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七一集)  2013/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7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八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以上兩類往生,一者三輩往生,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則本經之宗」,大乘《無量壽經》以這個為修學的宗旨。「二者,一念淨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者,實相也,乃本經之體」。本經的理,理論的基礎依據什麼?依據實相。實相是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體。「且一念之淨心,舉體是菩提心」,這一念清淨,「念於彼佛,正是專念」。一念是用的真心,不是阿賴耶,一念裡面阿賴耶還沒有出現,所以它是真心。真心,所以說舉體是菩提心。菩提是覺而不迷,圓滿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念於彼佛,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這正是專念。「故知一心三輩,亦不外於本經之宗。」跟本經的宗旨相應,並不是不相應。

  下面為我們再論帶業往生。帶著極重的罪業,「五逆十惡能往生」,《觀經》上說的。本經在第十八願,「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不能往生」。嘉祥大師在《觀經義疏》裡頭為我們解釋說,「第三品明惡有三人」,這個惡,作惡的三種。第一個是講十惡,十惡就是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這個罪極重。「次明作四重」,這個作四重是出家破戒,四重戒就是殺盜淫妄,造作這個。「後明作五逆」,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五逆這個罪,五逆十惡是無間地獄的業因,造作五逆十惡沒有不墮無間地獄的,《觀經》說五逆十惡能往生。這是明作五逆。「不明謗法闡提」,謗法稱為闡提。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謗法的人沒有善根。「故明惡不盡。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為什麼?他不相信。「闡提不信法」,臨終雖然給他說有無量壽佛,他還是不相信,所以他不能往生。謗法這條重要,也就是說,五逆十惡都能往生,謗法不能往生。

  謗法,如果在臨終這個時候能夠悔過、能夠認錯,勇猛回頭,那還是能往生,善導大師給我們說的。「又《四帖疏》更有別義」,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疏》裡頭說,「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這是如來不得已勸善的話,不是真的不能往生,因為這個罪太重,佛這個說法是希望大家不要造,意思在此地,所以說這個不能往生。「亦不是不攝也」,阿彌陀佛還是攝受。所以說「若造」,真造了,真造了怎麼樣?「經懺悔、發願、持佛名號,還攝得生。」這個說得好,只要你的一口氣還沒斷,真的後悔、認錯,我錯了,以後再不敢做了,對極樂世界生起信心,求願往生,佛還是攝受。攝受是什麼?還是來接引他,這個是阿彌陀佛慈悲度眾生才圓滿。

  這一念懺罪是屬於一心三輩的,他往生的品位也不能確定,看他宿世的因緣,就是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造作種種罪業,前世的,再前世的。佛說每一個往生的人,當然也包括臨終一念十念悔過懺悔往生的,這些人過去生中無量劫裡面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在這個時候得諸佛如來的加持,他真的回頭、真的懺悔,誠心誠意,他完全用真心,一念、十念他往生了。由此可知,往生的人沒有一個是僥倖的,沒有一個是偶然的,都是善根非常深厚,跟《彌陀經》上所講的完全相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成就。

  末後這一段說,「兩疏之說雖殊」,兩種註解,《觀經義疏》跟《四帖疏》講法不一樣,但是並不相違。「嘉祥師謂彼是謗法闡提,不能起信,故不得生」。善導大師的意思,「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倘是假使,他在臨命終時,「聞法能信,懺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還是會接引他到極樂世界。「蓋闡提亦能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大涅槃經》上說的,《法華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在中國古德常說,「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楞嚴經》開智慧,《法華經》成佛。何以說《法華》成佛?佛在許多經上都說闡提不能成佛,沒善根,《法華經》開權顯實,說明闡提也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所以說《法華經》成佛。「故臨終若生正信」,他就不是闡提,他改過自新了。「故佛垂慈,仍予攝受」,阿彌陀佛慈悲,還是會來接引他。下面說,「但闡提之人,臨終生信,實為難中之難」。什麼原因?中國人常說要面子,知道錯了,死不認錯,心裡也想悔過是正確的,面子下不來,諺語所謂「死要面子活受罪」,不肯認錯。這樣的人墮無間地獄,他要不認罪,他要不懺悔,出不來;一定要真正懺悔、真正認錯,他才有機會離開地獄。下面說,「如《觀經》云臨終十念得生者,已是萬萬中之一」,太少了,萬萬中就是億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若如《四帖疏》所謂謗法五逆,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當為億億中之一」,不是萬萬中,說明這個事情太難了。

