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三集)  2013/7/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3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六百一十三頁倒數第二行,末後兩句看起 :

  「又《淨土修證儀》云: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十乘理觀,我們學到第三,現在我們看第四,在參考資料第十三頁。「四、破法遍:破法遍者,謂以三觀能破之法」,三觀是能破,是屬於方法,「遍破諸惑」,遍是普遍,能夠破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叫諸惑,這三大類。「藏通二教但用空觀,破見、思惑,不得言遍」,因為還有塵沙、無明沒破。用空觀只能破見思,譬如阿羅漢,阿羅漢知總相,不知別相,總相就是空相,萬法皆空,這是總相;萬法皆假,那是別相。所以,阿羅漢知道一切法的本體是空的,但是這一切法怎麼生起來的,到底怎麼回事情,這個他不知道。所以他只能夠斷見思,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也不錯了,雖不能遍,但是六道輪迴總算是超越了。這在佛法裡面是小成就,不是大成就。

  「別教」,別教是大乘,藏教是小乘;通教是大乘的初階,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別教是大乘,不通小乘,「先以空觀破見、思」,這個跟藏通用的方法一樣,先破見思。「次以假觀破塵沙惑」,知道一切法都屬於生滅法,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都是生滅現象,有生有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就是生滅法。所以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我們看到所有的現象,六根所接觸到的,乃至於意根的想像,都是假相。假相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見到,六根接觸不到,而是接觸到這些假相糾纏在一起產生的相似相續相,是這麼回事情。大乘菩薩知道相是假的,所以對於一切現象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大乘菩薩。再進一步,「後以中觀破無明惑,無明未盡,亦不得言遍」,換句話說,真正遍破諸惑,一定是出離十法界了。小乘是初果、小果,破六道輪迴,出六道輪迴。大乘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這個才叫遍;沒有超越十法界,不能叫遍,無明未盡,他出不了十法界。

  天台家是用什麼方法?用圓頓教的三觀。你看,大乘,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難,真難!「圓頓教三觀,秖在一心」,一心三觀,三觀沒有先後次第,這叫圓教、頓教,這是大乘教裡面到登峰造極。圓頓教的人我們叫他做上上根人,下面還有上中下,上根是別教,中根是通教,下根是藏教,是這麼分的。上上根人用一心三觀,圓頓教的三觀,祗在一心,這個祗是僅僅的意思,就在一心。「心空」,為什麼說心空?心沒有任何現象,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就是說沒有思惟、想念,沒有這個現象,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沒有,也沒有自然現象,佛不得已用一個空字來形容它。它在哪裡?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離了體,一切法不能建立。這個空不能當作無講,不是無,只是沒有這三種現象,稱它為空。它有,所以叫真空妙有。怎麼有?它能現現象,它遇到緣,能現物質現象、能現精神現象、能現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都是它所現的。心上確實沒有這些東西,它又能現這些東西。整個宇宙,在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心現的,心的體是空的。

  心空,「一空一切空,即諸法皆空,空則三惑俱破」,三種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統統破了。真不好懂!我們面對著電視機的屏幕,還用這個來做比喻,把電視機的屏幕比喻作心,心空。電視機屏幕上的現相這是假,這是假相,假相沒有離開真空。那我們想,屏幕上有沒有現相?屏幕上決定沒有現相,但是屏幕能現現相,正在現現相的時候也是沒有,我們深深體會到這個道理。現在頻道打開了,我們看到的相,屏幕上有沒有這個相?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這就妙!它真的沒有,它是真的能現,雖現還是沒有。空就是假,假就是空,空假是一不是二,你在這兒看出來,這個才叫妙,這個境叫妙境。妙境現前,三種惑都斷了,你在這個境界裡面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雖然很清楚,你不會起心動念,你沒有分別執著,這叫佛知佛見。凡夫呢?凡夫著了相,迷了,這個人在這裡,那個人在那裡,我都認識他們,就著相了。佛看得清楚,不著相,知道什麼?在相上見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凡夫在這裡見不到,我們見到是好像有相,他見到的是無相,無相就是我們見到的有相。我們不知道真相,真相剎那生滅了不可得。所以圓頓教的人心空。

