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四集)  2013/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五十九頁第七行:

  「《會疏》曰:佛所住,不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又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念老說,「後說甚好」,講得很好,「今佛所說,是佛果覺,乃佛境界,故住於諸佛自之所住,而流出此殊勝妙法」。

  這個地方有說到,佛說三乘隨他教,我們這裡也有一些參考資料,隨他、隨自,在第三頁。隨他,「《三藏法數》隨他意語條,謂佛一向隨順他機之意,說於方便之法,導引眾生,故名隨他意語」。佛教化眾生,是與眾生感應而興起的,佛是住在自性裡面,淨宗法門講住在常寂光裡,沒有色相,也沒有意念。所以今天我們所說的三種現象,自性裡頭沒有,這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就是念頭、念力),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都沒有,一片光明,圓滿的自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它是真正的無為法,叫真如無為。雖然什麼都沒有,它能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從諸佛如來到地獄眾生只要有感,佛就有應。

  那諸佛之感,是諸佛應化在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弘法利生,這是佛的應化身有感。諸佛有應,應的時候示現為菩薩,示現為聲聞,示現為比丘,示現為護法,做種種示現,幫助佛這一次教化的圓滿,這是隨順諸佛。同時他也能隨順菩薩,也能隨順天人,乃至於修羅、三惡道。示現三乘以下,佛一定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像世尊最初十二年說《阿含經》,幾乎全是隨順眾生教的,那就是隨他語,他們需要什麼,幫助他們得到什麼。這些人輪迴在六道,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裡頭的人道需要衣食住行。在自己來說,中國人講需要功名、需要利祿、需要家庭、需要事業,這諸多方面佛菩薩都能指導他,幫助他得到。經上常講的三種布施,就是滿足眾生的願望,眾生需要財富,物質生活過得舒適一點,佛教他財布施得財富;他需要精神生活,佛教他修法布施得智慧。財施得財,法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長壽,得健康長壽,真正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些都是隨他教。從隨他教裡面,佛慢慢的把他們提升,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有智慧、有辨別的能力,佛就給他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

  講真相是隨自,不是隨他,佛自己親證的境界叫隨自,「隨自意語條:如來三語之一。佛隨順自意自說所證之一實等法」,這是隨自意說的。「涅槃經三十五曰:如我所說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分為十二類。「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這就是如來的三語。《天台教學辭典》裡頭,有「隨自意隨他意」這個術語,「隨自意與隨他意之並稱,略云隨自隨他,又云隨智隨情」。隨情是隨眾生,眾生是有情;隨智是隨自,自己已經轉識成智了。轉識成智就是佛,最低的階級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轉八識成四智,這叫隨智,隨智是隨自。

  「佛說法時,依其自內證而說者,稱為隨自意、隨智;其所說者,稱為隨自意語、隨智說」。反過來,「順應對方之想法而說,稱為隨他意、隨情;其所說者,稱為隨他意語、隨情說」,這是第二種。「復次:不違佛之自內證而順應對方想法,與其同一說法,稱為隨自他意、隨情智;其所說者,稱隨自他意語、隨情智說」。「此中,隨自意、隨他意、隨自他意之說,均見於《南本涅槃經》卷三二迦葉菩薩品。智者大師復就真俗二諦說,分別稱之為隨智、隨情、隨情智」,說這三種。

  「又台宗在教相分判上,以佛自顯之真實祕意為隨自意,隨順眾生之機情,而施各種方便,為隨他意,而判法華為隨自意之教」。《法華》、《華嚴》、《般若》這些大經都是隨自意,如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自證的境界,不但凡夫不知道,三乘他們也不知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是隨自意說。「其他諸經則隨他意之說」,隨他意之說在《阿含經》裡面就很多很多。「此外,諸宗間亦廣用隨自隨他語,以判經之權實深淺」,隨他是權,隨自是實,隨自隨他教義淺深都不一樣。「如《大日經疏》卷七及《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均謂真言密教,為隨自意說,顯教為隨他意方便說」,這是密宗所判的。

