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五四集) 2012/1/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請坐。今天是龍年元旦,我們早晨跟諸位同學一起學習善導大師最重要的開示。這個緣也非常有意義,殊勝、吉祥,我們認真努力學習,希望度過這一年的安定和諧。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五十八頁第八行,我們看第八行:
「善導大師於四十八願中,稱定成正覺」,這是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這是第十三;「壽命無量」,這是第十五願;「諸佛稱歎」,這第十七願;「十念必生」,這是第十八願。這個五願是真實願,換句話說,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的心要。「可見此願,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此願就是指我們現在學習的,第十二定成正覺,決定證得《華嚴經》上妙覺如來的果位。這是究竟圓滿佛果,一生可以證得,無比殊勝稀有,確確實實八萬四千門裡頭沒有,無量法門裡頭也沒有。如果我們真正認識這一願,我們的信心、願心就完全堅定,決定不會動搖。只要信願不動搖,這個佛你就成定了。蕅益大師說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是在念佛功夫的淺深。真信切願你就決定得生,你念佛念得愈認真愈相應,品位自然不斷向上提升。真幹,肯定其他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裡頭最重要的五願。所以念老說,可見此願,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這個此願就是指定成正覺。
「彼佛本懷」,彼佛是阿彌陀佛,本懷就是他的心意,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意,「只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佛」。這還得了!就從這一句裡頭我們就能體會到,阿彌陀佛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大恩大德,再也找不到了。一個眾生都不捨,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有分別心、有執著心,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幫助一切眾生,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是彌陀的本懷,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懷。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切如來本懷讓阿彌陀佛來落實。沒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沒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諸佛本懷也不能兌現。於是我們能體會到,我們對彌陀感恩,所有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像我們一樣的感恩,為什麼?他能夠幫他們的本懷落實。你能夠體會到這一層,感恩的心才能生起來。這是自性裡頭第一德,能生出來好!
「為實現此願,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十念必生這一願,又是這五願當中最重要的一願,四十八願當中選一願,那就是十念必生,選五願善導大師替我們選出來。現在人麻煩在哪裡?感恩的心生不出來,很想生出來就是生不出來。你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感恩心自然生出來了,不能不感恩。往生的人感恩,不往生的人看到了也感恩,實在講太偉大了,從一切諸佛如來裡頭找都找不到。我們今年在元旦第一個時辰讀到這句經文,善導大師為我們挑選,這是非常吉祥的預兆,也許我們這一年,災難年可以平安度過,真的,感恩的心就能夠度過。我們要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要這樣看法,恭敬心就能生起來,謙虛、慚愧自然就跟著起來了。「眾生依此最簡最易、極圓極頓之徑路,念佛往生,則皆可成佛也」。你看這四行經文多重要,這四行有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善導大師說的、黃念祖老居士說的,這都是諸佛菩薩摩訶薩真實教誨。眾生要沒有這個最簡單、最容易,不能成就。最簡單、最容易,它不是極圓極頓的,這還是遺憾。最簡單、最容易,又是極圓滿、極頓超,這個不得了,這個太殊勝了,這念佛往生就能成佛,必定成佛。
所以利根、上上根人聽到這一句話,他就老實念佛,萬緣放下。就跟蓮池大師晚年覺悟、明白了,所以他才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願意搞讓給你,不搞了,退出了。「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那些法門,你們喜歡、歡喜的,你們去走,我不走了,我也退出來了,我專念佛求往生。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蓮池大師,第九代是蕅益大師,比蓮池大師更專、更精。他給《彌陀經》做的註解《要解》,老師是蓮池,做了《疏鈔》,《疏鈔》分量太大,他搞一個最簡單的《要解》,雖然簡單,文字雖然少,內容超過蓮池大師的《疏鈔》。你看印光大師的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一句話裡頭的含義,《要解》就超過《疏鈔》,《疏鈔》不能超過《要解》。即使古佛再來親自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讚歎到極處了。
