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0三集)  2012/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三十八頁,第一行: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為眾開法藏』,「承上而言。上云:閉塞諸惡道,悉令出生死海也」。出生死海之後,這就是說出離十法界,生死海包括十法界。諸惡道是六道,六道都是惡道,因為它輪迴生死,兩種生死都具足。生死海範圍大,包括了變易生死,四聖法界是變易生死,六道是兩種都有,兩種生死統統都超越了。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到實報莊嚴土去了,永遠離開兩種生死。「通達善趣門」,這個善趣,註子裡面給我們說,「咸令登涅槃岸也」,這就是法身菩薩。「為實現此願,首須開示佛之知見,故云為眾開法藏」。實報土,圓教初住以上。十法界裡面的佛無明破了,他就離開十法界,生到實報土,地位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在實報土裡面已經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盡了,這就證得妙覺果位,回歸常寂光,功德才算是圓滿。所以四十一位菩薩住報土,這些菩薩,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他們現身說法,這兩句是為他們。

  在極樂世界它很特別,下面兩土也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極樂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對他們來說,這個阿惟越致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不是他自己的,當然他們更需要佛來教他們。特別是凡聖同居土,是從我們這個地位,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可以說是具足帶業往生的,迫切需要彌陀的教誨。阿彌陀佛在那邊每天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休息。聽本師阿彌陀佛教誨,同時,他們都有能力化身無量,都有這個能力化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去拜佛、供養、修福,佛都講經說法,聽法,求智慧。所以那個環境確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不化身,不到十方世界去行不行?行,你可以在定中供佛,十方佛在他那裡也是不動,他伸手來就可以接受你的供養。四十八願,定中供養,不需要我們化身去。你看化身、不化身都自在,都能供佛、都能聞法,因為極樂世界六種神通具足,他在極樂世界要收聽十方諸佛講經教學,他都能收得到,耳朵就像收音機一樣,眼睛像電視機一樣,可以看到諸佛剎土。經上給我們說的極樂世界的寶樹,樹放光,光中現一切諸佛剎土,都看到了,佛看到了,眾生也都看到。

  所以佛要實現他的願望,首須開示佛之知見,這就是「為眾開法藏」。「廣演妙法,令眾悟入,導歸極樂,究竟菩提,故云廣施功德寶也」,『廣施功德寶』是在極樂世界。「眾指九界眾生,包括菩薩、緣覺、聲聞與六道一切眾生。開者,開佛知見,亦常云開示」。所以開示這兩個字意義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現在一般都是請法師開示,請大德、居士開示,這是過分的尊重。就像稱人「大師」一樣,大師不能隨便稱的,大師只有對佛稱大師,菩薩沒有稱大師的,菩薩稱大士,沒稱大師的。這些一般佛教裡面的禮節我們要懂,現在都不懂,沒人講求了。

  開示,至少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才有資格開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大眾看到、聽到了,他會入佛知見,悟佛知見,他會悟,他會入,悟是明白,入是契入、證得。開示是老師的事情,悟入是學生的事情,學生沒有能力悟入,老師就用不著開示,開示白費力氣。但是有一個學生能夠悟入都要開示,那其他的人是旁聽,真正得受用是悟入。怎樣才能悟入?那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誠敬,一分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就悟入一分,十分誠敬你悟入十分。今天最困難的,誠敬心沒有了,到哪裡去找有誠敬心的人?所以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常說的可遇不可求,總是師生有緣分,在這個時候遇到了,師資道合,這才能成就。