  日本法師,「源空大師,《選擇本願念佛集》以念佛為佛之隨自意,定散諸行之法為隨他意」。源空大師是日本淨宗的祖師,他有《選擇本願念佛集》,特別提倡第十八願。根據十八願十念必生建立念佛宗,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早年沒錯,但是現在好像變了樣子,我遇到日本這個宗派,他們是專依十八願,其他的都不依,這就有問題了,十八願只是十念必生。本經「三輩往生」,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在第十九願,專依一願不發菩提心是不能往生的。實際上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一切願,就是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多願即是一願,一願即是多願,這個說法才圓滿,不能夠分割。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成立,就將四十八願這品經文,本經第六品定作早課必誦,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晚課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大段的經文主要講的就是持戒念佛。念佛如果疏忽戒律,在修學過程當中會遭到很多障難,這些破壞他念佛的功德,障礙他不能往生。所以特別選這段,也符合世尊入涅槃時候的教誨,在入涅槃之前最後的遺言,教導後世的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我們特別選這段經文做晚課,對我們的修學有直接的幫助。由此可見,世尊說法非常活潑,無論隨自意、隨他意,佛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這點必須要知道。如果佛起心動念,佛是凡夫,佛隨他意也不起心不動念。

  就像江本博士的水實驗,水是礦物,在五蘊裡面,我們只看到它顯示的身放在瓶裡面,你看到這瓶子裝著水,水的樣子看到了,色身。受想行識看不出來,它沒有眼睛,眼耳鼻舌看不出來,意看不出來,頂多看到個身!但是它能看、它能聽,我們相信它能嗅、它能嘗、它能觸,它懂得人的意思那是意根,在實驗裡面全都看出來。而且比我們厲害,我們沒有學過外國語文不懂,它什麼國家的語言都懂,什麼文字它都懂,它都沒有障礙。顯示出的結晶,跟它所看到、所聽到,我們用意念給它,它能體會到,反應非常正確。我們給它的信息是正面的,反應很美,是負面的就很醜陋,它真懂。美國的修.藍博士參觀我的攝影棚,就這個攝影棚,他告訴我們,他說我們桌子會看、會聽,懂得我們意思。地板也會,牆壁也會,天花板也會,統統都能看能聽。既然能看能聽,我們就曉得,它能聞,它懂得味道,酸甜苦辣鹹它都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它全知道。

  我們中國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三尺太遠了,神明在哪裡?跟我們融成一體,什麼都知道。我們見過,中國、外國都有所謂附體,冤親債主附體。竟然有一個人被附體的有多少靈?有一百多個附在一個人身上。有的靈附在眼睛裡,附在耳朵裡,附在身體裡,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它附體的時候,真能叫這個人有許許多多真叫莫名其妙的痛苦,我們稱它為冤親債主。這個現象很普遍,國內、國外都有,看到了令人麻木。冷靜的人看到這個現象,會有高度的警覺,決定不能跟眾生結怨。你跟他沒有怨恨,他不會附你身,附你身總是跟你有過節。人生在世處事待人接物要謹慎,不跟人結冤仇,也不跟人結歡喜緣,為什麼?都惹禍上身。誰能警覺到?看到這個現象的人很多很多,看到這個現象就有警覺性的人可不多。

  這個事情多半用佛法來調解,多數他都能接受。能接受的人很好辦,他提出要求,他想聽經,他想念佛,請你把你修學誦經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他,他就能離開。甚至於有一些他真正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他也能往生。這是冤親債主裡頭有智慧的,生前沒修好,功夫差一截,這個時候他能夠補足,達到往生的標準,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必須用我們現在現有的這些時間努力念佛,我們自己把自己的缺失統統補齊,往生的時候不需要靠別人助念,自自在在就走了,這個好。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們居住的這個時代,是個動亂的時代,但是對於修行人來說是個很好的時代,為什麼?帶給我們高度的警覺,對世間一切所有不敢貪戀,這個好。不敢貪戀,換句話說,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念佛證得三昧。證得三昧往生極樂世界,功德就具足了;換句話說,你決定得生。