我在新加坡那個時候,演培法師也是老朋友,很難得的一個好法師,一生功夫都用在經教上。他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太虛往生之後,他依止印順法師。有一天請我吃飯,我記得那個餐廳叫靈芝,就是問我這個問題,他說印光大師對《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問我這個問題。我告訴他,印光大師讚歎恰到好處,一點都不過分,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那我們就知道,蕅益大師不是凡人,肯定是再來人,不是阿彌陀佛,那就是觀世音菩薩,要不然《要解》不可能做得那麼好。他後頭有個跋文,九天寫成功的,真的把阿彌陀佛的心願、本懷顯示出來了。
我們看下頭一段,「願文中分別者,思量識別諸事與理,曰分別」,分別是用第六意識。「以虛妄之分別為體性,即妄於無分別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故稱之為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智」。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分別是第六識,第六識、第七識是阿賴耶起的作用,阿賴耶稱為本識,它是根,前面七識是阿賴耶起的作用。阿賴耶是妄心,所以這些都稱之為妄惑,它不是智慧。大乘佛法教我們遠離分別,《楞嚴經》教導我們「捨識用根」,這個捨識用根是用根中之性,不要用根中之識。眼根的識叫眼識,耳根的識叫耳識,那反過來我不用這個識,我用眼根當中的性叫見性,耳根是聞性,用六根的根性,那就成佛了。《楞嚴經》有新舊兩類的註解,舊的註子就是交光大師以前的,交光大師跟蓮池大師同時代,明朝萬曆年間人。萬曆皇帝有福報,好像做了四十多年皇帝。舊的一派,完全用天台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上的「奢摩他、三摩、禪那」,用心意識,沒離心意識。交光大師他提倡「捨識用根」,不用心意識,心就是阿賴耶,意就是末那,識就是第六意識,不用這東西,用六根的根性。根性就是見聞覺知,這是根性,這是自性裡頭的東西,這不是識。迷了之後,見聞覺知就變成八識,八識從這來的。見聞覺知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那個水是見聞覺知,它沒有八識,它是見聞覺知,是真的,不是假的。
教導我們學《楞嚴》。《楞嚴經》上佛講的是「捨識用根」,過去這些大德們錯會了意思。這是因為古大德,《楞嚴經》沒到中國來之前,就曾經說,世尊說過這麼樣一部經,裡面講的內容,跟天台大師講的三止三觀很類似。這個說法給中國人很深的印象,所以《楞嚴經》到了中國,都用天台大師三止三觀來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看到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非常佩服,說他跟佛在楞嚴會上講的很相應。其實《楞嚴》講得更精彩,所以交光大師重新作《楞嚴經》註解,叫《正脈》,他註解的名字叫《正脈》,主張捨識用根,但是這個難,用天台三止三觀容易。捨識用根,捨第六意識就是不分別,捨第七識不執著,捨阿賴耶識不起心不動念。這什麼境界?這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境界,太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學的,像《壇經》所說上上根人。用心意識,上中下三根都可以學,捨識用根那就變成上上根人,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楞嚴》不是一般人學的。密宗取了《楞嚴經》,因為《楞嚴》有五會楞嚴神咒。神咒是佛的密說,經是佛的顯說。你要問楞嚴神咒什麼意思?就是《楞嚴經》,顯密圓融。在大乘教裡頭有所謂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講成佛的;《楞嚴經》講開智慧的,開慧的《楞嚴》。開慧就成佛,成佛就開智慧,這是一不是二。
所以我們學能不用八識最好。我說過好幾次,我到晚年我才真正明瞭、真正欣賞,鄉村裡頭不認識字的老阿婆、老阿公,我覺得他們非常非常了不起。為什麼?他們捨識用根,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何以知道?你問他什麼,他都對你笑咪咪的阿彌陀佛。講什麼也是阿彌陀佛,說善的阿彌陀佛,說不善的也阿彌陀佛,他除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他用根不用識,這是什麼人?大徹大悟的人,他真的是大徹大悟。六祖大徹大悟給你說一篇大道理,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有的大道理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之中。問題就看你懂不懂?你會不會聽?他全給你說出來了,比六祖說得還圓滿、還周到,一點不假!李老師跟我說多少次,他很想學沒學到。古大德有明白人,說這種人什麼?愚不可及,他那種愚我們做不到,我們比不上他。那個愚是什麼?大智若愚,那個愚跟大智兩個畫線平等,等線。大智是兩種表現,一種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一種就是老太婆她沒那麼多囉嗦,就一句阿彌陀佛對付你,你跟她說什麼全是阿彌陀佛,你不說她也阿彌陀佛,這種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實報土上輩往生。我們試試看,能不能學得會?能學會超過李老師,李老師沒有學到。那才叫真正的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做到百分之百,打一百分滿分。釋迦佛、惠能大師也是滿分,他們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要認識不能看錯。