  最後這一段,「又《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這是真正信願,真信真願就能往生。「如來慈德,微妙難思。是故《安樂集》云:當知如來有勝方便」,無與倫比的殊勝,有殊勝的方法、便宜的方法,「攝護信心」,攝受、護念有信心的人。這信心多重要!「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楞嚴經》上說的。「並讚云: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在臨終之前只念一聲佛號,「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這個讚好,讚裡面的話都是真實話,沒有虛假,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全是梵語,世尊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解釋名號什麼意思,佛說了兩種,無量光、無量壽。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這個字原本是覺悟、覺者。佛說得非常具體,覺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一個智慧無量,所以叫無量光;功德無量,所以稱無量壽,具足圓滿的功德、圓滿的智慧,是這個意思。就這個意思,我們就能夠想到,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光、無量壽?於是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所有一切諸佛的通號,只要成佛,他就有阿彌陀這個名號,念這一句名號就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統統念到。而極樂世界這一尊佛就用這個做名號,要大家持這個名號,跟他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他就來接引你。我們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德號,歡喜、讚歎、仰慕、一心皈依,「下至一念」,就是在臨命終時快斷氣了,只念一句就斷氣了,行,這一念行,這一念就具足功德寶,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設滿大千世界火」,這是講他造的罪業,火是代表地獄,他本來應該墮地獄的,因為臨終懺悔,求生淨土,念了一聲佛號,他應該一直通過,聞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會再退轉,因此菩薩至心稽首禮,這個禮是感恩。「三輩往生」,我們就學到此地。

  接著下面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前面念老有簡單的介紹,介紹這品經的大意。「前品」,第二十四,「三輩往生,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只是講到三輩九品,沒有講到往生的因行。這個很重要,有因才有果,前面先說果,現在把因說出來。「故於本品」,第二十五,「增廣之」,把這個意思加進去,廣說,「名為往生正因。此兩品互作經緯,彼此涵攝」。二十四品說果,果中有因;二十五品說因,因中有果,因果是離不開的。「蓋前品三輩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輩。」互為因果。

  「又本品所示諸因,多契於《觀經》之淨業。《觀經》云: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是淨土的正因,極樂是大福報的地區,沒有大福報、大福德的人,那個地方不能住。一心信樂念佛人,他的福報跟阿彌陀佛平等,只有這樣的人能安居在西方極樂世界。淨業三福裡頭,《觀經》裡頭所說的,「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三福是基礎、是根本,決定不能少的。「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每一個往生的人都不能少。這一生當中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信三寶,殺盜淫妄,十惡都作盡了,能往生嗎?能。為什麼能?改過就能,懺悔就能。雖然改過懺悔,他這一生當中淨業三福沒有,過去生中肯定有,為什麼?他要沒有的話,他不能往生。一般講因果要看三世,淨宗看因果是看無量世,不止三世。我們知道了,這三福一定要修,要做給念佛人看。《還源觀》上賢首大師教我們隨緣妙用、威儀有則,威儀有則就是要把三福做出來,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在最近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根據淨業三福第一福所說的孝親尊師。怎樣算是盡孝?怎樣算是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把《弟子規》統統做到,這兩句就落實了;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然後修十善業道。我們選擇這個教材,是依照第一福的教誨,這三種書是儒釋道的三個根,有這個根才能修第二福。

