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集)  2012/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零二頁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行權方便者,權,對實而說。具權宜與權變之義,俗謂通權達變。權亦即方便之異名」。佛法說權說實,實是講法性,法性是真實的;權是著法相,法相是不實的,它是生滅法。大乘經教,真實是永恆不變的意思,如果是無常、是變化的,都稱之為權教,稱為權。所以有權宜、有權變,通權達變,我們世間人常講的。權跟方便的意思也通,所以說方便之異名。「《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淺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常說,便就是沒有一定的意思,因時不同,因事不同,因人因處而異,所以世出世間聖人說法都知道權變,權變是真實智慧的運用。我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孔子的學生問他什麼叫孝,很多人問,孔子答覆的不一樣;問仁,什麼是仁,夫子答覆的也是因人而異,這就叫方便,這就叫權說,讓聽的人直接得到好處。所以教學,學生很多,程度不齊,有的學生領悟的能力很高,聞一知十;有的學生比較愚笨,一樁事情說多少遍,他未必能了解,所以老師的教學就不一樣,世出世間法皆如是。

  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講《無量壽經》,介紹極樂世界,多次宣講,內容並不完全相同。我們就曉得,聽眾不一樣,時節因緣不一樣,還有各人的欲望不一樣,世尊的說法也不一樣,一定叫大家聽了都歡喜、都滿意、都相信、都能發心求生淨土,這目的就達到,怎麼說都可以。所以這些不同的版本流到中國來,中國人必須要把它會集。會集這一個本子,這各次不同的講演,精要的內容這個本子全有。相同的部分把它捨掉,取一種好懂的;不同的部分統統要把它保留下來,讓世尊每次宣講的精義在這個本子統統可以看到,這叫會集本。對於權變之法,會集就非常有必要。

  「按佛教義,則如《大集經》云: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這個方便法門就太多了,多少?經上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因為有這麼多不同的根性,佛能夠應一切不同根性說法,令他生歡喜心。絕對不是一個說法,但是決定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那就是教你相信,教你發願求生,教你認真念佛,這是決定不變。方法再多,像《十六觀經》,這是教往生西方極樂的方法,佛說了十六種,方法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到達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結果是相同的,這些都稱之為方便。從這個地方我也能深深體會到,無量法門,世尊確確實實都是引導他們念佛往生。對這個法門生不起信心的,講《華嚴》、講《法華》,他們喜歡。《法華》、《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終極的目標還是極樂世界。我們知道,多少菩薩把方向目標定在華藏世界,親近毘盧遮那如來。好不容易到了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又帶他們到極樂世界去,最後的究竟圓滿是在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個什麼樣的法門,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後慢慢發現這真的是不可思議法門。在中國,教下的大德,晚年念佛求生淨土;宗門的大德,永明延壽這些人都是在禪宗大徹大悟的,最後專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密宗亦不例外。禪、教、密,最後都歸淨土,這叫方便。

  「又如《法華玄贊》云: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這個方便意思解得比較深,解釋得很好。施為就是方法,教學的方法;可則,則是原則、是規矩;是一個好的教學法,這叫方,叫方法。佛法教學的總綱領就是戒定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有凡夫、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無量方便門,權巧方便,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戒定慧三學。不是依照這個原則,這不是佛法;依照這個原則的,不是佛教的也是佛法。它跟佛的原理原則完全相同,佛承認它是佛法。所以佛經有五種人說,除佛之外那四種所說的跟佛說的是一樣的,所以佛都認可。這說明佛教心量很大,絕不是只有我說的算數,不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不是這個意思,任何人說,只要跟我說的方向目標是相同的,統統承認。所以法門才無量無邊,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善逗機宜,這是能觀機,這人是什麼根性,得用什麼方法,一說就能引起他的歡喜心、引起他的注意力。各人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不一樣,活活潑潑,這是智慧的運用,沒有智慧就沒有善巧方便,所以善巧方便是智慧的德用。