所以分別,虛妄之分別為體性,這個虛妄之分別體性就是阿賴耶。即妄於無分別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我是正報,法是依報,就是《還源觀》上講的起二用。法是法界,法界是我們的依報,宇宙是我們的依報,我是正報。我之外,所有的人那是我的依報,依報裡頭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屬於依報。所以經上講的依正莊嚴,這個裡頭正,最重要的是自己。如果正報是阿彌陀佛的莊嚴,與我不相干,就沒有意思了,我這才重要,正報是我不是佛。說阿彌陀佛,我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智慧一樣、神通一樣、道力一樣、相好一樣,沒有一樣不是相同的,極樂依正莊嚴,這是你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如果只知道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是萬德莊嚴,我們跟他不一樣,你把經義錯解了。我生到極樂世界,我跟他不一樣,跟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兩樣?我們要不要去往生無所謂了。如果生到極樂世界跟這個世界不一樣,生到極樂世界我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這個我非去不可,我不能不去。我在這個世界修成阿彌陀佛的樣子,要到什麼時候?無量劫。我往生極樂世界,幾年時間我就辦到,這條近路怎麼能不走?還要走彎路,那就錯了。一切法裡頭只有這一法是真的,成佛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世界上這國王,美國現在最大,美國的總統在國王裡講小王,小小王,又何況總統不能算是國王,任期只有四年,在位的時間很短,即使連任一任八年也不長。王不一樣,康熙做六十一年,乾隆做六十年,讓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一輩子的,沒有下台的時候,那才叫王。世出世間事情都把它看清楚、看明白。
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妙觀察智,轉八識成四智,這第六識妙觀察,第七識是執著,不執著就平等性智。人要什麼時候平等?不執著就平等,執著沒有平等;分別沒有妙智,妙智就是妙觀察智,沒有妙智。轉八識成四智大家都知道,六七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五八你沒有辦法轉的,它是跟著六七,六七轉它自然就轉了,六七不轉它不會轉,你也沒有辦法轉它。阿賴耶是大圓鏡,光明遍照,那個轉過來是無量智慧,無量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那是體。前面是起作用,妙觀是作用,平等是作用,成所作是作用,眼耳鼻舌身變成成就所作無量無邊功德。所以用功就用在六七;換句話說,就落實在不分別、不執著。如果說不分別、不執著,那我不是變成白痴了嗎?我什麼都不知道。白痴好,你不願意做白痴,所以你要當凡夫。要願意做白痴,他真的是白痴,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你不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不問他的時候他無知,般若無知,你問他就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為什麼?智起作用,不問他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清淨寂滅,那是自性本來的樣子,梵語叫涅槃,自性本來的樣子。
起作用外頭有緣,問,或者是有疑,自性有感叫感應,眾生有感自性有應,這感應,應的時候無所不知,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給你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圓圓滿滿,幫助你開悟,他的示現跟他的說法微妙到極處,我們凡夫不知道。實際上他現身,現而無現,無現而現,這是不思議的境界。他給我們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不能說他有說,你也不能說他無說,你要是用不起心不動念去接受的話,你全懂了。他是從自性裡頭自然流露的,我們用分別執著心去接受,接受過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我們如果也用不起心不動念,一心誠敬來接受,那是智慧。這個智慧教你什麼?教你開悟。悟有層次不一樣,對方沒有,這一定要知道,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有多少誠敬,有多少謙虛恭敬,你能夠得多少,你有十分就得十分,你有二十分就得二十分,你有一百分就得一百分。與對方示現說法毫不相干,統統是自性在起用。
凡夫是識心在起用,阿賴耶識。凡是識心所得到的統統是知識。但是這個知識,包括四聖法界都是知識,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為什麼?他們全是用阿賴耶,他用得正,恭敬心很多、謙敬的心很多,所以他得的也多。他有智慧,那個智慧不能跟佛菩薩比;跟我們世間人比,人間天上,人間天上的智慧比不上他。他要跟佛菩薩比,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所以天台大師說他是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相似能做得那麼好,就是他太聽話了。我們常講的老實、聽話、真幹,他做到了。他做到什麼?他著相。他著相不是像我們,我們著相很粗、很明顯,他著相是非常微細。粗相他不執著,斷掉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沒斷,他還是著相,著的是微細相。為什麼執著微細相?微細相他不知道,他要知道他也會斷,他不知道。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個他不知道。《仁王經》上,佛所說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他大概知道,他知道這個,這個粗;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太微細了,他不知道。那要不起心不動念才知道,知道他就脫離十法界,就住實報莊嚴土去了,不住在十法界。隨著境界提升,他的境界不一樣!
