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九集)  2013/3/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零五頁倒數第三行:科判,「庚九、莊嚴妙樂」。這裡頭有五段。第一、第三十七願「衣食自至願」。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第卅七衣食自至願。飲食衣服見《宋譯》。種種供具見《唐譯》,又《漢譯》第廿三願曰: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吳譯》第十四願同此。)又《魏譯》第卅八願曰: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今經備集五譯文義,結成此願,名為衣食自至願。如《會疏》釋《魏譯》曰: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或國土,為衣食故,苦役萬般。四時不寧處,一生疲貪求。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鑊中殺無量蠶子,依之沉迷無涯,受苦無窮。是故願言,我土聖眾,衣食住宅,隨意現前。著衣喫飯,皆助道法也。」

  這段文說明這一願的由來。五種譯本詳略不同,統統融歸寫成這段文字。這段文字簡潔、圓備,五種原譯本的統統在裡面了,讓我們讀起來很順口。而最重要的意思,是《會疏》解釋《魏譯》這裡頭的這段話。佛為什麼會發這個願,必然是法藏菩薩沒成佛之前參訪諸佛剎土,就見到許許多多的眾生為了衣食受盡苦惱,苦役萬般。真有,這個世間這樣的人太多了,這是什麼原因?我們現在知道了,過去生中不修布施。不修財布施,對於財物吝嗇,這一生當中得貧賤的果報。貧是生活資具缺乏,缺衣、缺食,為這個衣食奔勞辛苦。缺乏智慧是過去生中不修法布施。多病、多災,壽命不長,這是過去生中沒有修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這個果報是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佛說的話是真的。

  我在早年親近章嘉大師。我們過去生中,確實對於財布施疏忽了,對於無畏布施也疏忽了,可以說根本不知道,在這一生當中,只有一點小聰明、小智慧。無論是弘法,或者是護法,這三樣東西都要具足,單靠一樣不行,必須三樣具足。出家之後,將這個身體奉獻給三寶,一心一意為三寶做弘護的工作。弘護也得有緣分,我們的緣分在弘法,弘法就是講經教學。教學,找不到理想的學校,所以這一生幾乎一半的時間,幫助各地同學信解佛法。主要是信,啟發大家的信心,解都不深,當然行證就沒有了。

  經上也講到,幫助一切眾生信解行證,至少要幫助他生起信心。這個信心並不堅固,可是有這個信心就是有種子,他來生後世再遇到緣,他的信心比這一生就進步,解也進步,也許就會發心真修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但是機緣往往不是一生成就的,都是多生多劫修成的。我們對於經教、對聖人教誨,從小有這個概念,有恭敬心、有真誠心,所以學起來容易。這個也是宿世的基礎。這一生從小,父母指導,從小養成了尊師重道,養成了孝順父母,我們沒有別的,就這麼一點基礎。遇到老師,老師幫助我們發揚光大,把心量拓開,從孝親尊師,擴大到能夠孝敬一切眾生、孝敬諸佛如來,還普及到其他的宗教,平等對待,恭敬供養。終於把這個關係找到了,這個心就踏實。什麼關係?一體,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無二無別。佛在經上這麼說,儒、道也這麼說,看看其他宗教經典也有這個說法,這就不是假的。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飲食了。衣服,念頭才動,衣服已經在身上,整整齊齊。居住的住宅,這也是一切眾生都在求索,能不能得到?要靠福報。許多人一生沒有住宅,租房子住,借住,沒有自己的產業。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深深體會到佛經上所說的兩種業,引業跟滿業,要認真修學。引業是倫常道德,是佛經上講的五戒十善。滿業,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四攝、六度、四無量心、六和敬,這是滿業。引業引導我們到人天道來投胎,這是引導。生到這個世間貧富貴賤、智愚不肖、壽命長短,這屬於滿業。我們希望兩種都能得到,那要修。過去生中疏忽了,沒修,這一生當中好好的來補修,來得及。