  那「心假」,「故一假一切假,即諸法皆假,假則三諦皆立」。三諦是什麼?真諦、假諦、中諦,真是從體上立的,假是從相上立的,中是從作用上立的,所以用中。佛法用中,中國儒家也主張用中,中庸之道。但是中國儒家用中庸之中,他那個中沒有離開,所以這是世間的中道。為什麼?他起心動念沒離開,分別執著沒離開。佛法用中,是起心動念放下了、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完全不一樣。放下分別執著就超越六道輪迴,放下起心動念就超越十法界。儒沒有辦法超越,他也用中,不能超越;佛法用中,超越了,心裡頭痕跡都沒有。這是儒跟佛雖然統統講用中,世間聖賢用中跟佛菩薩用中不一樣。所以曉得心是空的,心是假的,這個假是怎麼樣?心裡面出現很多假相,是這個意思。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假,萬法是假,心是真。真裡頭能現假相,雖現假相,於真絲毫沒有妨礙,這叫妙,這叫不思議境界。假則三諦皆立,真諦、假諦、中諦三諦皆立了。

  「心中故一中一切中」,這個裡頭有《華嚴》的教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即一切,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諸法皆中,中則無惑不破,無理不顯,故名遍」。三種迷惑都破了,見思煩惱放下了,塵沙煩惱放下了,無明煩惱放下了,這是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這個境界現前,他超越十法界了,他住在哪裡?住在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見到佛的報身。惑破了,理顯了,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現前了,這叫遍。「若上善巧安心,惑破理顯,不俟更破」,再沒有破的了,叫破法遍。「由未安故,故須此破法遍也。」這是說,上面講的第三,「善巧安心,惑破理顯,不俟更破」,他就成佛了,他就不需要破法遍,他在善巧安心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為心沒有安,由未安,心沒有安需要用破法遍,心要安了就不需要了。

  底下括弧是註解,三諦皆立,真諦、俗諦、中諦統統建立,這個建立是佛菩薩為教學方便起見而建立的,建立的都是暫時的,也不是真的。就像我們行路指路牌子一樣,指出我們這個方向,我們要往北京去,這個牌子指出從這個路走可以到達北京,一路上都有指路牌。佛的這些經教就是指路牌,指到哪裡?指到明心見性。所以指路牌,沒有見性的時候管用,見了性的時候就不需要了。這意思就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對於佛法不要執著,佛法不是真的,執著佛法就變成病,就大錯特錯了。

  下面第五,「識通塞」,通是通達沒有障礙,塞就是有障礙。現代的交通,你看上下班的時候道路塞車,塞就不通了。什麼是通,什麼是塞,我們得認識它。通就是通達,「菩提、涅槃、六度等法,其性虛通」,這是通的,「而能顯發實相之理,皆名為通。塞即蔽塞,生死、煩惱、六蔽等法」。這個六蔽,後面有註解,在這一段後面有註解,我們把註解念一念。「六蔽者」,第一個「慳貪」,這是蔽。用什麼來通?布施,布施就是度慳貪的。所以布施波羅蜜圓滿,什麼時候圓滿?你慳貪的念頭斷掉了,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慳貪的念頭還有,你還要修布施波羅蜜。為什麼?這六種蔽是六種病,佛開的是六種方子,要治我們的病,這個必須要知道的。我們布施的目的是在哪裡?度慳貪的,把我們心裡頭慳貪煩惱化解掉。