「《唯識述記七》曰」,《成唯識論述記》,這一部書在中國也失傳了很久,大概跟《群書治要》差不多。所以中國對於法相唯識,知道有這一部書,失傳了,修學就有許多障礙。一直到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在日本看到,楊仁山老居士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大概當參贊,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在日本發現中國失傳的好東西,很多都在那邊,所以再從日本取回來,辦金陵刻經處流通這些失傳的法寶,這個功德很大!非常可惜,在我們這一代沒有出現大善知識,像隋唐時代那種祖師大德沒出現。這個沒出現有歷史的因素,因為滿清亡了之後民國建立,中國社會一直處在動亂的時候,動亂不出人才。為什麼?人才學習一定在安定的環境當中,動亂沒辦法。歐陽竟無辦支那內學院,兩年就結束,內戰,沒有辦法。八年抗戰,像我們流亡學生到處逃難,找不到一個安定地方。
所以讀書、做學問、修道都要安定的環境。社會動亂就是災難,多少想學的人,這個機緣找不到。想學,像古德的這些註疏,非常重要的註疏,是我們學習重要的參考資料,也找不到,造成這一個時代,整個世界上,我們講學術都是衰相,跟上一代比比不上,跟更上一代比又比不上,所以你看這個現象是往下滑波。這就聯想到,今天社會動亂、地球災變異常,原因慢慢就明白了。由此可知,製造一個安定的環境,那個功德有多大,人民享你的福,是大功德;真正好學的人成就德行、學問,這個功德更大!製造動亂的人那個罪多重,你就曉得。製造動亂,多少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你要負責任。還有多少有心的人,想成就自己德行、學問機會都失掉了。我們遇到這種環境,逼不得已逃亡,逃到天涯海角,可以找到一個安定的環境。但是什麼?你所有參考書籍一本都沒有,無法帶去,想讀書找不到書。現在還有電視、電腦,在以前沒有這個東西,你只能帶幾件衣服、吃的東西就不錯了,能活命了,書籍那麼笨重沒法子帶,你就曉得這多麼苦、多難。
所以大乘佛法修學教我們離心意識參,大乘不叫研究,研究是什麼?沒有離開六、七識,第六識是主,第六識是思惟想像。不用心意識叫參,你看參禪;教下叫參究,對於經教參究,不叫研究。研究用心意識,參究不用心意識,叫離心意識參。離心是什麼?不用阿賴耶;離分別,不用第六意識;離執著,不用第七識。那怎麼樣叫離心意識?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離阿賴耶,不執著離末那,不分別離第六意識,不用它們叫參。現在叫什麼?叫直覺,那叫參,那是智慧。落在心意識裡頭,心意識是妄心,就變成知識,不落在那裡頭就變成智慧,不一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盡量淡化心意識。說心意識不好懂,說白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心,分別是意、意識,執著是意根,第七識叫意根,第六識叫意識,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不能離要盡量淡化。經教上這些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你怎麼去想、怎麼去揣摩,不如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妙絕了,真正妙絕了!阿彌陀佛運用這個方法,一切諸佛讚歎、佩服,這方法太好了。諸佛菩薩給我們講這些大乘經論,愈講愈難,愈講愈不容易。所以不能不佩服阿彌陀佛,他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能令一切眾生,只要聽話,不懷疑,真聽話,幾天就成就了,這還得了!