  袁了凡先生,三十五歲遇到了雲谷禪師,命運就轉過來了。這是非常明顯的例子。他把他一生轉變命運這個事實真相,寫成文章流傳給後世,他是教訓兒子的。流傳給後世,可能他都沒想到,流傳後世這個功德太大了!他現在知道了。我們要能體會到,心善、行善,影響的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福報不可思議。這個福報就是三種,財富地位、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來得及,好好去修,命是能轉得過來的。要如理如法,那是真實的功德,真實的果報。如果投機取巧,爭名逐利,用種種巧方法使別人尊敬你、恭維你,你取得財跟地位,都不是正義,違背正義。果然你能得到,那是什麼?是你命中有的。命中沒有,用非法的手段得不到,這個要知道。必須真幹,實至名歸,你自己得到之後,你的心很踏實,你生歡喜心,你會更努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你不會為自己。為自己,名聞利養縱然得到了,到最後還是失敗的,保不住,死了以後墮三途,那就苦了,不值得。人用心一定要真誠,對於名利要淡薄,對於善行多做,有機會要多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沒有機會不必去攀緣,有機會一定認真努力把它做好。真正發這個心,你本來沒有這個機會,佛菩薩給你製造機會,祖宗之德加持你,讓你遇到這些機會,不是自己去找的。

  我們今天學佛這麼多年,對佛法稍有所知,知道世出世法裡頭最善的無過於念佛,最善的德行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它好在哪裡,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殊勝成就?它的核心在忘我,他沒有我,起心動念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眾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這是普賢行願跟一般菩薩行願不一樣。小菩薩身見沒破,初學的菩薩如果常常為自己名聞利養打算,弘護沒有把自己的名聞利養放下,所得到的都是假的,果報全在三途,這就錯了。犯這種錯誤的人古往今來很多很多,不是少數,要是少數,佛法就興旺了,不至於衰成這個樣子,太多了。

  佛教我們發心,從哪裡起?從放下。放下七情五欲,放下貪瞋痴慢、懷疑,這要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財色名利,你才能入門,你才能夠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前面所說的斷惡修善,這才談得上積功累德。功德的累積就實至名歸,你不需要求,它來了,沒有求富貴,富貴來了;沒有求地位,地位來了;沒有求名利,名利也來了。來了怎麼樣?不可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叫享受這個果報,這果報會享受完的。如果積的這個福德不夠殊勝,是積了,積了起作用,在這個時候遇到不善的緣誘惑你,你動心了,那你做一些缺德的事情,雖做缺德的事情,依舊在享福,這什麼原因?因為你過去修的有福德,那個福德在支持你,讓你享受,享受是以前修的福,現在造的罪業果報還沒有成熟。什麼時候成熟?那個福享盡了,現前造的這個惡業果報成熟了。這個成熟之後就麻煩了,可能是事業一敗塗地,可能是死墮三途,這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年輕的時候老師常常叮嚀我們,人要有前後眼。前後眼什麼意思?前眼看因,後眼看果。一定要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怎麼能疏忽?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名利現前,一定要想到合不合義、合不合禮?於禮義合可以。不合禮、不合義就不能碰,你要是接觸,帶來給你的是災難,眼前有小利,後面有苦難,不能不知道。

  《會疏》裡頭說的這幾句話是現代社會的現狀,一切眾生為衣食故,苦役萬般,四時不寧處。一生疲貪求,疲是勞苦,貪求財色名利。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這是種田,農夫種植。農夫很辛苦,種植,中國農夫完全靠苦力,外國的農夫走向機械化的種植。我們到外國去看,圖文巴的市長就是農夫,他耕種的農地五千英畝,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五六,三萬畝地,完全用機械化。耕作的人多少?好像只有八個人。種三萬畝地,全是機械化,大機器。非常富有,自己家裡有兩架小飛機,幹什麼?播種用的。用飛機播種,噴水、灑農藥,用小飛機。外國一架飛機的價錢跟一輛汽車差不多。我在美國那時候看,一輛賓士的汽車差不多要四、五萬美金,一架飛機也這麼多。這個是用機器做工具,大面積耕種,不很勞苦,收成非常可觀,這叫富農。中國農民跟外國農民比就很可憐,中國農地平原少,你看山地、梯田,那個機器沒辦法使用。大面積的,必須是平原,它才能用得上,對於人工節省就太多了。

