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一集)  2013/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5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科註》第五百二十五頁第一行:

  【必成正覺第七】

  科題,「頌行願以求證」。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念老在註解裡面,「法藏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說四十八願已」,就是四十八願說完了。「乃於佛前復以偈頌表此行願,並請證明。以大願真誠深廣故,應時感得雨花地動。空中讚云,必定成佛。以上是本品內容」。我們看下面偈頌,偈頌分為五段,第一段,「超世願滿」。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這首偈子意思深廣無盡,念老註得很詳細。我們看註解:『我建超世志』,我是『法藏比丘』自稱。建,建立,他立這個大志。「超世志者,注經家中頗有異解」。超世志這一句,古大德有種種不同的解釋。「如淨影云」,這是念老註解裡頭引用最多的,隋朝慧遠法師,他的註解叫《淨影疏》。「前所發中,求法身願、求淨土願,名超世願」。淨影大師以《魏譯》,康僧鎧的譯本,流通最多的、最普遍的是「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與諸佛稱揚願,為攝法身願」,這三願都是講法身。光明無量是第十三願,壽命無量是第十五願,諸佛稱讚的是第十七願,這個三願說法身。「國土清淨願、國土嚴飾願為攝淨土願。淨影僅許此五願,超出世間也」。四十八願,這個五願是超世間。憬興師同之,說法跟他一樣。可是,「義寂、望西等則謂總指所發之四十八願」,不僅僅這五願,四十八願,願願都超世間,念老說「後說甚是」,後面的說法,就是四十八願願願都超世間,這個說法正確。

  「《甄解》曰」,這是日本的淨宗祖師,他說「吾祖」,他的祖師就是善導。善導大師說,「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又云無礙誓願」,無障礙的誓願。「世人以謂此四十八願者,願願各頭,喻栗與柿相並耳。皆是隔歷不融之見而已」。這個比喻是善導大師說的。世間人說這個四十八願,說願願各別,各頭就是各別。譬如栗子、柿子(這是水果)不相同的。皆是隔歷不融之見而已,這是善導大師對世人的批評,他們不能夠融會貫通,以為願願都是獨立。前面我們學過,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四十八願是個整體,善導大師說出裡面最真實的願有五願。五願真實,怎麼成就?是其他大願共同成就的,成就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裡頭以定成正覺為第一。所以大願之後,接著這一品經,這品經用偈頌寫的,「必成正覺」,願願都是必成正覺,願願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讚,最後十念必生,這叫超世。

  「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錦,巧織成華果枝葉。似根莖枝葉有別,而所織成,但匹錦耳」。這個是古德用比喻來說。蜀,四川,我們這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註解。這是「中國著名織錦之一」,就是絲綢織成的花紋圖案。「因主要產於四川蜀郡」,就是現在的成都,稱之為蜀錦。《漢語大詞典》也有說,「原指四川生產的彩錦。後亦為織法似蜀的各地所產之錦的通稱。多用染色熟絲織成,色彩鮮艷,質地堅韌」,所以是很珍貴的絲織品。這個東西古來就有,中國對於歐洲的貿易,這是大批,量很大的。所以這一條道路,經商的通商大道,就叫絲綢之路。中國絲綢是非常出名的。無論你裡面織的是什麼樣的花紋,樹木花草,它是一整匹,不能在那裡說這是一個樹葉、這是一個樹枝、這是一個小鳥,給它分開來就沒有意思了,一定要看它全圖,所以不能夠割裂。

  「今亦如是」,今亦如是把它來比喻四十八願。「雖數有四十八」,四十八願,「而但是一正覺善巧所莊嚴。故曰無礙誓願」。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四十八願就像這一匹綢緞所織的花紋,有樹木花草、有人物鳥獸,這樣才能夠看出這一幅錦繡的莊嚴。下面又說,「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四十八,一一願皆具不可思議德故」,因為每一願都是不思議的性德所成就的。「諸願相入,而無所隔,名無礙」。這無礙的意思就是願願相入,一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一願,這一願就是定成正覺,決定成佛。「由上可見四十八願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願」。這個解法才圓滿,這個解法才恰當,而不是裡頭只哪幾願超越世間,願願都超世間。

