,我們照的是模糊的概念,模糊裡面就帶著疑,摻雜著貪瞋痴慢疑。尤其後頭兩個字,傲慢跟懷疑這是最大的毛病,是三毒的根本。孔子在《論語》裡頭就講過,人有傲慢,這個人不會有成就,他所學的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孔子說,假設有這麼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是孔子最佩服的聖人,大聖,其才「有周公之才之美」,他說「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這個人怎麼?他有傲慢,他有吝嗇,也就是我們現在講,他還有嫉妒心,有傲慢、有嫉妒心,孔子就說,這個人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只要看他有這兩個毛病,其餘是假的。古人看人就是清淨心,沒有別的。沒有欲望,沒有好勝,沒有嫉妒,沒有障礙,清淨平等,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叫慧眼,慧眼才能認識人。

  認識人還用他,行不行?這種事情在歷史上發現太多了,這就講此一時彼一時。在那個環境裡面你一定用他,事情能做圓滿;做圓滿之後又是一時,此一時彼一時。這個時候的處置完全是智慧。為名聞利養的人,他在你那裡得到名聞利養,那個地方名利比這個地方還要濃、還要厚,他就捨你而去,到那邊去了。多得很!現在社會上這種事情太多了,叫用人好難。為什麼?唯利是圖。別人待遇多給一點點,他就去了,沒有道義,只有利害,沒有道義。但是這種人最後是吃大虧的,到他了解、知道錯誤的時候,來不及了,回不了頭來了;還有個面子問題,死也不承認過失,那就留到來生來世。你就愈想愈可怕。所以善友,真正古聖先賢,你讀他的書,細心去觀察,確實他大用無方,變幻莫測。確實能做到離過清淨,功成身退,你再找都找不到他。甚至於隱姓埋名,這個人失蹤了。

  「又證涅槃之萬行,名梵行。」這一句是說的法身菩薩,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這一類的。證涅槃的萬行,這個萬行是以應身、化身度化一切有緣眾生,十方世界有緣眾生無量無邊。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現的應身,諸佛菩薩在中國有應身、有化身,歷史上記載很多,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天台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唐朝善導大師,阿彌陀佛再來;永明延壽禪師,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阿彌陀佛再來的。國清寺的寒山、拾得,用現在的話說,他們是道場的義工,專幹粗重的事情,別人不願意幹的,他們兩個人幹。誰呢?文殊、普賢再來的。等身分暴露,人不見了,再也找不到。這個道場有真修行人,沒有真修行人他不來,有真修行人他才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會疏》曰,「欲是諸苦之因」。這個人一定要知道,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苦?總的原因就這一個字,欲望。人要把欲望放下就沒有苦,有欲望得不到,苦;得到之後放不下,更苦。這個字是禍害之根,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清淨心裡頭也沒有這個東西。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叫性德,如來智慧德相沒有欲這個東西。欲是總的名詞,細分貪瞋痴慢疑都屬於欲。「施」,布施,「戒」,持戒,「能離之」。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施是布施,多給別人,好,為什麼?心裡沒有罣礙。有罣礙就有煩惱,供養多了罣礙,布施給大眾就沒有了。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怎麼個做法。跟大眾的緣,結得愈多愈好、愈深愈好。不必自己享受,自己生活苦一點好。我們怎樣苦修,跟佛比還差很遠!佛是每天沿門托缽,這我們沒有幹過。吃飯是修行,穿衣是修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是修行。你修的是善行是惡行,是淨行是染行,是出世行還是世間行,都要知道,這你才能明瞭修淨土人的心。他心裡有沒有這些東西?沒有,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每天念的只有這一部《無量壽經》,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都沒有。

  「正念是善護助,如著鎧入城」。這是比喻,就是有正念是保護自己的,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就好比穿鎧甲進入城市熱鬧的地方,不受染污,不受誘惑。外面一切人事物對我們都是誘惑,起心動念已經被它傷害,分別、執著,嚴重的傷害。真正放得下的人,不起心、不動念,他不受傷害,不受傷害他得大利益。得什麼利益?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看了之後如如不動是禪定,他到這個地方來是修禪定的,是修般若波羅蜜的。《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他就是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別人不知道。大修行人怎麼天天逛超市?他不知道逛超市是修大行。看到這些東西琳琅滿目,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這是智慧;如如不動,在這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真不執著,真不動心。沒有見到,不動心,那是假的,靠不住;真擺在你面前,不動心,這叫真不動心。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正念是善護助,忍辱、禪定能為之。「淨慧則是般若。精進一度,總通五故。」布施、持戒一直到禪定、般若,沒有一樣不精進。「是則菩薩六度」。「望西師稍異於此」,他的講法跟這個有點不一樣,他以離欲是布施、持戒、忍辱,正念是禪定。「總之皆謂離欲、正念與淨慧,即是菩薩之六度」。這六個字,離欲、正念、淨慧,包括菩薩六波羅蜜。「修此六度,能離貪瞋痴三毒,故曰梵行。」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見到六塵境界,在這裡去練,練不生貪心、不生瞋恚、不生愚痴,這叫真修行。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只知道念阿彌陀佛,菩薩行就圓滿了。決定求極樂世界,這個世間一切都可以隨緣,沒有絲毫執著,統統能放得下,這真念佛人。望西師又云:離欲就沒有貪心,善正念就沒有瞋恚,淨慧就不愚痴。所以總而言之一句話,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要離貪瞋痴慢疑,要把這五大類煩惱斷掉。不接觸外頭境界斷不了,在境界當中就是磨鍊這個。用禪宗的一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禪宗要覺,我們提起佛號就是覺。念頭才起,什麼念頭?貪瞋痴慢疑的念頭,才動,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不讓這個煩惱念頭相續,不讓它相續,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你要這樣子用功,你會很快成就。決定不隨煩惱去,一定要跟定是阿彌陀佛,決定不能換題目。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智光妙用」。這裡頭有四小科,第一科「慧光普照」: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

