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四集) 2012/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3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一十二頁倒數第二行,從後面的兩句看起:
「《淨影疏》云。龍樹云」,這龍樹菩薩說的,「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這是經典的結集。佛陀在世、孔子在世都差不多,只是給學生講學,沒有課本,沒有資料,完全是口述。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就想到了,佛這些寶貴的教訓要不傳下去,二、三代之後就消失了。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才開會商量一個方法,來把佛陀所說的,當然不是完全的,完全那做不到,重要的意思、精華的意思用文字記錄下來,留傳給後世。
古人懂得,現在人疏忽了,古人懂得信心重要。佛在世的時候常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是菩提大道,菩提大道的根源是信德,自性德能裡的信。中國人講的仁義禮智信,真的這五德是性德,一切眾生他本來具有的。換句話說,一切眾生他本來是佛,他本來是聖人,這五種性德,不管他是悟、他是迷,他決定沒有失掉。悟不是得來,迷不是失掉,為什麼?它是性德,性德不生不滅。性德能隨緣,隨覺悟的緣就作佛、作聖;隨眾生的緣,那就作十法界、就作六道,無一不是心作心是。這都是給我們講最高的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知道。知道有什麼有好處?知道,你在大自然裡面,你自己做得了主,這就叫真我。
「我」的定義是主宰的意思,我做得了主,我得大自在。大自在是什麼?我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這才叫我。身有生滅,心不生不滅。身是個幻相、假相,覺悟的人用這個身積功累德,迷的人用這個身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什麼罪業?貪瞋痴慢是罪業,五欲六塵的享受是罪業,他搞這個東西去了,自私自利是罪業,名聞利養是罪業,沒有一樣不是罪業。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全是自己妄念生的,妄念在引導他,他在幹這些虛妄的事情,感受虛妄的果報。六道三途的果報都是虛妄的,就像做惡夢一樣,他做不了主。學佛,把假我放棄,把真我找到。
我們看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是個正常現象,為什麼?眾生的念頭,念頭它在造作,所有環境,物質環境,都是跟著念頭轉。念善是極樂世界,念惡那就是地獄,沒有一樣不是從念頭轉的,念頭主宰一切。什麼念頭是最善的念頭?阿彌陀佛是最善的念頭,沒人知道。高等的佛法,像禪宗,都主張放下一切念頭,善惡念頭統統沒有,佛念也沒有。那是什麼?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上上乘人能做得到,上中下都做不到,為什麼?他不能無念。無念,還要記住,無一切邪念,是這個無念,不是指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是無想定,又錯了,無想定的果報在無想天,那個壞了。為什麼?他只有定,他沒有慧,定有了,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他是一片無明覆蓋了自性,雖然不造業了,無明蓋住,什麼都不知道。要知道,自性雖然它是沒有任何念頭,但是它什麼都知道,這叫性德。《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寂,無所不知是照,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就是自性的性德。自己真正得受用,能夠應化在十法界普度眾生,絲毫不染著,這叫大權示現。
諸佛如來、聖賢教誨,一定要把它記載下來傳給後世。傳給後世,後世人相不相信?所以這個信就太重要了,信是聖教裡頭第一德,也是自性裡頭第一德。信誰?相信自己,這頭一個條件。不相信自己,什麼成就也沒有。自己本來是佛,自己本性本善,一定要知道,是佛、本善,它是與自性圓滿的相應。自己心地不但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連自然現象也不放在心上,這真正回歸到清淨心。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自己,覺就能做主,就能自在。
這個世界壞了,這佛經上常說,世界一定有成住壞空,動物一定有生老病死,植物一定有生住異滅,世界一定有成住壞空,這是自然的法則,這個現象叫自然現象,沒有例外的。覺悟的人在所有一切現象裡頭能做主宰,所以叫有我。哪裡有我?般若裡頭有我,法身裡頭有我,法身沒有現象,解脫裡頭有我,叫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自性的三大德。每一個德裡面都有常樂我淨,叫四淨德,這個是不生不滅。我們遇到災難,想留就留,想去就去,你看你多自在。想留是什麼?想留是菩薩,發大菩提心。有一個雜念在裡頭,就不是菩提心。李老師以前舉比喻告訴我,這一杯醍醐,醍醐是最上味,一杯醍醐裡頭有一點點毒藥,整個一杯都變成毒藥。那個毒藥是比喻什麼?比喻我執,就是你執著有個我就完了。這個比喻就是說,你轉智成識,你轉聖成凡了,你本來是聖人,你本來是般若,加那麼一點點毒藥進去,你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決定是四大煩惱跟著你,這就是你的毒,這個毒如果不控制它,發展下去那可不得了,那全都毀掉了。