  下面引用善導大師的話說,「善導大師於《法事贊》中云」,《法事贊》是他老人家每天的功課,功課裡頭有讚佛,其中有說「弘誓多門四十八,遍標念佛最為親。是謂一一之願悉為念佛」,沒有一願不是為了念佛的。「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三種莊嚴,這我們前面都學過,國土莊嚴,就是依報莊嚴,十七種;正報莊嚴,正報有佛、有菩薩,佛說了八種,菩薩說了四種,總共二十九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法句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全融入佛的名號之中。「法藏菩薩大願攝三種莊嚴,究竟圓滿。圓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且以聲字皆實相,故此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即是法身本體,即是圓圓果海」,這個要知道。

  淨土法門傳得廣,學的人多,為什麼成就的人那麼少?對於經義了解不多,深入更少。不深入,信心發不起來,願心不堅固,遇到外面一點風吹草動,信心就失掉了。念佛念了一輩子,到老了,老了身體不好,常常有一些難免的病痛,這個時候他的心就轉變了,轉到去求醫,把佛號就疏忽了,不知道佛號的功德比醫療的功德大多了,不能比!現代科學家發現的,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他也沒懂得。如果他要體會到、要懂得了,他就可以專心念佛,專心念佛,他的病很快就好了,什麼事都沒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念頭轉到醫療上去了,醫療未必能醫得好,佛也沒念好,二邊都失掉了,這是非常可惜!應該怎麼辦?把全副精力放在阿彌陀佛上,醫療這邊隨緣,不要執著,不要去尋求。尋求,我們念頭那個一念念的心動搖了,這個損失最大,怕的是這一生不能往生。

  身體不重要,往生重要!要把往生擺在第一,這就對了,什麼都沒有往生這一樁事情大。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聞到這個法門,聽到經上這麼說法,這才慢慢醒過來了。可是自己業障重,這也是我們必須得承認的。宿世今生所造一切不善業,與一切眾生結的些冤仇,我們自己心裡有數,那些冤親債主不會饒過我們。我們有理由學佛了,天天念佛,天天迴向,原諒我們的冤親債主很多,但是還有堅持不肯讓步的也有,雖然是少數,他產生很大的障礙,給我們很多很多的麻煩,就如同疾病也是的。我們怎麼辦?還是要忍受,還是要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累積功德迴向給他,時間久了,他也會放鬆。我們對這個身體放棄了,無所謂了,他對我們就沒有辦法了;我們把身體看得很重,他就用身體來折磨你。你看得不重,沒用處,沒效果。沒有效果,他就不幹這個事情了。因為折磨一個人,那個人受折磨,自己同樣也受折磨,並不是只有他有苦難,自己很快樂,沒這種事情。有時候甚至於自己受的苦難,比對方受的還要多、還要嚴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六道皆是有情眾生,應該沒有例外。我們能夠把心量擴大,把六道融成一體,願一切怨親平等,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他們決定可以接受的。

  經上所說的聲字皆實相,聲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的音聲,字是這六個字,聲是實相,字也是實相。這個一法句說的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是實相,真實智慧是法身的理體,無為法身是講的相,自性的相分。這個相我們見不到,經上所說無相無不相,無不相是法身變的相,幻相。我們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但是這些現相的本體是無相,就是自性的理體。由智慧變的是實報莊嚴土,法身如來;由識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裡面有染有淨,染裡面有善有惡,它不一樣,但是無論是染淨善惡,同歸一性。阿彌陀佛是自性,全歸阿彌陀佛,這就能體會到為什麼要念佛,因為一切法全歸阿彌陀,念阿彌陀就是念一切法的實相,是一不是二,經論上講得這麼透徹,講得這麼細緻。一句佛號就是法身本體,就是圓圓果海,圓滿到極處了,圓圓果海是妙覺如來所證得的境界。

  「乃四十八願之所標,故體具本願一切功德妙用。又此名號,是性德之本體,修德所圓成」,性德無量覺,一切無量,出生無盡,修德之所圓成,所以要皈命、要皈依。「性修二德,圓攝無餘」。性修二德,《佛學大辭典》二德條,第一個「性德」,這些名詞術語的含義要清楚。性德是「本來性具之德」,是自性本具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論是佛或是眾生,平等具足,在佛沒有多一分,在眾生沒有少一分,所以它永遠是圓滿的。

  性德的核心是什麼?我們去讀所有宗教的經典,你就會發現一樁事情,沒有一個宗教的聖賢、神聖不重視愛心。這個世界上擁有信徒最多的是基督教,他們同一個教的,天主教、猶太教,這三個教他們所依據的經典就是《新舊約》,我們稱之為《聖經》。三個教的信徒合起來超過二十多億人。《新舊約》裡頭說什麼?一句話,經文上一句話,它所說的就是「神愛世人」。這一句話就是這三個宗教的圓圓果德。在伊斯蘭教,《古蘭經》也是一句話,「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仁慈就是愛。在佛經裡頭也只有一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那要問什麼是佛法?慈悲是佛法。這樣我們就能把性德找到了,自性第一德就是愛。

