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五九集)  2013/10/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六十四頁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中輩之人,臨終得見化佛,亦決往生」。決是決定,決定往生。「因佛諸身不一不異」,這句話非常重要,說佛身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的身,因為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這個學佛同學一定要搞清楚。《華嚴經》上,《華嚴》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第一次宣講的大經。內容是什麼?佛在畢缽羅樹下入定,真正徹底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的煩惱、習氣、障礙,這些東西障礙我們的真如本性,換句話說,障礙我們自己的真心。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從來沒有失掉,這個真心就叫本性,也就是真佛,真心真佛。佛是什麼意思?佛是智慧、是覺悟,印度人把覺悟跟智慧稱之為佛陀。這個智慧、覺悟是本有的,不是從外學來的,外面沒有,叫自性覺,自性本覺。我們中國老祖宗懂,不是不懂,中國老祖宗說本性本善。這個覺就是善的意思,智也是善的意思,統能講得通,自己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現在迷了。為什麼會迷?因為煩惱、習氣,這個東西把我們的真心迷了。迷了之後,從真心變現出一個妄心來。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作用不一樣。作用,真心在覺,它是無所不知,無量智慧,無所不能,這麼大的作用。迷了之後,一無所知,雖有,它不起作用,所以佛叫它做無明。無明是什麼?它不明瞭,本來是明瞭,現在不明瞭,叫無明。無明是所有煩惱的根源,煩惱都是從這生的,所以一旦覺悟,煩惱全沒有了。

  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像個陰影,光明一照它就不見了,黑暗就沒有了。明暗兩面,明是覺,暗是不覺。我們今天在不覺,不覺的時間太久,不覺就是迷得太深,真正回不了頭來。這時候虧得釋迦牟尼佛明白了,怎麼明白的?從禪定當中明白的。所以戒定慧叫三學,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他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人破迷開悟、回歸自性,都用這個方法,沒有例外的,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學的終極目標是要開智慧,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心定他智慧就現前。所以佛法裡面用水表法,水在寧靜的時候不起波浪,沒有染污,把它比作真心、比作本性,這個本性本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統統照在裡頭,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它的作用。真心能照全宇宙,不但照全宇宙,還照過去未來,沒有照不見的。不但能見、能聞、能嗅、能知,見聞覺知四個字全起作用,本能。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現在把這些作用喪失掉,叫你做凡夫。凡夫跟佛沒有兩樣,凡夫覺悟叫做佛陀,自性迷了叫做凡夫,就這麼一回事情。

  淨土宗一生成就的原理,理論的根據就是佛在《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理論根據。淨宗修行的方法,佛在《觀無量壽經》說了十六種方法,十六種每一種裡面又有很多方法,說不盡。念佛法門就是信願持名,是十六種裡頭最後的一種,就是第十六觀,叫持名念佛。佛說法,恆順眾生。古時候在中國,印度好像也不例外,把最好的、最精彩的擺在最後面,像文藝表演最後的那場叫壓軸戲,那是整個表演裡頭的精華,擺在最後,讓看戲的人必須從頭看到尾,你要沒有看到最後的,最精彩的沒有看到,那叫可惜掉了。佛說法亦如是,把最精彩的、最得受用的放在最後。《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章,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擺到最後。如果按順序擺,耳根應該擺在第二,二十五個順序它是第二個,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它的順序是六根、六識、六塵,它這個次序的,後面是七大。十六觀,你就曉得,十六種念佛的方法,信願持名擺在最後。為什麼?最簡單、最容易,又最穩當、最快速,成功最高,無比的殊勝。

  這一段經文講三輩往生,我們現在看的是中輩,這幾句話是黃念老居士的按語,前面是引經引論,經論當中說的,他在這裡做一個總結。中輩之人,臨終見到的化佛,阿彌陀佛來接引,全是化佛,化佛跟真佛沒有兩樣。法身、報身、應身、化身,說有四種身,四種身是在作用上不一樣,體上是一個,都是從真身變現出來。化佛是什麼樣子?從理上講,跟真佛一樣;從事上講,跟那個眾生心裡想的是一樣。《楞嚴經》上說得非常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化佛的樣子是隨你心裡想的,你心裡常常想那尊佛那個樣子,臨終就是這個樣子的佛來了。你會感覺得很熟悉,你天天拜他、天天念他,終於把他念來,歡歡喜喜跟他去。另外一個人也是念佛人,家裡供的佛像跟你的像不一樣,他臨命終時見他那個相。