《唯識述記》第七卷說,「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有漏三界心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頭的心、心所法是以妄分別為自體,不是真實智慧,是虛妄分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虛妄分別沒有真實利益,取得世間名聞利養行,我們就以歐洲漢學院來說,他們沒有離心意識,他們用的正是心意識。拿著佛家這些經論去做文章,寫博士論文,他可以拿到學位,拿到博士學位,他可以取得一個教授身分;他很認真努力,能言善道,著作很多,將來是歐洲名漢學家,知識不是智慧,這個我們要知道。用心意識取六道輪迴裡頭的名聞利養,行,你可以做得到,與了生死出三界毫無干涉,成阿羅漢、成佛菩薩沒這個緣分,這不能不知道。
「願文中遠離分別,即捨除分別之妄惑,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真如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真如,這算不算是萬法之一?萬法裡頭包不包含它?那它是不是真如?真如是什麼?真如是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今天量子力學家他能答覆你,你只看這樣東西,它裡頭是多少億萬小光子組合的波動產生的現象,這叫真如。離開這些小光子波動現象,這個東西沒有,不存在,科學家找到事實真相。菩薩摩訶薩知道事實真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有性空,事有理無,理事是一不是二。這叫中道第一義諦,一切萬法皆是如是!如果你真的通達明瞭,你今天活在這個世間,看所有一切萬法,這是什麼?看電視。電視你能說它沒有嗎?它有。你能說它真有嗎?它沒有。它就顯示中道第一義諦,就在你面前。你執著它錯了,你只要一分別、一執著你是六道凡夫,你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是佛菩薩,事上沒差別,可是心裡頭境界完全不一樣。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得大自在,你得的是真實智慧。
佛教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是有道理的,不是欺騙我們的,這不是愚民政策,這是真實智慧。所以真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真正明瞭通達真如原來就是萬法。真如是什麼?真如就是自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去請教老和尚,請老和尚給他印證他是不是真開悟了。老和尚會問他,真如什麼樣子?自性是什麼東西?你說一句我聽聽。真開悟的隨便拈一法真的就是,法法皆是!契入這個境界,禪宗公案你就都能看懂,《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你沒有一條不懂,他們之間問答,那個意思全都知道。《印光法師文鈔》裡頭有,哪個人我忘掉了,我是五十多年前看的,在懺雲法師茅蓬裡頭看的,我記不得是哪一條。有一個人也是自命不凡,參禪的,他寫信給印老,他說《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差不多都參透了,還有幾條有問題,跟印光法師說。印光大師寫一封信回給他,一千七百條公案,有一條有問題,你就一條都沒通,如果說一條通的時候全通了。他說這些。沒話說了,以後老實念佛不參禪。真的,一條通了全通,還有一條不通,說明你完全不通。
萬法即真如,真如即萬法,裡頭還有一法不是真如,那就法法皆不是。一法是一切法皆是,一法不是一切法皆不是;一切法皆不是是凡夫,一切法皆是是佛菩薩,一切法還是一切法。所以你就曉得,自古以來,研究這門學問的,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裡,你就知道了。這個參禪的人,沒有遇到印光老法師給他點醒,他永遠不知道,還自以為很得意。為什麼?他沒有離開心意識,禪要離開心意識才行,不離心意識就不得其門而入,這個東西難。我初學佛,三個老師都警告我,三個老師沒見過面,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李老師跟章嘉大師見過面,但沒有談過什麼話。他們警告我意思完全相同,警告我你可別學禪,那個東西是天才學的,不是凡人學的。我們自己想想是不是天才?禪叫一步登天,他真有本事他就上去,沒有這個本事掉下來粉身碎骨,就完了。都是教我別走頓超,走漸修,像爬樓梯一樣,穩穩當當一步一步往上爬,時間是很長,但是步步都得力。
漸門就是學教,教有次第,由淺而深、由狹而廣一步一步的來。佛在經典上也是這樣教給我們,「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個話就是按部就班。像世尊當年在世教學的順序,小乘是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這是大乘的預備班,般若真正是大乘二十二年,最後再提升法華一乘法、一佛乘。所以《法華經》上說,諸佛說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前面四十二年都是佛的方便說,給你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後給你說真實說,《法華》真實說。真實說跟此地一樣,是教你成佛,《法華》教你成佛,前面有四十二年的基礎,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就二十年,般若二十二年,四十二年。四十二年的基礎才學《法華》,《法華》是一佛乘,《無量壽經》是一佛乘,現在兩條路擺在這裡,那個地方要四十二年,這個地方三年就成功,你願意走哪一門?我們看修淨土三年往生的人好多好多,往生去作佛去了,成功!所以淨宗念阿彌陀佛就是入一佛乘。李老師教我們換心,不是他發明的,祖師大德常講,你看中峰禪師《三時繫念》裡面講的,中峰禪師元朝時候的人,「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不叫換心嗎?「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是一佛乘,沒有那麼麻煩。所以念佛法門是直捷教你成佛的,這個路子穩當、快速、簡單、容易。
念老在此地前面講的,這一段小結論裡,眾生依此最簡最易,又是極圓極頓之徑路。它比《華嚴》、比《法華》超勝,《華嚴》、《法華》是一佛乘,都不容易。哪有這個法門好!《華嚴》到最後圓滿,大圓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真正究竟圓滿。如果普賢菩薩不用這個法門導歸極樂,《華嚴》就不能圓滿,那《華嚴》是侷限於上上根人,那個法門誰學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學的,不是法身大士沒分。導歸極樂那人人都有分,沒有一個人沒有分。你用《華嚴》的五止六觀來修《華嚴經》,你要用多長的時間你才能修成?你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生到極樂世界就到華藏世界。華藏即是極樂,極樂即是華藏。《華嚴》只能度正法,像法沒分,末法更不必說。淨土能夠度末法最後的一百年,所有一切經消失了,《無量壽經》留在這個世間還多留一百年。《無量壽經》滅了,沒有了,阿彌陀佛名號還在這個世間有一百年,最後就是剩一句佛號,能聽這句佛號、念這句佛號的人都能往生,十念必生。我們遇這個法門不簡單,遇這個法門要不認識它,把它當面錯過,那叫真錯了!