  中國傳統文化它很了不起,為什麼?它從性德上建立的,從父子有親,這是真性的親愛。人出生百日,一百天,體露真常,你從這個小孩身上去看,看到他的真,看到他的常,常是永恆不變,那是什麼?真愛,真正的愛心。你看他對父母,他還不會說話,他懂事,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動作,看出他對父母的愛,那是從真性裡頭流出來的愛心。甚至於你細心觀察,他對於一切萬物,為什麼?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我們不知道,至少我們能看出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的境界裡頭萬法一如。所以小孩叫天真,天是天然,天然是真的。慢慢長大,他慢慢就受染污了,那個天真就失掉了。失掉變成什麼?變成分別執著了。分別執著,他是屬於六道眾生。一百天那個時候他成佛有餘,體露真常。我覺得人生百日體露真常,非常可貴!這個要能保持一生不變,中國人說聖人,在佛法講,那是佛菩薩。他要真正保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於一切眾生、一切萬物,如果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是佛陀。所以佛陀在哪裡?你生下來的時候是佛陀,你生下來那個時候是聖人。由聖人轉變成凡夫,由自性裡面出來的時候,以後他不回歸自性,他回到三惡道去,回到六道輪迴去了,你說你冤不冤枉。性德真有,不是沒有,你有過的,你保持的時間太短了。

  這是「三因中之正因佛性」,三因是正因、了因、緣因,說明正因佛性個個都有。「三德中之法身德」,括弧裡頭,「正因佛性:真如自性(理體)」。真如自性確實展示過的,露出來過的,只是人們疏忽了。《無量壽經》上佛很感嘆的說,「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人教他。如果從這個時候,父母懂得,父母在他面前做出典範,對祖父母的孝敬讓孩子看到,孩子就學會了,將來肯定像他父母一樣愛護他的父母、孝敬他的父母。這個孩子不但好養,懂事、聽話、好教,將來一定成聖成賢。如果所學的全是正法、聖賢教誨,他將來就是聖人、賢人。聖賢、佛菩薩是可以做得到的,因為他有性德。

  那有性德,不能夠少修德。如果不修,性德很容易迷失。現在社會出問題,不是人沒有性德,人的性德照常、沒變,修德那就大有問題。修是修成,「三因中了因」,了因佛性,「三德中般若解脫之二德是也」。括弧有解釋,「了因佛性:照了真如理之智慧」。智慧是了因佛性,性具的是正因佛性,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它是成佛、成菩薩,成聖、成賢的根本,人人都有。可是智慧就不一樣,智慧要靠教育。智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從平等心來的。嬰兒生下來他就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什麼樣的教育能教他不執著、不分別?只有佛陀教育。所以佛陀教育是一切眾生主要的教育。人具有性德,畜生有沒有?你看小狗,剛生下來三、四天,牠的壽命比人短,人要不教,二、三歲就學壞了,小動物要是沒有好的教育,大概一個星期以後慢慢就學壞了,一個星期能保持天真。我們一定要知道,所有一切眾生的本性是相同的,就是性德,一切眾生統統有。

  修德就不一樣了,所以母親責任非常大。中國古時候,女子的地位比男子地位高,讀書的人都知道。為什麼?世上、社會上有沒有聖賢,全靠母親。母親要會教,世世代代出聖賢;母親疏忽了,人心就變壞了。所以古諺語有所謂「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這是古時候的兩句成語,現在完全兌現。那子誰教?母親教。小孩這一生的根柢是母親紮的,母親沒有把這個根紮好,以後就沒有辦法了。而教的時間就是三歲之前,一千天,人是一千天,這一千天當中,所有一切不善的、與性德相悖的,決定不能讓嬰兒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好好的看這個小孩看三年,讓他所見、所聞、所接觸全是正面,沒有負面的,這個小孩就把聖賢根柢紮好了。他三歲就有智慧選擇,有能力判斷這是善、那是不善,這是好的、那不好,他就有能力。母親把關,那對婦女能不尊重嗎?你家裡有沒有後代,你家裡能不能出人才全靠她,所以她被全家人尊重。古人知道,所以他自動自發做出最好的榜樣,所有社會上這些大人,對小孩都要做出正面的榜樣,這是做人的道理。不管這個小孩你認不認識,他是誰家的,不管他,在孩子面前就要做出規矩讓他學習,不要讓他學壞了。