  所以,凡事都要專,不要搞太亂。你說供這個阿彌陀佛像,你心不專,看到什麼樣的像都喜歡,搞了很多尊阿彌陀佛像供在一起,那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迎接你,你跟哪個相走?所以我在多少年來就勸人,像就供一尊。為什麼?專一。尤其現在方便,現在照相方便,家裡供一尊像,泥塑木雕的不好帶,出門的時候帶照片。我照成照片,我隨時帶在身上,走到哪裡都帶到哪裡,每天早晚都看到它,熟了,決定是這個相來接引,一點不會錯。臨終不是這個相,那就不是真的阿彌陀佛,那就是魔來現身來欺騙你。魔不敢變本尊,變本尊有護法神干擾他,不准他這麼做法,他現不是你的本尊,他可以,護法神原則上不干擾,那我們就上當了。所以這個專一比什麼都重要!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定要知道專,專一就有不可思議的能量,幫助你成就。無論佛現的什麼身,都是從真身顯現的,自然顯現的。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不會起心動念,現什麼樣的相是眾生心,眾生的念力、眾生的願力,是隨這個,隨心應量。這個理跟事不能不知道。

  「故隨化佛往生安樂,住不退轉」。這幾句是講你往生極樂世界,你隨著化佛,你跟他去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住不退轉,這個住就是決定,你住定了,住在三種不退裡頭,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是聖人,決定不會退轉到凡夫。小乘阿羅漢只有位不退,所以他是聖人。第二種行不退,行不退是菩薩,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決定不會退到阿羅漢。第三種是念不退,法身菩薩,念念趣向無上菩提。這三種不退轉全部證得叫圓證三不退,圓滿證得三不退,在華嚴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個階位,法身菩薩。華嚴是圓教,淨土是圓教,淨土跟華嚴無二無別,華嚴講得究竟圓滿,落實在極樂世界。所以念老的集註裡頭引顯密大經,證明華藏、極樂、密嚴是一不是二,名稱有三個,實際上就是一處。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最後所證的、所生的處所,證果所生的處所是華藏世界;藏密,所成就的最後是密嚴世界;淨土最後歸宿是極樂世界。三個名稱不同,是一個地方。所以一個到了,全到了,只是你用的方法不一樣。好像我們走的道路不相同,使用交通工具不相同,最後目的地是一樣的。你要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互相在毀謗批評,毫無意義;最後走到,你也在此地,到達目的地是一樣。

  「但功德智慧,次於上輩者」。你的功德跟次第比上輩要差一點。這個我們知道得很清楚。為什麼?同是華藏世界,同是極樂世界,同是實報莊嚴土,裡頭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全都是在一處,在一處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就是功德智慧有差別。有多大差別?不大,這個不大是在極樂世界。華藏跟密嚴,我們了解得不夠透徹,但是根據理論上來推想,應該跟極樂世界不一樣。為什麼?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十一個階級,實際上是平等的;華藏上講四十一個階級,沒有講平等。極樂為什麼講平等?因為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華藏沒有,密嚴也沒有,大日如來也沒有這個說法。四十八願的加持,所以極樂世界有這四十一個階位的名稱,事實上它是平等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但上輩裡頭平等,中輩、下輩也平等;跟上輩平等,這就真正不可思議,中輩是方便有餘土,下輩凡聖同居土。願文裡頭說,往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說下輩在外,沒有說中輩不攝,沒說這個話,沒說這個話全都是,這個不可思議!這些地方我們特別留意,為什麼?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這就看清楚了。極樂世界雖然是相同,它勝過前面兩種,而且這個法門容易修,真正我們有把握往生,真能成就。