  我們看《壇經》,記載著惠能大師一生的行誼。在黃梅住了八個月,跟五祖也只是幾面之緣,八個月並不常見,只見過幾次面。我們在《壇經》裡頭仔細的觀察,能大師謙卑、誠敬,謙卑誠敬到極處,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對人、對事都做到了誠敬。對事的誠敬認真負責,分配給他的工作努力去做。個子小,身體重量不夠,找幾塊大石頭綁在身上,舂米需要力氣,顯示出他認真負責,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曾經說過,神秀大師對五祖百分恭敬,他得百分利益;惠能大師對忍和尚萬分恭敬,他就得萬分利益,不一樣。一般大眾大概是二、三十分,大概只有這樣子。忍和尚天天講開示,天天說法,大眾得的利益不多,全在聽眾!對於惠能這個人,老和尚要開特別法門,跟他一個人說。所以半夜三更召見他,一說就開悟了,真的明心見性,衣缽就傳給他了,立他為禪宗第六代祖,神秀沒得到。神秀是個聰明人,看到六祖把衣缽傳給惠能,他很服氣,他不是不服氣,很服氣,覺得什麼?惠能大師真的比他高,有悟性,這不如他。惠能在那個時候沒作偈子,只是把神秀的偈子改了,改了確實比他的好,比他的高明,服了。但是一般人不服,一般人這就是情執,大概都認為老和尚糊塗了,怎麼把衣缽給那麼一個人,為什麼不傳給神秀?每個人都希望神秀成為六祖,這是情執,老和尚沒有情執。

  這說明一樁什麼事?誠敬是多重要的,全在誠敬上。誠敬真難!到哪裡去找?真正萬分誠敬的人,老師沒有開悟他都會開悟,世法、佛法都不例外。世法裡頭老師是個秀才,學生去考考到狀元,狀元的老師是秀才,秀才沒有考到狀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很多菩薩的老師是阿羅漢,老師沒有得到菩薩的地位,學生得到了。有些修行成佛了,證到佛果,老師是菩薩,這個例子很多。從這些例子我們就能明白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真的是遇緣不同,緣裡頭大概最重要的條件就是真誠,還是誠敬心,具足誠敬心的人往生品位高。為什麼?誠敬就聽話,他就真幹,我們講老實。誠敬能不老實嗎?不老實的誠敬不圓滿。學誠敬不是個容易事情,為什麼?有障礙。哪些障礙?煩惱習氣放不下,你就學不會。真正老實人你看他具足誠敬,他老實,他沒有什麼煩惱習氣,誠懇、慈悲,顯示出來一定是這個樣子,值得人尊敬。他雜念少、妄想少,暗合道妙!

  所以古人讀書,老師跟家長都會注意到,不能讓小孩學太多、看太多、讀太多,不行!為什麼?妄念多,妄想多,這個妄想將來都會產生障礙,不是煩惱障就是所知障。為什麼教你一樣一樣學?一定要服從老師的指導,老師不讓看的就不能碰。老師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瞭如指掌。他進門來是一張白紙,他是清淨心進來的,你如何能保持他的清淨心,幫助他回歸自性,這是老師最高明的地方,讓學生開悟。開悟,大家都知道,這個方法都是從佛教傳過來的,心要定下來,因定開慧,一門深入容易得定。小孩只教他念、教他背,不要跟他講,就是教他背書。小孩是愈純愈好,知道東西愈少愈好,讓他養什麼?養忍辱,禪定的基礎。他也有懷疑要問,問不必答覆,老師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他就乖乖的,是、是!那是什麼?修忍辱波羅蜜。到什麼時候給你講?在古時候十三歲以後,知識慢慢開了才給你講。把你的天真保持到十二歲,十二歲之前什麼都不告訴你,你就好好背書,十二歲之後再跟你研究、討論,你發問,老師詳細給你解釋。

  中國這套教學法,跟佛門的教學法通,真負責任。現在沒人懂了,失傳了,這真可惜。恢復也許有可能,但是肯定不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佛菩薩、有古聖先賢轉世再來,慢慢的從根再把它培養起來。這個古老的文化是真理,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妄想,不是通過心意識,眾生有福了。現在眾生沒福,造業造得太重,聖賢不來;眾生真正有福報,聖賢都出世了。要聖賢出世,眾生得修福,哪個地方人修福,哪個地方人出聖人。這是開示。