下面說『寂靜』,「寂靜者,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即涅槃之理」。什麼叫涅槃?你煩惱跟苦患統統斷掉了,那就是涅槃。這個東西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頭沒有煩惱,自性裡頭沒有苦患,沒有苦惱、沒有憂患,所以煩惱、苦患不是出於自性。它從哪裡來的?它從分別執著來的。你離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苦患了不可得,本來沒有。煩惱的對面是智慧,苦患的對面是極樂,智慧跟極樂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本來有的是真的,本來沒有是假的,所以分別執著是假的,煩惱苦患是假的,你今天把假的當作真的,這苦,真苦。你真正覺悟,這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煩惱就轉變成智慧,轉煩惱為菩提,轉苦患就變成極樂,這是佛門常說的離苦得樂。別人幫不上忙,統統要自己覺悟,自己不覺悟,還有分別執著,到極樂世界你也得不到樂趣,你還在那裡分別執著,你還是有苦。如果我們在此地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地方無異於極樂世界,你會看到這個世間樣樣都是清淨無為。有分別、有執著你看什麼都不順眼,離開分別執著是樣樣都順眼。所以問題不在外頭,問題在自己,自己念頭一轉外頭境界就變了。中峰禪師說得很對,此方即是極樂,極樂即是此方,只要前頭那一句做到,這一句就兌現了。前頭一句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別人看到有災難,你看到沒有,哪來的災難!災難是種什麼東西?全是夢幻泡影。眾生的妄念是夢幻泡影,妄念的果報也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清淨無為。
我們再往下看,「又《往生要集上》曰」,上卷,它有上下兩卷。「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這都是佛經上說的,真的是非有非無,你看到它好像有,其實它沒有。這就是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切萬物真相,所有一切萬物,絕對沒有一個物相是獨立存在的,找不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念,念頭能生能現;識,識是從念頭裡頭生的,所生所現,萬物是從識變的,這是講萬物的根。念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念不覺」,這叫無明,一念不覺就變現阿賴耶,阿賴耶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念跟識極微細不可執持,不可執持簡單說就是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今天科學家看到了,我們能不能相信佛菩薩那個能力?人家三千年前看到。
今天科學家憑著數學,在數學裡面知道有這麼一個道理,推理有這種可能,再用精密儀器去觀察,真看到了,看到這種極其微細的現象。這現象從哪裡來的?就是這種微細的相不是一個,無量無邊的微細念,無量無邊的微細相,相是從念頭裡頭生出來的,而且相跟念永遠合在一起不能分開。科學家用的名詞叫糾纏在一起。糾纏兩個字用得好,它纏在一起它不能分開,絕對沒有一個物質可以獨立存在。所以說一個念頭、一個現象,它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糾纏在一起,才產生這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現象,單獨你看不到它,糾纏在一起才看到。這個東西確實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們今天看電影、看電視,電視現在用數位,這個表法比較困難,表法困難。以前那個老電影表法非常清楚,你在銀幕上看的時候,它這個畫面就是糾纏在一起,用糾纏你很容易理解。
