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九0集)  2012/6/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9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五十四頁,倒數第五行看起。「妙用自在」,分兩科,第一「受用自在」。我們看經文: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

  念老的註解,『從於所受用』一直到「不希求想,表彼土菩薩平等遊於十方佛剎,於所受用,皆不著取」。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學佛目的是要超越生死輪迴,證得圓滿菩提,這是學佛的目的。如果對於三界有所取著,那就變成障礙。世間人見色聞聲都會起心動念,我們也不例外,比人稍微好一點,我們有警覺性。沒有學佛的時候,沒有這個警覺性,學佛之後,有了這個警覺。警覺要真正能夠把取捨放下。取捨放下行不行?行。釋迦牟尼佛最初就把榜樣給我們立下來了,他老人家一生隨緣度日。這隨緣自在,我們現在人所說的,沒有嗜好,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歡喜,這種生活態度是正確的。「於所受用」,無論是物質上的受用、精神上的受用,統統都隨緣,沒有要求,也不過分,心裡面沒有執著。

  人在世間福報不一樣,有福報的,在佛門裡面講有很多供養來,我們自己受用的真的是非常有限,這些供養大家受用,這是正確的。可是大家受用這些供養,要能消化得了。用什麼來消化?用修持來消化。真有修持,天天真有進步,這才能夠接受這些供養,道場每一個人都如是。如果沒有修行,還搞貪瞋痴慢,接受這個供養,將來要還債的。祖師講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些話不是說玩笑的,完全是事實。在淨土宗,我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都還了,這都成就施主的功德跟福德。他不著相,屬於功德;他著相,屬於福德。所以學佛確實應當以釋迦牟尼佛為標準,向釋迦牟尼佛學習。

  我非常幸運,學佛的時候遇到章嘉大師,這些基本的概念都是章嘉大師教導的。老師非常慈悲,對後學非常愛護,防非止過這些教誨時時提醒,我們的心裡有個警覺性。在那個時代,我們初學佛,沒有福報,生活非常簡單,也非常辛苦,換洗衣服只有兩套,哪裡去旅行,有個小包袱打了,整個行李就背在身上,很輕鬆。這晚年這麼多,幾十年弘法教學累積的一點福報,現在這個供養看到都害怕。所以記住老師的話,心裡頭不能有,十方供養誰需要就送給誰,到處分,到處都有。那我們自己的理念,完全不放在心上,放在哪個地方的就屬於那個道場常住的,他們都可以取用。可是每一個出家人都要明白一個道理,都要認真去修學,不辜負十方施主的供養。他供養你是希望你成佛,你成佛,他就有福報,你成不了佛,他的福報就落空,那這裡頭就有因果。所以經論上常常教我們,於所受用,皆不著取。著是著相,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佔有,於一切萬物,無論是精神生活、物質生活,不要有佔有的念頭。我常說不要有控制的念頭、不要有支配的念頭,這些念頭都沒有。這些話都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的。我們這個心能有一點清淨,修學能有一點進展,全靠這個,決定不能讓貪瞋痴慢疑起來。這個我們知道,叫六種根本煩惱,斷煩惱要從根本下手。

  下面一段,「遊剎自在」。菩薩神通廣大,他能夠:

  【遍遊佛剎。】

  著重在這個『遍』字,「遍」是遍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都有能力去旅遊、去參學、去供養、去聞法。對於一切佛剎:

  【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個我們也要學。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旅遊十方佛剎,但是今天有機緣,有這個緣分旅遊全世界。在這個地球上有一百多個國家,我們對於這些國家地區,旅遊的時候沒有愛也沒有厭,能夠看到這些國家、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文化,增廣見聞,不生愛厭之心,以清淨心來看待。佛教給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說要用清淨平等心去學習。前面我們學過,一切法無一不是佛法。我們在旅遊當中,旅遊也是在修佛法,在這裡修什麼?修清淨心,不受染污,這是禪定;樣樣清楚明瞭,這是智慧,定慧等學。定不但生智慧,它也生福報。有福報的人心是定的,心浮動的人,縱然有財富,好像是有福報,但是他真的沒福報,為什麼?他沒有享受。他有憂慮、他有牽掛,這就是他沒有享受。那個貧窮的人,你不要看他什麼都沒有,他心地清淨,那是他的享受,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換句話說,如果是念佛往生,他比富貴的人品位高,為什麼?他心清淨。所以,清淨心是享受,智慧心是享受,這一定要懂得的。

