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八六集) 2013/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一十三頁,倒數第二行:『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這是這一段後面的六句偈。在前面我們讀過《會疏》裡頭一句話,「雖在生死,猶如園觀」。佛經上有「生死園」,這是比喻。我們參考資料第五頁第二段,「生死界」,就是六道輪迴,「為凡夫好遊之所」,凡夫不想出去,喜歡在這個裡面。六道輪迴捨身受身,實在講是苦不堪言。這個地方同時,「又為菩薩遊化之所」,菩薩在這個地方現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緣成熟的,幫助他離開六道輪迴;緣還沒有熟的,幫助他斷惡修善,生三善道,避免三惡道。所以好比是園觀、花園一樣,用這個來做比喻。「往生論註下曰:示應化身」,示現諸佛菩薩、阿羅漢,「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這就是比喻,把六道輪迴比喻是生死園、是煩惱林中,「遊戲神通」。修行證果的人,行,在這裡頭遊戲神通;如果是六道凡夫,他在這個裡面受苦受難。《法華經譬喻品》有兩句話,「常處地獄,如遊園觀。」這是講菩薩,大菩薩,像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在地獄度眾生,就像遊園觀一樣,到地獄去觀光遊覽,用這個來做比喻。
我們看今天這一段偈頌,知土如影像,「如影像者,如物之影像。雖從實體生,而無實性」。像我們一個人站在太陽底下有影,影從人體、從光而生的,人體是因,光是緣,因緣聚會就有個假相,這個影像出現了。雖從實體生,而無實性,它確實沒有真性,沒有它的體性,是假的,它不是真的。這是說土,是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像影像。「《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現前我們這個偈子裡頭說的,「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實為甚深」。這是你有智慧,你看到真相。「如是正士」,就是像這樣的菩薩,這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深了佛土亦空」,這個我們在前面都學習過,佛土是指實報莊嚴土。因為同居土是六道,方便土是四聖法界,方便跟同居在一起就叫十法界。十法界夢幻泡影,為什麼?它是有為法,有生有滅。實報土沒有生滅,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它是不是真的?它也不是真的,它沒有生滅的現象,但是它有一次生滅,這一次的時間很長。為什麼它沒有生滅?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沒有生滅。為什麼他會有現相?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這是我們從上面一直學下來所看到的。
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所以他在四聖法界聲聞界,還帶著有習氣,就是見思煩惱的習氣,見思煩惱真斷了。聲聞在十法界這個法界裡面,他主要就斷習氣,習氣不在六道輪迴斷,在四聖聲聞界斷習氣;習氣斷掉,他就升等,他就不是阿羅漢,升成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是把見思煩惱習氣斷掉。往上再提升要斷塵沙煩惱,辟支佛要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掉,他升級,他是菩薩。菩薩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所以菩薩必須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斷掉,菩薩就成佛,十法界的佛。所以十法界的佛是見思煩惱跟習氣斷掉了,塵沙煩惱跟塵沙煩惱的習氣也斷了,斷乾淨了,他要斷的就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斷了,他就超越十法界。無明煩惱斷了,也就是轉識成智,他往生到哪裡?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人統統是無明煩惱斷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但是無明煩惱的習氣還在,就是起心動念的習氣。真的沒有起心動念,有習氣,習氣有厚薄不一樣。習氣沒有辦法斷,你一斷不就起心動念了嗎?起心動念就墮下去了,墮落了,所以他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地方大乘經上常講的,叫無功用道,跟十法界的修行不一樣,十法界確實有修有證,它那個地方沒有修也沒有證,要讓無始無明習氣慢慢自然斷掉。這是古人舉個比喻,什麼叫習氣。古人的比喻說,譬如酒瓶,酒瓶盛酒,把酒倒乾淨,裡面擦乾淨,確確實實一滴酒都沒有了,聞聞還有氣味,這叫習氣,用這個比喻作習氣。酒瓶的習氣能不能除掉?除不掉。用什麼方法?蓋子打開,放在那邊,放上半年、放上一年,再去聞,沒有了,就斷掉了。這叫無功用道,這是最上層的。