  佛教有世界公用的教旗,教旗裡頭有六種顏色,第一種藍色,表布施波羅蜜;第二種黃色,表持戒波羅蜜;第三種紅色,表忍辱波羅蜜;第四種白色,表精進波羅蜜;第五種是金色,表禪定波羅蜜;第六是這五種顏色混合在一條,般若波羅蜜。前面五樁都是有相,是事,般若是理、是智慧。布施裡面沒有智慧不能度慳貪,有的時候還增長慳貪。我為什麼要布施?這佛說的,愈施愈多,原來財是這麼來的。我為什麼布施?是為了得更多財富。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不是不能得到,真能得到,但是你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財富在六道輪迴裡頭有用,出了六道就沒用了,就不需要了,所以你出不了三界。三界裡頭說老實話你只在欲界活動,色界就不需要了,無色界更不需要,何況出輪迴!所以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要知道,欲界眾生,你輪迴,六道輪迴的範圍,天只是欲界天,色界、無色界沒分,這個不能不知道。

  欲界天,很多人實在講都在下面兩層,四王天跟忉利天。為什麼?夜摩以上要有一點定功,這個定叫未到定,他修禪定,功夫不夠。我們說禪定,一百分是滿分,他只有三、四十分,不及格。但是在欲界也能提升,到欲界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第六層,愈往上去定功愈深,欲望愈淡薄。真正修成了初禪,他就到色界了,欲怎麼樣?欲就完全控制住了,他不是滅斷,是伏斷,定功伏住欲望,欲望有,不起作用。也就是說明,夜摩天的定功就能把欲望控制住,伏住一些。欲望決定不是好東西,清心寡欲,這個人幸福、快樂。寡欲是什麼?他煩惱少,不是沒有,少、輕,煩惱輕,智慧長,他比別人聰明,他沒有欲望。欲望五大類,財色名食睡,他都能放下。真正修行、真正佛弟子,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他就一切都通達,他就沒有障礙。障礙從哪裡?都是欲望來的,沒有欲望,人家障礙你不了。

  下面,第三「瞋恚」,第四「懈怠」,瞋恚用忍辱波羅蜜,懈怠用精進波羅蜜,「散亂」用禪定波羅蜜,「愚痴」用般若波羅蜜。你看看,六波羅蜜就對治這六種根本煩惱,大乘菩薩主修的六門功課。塞,蔽塞,生死是蔽塞,煩惱是蔽塞,六蔽,六蔽就是講的慳貪、破戒到愚痴,這是六蔽。「其性昏暗」,它的性質是迷惑、是暗鈍,「以能蔽塞實相之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永遠不能明瞭,它不能顯發,所以叫它做塞。「若一概言之,如前破法遍中所破諸惑為塞,能破之法為通」。前面三觀是能破之法,通,空觀、假觀、中觀。這個,在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之處,言語造作之時,要提得起空假中,為什麼?破你的執著、分別、起心動念。

  教下,尤其學天台的,他用這個功夫,功夫用得真正得力,他就得三昧了。然後再從三昧裡頭開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有大徹大悟,很多等級,如果沒有到徹悟,出不了六道輪迴。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念佛人不用空假中,念佛人用一句佛號。可是我們煩惱習氣重,常常把佛號忘掉,在見色聞聲,六根對著六塵境界,佛號提不起來。提不起來怎麼樣?他打妄想,妄想裡頭你冷靜去注意一下,他起貪瞋痴慢疑。眼見色,稱心的就起貪愛,不喜歡的就討厭,這生煩惱,眼見色生煩惱,這是凡夫。如果眼見色,真正是念佛人,他生什麼心?阿彌陀佛。這個通,這個不生煩惱,比十乘理觀還要簡單、還要容易,效果比它還要殊勝。念佛法門之妙,妙不可言!我見到一切人都生阿彌陀佛,我聽一切音聲全是阿彌陀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人。這個通塞在念佛人講,這一句佛號全通了,這一句佛號要沒有了,統統都塞了,就堵塞了。