  法藏,「又名佛法藏」,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的名字稱法藏,法藏比丘、法藏菩薩都是他在因地別人稱他的,是「法性之理體」。藏是有含藏的意思,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都在之中,這裡面一樣都不缺。法性的理體,也就是「當人本具之如來藏性」。佛法藏是誰?佛法藏就是我們的本性。老祖宗告訴我們「本性本善」,藏性本善,樣樣具足。怎麼知道樣樣具足?它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萬法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都是藏性變現出來的,你說它含藏的多麼廣大、多麼深,說之不盡!現代科學所謂的能量、信息、物質,統統都藏在如來藏性裡頭。藏性雖然什麼都沒有,常寂光,但是它什麼都能現。它所現的,我們要知道現的是相,這個相不是真的,幻相,性是真的。佛家裡面講真假,它的定義是永遠不變是真的,只要會變就是假的。所以相是假的,性是真的,性永遠不變,那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性是清淨的,我們養心要清淨,清淨就是最健康的。不要以為清淨心什麼都沒有,那我什麼都不知道,錯了,清淨心什麼都知道,學過的知道,沒有學過的也知道。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既然是自性所生、所變,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給我們做了具體的說明。惠能大師方丈室裡面開悟了,也就告訴我們,他學過的他會,他沒學過的也會,全通了。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起作用了,這個一起作用,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自己本具如來藏性。這句話跟《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一個意思。本來有,沒有失掉,不會失掉的,你想丟都丟不掉。現在不能現前只是臨時障礙而已,這不是永久障礙,臨時障礙。佛告訴我們,障礙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成佛了,成佛就這麼簡單,覺跟迷就在一念,一念覺,眾生成佛了。

  所以這個眾生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沒有看到他有什麼修行、有什麼功夫,為什麼一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我們看到莫名其妙,感到很驚訝。真的有很多人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善導大師說的「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我們沒有真正了解,這裡頭的意思很深!遇緣不同是在大前提下的一個解釋,不是細說,那個緣是許許多多方面,我們講誠敬,誠敬大概是最關重要的。誠敬的人就是老實,我們常講老實、聽話、真幹,他真聽話、他真相信,一點懷疑沒有,他真的認真幹,非常認真負責,絲毫不苟,做得很徹底。這樣的人很少見,我們在當前看到的有幾個,不算是圓滿,在某一方面他做得非常好。

  我們細細去思惟,深深去體會,能得到一點信息,總不外乎信解行證。信的程度隨著眾生千差萬別,解行亦復如是。這樁事情與宿世前生有關聯,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在修行。修行再好,如果一念之差,這緣就不同,一念之差可能全毀掉了。我們看悟達國師,唐朝時候人,十世高僧,不容易。每一世都出家、都得人身,死了以後到人間來,十次,真叫不昧本因。每一世往上提升一級,十世提升到做了皇帝的老師,叫國師。出家人也得有福報,那個福報十世修的。那我們就想到,要做一個國王、國家領導人,十世不行,總得十世以上。十世以上的修行,他沒有出家,沒有去做國師,他做國王去了,像唐太宗一樣,搞到地獄去了,這是什麼?這錯了!我們想想唐太宗過去生中是不是出家人、修行人?肯定是。他做皇帝,大護法,而且他有智慧,他清淨平等。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來了,他不排斥,伊斯蘭教也傳到中國來,他也接受,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不是佛門的護法,他是總護法,宗教的總護法。但是坐一個王位,王位,王最怕的瞋恚,瞋恚他就要殺人,他掌握著生殺之權,不如意的他就得殺人。墮地獄是什麼罪業?殺業太重。尤其是個開國的帝王,開國帝王多半用武力奪取政權,死多少人!做再好的皇帝,這唐太宗講的,給我們透的這個信息,做再好的皇帝,殺人還是要償命,因果逃不了,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自己說的,他死了之後到畜生道,畜生道裡頭不知道輪迴了幾次又到人道來,在人道沒有多久就到地獄道了,在地獄道的時間最長。

  真做了好事,這樁好事讓他離開地獄,這樁事情就是他編的《群書治要》。我們也想到這個東西,冥冥之中有祖宗在加持,有佛菩薩在加持,沒有失掉,還能把這部書找到。這部書,真的,湯恩比說了這麼一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他並沒有具體說出,孔孟學說就是傳統文化,唐太宗這部書就是傳統文化裡頭的精華,現在要這個東西才管用,如果不是這個東西,誰去做這個工作!《四庫全書》有,擺在那裡,什麼人去做這個工作?當年他想出這樁事情,讓底下的臣子們給他編這套書,功不可沒。真正好事,好事還是歸結到教學,這是法藏。民國初年有些大德,漢學家,為後人編了一套《國學治要》,理念、方式都是根據《群書治要》來的。《群書治要》裡頭沒有集部,《國學治要》裡頭經史子集全有,這部書是《四庫全書》的鑰匙。這兩部《治要》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有指望了。中國學術像大海,我們從哪裡下手?這兩樣東西有了下手之處。所以文言文不能不恢復,不恢復文言文,就等於說把中國幾千年老祖宗的智慧、方法、經驗統統丟掉了,沒有人能夠從頭再起,能搞一套這些東西,決定不可能。只有繼承,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從這個基礎上發揚光大可以做得到。這個根基不能丟掉,比什麼都重要!今天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就是這個。