這個四大煩惱你看頭一個,我見,這是根。所以佛無論在大乘小乘都講無我,別執著這個身是我。哪一個迷惑顛倒的人不是為這個身在造罪業?沒有這個身,他就不造罪業了,全是為了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受無量無邊苦報。佛菩薩高明在哪裡?高明在不執著這是身,這是我為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我只利用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決定不准它造業,這就是佛菩薩應世。我們學佛菩薩,首先要有這個正知正見,為眾生服務的工具,所以也好好照顧它,它愈健康,壽命愈長,我們服務的機會就愈多、就愈殊勝,是這個意思。
這真叫第一個關口,跟著來的,你看有了我,我貪,這就我愛,我愛就是貪;我慢,傲慢就是瞋恚;我痴,你看貪瞋痴出來了。貪瞋痴是跟著我出來的,沒有我哪來貪瞋痴?有我決定有貪瞋痴。只有真正覺悟的人,他把貪瞋痴轉變成戒定慧,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不是二,一體的兩面,覺悟了就是戒定慧,迷了就叫貪瞋痴,一體的兩面。佛法就是教你會轉,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凡成聖,它就教你轉,轉變。為什麼?它的性質不生不滅,把煩惱轉過來就是戒定慧,要轉得快。所以真正會轉的人,他有沒有災難?他沒有,因為他會轉。他有沒有生死?他沒有,他真正得大自在。十方世界他看到,哪一個世界都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諸佛報土,實報莊嚴土,自性變的,無間地獄也是自性變的,是一不是二。
諸佛報土是真的,為什麼?心現的,沒有經過改變,原本的樣子。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的,真實的報土,自性現的,加上個阿賴耶就變了。實報土裡面的居民全部都是轉識成智,不再用阿賴耶,所以那個世界沒有波動的現象,沒有生滅的現象。沒有生滅的現象,就是沒有生死的現象、沒有年輕衰老,這個現象沒有,所有一切相對的現象都不存在。這個要曉得,如果沒有回歸自性,也就是沒有證得究竟圓滿,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地位,他們住實報土,實報土是真正的故鄉,實報土是極樂世界。
佛慈悲憐憫我們這一些,這一些是個大數字,不是小數字,迷惑顛倒,迷得太重,迷的時間太長,回不過來。希望能叫這些人也能夠回到實報土去,回到老家去,想了一個方便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實報土原本都是上上根人,上中下都沒分,阿彌陀佛這個方法讓上中下根統統有分,這個功德不得了,真正叫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而且這個功德就在這句名號裡頭,你說多不可思議。這個理佛也沒法子講,講不清楚的,講無量劫也講不完。所以佛勸我們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講,你全明白了。為什麼?你到家了,一切你看到了,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說明開始結集,這個經典有結集的必要。阿難記憶力最好,請他來複講,由五百阿羅漢,都是同學,他們來作證,他們來聽,聽了都覺得很對,沒有錯誤,這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有一個人提出意見,對這句話懷疑,這句話就刪掉,就不要留下來;五百個人個個都同意,個個都沒話說,這才能留下來,取信於後人,這結集法藏。在王舍城做的這個工作,這是小乘,聲聞藏。「阿難於鐵圍山」,文殊菩薩帶著阿難在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乘,摩訶翻作大,這個是大乘藏,菩薩藏。今天小乘不相信大乘,說大乘非佛說,為什麼?鐵圍山結集的,凡夫到不了這個地方,所以小乘不承認。
「《地持》亦云」,《地持經》也說,「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佛為這兩種人,小根性的人,聲聞,大根性的人,菩薩,為他們這兩種人,修行出苦之道。這個苦是三界,是十法界,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小乘人想出;大乘人想出,想出十法界。六道之外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還有這四法界,要想超越,這都是苦道。四聖法界,對我們來說就很樂,對菩薩來說苦。「說修多羅」,修多羅是經藏,佛講經幫助菩薩出離十法界。「結集經者,集為二藏」,結集經典的工作就分了這兩部分。「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