  「又《淨影疏》云:化行善巧,隨物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這隋朝,隋朝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裡頭說的。化是教化,行是行為、是行事。教化眾生種種不同的手法,我們也講手段,非常善良,非常好,非常巧妙。為什麼?他能隨一切眾生的根性。這個物是人物,物比人的範圍大,人不能包括物,物能包括人。你看講動物,動物包括人。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眾生,不僅教人道,他教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眾生用一個字做代表,就是物,或者稱眾生,都能夠圓滿的包含。說人,十法界只是人道;說天,只是天道;說物、說眾生,十法界全都包括了。所以隨物所宜,這個差別就很大。種種異現,佛教人,要現人身;佛教畜生,要現畜生身。不現同類身,沒有辦法聚在一起;不現同類的語言,他說話不懂,也沒有法子教。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教哪一類的眾生,現哪一類的身。佛能現無量無邊身,十法界任何眾生身,佛都能現,看他在哪一道有緣,他就現哪一道身。度螞蟻要現螞蟻身,度小鳥要現鳥身,度牛羊要現牛羊身,度哪一道眾生,現哪一道身。雖現身,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一點特別要記住。如果他起心動念,他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他跟眾生不一樣,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

  所以「綜上經論」所說的,「故知以善巧穩便之法」,穩是穩當,便是便宜,就是用得很巧妙,用得正是時候,正契眾生之機。這個方法叫「妙契眾生根機」,契上加個妙,說明佛菩薩對眾生說法,對這個眾生完全了解。這個眾生生生世世在哪些道,有沒有遇見過佛菩薩,有沒有遇過聖人,生生世世學了些什麼,阿賴耶裡頭有種子、有習氣,全知道。所以說法非常契機,過去生中學過,一說他就懂。所以佛教宗派多、法門多,同一個宗都有許多不同的派別,每一個派別裡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菩薩會用,用得非常巧妙。「導向究竟之果覺,名為行權」,他用權巧,或者是「行方便」,方便跟權是一個意思。不懂得善巧方便,就很難教化眾生,有時候教化眾生產生誤會。別人誤會了,這是我們不懂善巧方便,沒有智慧,不知道觀機,產生許許多多的錯誤。從這個地方我們也體會到,教化眾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有學問,有德行,還要有善巧。善巧從哪裡生的?善巧從覺悟來的,人真的覺悟了,樣樣都通,自自然然能用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是學來的,學不來的,只能學規矩,那個善巧學不到。善巧要從經驗當中來、智慧當中來,你看太多,你見太多,你就懂得。在我們中國古籍,老祖宗傳達我們的,經就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史就是善巧方便。你看他在事相當中運用,解決問題。智慧是實智,善巧叫權智,對人對事對物那叫權智。所以沒有一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標。

  我們看下面第四段,「究竟圓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兩句。入,「入者」,《嘉祥疏》解釋為「解契宗源」。你能夠明白、能夠體會到,這個契是體會,你能夠了解,你能體會到宗源。宗是主要的、重要的;源是根源。這個宗源就是自性,是一切萬法的根、一切萬法的本體,佛法的教學是以這個為目標,以這個為究竟。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這宗源;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那也是宗源;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密宗所講的三密相應,都說這樁事情。怎麼才能達到?一定要入,用戒定慧這個方法。大乘教裡面常用止觀兩個字,止是定,觀是慧。觀是明瞭,真正明瞭,止是放下。放下,心就定了,定生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淨影疏》云:證會為入」。你證得了,見性,明心見性;會是契會;豁然大悟,這叫入,入佛法藏。「可見入,為契會證入之義」,契會跟證入是相同。「亦即《法華》中入佛知見中之入字」,你能入進去。《華嚴經》上講的信解行證,證就是證入。只有信解,沒有行證,叫佛學;有行有證,叫學佛。學佛最重要的是信心,無論男女老少、賢愚不肖,一般講你有學問,或者是沒念過書都不要緊,問題只要你有信。有信不解沒關係,但是你要有行。你一定相信老師,老師教你這個行法,那個法門就是幫助你得定的。給你一本經書,叫你天天要念,一天念十個小時。你果然真幹,懂不懂沒關係,認識字就行。當中有字念錯了也沒關係,不要緊,他只要你這麼去做去。那是什麼?用這個方法來收心。你不打妄想了,你沒有雜念了,用這個方法收心,是修定的方法。到妄念不生的時候,你定功成就了,念上幾年,真的叫得三昧了。再過幾年豁然大悟,智慧生了,目的就達到。智慧現前,這個經裡頭的意思就全懂了,不用學的,全懂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誰傳給他的?沒人傳。《華嚴經》,誰講給他聽的?《法華經》,誰講給他聽的?淨土三經,誰給他講的?他都沒有學過。他怎麼知道的?他在大定當中見到極樂世界、見到華藏世界,他什麼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人曉得,他全知道,所以他能說一切經。一切經怎麼說出來的?眾生根性,權巧方便,說這一切經。這一切經,你看看它的原理原則,教你了解事實真相,觀;然後教你放下煩惱習氣,止。先觀後止,先止後觀,止觀同時,可以靈活運用,沒有一定的,完全看眾生的機宜,適合哪個就用哪一個。一定教他開悟,一定幫助他守住一心不亂。教他定下來,教他靜下來,不是教他動。定久了,他開悟了,悟後沒有一樣不如法,戒定慧三學就圓滿了。那個戒是什麼?道共戒、定共戒,得定的時候是定共戒,開悟的時候是道共戒,圓滿了,為什麼?你沒有一個惡念,你沒有一句妄語,沒有一樣不善的行為,不就統統具足!所以戒定慧三學都圓滿了。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戒就圓滿,就具足戒。戒的用意在哪裡?防非止過。你非沒有了,過也沒有了,戒就圓滿。那是真正諸佛如來所制定的戒律,不是假的,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已經回到自性就一切圓滿。入字太重要!入,難。

