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0八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十波羅蜜」,我們學到第六,「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也有三種,我們蒐集了幾份資料,三種說法有一些不同。為什麼它有不同的說法?這是佛祖說法教學的方便,這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佛說法、祖師說法,時節因緣不一樣,地點不一樣;地點不一樣,說明這個世間風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想法、看法不一樣,所以就不能用同一個方法講。說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事而異,活的。我們看很多註解、很多種講法,就等於什麼?看醫生的處方,看這個處方就想到那個病人得的些什麼病,得的病不一樣,開的處方不相同。六個原則不變,講法有改變,布施怎麼講法,持戒怎麼講法,忍辱、精進怎麼講法,一定要看時節因緣。

  我們看到李老師編的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這是對知識分子,是對初學佛法,所以講的東西要能概括、要能普遍化,這個很重要。經上我們看到有一些專門對小乘講的、專門對大乘講的、專門對地上菩薩講的,不一樣,你在這裡看到深淺不相同、廣狹不相同,這些我們都要懂得,也都要學習。這就是佛家常講,「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法從哪裡來?從眾生那邊來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緣,他能夠理解的程度、能夠做到多少,講的東西恰如其分,他聽了就歡喜;如果太高深了,講了我做不到,沒用,他只有讚歎,對他得不到利益。現前就能得到利益,李老師這個講法是最適合現在人的根機。

  我們這份資料,這三種,第一個「生空無分別慧」,第二個「法空無分別慧」,第三個「俱空無分別慧」,這對菩薩講的。李老師當年教學,對初學的知識分子,般若這三種,第一個「實相般若」,第二個「觀照般若」,第三個「方便般若」,這就廣泛得多了。實相般若是講事實真相,這一邊,生空、法空、俱空都是屬於實相。所以講三空,這是對菩薩說的,不是對初學說的。初學要知道佛到底講些什麼,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雖然不能理解,當然更不能夠體會,可是知道佛法到底是講些什麼,讓他有這個概念。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不可得,像《般若經》,《大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從什麼地方看它無所有、它畢竟空?佛經上佛常說「萬法皆空」,這是實相,無論從理、無論從事都不可得。相不是真的,佛法講真妄,它的定義是永恆不變,這就是真的;它會變化,這就是假的,這不是真的。在宇宙一切諸法裡面去找,哪些是不變的?一切法的本體是不變的。也就是說這一切法是依什麼生的?它有個體,這是屬於哲學上的問題,哲學稱這個叫做本體論。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從哪來的,根據什麼來的,這是本體論。可是在哲學上,這是一個大的課題,自古至今,多少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看法並不相同,所以一直到今天沒有定論。佛有,中國儒釋道都有,佛教稱為自性,稱為法性,名詞很多;儒家也稱為本性,本性本善;道家稱它作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它有這套邏輯,以太極為本體。道教以後,他們的祖師在太極上面再建立一個無極,無極生太極。就跟我們佛門八識,阿賴耶,就有祖師大德在阿賴耶上面再建一個第九菴摩羅識。其實這也沒有必要,但是有一些人這種說法,八識的本體稱為第九識,八識是一切虛妄的根本,自性是一切真實的根本。所以我想建立第九識跟建立無極,可能也受佛法這種啟示,妄是從真來的,把真擺在最高峰。

  智慧頭一個就是實相,六度到般若可以說是純哲學,研究本體、現相、作用。實相是體,觀照是認識論,實相是哲學裡頭的本體論,觀照是認識。在智慧裡面講,實相是一切智,觀照是道種智。宇宙之間形形色色萬事萬物,怎麼來的?道種,道是道理,種是種種、眾多,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些物相什麼道理而產生的。第三種智慧,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面對著這個複雜的宇宙、眾生,眾生裡頭有人事環境,眾緣和合而生;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能達到人一生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最高的享受,這個就是般若之所得,所得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對自己來說,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佛法講成佛,這對自己;對他就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也都能夠回歸大覺,這是方便般若。後面開出來,都是從般若開出來,方便、願、力、智,這就是十波羅蜜後面的。