所以我們就知道,經上給我們講,實報土法身菩薩有多少個等級?四十一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都在實報土。這些等級怎麼分的?其實就是他帶的習氣濃淡而分的。剛剛去的習氣很濃,在那裡住得很久的習氣就很薄了,是這麼回事情。這四十一位,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說有,極樂世界是平等的,實報土都是平等的。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不平等?真平等。真平等裡面帶著習氣濃淡不一樣,所以分成四十一個階級,到四十一個等覺,只剩一點點了。那一點點叫什麼?叫生相無明。生相是現相,那一點點沒有了,相就沒有了。所以他生相無明一破,生相無明的習氣,那個東西破掉之後實報土就不見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上這句話說得好,「凡所有相」,沒有說實報土除外,經文上沒看到這句,實報土包括在其中,如夢幻泡影。換句話說,凡所有相,就是連實報土的相,實報土是報身,自己往生那裡也是報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別執著,也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非有非無。從自性上說,沒有;從報土上說,真有。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所以他們在境界裡頭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不談了,分別執著是十法界的,是四聖法界。
這個理、事我們都搞清楚了,我們現在所欠的功夫。功夫要在人事物裡頭去磨鍊,不是不接觸。接觸不放在心上這叫真修;接觸還動心,那就是習氣在接觸的時候起現行,起現行要用智看破。看破什麼?現行裡面就叫做持戒,清淨戒行,你能把它控制到;可是心裡有念頭,那叫習氣。必須要磨到什麼程度?磨到習氣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見思習氣、塵沙習氣。習氣沒有了,你的地位是辟支佛;現行沒有了,習氣有,是阿羅漢,這是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裡頭,有能力控制住現行是菩薩,菩薩有能力控制現行。十法界裡面的佛,這個境界裡頭分別的習氣斷了,習氣沒有了。見思、塵沙現行習氣斷乾淨,是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稱他為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什麼才叫做真佛?用真心叫真佛。他用阿賴耶,阿賴耶做到最高、最圓滿就是這個境界。向上,向上不用阿賴耶,不用妄心,轉八識成四智,上去了,脫離十法界。我們就知道,轉識成智是在什麼地位?其實轉識成智就在我們現前開始,到什麼時候圓滿?真的轉八識成四智?是十法界佛法界圓滿。佛法界圓滿,他就超越十法界,離開了。
十法界是一場夢,夢幻泡影,夢醒了,生到實報莊嚴土。實報土是佛土,是法身佛所現的,報身佛所住的,是法身現的,住在那裡是報身不是法身,法身沒有相。諸位要知道,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相,能現報身、能現應身、能現化身。所以法身是報、應、化三身的本體,都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遇到緣他就現身,一切剎土沒有例外的。釋迦牟尼佛的報土,華藏世界。盧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釋迦牟尼是在這個地球上應化的應身,法身稱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毘盧遮那什麼意思?遍一切處,它沒有形相,就是常寂光,光明遍照法界,無處不照,無時不照,它沒有障礙。這些理事、性相,我們必須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為什麼?學佛不論是哪個法門、不論是哪個宗派,你有真信心,你才能真相信,你的願才是真的,真信真願。