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四三集)  2012/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二十三頁第四行,從當中看起:

  「何況所聞乃六字洪名,一乘願海,最極圓頓,不可思議之妙法」。我們前面講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很重要,說到人身難得,佛法難值,值是遇到。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又遇到淨宗法門,這是經中所說的,「信慧聞法難中難」,我們都得到了。所以這是無比慶幸的一樁大事,何況所聞「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這一乘願海。這句名號從哪裡來的?是阿彌陀佛多劫以前身為國王,聽佛講經說法他開悟了,捨棄了王位出家修道,悲心懇切。做一個國王,利益所及是一個國家,不能達到全世界,即使達到全世界,不能夠普及六道眾生。誰能夠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只有佛陀。所以他出家學佛去了。

  慈悲心特重,想找一個方法,這個方法簡單容易,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一個法門就普度了。這法門到哪裡去找?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請教。老師沒有給他說出具體的方法,叫他去參學,我們現在講,你去訪問、你去考察、你去學習。到哪裡去考察?到一切諸佛如來剎土,諸佛如來剎土裡面好的方法統統記住,學習,認為這不是好的方法,可以捨去不要。他用了五劫這麼長的時間,認真去考察,總結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考察一切諸佛剎土,取長捨短,這叫一乘願海。四十八願這麼來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也不是老師教的,實地考察得到的結果。這種做法,方東美先生告訴我,這是真實智慧,不是憑空想的,大乘佛法值得人佩服的地方就在此地。

  今天我們這個世界遇到困難了,怎麼辦?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在我們這個世間,古代、現前,古時候有些地方社會治理得很好,它用的是什麼方法?現在社會認真去考察,哪些地方值得保留的,哪些地方應該改進的。值得保留的應當是技術,科學技術,必須要改進的是人生的價值,人類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這個要糾正。所以不考察不行。到哪裡去考察?每個國家傳統文化,每個宗教經典之中。在現前國民可以說都是自私自利,團體是謀利的團體,觀念無不是損人利己。看看宗教稍微好一點,每一個宗教沒有說完全為自己,神愛世人,沒有侷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沒有。世人,你只要是世界上的人,神都愛。佛法講大慈大悲,大沒有侷限。所以我們也想了很久,對於傳統文化、宗教也很留意,發現到,今天走宗教的路線是最經濟的一個路線,省時、省力。它有現成的教義,這些教義我們認真去學習,存異求同,說得不一樣的放在一邊,說得相同的我們就採取。宗教能夠團結,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對社會的和諧一定會有幫助。誰去做這個事情?我相信有大慈悲心的人他樂意去做這個事情,不忍心看到世界動亂、看到眾生活得這麼辛苦。這真正是佛法所說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的大事業,值得真正具有大慈悲心的人認真努力救世的方向。

  我們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成就也不例外,也是用的這個方法。總結四十八願之後,確實這個方法變成最極圓頓,圓是圓滿,沒有欠缺。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美好的都在其中,一切剎土裡頭有欠缺的、不美滿的地方,極樂世界找不到。極圓極頓,頓是快速,沒有階級。《華嚴經》裡面講凡夫成佛,修行還有五十一個階級,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五十一個年級,不是一下就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學習沒有階級,可以慢慢提升,也可以頓超直入,問題完全在各人遇緣不同,這是講一切眾生。什麼道理?佛清楚、佛明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可以頓超。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頓超,凡夫一念就成佛。在中國,我們看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方丈室聽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頓超了。沒有階級,不是像《華嚴經》,從十信位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不是這樣的,他一下就超入了。這種頓超,有超得淺的,超得淺的也超過別教的三賢,這是淺的;超得深的那就到究竟如來果位,真正不可思議。