  往生之後的品位高下,完全在現前念佛功夫的淺深。淺深現在我們明白,淺深是指什麼說的?指你放下多少說的。你放下得愈多功夫就愈深,不是指念佛號多少,與這個不相關。可是古今大德有不少給我們做表法,給我們做示範,像黃念老《大經解》完成之後,他來到這個世間因緣盡了,他就為這樁事情來的。這個事情做圓滿,他沒事了,念佛往生,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這表什麼意思?表萬緣放下,他沒有妄念。他這半年時間裡面,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口裡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佛號之外一切都放下,表這個意思,我們要能看出來,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他工作沒完成的時候他要做,他花了六年時間,六年時間沒有時間念佛,寫這一部註解,日夜不懈怠,沒有人幫助他,自己一個人幹。

  參考了一百九十三種的資料,他那些資料,我去看他的時候還堆在房間裡,我都看到了。在那個時候能蒐集這麼多資料,真不簡單,三寶加持,不是人力所能為。佛菩薩知道他要做這個工作,天龍護法知道他做這個工作,自自然然就有很多收藏這些典籍的人,都送給他,給他做參考。這裡頭還有一些外國的典籍,日本的,日本、韓國古人寫的這些註解論文,全是用中文寫的,所以在文字上沒有障礙。老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不能只看他一天十四萬聲佛號,要懂得十四萬聲佛號所表的是什麼法,這個重要。所表的是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表這個意思。你就要懂得最重要是放下,徹底放下,絲毫罣礙沒有了,你就絲毫障礙沒有了,往生才圓滿。

  後面這一句說,「又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這後頭,「後說甚好,今佛所說,是佛果覺,乃佛境界,故住於諸佛自之所住」。佛住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諸佛自之所住,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怎麼住法?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都不離這十個字,統統與它相應。用真誠心,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要用虛偽,用真誠。別人用虛偽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為什麼?他要搞六道輪迴,我不想搞六道輪迴,我要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佛的世界,佛用真心,用妄心不相應,佛的心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菩提心,真誠心是體,其他的四句是起用,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待人接物一片慈悲,對待自己是清淨心一塵不染,不染污就是清淨,沒有高下、沒有傲慢、沒有嫉妒就是平等。能夠自己謙虛尊重別人,從真誠心裡面起的謙虛,禮敬別人,禮敬諸佛,懺悔業障是謙虛,禮敬諸佛是懂得尊重別人。「而流出此殊勝妙法」,這個妙法就是念佛成佛,奇特妙法。「以為眾生之因心」,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

  「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這也說得很好,住佛所住,這心住在哪裡?心在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這個心是真心,真心普遍,心包太虛;等是平等,量周法界,對遍法界虛空界平等的看法,跟誰平等?跟佛平等。所以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不是跟別人平等,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阿彌陀佛。念佛人要作如是觀,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所有眾生都是真的阿彌陀佛化身,自己也是阿彌陀佛化身,阿彌陀佛是真如本性。一切法都是從自性生的,自性是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萬法無一不是阿彌陀佛。一片樹葉,阿彌陀佛;一朵小花,阿彌陀佛;一粒微塵,阿彌陀佛。你能不成佛嗎?沒這個道理。這叫普等三昧,這叫大寂定,也就是大圓滿,全歸到阿彌陀佛去了,全歸自性。這些統統是念佛三昧的異名。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諸佛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成佛的,這個理一定要懂。

  「今佛」,今佛是現在釋迦牟尼佛要為我們,「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說,更切經旨」,《甄解》這個說法,完全是依據善導大師所說的,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唐朝初年人。這些日本的祖師,在那個時候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親近智者大師。今天日本佛教這些形式還保留著,而且很濃,我們從外表上來看。內裡面他們把經教疏忽了,不去研究經教,所以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這是很遺憾的。我到日本講經,日本有幾位法師給我說,他們看到我很歡喜。他說日本四百年前他們的寺院庵堂,天天都有人講經,現在沒有了。我在日本講經雖然時間不長,他說這個活動都會寫在日本佛教歷史上。我聽到很感動,也很驚訝。