  我們的清淨心、無分別心如果年年增長,這好現象,證明你的功夫在增長;如果心不清淨,妄念很多,你沒有進步,有時候看到你退步,一年不如一年,這是世俗的現象。世俗人確實,人到了晚年、老年的時候,憂慮特別多,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老了,子女不養你。一些比較大的國家還有養老,很多小國,沒有人養老,國家也不管你。所以老年人很可憐,中年對社會的付出,晚年沒有報答,當然這些都有因果的因素在裡頭。所以想到這個地方,我們自然就想到中國傳統的家,到晚年才真正知道,傳統的家是一個人一生的依靠。晚年落葉歸根,無論你在哪個地方、從事什麼事業,老的時候一定想回到老家來養老。我們在海外,古時候的華僑,不是現在,古時候華僑在外面經營,賺的錢都寄回老家,對家庭有貢獻,所以他晚年回家來養老。中國從前的制度,你怎麼去想,比現在這個社會,真的,哪個國家、哪個族群都比不上中國,這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優秀,這些都應該要慢慢恢復。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遊於淨國」,佛國都是清淨國土。佛國,諸佛如來所教化的地方,實報莊嚴土,那都是法身菩薩,但是也有六道凡夫。六道是諸佛的穢土,就是有嚴重染污,染污主要是人心染污。現在我們知道,念力跟物質有密切不能分割的狀態,所以人心善,物質環境一定好;人心不善,物質環境都變壞了。過去,那時候剛剛聽說有環保,政府提倡環保,有人問我,我曾經答覆過,環保跟人心有分不開的關係,物質上的環保要真正能有效,必須要有心理環保。那個時候我還沒有看到科學報告,這科學報告都給我們做了證明。人心要不善,想改善物質環境是不可能的;要保護這個環境,要先保護人心,人心善良,環境自然美好。

  對於諸佛的國土,清淨國土,「亦無愛樂」,不生貪愛,這就對了。「於諸穢土,亦不厭棄」。穢土是六道輪迴,特別是三惡道。這些在面前,你也不會討厭、也不會捨棄,為什麼?全是自性變的。淨土,清淨心變的;穢土,染污心變的。什麼東西染污?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七情五欲、貪瞋痴慢,是這個東西變現出來的。菩薩知道,這些念頭,善念、惡念也不是真的,所以變現出淨土、穢土同樣也不是真的,都把它看作夢幻泡影,這就對了。『亦無希求不希求想』,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緣而不攀緣。學佛的人,隨緣裡面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他哪裡都去。善緣、順境,淨佛國土,在這裡面修什麼?不生貪戀,在這裡頭把貪痴斷掉。在穢土裡面,沒有怨恨,把瞋恚、愚痴這個東西斷掉。所以,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這些修學的境緣都在我們面前。

  出世法裡面講佛菩薩,世間法裡面講聖賢,大聖大賢,《論語》裡面說,「聖人無常師」,無常師就能夠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無常師是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老師,老師太多了。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怎麼成佛的?我們要把他那個訣竅找出來。他的訣竅就是,學生就是我一個人,我是學生,所有天下人都是我的老師。你看,他成佛了。學生對老師要誠敬,誠敬心才生得起來。他沒有同學,如果有個同學,我們兩個差不多,那種恭敬心生不起來。沒有一個不是老師,男女老少個個都是老師,賢愚不肖全是老師,這個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道理就是這個。看到人家的長處、好處,想我有沒有,沒有,要記住、要學他;有,有要好好保持,不要失去。看到不善的人、壞人,幹了壞事,也是我的老師,他是表演給我看,我要想我有沒有他這個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有則改之;那沒有,沒有要記住,千萬不要有這個惡念惡行。這不就都是老師嗎?個個都是老師,他成就了。我們今天不懂得的人,我沒有好老師,我沒有地方學了。錯了!到處都是老師。這個人能成聖成賢,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經典裡面教導我們,放下經典,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那真的在面前,所以你得起作用,你才能成就自己,自己變成什麼?人上人,人中最好的人,是這麼學來的。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確實超越一切諸佛世界,怎麼來的?學來的,每一個佛國土他都去參學過,就像此地這頭一句「遍遊佛剎」,阿彌陀佛遍遊佛剎。他遍遊佛剎是幹什麼?去考察的,現在的術語叫調研。他去調查研究這個佛國土裡頭,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哪些不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四十八願是他遍遊佛剎得到的總結。這四十八樁事情,希望在他的這個國土裡頭統統能夠落實。換句話說,集一切佛剎真善美好之大成,它就超越一切佛剎了,就這麼個道理。你不去參觀,你不去看、不去學習,你怎麼能成就?這樁事情決定不能說在家裡去想,那不可以的,想不出來的,很多事情是你想不到的,你一定去看,一定去學習。