  淨宗,只要有信,只要有願,解不解都沒關係。蕅益大師說,有這兩個條件,決定得生淨土,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功夫在哪裡見?功夫在德行,功夫在願力。你有德行、有大願,這功夫就深,那念一聲佛號,普通人念一萬聲都比不上。譬如說別人念佛求生淨土,只求自了;你念佛求生淨土,我成佛之後像阿彌陀佛一樣普度眾生,這心不一樣。這兩個人同樣是一句佛號,力量完全不相同。為自己,這個力量很薄弱,能去,不是不能去,品位不高;那個念念我成佛是為度眾生的,這個力量大,這能量很大,到極樂世界品位很高。大願,大心大願、大德大能,肯定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我要面面顧到,怎麼能為一身?面面顧到,裡頭包括我這個身;單顧我一身,不顧全面,這身都靠不住,都落空了。這個地方見到我們念佛功夫的深淺,戒定都是功夫,願行是功夫。

  「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為藏。蓋謂佛法藏為法性之理體。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嘉祥大師解釋佛法藏,名理為藏,理就是自性,所以佛法藏的意思是法性的理體。理體就是法性,法性就是理體。稱法性,這個理體是一切法的自性,一切事理的本體就是法性,所以法性含藏無量的性德,這叫佛法藏。通常用三樁事情來概括,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德能,一個是相好。《華嚴經》上,佛就是用這三樣事情,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佛對於眾生所展現的是性德裡頭的第一德,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性德裡頭的第一德,是一切宗教裡頭所講的愛。佛法沒有說愛,說慈悲,慈悲裡面加個無緣,無緣是沒有條件,無條件的慈,同體的大悲。大悲是愛,是悲心、憐憫心,他在受苦受難,那些受苦受難的人跟我是同體。為什麼他會受難?他迷了,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他不知道萬物跟他同體,他完全是自私自利,跟萬物對立,這錯了。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要受三途苦報,現在果報雖然沒有現前,菩薩有法眼,已經看到你將來受的果報情形,他看到了,生憐憫心,自自然然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他覺悟,叫破迷開悟。他覺悟了,他就會回頭,他就能離苦得樂。所以性德含藏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這是佛法藏。