  我們圖文巴的學院看到這樁事實,所以我們在那裡買地,大概買了合中國應該有一萬畝差不多,合中國畝計算有一萬畝地,我們搞農耕。這是道場經濟的來源。我們自己不會種,請當地農夫幫助我們種,我們給他工錢,一天八個小時多少錢。種出來的這些糧食我們自己吃,有多餘的拿到市場去賣,賣了之後,除掉農資之外還賺不少。這個就是道場經濟穩定,不靠信徒捐款。心安道才隆。如果道場自己沒有收入,靠信徒,心不會安定下來。天天念著,這信徒有錢,對我們很有幫助,不能得罪。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不靠人供養,我們自己能活得下去,這個修道才行,才能夠心定得下來。回顧中國古時候道場都有恆產,有田地、有山林租給農夫耕種,農夫來承包,收成分一些給寺廟。古時候大概是四六分,耕種的人得六分,寺廟有四分。所以常住有固定收入,出家人都能用功辦道,不依靠信徒。對寺廟供養的都是地主,都是很富有的人家。他們供養什麼?供養田地、供養山林。我有一片山,供養給寺廟,有一片農田,供養給寺廟,寺廟可以包給農民耕種,它就有收入了。這是古時候道場經濟來源。

  世出世間法,首先考慮衣食住行,這四樣問題不解決,心就不能安。中國古代的寺廟對社會做出很多貢獻,許多歷史上這些大人物,做大官的,所謂將相,小時候多半在寺廟讀書,寺廟有場所能夠供給你衣食及住,衣食都供給。有錢的人家會對寺廟送一些供養;沒有錢的不需要,寺廟這是慈善事業,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才。不一定是讀佛書,儒道都可以,統統都可以。典籍,每一個寺廟有藏經樓,藏經樓就是圖書館,裡面的書籍非常完備,這些參考資料供養給大家。你自己學習的課本,經書你必須要去抄,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抄出來。抄出來之後,你可以圈點,可以在上面註解,你可以用。原書不能動,原書不可以圈,一定要保持得乾乾淨淨,永遠傳下去,留給後人,不能損壞,不能把它搞髒了。

  法藏比丘看到人民生活這麼艱苦,所以他發下一個大願,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永遠不會為衣食住行操心。想吃東西,你看經上講的,百味飲食,百味飯食在前。這是什麼級別?百味不是形容詞,真的,想吃的時候桌上擺了一百道菜。這是供養皇上的,皇上吃飯一定是一百個菜,不管他吃不吃,桌面上是一百道菜,菜碟不大,大概像現在我們裝醬油碟那麼大一樣。所以桌上可以擺一百道菜,這就是飲食裡頭最豐盛的,無過於帝王。吃完了,此地講的缽就是餐具,我們講碗筷這些用具,用一個字來代表,自然就沒有了,想要的時候它就現前,不要的時候就不見了,不需要去洗碗,不需要去收拾。

  欲得衣服,隨念即至,想穿什麼樣的衣服,念頭才動,衣服已經穿在身上了。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世界是唯識所變,識是有染污的,不清淨。我們這個空氣當中,有許許多多染污的物質在裡頭,它太小了我們看不見,充滿了空間,所以衣服三天不洗,它就有灰塵。極樂世界的空中沒有染污,它是法性土、法性身,沒有染污,衣服永遠是乾淨的,永遠是新的,連皺紋都不會有,整整齊齊。居住的房子,你心裡想什麼式樣,它就現什麼式樣,想大它就大,想小它就小,想在地面它就在地面,想在空中它就浮到空中去,沒有一樣受用不是隨心所欲。這個環境多令人羨慕!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取得不難,你真想得到,真想往生,你決定可以得到,決定可以生到極樂世界。他居住的房屋可以做交通工具,能夠在空中飛行,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剎那之間,它就能夠飛到諸佛的剎土。