  明白這個道理,個人要成就一個完人,完人,完美的人,聖賢、佛菩薩,要跟一切人學;阿彌陀佛要建一個國,要跟一切佛國去學,同樣一個道理。中國古時候確實是用這個方法,一個家庭,一定拜訪許許多多這個家治得很好的,去參觀、去拜訪、去學習,你拜訪得愈多,記住這些教訓,回家去的時候,我這個家要怎樣整治。現在是企業,你的企業要能超越一切同行,當中排名得第一,你也得向你的同行去學習;雖然不是同行,也搞企業的,都可以做參考。學不厭才能產生效果,國家亦如是。這種學習的精神,在這個經上,阿彌陀佛是給我們做了榜樣,他從他個人修行到弘法利生,處處他重視遊歷、重視參學,而不是自己在家裡想像,不是的。這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法裡面學問是真實的學問,它是合乎邏輯的,它不是憑空想像的。「亦無希求不希求想」,這隨緣。

  「據《金剛三昧經》云: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道,無上菩提。契入無上菩提門道很多,大乘經裡面講八萬四千法門,叫門道。門是門徑,道是道路,很多。但是把它分類,八萬四千法門歸結到最後不外乎兩種,一種從理入,一種從行入。理入跟行入,《三藏法數》有解釋。第一個是「理入:謂眾生深信本有真性」,學佛的人一定要去承認這個,我有真性,你也有真性,真性是理體,一切法都是從真性流出來的。佛有真性,真性是應,大乘經教裡所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真性、就是理。這個道理很深!學大乘的人首先得承認。就同中國古時候教學教童蒙,啟蒙,啟蒙六、七歲上學,念什麼?念《三字經》。《三字經》上第一句話是理入,「人之初,性本善」,你要承認自己本性本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句話重要,你對這個不相信,你學佛成不了佛,為什麼?你不相信你自己是佛。中國傳統的學術,你自己不相信本性本善,你成不了聖人。所以一定要肯定,這是聖人、是佛菩薩說的,一點都不錯。

  本有真性,跟一切眾生,「不一不異」。雖然跟一切眾生好像是不一,但是又不異。不一是不一樣,不異是沒有兩樣。「不有不無」,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不有是空,不無是有,為什麼?體是空的,它會現相,那現相就不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相,相有,理空,性空,體空。「無己無他」,己是自己,這就是《金剛經》上的無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人相,無己是無我相,無他是無人相,後面還有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眾生包括空間,壽者說的是時間,全都是假的。「凡聖不二」,確實是一不是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凡是迷了自性變現的,聖是覺悟自性變現的。覺悟圓滿,現的是佛,大聖;不圓滿,是菩薩;現的少分,阿羅漢;完全迷了,那是六道凡夫。所以,凡聖不二。雖然我們是凡夫,我現在在迷,我慢慢覺,到覺圓滿了,就成佛了!

  「寂靜無為」,無論是性、無論是相,「無有分別」。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的麻煩都出在執著、分別、妄想,總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放下了,你就成就了。「因此深信,能入於理」,叫理入。理明白了,放下了,就入了。所以在大乘教裡頭,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從理上來講,一念。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那你就是凡夫。除了迷悟之外,凡聖是一不是二。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惠能能夠在五祖言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可以說他對於經教毫無基礎,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有聽過講經說法,也沒有去念佛參禪,統統都沒有,在道場裡他只是一個苦工,現在講義工而已。他的入是從理入的,神秀大師的入是從行入的。理入快,但是不是一般人都能入的,上上根人。什麼叫上上根人?就是妄念少的人。妄念少的人,根性就很厲害,沒什麼妄念,我們中國一般叫老實人。他為什麼老實?他沒有什麼花俏,老老實實,沒有什麼妄念,也就是他很少分別、很少執著、沒有妄想。這種人有能力從理入,但是這種人不多。