這個沒有搞清楚,信願都還有很多疑惑在裡頭。那是什麼?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這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們信心十足。我們自己曉得自己的根性,根性是什麼?業障太重,情執太深,斷煩惱、證菩提對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算是非常幸運,我們遇到淨土,把淨土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法門對我們講非常管用,它帶業往生。帶業就是帶煩惱,它不是斷煩惱,但是它只帶舊業不帶新業。現前是新業,這個不能帶;昨天是舊業,可以帶。今天的業不能帶,現行是指今天。換句話說,往生那一口氣還沒斷是現行,那口氣斷了,現行就沒有了。最後一口氣是念阿彌陀佛,心裡很清楚、很明白,是求生極樂世界,你肯定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昨天犯的過失都沒有關係,那都能帶得走。這個法門真妙!所以這個法門才真正能普度釋迦牟尼佛末法往後九千年的眾生。釋迦的遺教到今天,哪一部遺教最重要?就是這部經,這部經管用。其他的經雖然好,要斷煩惱,斷不了就去不了,不能成就。於是我們死心塌地,就在這一部經上,念念不捨。
「現偈」,現前這一段經文裡面說,「了知佛土亦如影像」,知土如影像,「如是智慧實為甚深」,我們所說的這一段,這是很深的智慧,為什麼?許多人不相信。有幾個人真聽懂?有幾個人聽了真正相信?這人有智慧。他聽不懂他不相信,聽得懂也不相信,這是什麼?這是他沒有智慧。下面說,「如是正士」,這句話是指著現前到極樂世界來參訪阿彌陀佛的這些菩薩,正士是菩薩,「深了佛土亦空」,他們有很深的智慧,他們明瞭佛土亦空,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如夢幻泡影,他們知道。知道怎麼樣?知道,「恆發弘誓心」。「弘誓」,弘深的誓願。「復從願起行」,就是又能夠從願起行,他真幹。極樂世界是夢幻泡影,我要不要去?我要去,那些法身菩薩們去,我也要去。你要不去,那再告訴你,這個六道輪迴也是夢幻泡影,你在六道裡頭也要搞夢幻泡影的事,這個事很辛苦,愈迷愈深;到極樂世界很快樂,愈來愈覺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才真正下定決心我應該如何選擇,這就對了,不能不知道。不要認為極樂世界是夢幻泡影,算了,別學了,那你就是沒有智慧,你大錯特錯了。到什麼時候不是夢幻泡影?入常寂光就不是夢幻泡影,完全是真的。常寂光是妙覺果位,等覺上面妙覺,妙覺就入常寂光,跟常寂光融成一體,這是究竟圓滿。好不好?好,應該要回歸常寂光,在常寂光裡得大自在。
常寂光裡面的法身佛能現實報土。現實報土為什麼?度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幫助他們成就。這個現土就等於說建道場供養他們,他有能力現報身佛、現報土。有能力現方便土度聲聞、緣覺跟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大乘裡面的三賢菩薩。三賢講別教,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為這些人現方便土,為六道眾生現凡聖同居土,隱現自在。法身呢?法身如如不動。用什麼教化眾生?用報身、用應身、用化身。度無量無邊眾生,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實無眾生可度。為什麼?夢幻泡影,夢中佛事。他所現的身,即使現的化身、應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住了八十年,應身。前面跟諸位報告,虛雲老法師朝五台山,生病的時候遇到乞丐,兩次生病兩次遇到這個乞丐照顧他,把他病治好。乞丐跟他住了一個多月,病好了,乞丐不見了,文殊菩薩的化身。化身時間短,一個月、半個月他就好了,他的身就留一個月、半個月,事情完了,身就不見了。應身時間長,應身到這邊來投胎,跟這邊眾生一樣,住世幾十年。他們住世不是壽命,他沒有壽命,他們是眾生的緣,有緣多住一段時期,沒有緣少住一段時期。什麼緣分?當機的緣,就是根熟的眾生,幫助他們證果、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緣成熟了,幫助他,這個人真正念佛往生了,這都算是根熟眾生。佛菩薩決定不會捨棄,你條件成熟了,他不能不度你。我們跟阿彌陀佛的緣非常深,不非常深你遇不到這個法門,遇到了你不相信,遇到了相信、喜歡、熱愛這個法門,決定想求生就是緣深,在這一期,這一次這個生命的這一期,決定得佛來接引。這個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不行。
