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四四集) 2013/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零九頁,第一行開始,科題「辛二、諭眷屬和敬」。請看經文: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這個九句經文非常重要,確實是言簡意賅,言語不多,很簡單,意思非常的圓滿。做人能做到這樣子,這就是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佛在此地教我們,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應當遵守。前面第一句把世間人全包括在其中,所有的人民。下面是由親而疏,由近而遠,『父子、兄弟、夫婦』這是親,『親屬』這就比較遠了,應該如何相處,下面六句二十四個字。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面這一段經文,勸告世人,「親眷之間,應當和敬」。不和,那就是冤家,中國諺語裡頭也有這個說法,不是冤家不聚頭。這個話是什麼意思?裡面的含義顯示出來,家人相處確確實實有不和的,不和的家不會興旺。一家上下和順,古人講的「家和萬事興」,這個家庭一定興旺,一定發達。看這個家有沒有前途,看他家人是不是相親相愛,是不是和睦相處,就從這看。
「父子、兄弟、夫婦」,這是五倫,父子有親,兄弟有序,就是長幼,夫婦有別。親屬,前面說過,包括你的家族,族人,你的下屬,家裡面請來的幫傭,這是下屬。在古時候,一個大家族,幫傭的人很多,可能有二、三十個人。因為一個家庭,普通家庭大概都有二、三百人,所以二、三十個幫傭是很正常的現象。都要互相敬愛,不能有憎恨,不能有嫉妒,不能有傲慢。『有無相通』,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的待遇要平等,要照顧到。各人有各人的身分,各人有各人的義務,有各人的職責,大家庭是社會生活。
中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夠傳幾千年還存在,世界上四個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消失了,沒有了,中國還在,為什麼?中國人懂得治家之道。治家跟治國一樣,只是範圍大小不相同,所以會治家的人就能治國。於是乎我們就能體會到,中國人的家,對社會、對國家民族,乃至於對整個世界,做出最大的貢獻。只要每個人家都能治好,社會就安定,天下就太平,也就是長治久安之世,人民生活幸福美滿。在中國歷史看到很多,外國歷史上沒有,再強大,都有爭權奪利,沒有中國這麼和諧。這什麼原因?教育。中國人從小就教,教要愛家族,把愛父母這種愛要擴大到家族。知道自己生到這個家庭來的,是要為一家人謀幸福,為一家做出貢獻,不是為個人。家是一個人一生最值得信賴的靠山,離開家到外面工作,遇到困難,家是你的忠實的支持者。家裡會派人幫助你,家裡面會送錢幫助你,成就你的事業,這個事業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社會的,不是自私自利,這一點很難得。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人人都懂得。
親眷之間,親是父子、兄弟、姐妹、夫婦,這是親,眷屬是我們的親戚。親戚裡面有內外,叔伯這是內,舅姨這是外,母親那一邊的,母親的兄弟姐妹,父親的兄弟姐妹,這都是屬於叫親屬。可見得一個家族範圍很大,延伸到母系。這一家人要團結,這一家人要互相敬愛,這一家人相處和睦,全靠教育。從小就把他教好,大人一生做榜樣給後人看,給下一代看。世世代代的都是這樣做法,只要做得認真,這個家庭就不會失敗,世世興旺。如果疏忽了,問題就出來了,可能做到家破人亡。