  尤其在現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境緣順境少、逆境多,這個環境對修行人,會的,有大利益;不會的,可能有障礙。會修的人,就是禁得起考驗的人,順境善緣不生貪戀,沒有一絲毫貪戀,這個人進步就很快,提升得快;逆境惡緣不生瞋恚,人在這個境界裡頭很容易迷在貪瞋痴裡頭,你能夠覺悟,不迷、不貪、不瞋,這個成就就大幅度向上提升。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他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在自己的用心,自己用清淨平等心,境緣沒有好醜,為什麼?平等看待。喜不喜歡?喜歡。對於外面一般宗教講、世間人講,愛不愛他?愛他。雖喜歡,雖然愛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什麼?這是真愛,這是真心起作用。凡夫的愛,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是永恆不變。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個愛是永恆不變的。會變,今天喜歡你,明天不喜歡,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妄心。妄心剎那剎那在變,心在變,身也在變。

  昨天有個同學送一份參考資料給我,因為我講經提到人體的細胞,我說錯了,我說大概是十五兆,他把資料拿給我看,六十兆,不是十五,六十兆的細胞。每天我們的細胞裡頭生滅,我們講新陳代謝,有多少個?有七十億,每一天。每一天我們細胞有七十億換位,老的壞掉,新的又生,你說哪個身體是自己?昨天是那個,今天不一樣。一天七十億的細胞在那個地方交換生滅,分分秒秒它都有舊的淘汰、新的生起來,所以哪是我自己的身?佛家講生滅兩種,一個變易生滅,一個分段生滅,這叫分段生滅。有些細胞它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有的有幾天,最長的是腦神經細胞,腦神經細胞它的壽命是一百五十年。所以我們身體細胞壽命長短不一樣,腦神經最長,像皮膚上面這個都很短,三、五天已經不是它,換新的了。佛家講無常,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知道無常,叫我們不要留戀,為什麼?留戀不住,留不住,不是我們想留就留,留不住,念頭也留不住。念頭是受想行識,身體是色法,色受想行識叫五蘊,五蘊是無常的,每一個都是無常的。

  無常,哪裡有真的我在其中?所以要看破,看破你就不留戀。要把這個無常,短暫無常之身,來辦大事。大事是什麼?大事就是佛事。我們要學佛,學佛就是回歸自性。真要回歸自性,那真這個字很重要,因為整個宇宙是虛幻的。《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我們要求真,從今天起、從現在起我要用真心。真心在哪裡不會用,佛有接近真心的方法。什麼是接近真心?十善業就接近真心。不殺生,永遠不能有一個念頭害別人,傷害別人屬於殺業、屬於盜業,對人的身命有傷害是殺業,對人的財物有損害的是盜業。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些都是與真心接近、相應,從這個地方認真去做,對一切人事物用真心,不用妄心。

  真心就是愛心,真誠的愛心,這個愛心裡頭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支配的念頭,什麼念頭也沒有,純潔的愛。誰有?每個人都有。什麼時候這個東西現前?你生下來那個時候。我講經前面說過,「人生百日」,你出生的一百天,「體露真常」,你的真誠愛心表現出來了。你看,無論在什麼時候,笑咪咪的,那小孩,不管什麼人來,你去接觸他,他對你都笑,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不認識誰是他的父母。等到他認識他的父母,他的心被染污了,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不是天真了,天真就喪失掉。大概天真可以保持一百天,那一百天是什麼?那一百天是真佛,不是假佛。一百天以後慢慢迷了,愈迷愈深,就變成凡夫。由是可知,我們能夠體會到得,我們的老祖宗厲害,千萬年前就看出這個事實真相,就想到人如何一生保持這個天真,那就成佛。

  但是在經驗上告訴我們,保持不住。為什麼?他會變。習性會變,本性不變,習性就是他的環境,環境會影響他,他跟聖人在一起他變成聖人,他跟凡夫在一起他就變成凡夫,「性相近,習相遠」。你看古人,看出人的本性,看出人的習性。從本性上,佛講的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習性上講,六道凡夫,不能稱他作佛,他迷惑顛倒。於是教育這個念頭就生起來,「茍不教,性乃遷」。從這個地方我們不難體會到,古人講教育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保持你的本性。圓滿的保持著,聖人;能保持個七、八成,賢人;能保持一半以上,君子。中國古來的教育聖賢教育,與升官發財不相干,與保持性德有密切關係,教育目標在此地。一個人升官發財,那是另一碼事情,什麼事情?福報。你是個好人,一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那就是富貴命,富貴的因決定得富貴的果。今天這個世界,無論中國、外國,我們清楚,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什麼原因?過去生生世世行善積德累積的。他要不是累積的,他哪有這麼大的福報?就是偷來的、搶來的、非法手段得來的,還是有福報,他能享受。我們命裡沒有這個福報,你去偷、去搶,還沒偷到手,警察就抓去坐牢了,沒這個福報!