我們能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比我們上一代的難。上一代的人厚道,說了他就相信。我們這一代人受科學薰習,也就是說受科學的影響,科學第一個是叫你懷疑,沒有叫你去相信的。我們從很深的疑惑,變成很深的相信,這個太難得了。我從小,要讓我相信一樁事情就非常困難。所以我二十多歲在公家機關裡面服務,我們那個機關裡面有三百多人,上上下下的,我在這個機關是有名的叫老頑固。年齡不大,二十幾歲,叫我做老頑固,也就是說很不容易把我說服。我還有點辯才,有很多歪道理。到我學了佛,我們那個班上原本都是信基督教的,很多信基督教的,我學佛之後,有一次我一個同事,朋友,偶然的談話他就提醒我一句,他們叫我老徐,他說老徐,你有沒有發現到,我們最近這一段時期,我們那個團體裡面很少人談基督教了。我沒注意到,我說為什麼?你信了佛,大家都說佛要是沒有真的東西,你不可能相信。這是真的。你看,不知不覺就影響這個團體,至少他們不敢輕易批評佛教。因為我不是輕易能夠相信一個宗教學說的,很不容易。我一定是存這個念頭,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徹底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才下斷語,信還是不信。
我相信淨宗,你看當年懺雲法師勸我,我沒接受;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苦口婆心,跟我講過好幾遍,我也沒接受。我怎麼接受的?講《華嚴》、講《法華》、講《楞嚴》,發現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到末後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非常驚訝。普賢菩薩發願,文殊菩薩發願,在《華嚴經》末後第二卷裡頭,我看到了。然後回過頭來再觀察我已經講過的,真正叫囫圇吞棗講的,善財五十三參我也不知道我怎麼講過去的。五十三參上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淨土法門在第一參,吉祥雲比丘代表,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善財童子頭一個參訪他,頭一個意義很深,先入為主。善財童子主修什麼法門?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淨土,主修的。再看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五十三參圓滿了,圓滿在極樂世界。這是文殊、普賢兩位大士發願求生淨土,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讓我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認真去看一遍,看出來了。真正根深蒂固,一絲毫懷疑沒有了,是看到夏蓮居的《會集本》、看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這兩個人是來度我的,我可以這麼說,不是這兩個人,我的信裡面還帶著有疑惑。最近五年,我看到一些科學家的報告,完全明白了。這個明瞭,經上講的,不是證悟,是解悟。但是這是個正確的解悟,不是錯誤的,要用念佛的功夫,要用看破放下來契入,才能入這個境界。
恆發弘誓心,四弘誓願。又能從願起行,真修,這叫究竟菩薩道。「究竟者,至極」,這叫究竟,「決定於最終之極處。菩薩道者,圓滿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薩大行」,這裡括弧說(即六度),「名為菩薩道,亦即菩薩行」。我在這個地方把即六度改成信願持名,六度是菩薩道的通途,普通的道路,信願持名是菩薩道的捷徑,最近的一條直路,比六度來得快,比六度穩當,比六度果殊勝,超過六度很多。我們信願持名是菩薩道,信願持名是菩薩行,所以我們專講這部經、專弘這部經、專修這部經,一句佛號圓滿包括六度。「如是諸正士,智願雙備,行解俱優,故皆具足功德之本」。這些法身菩薩個個都是明心見性的,他們到極樂世界來參學,我們現在講來訪問、來學習。他們的智慧、他們的願力統統具足,他們的行、他們的解都是一流的,所以說具足功德之本。「具者具有。諸功德本,指一切功德之本源」。一切功德之本源是什麼?下面是念老依據經論為我們做詳細解釋,這都是非常難得的。