  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既然擺在面前,我們也說說。第一個「生空無分別慧」,對我們念佛有幫助。「謂平等照了俗諦之法」,俗諦是世俗,就是世間。這個世間包括的範圍很大,不但包括六道,還包括十法界;換句話說,四聖六凡這都是在俗諦。我們用無分別的心去應對,既然沒有分別,當然就不會有執著,執著是從分別生的,先有分別,後有執著;分別沒有了,執著當然沒有,用這種心態跟一切眾生相處。眾生這兩個字一定要記住,它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不是說很多人,認為很多人在一起,這個觀念錯誤,不是這個意思,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哪一個現象不是眾緣和合?全是的。動物眾緣和合的,佛經上常講,四大五蘊,四大五蘊完全講的是動物。四大其實就是五蘊裡面的色蘊,五蘊裡頭的色蘊。色就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阿賴耶是自然現象,都不出四大五蘊。

  五蘊裡面的色,佛經上講的種種色,自然現象裡面有無表色,它真有色,但是我們看不見。譬如說我們作夢,夢中境界有沒有色?有。你作夢為什麼別人看不見?你作夢對我來說,那叫無表色,沒有表示出來,我們人人都有這些經驗。另外是思想,我想一個旅遊觀光的景點,以前去玩過的,這印象很深,一想,腦海當中那個景觀就浮出來了,我自己很清楚,別人不知道,這個色都屬於無表色,不能說它沒有。這個東西存在哪裡?佛經上說,在阿賴耶識裡頭,我這一念,阿賴耶這個檔案就調出來,我自己就很清楚。實在我們天天跟人見面,我知道你是什麼人,為什麼知道?我阿賴耶有你的檔案,一見面,檔案調出來一對,沒錯,對人、對事、對物統統是。阿賴耶是個資料庫,這裡面有善的記憶、有不善的記憶,統統在裡頭。這個東西麻煩,它心不清淨,所以它把我們的真心染污、障礙住了,讓我們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真心,不能現前。所有大乘佛法,它的修學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東西清除掉。

  用什麼方法把阿賴耶的這些記憶清除掉?用定功。定是什麼?定是不思善、不思惡,所有一切的思惟統統放下。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大定!小定是什麼?小定是不執著。一切都不執著,真不執著了,這小定現前。這定誰的定?阿羅漢的定。這個定境,能夠在六道裡頭省悟過來,覺悟了。覺悟之後六道沒有了,於是我們就曉得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執著沒有,就沒有六道輪迴。但是你有分別,有分別就有聲聞緣覺。如果分別沒有了,分別沒有了的時候,聲聞緣覺沒有了,菩薩跟佛現前了,十法界裡頭最高的境界現前。

  最高的這個境界從哪裡來的?從起心動念來的。起心動念,《華嚴經》稱它作妄想,一般大乘稱它作無明,為什麼?如果說明,明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迷,迷而不覺。覺心不動,這大乘經上常說,覺悟的人心是定的,不動,迷了心就動。這些重要的概念我們必須知道,這是什麼?認識自己,最怕的是不認識自己。我心是動的,我知道我在迷,我不在覺,我得好好的修。如果心不動,不動什麼?止於一處。我們念佛的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一念之外,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這就什麼?這覺了,覺心不動。不動的心是真心,真心不生煩惱,真心沒有業障;換句話說,真心現前你就知道了,你的煩惱斷了,你業障消了。什麼現前?智慧現前,再說得明顯一點是戒定慧現前。依照中國古人的說法,你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現前,這是什麼?這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統統現前。智慧、德能、相好,相好在我們來講,身心健康。身心不健康的時候,自己知道,自己迷而不覺,一定要努力,要好好去修。

  淨宗這個方法無比殊勝,為什麼?人人都能學得到,人人都能學得成功,不像其他法門,其他法門,沒有那種善根福德因緣,你這一生不能成就。淨宗真的遇到、接觸到了,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修學,一生決定成功,而且時間不要很長。真幹的人,真正把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一般三年他就修成了。修成之後,往生就自在,想走就走,想留就留。為什麼想留?悲心懇切,看到芸芸眾生太苦了,想給這些眾生做個榜樣,讓他親眼看見離苦得樂的樣子,他相信了,他回頭了,這度眾生。把離苦得樂做出來,也就是把看破放下做出來。