  第二種從行入,行就是「依理起修之行,謂行此行時」,就是修行人,「心不傾倚」,這一句話意思是心要端正,不偏不邪,這個很重要。沒有偏愛、沒有私心,端正,今天科學家也說,避免災難要端正心念。「無念無求」,無念,沒有妄念;無求,在這個世間一無所求。中國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富貴到極處,他還有求,不算高;無求無念高,無求無念是放下。「安住不動」,這是定。下面是比喻,「猶如大地」,八萬四千法門他選擇一門安住不動,選定之後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個道理方法,古人講得多,世出世間聖賢都常說,可是怎麼樣?沒人去做。果然相信,認真去做,十年就成就了。佛說的這些經典,是說給一切大眾聽的,不是說給一個人聽的。各人根性不相同,你只要在這一切經教裡選擇一門,為什麼?一門就是一切門,一切門就是一門,一多不二,這《華嚴經》上說的。所以一門通了,門門都通了,問題就是你一門通不通。通到哪裡算通?通到自性就通了。任何一門都通自性,只要你安住不動。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你一生不會有成就。你就守定一門,守定一門就得定,定生智慧。雖生智慧還在定中,讓那個智慧到飽和,突然開悟了。開悟是什麼現象?開悟是一切法全通了,這就見性,你真正見到了本性本善。

  惠能大師見到了,他說出來,五祖給他做證明。自性清淨不染,從來沒有染污過;不生不滅;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一切都是無量,你自性裡頭沒有一樣缺少的。你看看整個宇宙,這個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如果有缺少,那它就沒有,它一樣都不缺少,這本自具足。本無動搖,它是靜的,它不是動的。阿賴耶變化的是動的,自性變的是不動的,不動裡面就沒有生滅。所以阿賴耶有生滅,阿賴耶有變化,自性沒有。後面一句,能生萬法,它起作用,起作用是能生萬法、能現整個宇宙,這真正是造物主。一般宗教都立一個造物主,真神,佛法裡頭沒有,佛法裡面講的是一切法是自性變的。這是說出理入跟行入。

  「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智者悟真,安心無為,萬有皆空,無所希求,是真無求,順道而行,故謂之無所求行。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希求不希求統統無!這四種行入,入道的四行,這也有個參考資料,這是出於禪宗《正宗記》裡面有這一段記載。達摩大師在印度,達摩是第二十八代。第一代迦葉尊者,第二代是阿難尊者,傳到達摩,第二十八代。達摩到中國來,在中國是禪宗初祖,慧可是二祖。「達磨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達摩祖師說的,「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謂理入者,則藉教悟宗」,藉教下悟入禪宗。所以宗跟教是一不是二。教是經教,禪宗也不能離開經教,禪宗大徹大悟之後再讀經,沒有開悟的時候不讀經,悟後讀經。他讀經幹什麼?在經裡頭找證據,他所悟的境界跟佛經上講的是不是一樣的。一樣的,他真的悟入了;不一樣的,他路走錯了,他走上邪道。所以經是給他們做印證的,他不能離開經教。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這是悟入的根源,決定相信,沒有絲毫懷疑。含生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同一個真性。一切眾生,上面到諸佛如來,下面到地獄眾生,同一個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這說凡夫,凡夫為什麼跟佛有這麼大差別?客塵是煩惱。客是比喻外來的,不是自己本有的;塵是塵土,也是比喻,染污。我們為外面塵土染污,為妄想所覆,外面是客塵,裡面是妄想。妄想就是分別、執著。那客塵是什麼?五欲六塵。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客塵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就此地妄想代表了,這個東西把真性蓋覆了、障礙了,所以真性不能顯了,它顯不出來。