「敬愛者,指恭敬與慈愛。憎嫉指憎惡與嫉妒」。憎惡是什麼?討厭。這個治家,大學問。佛經上說得很好,父母跟子女的關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關係有四種: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你說麻不麻煩?報怨的,過去你傷害了他,甚至於你殺了他,奪了他的財產,他這一世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孫,你不知道。到他長大的時候,他要把你家毀掉,報仇,是來幹這個的。如果是來報恩的,這個小孩過去你對他好,你曾經幫過他、救過他,決定是孝子賢孫。如果是報怨來的,從小小孩性格就不好,叛逆,不聽話。學佛的人知道,看到這個情形就曉得要怎樣去教他,對於叛逆的,格外的愛護他,要施恩,慢慢讓他體會到感恩,雖然來報仇,不至於有大的災難。這個事情理很深,事很複雜,所以家裡積德,世世代代。
孔子他的外公,他媽媽的爸爸,這個人有智慧,看到孔家五代,祖宗五代都積德,修善積德,好人。就能斷定這個家裡人將來出人才,把他的女兒嫁給他,嫁給孔子的爸爸,生孔子。這個外公有智慧。一定要是積德行善之家,後代會好,沒看錯。不是看到這個人家庭富貴,不看這個,看他是不是世世代代是好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要看這個,後代肯定會有興旺。我們細心觀察慢慢都能體會到。
最怕的就是怕憎嫉,家人心不平,背後互相批評,這個不好,這是家要敗亡的現象。一個家如此,一個團體也如此。現在的團體,社團,就像從前的大家庭,領導人就好比是父母,工作人員是兄弟姐妹。像我們這個團體也有很多義工,這個團體天天講經,天天教學;換句話說,應該所有人員天天都上課,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如果說,我是來做義工的,我不是來聽課的,想修一點福,未必是真福。真正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福報。在這裡做義工服務,修了一點福,往往口不謹慎,批評這個人,批評那個人,都從口裡流掉了,功德都跑掉了,甚至於還造了很多罪業。顛倒了,錯誤了。國家也是,擴大到聯合國也是,無論什麼團體,佛這六句話一定要記住,要依教奉行,就是『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我有,別人有缺乏的,我得要幫助他,這就是要布施,不要吝嗇。所以底下接著,『無得貪惜』,沒有貪婪。言語,色是我們的容貌,色要溫和,言語要柔軟。最怕的『違戾』,就是背後有議論、有不平,最怕這個。要互相恭敬,要互相慈愛,上慈下愛,領導人有慈悲,被領導的人愛敬,沒有憎惡,沒有嫉妒。
「有無相通,相通指財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他缺少的,我有多的,我應該要給他。「言色,言語與面色」。違戾,違是背逆;戾是乖狠。《會疏》裡頭說,「怡聲下氣」,怡是歡喜,「言不違戾,溫良恭謙,面無顰蹙」,顰蹙是憂慮,是不高興,擺在面孔上,很難看。這些都是講的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就是經中所講的和顏愛語。這個愛是非常關心他、愛護他,是這個意思,他有過錯,責備他、教訓他都是愛語。
這九句經文勸和,非常重要。文辭不多,每個人都應當要學習,要把它做出來。下面一段,佛告訴我們,如果有爭執,這個團體每個人都有怨恨、都有不平,這就出問題了,「諭心諍成怨」。請看經文: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前面勸我們的,和睦興家,這一段警告我們,不和會造成大害,這個大害可能不在今世,來生後世會碰頭。這些事,中國、外國歷史裡面記載很多。『患害』是什麼?戰爭,那種怨恨,必須把對方消滅。對方不錯是消滅了,那個怨恨能化解嗎?不能,生生世世都不能,那就變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太可怕了!