  我這樣的年齡,小時候生長在農村,農村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五、六歲的時候,沒有玩具,都是在曠野。我們做錯事情,行路的人看到了,把我們叫在一邊狠狠教訓一頓,我們聽,大人教訓就跟父母教訓一樣,恭恭敬敬的聽。家裡頭大人看到了,對這個人感謝,我小孩沒有教好,承蒙你的教育,感謝。所以它這社會是這樣的,人不容易學壞,這在抗戰之前。抗戰之後慢慢的淡薄了,還是有,少數。戰亂的時期,自己照顧自己都照顧不了,沒有時間照顧別人。所以戰爭對社會破壞非常嚴重,最嚴重的就是精神這一方面的破壞,比物質破壞嚴重多了。物質破壞能還得了原,這精神、思想的破壞很不容易回頭。

  了因是智慧,培養孩子的清淨心、平等心,這是給孩子受最好的教育。西方人不知道,認為小孩子玩是天真,對天真要不加以規範,後果不堪設想,演變出孩子殺父母,在學校裡殺老師、殺同學。這個在世界上已經不是新聞了,常常有,古時候沒聽說過,這是教育不相同。了因還需要緣因,下面說「緣因佛性」,緣能幫助了因,「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小乘不知此性修」,對於性德、修德、緣德,這三種他不知道。「大乘之權教,使二德隔歷」,把這個性德、修德分開了。「大乘之實教使二德相即」,正因跟了因融合了、圓融了,這是真智慧。因為知道修德的重要,這就是教育念頭怎麼來的。

  我們回頭看念老的註解,又此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性德之本體,修德所圓成,性修二德,圓攝無餘。這念佛功德多大!念佛利益無邊,念佛的人多,知道這個事情的人太少了。因為念佛他有疑,所以這句佛號念的功夫不得力。完全沒有疑惑,這個佛號的功德句句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明白,四十八願完全歸在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又具足四十八願,不但圓滿具足彌陀四十八願,而且還具足了阿彌陀佛從發心學佛以來無量劫所積聚的功德,也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這一句佛號得到的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學功德,再加上四十八願的加持。你怎麼不肯念?你怎麼還有那麼多的妄念,還有那麼多的妄想?

  瑩珂法師真的將身心世界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沒有別的,就是一個真心,真心真意。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問題全解決了,三天就往生了。他還有十年壽命,不要了。可知這個法門真的是容易修,難信易行,信真難!瑩珂是被地獄嚇到了,地獄太苦了,自己造了地獄罪,怕墮地獄,是這麼一個緣,讓他一切放下了,一心去念佛。他要沒有造這個罪業,沒有這種恐懼的心,這個緣就不成熟。所以造作這些惡業,對他一生來講是大功德,促使他放下萬緣,一心真念、真幹,給後人留下最好的榜樣。證明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五逆十惡,毀謗佛法,臨終之前真正能夠懺悔改過,後不再造,真信、真願、求往生,一念十念,佛還是來攝受,還是來接引。彌陀的慈悲弘願確實是超世間,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阿彌陀佛做到了。

  這一句我們多念兩遍。「今四十八願,遍標念佛,願願皆攝佛之果德」,這個佛是阿彌陀佛,「一一全顯無為法身,故可悉謂為攝法身也。諸願互融相入,無所隔礙。一一願含無量不可思議無上殊勝之願,無有限量」。後面念老說,「進言之,則所云四十八者,亦只是隨順眾生之假名,實則本願無量也。又本願之數雖無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這一句話非常重要,究竟只是一法句,究竟只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再看下面註解,「至於對超世之解,諸家亦復不同」。超世這兩個字怎麼講法?義寂法師「謂為超勝地前世間之位」,這叫超世。「憬興謂為地前十向滿位一重發心。蓋均謂為初地之前也」。這是一個說法。「善導、曇鸞等師,則大異於是」。善導,淨宗第二代祖師。曇鸞,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具足有神通,當時人稱他為神鸞。不知道為什麼後世人選祖師,沒有把曇鸞選上,照理說他應該是算淨宗祖師,沒有把他選上。他《往生論》的註解,註得非常好。「如曇鸞師謂:法藏菩薩於世間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這就是法藏比丘在自在王那個時代,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這個地位是聖種性。「此乃《瓔珞經》中六種性之第四種」,什麼地位?十地菩薩,「於此性中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這個時候是十地菩薩。