  念佛人念的時間很久,念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都還沒有消息,什麼原因?他走的路時常堵塞,沒通。怎麼辦?追頂念佛,黃念祖老居士往生之前的半年給我們做了榜樣。追頂是什麼?一句接著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不要中斷,這叫追頂。一天念多少聲?念老給我們演的是一天念十四萬聲,追頂念佛。這種方法是不讓妄念、煩惱夾雜在裡頭,你一句接著,它沒辦法夾雜在裡面。這是精進念佛,特別是在臨命終時,自己身體不好,決定求生淨土。平常我們採用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最適當不過,用他的方法。他的方法非常簡單,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人家給我們表演,三年成功了。

  鍋漏匠這個人《影塵回憶錄》裡頭記載得很清楚,一生生活非常艱苦。幹鍋漏匠這一行,就是補鍋補碗的,現在這個行業沒有了,抗戰時候有,我小時候見過。我們住在農村,大概一年補碗補鍋的會來兩次到三次,他挑著個擔子吆喝著,非常辛苦。補一個鍋、補一個碗只有一、二個銅板,那多辛苦。四十多歲了,真正叫走投無路,他什麼都不會。跟諦閑法師有緣,小時候在一個村莊長大的玩伴,現在看到諦閑法師出家了,他很羨慕。為什麼?有地方住,有吃有穿的,什麼都不要操心,不愁,他非常羨慕,一定要出家。出家,年輕可以,四十多歲不行了,連五堂功課都不會,寺廟裡怎麼能住?

  所以諦老到最後給他想了個方法,給你剃度,不要住廟,住廟,沒有一個人看得起你,你會很難過。到鄉下找個破廟,沒有人住的,那個時候鄉下農村裡頭有些小廟沒人住,荒廢在那個地方,找這麼一個廟,讓他一個人住。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念這一句,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這種修行的方法,對他一絲毫的壓力都沒有,就這一句佛號,一句接著一句念,三年,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閑老法師替他辦後事,你看人家多大的本事!我們用什麼眼光看他?我們看他那是菩薩再來,為我們末法眾生現身說法,就這樣子行,能了生死、能出三界,不但出三界,他超越十法界。十乘理觀,修這個法門未必能出得了輪迴,他有本事出十法界,就單單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一點都不假。這個人去我們不遠,抗戰之前的事情,我們應當要記取的。

  我們再往下看,「若別途言之,於能破觀法復起愛著,亦名為塞」。這就是我們換句話說,於能破觀法,前面是講破法遍,在能破的時候又起了貪愛,還是塞,還是不通。「所謂於通起塞」,這個塞要破,這就是講識通塞。你是用通的方法,但是通現在遇到堵塞。有沒有?很多。為什麼許多修這法門不能成就?就是修法的時候遇到了塞。譬如錢財,你沒有經手過錢財沒有覺得,你天天掌管錢財,道場裡面有收入的,你起了貪心,這就塞了,這堵塞了。這個道場裡面信眾很多,你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塞了,你沒有用清淨平等心看待,清淨平等被堵塞了,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你要認識清楚,那個塞了趕快怎麼樣?趕快把它搞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門」,讓你檢點破法遍,「令於塞得通,於通無塞,故名識通塞也」。

  你要認識,你在菩提道上,雖然沒有走錯路,沒有走偏、沒有走邪,但是你被堵塞了,你不能前進。好像開車,是開在高速公路上,一路塞車,你要有辦法把這個塞打通。換句話說,塞都離不開名聞利養,都離不開七情五欲。是在正法道路上,正道上遇到這個了怎麼辦?如果這個塞不能打破,這個塞會叫你再一次的六道輪迴去轉一圈。這個事、理我們看得很清楚。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反省,我這一生要不要求生極樂世界,要不要去見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學習?要考慮這個問題。真要去,真要去這邊所有的堵塞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七情五欲要放下。要用什麼心?要用清淨平等覺,要用這個心。