  我們中國對於講經教學疏忽了兩百年,兩百年當中,前一百年我們沒有看見,我們知道疏忽了,縱然有講經教學的,在信願行上跟古時候比比不上,比我們現在強,我們不如他。最近這個一百年,我們看見了,看見是快速度的下跌,以十年十年來比較,現前十年比不上過去十年,過去的十年跟它再上面的十年又比不上。那往下看就很可悲,下面十年大概連我們現在這個程度比不上,這是佛教的危機,這是衰滅的現象。如果一代勝過一代,這是興旺的氣象,佛教從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一代比一代有成就,興旺氣象,到唐代盛到極處。所以大家都說,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都是那個時候興起來的。唐朝中葉之後小乘不學了,所以到宋朝小乘這兩宗就沒有了。現在知道中國有成實、俱舍兩宗的人不多,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實際上沒有了,連痕跡都找不到,所以中國只有大乘八個宗派。到今天也跟日本一樣,有形相沒有實質,這是令人擔憂的一樁事情。我們要抱著古人那樣的心態,希望後學超過我們,我們給他做基礎,踏著我們的肩膀更上一層樓。不能看眼前就覺得滿足了,這是絕大的錯誤,要深入經藏。

  學習是兩個法門,這兩門要知道,但是兩門都必須要深厚的基礎,這最重要的。好像建大樓,兩種建法,地基是一般的、是相同的,就是戒律非常重要。如果不在戒律上扎根,成就很有限,可能沒成就,成就是學術,不是智慧。扎根必須要儒釋道三個根,儒要扎根,道也要扎根,儒的根,這像《弟子規》、《感應篇》那是根之根。儒家最低限度要專攻一部經,儒家有十三經,十三經裡頭選一種,至少用五年的時間專攻做基礎。道家選一種,《莊子》太長,選內篇,內篇只有七篇不算長。或者是取老子的《道德經》,學道家的《感應篇》,道家還有不少勸善的小品,裡面的格言很豐富,以這個為基礎。有了堅定的基礎,大乘學一門專攻一部,十年則成為祖師大德,我相信他的成就會在我們之上,好,這興旺了。如果跟我們一樣,我們都會流眼淚,不是興旺的氣象;如果不如我們,我們就感覺失望,沒指望了。如果我們障礙年輕人,阻止他們,我們所造的是阿鼻地獄的罪業,我們在做滅法。幹滅法能往生嗎?不可能。哪有幹滅法的事情念佛會往生?這我們決定不會相信的。

  昨天也有些朋友談到這問題,儒釋道師資的問題,師資什麼條件?不是大學畢業,不是拿到很高的學位,不是,與這個不相干。最重要的真誠的愛心、真誠的恭敬心,印祖講的誠敬;換句話說,真正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這個人到哪去找?真難!自己都不自愛,怎麼會愛人?我們看人,這人能不能成就從這小地方去看。他對父母、對長輩、對大眾,對大眾寬厚,有智慧能觀察人,有度量能包容人,有能力能照顧人,這他具備了基本的德行。孔子在中國是個標準,一般人學的基本德行以孔子為標準,溫良恭儉讓。看他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這幾個條件,溫和、善良、恭敬、謹慎、廉潔、肯讓別人,有這個基礎,這是什麼?這個人具足聖人的基礎,你才能夠培養得出來。遇到這個人我們得全心全力照顧他、幫助他、成就他,這是我們的責任、使命。

  不能說他跟我沒有關係,他不是我的兒女,他不是我的親戚,我為什麼照顧他?我們為國家民族照顧他,為一切眾生的幸福照顧他。因為他的成就,他能為眾生造福,他不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現在這種人少,認識人的人也少,這是個可悲的現象。我們只有求祖宗加持,求三寶感應,讓我們在有生之年能遇到幾個,多不敢說,一、二個都是寶。幫助後繼的人,知見最重要,德行跟知見,良好的德行,正知正見。馬來西亞我們心裡面想著,這個漢學院十年能培養幾個人才?十個就不得了!不能想多,有十個人出來,還得了!就能救天下。這個人有一點點私心、有一點點欲望,就全都毀掉了。所以立志作聖賢,立志作佛,立志作菩薩,世間聖人都做不到,佛菩薩更沒分,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導師』,「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佛門當中稱導師,是對佛的稱呼、對法身大士的稱呼。「《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類是分門別類,眾生根性不同,老師有智慧、有善巧,聲聞根性人,幫助他證阿羅漢果;菩薩種性人,幫助他證得菩薩;佛種性人,幫助他契入大般涅槃,所以示其正道。「《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六道凡夫都知道有生死。可是事實真相?沒有生死,能把事實真相說出來,說得叫人聽懂,人聽了覺悟,也能夠如教修行,這個人稱為導師。