  我們種田,種田一定傷害小蟲,傷害這些小生命,所以禾下喪數千生命。這是講吃飯。鑊中殺無量蠶子,這是講取絲。綢緞、絲織品從哪來的?蠶吐的絲。小時候在農村,農村婦女都養蠶,吐絲結繭之後,要把絲抽出來。這個蠶蛹都死了,煮的時候都死了。只留少部分做種,讓這個蠶牠自然把繭咬破,牠出來了,長出翅膀,牠能飛,牠下蛋,生子,這是留種的。多半都被抽絲,取絲,都喪失其生命。鑊中殺無量蠶子,鑊就是鍋,古時候沒有腳的鼎就叫鑊,就是現在用的鍋。古時候這個鍋都有三個腳,燒火就在下面燒,所以叫鼎。鼎就是鍋,有大有小,這是供給的人多少。所以,列鼎而食,就是他吃的東西這個菜很多,飯菜很多,場面很大。依之沉迷無涯,就是依賴飲食,依賴這絲綢,做成華麗的衣服,殺多少眾生的生命才取得。所以受苦無窮,這就得講因果報應。

  是故願言,我土聖眾,所以法藏比丘發大誓願,他將來成佛,他的這個國土,他教化的這個地方,衣食住宅隨意現前。著衣喫飯,皆助道法。在極樂世界有這個念頭,它就有這個現象出來。這是哪些人?剛剛生到極樂世界去的,還不太習慣。看到極樂世界沒有黑夜,不像我們這邊有年月日,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這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時差不一樣,每一個星球裡頭都有時差,極樂世界沒有時差。雖然這個世界很大,沒有邊際,它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極其遠的地方,他念頭一動他就到了,就在面前。所以是非常奇特的一個世界,不思議修學的環境,沒有一樣不是助道法。

  在我們這個世間如果會學的也不例外,法法都是助道法。我們三餐飲食,在飲食裡頭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修不挑剔,隨緣不攀緣。吃的,有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就能像諸佛菩薩一樣,一切味都變成一味。因為味的差別是你的分別、妄想變現的,分別、妄想放下了,一切味是一味,叫妙味。什麼叫妙味?吃了叫你不起心不動念,這味叫妙味。色是妙色,行是妙行,沒有一樣不妙。在這個地方享受,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跟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無二無別。

  凡夫之所以成凡夫,不能成聖,就是迷在起心動念上、分別執著上,總是放不下計較。聽經的時候明白了,下了課還照常,沒有用上,一個字都沒用上。聽多久?聽了幾十年,沒有絲毫進步。為什麼我們看到古書裡頭記載,人不多,確實有那麼幾個人,所謂一聞千悟,一句話之下他就得到解脫、就得大自在了,什麼原因?他聽進去了,他落實到他的生活上。我們聽了幾十年,沒聽進去,更沒有落實,所以每天還過著煩惱的日子。他真聽進去,他一天比一天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學佛人的樣子,沒有一天不歡喜,沒有一時不快樂。這個樂從哪來?自性流出來的,與外面境界毫不相關,外面這些現象他六根接觸了,全生法喜,助道法,這叫真修,叫真幹。

  「種種供具」,這個地方舉的例子,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的,「花香、幢幡、寶蓋」,這是我們常常用來供佛的,「瓔珞、臥具、天樂等等」。天樂,諸天神眾他們來供養的,供養也在積功累德。功德從哪裡來?供佛是功德,接引眾生是功德,讓許許多多眾生集會在這個道場聞法,聽佛教誨。空中伴著天樂,讓這些眾生特別的歡喜,這個天樂是清涼的,不會讓你聽到、看到生起貪瞋痴慢。如果這個樂音表演讓你生起貪瞋痴慢,這叫染污,這個樂不是天樂,這是凡間才有,一切都是染污。佛菩薩一切無非清淨,沒有絲毫染污。