  人為什麼不能放下?沒看破。念佛功夫成就,看破了,為什麼?他隨時能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什麼都帶不去,連身體都帶不去,徹底放下。雖然他在世間跟我們表演的是一天到晚念佛,有在工作當中念佛,這表演給大家看的。你說你忙,有工作,他也忙,他也有工作,他佛號不斷。有退休了,沒有工作了,專念佛,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生活一切隨緣,沒有一樣不好,有得吃很好,沒有得吃也好,生活起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過的日子是法喜充滿,非常快樂。做種種示現,代眾生苦,示現什麼?示現修的苦行,給大家做樣子,讓大家看。沒有看到樣子,自己感到很苦;看到這個樣子,我自己還不錯。

  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不是過短時間的,過一輩子,走的時候在野外,不在房子裡頭,在樹林裡頭走的。這叫什麼?這叫威儀有則,這叫代眾生苦,我們看到的代眾生苦,他自己?他自己根本就沒有苦樂。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本事高!這大定、大智慧,他把苦樂憂喜統統放下了。我們看到他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實際上他自己住常寂光中,常寂光中以應身來示現,給我們做榜樣、做示範,這慈悲到極處。知道的人沒有不感恩的,沒有不尊敬的。更進一步的人,那就是要效法,向他學習,他能解脫,我也能解脫。如果說能證得生空是阿羅漢的境界,菩薩在大乘是十信菩薩七信以上的境界。

  第二種「法空無分別慧」,前面是見人,在一切人事上不分別,這更進一步,對萬法無分別。萬法包括,今天說的,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跟自然現象,全包括了。前面第一個是生空,這四種現象裡頭是人事環境,動物都不包括,專講人事環境,懂得處人之道,待人接物。這第二「謂平等照了真諦之法,悟性本空」。這一條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別教三賢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別教,對於法空,解悟,沒有證得。別教登地證得了,別教登地,初地就是圓教的初住以上,我們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圓教講的,他們證得了。雖然還沒有真正成佛,得到佛的氣分,也得到佛一部分的作用。如果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阿惟越致不是自己證得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的。要到第三種「俱空無分別慧」,都是講的慧,這個往生就真正是實報土,不必阿彌陀佛加持,他自己是阿惟越致菩薩。我們要問,他得不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得,為什麼?彌陀本願故。彌陀本願裡頭沒有說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實報莊嚴土除外,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說法,實報土也在內。

  你看實報土自己證得,又得彌陀威神加持,這不得了!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講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的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敢講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一樣,不是跟其他的佛。阿彌陀佛一樣是什麼?「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當然有能力教化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有這個能力。對上能教等覺菩薩,對下教無間地獄眾生,真正普度。這種殊勝功德還得了!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沒有,唯獨極樂世界一家。今天我們幸運遇到了,能不去嗎?在今天這個社會,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絕大多數的人來生都在三途。我們如果想到三途苦,就得決心求生淨土。

  我拜佛,我怎麼拜法?我拜佛的時候觀想,「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稱南無本師,那個南無是歸命,歸命本師釋迦牟尼佛,「弟子淨空及一切有緣眾生」,有緣眾生無量無邊,「求生淨土」。每一拜都是觀想著自己在當中,四周圍無量無邊眾生,一起拜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念念求生淨土,天天求生淨土。不是我一個人去,跟我有緣的眾生統統有分,統統去。我在這拜佛,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拜佛,這個小佛堂就無量大,跟虛空法界一樣,沒有邊際。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包容一切。《妄盡還源觀》上說「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虛,容有就是量周法界。法空無分別慧,悟性本空,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俱空無分別慧,謂全照中道」,中道第一義諦,「超前二空」,前面生空、法空,生空是人我空,法空是法我空,人法皆空,空亦空,空也不存在。「悉皆平等」,平等是佛心。世尊為我們講十法界,每一個法界是無量因緣,不是很單純的。無量因緣當中,第一個因緣是什麼?佛慈悲給我們說出來,成佛第一個因緣就是平等心。所以平等是佛心,修平等心是走成佛之道,平等沒有高下,沒有同異,是一不是二,肯定一切眾生、一切萬物跟我是一體,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相不一樣,體完全相同,從這個地方建立平等心、平等觀,看一切平等,這修成佛之道。如果心住在六度,菩薩道;住在四諦是聲聞道;住在十二因緣是緣覺道;住在十善、慈悲喜捨,天道;住在十善五戒,人道;五戒十善裡面有傲慢、有嫉妒,是修羅道;貪心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這是佛在大經上常說,十法界第一個因素。所以貪瞋痴一定要斷,為什麼?那是三惡道裡頭的主因,希望把它斷乾淨,一絲一毫那個念頭都沒有,除得乾乾淨淨。