「今本經中,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這部經在二藏裡頭屬於哪一藏?屬於菩薩,它不屬於聲聞。今是指這一會,也指我們今天,我們展開經卷擺在我們眼前,這是佛廣演大乘。不但是說,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是佛無盡的慈悲。世間有好老師肯為我們說,他沒做樣子給我看,所以要提高境界比較困難。老師說到了沒做到,學生聽懂了,他做到了,這就超過老師。
中國古代做老師的人,都希望學生超過自己,認為學生超過自己是自己的光榮。我是這個台階,學生藉著我這個台階又上了一層,這表示什麼?表示進步。一個後代,一代比一代好,這是老師的一個心願。不希望學生跟我一樣就不動了,就停在這裡,不如我就滑坡了,那一代不如一代了,這個問題就嚴重了,那是走向滅亡。一代超過一代是走向興旺。所以老師的大德沒有別的,就是沒有嫉妒心,沒有傲慢心,總希望別人超過自己。這個念頭就是希望這個世間,世世代代一代比一代殊勝,這菩薩心,這不是二乘。所以他表演,他不說廣說大乘,他說表演,完全做出來給你看,對下一代的期望非常懇切。下一代的人感恩,勇猛精進,奮發圖強,這叫報恩,把上一代人沒有做到的這個願望做到了。
教學不是生意買賣,如果要繳學費,這就變成生意買賣,繳得多,我多教你一點,繳得少,我少教你一點。教學是神聖的行為,不是商業行為。它要是商業,我什麼都學不到了,為什麼?沒有錢,繳不起學費。小時候讀書,繳不起那一點學費,就失學了。那是什麼?學校教育。中國古代私塾沒有繳學費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學校跟現在學校不一樣。古代是聖賢學校,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底下一代人能成聖人、能成賢人。老師雖然不是聖賢,他守聖賢的規矩,認真教學,不計較供養。所以孩子上學,家裡富裕的,逢年過節給老師多送一點禮;家裡清寒的,孔子定的最少的這個禮是束脩。束脩是什麼?醃的臘肉一條。一條分量不管多少,一斤重也可以,兩斤重也可以,半斤重也可以,就送那麼一點,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它不是商業行為,是聖賢人。富有的家庭對老師就供養多,讓老師有一個月的生活費用,他能吃一個月、吃三個月、吃半年;如果供養老師一年,那大富人家。所以教書很辛苦,沒有固定收入,沒有正常收入,他還得很用心教,認真教,對於生活確實忘掉了,不計較了。
詳陳,陳是言語,也是行持,表演給你看。信願往生,有信有願,真誠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宋朝的瑩珂法師,三天三夜真心求佛,真心求生淨土,就把佛求來了。佛來給他授記,告訴他,他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壽命到的時候佛再來,往生接引他,這是給他授記。他不要了,他說我現在就跟你去。佛也答應了,三天之後來接引他。說明《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在緊急的關頭,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平常時刻,那鍋漏匠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三年得大自在!我們要記住諦閑老法師的話,諦閑老法師讚歎他,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名山寶剎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老和尚舉這兩種人,弘宗演教是智慧,方丈住持是福報,這就是說鍋漏匠的福慧圓滿了,沒人能比得上,這個我們要記住,對我們會起大受用。
眾生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不了自己的業障,問題在此地。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鍋漏匠是上天置他於死地,他走投無路了,四十多歲,什麼都不會。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行不行?這個行,這句很簡單,南無阿彌陀佛。行了,你就這句,這句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晝夜。他聽話,他真幹,三年,從下下根成就到上上根!這個日子沒有白過,光陰沒有虛度。我們自以為很能幹,每天事情很多,要管這個、管那個,你自己冷靜想想,跟鍋漏匠比差遠了。一切放下,什麼都不管,福報第一大,為什麼?他專幹阿彌陀佛。往生給我們現這樣殊勝的相,還有什麼話說?雖然不會講經說法,臨走現這個樣子就不得了,我們看到了,所以念佛的殊勝於此可見。但是什麼?不相信,沒人相信。中下的有人相信,上上乘沒人相信。這最上乘法。
一往生淨佛國土,極樂世界是清淨世界,沒有塵垢,找都找不到。為什麼?清淨心所現的。依正莊嚴,正是指的彌陀跟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清淨心去的。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心不清淨,所以佛不現身。你用真誠清淨平等心念佛,佛就現前。這個要發自內心,裝樣子裝不出來的,我們起心動念佛全知道。彌陀無邊願海,無邊願海從哪裡說?造作極重罪業,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在臨終能夠懺悔,能夠改過,信願求生,佛都來接引,這是無邊願海。不要害怕我造的罪業太重了,恐怕不能往生,這個念頭你就真不能往生。誰障礙你自己?自己障礙自己,佛不障礙你。