  「若捨妄歸真」,我們能夠把客塵妄想放下,這叫捨妄,捨妄就回來、就回頭了,「則聖凡一等」,凡聖原來是一樣的,等是等同,「無有分別」。所以,佛對於凡夫非常尊重,為什麼?知道他跟我是一不是二。佛在大庭廣眾之下對一切眾生,謙虛、尊重,不會輕慢一個人,為什麼?平等的。平等為什麼要這樣做法?這個做法是表現給還沒有開悟的人,做給他們看的。你們對佛不是那麼樣尊敬、景仰嗎?你看佛那麼謙虛!想想我這麼傲慢,還這個看得順眼、那個還瞧不起,這怎麼能成佛?這種念頭就是業障,六道輪迴的業,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所以佛慈悲,表演出來給你看。證得究竟圓滿,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不敢輕慢一個人,對蚊蟲螞蟻都不敢輕慢,這樣的心態修行才能成得了正果,否則你不能成就。

  「若以行入者,乃有四焉」。下面講有四種,四種都是從行入門。第一個,「報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從往昔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諸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就是講的輪迴,流浪諸有就是在六道輪迴流浪。「多起冤憎」,無量劫來跟多少人結怨,對多少人生過瞋恚。「違害無限」,違是不順從,害是傷害,幹這種事情幹多少!「今雖無犯」,現在覺悟了,學佛了,甚至於出家了,還有苦難,還得受苦受難,「是我宿殃惡業果熟,所以甘心忍受」。別人怎麼對我不好,我都曉得那是報冤,我忍受,我接受,不再報冤了,帳就了了,到這裡就結掉了;如果我不服,我還有報復,那好了,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修忍辱,把忍辱擺在第一條。一般人不能忍,所以他不能成就。

  人生在世,境緣當中,總不外乎順境、逆境,這是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頭,總不外乎善緣、惡緣。善緣遇到的,這些人對你好,愛護你、幫助你,這善緣。惡緣怎麼樣?毀謗你、侮辱你、障礙你、陷害你,都這些緣。遇到這些緣都要明瞭,為什麼?這個緣是好,不是壞。在惡緣裡面去學不生瞋恚,不會生起這個心,這是你修行有功夫了,沒有怨恨。我們想像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是菩薩,看到一群宮女,跟她們講經說法,個個歡喜,信受奉行。沒想到這個國王,他在睡覺的時候,宮女跑到忍辱仙人山洞裡面去聽佛法,起來一看很不高興,怎麼我的人都跑掉了。找到這個洞門口把人叫出來,一看那是個修行人,你修什麼?他修忍辱。好,試試看,看你能不能忍。用刀一片一片把人割死,凌遲處死。問他,你有沒有瞋恚心?沒有。一直割到死,最後忍辱仙人告訴他,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真沒有瞋恚心。釋迦牟尼佛感謝他,就因為這樁事情,釋迦佛提前成佛了。釋迦本來成佛,賢劫第五尊佛,彌勒在他前面。因為這麼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功力提升了,在彌勒佛之前,他們兩個對調了,釋迦先成佛,彌勒後成佛。不是壞事!

  逆境惡緣來考驗你的,你還有沒有瞋恚、還有沒有嫉妒、還有沒有愚痴?考這個東西的。順境也是來考試你,你有沒有貪戀?順境要有貪戀,你也完了,你這考試失敗了,不及格。逆境惡緣來考你,你還生瞋恚心、還不服氣,這不行,這不能成就。所以,你要知道,你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之前,所有人都在考驗你。你能夠禁得起考驗,在境緣當中,這一天當中,不起貪瞋痴慢疑,這是什麼?這叫真修行。修行不是念經拜佛,不是打坐,不是搞這個,所以統統搞錯了。

  修行就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特別是人事,物質還其次,特別是人事環境。所以你能夠關關通過,一帆風順,這叫真功夫,你是禁得起考驗的人。那不是真幹的,天天讀經、講經,講得天花亂墜,人家羞辱你一場,你就惱火了、生氣了,你就完了,一切都完了,假的。讚歎你幾句,就高興得不得了,這怎麼行?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在境界裡頭迷惑了,那個讚歎的比傷害的力量還可怕。讚歎是什麼?你糊塗了、迷惑了,自己以為不得了,貢高我慢都起來了。只要貢高我慢一起來,全部就毀掉了。別人讚歎,不能接受,他說我怎麼怎麼好,我們跟祖師一比差遠了,跟佛菩薩一比更差了。讚歎,還會有點動心,有點生歡喜心,不行,你不及格;毀謗你,你還有一點不服的心,還有一點怨恨心,不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是著相,你的起心動念依舊在造輪迴業。