『或時心諍』,諍通作沒有言字邊的這個爭。《一切經音義》解釋作訟,訟就是爭辯是非,訴訟。《會疏》裡頭說得很好,「人情平時雖無憤恨,違境忽生,不時鬥諍,故云或時」。不知道什麼時候,兩個人不高興了,心裡面懷著怨恨,怨恨、不平就想報復,互相矛盾就生起來。這個要不化解,在一個家庭裡面發生,這個家就不和了。所以,家規就是家裡面的法律,人人都要遵守。家長執法要公平,絕不能夠偏袒,偏袒就是造成怨恨,更深的怨恨。一定要秉公來斷定,讓兩邊都服,這才能化解。
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要非常認真,不允許有這些事情發生這是教育的功能。發生了怎麼樣調解,沒有發生的時候,如何防範它不會發生,這個重要。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要常常講,要不斷的講,一遍一遍的講,為什麼?怕大眾當中,不定什麼時候,有兩個人起怨恨了,他起鬥爭了。天天聽經,有的時候有點怨恨,一聽,算了吧,他就自然能夠化解。極樂世界沒聽說哪個人有怨恨,哪個人與哪個人有摩擦了,那個世界就不能叫極樂了。為什麼?阿彌陀佛講經沒中斷,這一點我們要曉得。人是教得好的,沒錯,要天天教,要常常教。不教,可能他就有問題了,他阿賴耶裡頭有煩惱的種子、有不善的種子,這個東西現行,他自己做不了主,心術就壞了。這個人心壞了,他就有偏見,就有邪見,自己不滿意,還要挑撥是非,讓這個團體裡頭產生對立、鬥爭,爭權奪利,這就壞了。必須要教得每個人都能知足常樂。
大聖大賢,像孔子,你看,學生們對老師的評價,我們老師有哪些好處?學生說出五樣事情,這孔子的日常生活,溫良恭儉讓。老師做榜樣,學生都學會了。孔子生活表現的溫和,人喜歡接近他,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嫉妒,心性,善良、恭敬、節儉、謙讓。所以他們的家傳二千五百年,傳到現代。能不能再向下延,就要靠他們這一代人真正覺悟了,把溫良恭儉讓認真做到,他們的家還會往下傳。孔家這一代的我不認識,上一代,孔德成老先生跟我就很熟。早年在台灣,六十年前,台灣一個煤礦大王李建興,這個老先生是讀儒書的,對孔子非常尊敬。所以孔德成先生常常到他家作客,他是個企業家,孔德成有什麼缺乏都是他幫助,他有錢,能幫助他。李先生的兒子、媳婦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聽我講經,所以我跟他們就很熟,有幾次在他家跟孔先生一起吃飯。我在他們家裡講過經,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他家有個大廳,大概可以能坐一百人。那個時候我沒有道場,講經都是租房子、借房子,李建興的兒媳婦跟韓館長私交不錯,所以就借他家的房子講經。
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幾乎一生跟孔先生,孔先生那個時候是奉祀官,他有個奉祀官府,李老師是他的主任祕書。這奉祀官府是屬於行政院的,是部級的,級別跟部長相同,這在那個時代,對於孔子的後代非常尊重。現在沒有了,奉祀官府也取消了,大概恢復這個地位是不容易了。往後,孔家的社會地位沒有了,要靠自己發憤圖強。這個奉祀官還是世襲的,到孔德成這一代是最後的一代。我們感到很遺憾,政府應當要保留,這保留象徵民族的精神,象徵中國人對老師的禮敬,尊師重道,他代表老師。中國人有祠堂,是不忘父母,中國人的孔廟,每年的祭孔是師道;師道代表敬,祭祖代表孝,中國立國的精神,孝親尊師。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樁好事。必須中國人哪一天真的回頭了,遵從老祖宗的教誨了,也許有人提議恢復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他代表中國人對老師的恩德永遠不忘記,代表師道。