在今天這個世界,謠言很多,邪知邪見很多,所以世尊慈悲留下來四依法,教給我們世世代代,你到不能解決的時候,你把這個四依法好好念幾遍,你就知道怎麼應對了。「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有真有假,我們怎麼辨別?我初學的時候,李老師就教我們,《大藏經》裡頭有,它就是真的,《大藏經》裡頭沒有的就靠不住。為什麼?《大藏經》是皇帝批准的。這個經要入藏可不簡單,在那個時代高僧大德都看過,都審查過,認為你的知見是正的,跟佛所說的相應,報告給皇帝,皇帝做最後決定,批准,這才能入藏。不像現在,現在沒人管了,印一部《大藏經》,把自己喜歡東西統統都放進去,沒有經過真正有修有證的人審查。所以老師告訴我,民國年間也有很多《大藏經》,要我從《龍藏》以前,《龍藏》可以,乾隆時候編的,以前的《藏經》目錄有,這可以相信;以前目錄沒有的,現在人編的,摻進去的這個不可靠,教給我們一個認識經典真偽的標準。
第二個就是註解,註解也要通過高僧大德的審查,呈報給皇帝,皇帝聖旨入藏。所以老師教導我們,不但看經要《藏經》裡頭有,註解也要《藏經》裡頭有。所以黃念祖老居士,他明白,他懂得,老師要讓他為這一部經做個註解,他怎麼註法?不能用自己的,用自己的沒有人審查,留給後人是問號,不能建立信心。所以他用的這個方法妙絕了,高明到極處,他以經來註經,這就沒話說了。你看註解裡,《智度論》裡說的,這是經論;《淨影疏》,祖師說的;《地持經》,這是經論,佛說的,這大家就沒話說了。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大家看了,這還有什麼話說?這不必經過審查就可以入藏,它具足入藏的條件。
夏蓮老這個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有根據,五種原譯本的根據,沒有改動原譯本的一個字,那入藏沒問題。為什麼?五種原譯本入藏了,他這個當然入藏。這什麼?高明之處在此地。連王龍舒改動了原文,它也入了藏,《大正藏》有他的本子,《龍藏》也有他的本子。這會集,改動字應該不可以的,你看改動字還入了藏,那這一個字不改的,當然有資格入藏。我們要曉得,要搞清楚,這是學習大乘,尤其是弘護有責任,弘法護法不能不知道的,這常識。
這是彌陀的大願,普度眾生之道,這個道是方法。信願持名是方法,幫助你到達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幫助你一生成佛。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辦的一所佛教大學。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幹什麼的?是成佛的。為什麼要成佛?是為了要度眾生。如果沒有度眾生的心,極樂世界去不了,佛號念得再多沒用,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度眾生的心,捨己為人的心,全心全意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心,這是菩提心。這個裡頭不夾一絲毫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夾自己一絲毫的意思,就全部都破壞了,那一點私心就是毒藥。故為菩薩藏攝。這個經在三藏、二藏裡頭,三藏屬於經藏,二藏屬於菩薩藏,這就是它歸到哪一類我們先要曉得。
底下這一段,「說時有五」,佛說經分五個階段。「五時。天台大師」,這智者大師講的。「依《涅槃經》」,你看都有根據,不是隨便分的,依《涅槃經》,「判如來一代之教為五時」,五個階段。第一個,「華嚴時:最初三七日說」。佛最初三七二十一天說《華嚴經》,是在定中說的,所以這個說法小乘不承認,沒人看見。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沒有起定,他在定中把他悟到的境界統統說出來。你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接觸到的什麼,全盤說出來。時間,這三七、二七都有根據,二十一天。這個二十一天是人間的,在定中時間空間都不存在,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空間,沒有遠近。那在他定中多長的時間?很長很長,我們可以說是無量劫。為什麼?他說的這個分量,《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大本,原本,「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一套書要是搬到這個世間來,有了形相,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放不下,因為它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容納不下,地球容納不下,太陽系容納不下,銀河系容納不下。一個大千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一百億個銀河系,說這麼多,詳細說。