  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什麼?這入佛門了。前面這第一福沒入佛門,世間善法,學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不會做,怎麼能作佛?這個是有次第的,一定是以第一福做基礎,這才能受持三皈五戒,才能學佛。所以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門裡面的小乘。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佛弟子的修學,像學生上學一樣,要循序漸進,不可以躐等。上學,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循序漸進;躐等,佛不接受。所以佛說過,「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你破壞佛的制度。有沒有這個?有。有,那是特殊天才,那不是一般人,他走的道路也不是一般常人所走的。這是什麼?禪宗。禪宗是特殊的,他能夠頓悟、頓修、頓證,圓頓大法,那也是億億人當中可能有一個,不多見。

  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教學是循序漸進的,你看對一切眾生,先講阿含十二年,阿含好比小學,小乘。十二年之後,講方等,方等是大乘的預備班,就好比是中學,為上大學做方便。方等講了八年,跟前面連起來,這都是屬於基礎,基礎教育,佛是用二十年。現在學校教育,小學六年,中學初中、高中六年,十二年上大學,佛是二十年上大學。大學是般若,這是暢佛本懷,在這個時候佛說真話,前面是方便說,現在要說真的。般若是智慧,講什麼?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能聽得懂了,有二十年的基礎,他能接受,講了二十二年。最後的八年講法華,法華是成佛的法華,最後這個八年,怎樣才能證得佛的境界,把大家向上提升,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我們看到的,四十九年的教學是有次第的。世尊當年在世做出這麼好的榜樣,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到。我們的根性太劣,依照佛陀他老人家當時在世的教法,我們連一個小教都畢不了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何況大乘!

  佛教傳到中國,早年有小乘,真的像佛所說的,中國佛教原本有十個宗派,兩個是小乘,俱舍宗跟成實宗,隋唐時代都存在,大家學佛從這學起。唐朝中葉之後,那些祖師大德把小乘放棄,用儒跟道來代替。儒道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學起來特別方便,自己的東西。能不能代替小乘?這一千三百多年告訴我們,能。唐朝中葉以後,一直到清朝,這個一千多年,大乘八個宗派的祖師大德,在家修學的高士,高僧、高士真的出了很多人,這就說明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民國以來麻煩大了,小乘沒有了,儒道也不學,這樣就在大乘經教上下功夫,所以沒看到有真正成就的。標準是清朝,我們今天在佛法上的造就能不能超過清朝?為什麼?躐等,沒有守規矩,所謂是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犯的過錯。可是三界六道太苦,佛陀慈悲,如何幫助我們離開苦海?那就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開甚方便法門,提倡帶業往生,末法眾生也能得度。現在是末法時代,夏蓮居來到這個世間,黃念祖來到這個世間,不是凡人。來幹什麼的?來整理經典、註釋經典,把《無量壽經》講清楚、講明白,讓大家真正生起信心,信心不逆。依照經典上所說的方法來修行,一心專求往生淨土,真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那些人沒修,學得不如法,所以他沒去得成。不如法是跟這個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相違背,如果跟這個經上理論方法統統都接受、都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這部經、這個註解能度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罪苦眾生往生不退成佛,這不可思議!