  「如是一切無量無邊,殊勝供養之具,皆隨意即至,如願供養」。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成就的。如《吳譯》本裡頭說:「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這些供養具是隨心所欲變現在現前,用這個來供養諸佛、供養如來,這對上;對一切眾生,眾生有所需求,菩薩都能夠變現供養。《宋譯》本說:「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是故云:隨意即至,無不滿願」。供養隨意。最重要的,極樂世界的居民,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他們想供養十方諸佛,得到阿彌陀佛第三十七願的加持,無不滿願,個個能做到。

  供佛是修福,聽經是修慧,對自己來說,福慧雙修,可以說都是修圓滿的福慧。除了自利之外,福慧雙修是自利,同時也廣利眾生,分身、化身,這個身又能分無量身,又能化無量身,教化這個世界一切有緣眾生。眾生裡頭程度不齊,善根福德不一樣,什麼樣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化身去,應化身無量無邊。可見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他們的作用廣大沒有邊際,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都向阿彌陀佛看齊,阿彌陀佛是所有往生人的表率、榜樣。於是我們就想到,每一個往生的人將來成佛肯定跟阿彌陀佛一樣,在阿彌陀佛的身邊全學會了。像嬰兒在父母身邊,父母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他全都在學習,根深蒂固,永恆不變。彌陀純淨純善。《宋譯》本裡面說,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這說得更清楚,說得更具體。是故,這個願叫『隨意即至,無不滿願』。衣食自至願。

  底下第三十八願,「應念受供願」。菩薩修供養,那諸佛?諸佛應供,菩薩有感,佛就有應。我們看經文: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後面這兩句是這一章一個小結,這是彌陀的本願。如果這願沒有兌現,法藏就不成佛,就不取正覺,就不成佛。法藏比丘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就是阿彌陀佛,而且成佛已經十劫了。十劫的時間在宇宙裡頭不長,很短的時間。這十劫度多少眾生,多少眾生到極樂世界修行成佛了,這些佛在十方世界上求下化,又度了多少眾生,如是輾轉,功德確實不可思議。

  我們看註解,「下為第卅八」,三十八願,「應念受供願。《宋譯》曰:所有菩薩,發大道心,欲以真珠瓔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承事供養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世尊而不能往」。這些話讓我們感到很深的感嘆,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不是菩薩,是凡夫,我們也想用真珠、瓔珞這些去供養他方諸佛,做不到。以前老師教我們,做不到是能力辦不到,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供養的心念應該有,我能力能做到一定去,這事上就兌現了;能力做不到,我真正發這個心。

  真珠瓔珞、幢幡寶蓋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大乘經裡頭我們念到很多,大家都很熟悉,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科學家證明了。我們手中能不能現真珠瓔珞?可以現,沒有一樣不能現。我們的意念可以現世界,可以現諸佛的報土,可以現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的,不是假的。一根汗毛尖上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微塵當中有諸佛剎土,經上這些話,過去我初學佛的時候聽人說,這個人還是小有名氣的大學教授。我那個時候初學佛,他告訴我,他說他看過佛經,他說世界上最會說大話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無法想像的佛都說出來。他完全不能相信,說釋迦牟尼佛吹牛,說大話。其實釋迦牟尼佛句句都是真實話,沒有一句話是過分的,《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妄語者,佛怎麼會說假話?是我們迷得太深了,聽到佛說真的,我們在諷刺他,他在說大話。全是真的,我們自己錯了。

  菩薩能以這樣多的珍寶供養諸佛,前頭有一句很重要,就是發大道心。這個心一發,本能就現前,真能變,能變能生。十方菩薩都供養諸佛,諸佛這些珍寶不就太多了?在我們想,他要有多少地方收藏!實際是什麼?實際是全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就是不見了,確實是供養了,佛接受了,這一受之後就沒有了,回歸自性。如果要現前給你看看,佛可以讓你看一下,遍法界虛空界全都是的,真正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十方菩薩供養。

  我們再接著看下文,「我於爾時」,這個我是阿彌陀佛,「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剎中,受是供養」。這些菩薩沒去,十方諸佛沒有來,菩薩所供養的諸佛統統收到了,不可思議的境界。「令彼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諸佛加持,彌陀加持,能令這些菩薩快速成佛。