  「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佛法藏也指一切佛法。這個我們就了解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入佛法藏,所以能說一切經典,一切諸佛經典他都能說。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心去修清淨心,去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修成了,能不能入佛法藏?能。念佛三昧裡面有淺深不同,功夫成片是淺的,都生智慧,事一心不亂中等的,理一心不亂是圓滿的。淺生小慧,中生大慧,理一心不亂,那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成佛了。佛法藏、菩薩法藏、聲聞法藏都算是開智慧了。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所說的,「善入佛慧,通達大智」。這兩句經文所說的意思,善入佛慧,不用學,不必去找老師,自己能成就,這妙極了。不必去找老師,是因為找不到老師,你無可奈何。這種成就,佛法裡頭另外有個名字叫獨覺。如果有老師,一定要參學,一定要依靠老師的教誨。這是什麼?菩薩示現給一切眾生看,實在找不到老師,依著經教,法是老師。這個指導是正確的。在中國古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早就有這個方法。孟子依誰為老師?依孔子。孔子已經過世,已經不在世了,孔子的著作在。他讀孔子的書,讀不懂、有疑難的地方,去找孔子的學生。夫子過世,夫子的學生在,不少學生在世,向他們請教。他非常認真,有堅定的信心,沒有絲毫疑惑,他學成功了。成績超過孔子當年在世的時候那些學生,孟子超越了。所以後世人稱孔孟,不稱孔子那個七十二賢,不稱他們。這就是以古人為老師,成就呢?成就超過古人,超過他所有的學生。好榜樣!在中國叫私淑弟子。中國歷代有很多人,像司馬遷,這是大文學家,後漢時候人,寫了一部《史記》。他跟誰學的?他跟左丘明學的。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死了很多年,他留了一部書,《左傳》。司馬遷專學《左傳》,學得非常像。這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他是左丘明的弟子,私淑弟子,一代文豪。這就是說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效果,他有能力寫一部《史記》。唐宋八大家裡面,韓愈,這大家都知道,唐宋兩代文學界第一人。他跟誰學的?他跟司馬遷學的。司馬遷,後漢時候人,他是唐朝人,隔了幾百年。他怎麼學的?他專門學《史記》,就是一生專攻《史記》,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學會了,成為一代大文豪。這都是當代沒有好的老師,或者跟老師沒有緣分,學古人,真正能成就。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學《無量壽經》,就這一部經深入。深入經藏,長時薰修,這成佛,不能成佛也是法身菩薩。這個指導不得了!無論用在世法、用在佛法,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他成就的祕訣,第一個就是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第二個真聽話,文字裡頭所說的,完全明白之後要落實,我要真正把它做到;第三個要真幹,要真正發心,長時薰修。在這裡面得三昧,用佛法說叫讀書三昧,專攻《論語》,論語三昧;專攻《孟子》,孟子三昧。不做到不行,做到是聖人。學《論語》,要學得跟孔子一樣;學《孟子》,也得跟孟夫子一樣,真學成功。所以任何經論,你找你喜歡的,為什麼?容易攝受,喜歡它。找一本東西,不喜歡的,就很難學;喜歡的,很容易學。必須要時間,至少要十年,十年就一本書,其他的都沒有,他就得三昧。這一門通了,沒有學的東西統統可以貫通。所以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通。縱然不能全通,跟這個性質相同的,一定全通。像整個佛法不能貫通,但是同一個宗派的他通。這個法子妙絕!外國人不知道。現在中國人自己也不知道,每天去學,什麼都學,學得好辛苦,學了一輩子,什麼也沒學通,精神、精力、時間統統浪費掉,叫真可惜。

  所以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記住,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所以只要入佛法藏,對於一切佛法自然貫通。是故入佛法藏,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智慧打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又《甄解》據從果向因」這個意思來解釋,「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這個就是經上講的佛法藏的意思,「即是佛所得一乘」,一乘是成佛之道,佛證得了。下面這一行是黃念老說的,他說,「《甄解》之說,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但不捨因行,故來會贊助釋尊。」這個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會下的菩薩、聲聞這些人,統統都是已經成佛的人,不是凡人。釋迦佛到這個地球上來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們也統統來了,來協助釋迦牟尼佛,以佛弟子身分出現。以大乘弟子出現就是菩薩,以小乘弟子身分出現是羅漢。其實不是真正的羅漢、菩薩,都成佛道了,所以他們統統都入法藏、都究竟彼岸。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世出世法都不外乎這個例子。

  世間法,一個帝王出現在世間,他那些大臣跟他宿世都有非常深的緣分,這一世出現,來幫助他。不是沒有緣分,統統都是有緣人。但是世人容易迷於名利財色,在一起免不了造業。不像佛法,佛法他不造業,不但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所以一般稱為淨業。佛菩薩,佛的這些弟子,所作所為決定不墮三惡道,也不會生三善道。他們這一會如果散了,各歸本位。本位至少都是實報土裡面的法身菩薩,絕大多數的是常寂光土裡頭的妙覺如來,所以佛會、菩薩大會無比殊勝。由此也能看到一著,就是佛成佛,示現成佛教化眾生,諸佛都來贊助,諸佛來的是化身,化身無異於真身,來成就度眾生的大事,所謂大事因緣。你看合作得多麼好!像舞台表演一樣,世尊唱主角,這些人來唱配角,演得精彩極致,讓這些眾生看到受感動,接受了教育。多少人看到、聽到了,覺悟,那叫有緣眾生,叫根熟眾生。這些示範我們應該要學習,誰唱主角、誰做配角都一樣,平等平等,沒有爭執的,沒有哪個搶著要做,沒有,自自然然的,表演給我們看。