  所以這第一個,報冤行,教我們遇到這些事情要想到,這是我宿世殃惡業果熟,宿殃惡業果報熟,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不但沒有怨恨,還要生報恩想,為什麼?他對我,考試我,我及格了、我通過了,我要報恩,以自己修行功德迴向給他。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對歌利王講,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的前世就是歌利王,佛說話算話。在佛的教誨當中,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憍陳如。「作是觀時,與理相應」,理什麼?理空無所有,「體冤進道」,你對於冤冤相報這個道理深深體會,境界現前就是化解的時候,這個叫「報冤行」。

  第二種,「隨緣行:謂眾生無我,皆由業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一切眾生本來無我,為什麼會在六道輪迴?是業力所轉的,善業你沒放下,三善道受報;惡業不放下,三惡道受報,叫業轉。得了身體,無論在哪一道,有苦有樂,你這一生都得要受。為什麼?這從緣生的。到哪一道去投胎是引業,引導你到那一道投胎是那個善惡業。得到人身,在這個世間一生苦樂的報,果報,那叫滿業,滿業是過去生中造作。你跟這些人都有緣,沒有緣的一生見面也不會打招呼,沒有緣的。跟你認識的、跟你往來的全是有緣人,有緣人當中,有人幫助你、有人陷害你。幫助你的,過去世你們有恩惠,你曾經幫助過他;陷害你的人,過去世我曾經陷害過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若得勝報」,你看「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宿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化解就沒有了。「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叫隨緣行,這個隨緣裡面完全講的是善報。報冤行是講的逆境惡緣,隨緣行是善緣順境。順境裡頭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頭沒有怨恨的念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就是在道上,這叫真修行。

  達摩,禪宗,釋迦牟尼佛的真傳。佛陀在世,一生所傳的是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禪宗對上上根人特別的承傳,傳給摩訶迦葉,一般人不懂。禪是教的登峰造極,教到登峰造極跟禪的境界是一樣的,所以教下大開圓解跟宗門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一樣的,都達到了巔峰。但是教好像走樓梯,一步一步慢慢爬上去的;那個是一步登天,當中沒有階級,所以那只是上上根人,他有這種根性。釋迦拈花微笑,沒有人懂。迦葉尊者也在旁邊,迦葉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動作,他笑了一笑,破顏微笑。釋迦佛把這個花給他了,只說了一句話,佛說,我有涅槃妙心,付囑迦葉。迦葉承傳,這是禪宗的由來,所以禪宗叫祖師禪,一代一代的。如來禪,所有經教都叫如來禪。這是個特別法門,祖祖相傳,一定要有老師印證。達摩到中國,五代單傳,就傳一個人;到第六祖惠能大師,真叫發揚光大了,惠能大師傳了四十三個人,空前絕後,惠能大師之前,沒有人有這麼大的成就,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人有這樣的成就。以後,有傳二、三個人的,傳一、二個是多數的,很少很少。

  現在的禪沒有了,這個一定要知道。黃念祖老居士跟虛雲老和尚學禪,虛雲老和尚有沒有大徹大悟?沒有。虛老和尚得定,沒開悟,你就曉得多難!虛雲老和尚往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他修彌勒淨土。彌勒淨土不好修,要有真正禪定的功夫,沒這個功夫,兜率天去不了。他如果要是往生極樂世界,老和尚這個定功肯定是上輩往生,那真成就了。到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拐好大的一個彎,要很辛苦才能成就。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很聰明,大經集註完成之後,他就念佛求生淨土。我到北京去看他,他告訴我,每天十四萬聲佛號,他學的禪,把禪放下了,學的密也放下了,他是密的金剛上師,專修淨土,給念佛人做個好樣子,給大家看看。