  末後括弧裡頭有個簡單的解釋,俗諦,什麼叫俗諦?「謂建立一切法」,這俗諦。真諦,「謂泯絕一切法」,這個境界都非常高,這都是法身菩薩境界。所以我們看到李老師當年講這個般若,他講實相、觀照、方便,大家很容易懂。這個說得深。

  我們再看下面第七,「方便波羅蜜」。這後面四種都是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的,展開來。展開什麼?起作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這方便兩個字要記住,兩個字合起來就叫善巧方便。這個便宜就是最合適的,它沒有標準,它是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完全不一樣。所以底下,「隨機利物」,它不說人,要說人,十法界只是人道,說物,十法界全包括了。物的範圍比人大,物對上面,包括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天、修羅羅剎,都包括;下面包括三途眾生,全包括了,物。所以隨機利物,對一切眾生都有利益,乃至於植物、礦物都愛護、都尊重!不可以輕易破壞,輕視都不可以,何況傷害!仁民愛物,對待一切有情眾生要仁慈,對於天地萬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要愛護,這叫隨機利物。

  「稱適緣宜」,適就是非常適合,恰到好處。隨他的緣,應該怎麼做法就怎麼做,真正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它不是一個死呆板的。在這個世界上,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要懂得隨緣,不懂得隨緣,別人心裡就生煩惱。伊斯蘭教的禮,見面都擁抱,那我們要拒絕的時候,他就生煩惱了。我們到每一個伊斯蘭國家都看到,才曉得這是他們的最敬禮。所以入境要隨俗,要令眾生生歡喜心,這才能夠攝受眾生。攝受眾生,佛法講結法緣,他對你尊重,他相信你,你說法他就會聽,他能生起恭敬心,他就能聽懂,就能受益。一切是為教化眾生,慢慢他就懂了,他就明白了。我們伊斯蘭這些朋友,熟了之後,見面他不擁抱了,他合掌,為什麼?他隨順我了。我先能隨順他,他以後就慢慢隨順我。合掌好,比握手都好,握手很累,合掌表恭敬,他懂得這意思。這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合得一個就是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取這個意思。合掌不要這樣分著,這樣子裡面是落空了,一定要合十,表這個意思,表法的意思。可是初見面的時候,我們一定隨順他,久而久之,他隨順我們。

  「經云:菩薩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這一句話很重要,不能厭倦。「隨其心樂」,要能夠隨他的心,隨他的愛好,「而為現身說法,是名方便波羅蜜」。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裡頭「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這兩條。跟大眾接觸,與大眾結法緣,一定要懂得四攝法。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愛語不是甜言蜜語,不是這個意思,愛語是真正愛護他,所說的話都是好話、都是實話,沒有欺騙別人,都是希望得利益。

  方便度有三,第一個「進趣果向方便,謂修諸功德,迴向佛果」。進是契入,趣是趣向。這個進趣是哪個方向?進趣是果德的方向,果向的方便。果是成佛,學佛最後的目標是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個中途站,必須要經過的中途站,先到這個中途站就保證成佛,決定不會落空的。一般大乘八萬四千法門,它當中沒有中途站;唯獨阿彌陀佛這個成佛法門當中有中途站。我們到中途站是非常容易,到中途站就得到保證,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彌陀會被十方一切諸佛尊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不容易,諸佛如來對他尊重、對他佩服,就是他設了個中途站,設立得非常之好。因為他設立了,諸佛如來就不必再設立,為什麼?修學大乘有困難,不能契入的,統統都送給阿彌陀佛,都勸他往生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彌陀的極樂世界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極樂世界。佛佛道同,你那裡有,我這裡就不必有,我的學生送到你那裡就好了,這多方便、多自在!所以你看到佛跟佛當中,佛跟菩薩當中,沒有競爭的、沒有嫉妒的,沒有好勝心,沒有要爭取第一,我來做,沒有。你做好了,沒有一個不歡喜,把學生送到極樂世界是支持你。等於說阿彌陀佛辦學校,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的弟子,很難教化的,八萬四千法門很不容易修成的,全部到極樂世界去,都交給阿彌陀佛去教化,畢業了就成佛。這個方便法可以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聞名得益,十念必生,這是進趣果向第一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