惠能大師也明心見性,也大徹大悟,跟釋迦牟尼佛同樣一個境界,惠能大師也說了報告了,二十個字,「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大師說二十個字,五祖衣缽就給他了。這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的《華嚴經》,這二十個字展開;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的《華嚴經》濃縮起來就這二十個字,不增不減。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可以展開,也可以把它縮小。我們今天科學有這個樣子,可以體會到。你看我們一部《四庫全書》,現在是濃縮的縮版,擺滿一個房間。原書字差不多大拇指這麼大,書本比我們這個本子還大,差不多要大這麼多,大本的。我們現在的一頁是原本的四頁,那就乘四倍。現在我們是三千冊,就一萬二千冊,三四一十二,一萬二千冊,原本。一萬二千冊那麼大的書,在以前要裝三個房間,還是大房間,小房間放不下,宮殿裡頭那個大殿三大間,才能把這套書放下。可是現在?現在可以把它放在一個晶片上,裝在電腦裡面可以看,一個晶片。我們講這部經,前面講了兩遍,一千二百個小時,現在一個晶片,像指甲這麼大的一個晶片,一千二百個小時全在裡面。
所以世尊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祖惠能大師把它濃縮成二十個字,誰懂?五祖忍和尚懂,忍和尚給他證明,一點都沒錯,所以衣缽傳給他。以前沒有這種科學技術,我們聽到總是不可思議,總是有很多問號,想不通。現在科學技術這麼發達,我們看到明白了,真能做到,指甲這麼大的一個晶片,裡面藏多少東西在裡頭?其實指甲太大了,科學跟佛比要差遠了,佛將整個大千世界,遍法界虛空界,藏在哪裡?藏在一個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它能夠裝在裡頭。以前我們對這個說法也是無法相信的,到最近三十年,量子力學家發現了很多新的祕密,宇宙的奧祕,報告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看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比芥菜子小,小得太多了,現在講的微中子,物質裡頭不能再小的,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
因為微中子不能分,分就沒有了。果然他們再一分析沒有了,物質不見了,就那一個微中子,裡面含藏著全宇宙,遍法界虛空界就在那一粒微中子裡頭。微中子的體積,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大小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的電子。就是說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裡面能夠含容全宇宙。我們得到今天科學造的這個晶片,我們就能想到,確實有這個可能。所以佛經裡頭真的有了不起的科學,只是現在人無法做到。他要是學佛,成佛就做到了。你看,普賢菩薩就有能力到微塵裡面世界去參學,那個裡頭有無量世界,有無量諸佛如來,普賢有能力進入那個境界去拜佛、去聞法。
我們對小乘同學們,我們不講五時,我們講四時,華嚴時不算。我們講《阿含》,這在人間講的,到後面《法華》也是在人間講的,在靈鷲山講的,不是在定中講的,這個大家相信,定中講的他們不相信。
「二、阿含時:次十二年說」。這小乘人認為是從這開始,釋迦牟尼佛出定了,華嚴會圓滿了,出定了。出定之後接受淨居天人的請法,為這個世間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第二,這一共講了十二年,在鹿野苑,鹿野苑是第一個地方。這十二年佛走了很多地方,到處講經教學,都講的是《阿含經》,所以稱為「阿含時」。小乘經有四種:《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有這四大類。這四阿含在中國翻譯可以說是相當完整,我們中文翻譯的,跟在南傳的巴利文的《大藏經》一對照,差不多都有。巴利文經典比我們中文翻譯的大概多五十部,總共三千多部,所以這五十部就很小的數字,可以說小乘經翻得非常完整。小乘,佛只講到第六意識,末那跟阿賴耶沒說,那是大乘,內容著重普世的教育,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說這些。這些是大乘教的基礎,不能輕視,跟辦學一樣的,阿含是小學,沒有上小學,你怎麼能上中學?沒有中學,你怎麼能上大學?現在的麻煩在哪裡?中國人變成高不高、低不低,高不成低不就,麻煩在這裡。
中國世世代代傳的大乘,原本也是用小乘做基礎,小乘有兩個宗派,在中國佛教一共十個宗派。小乘有俱舍宗、有成實宗,是依兩部小乘論,《成實論》跟《俱舍論》,建立這兩個宗派。在唐朝之前,學佛的人都是從小乘再學大乘,是按部就班的。佛在經上說過,「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許我們躐等,要按部就班,漸漸往上提升,這是正確的。所以唐朝中葉,中國這些祖師大德就不學小乘,用儒道代替小乘,這個是有見地,做成功了,做得很有成績,這個成就不亞於過去,所以中國人就不學小乘。中國人,出家人也念儒,也學道,就是儒家經典、道家經典都學,以這個為基礎,再契入大乘。
可是到現在,現在中國佛教不學小乘,也不學儒,也不學道,所以大乘,大乘他不得其門而入。雖然研究,甚至於一生研究幾部經論,也有著作等身,但是那些是學術,那不是佛法。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沒有這一句,他所理解的完全是自己的意思,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今天這個社會,小乘人不承認大乘,大乘人瞧不起小乘,佛門就衰了。「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大小乘互相讚歎,佛法才會興旺,要互相學習,非常重要。不能批評小乘,小乘心量不大,比我們大,我們比不上他,他能夠把小乘戒律都落實,三皈、五戒、十善他能做到,我們只是空口說說而已,沒做到。