  所以傳統教育學了之後,人心是定的。他沒有,他安分守己。他清楚,我這一生這個東西欠缺,我多做一點好事,來生我就提升,就有福了。這一點都不假。如果拼命修福,真正相信,一點不懷疑,像《了凡四訓》裡頭所說的,那個福報來得快,現前就得到。那是什麼?少年很苦,中年也苦,老年享福。為什麼?他在青少年時候他就曉得修福,本來一生都受苦的,到晚年福報太多,現前了,這一生晚年得福。凡事都有業因,這個世間沒有惡人,這個世間沒有壞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佛說的。你真學了佛,學了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上都是好人、都是好事。為什麼?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對於做官、發財的不羨慕,羨慕是個錯誤的觀念,要學習好好修因,有因有果,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他明白這個道理。

  我有時候也遇到佛友們,從政的佛友們,我在台灣遇到。教育部有個祕書,我們是老朋友,有一天他來問我,他們上一級有一個缺位,他想提升、爭取,來問我。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想爭取這個職位。我就告訴他,我說你要爭取到,說明是你命中有的;你爭取不到,命中沒有。但是如果你能夠發大心,我爭取這個位子不是為我,是為國家、為人民造福,我的權力更大,我多做一些好事,我說如果真正發這個心,你命裡沒有也會爭取到。他說為什麼?我說上天看人,你是好人,你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個不一樣。有時候有這些人,我提出給他們做參考,這裡頭沒有迷信。為自己升官發財,得來的,命裡所有的。這是說明社會貧富、智愚有差別。學佛,沒有成佛之前,在等覺菩薩都有差別。成佛證得常寂光,這是究竟圓滿,完全沒有差別。實報土裡頭有差別。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又《觀經》中品三種往生者,皆未言發菩提心」,沒有講到發菩提心。「生極樂後,所證亦皆聲聞乘果。如中品上生,花開即得阿羅漢果。中品中生,七日花開」,這就不一樣,「得須陀洹,經半劫後,成阿羅漢。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後得須陀洹,但須過一小劫,方成阿羅漢。皆是小乘聖果。」《觀經》上講的。善導大師他註解《觀經》,就是《四帖疏》,他老人家的解釋也節錄在此地,「謂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上面一個是《觀經》上說的,一個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就稱為論,論是解釋經的,「似與本經相違。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本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中下三輩統統講發菩提心,沒有不發菩提心的,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十八願十念必生,十九願發菩提心,二十願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淨宗一定不能違背本願,本願是我們真正的根據,本願上有說。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的大乘行人,「到已」,到達極樂世界,「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就是阿惟越致菩薩。

  「又《往生論》曰:二乘種不生。蓋謂二乘種性之人不能往生,此則契於本經而違於上之經論」,跟《觀經》、善導大師所說的不一樣。「如上相違之處」,這互相違背的地方,「《淨影疏》解之,甚為詳善」。淨影,隋朝時候慧遠法師,不是初祖,淨宗初祖是東晉慧遠大師,名字完全相同,不同朝代,這是隋朝的,唐朝前面隋朝的,佛門叫他做小慧遠,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這就是《淨影疏》。稱淨影,淨影是寺廟,淨影寺,他在這個寺院裡面住,後人尊敬他,不稱名,也不稱字,稱淨影大師。這是對人最尊敬的稱呼,這個地方有一位大德,對他的尊稱。中國古代這樣稱呼的很多,滿清末年李鴻章,清末的大臣,他是合肥人,安徽合肥,人家不稱他名,也不稱他字,稱他為李合肥,這是最尊敬的。

  《淨影疏》裡頭說,「天親作往生偈,二乘種皆不得生」。天親菩薩造的,這個作就是著作,著作的《往生論》,這裡頭有這一句偈,二乘種不生。「《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這什麼意思?「釋言」,這就是慧遠疏裡頭說的,「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小乘眾生先雖習小,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這就是他,就此國中,是我們這裡,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居民,他先學小乘,一生學小乘,但是臨終他發菩提心求往生。臨終發心,能去!信願持名,他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發願往生佛來接引,他當然能去。不是因為他小乘往生的,不是這個意思,小乘不發信願持名的心他去不了。他發這個心,這樣去的,要發大心。「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這是沒法子,於理講不通。這個解釋得好。「為是天親言,二乘種不得往生」。這就是天親菩薩所說二乘種不得往生,臨終迴小向大,他決定得生。不但是小乘,那我們要問問,一個學基督教的,他臨命終時聽到這個法門,他相信,他發願,他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決定得生,關鍵是在他臨終的時候他有沒有這個轉變。