  如果世間人也都有佛的智慧,知道來到這個世間遊戲神通,有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行、一樣的能力,在世間建立一個事業叫佛化,完全用佛教化的這些原理原則,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第一。社會上各行各業都可以經營,但是事業決定不能害眾生,害眾生的事業決定不幹,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最殊勝的、最圓滿的,無過於教育。佛書念透了,覺悟了,辦學校好!釋迦牟尼佛一生辦學,不搞政治。他自己是王子出身,不出家,做國王。王位捨棄了,世間榮華富貴捨棄了,他搞教育。教化眾生,教化世人,他成功了。他如果做皇帝,做得再好,二千五百年之後沒人知道,誰知道他?他搞教學,你看這個世界上跟他學的人多少?世世代代,到現在還是成億的人來追隨。國王做不到。這個是真實智慧,世間人講真實利益。中國古人習慣說三不朽,這講人生的價值,立功、立德、立言,永遠傳給後世,釋迦牟尼佛做到了,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究竟。「究竟者,至極之義」,到達極處了。「彼岸,《智度論》云:波羅,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大智度論》上說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波羅是梵語,秦言彼岸。這個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當時居住的地方是秦國,姚秦,姚興做皇帝,所以叫秦言,就是中國的意思,彼岸。又說,是以生死為此岸,涅槃是不生不滅,那是彼岸。「又《涅槃經》云:彼岸者,喻如來也。」凡夫是此岸,如來是彼岸。「淨影師釋究竟涅槃」,他的解釋,「彰果畢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下面這個括弧是黃念老的解釋,疏的意思是說,「彰明已得至極之覺果,到達涅槃彼岸,名為究竟。」彰是明顯的意思,人人都看見了,這叫彰;已得是自己已經證得;至極之覺果,自己證得,達到究竟,沒有再高的了,這叫至極。到達涅槃彼岸,涅槃是梵語,通常翻譯叫寂滅。寂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到了極處;滅是滅一切煩惱,習氣、果報全都滅了。這是指什麼?指十法界。十法界裡頭業因果報,包括習氣全滅了,沒有了,這就證得涅槃彼岸,這叫究竟。按《甄解》的意思,「則為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寶海,契佛所得涅槃。」《甄解》跟《淨影疏》所說的意思完全相同。

  「是諸大士」,這在總結來參加法會這些大士,就經上來講,這是十六位正士,都是在家菩薩,他們是「圓證果德已」,他不是真正的等覺菩薩,實際上他成佛了,他是以等覺菩薩的身分示現在世間,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是成佛之後示現佛身在世間,像舞台表演,在台面上大家不一樣,身分、階位、高下不相同,在台後平等的,在台後完全相同,全是已經證得極果涅槃的妙覺如來。他們來表演什麼?在舞台上表演的,這個舞台就是四十九年的講經教學,他們表現的是「遵普賢德,普現十方。來法會中,同宏淨法」,這個淨法是淨土。世尊今天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這些人出現了,來幫助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他們做。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他們當教練做示範,把佛所講的他全做到,讓眾生聽佛講經,看他們真幹,激發聽眾真正好學的心行,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在會裡面示現念佛往生。

  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這個幾句話說得好!經上講的這三句,「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這三句完全包括了淨土宗這個法門,全包括了。為什麼?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也就是菩薩所作所行全是幫助眾生覺悟。所作所行是身教,完全做出來了。你看了有疑問,向他請教,是言教。教化眾生,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去體會,他是以身教為主,以言教來輔助。釋迦牟尼佛示現教學,講經說法是言教為主,這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聽了佛的話,依教奉行,把它表演出來,這個教學才圓滿,才真正把人感動。我們過去在湯池辦實驗,就用的是這個方法。我們知道光說不行,沒人相信。我們在聯合國和平會議當中多次報告,會後我們這些會友們找我談話,對我所說的歡喜、認同,但是不敢相信,這是理想,做不到。我被這一句話叫醒了,真正發現了問題,問題的癥結在什麼地方?在信心沒有了。這太可怕!人喪失信心,完了。那我就想,這些人都是專家學者,絕大多數都是博士身分、大學教授來參加這個會議的,少數政府的高級官員,多半都是部長來參加這些和平會議的,我這才真正發現了問題。怎麼辦?想了很久,除了做實驗之外,他們不可能相信。為什麼?他們要親自看到,他才會相信。這個事情就難了。