  其實這個理跟事,世尊在經典裡頭常常提示我們。我們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不是?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煩惱,障礙了自性。如果沒有煩惱,本來確實是佛。煩惱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第一個是無明,《華嚴經》上說妄想,第二個是分別,第三個是執著。分別,大乘教裡面稱它作塵沙煩惱,說分別太多、太複雜了,無量無邊,像塵沙一樣,數不盡。執著叫見思煩惱,執著什麼?你對於無論是自性還是現象,你全都看錯了、想錯了。看錯了、想錯了你就造罪業,造業就有果報,造善業三善道,造惡業三惡道;換句話說,這就是輪迴怎麼來的,六道輪迴這麼來的。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說對於真妄,真是性,妄是相,對於性相你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了,沒有錯誤,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從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思想裡頭變現出來的東西,假的不是真的,夢幻泡影。《華嚴》說執著,換句話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六道就不見了。能不能頓超?能。

  見惑、思惑也是無量無邊,佛為了講經教學方便起見,歸納為十大類。錯誤的思想總結五類,貪、瞋、痴、慢、疑,錯誤的想法這五種;錯誤的看法也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分這個十大類。這十大類,我們如果有能力同時一下就斷掉,就放下,凡夫就證得阿羅漢果。不能夠完全放下,能夠放下一部分,慢慢的放,這就有階級了。所以,小乘有四果四向八個階級,看你放下多少,你能提升多少。大乘也一樣,大乘五十一個階級,確實有人他就有能力把五十一個階級同時放下,他就成佛了。這是誰?釋迦牟尼佛。六祖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是不是釋迦牟尼佛這個等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最低限度,他的放下至少等於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生實報莊嚴土,法身大士,這是最低的限度;高,往上去我們就不知道了,到底是哪個層次不曉得了。

  釋迦牟尼佛,我們為什麼能判斷他到究竟果地?因為在《梵網經》上他說,他早就成佛了,這是來表演的。這一次到這個地球上來表演是第八千次,換句話說,佛常常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很自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惠能大師如果是佛再來的,那他的悟就到究竟地,他如果是菩薩再來的,那可能就是八地以上,這個要看他的本跡因緣,各人不一樣。所以在理上講、事上講都能講得通。這些話,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我們自己要留意,真搞明白了,是可以頓時放下,可以做得到。做不到,你有障礙,障礙是什麼?障礙裡頭最重要的,情執,情執是煩惱障;第二種障礙是所知障,也是個麻煩事情。中國人所說的,文人好名,世俗人好利,好利是煩惱障,好名是所知障。名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徹底放下這人就成佛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這是講最極圓頓,就這一句佛號,幫助我們把名利關統統打破。這是不可思議的妙法,我們這一生遇到了。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給我們說,這個經論前頭引用得很多,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真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相信有阿彌陀佛,真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這個信跟願就決定你必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淺深決定你的往生的品位。這個不可思議的妙法就是「信願持名」,四個字,多簡單!怎麼個念法?這個地方講了,也是蕅益大師說的。「《彌陀要解》曰:不論至心散心」,至心是一心念佛,散心是念佛裡頭夾雜著有妄念、有雜念,這散心。「有心無心」,有心,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念念求佛加持;無心,沒有任何念頭在裡頭,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一句接著念,這無心。「或解不解」,解是對於經教通達,對於佛號,名號的功德很清楚;不解是完全不知道,但是也能老老實實的念,日夜不間斷。「但彌陀名號,一經於耳」,你在這一生當中你曾經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這個功德利益還得了!

  所以我們要做大好事,大好事怎麼做?幫助一切眾生,眼睛看到這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耳朵聽到這一聲佛號,這就是大好事。這個好事無量無邊,沒有邊際的,你用大千世界七寶去布施,比不上這一個功德。你讓人聽到一聲佛號,看到這個佛名,這個功德超過整個地球布施都不能跟它相比。佛的比喻更大,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這一個布施。為什麼?這個布施,他將來決定成佛。為什麼?因種下去了,金剛種子,他決定因斯度脫,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他,他只能在六道裡享福,做個富貴人,不能成佛、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它比不上。這就是財布施布施再多,不如法布施。於是我們這才懂得,古人為什麼造一尊佛像,造佛像什麼意思?讓多少人看到這個佛像,阿賴耶佛種子種下去,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尊佛像要是阿彌陀佛的相,那個功德就更殊勝,不是一般佛能夠相比的。你懂得這些道理之後,你就曉得,我想修福、我想修慧怎麼個修法,修到人不能跟你相比的。我前幾天看到有同學做的阿彌陀佛那個小牌子,可以別在身上的,很好。如果要造一個阿彌陀佛的像,金色的像別在身上,更好。讓人家一看,那個印象就落阿賴耶識裡頭去了。種福,真正種福田,我們要會!