  我們早年在美國,親眼看到的周廣大先生,中國人,在馬里蘭州開個麵包店,臨終得的是癌症。癌症末期,醫院裡通知他家人接回去,不能再治療了,告訴他存活的時間只有二、三個星期,這麼嚴重。回去之後,一家人沒有宗教信仰,這個時候臨時抱佛腳,到處求神拜佛,希望有奇蹟出現,找到我們的佛教會,華府佛教會。華府佛教會一九八三年成立的,我在那裡,請我做會長,這個事情我親身經歷的。我們派了四個同修去看周先生,看他的狀況,勸他念佛。看了之後,他們打電話告訴我,確實不行,癌細胞擴散了,沒有辦法。跟他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這個周先生有善根,一聽就歡喜,馬上就接受,告訴他家人,別去找什麼醫生、找藥了,別找,統統念佛幫助我往生。所以我們四個同修帶著他的家人念三天三夜,他往生了,真往生了,瑞相非常好,火化時候還有舍利。這一家人就信佛了。關鍵在最後!所以這個法門,一口氣還沒有斷,都來得及,太殊勝了。關鍵就是臨終頭腦要清楚,如果痴呆症,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最怕的。所以要修福積德,為什麼?臨終的時候頭腦清楚,這頭一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誰都幫不上忙。第二個條件善根,就是這個時候真信,平時半信半疑,這個時候不可以半信半疑,要真信,要真願,一句佛號、十句佛號都能往生。這個法門的殊勝,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是第一,它不是第二,諸佛如來這才稱讚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彌陀這個方法、這個做法,做法就是他建立極樂世界來接引這些眾生,不是圓滿的成就,到這個地方決定圓滿成就。

  下面還有一個問答,這假設的,「問云: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這有了懷疑。「釋」,底下有解釋,「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多學觀察苦無常等」。小乘講的苦、空、無常,「至彼聞說苦無常等,即便悟解,故證小果」。他到極樂世界,凡夫,沒有證到果位,聽到極樂世界講苦空無常,他馬上就開悟,他就證阿羅漢果。答得好!「以本乘終發大乘心求生彼故,在彼國中,得羅漢已,即便求大(迴小向大)。曇鸞道綽諸祖勝解,已引錄於前」,都有詳細說明。無論在哪一種狀況,都會把理事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不會有懷疑,這是這個註解的好處,真正幫助我們解決疑難雜症。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下面是下輩的,科題,「下輩因行」。分三段,第一段,「發心專念」。請看經文: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上中下三輩,發心專念,完全相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作諸功德不一樣,上輩的人修積大功德,中輩的人修積的功德次於上輩,下輩的是沒有做功德,不是不想做,是沒有這個緣分做。現在我們知道,不是沒有緣分做,是不知道怎麼做,怎麼想也沒想到持執名號的功德超過所有的大功德,沒想到。如果你看看,這個集註要真正讀通、讀明白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取上輩往生。念老臨終之前,往生之前的半年,一天十四萬聲佛號,為什麼?教我們把大功德補足,不就這個意思嗎?一生疏忽,或者沒有能力做大功德的,專心念佛就積大功德,老居士為我們做示現。還有一種人,農村裡頭的阿公阿婆,一天到晚手上拿個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你親近他,滿面笑容,一片天真,不管你跟他講什麼話,他回答你的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人他往生什麼品位?我跟他說的,上輩往生,上上品往生。他那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在積累功德,積累無量無邊的大功德。絕不能輕視,不可以瞧不起他們,瞧不起他們,我們折福。這種人,要是一個地方上有那麼三個、二個,這個地區不遭災難。為什麼?那是真念佛人,他是用真心。信願就是大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做到了。