「《勝鬘經寶窟》」,《寶窟》是註解,裡面說,「德者,得也」。這個道德的德跟得到的得,古時候通用。「修功所得」,叫做功德。功是功夫,你修行有功夫,從功夫裡面所得到的這叫德,沒有功夫不叫德。「本者,本源。本源者,眾生本具之佛性」。人人皆有,個個不無。「《圓覺經》云:本源清淨大圓鏡」,就是大圓鏡智,本源清淨大圓鏡智就是自性。「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所以稱作大圓鏡智。「裴休《圓覺略疏序》曰」。裴休,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個簡單的介紹,第五頁,唐朝時候的宰相,他學禪開悟了。換句話說,以宰官身,就是現在講公務員,他是法身菩薩,跟惠能大師一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容易。他在《圓覺略疏》,《圓覺略疏》是宗密大師的,序文是他寫的,他在這個裡面寫的,「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圓覺是眾生的本源,就是心地。「又本者本極。法性之理體,為法之根本窮極,故曰本極。《法華玄義》曰:本極法身,微妙甚深。由上可見,本者眾生之本心也,實際理體也」。在我們本經稱三種真實,三種真實第一個真實之際,就是實際。真實之際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是本源,這就是佛。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佛這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本覺,本來覺而不迷。所以《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千真萬確,一點都不錯。現在為什麼變成眾生?是我們迷了。迷什麼?迷失了自性。我們有自性,現在變成不知道。自性是真心,迷了以後就是妄心,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大家一定要記住。覺悟的時候叫真心,迷了的時候叫妄心,迷悟是一不是二。並不是說是兩個心,不是的,一個。怎麼迷的?為什麼迷的?沒有原因。這個問題是大問題,《楞嚴經》上有討論這個問題,富樓那尊者提出,釋迦牟尼佛詳細解答,告訴我們它是怎麼回事情。一念不覺,不覺就叫妄心,覺是真心,覺心一念不覺了。為什麼不覺?沒有理由,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沒有理由,告訴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有原因、有理由,那就不能叫妄心,應該另外立一個心,妄心不是真心。這個事情,現在科學家逐漸逐漸向佛法接近了。科學家也實在是不容易,把物質現象搞清楚了,跟佛說的完全相同。物質從哪裡來的?相由心生,相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念頭變現出來的,心就是念頭。所以先有念頭後有物質,物質是從念頭產生的,這科學家發現了,一點沒錯。那念頭從哪裡來的?再追,現在科學家還沒搞清楚。我們相信科學不斷在進步,精密的儀器日新月異,可能再有十年,我相信不超過二十年,念頭是怎麼一回事情也會搞清楚。
念頭從哪裡來的?佛法講,佛法講阿賴耶的三細相,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轉相就是念頭。物質現象是從念頭生的,念頭從哪裡來?念頭是從業相生的。業相是個波動的現象,這個波動現象從哪裡生的?是一念不覺。一念覺,它就沒有了,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覺了,它應該還存在;覺了它就沒有,像作夢一樣,夢醒了就沒有,痕跡都找不到。所以一念覺悟之後,這個不覺的現象沒有了,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上這兩句話,我們相信三、五十年之後全部證明了,那個時候佛法不是宗教了,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相信這種高等的學問學習的人會愈來愈多,會給地球上的眾生帶來安定和平、幸福美滿。為什麼?般若智慧現前,把眾生本源心地找出來了,讓大家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個信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是永恆不變的。
《法華經玄義》裡頭說:「本極法身,微妙甚深。由上可見,本是眾生的本心」。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來之前,我們的老祖宗已經知道了,老祖宗說出本性本善。這個意思,後人為小朋友編教科書,編這個《三字經》,就把這個意思寫在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本性本善在佛法裡頭應對,《華嚴經》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本性本善的意思。佛是最善,善心善行達到究竟圓滿,這叫成佛,沒有絲毫不善。我們應該要知道的,佛,不是釋迦牟尼佛專利的,也不是阿彌陀佛專利的,每個眾生都是。