  「故令會眾,歡喜慶幸」。今天世尊講這部經,在這一會當中,參加這個法會的聽眾叫會眾,聽佛講《阿彌陀經》,講到這個經文,歡喜慶幸,這無量歡喜,非常慶幸自己有機會。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已經註冊了,有你的名字在裡頭,真註冊了。怎麼註冊?我們這裡動個念頭,「好,我也想去」。就這一念,七寶蓮池裡頭就長一個蓮花,花苞,沒有開,上面寫的你名字,一點都不會錯。你念佛念得愈懇切,花就愈開愈大,光色愈來愈好。你緣成熟了,花開了,阿彌陀佛看到這花開了,立刻把這花拿過來去接引你。你沒有成熟,花不開,成熟,花就開了。往生的時候,你坐在這個蓮花裡面,蓮花會合起來,你到極樂世界去,那個身體變了。所以,這個蓮花就像蠶繭一樣,你看蠶吐絲把自己身體包在裡頭,等到在裡面變成蝴蝶,牠把繭咬破,就飛出來了。在這個花裡頭脫胎換骨,花一開,不是我們這個身體了,換了,換成什麼身?法性身。居住的世界,法性土。

  只有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才是法性身、法性土,法性身是報身,法性土是真的淨土,永恆不變,那個地方沒有風災、沒有水災。我們這個世界,身是阿賴耶的相分,心是阿賴耶的見分,全是假的。阿賴耶不是真的,妄心,所以這個身跟土它有生有滅。六道裡面眾生有生老病死,無常,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所以是假的,不是真的。法性是真的,永恆不變。特別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是法性土,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人也是報身,這個我們在這經上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因為看到十方剎土裡面的眾生不平等,不平等就有苦樂,地位高的人樂,地位低的人就苦;在六道裡頭,人天樂,三途苦。這是法藏比丘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發心,他的國家也有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沒有三惡道、沒有修羅、沒有羅剎;而且,同居土也是法性身、法性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從考察十方諸佛剎土得來的結論,在極樂世界兌現了。

  所以我們往生,甚至於還沒有往生,現前我們發的心是真心。什麼是真心?對這個世界不再留戀,這就是真心。也就是來生我不想到這個世界來輪迴,來生我到極樂世界去,我在極樂世界成佛之後我再來,這個心是真心。你有這個真心,現前就得到佛力加持,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如果對這個世界還有名利,我說名利代表二障,名是所知障,利是煩惱障,還有絲毫名利心沒放下,往生淨土靠不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李老師當年在世常常告訴我們,台中蓮社的蓮友,一萬個人當中他說頂多只有三到五個往生,萬分之三、萬分之五。什麼原因?就是名利沒有乾淨放下,還有那一點牽掛,臨終造成障礙,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換句話說,名跟利要徹底放下,不能有絲毫貪戀;不如意的事情,不能有絲毫瞋恚。由此可知,貪戀於別人不相干,瞋恚於別人也不相干,最後害苦了自己。自己以為這是小事,小小瞋恚、貪戀有什麼關係?沒有想到造成了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傷害有多大,大千世界七寶不能為比,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彌陀弟子要像阿彌陀佛一樣的存心,一樣的清淨、一樣的平等、一樣的覺悟,我們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