我們堪稱看到了小乘的修學,無論在家出家,這是我們這一次到斯里蘭卡看到了,給我們當頭一棒。那個地方人學佛法,真佛弟子;我們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講大乘是假大乘,我們小乘、大乘都沒有了。人家沒有大乘,有真小乘,社會那麼好,全民普及教育,我們到那裡親眼看到的。沒有通知,偶爾去,走過一個寺廟,星期天。聽說他們在校的學生,星期天都要到寺院去接受佛陀教育。附近有個學校我們去參觀一下,真的,看到令我們驚訝。這麼多的小朋友坐得整整齊齊在聽課,沒有說話的,沒有交頭接耳的,沒有東張西望的,真叫人佩服!我們平常參觀一個學校,在國內外的時候,參觀一個學校,從教室外面經過窗口,你去看裡面學生,他就看我們了,他就看外頭,他就不看老師了。我們這一次看這些學生在那裡上課,聽老師講課,我們那麼多人去,他們還是看老師,他們沒有看我們,沒有自己在那裡談話、東張西望,沒有,這點太難得了。
這些小學生們專學,專心在學習,從這些地方看到這個國家前途,看到這個國家底下一代,底下一代一定比這一代更好,接受這麼好的教育。他們如果有心量能接受大乘,那心量就拓開了,正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本願,「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沒有小乘的基礎不能學大乘,學大乘,真是小乘人所說的假大乘。當然說這個話的意思有差別,他們不相信大乘是佛說;我們講的假大乘,我們有大乘之名,無大乘之實。大乘經有,沒做到,不是佛沒有教我們,是我們不聽話,不肯學。中國人用儒道代替是很有道理,儒道是本土的,文化底蘊很深,學起來容易,效果不亞於小乘,可以代替小乘,祖師的意思很好。
方等是屬於大乘,前面通小乘,後頭通大乘,所以它是大乘。「第三,於此後八年之中」,這是「說《維摩》、《大集》、《楞嚴》並此經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被眾機,故名方等時」。方是方便,等是平等,這就是用大乘。大乘是平等法,小乘有高下,階級分得很嚴,大乘就不一樣。小學十二年,扎根,十二年之後再向上提升,佛說方等經。這裡頭舉出幾個例子,《維摩詰經》、《大集經》、《楞嚴經》,並此經就是《無量壽經》,也是在這個時候說的。這個時候世尊彈偏斥小,彈是彈劾,就是批評他們,小乘是偏在一邊,他們證得的果是偏真涅槃,就是阿羅漢所證得的。斥是責備他們,希望他們再向上提升,不要得少為足。小乘是證到阿羅漢就算圓滿了,不再向上提升,就小學畢業了,不知道上頭有中學、有大學,所以他在這裡滿足了。在這個時候世尊批評他們,指責他們,也鼓勵他們,叫迴小向大。廣是廣泛,廣說。藏通別圓,這是天台所立的四教,對於各種不同根性的人都適合。這個裡頭有淺深次第差別,事上有,理上圓融,理是平等的,事一定要應機施教,這叫方等。
這裡我們有一點參考資料,這個參考資料從《天台教學辭典》裡頭節錄出來的。「彈偏析小」:五時當中,用以表示第三時,方等時特質的用語。「全稱彈偏析小歎大褒圓。出自諦觀大師天台四教儀」,四教裡面有「析小彈偏,歎大」,歎是讚歎,讚歎大乘,褒是獎勵,圓教,希望學佛的人要以這個為目標,不要以阿含為標準。阿含是階段性的,初期的,一定要知道向上提升。「彈,彈斥;偏指化法四教中前三教」,藏教、通教、別教,「台宗認為此三教法,猶為應機之權教,而非圓融究竟教法,故謂之偏」。佛教教學確實有方便、有究竟圓滿。佛在《法華經》上說得很好,諸佛如來出世,「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佛的本懷。也就是說,佛陀辦學是希望大家都能夠進入這個學校,達到最高的學位,拿到博士,這是佛的意思。但是教學得依程度不同,這叫應機,他要辦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能在小學、中學就滿足了,就不再向上提升,這是佛不贊成的。所以佛對於小學、中學、大學都有批評,希望大家一定到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這叫究竟圓滿,這叫圓教。所以對這個讚歎,對其餘的,那都是階段性的,那不是圓滿的。
所以「析挫之意」,小指小乘教(藏教)或者是執著於淺窄狹隘這種思想的教學,歎是稱讚,讚歎,那是讚歎大乘教,或者是持正不偏、深廣圓融的思想。心量完全拓開了,大乘,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正大乘。褒是褒美,圓是指圓教,化法四教第四。藏通別圓是化法,這是教學的方法。藏是小乘;通是前通小乘,後通大乘,就是方等;別是純大乘,裡面沒有小乘思想;最後是圓教,圓教是究竟圓滿,回歸自性,這真是圓到極處,這個才是究竟。這是第三時。
第四時,般若,二十二年。「第四,又於後二十二年,說《大般若》諸經,名般若時」。我們看世尊教學的時間長短,知道二十二年這最長的這個階段;換句話說,這個階段是佛所要說的真正要講的話。《般若》講諸法實相,完全講真的,那就是佛知佛見,如來親證的境界。不隨順眾生,眾生的見解狹隘,成見很深,這個時候前頭已經二十年,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心量也拓開了,所以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就是通《般若》。完全來給你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般若》講的,二十二年就講這麼一句話,告訴你這個是一切法的真相。懂得有什麼好處?懂得你心定,你心清淨,你不再會有妄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目的成佛了。