  把佛找回來,要肯定佛不是宗教。你們細細去看經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今天宗教裡頭的行為,釋迦牟尼佛都沒有。佛家裡面講的戒,跟儒家說的禮性質相同,它是幫助一個人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的一個標準。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戒律是個標準,是叫你自己從心地、從言論、從行為上修正你自己的過錯、過失,用意在此地,你身心才能端正,身心端正才能進一步修定。修定實在就是講放下,放下,心就定了,智慧就開了。這個它很清楚、很明白,真知道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裡頭統統具足。你有智慧,你會看、你會聽,你接觸你全知道,只是這些東西迷惑了你,三千年來愈陷愈深。今天人可憐,特別是最近兩百年,沒人教了。過去有人教,迷得不深,容易覺悟;沒人教了迷得很深,教你你也不相信。所以今天教學真難!老師想教都搖頭,學生不願意接受,不是老師不教。學校制度也出了問題,現在學校就像商店一樣,是生意買賣,不是傳道、不是修道,修道、傳道原本是學校的事情,現在學校沒有了。這教育徹底失敗了,造成社會動亂、地球的災變,人民活在這個世間過得這麼辛苦,特別是這個時代的人,完全沒有安全感,你說這多可憐。

  古時候中國人,他一生安全的寄託、依靠就是家,所以叫老家。無論你在哪個地方,你遭遇到困難,誰支持你?你家支持你。現在家沒有了,誰來保障你!古代家庭養老育幼,所以人老了不怕,家養,這就是大家族有它的好處。當然缺點也有,優點也有。現在的小家庭是很自由,但是沒有保障。兩者比較,還是大家庭比小家庭好。你說君主跟民主兩種制度來說,我深深感覺到君主比民主好。但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好了,沒有一樣不好。教育好了,人教好了,不好的制度他也會做好事;人要學壞了,再好的制度他也一樣做壞事,問題在人。中國古人懂得人是本,講治國,法是治國之本,人是法之源也,法的根源是人,人好這法就好。如何把人教好,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齊家治國頭等大事,把人教好。現在我們把這個大事忘掉了,誰想到這一點!只想到怎樣去賺錢,多多益善,其他的全忘掉了,這是災難的根源。需要佛把這些事情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讓我們覺悟,讓我們回頭,讓我們知道我們自己原來有如來藏性。

  我們本來有像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怎麼把它找回來?「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無量性德裡頭的第一德就是孝親,孝親跟尊師常常是連在一起的。佛給我們講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淨業三福三條總共只十一句,你看頭兩句,孝親尊師,我們就知道這兩句是根之根,沒有這個根,後面全就沒有了。中國自古以來幾千年,都標榜著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就是什麼?就是以親愛治天下。父子有親,父慈子孝,這裡頭親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原點,這原始點,所有一切的性德都圍繞這個中心。老祖宗傳給我們的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都是性德。歸納這四科,展開無量無邊,這叫法藏,在佛法裡頭叫慈悲。

  古人有問出家人,什麼是佛教?出家人回答他,「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就是佛教。大乘佛教那個根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真誠;菩提心的作用,自受用是好善好德,菩提心的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現在學佛不講這些,佛沒有了。學佛的人,念頭確確實實純淨純善,對自己、對眾生、對萬物就是一個愛心,圓滿的愛心,沒有絲毫惡意,無論是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同一個慈悲。所以從這些原點上去看,我們就曉得,傳統文化、大乘佛法只留下這個軀殼還在,裡面的靈魂沒有了。靈魂是真的,軀殼是假的,怎樣把它找回來?