  最初的時候,用清淨心,清淨心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不起執著,我不再執著,我用清淨心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你能用這個心,這個心是通的,沒有堵塞,極樂世界這條路你毫無障礙。功夫更深一層的,用平等心,平等是菩薩,當然更沒有障礙了。平等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男女的分別,沒有老少的分別,沒有貧富的分別,沒有貴賤的分別,什麼分別都沒有。平等心,菩薩,這個決定能成就。這些東西我們學了管用,我們雖然不學十乘理觀、不學三止三觀,我們學念佛法門,這些道理也要懂,不懂的時候念佛法門也常常被堵車,不能不真幹。

  我們接下去看,「所謂於通起塞。此塞須破,於塞得通,此通須護」,要保護它、要護持,「但破塞存通,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這是用比喻,前面是譬如養珍珠的人,後面是表示用戰爭做比喻,你要有能力保護通道,不讓這個通道阻塞。「由上破法遍中,修之未悟,復恐於通起塞,於塞無通,所以立此通塞一門」,這一門好,非常好,讓我們知道檢點自己,我們現前是在通道上,還是在堵塞,「令於塞得通,於通無塞」,這叫識通塞。後面我們就可以省略了。

  我們再看第六「道品調適」。「道即能通之義,品類不同,故名道品」,這是講的三十七道品,能幫助我們通達到涅槃道。調適,「調謂調停,亦調試也」。適就是適當、適宜。用這個方法來調整我們菩提道當中的一些障礙。「從別言之,故有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道品;「若從總而言,此三十七品,不出戒定慧,即是以戒定慧而調適也」。三十七道品,總的是戒定慧三學,把戒定慧細分,分成三十七道品。我們接著看下面,「若修四念處,能生正勤」。四念處是四種觀法,這個後面有,我們把它念下去。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是為調停適當也」,它有連帶關係。「若隨人根性,於諸道品,何者相應,可以入理,是為調試適宜」。「當知道品就是四諦之道諦」,苦集滅道,這個三十七道品屬於道諦。「今依圓教,無作四諦,三十七品成於一心三觀」,天台大師有四教三十七道品。「於上破法遍及識通塞,若不以道品調適,何能疾與真法相應」。「故大論」,大論是《大智度論》,說:「三十七品是行道法,修道之人,若欲破惑入理」,入理就是見性,「必須此道品調適也」。

  三十七道品,我們在此地再學一遍。「道即能通之義」,品是類也,有多少種類。「合四念處等法門為三十七,皆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品。」第一個四念處。「念即想念,處即身受心法」,我們講心靈的感受。這個有四種,第一個「身念處,謂觀此色身,皆是不淨也」。觀身不淨,為什麼?人最執著的就是這個身體,愛惜這個身體,要保養這個身體,要讓這個身體生活得舒適,一切都為身體去服務,這個麻煩就大了。為什麼?身不是我,我為它服務,錯了!不是對佛法有相當基礎的人,給他說這個話,他一聽他大概掉頭而去:你說什麼話!身不是我誰是我?身不愛惜,我還愛惜什麼?他完全不能理解。所以佛法的入門,先破身見。身見破了,證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就入道了,就入門了;身見不破,在門外,沒入門。所以一定要曉得,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為什麼?你一定要知道,我不生不滅,身有生滅;不生不滅的是我,生滅的不是我。佛把它找到了,告訴我們。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見到什麼?我找到了,徹底的找到了。告訴我們,我是清淨的,我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是我,迷了,自性墮落在六道變成凡夫;覺悟了,自性成佛了,它沒有生滅。