  「開發佛智,明悟自性,故云心得開明」。我希望同學們真幹,我們這一會在極樂世界常常在一起,這個做得到。無論哪一個,碰到哪個世間有緣,你去作佛去了,那別人,別人以菩薩身、聲聞身、國王身來護持你。就跟唱戲一樣,你唱主角,我們大家唱配角,同一個目的,度化眾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示現,菩薩弟子、聲聞弟子當中多少人都是古佛再來的。我相信他們都是極樂世界的人,到這邊來表演的,多麼自在。表演完了,回到極樂世界,一塵不染。「如《會疏》曰:開發佛智,斷滅無明」,無明只要斷了,塵沙、見思自然就沒有了。為什麼?從無明生塵沙,從塵沙生見思,所以無明是根,無明只要斷掉,塵沙、見思全都斷了,都斷乾淨了。「故云開明」,這個開明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靡不歡喜』的靡是無的意思,沒有一個不歡喜,沒有一個不是心得開明。所以「靡不歡喜,即與會大眾皆大歡喜」,真得利益。

  下面第三段,「重誨當機」。這裡頭分四個小段,第一段「自利利他」。這一小段裡頭又分六段,第一個「敬佛大善」。這是勸我們,學佛要從恭敬當中求,沒有恭敬心學不到,真的是印祖講的話不錯,「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老師是不是真佛不要緊,我能把老師當作真佛看待,我就成就了,老師沒有成就,自己成就了。早年,我受戒的時候,我們得戒和尚跟我們講一個故事,這是佛門的故事。一個法師,其實是跟人開玩笑,告訴一個年輕人,我證了阿羅漢果了,騙他的。這個年輕人聽了以為是真的,真的恭敬禮拜,也想求阿羅漢果。他說好,我傳給你,你恭恭敬敬跪在這個地方,跪在這個牆角。他拿個棒子頭上敲了一下,須陀洹果。他真得須陀洹果。再換第二個牆角,四個牆角打了,你證阿羅漢了。他非常感激,五體投地拜他。他說,我騙你的。我真證阿羅漢果。那個人給他開玩笑的,結果他真的證阿羅漢果。這是什麼?恭敬心,沒有別的。

  所以,無論在世間跟出世間,學生修學超過老師的人很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什麼原因?他的恭敬心超過老師,老師求學沒有他那麼認真。這就跟惠能大師所說的,真正開悟了,所得的智慧、德能、神通不是從經本上學來的,不是說哪一種法門、功夫上學來的,不是,於這個統統不相干,那些全是手段。如果說死在手段裡頭,你怎麼能開悟?你要能善用手段,從這個手段裡頭真的悟入自性,你真學到了。從手段裡頭,手段是善巧方便,八萬四千法門,八萬種善巧方便,任何一門都能幫助你成無上道。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道理要懂。印祖告訴人,就在誠敬這兩個字,如果用一個字,就是「誠」,真誠的誠,這一個字能成佛。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

  早年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李老師有一天,常常親近的幾個學生,每個人送一個字,有人送兩個字,不一樣。送給江逸子一個字,叫江逸子,手伸出來,在手掌心寫了一個字,「誠」,然後把他手指捏個拳頭。表示什麼?你這一生能夠把誠字握住了,你就成功了。老師送給我的四個字,用這弘法利生,講經教學。講經,先告訴你不是容易事情,條件要通世出世間法。不要說多,說到最少,世間法《四庫全書》,能通嗎?出世間法,一部《大藏經》。通出世間法,契理,通世間法,契機,契機契理這才能夠講經教學。我們聽到都嚇壞了,這怎麼能通得了!老師說還有一條路,我們沒有能力去學,求感應。這個通是什麼?感通,我們有感,求佛菩薩加持。怎麼求感?誠,還是一個誠字,誠上再加一個字「至誠」,真誠到極處,你就能感通。老師教我這個方法,我們認真的學習用這個方法,不用這個方法,這個路子我們無法走。學一部經都這麼難,三藏經典談何容易!學一輩子,一藏都通不了,何況三藏!