  我們看《瓔珞經》上所講的六種性,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種性者,種別性分」,兩個意思。種是種子,像植物的種子,它有發生的意義,它要得到土壤、水分、肥料,它就能生長,具足這些緣。性是性分,性分是什麼意思?「自分不改」。它是個黃豆種子,它出生肯定是黃豆,它不會變成別的植物,這叫性分。性是不改變的意思。一個人在六道裡面流轉,無論他到哪一道、受什麼樣的身,他的性分也不改,投胎是隨緣,業力在支配他。大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是原則,沒有細說,跟我們說六道,天道的業因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生天道。常常有這種心,行十善業道,真幹,常幹,幹得很徹底,真心去做,這種人生天道。中品十善,人道,沒有上品人那麼積極、那麼熱心、那麼踏實,比他們要差一等。

  下品十善,實在講跟上品是相同的,相同為什麼變成下品?他帶著有傲慢的習氣、有好勝的習氣、有競爭的習氣、有嫉妒的習氣,有這些東西混雜在裡頭,他造的是下品十善。那他得到的果報也殊勝,修羅、羅剎、魔王,這些人的福報享受跟天人差不多,所以有天人之福,沒有天人之德。天人是仁慈的,他們沒有仁慈,好善,喜歡計較,喜歡鬥爭。羅剎、修羅王,有的時候享受超過天王,四王天、忉利都不如,但是壽命到了之後,多半都到地獄去了。有權、有勢、有富貴的時候,他造的重業,造的些不善業,所以福報享盡了,惡業現前,都是墮地獄。所以稱他的善叫下品善,是這麼個意思。這是佛法裡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善,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

  「《瓔珞經》對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而論」,這就六種性,是對別教而說的。我們再繼續看下去,「然性通六位」,性通,通六位,「種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種」,後面的兩位叫性,種性。十地都屬於因位,到等覺、妙覺,那是佛的地位了。我們先看第一個,「習種性」。什麼叫習種性?「十住菩薩」,這是別教,不是圓教,圓教的初住等於別教的初地,不一樣。在別教,前面這個三位都沒有離開十法界,到聖種性的時候,他才脫離十法界。習種性,謂十住菩薩「研習空觀」,研是對理論、方法,習是真幹。真幹,破見惑、破思惑,這叫習種性。這個習種性是初發心的人,我們在這邊看到,第一個要破見惑,破見惑才入門。這個十住叫發心住,它是別教大乘。二住叫治地,三住叫修行,四住叫生貴,五住叫方便具足,六住叫正心,七叫不退,八叫童真,九法王子,第十叫灌頂住。這就提升到性種性,從十住提升到十行菩薩。

  那我們今天要注重的就是破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習性造成的,不是本性,完全是粗重的煩惱習氣。見惑,佛把它歸納為五大類,思惑也歸納五大類。見惑是講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五大類;思惑也分為五大類,就是貪、瞋、痴、慢、疑,合起來叫見思煩惱。見惑斷掉了,證須陀洹果,得位不退,三不退裡頭第一個得到了。這個位不退就是你是聖人了,不會再退到凡夫地位,你沒有出六道輪迴。雖沒有出六道,人間壽命到了,生天,天上壽命到了,再到人間來,天上、人間七次生死,思惑斷盡了。你看看,見惑是一次就斷掉,思惑很麻煩,小乘二果、三果、四果才斷掉。所以見惑雖然它很猛利,它容易破;思惑難破,古人所謂藕斷絲連,不容易破。

  由此可知,菩提道難走,一層一層往上提升,好不容易,我們連第一個階梯都沒有登上。所以許許多多學教的人,學到這個地方不學了,退轉了,他說太難了。真正破了身見、破了見惑,他信心有了,他會有興趣慢慢向上提升,要真幹。破見惑不難,破思惑難,思惑是藕斷絲連,有很重的習氣,這種煩惱常常會起現行。貪心,遇到外面的緣,這個念頭就生起來了,財色名利,遇到就想佔有、就想控制。這個念頭一生,就被煩惱捲進去了,愈陷愈深,愈迷愈苦,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世尊在一生的教學,非常值得我們佩服,他真的是由淺而深,給我們說(這都是假設的)這麼多的階級,這麼多的位次,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首先講阿含,小乘,講了十二年,這十二年真正依照佛陀教誨去修行,都證阿羅漢。第二個階段講方等,方等八年,別教菩薩。別教菩薩,這個十信位的,就是習種性的,跟小乘聲聞相當。小乘聲聞有八個階段,四果四向。