  念老註解裡面說,「下輩生者,有三因緣:一、發菩提心,二、一向專念,三、至誠願生」,真誠心想生到極樂世界。「與中輩相較,只是不能作諸功德」。沒有想到念佛是做功德,不知道念佛是做功德。念佛的功德,一切功德都不能相比,你能相信嗎?我們把這本《無量壽經》會集本、把這個註解統統看上三十遍、五十遍,你就相信,遍數不夠不行,遍數夠了你一定相信,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這一句佛號是佛中之王,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是自性佛的德號。這名號什麼意思?四個字全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的意思,能翻,不是不能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世尊在《彌陀經》上把這個意思說出來,阿彌陀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橫遍十方,空間;無量壽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這句話裡頭代表著無量的時空,時空裡頭包括著一切,你一樣沒有缺,這功德多大!什麼功德能跟它相比?什麼好事能跟它相比?沒法子比,而且是自性裡面的無量光、無量壽,不是外面的。性德是真正的無量,自性以外阿賴耶的是有量的無量,它不是真的無量。所以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也就是真正的自己。

  真正自己只有一個,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能生萬法。萬法跟自己實實在在是一體,因為是一體,你怎麼能去害他?你怎麼能夠輕視他?不可以,一體。所以尊重萬物是尊重自性,尊重自己的性德。這個我們常說,中國人講倫理,倫理講到最圓滿、最究竟的是佛法,就是阿彌陀佛。倫理是關係,什麼關係?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諸佛如來跟我是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跟我是一體,一體哪有不愛的道理?倫理講絕了。中國倫理講人與人的關係,還有父子,還有夫婦,還有君臣,有長幼、有朋友,還有這些。這個沒講到一體,講一家,中國的倫理講到一家。佛法的倫理講到一體,沒有分。所以分別執著是錯了,分別執著是造業,造六道輪迴業;不分別、不執著,就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法終極的目標是回歸一體,一體是什麼?淨土宗所說的常寂光,一片光明,大乘教講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是自己,那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把心定在這個名號上,無量無邊的功德。

  底下這一科「信樂不疑」,信是深信,樂是歡喜、愛好。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這一句經文,「即十念必生願中之至心信樂。」至心是至誠心,沒有絲毫懷疑,所以這個經沒有三十遍以上,信心生不起來。將這個註解,念老的註解,要看三十遍以上,你自然不生疑惑。你能夠把這個註解從頭到尾聽三百遍,我們做的有播經機,聽三百遍,或者你把這本註解讀三百遍,你決定往生。為什麼?你有圓滿的菩提心。

  下面第三個小科,「至誠願生」。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我真想去,我真想去拜阿彌陀佛做老師,我跟他學習。在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成就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在極樂世界成佛,你的德號就是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有緣的地方示現成佛,經上告訴我們,叫妙音如來。那個妙音是什麼?勸人念阿彌陀佛,自己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佛,妙音就是阿彌陀佛,真的不可思議。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即《觀經》之至誠心與迴向發願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迴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作用。迴向,這個意思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把我所修所學的一切功德,不求人天富貴,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五欲六塵,統統不求,專求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專求這樁事情,這叫迴向。發願就是發願求生淨土,絕不做別的,因為功德的果報三善道,你要不迴向的話,他是三善道受果報。「且三輩往生咸云」,全都說,「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故《淨影疏》曰:然此三輩,人位雖殊,至欲往生,齊須發心求大菩提,專念彼佛,迴向發願,方得往生。」遠公大師講得好,講得非常清楚,這三輩的人智慧、福報、緣分全不相同,但是同樣發了一個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相同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在《要解》裡頭講的。印光大師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過去祖師大德沒人說過。他這一說破,你愈想愈真實,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的意思、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為什麼?無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真信切願到極樂世界就成佛,阿惟越致菩薩,就兌現了。所以真信切願是無上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條件具足了。