  《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告訴我,我第一次向他買了一套,是他最後的一套。這一套本來賣掉了,賣給日本人,日本人向他買了五套,四套付了錢,最後這一套付不出錢來。日本人讓給我,還要了十二萬,他的權利金,我們也只好給他。總經理告訴我,假使這個人一出生就能夠看《四庫全書》,一天看十個小時,到一百歲,書還沒有看完,就看一遍。你就知道這個分量有多大,怎麼能通?所以,還是釋迦牟尼佛這個老辦法高明,他用什麼方法?戒、定、慧。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通了。這個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方法能通。所以自古以來真正成就的人都是走這個門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清淨平等是定。清淨阿羅漢的定,平等菩薩的定,最後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成佛了,這麼來的。

  見到性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為什麼?不離心性。一切法從心性生,你見性之後,哪有不明瞭、不通達的道理!所以,覺悟的人,真正開悟的人,一看就明白,不要學習的,一聽就明白。六祖能大師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一聽就懂了。《壇經》上有記載,法達禪師,念《法華經》的,念了十年,功夫不錯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沒開悟,得定。到曹溪去參訪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三拜頭沒著地。能大師問他,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禮拜頭沒著地。他說他誦《法華經》三千部。不容易!六祖問他,《法華經》講的什麼?他說不出來。法達就請求能大師,能大師說行,你念給我聽聽。念得很熟了。《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惠能大師說行了,不要念了,全知道了。不必學完,聽上幾句,這經裡講什麼統統知道了。給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

  我們知道,能大師跟無盡藏比丘尼講《涅槃經》,聽眾只有比丘尼一個人,聽開悟了。在曹溪說法,聽眾很多,為什麼只有他開悟,別人不開悟?那就是他有十年功夫,他有戒、有定,他得的是法華三昧,只是功夫還差一點。換句話說,他在開悟的邊緣上,碰到六祖,給他那麼一點,他就通了。這才真正叫教學。由此可知,這個世間教學的方法太差了、太笨拙了,你才能真正顯示到佛法的教學高明。沒有這些前人的例子,我們很難體會,也很不容易接受,有這麼多的例子擺在前面,不能不服,這是佛經的科學,沒有真正的事實,佛不說。這些事實擺在你面前,你真肯學,你真肯走戒定慧這個路子,沒有一個不成就。因為你本來是佛,你要記住這句話,你為什麼會成就?你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有,不是沒有,只是現在這些障礙障住你,障礙去掉就通了。這是佛家的教學。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佛重誨彌勒」,這一品前面,佛叫彌勒菩薩,到這個地方再度的叫著他的名字。『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佛不是要求別人尊敬他,如果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沒成佛。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是你自己,你自己從真誠恭敬當中,你就成佛了,是這麼個道理。所以,這裡開頭這四句,「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這四句不得了!念老底下這句話說得好,「此四句實為一大藏教之綱宗」,綱是綱領,宗是宗旨,這四句。前面兩句這是學習的心態,後面兩句是學習的方法,心態、方法正確,你這一生決定成佛。敬,「敬者恭敬。敬佛者,《淨影疏》云:敬荷佛恩,名為敬佛。荷者承擔領受之義」。《淨影疏》的解釋簡單明瞭,什麼叫敬佛?真正繼承、擔當如來的家業。

  如來家的事業是什麼?古時候,到人家家裡訪問,這一家從事哪個行業,就是三百六十行他是哪一行的。佛也稱家,古時候講中國傳統文化叫三家,儒家、道家、佛家,也稱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佛家從事是什麼行業?教學。釋迦牟尼佛從三十歲示現大徹大悟,開悟之後一生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佛的家業是教學。教學的宗旨是什麼、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教育的目的。教學的宗旨,宗旨是破迷開悟。眾生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迷破了苦就沒有了。樂從哪裡來?樂從開悟來的,開悟就樂了。用什麼手段?用教育,落實在教育,達到他教學的宗旨,圓滿他教學的目標。我們為佛弟子,我們敬佛就是要繼承佛的事業,佛的事業就是教學,宗旨破迷開悟,目的是離苦得樂。擔是荷擔,這個擔子我們得擔起來。領受,領受是接受這個意思,荷裡頭這個意思,續佛慧命,正法久住。