  我們今天發心學,是初果向,向著初果這個目標去前進,但是沒到,為什麼?到達了,你就證初果了,證初果就是聖人,位不退,不會再退墮到凡夫位。證初果的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是聖人,他不是凡人,他生方便有餘土,他不是生在凡聖同居土,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方便有餘土裡面的人是從阿羅漢開始,一直到十法界裡面,緣覺、菩薩、佛,都住在這裡頭。為什麼?沒有轉識成智,這些人統統用阿賴耶,認為是自己的心,不是用真心,用妄心。雖用妄心,完全依照佛陀的教誨,所以學得很像。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佛。那佛的標準是什麼?佛的標準是用真心。他用妄心,用妄心做得好像跟真心一樣,不是內行的人分不出來,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明心見性就比他高了,為什麼?無明破了,他沒破無明。

  所以我們修的是淨土法門。一切法門沒有破見惑就是凡夫,凡夫沒有不退轉的,有的時候退到無間地獄,很可怕,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天,能夠退墮到無間地獄。而且這種現象很多,不是少數的例子,很多。尤其是現在的社會,你細心去觀察,跟佛經對比,你完全曉得了。我們六根接觸的六塵,負面的太多了,負面的誘惑,幾個人能不動心?能夠見如不見、聽而不聞,有幾個人能做到?造業太容易了,起心動念就造業了,不必有身的行為。《菩薩戒經》,結罪是從念頭上結罪,所以菩薩戒難持,聲聞戒容易持,小乘戒。小乘戒論事不論心,這個人我恨他,我想殺他,但是我沒殺他,就沒有破這個殺戒的罪,一定要把他殺掉這才結罪。但是大乘不行,大乘你動心,我想殺他,已經破了殺戒。菩薩戒難持,菩薩戒論心不論事,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好持。學佛,小乘容易學,大乘難。佛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說得非常有道理,一般人真的疏忽了。

  這個習種性,我們學習不能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盡可能的提高警覺性。所以淨宗的修學,跟這些法門全不一樣,淨宗是他力法門,完全仰靠佛菩薩威神加持,不是自力法門。別教講的完全靠自力,知道自力之難。淨宗的修學就是提醒佛號,方便太多了,念頭才起,不管念頭是善是惡,善念三善道,惡念三惡道,總而言之,都是在造輪迴業,自己一定要曉得,念佛往生淨土,這叫淨業。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是淨業多,還是輪迴業多?如果這一想,淨業少,輪迴業多,那就麻煩了,我們的往生沒有把握。沒有把握,臨終助念就非常重要。臨終助念的那個緣,我們有沒有把握遇到很難說。能夠遇到的,那都是大福報,臨終有那麼多人助念,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所以一定要警覺到臨命終時不需要人助念,自己預知時至。

  我這一生當中看到、聽到的,四個沒有臨終助念。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走的時候沒人知道,那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倓虛法師在極樂寺開戒,修無法師在那裡往生,那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有十幾個人幫他助念,那是送他的,不送他也走了,自在!四十年前,佛光山隔壁有個小鎮,有一位在家的老居士(女居士),站著往生,沒人助念。她走的時候不告訴任何人,告訴人,怕家裡人擾亂她,不能走,不說。第四個是在美國舊金山的時候,甘老居士告訴我的,她的一個好朋友往生,坐著走的,坐在床上打坐,不知道什麼時候。因為老太太每天早晨起來做家事,給兒子、媳婦、孫子準備早餐,這一天早晨起來沒人做事情,所以兒子、媳婦覺得很奇怪,這老太太怎麼今天睡著了?推開房門一看,坐在那個地方,叫她不答應,一看走了,不曉得是幾點鐘走的。而且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都做好放在床邊上,還有遺囑交代得清清楚楚。至少三個月之前她曉得,要不然她怎麼做的?走得真自在!

  這些人為什麼能做到?沒有別的,真放下了。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這麼困難?沒放下,一樣都沒放下。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的病在什麼地方,要對症下藥。我們今天求,要像這些人一樣,求個自在往生,不能有依靠。有依靠的時候,萬一靠不住,怎麼辦?這個不能不想到。我們看到有些人是可以有依靠的,他不要,他走得自在,他走得很乾淨,一點都不麻煩人,讓別人給他處理後事。最近東北劉素青居士的往生,發心跟大家做個證明,她也有十年壽命不要了,表演一個歡歡喜喜、笑著走的,做到了,而且時間很短。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完全在我們自己的用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