  所以第一條,我們一定要把它具備,這是基礎,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不是念的、不是講的、不是研究的,是要身體力行,做學佛人的好榜樣,做往生人的好榜樣,佛法才能夠興旺起來。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夠學佛。所以,「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學佛從哪裡學?從三皈五戒學起。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佛就是自性覺悟,這是皈依佛;我們從錯誤的知見回頭,依靠正法,經教是正法,改邪歸正,這是皈依法;從一切染污不善回頭,依清淨心,僧,他代表的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根怎麼清淨?出家人修行,他怎麼個修法?法門無量無邊,有一個總綱領,與總綱領不相應就錯誤,就是邪法,與總綱領相應叫正法。總綱領是什麼?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在什麼時候?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不為外境所轉,自己能做主。眼在色塵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聖賢僧;不執著,這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修行,這就是修行總原則、總綱領。見色,眼根在色塵上修行;聞聲,耳根在聲塵上修行,聽得清清楚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換句話說,眼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別把外面境界放在心上,就這麼一句話。放在心上就生煩惱,就又起貪瞋痴慢,不放在心上沒事。不是叫你不見不聞,見聞覺知裡頭都不起心動念,都沒有分別執著。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是門徑、是手段,統統修這樁事情,就是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也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們的,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就這個意思,就沒事了。真正放下,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大徹大悟。清淨平等是禪定,依照這個方法就叫做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了。無量法門總不離這個原則,離這個原則不是佛法,掌握住原則自然具足眾戒,自然不犯威儀,這就給社會大眾做出最好的榜樣。

  再向上提升,這就是大乘。第二是小乘,第一是世間法。二、三是佛法,二是佛法的小乘,三是佛法的大乘。大乘要「發菩提心」,要「深信因果」。這個因果是什麼?不是指一般的因果,一般的因果世間人都相信,這個因果是特別的,專指本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能夠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就能成佛證果,是相信這個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大乘在淨土宗就是淨土五經一論,或者是五經一論裡頭選一種都行。自己修做榜樣,跟別人分享,介紹給別人,這叫勸進行者。這三條非常重要,念老把它放在往生正因的前面。

  後面是《觀經》上的經文,「如此三事,名為淨業」,這三樁事情叫淨業。淨土法門是淨業的成就,沒有這三條不叫做淨業,念佛不能往生,這不能不知道。下面這些話都是經上的,「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觀無量壽經》的緣是韋提希夫人發起的,她是當機者,就叫著她,妳知不知道?「此三種業」,前面說的這三條,「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沒有例外的,過去的佛是修這些,未來的佛也要修這些才能成就、才能往生,現在一樣,沒有這個基礎不能往生。那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細心觀察,念佛往生的人,這三條具足;不能往生的人,這三條不具足。這個事情擺在我們面前,只要我們留意,細心觀察,清清楚楚,絲毫不差。

  下面,「又曰: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有三種眾生,信願持名他能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持戒念佛的,這是佛說的。佛說的持戒就在三福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這是持戒,不犯威儀,他有信願持名,他決定得生。所以祖師提倡持戒念佛,根據這個經義。「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臨命終時信願持名能往生,這個就是我們講的一心三輩,是屬於這裡頭的,他不是專修淨業,修學大乘其他宗派,華嚴宗的、天台宗的、三論宗的、法相宗的、律宗的,很多這些宗派祖師,現在還有很多密宗的,臨命終時統統是信願持名,能不能往生?能,在一心三輩這一段裡頭。

  「三者,修行六念」。六念,在我們參考資料第二頁,第二十五品,第二頁。六念,「一、念佛,念佛具足十號,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濟眾生之苦,我欲與佛同也。」要常常有這個意念,為什麼要念佛?自己很清楚、很明白,佛的十號代表佛的智慧德能圓滿具足,所以佛有大慈悲、有大智慧,大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大光明,神通無量是他的大德大能,它起作用就是幫助眾生拔苦與樂。我學佛,我為什麼學佛?為成佛。為什麼成佛?為拔濟眾生之苦,這就是無上菩提心。如果學佛成佛是為自己,我已經離開一切苦,離苦得樂,沒有心幫助別人,成不了佛。為什麼?你還有自私自利,你沒有辦法回歸自性。自私自利是煩惱、是習氣,學佛的人不能不把這個煩惱習氣放下。怎樣才能放下?一定發大乘心,就是一定要有救度眾生苦的這個心,不能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心不是佛,佛哪有沒有這種心的?沒有這個心也不是菩薩,是什麼人?小乘,所謂自了漢。小乘也不容易修,淨宗是大乘法,不是發菩提心的,小乘心的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為什麼?你跟極樂世界不相應,那個地方是大乘人,你是小乘心進不去,佛沒有辦法帶你進去,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祖師大德在一切註疏當中,不知道多少次勸導我們要發心,念老這個註解裡頭,發心講多少!為什麼要常常講?這個心很不容易發出來,自私自利的心容易,捨己為人的心太難了。念佛就是同佛,同佛以智慧慈悲、神通道力救拔一切眾生苦。佛住世,佛教在世間就是這一個目標,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犧牲自己的身命在所不惜,我要完成這個願望。