  這個是大慈大悲,告訴我們,末法時期,只有淨土能成就,為什麼?它不需要斷惑、斷煩惱,不需要,不需要消業障。那業障、煩惱不斷怎麼能成佛?這裡頭有個祕訣,有個祕密。祕密是什麼?就是那聲佛號,你念這一聲佛號,就是斷煩惱、消業障,在佛號裡頭,你只認真去念佛,煩惱不斷自然斷了,業障不消自然消了。所以妙絕了!淨宗把斷煩惱、消業障跟持名念佛融在一起,一樁事,修學其他的法門那是兩樁事,不是一樁事。前面這兩條就是隨逆緣,逆境惡緣,第二隨順境善緣,都不起心動念、都不分別執著,如如不動,順利過關。

  第三「無所求行」,這是斷除貪心,貪是所有煩惱的根源。「謂愚人長迷」,這六道眾生,愚指六道眾生,長迷,「處處貪著」,這個東西他放不下。「智者悟真」,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覺悟了,覺悟到真相,諸法實相。「安心無為」,他的心安了,他放下了。無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放下。「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也就是知道萬法皆空,他沒有希求,心地真正得到清淨。人只要有所求,你的麻煩就大了。但是淨宗教給我們,我們只求往生極樂世界,對於十法界的事情、六道的事情決定無所求,這心就定了。「三界久居」,無量劫來我們住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統統都住過,而是住在欲界的時間最長,上面兩界曾經去過,墮落下來之後再上不去了。三界火宅是世尊在《法華經》上講的,覺悟的人知道,「有身皆苦,誰得所安」。只要有身,你就有苦,誰能得到安穩?「若了達者,息念無求」。真正明瞭通達,念頭放下了,什麼念頭都放下,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樁事情人人可以做得到。其他的法門難,要斷煩惱、要消業障,這兩樁事情末法眾生幾個人有能力做到?「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你要想離苦得樂,把那個求的念頭斷掉,什麼都不求,什麼都放下,不但世間法放下,出世間法也放下。《金剛經》上佛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這是佛真正告訴我們,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非法是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樣子,一生無所求,一切隨緣,所謂「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第四,「稱法行:謂性淨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皆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這是法,法就是佛法,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說性淨之理,自性清淨。惠能大師開悟,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是一塵不染,我們還有求,這個求就是染污,決定錯了。此理,佛法給我們講的理,無論是性體或者是現象,眾相皆空。理是自性,自性不是物質,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空。但是自性能現相,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有相,眾相。所現的這些相,這相是幻相,不是真的。

  現在我們知道,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的,確實跟夢境一樣,包括諸佛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因為實報土雖然沒有變化,它有生滅,你無明斷掉的時候,實報土現前,生了;無始無明的習氣斷盡了,實報土沒有了,所以它有生有滅,當中沒有變化。當中的時間很長,《華嚴經》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所以有人說,極樂世界的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三個阿僧祇劫,這有量的無量。可是我們知道,它這個有量的無量跟無量的無量是銜接的、是通的,到三個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斷盡了,斷盡了就證常寂光。實報土沒有了,常寂光現前,常寂光是真正的無量。所以真無量壽,不是假的。所以相也是空的,體空相也空,無染無著,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從來沒有執著。無此無彼,沒有彼此之分,為什麼?一體,全歸自性,統是自性所變的。

  「法無有我」,法無我,「離我垢故」。垢是塵垢,是染污。它不染污,它是清淨的,所以它無我。「智者信解此理」,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他相信、他理解,他對於這樁事情一點都不迷惑。所以「應當稱法而行」,他的行持跟法相應。你看法體沒有慳貪,自性裡頭沒有慳貪,「於身命財」,這三樁事情,「行檀捨施」,能施,能施身、能施命、能施財。為什麼?身命財都是假相,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統統是夢中的事。知道自己在作夢,能捨身、能捨命、能捨財,為什麼?無我。我都沒有,哪有身外之物!財是屬於身外之物,統統都能捨。「心無慳惜」,沒有慳吝,沒有愛惜,「達解三空」,達是通達,解是了解,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自利利他」,他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白了,可是身體在,身體,利用這個身體修布施。用現在的話說,我利用這個身體為所有一切眾生服務,不為自己,全為眾生。

  「莊嚴菩提之道」,菩提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之道,覺悟的形象完全顯示出來了。「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故名稱法行」。為除妄想,修行六度;妄想除了,修行六度就為他除妄想,幫助別人覺悟。別人修這六種都是心有所求,菩薩修六度,心裡無所求。譬如說財施,一般人是因為要得財富。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真的愈施愈多。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愈修法布施,智慧愈增長。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修這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得的果報是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世間人在拼命修這個東西。真得到!