  「《宋譯》願文,深顯佛力」。又如《魏譯》的本子裡說:「一發念頃」,發心,這一念當中,「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一句話很重要。「是明自力。是以極樂人民,或因佛力加被,或以自力功圓,皆可隨念普供諸佛」。供養佛是每一個學佛人的心願,佛弟子對佛的尊重,對佛的仰慕,對佛的感恩,充滿了這些善意,真誠善意。又不失定意,不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事上做得那麼圓滿,心上如如不動。「如經云: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你的心一動,諸佛全知道,你的真誠供養佛完全接收到了。「深顯生佛不二」,確實是一體,「感應道交,供佛之念才興,諸佛攝受已畢。頓修頓證,因果同時」。因果同時,菩薩念頭才起,佛已經知道了。你從真誠心中變現出你的供具,這些供具是表真誠心的,佛全知道,也全都接受了。我們起念,起個念頭想珍珠,珍珠現前;起個念頭想寶玉,寶玉現前,念頭才動,相就有了,佛看到了。這是什麼?相由心生。

  我們深深明瞭,現代科學家、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事實,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從哪裡來?從心想生。念頭才動,我們自己不知道,沒有覺察,念頭太快了,太微細了。每一個念頭,我們覺察到的這個念頭,實際上是由許許多多微細念頭糾纏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到,單獨一個念頭我們沒有辦法感覺到。一念頃,就是講微細的那個一念,彌勒菩薩跟我們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也就是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一彈指的時間很短,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這一彈指。我們常常講一千六百兆,那是一秒鐘。一秒鐘應該可以彈五次,五乘三百二十,一千六百兆,單位是兆。中國人說兆,應該是萬億為兆,萬億,十億,千億,萬億這一兆。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我們完全不能覺察。這是事實真相,在哪裡?就在現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就是佛所講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六識,外面還加上個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楞嚴經》上講的這二十五大類,菩薩修行,無論從哪一門進,都能成無上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後,對所有法門都會尊重、都會禮敬,不會批評。為什麼?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佛,都能證得究竟無上菩提。

  佛門之外這些方法行不行?行。大乘教裡頭說過,佛氏門中不捨一法,這個一法是泛指一切法。《華嚴經》上所謂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我們現在講動物,這有情眾生;無情指的是礦物、植物。科學裡面所謂的生物、無生物,統統包括在裡頭。生物就是有情,無生物為什麼也包括?無生物是我們以為它是無生物,實際?實際它有,我們沒看出來。你說桌子擺在此地,是,佛說這桌子能看、能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不相信,這怎麼可能?但是它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江本勝博士是無意當中發現水會看、會聽,懂得人意思,所以宇宙萬物水知道。

  我跟他見面說的,我說佛經裡頭所講的,不但水知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都知道。我說你好好慢慢做實驗,你看看哪一樣東西不知道?你去摘一片樹葉,看看它知不知道;地上拿一粒沙土,看看它知不知道?統統知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東西被科學家證明了,科學家發現了物質,就是最小的單位,佛經上講極微色、極微之微,科學家稱它作微中子,或者是中微子,都可以,沒有比這個再小的,物質現象。再把它破開,分開,物質就沒有了,跟佛經上說的一樣,佛經講極微之微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科學找到了微中子,再分就沒有了,跟佛講的相同。

  物質沒有了,看到什麼?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科學家才恍然大悟,物質從哪裡來?念頭來的。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有念頭就有物質,再微細的念頭還是有物質。所以我們對於佛經上講的,這《心經》,天天念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極微色,就是物質最小的現象。最小的現象,它叫五蘊,它裡頭有五種性質,第一個是色,色就是物質現象,叫色;第二個它有受,它有感受,也就是說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它會有受;它有想;它有行,行是什麼?這種功能,前念滅後念生,念念相續,它不斷,這叫行。無論是色法、是心法,它相續不斷,一個接一個,前念滅了後頭又生,但是前面那個現象跟後面這個不一樣,找不到相同的。這個就是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三種現象裡頭的第二種。三種現象第一個,周遍法界,它是周遍法界;第二種,出生無盡,出生無盡就是沒有相同的。