每一個眾生都有真心、都有本性,沒有本性,沒有真心,你從哪裡來的?所以性叫本性,心叫本心,本是根本。這個地方講眾生之本心,我們自己的本心。「實際理體」,實就不是假的、不是虛的,它是實際的理體,它是真的。「本極法身」,本達到極處就叫法身。法身沒有相,法身無相,法身無不相,無不相它能現相。惠能大師開悟,明心見性,他見到本了,本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二十個字,形容我們的本心,我們的真心是什麼樣子。第一,「本自清淨」;第二,「本不生滅」,不生不滅;第三,「本自具足」;第四,「本無動搖」,自性本定。真心沒有動搖,妄心有動搖。你看我們的念頭,前念滅後念生,這就是妄心。真心如如不動,所以佛教導我們要修定。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修什麼?全是修定。定是什麼?定是我們的真心。什麼時候你心不動搖了,那就是真心現前,真心肯定具足前面所說的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本自具足。最後,能大師說一句話,「能生萬法」。它無相,能現相,能生萬法。整個宇宙都是從它而生的,離開它沒有宇宙,離開它也沒有我們自己,它是宇宙的根本,是萬法的根本,是生命的根本,是我們自己的根本。底下說一句,「亦即真如實相也」。在佛教裡也稱它叫真如,也稱它作實相,實相是真相。
「具諸功德本」,所以它能生萬法,「窮盡心源,安住法身,入諸法實相也」。入諸法實相,這是究竟圓滿。諸法實相,在淨土宗裡面稱它作常寂光淨土。四土,常寂光、實報莊嚴,下面,方便有餘、凡聖同居。凡聖同居土是六道輪迴,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合起來叫十法界。這十法界是生滅法、是有為法,《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就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夢幻泡影;往上去是佛土,佛所住的、法身菩薩住的,條件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的人,他們住實報土,他們不住十法界。實報土,前面我們說過,實報土的人沒有生滅。實報土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應該說無始無明習氣是緣,因為這個緣,感得諸佛如來在常寂光裡面現實報土、現報身,來幫助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幫助他們把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他們也回歸到常寂光,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是真的,可不是假的。這是佛法講到究竟圓滿,純真無妄。這就是經上一句話,「具諸功德本」,意思就是窮盡心源。研究,追根究柢,窮盡心源就是追根究柢。安住法身,就是安住在常寂光。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常寂光。常,永恆不變;寂,清淨寂滅;光,光明遍照。常寂光遍照法界,我們在常寂光裡面。因為我們在常寂光裡面,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佛全知道,我們真想往生,佛立刻就來接引,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沒有距離,就在當下。當下我們沒有發現他們,是迷,是煩惱,是業障障礙住。我們能夠把煩惱、障礙除掉,覺而不迷,你就看到了,你就見到阿彌陀佛,你就見到極樂世界。
「菩提」是梵語,《安樂集》上說:「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是覺悟的意思,圓滿的覺悟稱為菩提,圓滿的覺悟就是無上佛道。「修勝菩提行」,這些菩薩,勝是殊勝,念老下面解釋,「修習殊勝無上佛道之行。與上句聯讀,則從根本智而差別智,從文殊之大智,而起普賢之大行」。這個在我們偈頌裡面,把這個句子連起來,「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具諸功德本是根本智,修勝菩提行是後得智,這就是從文殊之大智落實到普賢的大行,文殊的圓滿智慧表現在普賢菩薩日常生活當中。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文殊菩薩表的是看破,智慧看破,就是看出事實的真相;普賢菩薩的大行是教我們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一切行,穿衣吃飯、言語造作,都是菩薩的大智、大德、大行,是自然的,沒有絲毫造作。