這是以前電影的底片,就是幻燈片,每一張幻燈片不一樣,張張都是獨立的,就動畫片。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就是放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看到這二十四張糾纏在一起,我們看到好像很生動。一張一張你看不到,因為它太快了,你沒有感覺,它已經過去,一秒鐘二十四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前現在這個環境,一秒鐘要像這底片多少張?他說一千六百兆張。二十四張的糾纏你就已經分不出,一秒鐘一千六百兆,你怎麼能知道它裡頭一張一張的?所以給你講一張一張的沒意思,沒有意義。給你講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畫面糾纏在一起,你懂得了,你能夠理解,這叫事實真相。如果你真的肯定完全通達明瞭,你在這一切現象裡頭,還會起心動念嗎?還會分別執著嗎?當然沒有了。
這就是章嘉大師當年常說的,看破你決定放下,只要你沒有放下,你就要想想,你並沒有看破,不要以為你看破了。章嘉大師這一句話對我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開示。為什麼?往往我們自己以為不錯,其實差遠了,全在迷惑顛倒,自己以為覺悟了。所以是不是真覺悟了?要問你放下了沒有。佛真覺悟,所以把起心動念放下;菩薩真正覺悟,他把分別執著放下;阿羅漢真覺悟了,執著放下,見思煩惱放下,這才是真的。凡是沒有放下的全是假的,你的悟,佛學也加一個名詞給你,叫解悟。解悟是什麼?你聽說的,聽佛說的、聽祖師大德說的,解悟,你沒有證悟。宗門裡有「一指禪」的故事,看到老和尚,人家問他,他都豎一個手指。這小沙彌學會了,人家來問我事情也伸一個指頭,結果遇到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他伸出一個指頭,人家拿刀把指頭砍掉,再問他的時候還是伸,習慣,手指沒有了,他真悟了。
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不要問別人,問自己。問別人,別人總是稱讚你,不會批評你,那現在人更不肯批評人,一定要問自己。古時候師徒如父子,老師跟你講真話,父母跟你講真話,別人都跟你講客氣話。到老師都不肯給你講真話,父母也不肯跟你講真話,你的問題就嚴重了。現在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的,父母對兒女真不敢講真話,老師更不能講,變成一個什麼?變成不負責任。這個不負責任不是道德問題,是環境迫使他不能這樣做法。我是從方東美先生當年教我,那個時候不知道,事隔二、三十年之後才覺悟到,才知道當時那個環境。方老師為什麼在家裡單獨教我,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現在我完全明白了,在學校教學是敷衍,不是真的,為什麼?學生不認真學習,他講真的沒用。
就像我在昆士蘭大學給學生好像上了一堂課,以後就沒有再去了。學校老教授告訴我,學生真正注意力聽講的時候頂多十五分鐘。我很吃一驚,我說那十五分鐘以後?就開個玩笑,大家歡歡喜喜散場。我在課堂的時候,細心就留意這個,真的一點不假,大概十分鐘之後心不在焉,眼睛窗外這裡張、那裡望,就心不在焉,那講什麼有什麼用處?不如講講笑話,開開玩笑,大家嘻嘻哈哈就下課了,現在學校變成這樣子。六十年前就變質了。我才曉得,上課不是像從前那麼真正在講學,在用心聽講,不是的。課堂裡頭重要的綱領提一提,大家考試的時候各個都拿個滿分,好分數,皆大歡喜。學生來幹什麼?就是要分數的,哪些地方要考、要出題目等於說預先報告大家,每個人他考試都可以考八、九十分,學生要分數。老師要一點薪水、鐘點費回家過生活,各取所需,不都是這個。
不真學就不真教,這個原則我懂得。中國老祖宗常說,他只有一分學習的心願,你就教他一分,你不必教兩分,教兩分什麼?那一分他不能接受,你白說了,你只講一分。他有十分的能力,你不能教他九分,你教他九分,你對不起他,他還能接受。這對老師說的。要滿他的願,不能接受那就不必勉強!這是我在台中李老師經學班裡面看到的,經學班二十多個同學,他的方法是私塾教學法,教學的對象就兩個人,班上雖然二十多個同學,他教就是教兩個人。桌子跟他坐在對面,其他同學坐旁邊是旁聽,我們都是旁聽。我是最後進這個班,我的座位在最後,旁聽。但是每個同學都要用心聽,都要做筆記,為什麼?年歲都大了,不是小學生,都是成年人,記性都已經衰退了,所以大家幫忙。老師講經我們都要做筆記,下課的時候筆記全部交給這兩個人,因為他們要準備學講這一部經,要回去寫講稿,我們每個人的筆記幫助他作講稿,他回去參考作講稿。講稿寫出來之後要在班上再講一次,老師跟所有同學幫助他改正、修改。所以修改之後的講稿再拿到外頭去表演,我們那真叫現炒現賣,你今天講經講的,下一堂還沒有學到,一個星期講一次。而且上台去講的全是複講,就是複小座,全是複講,不准有自己的意思加進去,全是老師講的。自己有意思不能加,這個訓練一個什麼?訓練人一個尊重的心、謙卑的心、忍辱的心。你真的有東西、真的不錯,你得要忍耐,不准你發表,修忍辱波羅蜜。能忍你才能得定,你不能忍永遠不會得定。