  世間的大富長者,香港的李嘉誠先生,香港首富,他的富貴從哪來的?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來的。前些年陳朗居士還在,也常常聽我講經,是李嘉誠的顧問。他是個算命先生,看風水的先生,看得很準。陳居士告訴我,李嘉誠先生三十歲的時候,從潮州故鄉到香港來經商做生意,剛剛開始做小生意。有一天他們碰在一起,陳老給他算命,算了之後跟他開玩笑,說你希望將來擁有多少財富,你就滿足了?李嘉誠先生告訴他,我能有三千萬,我就很滿足了。陳老告訴他,你命裡頭的財庫是漫出來的,不是平的,是漫出來的,你將來是香港首富。從此之後,他就沒有離開陳先生,事事都向他請教,陳先生算得很準。我跟李嘉誠見面,陳先生介紹的。前幾年,他往生了。說明人確實有命運,你要遇到真正高明的人,給你算得很準確。我在美國也遇到一個很好的算命先生,他給我算的完全準確,現在他還在,最近在台灣,真的很高明。

  所以人真有命運,遇到這些人真能給你算得很準確。只有大善、大惡能改變命運,大善,往好的這一面改變;大惡,就往壞的那邊去改變。其實一般人脫不了命運,就是每天的造作都有加減乘除,加減乘除沒有離開它的標準,所以就算得很準。大善、大惡不準了。所以命運可以改造,了凡先生是最好的一個榜樣。其實好樣子太多了,沒有把它寫出來。了凡是把它寫出來,寫給他兒子的,給他兒子做參考的,沒有想到流傳到今天,大家都知道。真的,命運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

  命運自己可以改,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套一句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得好。他這一句話說,我們念佛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你是在哪個層次,在遇緣不同。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的一生,命運的變化也是遇緣不同。我要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沒有遇到章嘉大師、李老師,可能我早就不在世間了。算命先生算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非常相信。我出家的時候,有三個同學,包括我一個,三個人。我們同年,我們的命運相同,三個人壽命都是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二月走了一個,法融法師,我們同時受戒的;五月又走了一個,明演法師;七月我生病,我就知道壽命到了。生病,我不看病,我也不吃藥,我念佛。人家問我為什麼?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你怎麼醫!念佛求往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第二年,我在善導寺遇到甘珠活佛,密宗的一個大德,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年歲比我大,大我十幾歲,是個很好的密宗上師。碰到之後,他就告訴我,他說你這麼多年,那個時候我,十二年,十二、三年,講經講了十二、三年,他說你講經的功德把你的命運全轉了。他說你命裡頭沒有財富、短命,現在你轉過來了,你的壽命很長、你的福報很大。

  轉變命運這個事情是李老師教的,李老師看到我們學生當中,那時候年輕,他是老人,七十多歲了,看到這命很薄的、壽命很短的、沒有福報的,都勸我們出來講經。他說講經改變命運非常有效而且快速,教我們走這個路子。我們真學,但是我們是學講經弘法利生,沒有想到延長壽命,沒想到這個事情。我對這個壽命,從來沒有求過長壽的,自自然然延長。實在延長到哪一年?我想想,是延長到七十九歲。我七十九歲那是個關口,七十九歲那一年生了一場病,時間不長,只有四天,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觀世音菩薩,見到釋迦牟尼佛跟毘盧遮那佛,似夢非夢,見到佛的身相跟天空一樣大,這半邊天,也說了好幾句話。

  我可以走的,可是我那個時候給佛說了一句話,如果佛需要我留在這個世間,我說我再留幾年也不妨礙。這樣就醒過來了。那個境界不是一般的夢境,完全像真的現象一樣。有過這麼一個經驗,也許就是一般人說,瀕臨死亡的經驗。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為自己,我們就求生淨土跟佛去了,為一切苦難眾生。原因呢?這個世間講經的人沒有了、太少了,這經不講不行,這個教會滅掉。所有宗教都要講經,都要回歸教育,不回歸教育,在這個世間它不能存在。所以我是告訴每一個宗教,都必須認真修行、講經教學,給社會大眾耳目一新,宗教對社會確實有貢獻。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