  「二、念法,念如來所說之三藏十二部經,有大功德,為諸眾生大妙藥,我欲證之而施與眾生。」學習這法幹什麼?幫助別人修行,如果對這些法門不通,你沒有辦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先一定要學。法門無量,要懂得修學的方法。方法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中國古大德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部,一部通了,然後部部都通。所以不能學很多,不能學得很雜,學多、學雜了,你所學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解決問題有侷限性,有後遺症,不圓滿,學佛的人要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就是說從禪定來。清淨是禪定,平等是禪定,清淨心是小乘的禪定,平等心是大乘菩薩的禪定,所以有定之後才能開慧。覺就是開慧了,智慧現前,這才能普度眾生。所以這個地方用證,我欲證之,證得,不是記得,記得是記問之學,是證得。真正證得就通了,能見性,一切法全通了,因為一切法是自性裡流出來的。我們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可能嗎?不可能。不可能怎麼辦?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明心見性。無量法門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念佛不例外,念佛是把明心見性放在極樂世界去辦,此地辦不了,要懂這個道理。在此地,我們只辦清淨心、平等心,就辦這個,後頭那個覺是到極樂世界成就的,肯定成就。

  念法,我勸大家只念一部經,《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就念這部。不念這個,說這個太長、太多了,我就勸你念《阿彌陀經要解》,不長,蕅益大師作的,妙絕了。印光大師對這個小冊子讚歎備至,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寫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還得了!這兩樣學一樣就行,學會之後一生專講,不講第二部經。你要是專講,你肯定會開悟。為什麼?專就是三昧,先得念佛三昧,然後一定開悟。遇到人就要跟他分享,勸他念佛,勸他發願求生淨土,他真正念佛往生,你度一個眾生成佛了,這是真實功德,一點都不假。初學,《彌陀經要解》最恰當,經文不長,容易接受,說理透徹,可以先從這裡奠基礎;基礎深厚之後,再學《無量壽經》、念老的集註,一點都不困難。這是念法。

  「三、念僧,念僧是如來弟子」,你看看下面怎麼說的,「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僧是如來弟子,是世間人天的榜樣,人間、天上,僧都是他們最好的榜樣,是他們的模範,現在講是他們的樣板。真正是個好人,是個善人,是個充滿智慧德行的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舉止都有規矩,不犯戒律,不犯威儀,社會大眾的好樣子,修行人的好樣子。得無漏法,漏是煩惱,無漏法,如來弟子不生煩惱,他生智慧,不生煩惱。為什麼?頭一樁大事,入佛門做如來真正弟子,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十信裡面初信),小乘四果裡的初果,得無漏法。這兩種人五種見惑斷了,這就是無漏法沾了一點邊,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一切眾生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為什麼?為我,以為這個身真正是我,為這個身體造無量無邊罪業。佛弟子沒有,無我。《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前半部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是誰?小乘。大乘,《金剛經》後半部破四見,不但四相沒有,四相的念頭都沒有,叫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是菩薩。破四相的,聲聞緣覺;破四見的,法身菩薩。