  「如來萬劫薰修,入佛知見」,這是說佛從凡夫修成佛,是很長的時間,不是短時間,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入佛知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這就是佛教學的宗旨。他教我們什麼?就是他自己開悟所見到的。見到什麼?見到一切萬法的自性。一切萬法的現象,自性作用。我們對於萬法,最粗淺的看法要看三方面,它的體、它的相、它的作用,這才叫會看,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在這三方面看,你沒搞清楚、你不明白。其實大乘教裡面教初學的,對任何人事物,你要看的時候要從八方面看。這八方面,最粗就是體相用,第二看因緣果,體的因緣果、相的因緣果、作用的因緣果,最後還要看事、理。所以對一樁事情,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八面你都看清楚了,才算你粗知,你對這樁事情明白,不糊塗。不能說你看得很深、看得很遠、看得很細,不是,算是粗淺的看法。那什麼叫深?這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八八六十四面,這叫你深入。

  如果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古人看東西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今天連體相用都沒看到,光看到現象,一無所知,太馬虎了。所以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這是《地藏經》上說的,真的叫無知。從這上我們跟佛、跟菩薩去比,差太遠了。說實在話,小乘初果、大乘初信至少要看八面;四果羅漢、七信位菩薩至少要看六十四面,他給你分析問題,雞毛蒜皮這種小事,他能夠從六十四面給你解釋。經上常說,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徹法底源,對於一樁法,給你說的話不是假話,說一樁事情,詳細給你說,說一劫都說不完。他看多少層?其深無底,其廣沒有邊際,叫徹法底源。

  我們沒有學過不知道,哪有這些事情!我們想不到的。我們一般人討論一樁事情,從正面看、從反面看、從側面看,有幾種看法、幾種分析這個問題,哪有佛法這麼厲害!從八面看就不得了了,在這個世間這是絕頂聰明人,在佛法來講,這剛剛起頭,起碼的條件,非常粗淺。我們對這些事情不能夠深入理解,往往錯會意思,自以為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跟古人比比就自己知道慚愧,沒有辦法跟人相比。人家看人、看事、看物能夠這樣的深入,面面都看透,我們哪有這個本事!這才能真正對於佛知佛見,佛的知見,生起敬仰、佩服的心,不能不佩服、不能不敬重。所以這個敬生起來也是由於智,你不知道你恭敬心生不起來,你知道了自然生起來了,怎麼比都沒有辦法跟人比。

  佛是以他的知見,真知真見,開示我等,開是講給我們聽,示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示是示現。古人所說的,身行言教,身行是示,做榜樣給你看,再以言來教導你。「普令悟入」,這是教學的目標。學生都開悟、都入佛境界了,這個教學圓滿成就。「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佛是已經悟入,是在果地上徹底的覺悟。這是什麼?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果覺,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就是此地講的承擔、領受的意思;阿彌陀佛,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阿彌陀佛,無量智慧、無量覺悟。智慧是覺之體,覺悟是智慧的作用,都是究竟圓滿,為什麼?上頭有個無量。所以,這句名號是如來的果覺,我們今天拿來作因心。我們修什麼?執持名號,就是念這句名號,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果覺,現在我們用這個作因地心。「不歷三祇」,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經歷,「頓入佛智」。為什麼?無量智覺是自己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原來念阿彌陀佛不是念別人,是念自己。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豁然大悟,他就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才知道,阿彌陀佛跟自己是一不是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於是證得了。這個法門到哪去找?

  「此正佛之深恩」,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能夠不敬佛嗎?你能不感恩嗎?這一句佛號要怎麼個念法,這告訴我們了,世出世間講恩德,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還有比這個更深的嗎?找不到了。「我等遵依佛示」,我們今天學習,必須遵守、依靠佛的指示,這個指示就是真信、真願、一向專念。「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是名敬荷佛恩」。這一句的意思深了,這裡三種般若都講到了,文字、觀照、實相。

  這裡有一點參考資料,「三種般若」。三種般若從體上講,實相是體,觀照是相,文字是用,這就講從體相用來說,般若之體、般若之相、般若作用。「實相般若以理為體」,理是什麼?理是事實真相,就是講諸法實相,也就是自性、也就是真心,也叫真如、也叫第一義。世尊在講經教學裡頭,說這個理體說了幾十種的名字。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的名字?這個意思很深,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知道這個名字裡頭含的意思就對了,千萬不要執著名字,你懂得意思,怎麼說都可以。這是佛的智慧,這是佛的善巧方便。種種方便都是教我們入實相的,入實相就開悟了,就明心見性,所以實相就是自性。