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會疏》裡頭說的這幾句話是真的,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甚至於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時忽起相鬥與爭訟之心」,遇到不平,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韓館長往生了,她對我們有恩德,我在最困難的時候,如果不是他們一家人幫助,不可能有今天。在那個時候我走上困境,一個聽老和尚的話,把講經教學放棄,去做經懺佛事。老和尚告訴我們,經懺佛事是我們看家的本事,我們靠這個吃飯的。講經教學沒人供養,你生活怎麼辦?這是逼著我一定要跟大眾一樣,沒有什麼特殊,這不是我情願的。那不聽,不聽就還俗,走到這個絕境了。韓館長是我的聽眾,她知道了,問題這麼嚴重,怎麼辦?他們家的房子不大,是一棟小別墅,獨立的,兩層的洋房。她夫妻兩個,帶著兩個兒子,還有個女兒,女兒雖然出嫁了,離不開媽媽,統統住在一起。女兒生了個小孩,她的外孫,所以一家也挺熱鬧。樓上還有個房間,空的,她問我,住在她家裡行不行?我去看了一下,還挺乾淨的。我就帶著她一起到台中去見李老師,把我的情形向李老師做了詳細報告,現在有這麼個緣分,她家照顧我。李老師說行,老師同意了。這我住在她家裡,沒有想到住了十七年。
十七年之後,我們才有個小道場,在景美,華藏視聽圖書館。有這麼個小地方,不大,只有五十坪,用圖書館的名義。在那時候美國紐約的同學找我,希望我到美國去講經。緣不成熟,我對美國不了解,自己講經基礎還不是很穩固,在台灣,李老師在世,有問題常常可以請教,到美國就不方便了,我婉辭了。他們就起意,如果講經能夠錄像,把這個錄像帶送給他們可不可以?我說我們沒有這個設備。他們很發心,送了兩萬美金,我們在日本採購一套機器,所以圖書館就變成視聽圖書館。我們搞錄像、搞錄音是最早的一個,是這麼個原因,美國華僑送的這些設備。我們講經是錄像,現場錄像,這個錄像帶寄到美國去,我們沒有保留,是為他們做的,這開端。
我們自己一生,讀書人,不喜歡管事,管事很麻煩,讀書自在。所以圖書館建立,請韓鍈居士做館長,管事、管人、管錢她一個人包辦。所以大家都曉得,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叫三不管。這個道場十方捐助的,她自己也拿了一些錢,登記的時候是用她的名字登記產權。她過世了,過世之前跟我講過幾次,想組織一個董事會,來管理道場財務。我不著急,我說等妳病好了再說吧。沒有想到一病不起,這個事沒有做。然後,她的兒子聽別人的挑撥,我知道,聽別人的話,要把財產收回去。當時悟道,出家的有四十多個人,想找律師,用法律來解決。是可以,我們是站得住腳,但是在道義上講不可以。她照顧我三十年,我今天能成就,她是有大功德。我說我們決定不能上法庭,學佛,上法庭多丟人,不是丟我的人,丟釋迦牟尼佛的人。天天在講放下放下,還要爭財產,這成什麼話?所以我就一直在阻擋。
那時候剛剛走,才兩個星期他們就想發動,我說不可以,至少要四十九天。希望平平安安的念四十九天的佛,給她做超度的佛事,四十九天以後再說。四十九天到了,我又向大家要求延長,一百天好不好?過了百日再說。到了一百天,我再要求大家,一年好不好?到一年,大家心平氣和了,沒有那麼急躁了,沒有那麼著急了。我跟大家講,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要有道義,要知恩報恩。她兒子要,全部財產送給他,沒有話說,美國我們也建了道場,也全部都給她兒子,報她照顧我們三十年的恩德。不管他怎麼說我們、批評我們什麼,我們一句話不回,我們知恩報恩,只知道恩,不知道怨,我們離開台灣。這是過去這段歷史。
離開台灣之後到新加坡,在這時候就遇到胡居士,幫了大忙,她要不幫忙,我們在新加坡不能立足。我們在澳洲建立道場,她也拿了不少錢。在那個當時,因為我們不化緣、不募捐,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經濟並不富裕。我們能在新加坡住三年半不是容易事情,承蒙李木源的照顧。以後,新加坡那個道場內部有變化了,經上所說的,李木源居士聽信謠言,對我們的態度冷淡了。冷淡,趕快走,為什麼?以後好見面,不要搞得以後不好意思見面,這個恩德我們永遠不忘記。所以他聽信謠言,說了我一些話,我們從來不說他一句不善的事情,我們只讚歎他好的地方,他照顧的地方,其他的我們一句話不說,這麼多年。為什麼?佛這些話我們記住了,我們決定不跟人鬥爭,一有這個跡象,我們馬上就退步,保全。甚至於大陸上還有些人以為我還在新加坡,他們對居士林還是一樣的供養,我們沒有說一句話。只是到新加坡看我的人知道了,知道我不在新加坡,離開了。