  第二「巧會有無方便」,這個也很難,會是融會,很巧妙的融會有跟無。有無二法是對立的,在法身菩薩的境界它是圓融的,有無是一,不是二。這個問題,在今天科學、哲學是最高峰的問題,我們所學習的科目,最高深的科目。什麼時候完全融會?見性就融會了。沒有見性,這兩個融會不起來。有是俗諦,無是真諦;換句話說,有是假的,無是真的。《般若經》上,像《心經》上所說的,色是俗諦,是有;空是真諦,是無,它融會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融會了,把真相全搞清楚,知道它是一,不是二。自性是空寂,或者叫寂滅,滅是空的意思,是無的意思,清淨寂滅。為什麼說它是真?它永恆不變。有是現象,無論是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全屬於波動裡頭產生的。波動就是有生滅,這個現象有起有滅,但是起滅速度太快,所以生滅等於不生不滅。生,沒有原因,好像忽然起來,但是起來立刻就消失了。它跟自性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佛在楞嚴會上所說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確實它沒有妨礙,所以這個現象跟自性可以同時存在,一絲毫妨礙都沒有,無障礙的法界。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是說真跟俗無礙,俗是事,真是理,正因為理事無礙,所以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怎麼建立的?從理上講的。每一樁事(這個現象)跟理沒有妨礙,跟真空、自性沒有妨礙,所以事跟事也沒有妨礙。《華嚴經》的境界,事事無礙,為什麼?不可得。事跟事妨礙,我們細細的去推想,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面發生的現象,它跟什麼起障礙?不但跟前念後念沒有障礙,同時生起的也沒有障礙,這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

  巧會,巧在哪裡?巧在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無障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巧在這裡。所以簡單說一句,放下便是,不放下就有障礙,放下障礙就沒有了。如果在家庭,夫妻吵架了,一句話就解決,放下便是!放下就不吵了,問題解決了,把你所爭的問題統統放下,沒事。這佛經上這一句話很妙,放下便是,調停糾紛,這一句話非常管用。你把你的執著放下,他把他的執著放下,事情就解決了,為什麼?放下之後煩惱沒有了,智慧起來了,智慧解決問題。不放下是煩惱,在障礙問題。六道輪迴裡頭會搞成這個樣子,沒有別的,就是煩惱當家做主,他用死了。每個人都不肯放下,這個世界就形成大亂,叫亂世;每個人都肯放下,這世界大治,太平盛世。你看一句話能解決問題。

  第三「不捨不受方便」,這是應用在事相上。不捨不受,「謂拔濟眾生」,這是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叫拔苦與樂。「了達能所皆空,而不捨離」,不捨離是什麼?能隨緣。特別在今天的社會,今天是什麼社會?科技發達,交通便捷,資訊遍一切時空。這個世界是什麼現象?人與人往來關係太密切了,而不是像過去。過去一百年,確實那個時代還有老死不相往來,人與人接觸的機會少,旅遊不方便,所以生活圈子不大。我們小時候,鄉下確確實實,有人住在鄉下,一生一輩子沒有進過城。城不遠,也就三、四十里路,走路要走三、四個小時,沒有進過城。他一生生活的範圍就是鄰居,鄰近幾個村他去過,再遠沒去過了。所以這叫不相往來,沒有接觸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俗習慣沒有接觸過。現在交通便捷,交通工具太發達了,旅遊全世界,環球旅遊要坐飛機,也不過二、三天,地球轉一圈了。我轉過一次,從北京飛到巴黎,在巴黎坐火車到倫敦,有海底隧道。第二天從倫敦飛到紐約,在紐約住了一天,第三天就又回到北京。你看三天繞地球一周,這古時候你作夢都不敢想的。