  所以學佛頭一樁大事情,就是自己肯定自己不生不滅,自己肯定自己是佛。佛在《華嚴經》上講這句話,我們要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敢當,錯了。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我要承認我本來是佛。我現在墮落在這個樣子,迷了本性,接受佛陀的教誨,佛有方法讓我們回歸自性,這真正懂得佛的意思。不要再搞六道輪迴,不要再搞冤冤相報,一切恩怨一筆勾消,這就對了。為什麼一筆勾消?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哪裡來的恩怨?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佛家講倫理講到極處、講到究竟圓滿,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什麼關係,倫理是講關係,一體,《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金剛經》上告訴我們的,這你才認識真相。認識真相之後就得真幹,我們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你走的是覺道、菩提大道;用妄心,走的是迷道,迷惑顛倒。妄心就是什麼?認為身是我自己,是我自己,這是迷而不覺。學佛,希望我們回過頭來,覺而不迷。

  身是個很不乾淨的東西,我們自己從身體裡面每天排泄出來的,毛細孔排泄出來的是汗,不乾淨,大小便溺,口裡面有痰,鼻孔裡面有鼻涕,沒有一樣是乾淨的。能大師第一句話,開悟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就是沒有這些髒東西。真正覺悟之後,現的身是什麼?報身。我們不說法身,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根本,法身是真正自己,就是真心,這是真正自己。報身是從法身現出來的,這個現出來有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現的,佛從自性裡面現出來的,清淨報身。我們修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報身就現前了,這個報身是自受用。為什麼?無明雖然破了,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報身要斷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斷盡了,就回歸到法身,這究竟圓滿的果位,《華嚴經》稱為妙覺如來。我們在佛陀教育裡面算是圓滿了,拿到最高的博士學位了,就稱為佛陀。等覺還稱菩薩,他還有一品無明習氣沒斷,這一品習氣斷了他就成佛了,就證得圓滿的法身。

  妙覺果佛在實報土現報身,他受用身。實報土的菩薩有能力在十法界現應化身,教化十法界的眾生,跟常寂光裡面的妙覺如來沒有兩樣。由此可知,我們只要證得圓教初住位,就能行佛事,就是在十法界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要知道身有無量身,那不是我,這個一定要肯定。觀此色身皆是不淨,要常常想到。但是我們也不能糟蹋這個色身,為什麼?我要用它。雖然不是真的,是假的,我要用它,借假修真。沒有這個假的,我們沒辦法修,要借這個假修真。這是觀身。四念處是智慧,學佛不能沒有智慧。

  第二觀受是苦,受是什麼?我們的感受。「謂觀領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也。」快樂的事情、好的事情,人以為是樂,樂過之後,樂沒有了,樂就變成苦了。苦不會變成樂,樂會變成苦,任何樂事都會變成苦。所以,真正修行人他不接受樂,為什麼?他不願意享樂後的苦,他不願意受這個,這就比一般人高一等。這個細心去觀察你能夠想像得到,為什麼他獨處清淨。居住、修學的地方,生活就是修學,與外界盡可能的少接觸,住在山裡面,住個茅蓬,自己耕種一點土地,至少蔬菜不需要向外求。生活愈清淨愈好,沒有事情根本不下山,去享受清淨之樂,這是真正懂得享受的人,遠離紅塵。

  佛教我們的居住處所叫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意思就是安靜的處所。安靜到什麼程度?農村裡頭都是耕種的農夫,他們養牛,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做標準。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叫安靜的地方,修道的人居住的地方。現在很麻煩,現在噪音太多了,車的聲音、飛機的聲音,住在深山裡頭,飛機的聲音還是聽得到。現在在高山,飛機飛得很高,我們也看不見也聽不到。起飛、降落這個噪音很大,如何能夠遠離機場、遠離航道,不受這個干擾。好事、不好的事統統是苦,我們要能夠忍受。

  第三是觀心無常,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識心,就是生滅心,生滅無常,前念滅,後念生。《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所以這個妄心不是真的,是假的,無常。真心常住,靈性常住,靈性是我們的真心。