  下面說,「其數有八萬四千,《法華經寶塔品》云:持八萬四千法藏,為人演說」。八萬四千不是數字,要說數字,八萬四千不多。八萬四千從哪裡來的?世尊講經教學,為方便起見,把我們無量無邊這些煩惱歸納成八萬四千,八萬四千類,類別。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你的煩惱。可是對初學的人來講,八萬四千太多、太麻煩了,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把它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說還不便於初學,將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一百法,就是《百法明門論》,這麼來的。這一百法裡頭展開包括整個宇宙,裡面講到善惡,善法只有十一個,一百個裡頭有十一個善法,有二十六個是不善的法,叫煩惱,二十六個煩惱;二十六個煩惱裡頭,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是為了方便起見,說出這麼多法門。總而言之,現在我們懂得,每個人起心動念那就是法門。

  佛法為什麼要把它回歸到教育?它本來是教育。佛出世的那個時候,印度是全世界宗教之國。佛講經教學是沒有定法,佛無有定法可說,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那麼多宗教他並不排斥,並沒有說它是迷信,不是。佛法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換句話說,宇宙之間的一切法都是我們心想變現出來的。六道是變現出來的,六道裡頭光天道就二十八層天,稱之為天神,從哪裡來的?自己變現的。地獄、餓鬼、畜生全是自己變現的,離開自性一無所有,離開念頭就沒有了。總而言之,相有性無。所以學佛,古人講得好,首先你要知道有無。無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只要是現象,佛法說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生現相的、能現現相的那是真的,那就是自性。自性真有,現相是假的,是無,真無,這個要曉得。曉得之後有什麼好處?假的你可以丟掉它,我們現在講,假的別放在心上,真的要放在心上。真的是自性,自性裡頭的德行,這真的。孝悌忠信是真的,禮義廉恥是真的,仁愛和平是真的,佛家講的十善、六度、六和、普賢菩薩十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真的,全是性德!這個要相信,是自己法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

  外面所有的現相,包括實報莊嚴土,它有現相,所以《般若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有講;沒有講,統統包在裡面。現在我們曉得,四十一位菩薩住實報土,那實報土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四十一位菩薩來的。四十一位菩薩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就這麼來的。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他證了阿羅漢。阿羅漢有習氣,他在四聖法界,叫聲聞法界。那他阿羅漢的習氣斷了,就是說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他就不住聲聞法界,他提升了,提升到緣覺法界,他升一級了。那我們知道,緣覺是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也斷了,他沒有出十法界。為什麼?他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緣覺斷塵沙煩惱,他升級了,就是菩薩,他帶著這個習氣升級了,菩薩。菩薩必須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他就成佛了,四聖法界最高的佛位,成佛了。所以四聖法界的佛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了,連習氣都斷了,但是他無明沒斷,無明煩惱一斷他就升了,升了就出去了,不在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他了,他到實報莊嚴土去了。

  到實報莊嚴土,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這我們知道,實報莊嚴土之所以形成,是因為無始無明習氣。無始無明習氣沒法子斷,不像見思、塵沙習氣有方法斷,無始無明習氣沒法子斷。為什麼?破無明,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斷他的習氣?所以這個習氣沒有法子斷。怎麼辦?隨它去,不要去理它,它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要多久?《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自然沒有了。所以實報土的菩薩,帶著無明習氣有厚薄不一樣,剛剛去的人帶得很濃厚,在那裡住了很久的人習氣很薄。所以從帶的習氣厚薄不一樣才說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覺帶得最少,等覺只剩下一品。這個品數,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最後這一品習氣叫做生相無明。這什麼意思?惠能大師開悟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有那一點習氣,出現了萬法,那個習氣要沒有了,萬法就沒有了,就不現了。那個能現的習氣,在大乘教裡面叫做「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這麼來的。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沒有開始,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這意思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有開始就有終結,那就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它沒有開始,這裡頭甚深的密義被今天量子力學家看破了,這是很了不起!這是佛法最奧祕之處。無明從哪裡來的,佛用的名詞好,無始無明,你懂得無始你就明瞭,它不是真的,全是假的。