我這一生的路,經上全都有,如果不聽經典上的勸告,我們也跟一般人,跟人去爭,那個跟學佛完全相違背,學佛的人怎麼可以爭?錢財、財產,他要給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絕不相爭。一生沒有建道場的念頭,所以過著游牧生活。這次到香港,佛菩薩安排的。何澤霖老居士是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認識的老同修,前年過世了。囑咐他的夫人,六和園是他們自己的住處,一定要送給我,供養給我,希望我在香港長住。我知道這是佛菩薩安排的。我去看了,我很喜歡這個地方,寧靜,比這個地方還安靜,聽不到人的聲音,也聽不到車的聲音。地方雖然不大,小小的房子,二、三個人住非常合適,我就想到,晚年就在這裡長住了。
可是這整個世界社會,不安定的現象愈來愈嚴重,讓我想到,佛法,佛法太大了,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佛法的承傳,佛法的延續,要辦教育。這是六十年前方老師就提醒我,佛法要再興旺起來,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就是辦大學。我們有這個心,沒有緣,也沒有福報,一直到晚年才遇到。在馬來西亞,納吉首相支持,在那邊能辦一個漢學院,培養儒釋道的繼承人。去年,沒想到跟斯里蘭卡結了緣,到那邊訪問九天,講經一個月,非常歡喜。跟總統建議,辦佛教大學、辦宗教大學,總統全力支持。我把四眾同學的供養全部捐獻出去,佛教大學的預算是一千五百萬美金,我這邊的供養,換成美金一千五百萬,全捐給他了。現在大概資金已經不成問題了,我知道有很多人主動的捐獻。
要緊!學校建了,教學的理念、教學的方法,佛教跟中國有自己的一套,這套東西真好。我還沾了一點邊緣,我以後沒有了。可是我想要把它傳下去,我至少也得教幾個人,教出真正有成就了,讓大家看看傳統的方法,這方法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開智慧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老祖宗這套方法,不是求知識,是求智慧,不是向外求,是從內求。
早年,李老師晚年辦了個內典研究班,招了八個學生,八個都是大學畢業的,真正發心學佛。這個班是辦四年,八個學期。我在裡面教了一年,那時候八個學生,六個老師,好像果清法師上過我的課,我在那個時候用的方法就是中國傳統的方法。學生學得很辛苦,我那時候教《金剛經》,上課指定作業,經文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我自己編了個《金剛經講義》節本,底本是《金剛經講義》,江味農居士編的,我把它重要的部分提出來,所以做了個簡單的節本,做我的教材。用我這個綱領,參考《講義》的原文,寫講稿。一個小時,實際上是五十分鐘,要寫多少字講稿?要寫八千字,口語文學。所以學我這門課,只有兩個學生選我這門課,其他的人旁聽。這兩個小時,每個人講一個小時,講給我聽,最後十分鐘我做講評,我是這樣教法的。「學記」裡頭有,教的人很輕鬆,學的人很辛苦,但是他真有受用。這教學,我教你怎麼學,不是我講你聽,不是講學,是教學。那時候我們這些老師,包括李老師在內,我這個方法他們都沒用,他們是講,講給學生聽。我不是的,我是資料交給他,讓他自己揣摩去寫講義,上台講給我聽。雖然學生學得很辛苦,學得非常歡喜,他真有受用。上我這堂課這兩個人,足足要花兩整天的時間,兩天做準備工作。