  於是明白這個道理,古大德就提醒我們,起心動念要負責任。你起心動個念頭不定在什麼地方產生極大變化,也許這個變化不在這個星球,在別的星球,在別的諸佛剎土。所以最好是沒有念頭,不起心、不動念。再其次,有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與性德相應,與自性相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跟自性相違背,那叫迷,起心動念迷得淺,分別執著迷得深、迷得重,淺深輕重差別不相同。

  所以,佛法修行為什麼要修定,定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樞紐。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方法、門道有八萬四千,有無量無邊,法門無量,統統是修禪定,離開禪定不叫修行。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修禪定?用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見色聞聲,心裡起了念頭,那就是宗門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念頭起來不怕,「只怕覺遲」,覺悟遲了就麻煩了。覺悟要快,這個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叫覺。淨土宗的覺是阿彌陀佛,我把它歸到阿彌陀佛去,不管是善念、是惡念,是什麼念頭,統統迴向到阿彌陀佛,這就叫覺。阿彌陀佛忘掉了,起別的念頭就叫迷。這是淨宗的覺迷。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覺而不迷,你決定得生,生到淨土你決定成佛。這個事要搞清楚、搞明白。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覺,這一句阿彌陀佛忘掉是迷。我沒有念頭也沒有阿彌陀佛,那叫無明,墮在無明裡去了。所以念佛人對這個佛號要分秒必爭。覺明妙行菩薩那個話說的是正確的,真的,不是假的,「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首偈非常重要!他成功的祕訣就這四句,菩薩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好好的去學習。

  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這個地方提醒我們,提醒什麼?我們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都感應道交,跟阿彌陀佛哪有不感應的道理?我們心目當中念念不捨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想求生極樂世界。十方諸佛離我們遠,遠的都感應道交,我們起個念頭想供佛、想聞法,佛都知道,佛都能夠攝受,『應念受其供養』,何況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願我們要能深深體會,我們對極樂世界信心堅定了,願心堅定了,絕不退轉,絕不動搖,而且真正能放下。為什麼?我們不放下,對不起阿彌陀佛。我們多一個雜念,少一聲阿彌陀佛,也對不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我們念念覺而不迷,我們念念還是迷而不覺,怎麼對得起他?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尊敬、愛戴,說老實話,遠遠不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心、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關懷。因為他是用真心,我們現在用妄心,不能比!這個世界上(世間)誰真愛我?告訴你,阿彌陀佛。別的是假的,可不要當真,那搞六道輪迴。

  真情流露,我常常想的,世間人在真情流露的時候時間不長,最明顯的是小孩出生一百天,三個月到四個月期間。你細心觀察,這個小孩對他父母那個愛,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動作,你能看得出來,沒人教。那是什麼?從自性流出來的,那是真心,一絲毫染污都沒有,純淨純真。我們這些老祖宗看出來了,看出來之後,心裡就想著,這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人生命當中最可貴的,真心流露。再大怎麼?再大則學壞了,他真的當中摻假的了。這沒摻假,老祖宗的智慧就想著怎樣把它永遠保持,一生不變,那這個人就是大孝子。這用什麼方法?就用教育。中國人教育這個念頭是從這裡生的。生起之後,小孩教他,教他第一個目標,就是保持這個愛心如何一生不改變。第二個目標,這個愛心要發揚光大,從愛父母,學著愛兄弟,愛父母的父母,愛父母的兄弟,再擴展,愛自己的族群,同個族的,然後推廣到愛鄰居,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最後「凡是人,皆須愛」。

  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從自性真心裡面流出來的,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有的,它不是從外來的。所以這種理念、方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所有的人都歡喜學習。這是我們在最近十幾年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宗教接觸發現的,光大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絲毫障礙,我們要有信心,要認真努力去做。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