普賢的十願,剛才說了,是自然的。自自然然「禮敬諸佛」,諸佛是什麼?一切眾生。諸佛裡頭說的過去佛,已經成佛了;現在佛,現在證得佛果的;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所以諸佛裡頭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這些人全是一些未來佛,連蚊蟲螞蟻,十法界的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統統是未來佛。普賢菩薩的禮敬是平等法,既然是未來佛,所以他心目當中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是平等的,要修平等的禮敬,沒有差別。這個不是出於做作的,是自然的,為什麼?智慧起作用。智慧見到了,落實在生活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是這個樣子,不會有差錯。如果有差錯,那就不是真智慧。文殊菩薩代表圓滿的大智,普賢菩薩代表圓滿的大行,就是智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做到了。第二,「稱讚」。稱讚有差別,因為會影響到眾生。如果負面的也稱讚,人就學壞了。所以稱讚與性德相應的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不稱讚。哪些是性德?淨業三福是性德,三皈五戒是性德,十善是性德,六和是性德,十波羅蜜是性德,普賢十願是性德,與這些相應的讚歎,與這些相違背的不讚歎,也不批評,也不毀謗,不讚歎就是。表現在普賢菩薩身上,普賢菩薩讚歎一切善法,你造惡不批評你,希望你自己慢慢覺悟、慢慢回頭,大德,大智。
「廣修供養」,廣修供養是平等的。平等供養是什麼?看他需要。他需要多,供養多一點;他需要少,供養少一點,這是標準。供養不是平等的,需要不一樣。不需要的時候,就不需要供養。但是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財物有多少分量不等,法供養要平等。但是法供養也要看接受的人智慧程度,他是菩薩,以大乘供養;他是聲聞緣覺,用小乘供養;他是人天,用倫理、道德、因果供養,不一樣。法要契機,他才得受用。這些統統是真實智慧,是本。在作用的時候是權智,就是後得智,差別智。根本智也叫實智,實實在在。後得智,善巧方便,就是活用,它不是呆板的,叫差別智,叫權智,權巧方便對人、對事、對物。今天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在地球現前這個階段,眾生需要什麼,我們就布施供養。從總的來說,一切眾生迫切需要的是破迷開悟。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科學跟哲學都是研究這一門的學問,把宇宙的奧祕把它解開,讓我們的想法看法得到正確、純正,對於人事物沒看錯,沒有看偏、沒有看邪,正知正見,這個重要。佛陀的教育就幹這樁事情,幫助我們認識宇宙。講得最詳細、最有系統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給我們講宇宙,就是佛法裡面的天文學;世界成就,專門講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世界。你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心是定的,你沒有雜念,你沒有妄想。為什麼?都清楚,都明白,心就定了,定生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你才能行普賢行。普賢行是法身菩薩所修的,法身菩薩所表現的。
接著,「懺除業障」。菩薩的業障已經懺除了,可是眾生有,十法界的眾生業障都在。佛慈悲,佛修懺悔是教化眾生的。怎麼懺悔?你看菩薩怎麼做,你就向他學習。換句話說,普賢這個十願是自然的,是從法性裡頭流出來的,是性德,圓滿的性德,是教化法身菩薩的,法身佛教化法身菩薩所現的,這是究竟圓滿的修法,懺悔業障。這個四條是修學的大根大本,往後那是積功累德。「常隨佛學」,我們的學習要以佛為標準,佛是智慧、福德最圓滿的人,我們常常跟他學,決定沒有錯誤。佛心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的心是亂的。佛心清淨沒有染污,佛心平等沒有高下,佛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那是真心,真心生智慧。我們這個心染污、分別,它起作用生煩惱。煩惱是什麼?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生這個。現在這個社會,一些人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是造業。實際上他是真錯了,幹損人的事情怎麼會利己?沒這個道理!