我用這個方法可以辦佛學院,佛學院沒有老師,我這麼多年來留下來的這些光碟、錄像,我相信能夠挑得出十幾種,那十幾種就十幾門功課了。哪個人學就專學一種,不能學兩種,時間最好是十年。一個星期講一次,讓你有六天的時間去準備,講兩個鐘點。我給你做講評,研究討論半個鐘點,能帶一批學生出來。讓大家看看,古時候這個方法跟現在學校教學的方法,相比一下,有沒有價值?這就是教學的理念跟方法不一樣,目的不相同。中國傳統教育跟大乘佛法的教育都是以開悟為目標,儒家亦如是。我在抗戰期間在貴州念書,那時候的老師都很負責任,都非常認真教學。我有一天從老師辦公室外面走過,裡面老師在聊天,聊什麼?對學生的批評,某個學生有什麼長處、有悟性,談到這個。我在旁邊聽到,悟性。你看,那個時候老師重視學生有悟性,他學得快。沒有悟性,靠記憶,就是記問之學。有悟性的人不記東西,他聽到的時候,他有他的體會、有他的領悟。領悟淺深不一樣,體悟廣狹也不一樣,他能把裡頭道理說出來。老師重視這個,這是真正的學問。所以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何把這個方法,古老的方法傳下去,不要讓它失掉,而真正用這個方法的人有成就。
我學東西沒有記問,我不喜歡記這個,所以說一般教授講東西引經據典,我們從來不引經也不據典。為什麼?我沒有記得,沒有記住,我是憑悟處的,我的體會、我的心得拿出來報告,供養大家。我懂得這些東西,但是對這個沒有認真,如果要認真,我現在不是這樣的程度,水平比這個要高很多。現在老了,不能再幹,記憶力也衰退了。現在著急的,經上講的,要信願持名往生淨土,這個要緊,別的都不要緊,都是不急之務,最緊急的是念佛求往生。所以,經專講一部,專教一部,其他的全放下。古老這些東西,我知道,我了解,我能說得出來,它非常有價值,跟西方人教學的理念、方法完全不一樣。人真開悟了,開悟之後,解決問題沒有侷限性,沒有後遺症。知識不行,記問之學它有侷限,它有後遺症。所以今天這個動亂社會他們解決不了,道理在此地。
養要養得厚,我們常講的儒釋道三個根太重要了,千萬不能疏忽。要自己克服自己邪知邪見,克服自己懈怠懶惰,要克服自己該放下的要放下。學佛學什麼?學清淨心、學平等心、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真學佛,不能搞假的。真有體悟,講出來自然有滋味;沒有體悟,講的全是別人的。別人東西,我能看,別人也能看。一定要講自己體會到的地方,而且就在現前,真管用;所學非所用,我決定不學它。學不是為別人,是為自己,為自己什麼?悟入自性,這是真的。
我們再看念老這個註解下面所說的,『恚怒』,瞋恚、忿怒,三毒之一。「一時瞋心,造成小恨」,但是這個小恨,「冤冤相報,無有已時」,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纏縛住,苦不堪言。「怨憎常會,互相殺害,愈演愈烈,故云後世轉劇,至成大怨」。大家要想知道這個事情,《安士全書》,印光大師介紹,學佛的人一定要看。他認為中國最近一百年第一部好書,印光大師評判的,這是最好的一部書,講因果報應講得透徹。《文昌帝君陰騭文》一開頭,文昌帝君一十七世做士大夫,他說出這十七世的冤冤相報,就是此地的這幾句話。最初是一時瞋心,造成小恨,然後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最後怨憎常會,互相殺害,愈演愈烈。總算是讀書人,遇到佛菩薩,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怨恨心放下了,生到天道,這是文昌帝君。故云後世轉劇,至成大怨,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大怨怎麼成就的?從小怨結下來的。如何化解?從小怨化解,不跟人結怨,人跟我結怨,我不跟他結怨,就沒有報復。他給我罪受,我就受,甘心情願受,沒有報復的心,這個帳就了了,就結掉了,絕不幹傻事。