  你看這裡頭解釋的,「體絕虛假」,它是真的,它永恆不變。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性就是實相,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第一句他說,自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現在,現在也沒有染污,縱然你造作惡業你墮到阿鼻地獄,也不染污,這才是真的。染污的是什麼?染污是意,阿賴耶。妄心有染污,真心沒有染污,所以它叫真,它不是虛偽的,它不是假的。「目之為實」,目是稱,也可以說是看,我們把它當作實來看,實,目之為實,真實。「印體表彰」,它是真實的。「印體表彰,名之為相」。這個相是什麼?有體當然有相,但是它的相是以無相為相。你看,講實相,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無相是從體上說的,無不相是從相上說的,它現一切相。無相跟有相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實相般若。你要把有相跟無相分開,般若就不見了,你就迷了。相是從體變現出來,體是般若,相,相當然是般若。般若有見聞覺知,你說哪個現象沒有見聞覺知?

  這是一個相,它有沒有見聞覺知?現在我們學佛知道,它有。因為什麼?任何物質現象,它是意念變現的,我們凡夫叫它做受想行識,任何一個物體都是五蘊,它決定分不開,這個不能不懂。現在量子力學家給我們做證明了,給大乘佛法做了證明,我們相信了,不再疑惑。過去我們看到經上,特別是《心經》,常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把五蘊都搞錯了。我們講五蘊皆空多半是用身體做比喻,其實現在才知道,五蘊皆空是什麼?是基本的物質,科學家講的中微子,現在又有人說上帝粒子,就是這一類的東西,這是組成物質的元素。它有見聞覺知,再小都有見聞覺知,迷了的人稱它作受想行識,覺悟的人知道那是實相般若,就是見聞覺知。所以,它有觀照的作用。

  水,水有。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告訴我們,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我們對它的念頭,善或者不善它都知道。在實驗裡面它反應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善念,反應非常美好,不善,反應就很醜陋。這就說明什麼?我們對它的心態它接受了,感受到了,感受它就起了反應給我們看,不同的感受有不同的反應,現在講有機體。明白這個道理,整個宇宙是有機體,千萬不要認為沒人看到,假的。修.藍博士來參觀我們的攝影棚,告訴我們,我們起心動念牆壁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桌椅板凳都知道,怎麼說沒人知道?真的。所以他懂得了。沒有人不知道,你能瞞過誰?欺騙自己而已,怎麼能欺騙別人?

  所有物質現象統統都有精神現象,精神跟物質永遠合在一起,不能分家。這是科學家把物質分析到最後,物質不見了、沒有了,物質變成什麼?變成是念頭,意念的波動現象。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物質是從念頭產生的。但是這個事情在大乘教裡頭講得很多,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前面我們學天台十乘止觀,第一條裡面就講到了,「色由心造,全體是心」,你看講得多清楚!我們要不是科學家給我們做的報告,我們這兩句聽不懂,不知道真相是什麼。看到科學報告,真相大白,我們對於佛菩薩的智慧還有懷疑嗎?再也不懷疑了。

  釋迦牟尼佛說這個話,三千年前。三千年之後的科學家用精密的儀器,才把佛經上所說的極微色找到了。極微色就是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把這個找到了。把它再分開才曉得,念頭波動現象。所以,物質現象是從念頭生出來的,這就說明了色由心造。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心,這個心就是此地講的實相般若,整個宇宙的本體,整個宇宙的理,所依據的理體。整個宇宙理體是一個,關係我們明白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不能不知道。這是佛法講的倫理,倫理是講關係,我跟宇宙、跟一切萬法是什麼關係?一體的關係,太親密了,一體比一家人還親密。中國老祖宗講關係講五倫,第一個「父子有親」,你看親愛,一體的親愛。關係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整個宇宙呈現的是親、是仁愛,那個相是仁愛,作用是和諧、是互助合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