  我在那兩年,到處想找機會來做一個實驗點。實驗點,或者是一個小鎮,最理想的,或者是一個村,我們把儒釋道這三個根的教學做一次實驗,看看能不能做到。如果實驗成功,我就可以告訴他們,不是理想,現代這個社會管用,大家就相信了。如果實驗失敗,那中國傳統文化從此以後就斷絕了。為什麼?過時了,不需要了。所以這個實驗是傳統文化存亡的臨界點,被我們遇到了,是存是亡就在我們這次實驗。所以我就告訴老師,那個時候三十七位老師,我們的使命非常之重,傳統東西是存是亡,就在我們的實驗,我們拼死命也得把它做成功。怎麼做法?先行其言。我們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出來,人家才相信,說,沒用處。這些老師真不容易,我非常感恩,我給他們四個月的時間,讓他們落實,他們兩個月就落實了。二00五年的十一月,我們老師正式開始學習,我在香港,我住在跑馬地,問我怎麼辦?我說,如果真的做到了,下鄉入戶,我們到老百姓人家去表演。進住人家就像自己回家了,看到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你怎樣對待你的父母?表現出你的孝道。你家裡的環境不乾淨,立刻就打掃,桌子不乾淨,趕快抹桌子,家裡事情做得整整齊齊;對待老人和顏悅色,為他服務。真幹,感動了當地的老百姓。老人看到這批老師,你們太好了,我沒有把兒子教好,你比我的兒孫孝順,我兒孫不懂。他家裡的小孩看到了,受感動,覺得對不起父母,沒有盡到孝道。立竿見影,收效太快了。

  我們服務三個星期,這個信息小鎮就傳遍了。小鎮原來不知道我們幹什麼的,做了三個星期之後,向小鎮的人民宣布中心開課,歡迎大家一起來學習,這就來了。到三月,你看看我們十一月開始的,四個多月,不滿五個月,小鎮的人心、良心喚醒了,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不願意做壞事,社會風氣一百八十度的扭轉。地方政府領導很驚訝,作夢也想不到。這個成績出現了,這種成績是我們想像當中二、三年之後才會出現的,沒有想到四個多月出現了。我給這些老師說,我說我們千萬不能居功,中國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怎麼可能在三、四個月出現?我說這是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我們要感謝佛恩、感謝祖宗恩德,絕不是我們自己有這個能力,大家一定要謙虛,決定不能傲慢,一傲慢就完了。

  中心不但自己加功用行,而且辦傳統文化的學習班,辦這些講座,國內外的人都非常踴躍的來參加。我們地方小,名額有限,大概每次一、二百人,辦了不少次。馬來西亞緣特別深,華校的校長、老師有五百多人在湯池來學習,他們的時間長,在那邊住四個月,所以對於中心的教學、中心的理念、中心的教學方法他們很熟悉,也很受感動。聽說中心要解散,這些老師幾個代表來找我,問我不解散可不可以?我說不可以。我說我們要記住,歷史上三武滅法,出家在家的佛門弟子沒有一個抗議的,完全聽命。我說我們不能開這個例子,不能做壞樣子,我們服從命令。最後他說,搬家行不行?我說搬到哪裡去?搬到馬來西亞去。我說行嗎?他開玩笑吧!馬來西亞行嗎?他們就在馬來西亞去申請註冊,註冊的名稱是「馬來西亞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沒想到兩個星期就批准了,他們把教育部的文件拿來給我看,真不可思議!

  我們在那裡做的時間雖然不長,有很大的影響,對國內,各處論壇都從這起來的,還有海外,我們在聯合國辦了一個很大的活動。我覺得都是祖宗加持的,不可思議。當時我就想到,怎麼到聯合國跟大家介紹,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沒有想到五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會來找我,邀我跟他們一起主辦一次活動,這個活動是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就是二00六年,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六年,主題是佛教徒對人類的貢獻。你看這麼好的一個機會,我都不敢相信,派三個人到巴黎去打聽,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一打聽,是真的,不是假的。聯合國找的是泰國,泰國是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當然找它,泰國大使推薦,邀請我做主辦單位,這麼回事情。主辦就有權說話了,所以我的機會來了,把湯池經驗做八個小時詳細報告,我們在湯池的成就,照片、文字說明,做三天展覽。這個對聯合國影響太大,一直到現在,六年了,聯合國念念不忘。