下面括弧,「如琉璃王為報宿怨,欲盡殺釋種」。這是舉一個例子,這例子經上說的,《三藏法數》裡頭有,《法苑珠林》裡頭也應該有。怎麼回事?冤冤相報。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琉璃王帶著大軍把釋迦牟尼佛這個國家滅掉。佛知道,沒有阻攔,只是勸他的族人趕緊逃出去,不要再住在這個地方。他的族人也很難得,聽話,逃出去了。逃到哪裡?逃到現在的後藏,西藏的南面,喜馬拉雅山的北面。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族,都移民到西藏去了,現在叫移民,逃到西藏,再沒有回去,在西藏落戶了。西藏現在屬於中國,所以釋迦牟尼佛這一族也是中國人了。這個事情發生是佛在世的時候,佛主張不打仗、不抵抗,盡可能的逃離。這都是教給我們,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如何化解大怨。大怨不是一時結的,生生世世沒有解,愈結愈深,爆發的時候愈演愈烈。
所以,『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這是「指世間冤報之事,互為禍害」。這一世你殺他,來世他殺你,再來世你又殺他,沒完沒了,愈殺愈慘,愈殺愈厲害。如果今天真正不幸,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武戰爭、生化戰爭,不管好人壞人,有沒有怨結,統統都要遭受這個災難,整個地球上的生物統統滅絕。這空前的大災難,不是一世造成的,還是從歷史上,千萬年來,從小怨結成大怨,從大怨造成大難。沒有人好好的教,今天把聖賢教育全部推翻了,藐視聖賢,輕慢祖宗,認為古聖先賢都不如我。我今天手上有原子彈,古人沒有,我超過他了。生死,人有生必有死,早死晚死總是要死,這是平等的。可是問題,死了到哪裡去不一樣了,有人死了到天堂,有人死了變畜生,有人死了變餓鬼,有人死了墮地獄,還有人死了上天堂、生極樂世界,不一樣。
這樁事情我們現在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一心一意只求極樂世界,其他的全放下。你不相信,我相信,我們各人去各人的地方。我這六十二年的佛沒有白學,總算有了個結果。如果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人真正是好人,生生世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們不應該在災難當中死亡;換句話說,這個災難就不會發生。世間事誰做主?自己造因受報,但是那個緣,佛菩薩、神明在掌握住,用佛法的術語說他們加持,他們慈悲。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肯認錯,只要能懺悔、能回頭,信願持名,阿彌陀佛也不會捨棄他,他臨命終時佛也來接引。慈悲到極處,這是我們應該學的。佛能忍,我們為什麼不能忍?佛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是應當學的。
「既造業因,必結惡果」,這八個字是真理。「報應雖不立即顯現於當時」,這個人一生造惡,沒看到有惡報,他一生過得不錯。這個要知道,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的福報能夠保持他從生到老不受災禍,前世培得厚,這是享前世修福的果報。他現在死了,福報享盡了死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那是他的惡報就現前了。他在惡道裡頭我們不知道,我們沒有看到他現世受惡報。舉一個例子,唐太宗,唐太宗在世沒有受到果報,富貴,榮華富貴,歷史上稱他為明君,好皇帝。他是開國的帝王,雖然第一代皇帝是他爸爸,但是那個政權是他打下來的,是以武力奪取政權的。治國治得好,人講理,有智慧、有慈悲心。編了一套《群書治要》做為治國、學習的標準,是他治國的寶典,能傳到現在。
我們從他附體才明瞭,他死了以後墮畜生道,離開畜生道,他又到人道來,人道就一世,死了以後就墮地獄。他墮畜生道,又作人道,是他過去生的餘福,還有一點福,不至於那麼慘。但是這個餘福享盡,惡業現前,惡業是什麼?奪取政權的時候,打仗殺人太多。所以有人問他,你為什麼會墮地獄?造地獄業。哪些地獄業?殺人,殺中國人、外國人,統統都殺了。打仗哪有不殺人的?殺人就要墮地獄。所以有人問他,難道做了國家領導人都要墮地獄嗎?不盡然,沒有殺人的、沒有作惡的不墮地獄,不是每個帝王都墮地獄。但是開國的帝王,確實大多數都墮地獄,打仗!
