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八十六集)  2000/10/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08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業道經》第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從這以下所講的功德利益,就是前面第一條我們所念到的行十善布施。以施莊嚴故,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總說,往下都是總說,就不用一條一條的細說了。但是從前面佛給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告訴我們,人在這個世間,諺語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意思實在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一生果報當中也非常複雜,極其細微的小事情,無一不是有前因的,我們從這裡看,你就曉得這個因之複雜。

  同是行布施,這個布施裡面不管是大小,捨一文錢也好、捨億萬財也好,無論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十善具足,那個福報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十善裡頭有一條欠缺的,這個果報裡就不圓滿。看你在果報當中,你還有哪些不如意的事,我們現在一想就曉得了,在修因某些地方有了欠缺,所以果報不圓滿。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什麼叫「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什麼叫做「自作自受」,我們才真正明瞭。這個因果實在講太細密了,唯有真正體會得、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心才真的安住下來,絕對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動一個怨天尤人的念頭,我們又造了不善業,招得來生不如意,這是事實真相。

  佛在經上前面舉的這個例子,只是一個概略言之,沒有詳細,詳細要像天台大師給我們解釋「百界千如」。為什麼?我們學佛學到現在懂得這個道理。單單一個布施裡面,布施就具足十善,知不知道?十善每一個條目裡面,不殺生這個裡面有不殺生的不殺生,不偷盜的不殺生,不邪淫的不殺生,乃至於不貪的不殺生,不痴的不殺生。你這樣一觀察,那就太細密了。這種觀察的方法,天台大師講《法華經》教我們的,他教我們看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面都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裡面;有佛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有佛法界裡面的聲聞法界,乃至於有佛法界裡面的地獄法界。人法界裡面;有人法界的佛法界,有人法界的天法界,也有人法界的畜生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這就一百界,都是概略的說。一百法界裡頭,每一個法界又具足一百法界。誰懂得這個道理?誰能夠有這種力量去微細觀察?「諸法實相」談何容易!我們今天用淺顯的言語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真相,縱然我們能夠在一法界裡看十法界,還是看的皮毛,還不是深入。深入觀察無有邊際、無有窮盡,這個徹法底源,根源沒有底、沒有邊。

  要怎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古德常跟我們講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我們從這一句話,像數學裡頭套公式,「有心不如無心」。法身大士無心,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還是有心。有心為善不如無心為善;有心落在意識裡面,無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我們要細心向這個裡面去體會。往下這都是舉要言之,不必像前面這麼細說。前面懂得了,後面你自己就能夠體會得了。

  『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把十善落在持戒上。我們也要像前面那樣去思惟;離殺生而持戒故,下面總的說,就是『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底下單單就「離殺生」這個別報,佛在此地省略了,讓我們自己去想。離偷盜而持戒故,總的果報是一樣的,別報我們應當能想得到。一條一條你去仔細思惟,你會開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得,十善業是修行根本。離十善業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間善法都不能生。在這裡我們就想到,世尊為什麼在這部經一開端告訴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一句開示要緊,毫分不善夾雜在其中,就不是佛法。諸位要曉得,佛法是純善之法。什麼是佛法?一真法界是佛法。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修一切善法夾雜不善。十法界裡夾雜不善,夾雜不善愈少往上升,愈多就往下墜,不就這麼回事情?夾雜不善多了,這是畜生、餓鬼、地獄。難道地獄裡面的人沒有修過善嗎?沒有起過善念嗎?不可能的。一切眾生心想、造作都是善惡混雜的,就看他是善多還是惡多。善多惡少六道裡面人天福報,善少惡多這是三惡道的苦報,即使是在四聖法界,依舊是善多惡少,他還沒有完全離惡。