所以六波羅蜜裡頭,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準備功夫,能忍辱後頭才有禪定,有禪定才有般若,這是古人教學法裡頭祕訣。為什麼我有不准我發表?即使是非常好的都不准你發表,等到慢慢養成,教你開智慧,古人的用心之苦,現在人想不到。那些限制對於你以後有幫助,你現在發表的時候,對以後沒有幫助,以後你沒有成就。為什麼?常常發表,大家讚歎你,狂妄了,自己覺得我已經很了不起了,你沒有辦法再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壓,壓下去,不讓你發揮,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慈悲。不了解的人,這個老師心量很小、氣度很小,你看我的東西明明比他好,為什麼不可以說?為什麼壓制?把老師那一番好心完全誤會了,所以現在老師不教了。你發表讓你發,那沒有辦法,不用得罪人,不要結怨,如果有怨恨那更麻煩。所以從前這樣教他,學生不但沒有怨恨,感恩,為什麼?知道老師的幫助,是幫助他更大的成就,幫助他成就德行,也延長他壽命,有德行的人長壽。
福報統統現前享,年輕享完了,壽命到就走了。你在這個歷史上能看得很清楚,你現前看得很清楚,少年發達不是好事情,壽命短,或者是有壽命晚年會遭災難。福報不要在年輕時候享,年輕吃盡苦頭好,福報到晚年享,晚年體力衰了,沒有福報真苦。少年的時候吃什麼樣苦頭,我身體能扛得過去,晚年有福好,叫真的福報;少年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道理都要懂。你不懂,你的心就不誠,心意不誠,人家就不願意教你;誠心誠意,老師真教你,真給你講。錯誤說出來之後,我們恍然大悟,能接受、能感恩。所以我就想到老師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聽課;在台中為什麼老師像辦大專講座,大專講座是我發起的,不排我去講課?除李老師,劉老師,劉老先生年齡跟李老師差不多大,他講《普賢行願品》,老師在大專講座講《彌陀經》,他講兩門課,一個「佛學十四講」,這李老師講的。徐醒民講唯識,周家麟居士好像是講《心經》,還一個徐寬成教授講《八大人覺經》,沒有排我的課。台中講座辦那麼多年,老師沒有讓我在台中去表演,什麼原因我知道,我感謝他,我在台中一表演,嫉妒、障礙不知道有多少!
慈光講座是我搞起來的,緣起是台灣大學第一個大專學校裡頭,有學生學佛成立了個晨曦社,周宣德老教授輔導他們。周老師跟李老師也是好朋友,這都是同一代的人,我們都非常熟悉。晚年住在洛杉磯,我到洛杉磯,他會到機場去接我。有一次在機場,從機場到洛杉磯他們住的地方,開車要一個半鐘點。路上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現在有密宗一個上師,提倡消業才能往生,帶業不能往生。問我這個問題,他說怎麼辦,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心都動搖了?他說的那個人我沒跟他見面,我知道這個人,在美國影響很大,信徒非常多,得罪他,犯不著。所以我就順口溜,我說這個上師講得不錯。周宣德就很訝異他怎麼不錯?我說帶業往生品位低,消業品位高,沒說錯。但是要曉得的,可以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消業生實報莊嚴土。咱們得圓過來。
我說如果要是不帶業的話,我們就不要去了。他愈聽愈迷惑,他說為什麼不要去了?我說不帶業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真這樣?我說是,觀世音菩薩,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那是不是業?他一想沒錯,等覺菩薩都帶業,不帶業的就阿彌陀佛一個人,極樂世界就光他一個人在那裡,有什麼意思?去幹什麼?他這才會通了意思,老實念佛,不要得罪這些人。他的話我們把它圓融過來,提倡消業好,品位高,品位低的都是帶業的。不帶業的是誰?成佛了不帶業,沒有成佛的,菩薩去往生都是帶業的。這些在外面,這個人現在已經往生,已經不在了,他的信徒我認識得很多。我們彼此都知道沒見過面。總之以不要得罪人為妙,和睦相處各行各的道。我們所依據的是經典,依法不依人,這樣就對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