  「《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徑」。這徑是道路,以正路,與自性相應的正路,與自性相違背的是邪道,旁門左道,那是不能成就的。「使得無為常樂故」,底下有個小括弧,「無為指無為法,常樂指常樂我淨」。這真有,真有常樂我淨,常是什麼?不生不滅;樂是決定沒有苦,這是真樂;我是主宰、是自在,決定自己能做主,得大自在;淨是清淨,在任何環境裡頭不會被染污。為什麼?因為他不著相,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以他是永遠清淨。因為老師所說的是無為法,學生所學的也是無為法,無為法才真正有常樂我淨。

  「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這專就淨宗說,阿彌陀佛念念當中,都在接引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念佛往生的大眾,他一個不漏。那我們就知道,彌陀有神通能現無量無邊身,臨命終時來接引的全是彌陀的化身。化身跟真身不同,化身是隨眾生心現的。那我們平常心中對佛的形像認知有關係,佛來接引一定是你最歡喜、最熟悉的像。我們每天拜佛、供佛,供這尊佛像,那臨終來接引的就是這個像。所以非常歡喜,天天拜你,天天想你,終於見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不一樣,那是報身佛,那是佛的真身,是隨佛自身所現的;來接引的是隨我們眾生心示現的,不相同。佛怎麼現身?現應身、化身、報身都沒有起心動念,這點必須知道。以為佛起心動念,那大錯特錯了,如果有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他不是佛。唯有不起心不動念才能現一切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蓮花化生,蓮花的因是阿彌陀佛的本願,蓮花的緣是自己發的心。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七寶蓮池就有一朵蓮花,托阿彌陀佛的因生到佛國土。蓮花開的時候,你坐在蓮花胎裡頭,你自己清清楚楚上了蓮花去,上去之後蓮花就合起來。阿彌陀佛帶著這個花到極樂世界,時間很快一剎那就到了,到了時候花就開,你就出來了。這一出來這個身就不一樣,是什麼樣的身?跟阿彌陀佛的身一樣;換句話說,在蓮花裡頭有很大的轉變。我們看過養蠶,蠶結個繭,吐絲結個繭把自己包在裡面,等牠出來的時候,牠把繭咬破牠出來,出來是像小蝴蝶一樣的蛾,變了,長翅膀會飛了。往生的人也一樣,坐到蓮花去的看到是自己的身相,在蓮花裡頭不知不覺變了。蓮花一開,看自己的身相怎麼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光,光中無量諸佛菩薩,那個境界不可思議。絕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想像,所以境界真正不可思議。

  「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一個都不漏,這個我們看了才放心,阿彌陀佛不會把我漏掉。可是你一定要如法,如果是為自私自利、為名聞利養,這個阿彌陀佛不會來接你,這一定要知道。「又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這個五乘包含法界一切眾生。

  「五乘」,這是個術語,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我們念一遍。出《盂蘭盆經疏》裡頭所說的,「乘即運載之義。謂人天等各以所修之法為乘,運載至其所至之處」,一共有五種叫五乘。古時候乘就是車,現在叫車,古時候叫乘,是運載的工具,運人、運貨物。大車叫大乘,小車叫小乘,佛用它來做比喻,說為五種。

  第一種,「人乘,人者忍也」,要能忍,「於世間違順情境,悉能安忍故也」。現在的人不能忍,安就沒有了;能忍就安,安你才能得到樂。不安得的是苦,哪來的樂?所以對於境界,違境叫違情境,與你自己歡喜的完全相反。我們希望社會美好、社會安定、社會吉祥、人民安樂。不喜歡社會動亂,社會動亂,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都生活在恐怖之中,這生活很苦。現在是亂世、是違境。極樂世界是順境,我們所喜歡的,在極樂世界處處都見到,我們不喜歡的極樂世界見不到,沒有。所以環境有順境,有違境、逆境。人事的環境比物質的環境更重要,人事講緣,有善緣、有惡緣。惡緣,這些人處處找麻煩,他為著他個人的利益,障礙一些人做這些公益的善行,他不喜歡,他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益別人。所以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善緣要忍,惡緣也要忍,統統要忍。