  這個無明破掉之後,實報莊嚴土沒有了,就像一場夢一樣醒過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常寂光。常寂光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都有,它能現萬法、能現宇宙。常寂光裡面,自己沒有相,身體沒有相。相是什麼?相就是常寂光,一片光明。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真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兩句話,它的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想這兩句話,這是我們的自性,這是我們的真身。但是要曉得,這個身沒有相,靈極了。現在科學家有個名詞叫「無量之網」,來形容這個境界,實際上那個無量之網就是常寂光。這是一個看不見的網,聽不到的網,你也摸不到的網,六根完全接觸不到,但是它有。所以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都是自性變現的,全是常寂光變的。所以一切眾生,上從諸佛如來,下至所有的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乃至於太空,他們所發出的信息常寂光全都知道。科學家比喻是個網是很有意義的,很像,這個網裡頭任何一點跟整個網相通的,信息完全相通,沒有障礙。所以,我們過去無量劫中跟一切眾生有緣的,那信息你全收到,都是有緣的,收到之後你肯定去幫助他。所以他有感,佛就有應。

  佛就是常寂光,佛就是宇宙的本體,用科學這樣講法大家就很容易懂。他是宇宙的本體,能生一切法,能與一切法念念感應道交。這個念要像彌勒菩薩所說的,我們平常姑且說這麼一個概念,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講它時間之短。一秒鐘裡面它波動的頻率一千六百兆次,這個一次的波動叫一念,這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但是有緣眾生動這一念,你在常寂光裡頭完全知道,知道馬上就有反應,這個反應叫加持。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體,隨眾生的念頭現身,隨眾生的願望說法,沒有定法可說,沒有一定的身形,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阿彌陀佛在哪裡?就在此地;極樂世界在哪裡?也在此地,沒離開。

  這都是給我們講事實真相。宗教裡頭沒有講這些,科學裡頭有,今天科學跟哲學都在探討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佛教裡頭是完全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佛教是教育,教些什麼?我們把它歸納為五大科,倫理、道德、因果,這三種是普世教育,普遍教化一切眾生,目的是達到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共存共榮,普世教育能達到這一點;另外兩個是高等教育,就是科學跟哲學,這五個科目把佛法就包括了。細分,一個大學裡頭所有的科系全在佛法之中,包羅萬象。現在學校裡面的科系沒有八萬四千,佛教開八萬四千法門,比哪個學校都多。所以《法華經寶塔品》云:持八萬四千法藏,為人演說。「又《俱舍論》云:所化有情,有貪瞋等八萬煩惱。為對治之,世尊說八萬法蘊」,這個蘊是門道的意思,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門道。「是以願為無量眾生,開顯法性之真實,復流出八萬四千妙法,對治眾生煩惱。但於八萬四千法門,唯一淨土妙法,能惠真實之利,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故知所開法藏之首要,正是本經也」。結歸得好!為什麼?八萬四千煩惱是我們過去、今生所累積的染污、所累積的業障,無量無邊!

  佛在經上有一句比喻話說,如果我們的煩惱習氣要有形相的話,像物質有個形相,哪怕它再少,一個煩惱就像一粒塵沙一樣,無量劫累積到今天有多少?盡虛空都容納不下,你就曉得有多少。這個話是真的。好在這些東西它不是物質現象,再多,我們一念就具足,一個念頭裡頭具足,統統都有。為什麼?迷的時候就具足,一念覺,覺了它就沒有了。迷就像黑暗,覺就像光亮,自性有光,一照它就不見了;千年暗室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它不是物質現象,所以再多你不要害怕。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一個法門開竅了,你所有的煩惱、業障、習氣全都沒有了。可是我們今天,一個法門都沒開竅,無始劫造作的這些業障、煩惱、習氣,我們統統都要承受。這現在人講的壓力,活在這個世間真是苦不堪言。我們如果這一生沒有學佛,大概這些壓力早就把我們壓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每一天在經教裡頭薰修,時間久了這才明白這經裡頭講的什麼意思。明白也只是少分,什麼時候徹底明白?大徹大悟就徹底明白。所以我們今天是小悟不是大悟。小悟管用,能夠把我們的煩惱、習氣、業障化解一部分,讓我們感到心開意解,讓我們感到生活當中有幸福、有快樂。這是佛菩薩給我們的恩德,我們一方面小悟,一方面也得到彌陀、釋迦、諸佛如來的加持,這肯定的。