他能夠從地獄出來,《群書治要》有功,這是我們親自遇到的。前年,我們印一萬套《群書治要》,樣本書印好了,書店送到澳洲,那時候我在澳洲。我們幾個人看這個樣本,看得很歡喜。當時,悟忍師的妹妹在場,忽然唐太宗附在她身上,她跪下,跪到地下,她說我是李世民。我們就知道唐太宗附體了,就請他坐,問他有什麼事情?他不敢坐,一直跪在地下,說他從地獄出來,感恩。感什麼恩?我們印這套書,他離開地獄。我們是無意的,不是為他的。給我們透出的信息,雖然話只有兩句,非常重要,他說這部書可以救中國,可以救全世界。救中國,我知道,我們印一萬套流通,其目的就是救國家的,沒有想到救全世界。但是他提醒我,救全世界。所以,我馬上就想到要翻成外國文,向全世界流通。他對我非常感恩。這是個好的例子。
這是一部好書,編這個書是他的智慧,他要的是什麼?古聖先賢的教訓。哪方面的教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下令給魏徵這些大臣蒐集,從他那個時代往上去,從三皇五帝一直到晉朝,二千五百年,古聖先賢對這些的教訓,寫成文字記下來的,統統抄出來給他讀。他治國、平天下就依靠古聖先賢的智慧,古聖先賢的理念、方法、經驗,開創了大唐盛世。這是他做了好事,你看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在地獄裡頭,我們人間的時間幾百年,前年年底才離開。這部書這麼好,現在這個社會迫切需要,我們把它找到了,翻印流通,贈送給全世界,這是好事。
淨土宗的承傳,《無量壽經》沒有好的版本,是個很大的遺憾。在中國一千多年,一直到現在,夏蓮居老居士用了十年時間,會成這個本子,《無量壽經》有善本了。往後要有承傳的、要有流通的,這部經對釋迦牟尼佛九千年末法時期,會起最大的作用。往後九千年,真正能夠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一生成佛,全靠這部經。他的學生黃念祖居士,六年的時間,六年是晚年,身體不好,帶著病痛,完成這部集註,這大功大德!非常可惜沒人認識,國內、海外都有人反對。現在人不讀書,不讀書他就不能真正認識,人云亦云,聽到別人反對就跟著反對。這都是造業,造很重的業。
我們認識,我們明白,不是我有聰明智慧,老師給我介紹的,李老師介紹的。特別介紹這個本子,他在台中講一遍,有他自己的眉註本,這個本子給我了。我在台中十年,老師就是傳給我的《無量壽》,我歡喜。我不學誰學?我不講誰講?我活一天講一天,給大家做榜樣、做示範。這個東西真好,所以我把一切經放下,晚年專講這部經,講到往生為止。希望後繼有人,希望後人講得比我更透徹、更圓滿。造善因必有善果,專門弘揚這部經,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這個加持就在現前,現前我們所有一切的遭遇都是佛力加持。加持裡頭有不善的,有很難忍受的,那是菩薩在鍛鍊我們,考考我們的功夫,你真的能忍還是假的能忍。你不能忍,被淘汰掉了;能忍,提升了。我們從這方面想就非常安慰,對我傷害的人,我都存感恩的心,為什麼?他來考我的,我很幸運,通過了,及格了,沒有被他淘汰掉。這也是真理。你功力愈深,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愈高,所有這些找麻煩的人,都是幫助我提升品位的,我怎麼可以怨恨他?不但不怨恨,我要感謝他。這些都是真實的,不是假的。
經上說『雖不臨時』。「但因果不虛,決當報償於後世」,這句話重要,決定應當報償於後世,來生後世。「故云應急想破」,經文最後這一句,應該要把它想破,想破也就是看破。「眾生但知畏果,菩薩則畏因也」,這一點我們也要牢牢的記住。眾生迷惑,敢造惡業,不知道造了有果報,到惡報現前,後悔來不及了。菩薩聰明,菩薩知道因必有果,所以不敢造惡業。我們學佛要牢牢的記住,要學菩薩,決定不造惡業,無論是什麼人加給我們的羞辱、傷害,我們統統能忍。
我們做一樁好事,受到障礙,心裡頭知道,好事為什麼做不成?佛菩薩為什麼不加持?眾生沒福,眾生造的惡業太重,佛菩薩想加都加不上,眾生應該要受這些苦難,這無可奈何。我們看到傷心,沒法子,這是天理。至於障礙的人,當然他也有障礙的果報,並不是說障礙就沒有果報,不是,有果報。如果他要是有智慧,他不會造這個業,因為這是不善業,不善業跟此地所說的,決當報償於後世。他迷惑了,圖眼前的小利,障礙眾生接受正法的機緣,他們的果報,肯定生生世世愚痴,自己將來遇到法緣,也會被別人障礙,這冤冤相報。也是多生多劫遇不到佛法,是遇不到正法,這是所有災難裡頭最嚴重的災難。把不聞經、不聞法、不知道修行是第一重罪,其他罪都輕,只要聽經聞法覺悟了,全都解決了。所以,聽經聞法是多麼重要,每一尊佛出世,沒有不講經的,沒有不教學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休息一天,什麼意思?告訴我們,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第一大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