所以後面法華,「最後以八年說《法華經》,一日一夜說《涅槃經》」,《涅槃經》是佛的遺囑,他在臨走之前的一天一夜說出來,《大涅槃經》。「九界三乘」,九界是九法界,實際上講十法界;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三乘,「悉蒙授記」,這是在法華的時候。「無論小大,皆令作佛,此時名曰法華涅槃時」。佛在這個時候說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必定成佛」,這就是授記,普遍告訴大家,你們每個人本來是佛,你們好好的修行決定成佛。
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叫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要真看破,習氣太深,佛講得雖然很清楚,依舊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沒看破。放不下,這個時候你所學的,我們用現代的話說全叫知識;一放下,全是智慧,智慧跟知識就這個差別。智慧管用,為什麼?得大自在。知識不行,心還有千千結,有結解不開,你有煩惱,你有痛苦。智慧是一切放下了,般若智慧,真放下了,什麼結都沒有,所以他得受用。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智慧不是知識,知識沒有,知識是凡夫,智慧可貴。
學習經教,這個是一種助緣,是一種方法,佛幫助我們,幫助我們看破。但是真正看破的時候要放下,我知道一樣放下一樣,知道兩樣放下兩樣,不能說知道了不放下,知道不放下,永遠不能進步。像我們走樓梯,一步一步往上爬,我知道上面還有一層,我放下底下,我自己就上去了。如果我知道人家講上面好,我在這裡不動,你就永遠上不去,不得受用。所以放下才真正受用。這個看破是幫助你放下,你一放下,境界馬上提升,你的受用就提高了,境界就提升了。
這是真實的教誨,這個不是假的,這樣的老師不容易得到,這真正好老師,佛門裡講真善知識。講給你聽,講得很清楚,不能幫助你向上提升,你不管聽得再多,你都止於這個境界,你沒動。不能向上提升,在這一個位子上不容易保得住,他會往下滑坡,會墮落。這什麼原因?阿賴耶裡頭煩惱習氣、不善的種子太多太多了,充滿了,它肯定會影響你。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才得到真正的保障,你不會再退轉;不往生到極樂世界,肯定保不住,修得很辛苦,往上爬,一層一層,非常不容易。所以真正把諸法實相講透、講明白了,這部經了不起。
我們看末後這一句,「說本經時在第三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般若時也講過,所以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乃至於到法華時,佛還是說這部經。這部經叫圓通五時,究竟圓滿。
下面第四段,「判教」,藏教所攝,末後這一段判教。「四教與五教。古今諸師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各人判的不一樣,都有道理。「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與賢首宗之五教」,這是幾乎被所有學經教的人所採用。天台用得最廣,因為天台簡單扼要,它只講五重玄義,它判為四教。賢首宗講得詳細,十門開啟,賢首立五教。
「天台四教曰藏通別圓。一者藏教」,藏教就是小乘教,依小乘的三藏,四阿含,小乘三藏。第二,「通教,謂大乘中通說三乘,通被三根」,這個裡頭,這一段期間裡頭有藏教、有通教、有別教,這三種根機的人統統都有,淺深次第差別很多。第三者,「別教,謂大乘經中所說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專講大乘。第四,「圓教,謂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等是也」。這是佛講到最後的,把一切法的真相圓圓滿滿說出來。
由此可知,佛的教學法,對眾生的根性,為了契機要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這在佛法裡面,阿含是小學,方等是中學,般若是大學,法華是研究所,逐步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最妙的方法,是放下,不是別的。你看,放下見思煩惱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就證菩薩,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叫法身大士。到起心動念完全放下了,剩習氣,起心動念放下還有習氣,習氣完全放下了,這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他到常寂光土了。所以土有四土,眾生境界不相同。