  所以今年五月,我在曼谷參加一個多元宗教的活動,教科文組織知道我參加,來了十七個大使,十七個國家駐聯合國大使跟我見面,希望我能到聯合國再辦一次活動。我告訴他們,上一次活動有湯池小鎮做報告,這一次你要叫我去辦活動,我沒有東西報告。口頭報告,沒人相信。最後是突然想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圖文巴這個小城,這個小城裡面的宗教領袖有十幾個人,他們告訴我,他們聯手合作,想用宗教團結的方法,將這個小鎮打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城市。這是好事情,我聽了很歡喜。所以我說如果你們這個做成功了,確實可以在聯合國做詳細報告,你們現在回去積極準備,這個是真正的好事。這個小城居民十萬人,八十多個族群,一百多種語言,十多個宗教,確實是名符其實的多元文化。這麼多人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能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這是和平的好榜樣,值得在聯合國辦活動。所以這次斯里蘭卡總統邀請我去訪問,我通知聯合國、通知澳洲圖文巴的宗教團體,一起到斯里蘭卡,你們兩方面見面,你們互相交流。這次參加斯里蘭卡活動的有二十五個國家的大使,非常歡喜。我想這個事情明年會促成。搞成功了,我會去參加、去看看,去讚歎,去鼓勵他們。這個事情是聯合國本分的事情,聯合國的宗旨就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人家已經做出來了,你去看看。所以這個很有意義。

  我們今天提倡宗教團結,提倡宗教互相學習,宗教要回歸教學,宗教對於社會才掀起積極的作用。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是每個宗教經典裡面都有這些經文、資料。這些東西要多講,要多多的來宣揚。宗教信徒應該把它表演出來、把它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我們這次到斯里蘭卡,深受感動。那是小乘國家,難得他們把小乘的教義落實了,落實在全民,每個人家庭都是佛教家庭,你看到人民在一起生活得和善、善良。我們去參訪,真有賓至如歸之感。這些大使們深深受感動,沒有想到宗教教育有這麼大的力量。他們全國在校的學生統統要受宗教教育,每個星期天上午一定要到寺廟去接受教育,有法師給他們講經。我們事先沒通知,想看看它的真相,在我們居住旅館附近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學,我們去,進去看。星期天,我們同學們告訴我,今天來參加上宗教課的學生大概有三千人。我們看到這些學生,到處都坐滿了,坐在地下,殿堂裡頭、走廊上、地下,整整齊齊,秩序好。聽課,沒有交頭接耳,沒有小朋友在旁邊講話,沒有,聚精會神都在聽。我們是突擊檢查,不是表演給我們看的,看到他們本來面目。告訴我,全國星期天每一個寺廟都開放,都讓附近的學生來接受佛教教育,小學、中學、大學統統要接受。這個國家的法師有不少到國外留學,但是留學之後回來一定回到他自己的廟,教化他這個附近的人民。很多很多感人的事情,讓我們看到深受感動,我們自嘆不如。總統心量很大,雖然是小乘,他告訴我,他們國家在古老的時候是大乘,以後變成小乘。我們去看它的石窟,裡面所雕刻的佛像、菩薩像,這就證明是大乘,沒有羅漢像,都是佛菩薩像。而且都是二千多年前的,一直保存到現在,沒有被破壞,非常難得。中國有不少佛窟,但是大部分被破壞了。

  我們再回歸到經文上,「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斯里蘭卡善巧方便,讓每一個人都能接受良好的佛陀教育,依照佛所教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以方便故,取於淨土」,為什麼?這最方便了,往生淨土,你常常在阿彌陀佛身邊,這是十方剎土沒有的事情。「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天天接受阿彌陀佛教誨,同時也可以天天接受十方諸佛如來的教誨。因為極樂世界的人有神通,能分身、能化身,以自己的分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供佛修福,聞法修慧,福慧雙修,不會中斷。「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這個方便是神通,能分身,你才能夠同時供養多佛,聽多佛講經說法;化身管用,這才能修無量法門,才能夠圓成佛道,沒有方便,做不到。「如《大般若經》」,《大般若經》上說,「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他能從我們這個世界消失,到別的佛國他又生了。「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當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續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