  「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得無漏法自自然然具足戒定慧,不需要學的。這人心好,善良,殺盜淫妄這些,他不會起這個念頭,念頭都沒有,哪裡有言語行為?不可能。念念是佛、法、僧,是戒、施、天,念念是這六種念頭,不是這六種念頭,他不會有念頭,他有念頭就這六種念頭,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一切具足戒定慧,這是舉個例子,所有一切戒律他統統具足,不要學的,自然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誰給他受戒?沒人。誰給他講經?沒人給他講,全是自然的。菩提樹下,他是從定中開悟,這一悟之後萬德萬能,無量智慧一時具足,他就能教化眾生。教化的對象,上面等覺菩薩,下面無間地獄,無論什麼人,無論什麼事,他沒有不知道的,沒有不明瞭的。具足三學,「能為世間良福田」,世間人供養他得大福報。如果不是真正修行人,接受世間人供養,將來都要還債,不是假的。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沒有白吃的。人家來供養是修福田,知道你是大福田,那福沒有得到,他落空了,你就得還債。所以我曾經說過,出家人接受布施這種供養,比叫化子在外面討飯那個飯還難吃。因為叫化子討了一缽飯來吃,人家沒有當他作福田,布施他、供養他,對他沒指望。出家人,對你有指望,你是大福田,我種田希望將來有收穫。你給人什麼收穫?最低限度,真正的福田,是你往生淨土。你真正念佛往生淨土,你是福田僧,所有供養你的人都得福,這不是假的。這是發心修僧行,出家。不出家也能發心修僧行,在家跟出家人一樣,在山林、在道場一樣修行。這前面念三寶,佛法僧三寶。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惡、不善之法,我欲精進護持。」戒是佛門裡面行門裡頭的大根大本。世間多少學佛的人,歡喜經論,不重視戒律,認為戒律太麻煩,照戒律去做,我們好像簡直被繩索捆綁,動彈不得,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是什麼?自己放逸成了習慣,受一點點約束就很難受,所以不重視戒律。我在學佛之前,也是這種想法、這種看法,認為戒律是三千年前佛在世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人,學佛怎麼能學這些東西?學這些東西是落伍、是後退,時代永遠向前進,我們怎麼能夠後退到二、三千年去做古人?這是不合邏輯的。所以我們學佛只重視經論,疏忽了戒律。這個錯誤的觀念,也就講這個病毒很深、很難治,誰勸我,我不會接受的。我的老師章嘉大師知道,對我很了解,不勸我,他用的方法非常巧妙。我們是每個星期見面一次,我離開的時候,老人都會送我到門口,送到門口會跟我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我聽進去了,就跟他告辭,下個星期再見。每一次都這句話,跟我說了幾十次。老人圓寂了,我跟他三年,我要反省,這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學到些什麼?這一反省,第一句話就是「戒律很重要」。為什麼要這樣說,說這麼多遍,難道真的重要嗎?認真去看戒律,研究這個問題。這一研究,應該是三寶加持,我突然明白,佛教這些方法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中國三皇五帝是世間法,三代之禮不一樣,有刪除的、有修訂的,這禮就是戒法。像現在國家的憲法,過幾年修訂一次。為什麼?有些不適用,不適用的要刪掉,新的東西要加進去。佛法是出世間法,不能修訂,修訂就出不了世間,我明白這個道理了。改不得,三世諸佛都要依這個原理原則,怎麼可以改?如來制定的,決定是不增不減。

  我們在經教裡知道,釋迦牟尼佛並不是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剛剛成佛的,不是,他久遠劫就成佛了。三千年前來到世間是表演的,不是真的,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用意很深,我們終於體會到了。所以他給我們定的這些法,修行的方法,一定要遵守,你遵守決定有好處。所以念戒,根本戒,三皈、五戒、十善,在家八關齋戒;在團體,六和敬是屬於戒;對菩薩,六波羅蜜是戒;對大行菩薩,普賢十願是戒。並不多,這些原理原則掌握住,就能夠修身、齊家,這儒家的話;在佛法來說,就能修身,就能領眾,就能護持道場。沒有這種智慧、德能,護持道場往往在造業,造的自己不知道,果報現前後悔莫及,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戒律能斷惡,能斷一切不善之法,我們要護持。護持是對自己說的,護自己的淨戒,努力從持戒這上面扎根。