  第四個觀法無我,「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也」。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自己能真做得了主,這是我;自己做不了主的,那就是沒有我。所以身上沒有我,受、心、法統統沒有我,但是有這些現象,你要把這些現象看清楚、看明白,你才能放下萬緣。

  所以四念處是觀慧,戒定慧三學,它是屬於慧。開頭沒有智慧,你就入不了門,至少有四念處的智慧你才能入佛門,入佛門你才能夠精進。我們今天學佛,學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我們連四念處的智慧都沒有,不能怪人,怪人就錯了。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正確,我們修學沒有按順序來,我們躐等了。也就是說扎根的教育沒學,起步的教育沒有學,這是起步。如果有這個智慧,我們心就住在四念處上,這是真佛弟子,這不是假的。

  從四念處就生四正勤,有四念處肯定會生四正勤,為什麼?你有能力觀一切法,看清楚、看明白了。那就是正、邪,你有能力辨別正邪,正就不邪,邪就不正。勤就不懈怠,你肯幹。你看,「已生惡」,你有能力辨別善惡,這個惡,五種見惑是惡,五種思惑也是惡。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五種思惑貪瞋痴慢疑,這個惡,這不好,我們要遠離它,「令永斷」。「謂一切惡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決剔,令其永斷除也。」你真的會這樣幹,為什麼?這些善惡,特別是惡法,你不把它除掉,它障礙你,它阻塞你。前面識通塞就講過了,放下就通了。「未生惡,令不生」,知道哪些是不善的,我不會讓它生起來,「謂一切惡法,若未生時,當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復萌生」,我有能力把它止住。這個對於惡。正勤,勤是精進,正勤,斷惡修善。

  「未生善,令生。謂諸善法」,在佛法裡面講,三皈是善法,五戒是善法,十善是善法,六和是善法,三學是善法,六度是善法,善法要把它生起來,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已生的善法,要增長,「謂諸善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修習,令其增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就是四正勤。已生的惡趕快斷掉,沒有生的惡絕不讓它發生;沒有生的善要生起來,已經生起來善要保持,不能讓它失掉。這是從四念處生起來的,四念處有智慧,智慧就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自自然然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真幹。

  第三段,「四如意足,謂所修之法,如願滿足」,如意。早年章嘉大師教我,我們第一天見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才如意,不放下就不能如意。所修之法,如願滿足。「欲如意足」,謂你希望的、你羨慕的所修之法,如願滿足。我們希望的、羨慕的所修之法,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要往生淨土,必須要把娑婆世界放下,要放不下,我們所希求的極樂世界就不能現前,所以一定要放下。娑婆世界都放下了,何況日常生活當中七情五欲,那些東西是障礙、是阻塞,放下就通達了。

  「精進如意足,謂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願滿足。」你看精進什麼?精進是中國古人常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八萬四千法門,我只取一門,其他的要放下,不能學雜了,不能學亂了。中國古人,古時候老師教學非常重視這個原則,就是教人,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能成聖,人人都能成賢,問題你肯不肯走這條路。這個路有通有塞,你要能認識通塞,避免堵塞,走暢通的大道,就一門;你要修兩門、三門,就會遇到阻塞,就不通了。

  我們這次在巴黎,聯合國的活動結束之後,我經當地同學介紹,去訪問法蘭西的漢學院。這才知道歐洲的漢學是法國的漢學院第一,不是在倫敦。以前我們搞錯了,以為是倫敦,我兩次訪問倫敦。這次真正看到歐洲第一個漢學院,他們成立比倫敦早四十年,是在滿清政府那個時候建立的。我到裡面去參觀,這是專門的一個漢學研究所,跟他們的導師羅禪能(羅貝爾)教授見了面。羅教授年齡比我還大,大概有九十歲,精神還很不錯,我們談得很歡喜,希望合作。我們在馬來西亞辦了個漢學院,我現在要鼓勵日本鳩山先生在日本辦個漢學署,這些將來我們都是互助合作。這個歷史悠久,藏書很豐富,中國一些古籍那裡面收藏得很多,非常難得。我去的時候,他們正印了一本書,《善書八種》,這是法國文翻的。內容是什麼?因果教育,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是第一品,《文昌帝君陰騭文》是第二品,關聖帝君的《真經》是第三品,完全是道教,講因果、勸善的這本書,現在在法國流通,翻成法國文。在中國人認為這是迷信,不願意提它,外國人現在真幹。