利益別人才真正利益自己,傷害別人怎麼可能利益自己?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句話參透,損人決定不利己,利己一定要利人,利益眾生,你自己才能得到利益。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真正善知識,看我們年輕的人命不好,所謂命不好,命中沒有富貴,沒有富是沒有財富,沒有貴是沒有地位,而且還短命,壽命不長。老師教我,這三種病都是過去生中帶來的,世間富貴人,具有財富的,前生財布施多,喜歡布施,這一生得大富;前生肯幫助別人,利益眾生,今生得大貴,在社會上做大官,有很高的地位,能利益一切眾生;過去生中喜歡放生,愛惜生命,照顧貧窮,這一生得健康長壽。所以三種布施是因,三種果報一定得到。布施財,一定得大富;布施法,一定得聰明智慧;布施無畏,一定得健康長壽,有因有果。不種因,哪來的果?欺騙別人,掠奪別人,想盡方法把別人所有的變成自己的,這是什麼?這是偷盜。無論用什麼手段,不正當的手段你所得來的都叫偷盜,哪有致富的道理?不可能。所以我們細心去觀察,看到佛所講的,跟現實裡面都能夠對照,那這就是真理,就不是假的。我們要走正道,跟佛學習。佛勸我們布施,我們盡心盡力布施,就是圓滿功德。財布施得財富,得到的財富再布施,不要去積財,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的財源源源不斷而來,不要去想這些,自然來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要把文殊之大智,從我們自己身上起普賢的大行。
「而普賢大士之德,端在導歸極樂。」這句話好!這一句話非常重要。《華嚴》末後善財五十三參,最後一參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是誰?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頭一個提倡往生淨土的就是他。在我們中國,慧遠大師,東晉時代。要在我們娑婆世界,普賢菩薩。還有一個更早的,大勢至菩薩,那是法界初祖,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這是最早的。
「受記,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這跟在佛的身邊,接受佛的教誨,佛告訴你,將來在什麼時候、在什麼世界,你會在那邊作佛,在那邊度眾生,佛預先告訴你,這叫受記。說的話是真話,到時候一定兌現,不是欺騙你的。「因具上述之智慧」,你具足前面所說的智慧,「誓願,與諸妙行」,你真做到了。妙是妙什麼?妙是不著相,行是真幹,真幹不著相,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叫妙行。「故必得佛之受記」,你一定會得到,「而圓滿佛果」,到時候你一定證得。「故曰受記當作佛」,你接受佛陀的教導,認真努力學習,依教奉行,將來決定成就。
「《淨影疏》曰:舉彼智行,記必成佛」。彼,是這些菩薩們,到極樂世界來參學的,這些菩薩們有大智慧、有德行,所以佛普遍給他們授記,將來必定成佛。「彌陀此偈中首二句是智願,中三句是所修勝行,末句受記成佛是所感之妙果。」彌陀說的話,說得很詳細,說得很多。但是佛所說的可長可短。像釋迦牟尼佛成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什麼樣子?釋迦說得非常詳細,說得很清楚,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佛成佛的報告,他所見到的諸法實相,給我們做詳細報告。這個經的分量太大了,龍樹菩薩在龍宮上看到的,佛在定中所說的,二七日中講《華嚴》。人間二七日,在如來的定中時間很長很長,這說明時間不是真的,時間可長可短。龍樹菩薩看到這個經文,分量多大?他說「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部經要把它搬到我們地球上來,裝不下,容納不下。所以他就看中本,中本還是太大,我們地球上的人不能接受。最後看小本,小本有十萬偈四十品,他就把這個帶回來,流傳在我們這個世間的《華嚴經》。就等於大本是《四庫全書》,中本是《四庫薈要》,小本是《四庫》的目錄,目錄提要。我們流傳的《華嚴經》,目錄提要。而目錄提要還不全,傳到中國來的,這個一半多一點,稱為略本。細說,詳細報告。六祖惠能大師是簡略的報告,內容完全相同。換句話說,惠能大師的五句話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濃縮就是這五句,不增不減。很不容易!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這一生有幸能遇到,能遇到淨土法門,一生成就有指望了!好好努力,將來個個都有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