  什麼是惡?妄想分別是惡。極其輕微的惡,就是經上講的毫分不善。他那個不善真的是一毫一分,很輕的不善障道,障礙你不能入一真法界。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粗心大意,還以為:「小小戒可以捨,小小不善無所謂,只要大體上不錯就行了。」我們常常自己這麼安慰。「大體不錯」,跟諸位說,是對待社會、對待別人,要求別人不可以太嚴格,就是佛法也不可以。為什麼?要求嚴格他不來了。講經的講堂不是學校,他喜歡來就來,喜歡不來就不來,所以不可以太嚴格。縱然今天我們講在一塊共修,也不可以太嚴格。真正嚴格修行道場,古時候大德他們做到了,他們真像上學一樣報名參加的,不是說你喜歡來就來,喜歡去就去,不是的。

  我們淨宗往年廬山遠公,這是在中國第一個蓮社,同參道友一百二十三個人,這是固定的,絕對不是你想來參加就來參加,你想離開就離開,不是的;大家真的志願,志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共修,那一百二十三個人都成就,這是古時候真正修行道場。我們今天念佛堂開放的,這是什麼?這是接引的道場;接引廣大群眾的,要求就不能這麼嚴格。在接引大眾當中,有若干時日,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成熟是什麼?我們真想往生。這時候行,看看有多少人,人數多少沒有關係。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講的,他們志同道合的一共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在一個小道場裡面進修,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志同道合,這十二個人都成就。

  人數最少的,這是一個僧團來說,四個人;換句話說,四個人以上就行了。是把這個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們四個人堅定決心求生淨土,這個世間世緣統統放下,那有個小道場,行!確確實實圓圓滿滿做到六和敬。四個人志同道合不容易找,兩個人住在一起都要吵架,都要意見不和,你還有什麼法子!你就曉得四個人同心,那是多麼困難的事情。然後想到遠公當年在世一百二十三個人,真是不可思議。古時候那些道場,或許菩薩示現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模範,希望我們能夠學習。

  這是行十善業,著重在「行」字,行就是落實,落實在持戒,戒莊嚴。「莊嚴」用現在的話來說,美好、圓滿沒有缺陷。圓滿的意思好,我們持戒才能圓滿。

  『能生一切佛法義利』,「義」是道理,對於一切佛法的道理明白了。「利」是利益、是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廣義不是狹義,因為六度是菩薩行為的準則。持戒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守法。人無論是獨居,無論是跟大眾相處,都有規律;尤其是跟大眾相處,決定要守法。佛陀的教誡決定遵守,所以不一定是那些戒條,凡是經上講的這些教訓都是戒法、告誡,意思要明瞭,行為要遵守。除這個之外,像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約都要遵守。到人家家裡面,所謂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要守人家家裡面的規矩。每一個人家規矩不一樣,像我們佛教的道場,道場這麼多,每一個道場都有它自己的規矩。每一個道場他們定的常住公約都不相同,我們先要去看看,不懂先要問,道場裡面有知客,他就是管這個事情的,要向他請教。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前天印度教跟我們說的,印度教最重視的普通禮節,無論是你贈送他們的東西,或者他們贈送你的東西,一定要用右手。他送東西你用左手去接,這大不敬,在我們無所謂,他那裡就不行。你送東西給他,一定要右手拿;他送東西,你一定右手來接,不可以用左手,我們要懂得,才能夠『滿足大願』。「滿足大願」,就是我們常講的有求必應,我們有求,願都能得到滿足。這是十善落在持戒上。

  為什麼守法就能滿足?諸位要曉得,一個人守法得到大眾的尊敬歡迎,幫助的人多;常常不守法,人家對你信心沒有了,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不會幫助你,你辦什麼事情障礙很多、成就困難。所以佛把守法擺在第二,布施擺在第一。布施要真正放下,為什麼?你真正放下你才能守法,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我就能守法;我不能放棄自己的成見,不能放棄自己的執著,守法談不上。所以六波羅蜜這個次第不能夠顛倒的,它一個環節套著一個環節:不能夠布施,不可能守法;不能守法,決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你決定不會有進步。它一個套一個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