  美國的西岸跟中國沿海的東岸,差不多距離一萬公里,一萬公里合中國是兩萬里,飛機十個小時就飛到了。所以現在每一個地方風土人情都要懂,你到那個地方去旅遊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行動不得。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禮節、飲食起居都得要問一問,不至於失禮,目的是讓我們旅遊去的地方,對我們能夠生歡喜心,不要討厭我們這些客人,這是禮最重要的作用。叫人對我們不要討厭、不要嫌棄,能夠讓他歡喜。所以他的入境就隨俗,他們喜歡什麼東西,我們不嫌棄,我們穿他們一樣的衣服,吃他們一樣的東西,他很高興,非常高興。可是習慣,有些跟我們習慣不一樣,沒有吃習慣真的是不太好吃,所以也都要品嘗。我們知道別人的,別人也了解我們。所以真正了達,能現所現,能變所變,皆不可得,但是不捨離,是為方便度。這三種行,這都是舉例,實際上方便範圍無量無邊。

  第八「願波羅蜜:願即誓願,志求滿足也。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盡未來際,成就行願也」。這個大願,這個願是真正的願,是正當的願,應該有這個願。人活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這一生早年失學,我十四歲就工作了,在抗戰期間沒有機會念書,找一個工作,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常常想這些問題。看到別的同學都能夠念書,都能夠升級,我們這個念書的機會沒有了。那個時候有一點空閒就到水邊、樹下,坐到那去想,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人生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當時給我打擊,頭一個失學。我就想,我失學是因為家裡貧窮,繳不起學費,連生活都成問題,戰亂的時候。我就想如何能叫天下這些學生不再有失學這個煩惱。想教育,天天想,就能想出一套方法,但是這一套方法到現在不能兌現。教育要用錢,錢從哪裡來?我想的方法是國民稅收裡頭有個教育捐。教育捐多少?你收入的十分之一,收入少的十分之一,收入多的也十分之一,這一筆錢專門用在教育。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都不要繳學費,國家有這筆錢,就不要為沒有錢不能上學了,完全是公費。每一個人都要繳教育費,你的小孩,學童年輕的時候一直讓他升學,讓他有機會讀書,想出這個方法。

  從這裡起源,以後愈想愈多,到二十歲的時候就有一套很有體系的哲學思想。所以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沒有讀過哲學書,也沒有親近過這些哲學家,沒接觸過,我自己有一套胡思亂想,我也寫了個小冊子送給他看。至少他看到我的思想很單純,也有體系,真想學,所以他就真教。讓我到他家,等於說開特別班,學生就我一個人,每一個星期天兩個小時。這是我作夢都想不到的,可是這對我一生產生最大的影響。因為我們從小不相信宗教,尤其對佛教有反感,認為佛教是多神教、泛神教,是宗教裡頭的低級宗教。從這個課程裡面,讓我們認識佛教原來是哲學,不是宗教。但是現在人不學哲學,把它變成宗教,這老師告訴我的。我們學,我們學佛教裡面的哲學,我們不學它的宗教,老師這樣介紹給我的。那哲學在哪裡?在經典,尤其是大乘經典,我這麼走進來。走進來才發現經典裡頭真有好東西,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把整個宇宙萬物解釋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超過科學跟哲學,對於人生有最圓滿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利益沒有邊際。