  上面這幾段表無量壽,這一段表無量光。「無量壽,體也。無量光,相用也」,這個光就是常寂光。「從此體相用流出無邊之化德化益」,教化眾生的大德,教化眾生的功德,教化眾生的利益,都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善導大師《定善義》裡面說,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叫《四帖疏》,註得非常之好。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而且特別還講過裡頭一段「上品上生章」,那一章講得太好了,我們對於極樂世界還有疑惑、還有動搖,那一章多念幾遍,這些妄念可以消除。「《定善義》曰:一一誓願為眾生。今此偈頌正顯是心」。阿彌陀佛是什麼心?四十八願一切都是為眾生,阿彌陀佛決定沒有一個念頭是為自己的,之所以成佛、所以成菩薩,道理就在此地。念念為自己是六道輪迴的心,念念為眾生是菩薩為度世之心,我們要走哪一條路?真正為自己想,為自己無量無邊的利益著想,要放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頭苦海無邊,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每天還不斷的跟一切眾生結怨,無論是善是惡。惡不會變成善,善會變成惡。這些道理必須冷眼靜觀,你才能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不再幹這些傻事了。

  這兩句,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智慧光者,有二義」,念老舉經論當中說,智慧光者,「如《涅槃經》云:光明名為智慧」,又《超日明三昧經》這裡面說:「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這個光,淨土講的常寂光。「詳見前光明慧辯願註」,這個詳細的,前面「光明慧辯願」,這四十八願說過,註的《超日明三昧經》上這句話。「二者,如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曰: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上面這一句意思同前,下面這一句,「則表智慧光是彌陀聖號之一」,也是阿彌陀佛十二光明之一,這十二光明都是佛的德號。

  我們要曉得,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從他起作用時候說的,他的作用無量無邊,所以名號也是無量無邊。譬如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名字要用釋迦牟尼。為什麼?釋迦牟尼就是他在這個世間教學的宗旨、目標,來做名號。釋迦的意思是仁慈,這個世界的人缺乏仁慈,都是自私自利,用這個名詞來做名號,講對人;牟尼的意思是寂靜,就是清淨平等覺。這個世間人妄念太多、雜念太多,心浮氣躁,所以用這個名號教大家,對自己要修清淨平等覺,這就對了,對別人要大慈大悲。釋迦是大慈大悲,牟尼是清淨平等覺。念這句名號,就想到佛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麼對自己,怎麼對待別人。佛教的什麼?佛教的就是這個。

  佛教是宗教,是名符其實的宗教。怎麼叫名符其實?中國宗教這兩個字的意思好,我把它介紹到全世界,每一個宗教都歡喜。你們查查字典,宗是什麼意思?宗有很多意思,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意思是主要的,第二個意思是重要的,第三個意思是尊崇的,別人尊重,崇高、崇尚,有這個意思在裡頭。教也有三個意思,教育、教學、教化。把宗教兩個字連起來,意思就清楚,那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個意思好!我接觸很多宗教,把中文宗教這個意思講給他們聽,個個都接受,都歡喜。中國文字的含義深妙無盡,你怎麼能說它不是宗教!要不宗教是什麼?宗教是牛鬼蛇神,錯了,你根本不懂什麼叫宗教。你去查查字典,宗是當牛鬼蛇神講嗎?不是。宗裡頭沒有牛鬼蛇神,教裡頭也沒有牛鬼蛇神,你怎麼可以稱宗教是牛鬼蛇神?牛鬼蛇神才不是宗教。要替宗教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不管信不信宗教,對於這個名詞要有正確的認識,才不會產生誤會。佛教稱為宗教當之無愧,佛教是名符其實的宗教。

  中國傳統的文化是宗教,包括三種儒釋道,中國人稱為三教,這三教都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我在《蒙古大藏經》序文裡面看到,有一段說的,元明清三代,這些帝王統治者,他們對宗教很重視,用儒治國,用佛教民,教化人民,用道祭祖先、祭天地鬼神,他統用上了。為什麼要祭祖先?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你說要不要?我們要教人民,教他常常懷念祖先,念祖先之德,他就自然會孝順父母,自然存心厚道,社會才會安定,社會才會和諧,人民才有幸福。這個教育多重要!