  後面這一段,「往生果德」。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夢見彼佛』。我們看念老註解,「夢見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下有兩種解釋,這個解釋不一樣,第一種望西,第二種《會疏》說的,兩種都是日本淨宗的祖師。這些人都是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善導大師的學生。他們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淨宗自古以來,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無量壽經》讀的人很少。原因,梅光羲老居士說得很好,就是版本太多了,每個版本裡頭所說的不一樣,你讀這個本子,那個本子有的你沒有念到,所以放棄了,專念《阿彌陀經》。註解也是《阿彌陀經》最多,《無量壽經》只有兩種。日本不一樣,日本這些人親自接受善導大師的教誨,他們淨土宗是以《無量壽經》為主,《無量壽經》的註解現在我們蒐集的就有十幾種,十五種還是十八種,這是日本的註解。最近有人發心重新排版,日本這個本子,雖然印出來了,照相印的,縮小了,字很小,不很清楚,看起來很吃力,所以確實有重新排版流通的必要,確確實實可以做為學習《無量壽經》的好的參考資料。

  「望西謂先是夢見,臨終時是眼見佛」。換句話說,這就把夢見兩個字分開,一個是夢見,一個是親見。這個說法也很好,跟《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有相同的意思,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就是我們還活在這個世間,見到阿彌陀佛,當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必定,關鍵是這兩個字。必定在什麼時候?臨命終時,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你還沒斷氣,你還活在這個世間,你會告訴你周邊的人,我看見佛來了,佛拿著蓮花來接引我了,你才走的。這個例子很多,在《往生傳》裡頭、《淨土聖賢錄》裡頭有記載,這是臨終見佛;生到極樂世界,那是當來,現前當來。

  「疏曰」,望西法師疏裡頭講,「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把夢、見分作兩個,這是我們能信得過的。「《覺經》中說上輩」,這個《覺經》就是本經,《無量壽經》。不是指我們這個本子,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覺經》,即《漢譯》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這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一種。這裡面講,「上輩云:於其臥睡中,夢見無量清淨佛」,無量清淨佛就是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共翻飛行迎之,這就是他自己夢中見到,佛與菩薩、阿羅漢在空中飛行過來迎接他。「中輩亦同夢見彼佛,往生先兆」,這就是預兆,「臨終來迎。本願勝益」,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頭接引眾生的願,本願的勝益,殊勝的利益,「故俱應有」,統統都有這個現象,有這個瑞相出來。「若無佛迎,本願虛設」。與這個願不相應,這一點我們要記住。如果你見到觀音、勢至,《觀經》上是有,但是與四十八願不相應。四十八願下下品往生,佛也是來迎接,沒有說不迎接的,沒有說下下品是沒有佛的,沒有這個說法。佛要沒有來迎接,我們就不去,一定等佛來迎,佛決定現身,那就穩穩當當,就沒有錯誤,這一點我們要留意。

  第二,《觀經》下品。「《觀經》下品俱是惡人」,造作五逆十惡的,這些人在臨終之時,遇到善友勸他念佛,他回心向善,所以這些人佛都來迎接。五逆十惡,毀謗大乘,我們前面讀過,第十八願裡讀過,佛都來迎,哪有下下品往生佛不來迎的道理?這講不通。「今經下輩俱是善士,焉能不迎」。第三,「漢吳兩譯,上中二輩俱先夢佛,然後臨終見佛,故今下輩亦應如是。是故本經謂夢見,言其前者。《觀經》云見佛,指其後者」。一個是往生的時候,一個是沒有往生之前夢到的,這種夢最通常見的是在往生前七天、前一個月。前一個月到前七天,這是很常見的,臨走的時候一定來接引,這個決定不錯。這是一說。

  「二、另一說如《會疏》」,這也是日本祖師的註解,「《會疏》謂確是佛迎,但彷彿似夢」。我們一般人講似夢非夢,好像是作夢,又好像不是作夢,在這種狀況之下。《疏》裡頭說,「夢見彼佛者,如《觀經》下三品人。命促剎那,獄火來現。雖佛來迎,彷彿不明,猶如夢中故」。這個例子,確實好像《淨土聖賢錄》裡面所說的張善和的例子。張善和造惡業,他是屠戶,一生殺牛為業,賣牛肉的。一生當中殺牛太多,臨命終時,這個人他頭腦清楚,他沒有迷惑,地獄相現前,他看到,別人看不到,他看到,房間裡面全是牛頭人,來問他索命。這是我們在典籍裡頭看到的,唐朝時候的事情。他大聲喊救命,這也就是運氣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裡頭在喊救命,這個出家人就進去看看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他就說好多牛頭人問他要命。出家人馬上就知道,點了一把香,送到他手上叫他拿著: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就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告訴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這是一個例子,是個非常好的例子,惡人往生。