見思煩惱沒放下,是六道凡夫,你所住的是六道輪迴地方。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華嚴》上講執著,不執著了,統統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了。所以六道是一場夢,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在這邊當真,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往生淨土很簡單,為什麼?沒有掛念。人為什麼不能往生?這裡牽掛太多了。這種牽掛你放不下,那就是障礙,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曉得這是假的,你就到四聖法界去了。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他們住的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娑婆世界的淨土,就是方便有餘土。這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是方便土是真的,沒講,所以也要放下。過渡期間,我在這裡修行,什麼時候出去?放下就出去了。不在於修行長短,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超越。
放下聲聞、緣覺、菩薩就成佛,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雖然沒有妄想,沒有起心動念,但是有習氣,這個習氣沒法子放下。你說我想個方法放下,你已經起心動念,你墮落了。所以這個時候,見思煩惱的習氣有方法斷,塵沙煩惱的習氣有方法斷,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有法子斷,怎麼辦?隨它去!不要理它,時間久了自然沒有。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這是說長的,相信還可以縮短的,最長的三個阿僧祇劫。我們相信可以縮短,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加持,會幫助你縮短。如果沒有這個意思,這法身菩薩何必要生極樂世界?那就沒有必要。在他方國土裡是三個阿僧祇劫,在極樂世界也是三個阿僧祇劫,沒有必要去。肯定彌陀本願功德太殊勝,到極樂世界能夠把那個無始無明習氣,把它時間縮短,所以等覺菩薩都喜歡到極樂世界去。要不然我們想不出一個道理,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何必要往生極樂世界?必然有個道理!
道理雖然古大德沒有給我們講清楚,我們能想得通,你把這三樁事情連起來看,你也許就通了,你就會想出來。你看阿羅漢斷見思煩惱習氣,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之後,他就成辟支佛;辟支佛見思煩惱習氣都斷了,所以辟支佛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了他就成菩薩,又升級了;但是那個菩薩,塵沙煩惱習氣沒斷,菩薩必須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他就成佛了。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見思、塵沙包括習氣統統斷乾淨了,那佛斷什麼?佛就斷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他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十法界是起心動念成就的,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也是一場夢。醒了到哪裡去?到實報土去了。
實報土裡面,《華嚴》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住實報土,這是真正淨土,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實報土裡面的菩薩個個都是轉八識成四智,他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是真佛,用妄心是假佛,所以十法界的佛,天台家則稱他相似即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初住以上的境界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他為什麼要叫分證?他沒有圓滿,還帶著習氣。習氣斷了才叫做妙覺如來,那習氣斷了,那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現在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下定決心萬緣放下,一心專求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很快就成就了。不要貪戀這個世間,我們就自在;貪戀這個世間就可憐,諸佛看見,可憐憫者。為什麼可憐?貪戀世間出不去,阿彌陀佛再慈悲也沒有辦法帶你到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知道,這個事情是關於自己,不關於別人。所以我們讀到這些經論,看到念祖的註解,非常感動!我們能遇到這種善知識,稀有難得,要認真努力,這一生一定到極樂世界,他們的本願就達到了。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