  因果教育應該重視,要想社會安定,要想學佛能如法,不明因果不行。因果對學佛的人有非常大的幫助,頭一個,相信因果的人就是相信人沒有死亡。人要死亡了,他就不會輪迴、就不會投胎,就沒有這個事情了;只有人不死,他才會輪迴。生死是什麼?身體,靈性不滅。六道輪迴是靈魂去的,那個是自己,不是身體。所以,身體不是我,身體是假的,六道的身體全是假的。你今天投胎這個身體,明天投胎那個身體,那個能投胎的是自己,一般人叫靈魂。佛不叫他靈魂,佛叫他做神識,識就是阿賴耶識,叫他做神識。孔子稱他為遊魂,這個很有道理,因為他沒有身體,他的活動很大,範圍大,速度快。範圍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他活動的範圍,他沒有障礙。我們有個身體就障礙,沒有身體沒有障礙。速度非常快速,比光、比電快得多了,念頭才動他就能周遊、周遍法界,有這麼大的能量。

  所以在精進如意,要我們專心、專一,無論學世法跟佛法,一門深入就會有成就;學很多門,常常換,就很難成就。這樁事情,我先父早年在世的時候給我說過。他一生沒有成就,同學們都有成就,他沒有成就,原因是什麼?他常常改行,換職業。早年,他是山東一個講武堂畢業的,那是訓練軍官的。抗戰時期,他的同學沒有離開軍隊,階級已經達到中將,那個時候師長、軍長。我父親,是我們太小不知道,他從軍又搞到政,政又搞到黨,黨最後又回歸到軍隊,中日戰爭,他再回到軍隊,同學們都變成長官了。他就把這個經驗告訴我,教我不要學他這個,要學一樣,一門幹到底,會有成就。他就換得太多了,常常換,所以永遠不能提升。

  做學問、學佛亦如是,一定要一門深入,遇到艱難困苦要突破,不能放棄,你就會成功。我這一點點小成就,得力於父親的教訓,得力於章嘉大師的教誨。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勸我出家,因為我在台灣一個人,沒有家累,出家很容易,也是一樁好事,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本書教我讀《釋迦方志》、《釋迦譜》,認識釋迦牟尼佛,我們讀了之後才發現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不是宗教,他是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而且自己一生真的非常認真負責教學。他的身分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而且是義務工作者,他不收學費。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跟他學,他都教你。信仰宗教的人跟他學,他沒有教他放棄宗教,這在經典去看,佛從來不叫人放棄宗教,可以有宗教信仰,可以學佛。因為它是教育,任何宗教信徒都應當受教育,他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德能的教育。我們才終於搞清楚了,把以前錯誤的觀念全修正了,認真來學習。

  但是在學習當中疏忽了,就是喜歡的東西太多,大乘經論統統喜歡,沒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今天就變成祖師爺了,真正得三昧,真正開悟。這些與環境有關係,我所遭遇到的環境是很惡劣,沒有真正有力的護持,讓我把心安定下來一門深入。我知道一門深入,環境做不到。好在我們的同學,也是學生,果清法師,他的緣比我殊勝,他有他的師父護持,一生專攻戒律,在戒律上用了三十多年,現在變成律宗的當代祖師。我很佩服他,我願意做他的護法。總算李老師門下有人繼承佛法,沒有中斷。從李老師算,他第一代,我們第二代,果清是第三代,世世代代有人承傳,這是一門大喜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