  我在台灣遇到真人真事,這個人是我的老朋友,廣化法師,在台灣辦了一個佛學院,提倡戒律,持戒念佛。他是軍人,退役之後出家了。在軍隊裡面他管軍需,管軍需有錢。他告訴我,那個時候,他在職的時候,每天吃一隻雞,殺多少生!出家之後,雖然持戒懺悔,天天把功德迴向給這些畜生,還是不饒他。有一天在浴室裡頭去洗澡,浴室鋪的是瓷磚,他就看到整個浴室都是雞在飛,他就到處躲躲閃閃的,摔了一跤,腿摔斷了,一生拄著拐杖,坐輪椅。告訴我,重罪輕報,那些冤魂是來要他的命的,讓他做個殘廢人。現在往生好幾年了,已經走了。人是個好人,殺業太重,出家也沒辦法避免,殺得太多了,一天一隻,一年三百六十隻,他大概幹了幾年,應該要上千隻。這是我們親自遇到的。晚年很可憐,晚年的時候來看我,坐在輪椅,說話很模糊,流口水。讓我們看到殺生的果報,他來示現給我們看。

  所以下三品,《觀經》上講是作惡的,五逆十惡,「命促剎那」,快要斷氣的時候,這個時候地獄相現前,雖然佛來迎,來接引他,他是模模糊糊,好像是夢中,但是他還是被接引走。「若不爾者,何至臨終得安閒神遊」?他只坐上蓮花台,他就是極樂世界的人,這些業障自然就消失。下面的話,「蓋謂《觀經》所示下品之人,臨終之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眾苦交逼,佛雖現前,但以神識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彿,若在夢中,故云夢見彼佛」,是這麼個意思。「若非有佛來迎」,如果不是有佛來迎接他,「焉能安閑有此十念」,這是臨終的最後的十念,然後隨著阿彌陀佛到達極樂世界,「隨佛神遊極樂」。兩種疏所說的不一樣,「但謂下輩往生亦有佛來迎是一」,都說有佛來迎,「殊途同歸。故並引徵以證斯旨。」念老把兩種不同的說法都節錄在這個地方,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這下面說,「至於《觀經》下品三人俱是惡人者。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造十惡比較輕,下品上生的,十惡輕的凡夫。「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人」,比前面的重,「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這個說得很清楚,善導大師講的,我們要重視。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下品下生具造五逆,具是統統都是造五逆。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五種罪是無間地獄。這五種罪,確實前面四種不容易,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沒有,現在這個世間沒有阿羅漢,但是跟阿羅漢相等的就是老師。阿羅漢,殺阿羅漢為什麼罪大?阿羅漢常常教化眾生,弘法利生;這個人等於阿羅漢,都不容易。出佛身血,佛不在世,那有等同的罪,就是以惡的念頭,惡心毀壞佛像,把佛像毀掉,是惡念惡行,是有意的。無意毀壞沒有那麼重的罪,是有意,動瞋恨心把它毀掉,這個是得同樣的罪過。

  現在的社會,在這個地球上,殺父、殺母、殺老師很多,都有,破和合僧的也有。但是實際上來講,和合僧團沒有了。兩個出家人住在一起都會吵架,都意見不和,所以哪來的和合僧?我早年,也出來講經了,有一個老居士,資格比我老,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跟我們李老師同輩分的,他們是師兄弟。我講經每天他都來聽,來護持,做影響眾。有一天他請我吃飯,在火車站旁邊的功德林。我一去看,只有我一個人,請我一個人吃飯。他就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今天我請你吃飯,你知道是為什麼?我說:不知道,我沒有神通。他說:我有一個問題向你請教。我說:什麼事情?不敢當,請教不敢當。他說:五逆罪,前面四種不容易犯,破和合僧,到處看到一些在家批評寺廟、批評出家人,這都是無間地獄。我聽了之後,我說我們吃飯,這小事。這怎麼是小事?我說:老居士,我出家也有幾年,我沒有看到有和合僧的僧團,你在哪裡看到?我這一問他,他回頭一想,哈哈一笑。沒有和合僧團,所以不會犯這個罪。真有和合僧團,你要是破壞它,那就是無間罪。現在沒有,一個人住個小廟都無緣無故發脾氣,你說有什麼法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