  所以佛家講願,中國人講志,人要有志氣,人要立志。古時候讀書,志在聖賢,所以中國的教育,聖賢的教育,教育的目標,成聖成賢。佛法是教育,佛陀的教育,教育的目標是成佛、成菩薩。這才知道學佛跟學儒沒有兩樣,中國人稱儒,印度人稱佛,其實是一回事情。聖,聖人,聖的意思是明白,對於宇宙人生的理事通達明白,叫聖人。佛的意思是覺,對於宇宙人生覺悟了,不迷惑了,這不是一個意思!中國從前翻譯,為什麼不把佛翻作聖人,把菩薩翻作賢人?這讀大乘經才曉得,佛的那個意思包括中國的聖人,包括這個,但是比那個聖的意思還要圓滿、還要高深,聖跟它相接近,但是還比不上。這才不得已,梵音(梵文的音)保留下來,再加以註解。你看註解裡頭說明,佛這個意思是智慧、是覺悟,但是智慧他說了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中國這個智沒有這三個意思。覺也有三種,自覺、覺他、覺滿,中國覺裡頭沒有這三個意思。所以這種名詞叫含多義不翻,它有很多意思在裡頭,不好翻,用音譯來詳細註解。我們這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人一生沒有志願,就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這一生空過了,所以一定要有志願。學佛的人,他的願通常是用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總說,四條。諸佛菩薩還有別願,別離不開總,總能夠攝一切願,普賢的十願不離開這四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離不開這四句。這個四願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度眾生的願。為了要度眾生,沒有德行不能度眾生,沒有學問不能度眾生,自己修行沒有圓滿不能度眾生,所以後面的三願是完成第一願的。你要想度眾生,成佛道,一定先斷煩惱,成就你的德行。你自己煩惱不斷,你怎麼能度眾生?煩惱斷了,你看把斷煩惱放在第一,你才能學法門。煩惱沒有斷,法門學不成功,所以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沒斷不能學法門,初學的人學法門是為斷煩惱,目的在此地。現在學法門目標錯誤了,他目標是廣學多聞,他不是為斷煩惱。所以學得再多,煩惱也多,變成什麼?變成佛學家、佛門的學者,修行證果與他不相干,把佛教變成知識,錯了,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法門學成了,還得要成佛道,要證果。證果之後再教人,不會有錯誤;沒有證果,你所學法門裡頭,還帶著有煩惱、還帶著有業障,不純!這個東西不純,障礙你證入,障礙你證果,你教別人的時候會誤導眾生,那就要造孽了。由此可知,度眾生不容易。

  今天在這個環境裡頭,到哪裡去找一個證果的人?不要說證高的,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找不到!這怎麼回事情?這是眾生沒福。眾生為什麼沒福?眾生不想學好,所以有修有證的人不來。來了,沒有人尊重他,沒有人喜歡他,沒有人願意跟他學習,他來沒有用處,所以就不來了。佛家講感應,今天眾生用什麼感?都是惡念、惡行。惡念惡行所感的不是佛菩薩,是哪些人?妖魔鬼怪。《左傳》上這一句話說得好,「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五常,五常是做人的根本,仁義禮智信。今天的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五常全丟掉了,那所感應的,《左傳》上說妖興,妖魔鬼怪都出現了。怎樣才能恢復正常?把這五德找回來。仁者愛人,自愛愛別人。義者講道理,義是講道理,古人所謂思想言行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禮是禮節、禮貌,不能不講求,現在禮沒有了。智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出亂子,凡事要有智慧,用理智不用感情。最後一個是守信用,不欺騙人,不自欺,不欺人,信。這五個都沒有了,那我們看感應的是什麼?

  這個地方說,「經云:菩薩成就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證得如來智慧,是名願波羅蜜」。這是總願,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就能度眾生。什麼時候成佛?不是成究竟圓滿的佛,成分證佛就可以度眾生了。大乘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分證佛,在中國佛教裡所謂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成的是什麼佛?就是分證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為什麼?他證到了諸法實相,沒圓滿。為什麼沒圓滿?他還帶著習氣,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這個不礙事,只礙他自己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對這個有障礙。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在十法界教化眾生沒有障礙,所以他能教化眾生,他可以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能應。這是願。

  願也有三種:「一、求菩提願,謂自求佛果」。我們今天求菩提願,就是求往生願,往生就證菩提,往生就成佛果。這是在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貧富貴賤,賢愚不肖,人人都有分。因為求往生願條件很簡單,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圓滿的菩提心,發菩提心。真正肯念這一句佛號,知道這句佛號,無量功德之所成就,念這句佛號,誠心誠意去念,這一句佛號就具足一切功德。哪一個人不想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大惡、修大善、積大功、累大德,什麼方法最好?念阿彌陀佛最好,很多人不知道!用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念這句佛號,就是滅大惡、修大善、積大功、累大德,像經上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功德,積功累德。

  「二、利樂他願,謂救度一切眾生」。你要知道淨土這麼殊勝,信願持名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能把這個東西介紹給別人,他接受了,你就度了他。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從哪裡入門?從經教入門。經教裡頭最殊勝、最方便、最究竟的無過於《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極樂世界的說明書,極樂世界最好的一部導覽,引導你去觀光旅遊,你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很想去。如果經看不懂,看註解、聽講解,有耐心的聽,一遍一遍的聽,聽上個十遍、八遍,自然就通了。理事通達,你的信心建立了,願心建立了,那個佛號就靈了,相應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