  「五、念施」。這個施,六波羅蜜裡頭第一條。施是什麼?施就是放下。「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眾生慳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攝取眾生也。」這個要學菩薩,菩薩第一個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施有大功德,施不著相,三輪體空,就成就大功德、成就大智慧。財施果報是財富,法施果報是智慧,無畏施果報是健康長壽,這三種布施得三種利益。菩薩只有這三種布施,不把三種利益放在心上,心地清淨光明,充滿智慧福德,這種智慧福德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的病,最嚴重的就是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五欲六塵,這個貪就把人拘束在六道輪迴的牢籠之中,他出不來。為什麼出不來?貪。能把這個貪拔除,其他的病都好治,這是最嚴重的。佛給我們對治的方法,是從最重的下手,最重的拔掉,其他的容易,所以六念裡頭有念施。

  念施,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沒有教給我六念,只教給我念施,我初入佛門,他教我。我問他修行最高的原則、原理,他給我講「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就教我從施。我說這我有困難,我工作很辛苦,待遇很微薄,沒有錢布施。所以他問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行不行?一塊錢還勉強。他就教我,你要有布施的念頭,至於事情隨分隨力,有多少你能施多少,不能沒有念頭。所以這三種布施,他告訴我的。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講經教學沒有財不行,沒有財不能辦事。財從哪裡來?從布施來,要我養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的概念,常有布施的心,遇到事情的時候自己能夠隨分隨力;這個不勉強,多少不拘束,得真幹。而且愈施愈多,三種布施的果我都得到了,財富的果報,智慧的果報,法布施得智慧,健康長壽的果報,我都得到。這些我命中沒有,所以老師特別教我。命裡有就不需要,命裡頭沒有,沒有這一生修可以。你看年輕的時候修,老年的時候全得到了。

  第六,最後一條,「念天,念天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無色界之諸天」,就是六道裡頭的二十八層天。為什麼要念它?他們受的是自然快樂。「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他為什麼會生天?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是生天之因。每個宗教都講生天,每個宗教裡頭都有戒律,都教人持戒。布施,遇到別人有困難,主動的去幫助他,不求果報,果報在天上。所以戒施的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於彼天處也。」這是自己決定得到的果報,自然形成的。以上這個六念,要常常放在心上。

  下面的問題問得很好,「問佛弟子應念三寶,何故念彼之生天?」特別是第六條。答曰:「是以為自己善業之果故。」你有戒有施,天是果報,決定得到。下面再問,「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於涅槃」,大般涅槃有人不喜歡,「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天上好,你就想想,這世間人多少人想生天?想成佛的沒幾個,想作菩薩的也不多,想生天的人佔絕大多數。怎麼去?持戒、布施,歡喜持戒、歡喜布施的人,這種人生天的機會特別多。如果他念天那就更快,為什麼?天人保佑他,他臨命終時天人來接引他。我們知道,中國這個環境裡頭,一般人生哪一個天?忉利天。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他玉皇大帝,許許多多人都在這層天裡頭。我們知道孔子也在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孔子去我們二千五百年,他在忉利天才多久?二十多天。天人的壽命一千歲,忉利天的一千歲,忉利天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年,你就知道那個壽多長!夫子一生的行業,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他死了之後感得的果報。

  「此六念法為大小乘之通說,但念天之解釋,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經,則天有三種:一、生天」,生天就是三界二十八層天,這是我們去的;「二、淨天」,淨天是一切三乘的賢聖,這在哪裡?十法界裡頭四聖果報;「三、第一義天」,第一義天是涅槃。二乘之人念前面的二種天,「菩薩但念第一義天。」第一義天就是實報莊嚴土,不是學淨土的,都是在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佛的實報土,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相同,這個裡面是阿惟越致菩薩,是一真法界。我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