  忍是什麼?用冷靜、公平來接待,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怨恨。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界當中,保持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基本的德行。菩薩修行對這個字非常重視。六波羅蜜裡頭最重要的,第一個是布施,修福;第二個是忍辱,成就福報,如果不能忍,所修的功德都漏掉了。能修忍,所修的功德就會有結果,它的結果就是定慧。在三學裡面講忍是持戒,結果是得定、得三昧,三昧之後就開智慧,戒定慧三學就圓滿了。所以不能忍決定成就不了定慧,學佛定慧不能現前,白學!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修戒定慧,無量法門還是修戒定慧。戒是根本,定是開花,慧是結果,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走的道路。我們要從這裡扎根,什麼境界都要能忍,能忍就能放下。

  下面說的,「謂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四趣」,這是講五趣,五趣是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你能夠超越這四道,不會墮在這個四趣裡頭,「生於人道,故名人乘」。我們過去三皈五戒修得不錯,這一生當中得人身;如果三皈五戒修不好,人身得不到。凡是到人間來投生得人身,過去生中三皈五戒都不錯,是這麼來到世間的。來到世間說實在話都是好人,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子?沒人教。從小就失教,疏忽了,父母沒教他,扎根的教育是父母,不是別人。什麼時候教?從懷孕就開始。一出生到滿三歲這一千天扎根教育,他的老師就是母親,母親要是會教,這一千天把他的根紮好了。古諺語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八十」,三歲紮下來的根,到八十歲都不會變,這個根多牢、多堅固。這個根怎麼紮?父母做樣子給他看,千萬不能疏忽。他雖然剛剛生下來的嬰孩,他睜開眼睛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已經在學習。這一千天當中,父母要很小心謹慎照顧他,凡是不善的、負面的不能讓他看見,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防範嚴密,這樣三年他就學好了。父母在家庭裡頭,把孝養父母、敬事長輩、友愛兄弟做出來給小孩看,小孩天天看,這一千天全看會了,這根紮得好,這叫扎根的教育。

  聰明的小孩,三、四歲就開始教他識字,這教育,正式教育從這開始。認識這個字,字怎麼讀法,代表什麼意思,簡簡單單講給他聽,由淺而深。一年學會幾百個字,一天認二、三個不要多,一年就二、三百,兩年就五、六百個字,到七歲上學老師很好教,教他讀書,這時候字差不多都認識。老師教句讀,古書上沒有標點符號的,句讀要老師圈出來,點一點逗點,一個完整的句子畫一個圈。看小朋友的能力他一天能讀多少字,善根好的,最好的一天能夠背六、七百字,古時候教學是算字數的。古時候的書它也講究科學,印刷的書一定是直行,沒有橫的,一行二十個字,一面十行就是二百個字,兩面一張四百個字。聰明的學生,他能夠念六、七百個字,這怎麼算法?教他念十遍他就會背了,這就是標準。十遍背不下來,減少,減四百字;四百字背不下來,減三百字;三百字背不下來,減二百字;二百字還背不下來,一百字,一百字就是五行。標準是念十遍就會背,能背誦,十遍成誦,曉得這個孩子他能記多少,根性就差不多分別出來。縱然是同樣念一部書,進度每個人不一樣,因人而異,老師教也是因人施教。

  標準的能背之後,老師要督促他念一百遍、念二百遍就背得很熟,十遍會背,再背一百遍到二百遍。每天上課把前面書統統背過一遍,他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是什麼?這是附帶的收穫。教他背書主要不是這個意思,他能記那麼多是附帶的,主要是什麼?主要是修定。不叫他背書,小孩也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很可怕,用什麼方法讓他不胡思亂想?他的思想定在一上就背書。所以背書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讓小孩少打妄念,讓他的心能集中,這才是真正的意思。所以念久了,他心定了,心定就會開智慧,他就能悟入所讀裡頭這些道理,會把這些道理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中國人教學目的是教學生開智慧,方法這就屬於戒律,目的是叫他得定,終極的目的是從定開智慧。開智慧的時候經裡頭的意思,老師一說,他就開悟、他就明白。為什麼?他心專一,他沒有妄念,那就是妄念很少容易開悟。現在人為什麼不能開悟?妄想太多,他怎麼可能開悟?他心不定,妄想多、雜念多,這把功夫全都破壞了,麻煩在這些地方,這不能不知道。