  在今天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要認真去做正名的工作,名不正,言不順。譬如中國跟外國,看這些做官的,中國人觀念跟外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觀念自古以來父母官,各個單位的領導人是父母官,官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是官的子女,他對子女好不好?他要不要好好教他?外國人官是什麼?是我家的佣人、僕人。僕人對你家的人忠心,還是你父母對你家的人忠心?不一樣。民選出來是人民的公僕,公僕不好,你家財不錯,撈一把走了。你把他當僕人看待,他做了幾年下台要走,當然可以撈一筆走,理所當然。父母對兒女就不一樣,父母你看掙的家產留給兒孫,他有親情,他有愛心,不相同。所以我還是贊成父母官,這個意思好,有倫理的意思在裡頭,比僕人好多了。尤其僕人叫公僕,公僕他就不照顧你私人了,我照顧團體,我不照顧你私人,人民的死活他不管,那你私人的事情。所以這個稱呼我覺得不太好,還是父母官好。國家領導人是最高的父母官,這是一國的父母官,省領導人是一省的父母官,縣的領導人是一縣的父母官,鄉領導人是一鄉的父母官,我們村有個村長,是這一村的父母官,好!這絕對不是落伍。古今,你想想這裡頭的含義,真比現在好。好的東西要留下來,不好的東西可以改革,好東西不能改。

  文言文我提倡,我勸外國人要學,學正體字、學文言文。為什麼?這是老祖宗無與倫比的創造發明,造了這麼些東西出來,今天任何科技都不能跟它相比,真實智慧。讓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德行,他們的理念、方法、經驗,用這種文字把它流傳給後代,永遠不變,這個了不起!語言是會變的,文言不變。古時候寫上文字的統統是文言,這個東西就有價值,永恆不變。如果寫成白話文,隔個一、二百年,念起來就沒有人懂了,為什麼?言語變了,文字不懂了。外國古人留下東西,像拉丁文這一類,沒有人能看了,考古學家一篇文字未必能完全看得懂,這不能跟中國比。千萬年前,老祖宗關於修身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從個人日常生活到和諧世界、世界大同,那些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全部都收在《四庫全書》裡頭,還有一部《四庫薈要》,這兩樣東西是中國無盡的寶藏。我們文字一改革,讓這些人永遠沒有能力去讀這部書,把法身慧命一刀砍斷了。佛法裡頭說,殺人身命罪過小,斷人慧命這個罪過大,怎麼可以斷人慧命?決定不可以的。

  我在國際上,甚至於勸很多國家領導人學中國的文言文,為什麼?你有智慧,你有治國平天下的智慧,你有修身齊家的智慧。有修身齊家的智慧,你這一生過得幸福美滿、快樂自在;有治國平天下的智慧,你能幫助國家、幫助這個世界達到太平盛世,和諧共存共榮,這個世界多麼美好。人人都有這個智慧,人人都有這個德行,這世界就美好,跟天堂沒有兩樣。天堂是教育成就的,極樂世界也是教育成就的,阿彌陀佛天天教學。所以我真深深期望,二、三十年之後,中國文言文是世界上通用的文字。言語不懂沒有關係,你看兩百年前,我們到外國言語不懂,到南洋一帶、到日本,寫字他懂,都認識,念法不一樣,意思也相通,所以可以用文字交流。南洋也是如此,統統學的中國古文。在中國亦如此,南方北方言語不一樣,言語沒有統一,所以有地方的方言。但是文字是一樣的,用文言文寫出來都是一樣,全部都能通,一點障礙都沒有。

  這是國家統一偉大的發明,黃帝時候開始做的,四千五百年前發明這麼好的工具,解決橫豎無盡的溝通。橫是十方,沒有障礙;豎是古今,沒有障礙。這發明還得了嗎?太偉大了,留下來這麼多寶藏。我們在外國說這些寶藏,不能說是中國人獨有的,是人類共有的,但是在中國保存得最完整,一直流傳到現在。所以《四庫全書》、《薈要》要大量翻印流通,我們盡心盡力。我也號召這些企業家們,你們有錢。我這一生不收供養,供養有限。可是有限也能買了一百零二套《四庫全書》,買了二百七十套《四庫薈要》,大概花了一千萬美金。沒錢,統統把它花光。要做,這個事情是真實功德。印普通小本子容易丟掉,這個大書不會丟掉,人家會珍藏。提倡文言文,讓他們會讀,真正在這裡面學到東西,得到古人的教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