  中國古老的教學法,幾千年以來的人都循著這個規矩,現在人不要了,學西方。西方人求學的目的是知識,中國人讀書的目的是求智慧。智慧跟知識兩樁事情,智慧真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有侷限性,而且有後遺症。今天我們看得非常清楚,社會亂了怎麼解決?聯合國召集各國的精英專家學者,在一起討論研究,搞了四十多年沒法子,現在這些人對於和平已經喪失信心。我就遇到很多。與會的這些同仁,還一些國家領導人,遇到我的時候都問,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從這個話裡頭,我們理解他對和平喪失了信心,這才是今天真正問題的關鍵。我們在聯合國大會裡頭發現,以前不知道,怎麼辦?要讓這些喪失和平信心的人,幫助他們恢復信心、建立信心,這個社會才有救。這些人已經喪失信心怎樣幫助他建立?只有一個方法,做出實驗來讓他看到,他才會相信。我們給他做報告,說得很好聽,他沒見到,我們報告完了之後下台在一起聊天,在一起吃飯,就很多人來問我:法師,你講得很好,那是理想不能實現。這就給我當頭一棒,把我敲醒,我發現真正問題之所在,信心,信心危機。

  才想到大乘經上所說的,「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講得真好!斷煩惱,證菩提,成佛道,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信心,強烈的信心沒有了。強烈的信心,加上真誠的愛心,沒有一樣事情做不成功。我們把這個關鍵找出來了,那就得想什麼方法能讓眾生信心、愛心,都是他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行,不是外來的,他本有的。從小沒人教他,失掉了,這個失是迷失、是忘失,忘記了,醒過來就現前了,這要靠教育。這要什麼教育?今天科學技術的教育不行,它不講這個東西。要聖賢教育,古聖先賢的教育;要宗教教育,因為宗教裡頭都教信,宗教裡頭都教愛。宗教能夠屹立於社會,到今天還能存在,就靠這兩個字,「信、愛」。宗教要沒有這兩個字,這宗教就會消滅;有這兩個字,這宗教會永存。

  今天社會上,普遍就是沒有這兩個字,麻煩來了,人是以這兩個字為根本,現在人這兩個字也沒有!中國人講得很完整講五常,五常第一個就是愛,仁,仁就是愛。仁義禮智信,你看愛頭一個,信是最後一個,都是最重要的德行。以信為基礎,以信為根本,信沒有了,上面四個全沒有了,你說信多重要!像五層大樓,信是第一層,智是第二層,禮是第三層,義是第四層,仁愛是最高的一層。我們如何重建五倫道德?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從《十善業》,要認真學習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是大根大本。五常能恢復,五倫才能夠出現,四維八德很容易的就恢復了。這是當前最迫急的大問題。現在社會迫切需要,我們想恢復漢學,找什麼樣的學生?就找有五常概念的學生。不能說他都做到,做到的一個也找不到,他有這個概念,對這五樣東西能生歡喜心,很想學習,這就非常難得了。

  他們下一代再找學生,條件要比我們高,為什麼?要找有胎教的。真正負責任、真正能盡義務把小孩教好,希望這個小孩不是做大官,不是發大財,希望小孩將來長大他是聖人、他是賢人,聖賢君子的教育,家長要有這種認知,這個教育才能恢復。在社會真正恢復安定和平,至少需要一百年之後,不是眼前就能看到的。一、二百年之後會恢復到安定和平就不錯了,這就是莫大的功德。我們眼前能夠培養三、四個聖賢君子,那就算很有成就,有十幾個那就太多了。希望下一代,我們能有三、四個,下一代有三、四十個,再下一代能夠達到一百個。二百年之後這個世界上有二、三百個聖賢君子,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要慢慢來,現在幹這樁事情非常辛苦,得不到社會的關懷,人家看到都嫉妒、障礙,所以會做得很辛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