  說到最後,諸佛如來幾乎沒有例外的,要對治這些芸芸眾生,這講無量無數、無有邊際,散布在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輪迴,這是最苦惱的眾生,迷得最深、迷得最久,要幫助他們,讓他們趕快脫離,那唯有淨土妙法,只有這個辦法,能惠真實之利。惠是給予,能給予他們真實的利益。真實利益,他現前就能受用得到,這才是真實,現在受用不到不能算真實。普令一切含靈皆得度脫,真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是什麼樣的根性,這個法門統統可以幫助你、成就你,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全都能得度。故知所開法藏的首要,第一個就是本經。這就說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這部經多次宣講。

  這個多次宣講是有證據的。佛教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來得最早,漢朝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安世高有譯本,非常可惜把它失傳了,《藏經》目錄裡頭有。在中國,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十二次翻譯,所以在中國一部經翻譯次數最多的是《無量壽經》。從傳來的,傳來的是不同的原本,梵文的原本傳來的本子不一樣,不一樣就不是一次說的,一次說的一定是同一個本子,不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本子。但是《無量壽經》裡頭最明顯的、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的願,你看現在這五種原譯本,兩種是二十四願,兩種是四十八願,宋譯本是三十六願。不可能出這麼大的錯誤,再怎麼翻得不好也不能把這個翻錯,怎麼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古人說,現在這五種原譯本的梵文原本,至少是有三種不同的。從這裡就判斷,世尊在世一生說《無量壽經》肯定三次以上,因為失傳的七種本子沒看到,說明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在講一切經裡面,附帶提到極樂世界的這就很多了,差不多將近兩百種,佛常常提到。這個法門重要,這個法門遇到了肯定得度!念老在此地也肯定,故知所開法藏首要,正是本經。

  「廣施者,普遍施給也。普利一切眾生,故云廣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寶」。這功德之寶是什麼?就這部經,這部經是阿彌陀佛功德之寶,也是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第一功德之寶,這知道的人真的是不多。「功德者,天臺《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己曰德。又《勝鬘寶窟上》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綜上二說」,《仁王經疏》跟《勝鬘寶窟》裡頭所說的,這都是經上講的,把它歸納起來,「則利生與去惡名功」,利生就是利益眾生,這是教化眾生,利他,去惡是成就自己,這是功。「此功之果曰德。德者得也。德者,修功所得」。修功是因,德是果報,這是把功德兩個字,從經典上的說法歸納起來。

  大乘經裡頭常說,什麼是真正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著相就是福德。為什麼?不著相跟性德相應,這真正功德;著相跟阿賴耶相應,是福德不是功德。所以達摩祖師到中國,大家曉得梁武帝召見。梁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佛門最大的護法,沒有人不知道的,他以他國王的身分,這個地位,為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寺廟,護持出家人、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真的歷史上頭一個大護法。達摩祖師來了,這一召見,他是很炫耀自己給佛門做了這麼多的事情,就向達摩祖師誇耀,我的功德大不大?沒有想到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就這一句話他就非常生氣,就送客,以後再不見他了。也沒有去問一問,為什麼沒有功德?心平氣和問問,問都不問。以後有人勸他,應該要去找找他,他面子放不下,不肯再見他。這就是什麼?他所做的這些事情心裡頭都記掛著,老是念著,沒有把它忘掉。

  佛家講「三輪體空」,功德,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乃至於阿羅漢,他們所作所為全是功德,不著相,作而無作。事情做了,做得很多,心裡頭乾淨俐落,什麼念頭都沒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做再多的好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別的。也不必說我做了多少好事,阿彌陀佛你保佑我,要增高我的品位,那好了,那你全都在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我們的本分,因為我們自性是純淨純善的,沒有這個惡的東西。我們只念佛,真信切願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話都不要提,什麼念頭都沒有,愈清淨愈好。為什麼?真正往生,經上都告訴我們,「心淨則佛土淨」,你怎麼還有那麼多好事!好事是障礙,不清淨。作惡不清淨,幹好事也不清淨,統統是染法不是淨法。清淨心當中善惡都沒有,平等心當中染淨都沒有,愈往上去心愈乾淨,這個一定要知道,做再多的好事,就同沒有做一樣。決定不作惡,為什麼?自性是純淨純善的,怎麼可以作惡?尤其是《還源觀》上跟我們講的四德,那是性德裡頭最重要的四條,賢首國師特別拈出來教導我們。「隨緣妙用」,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就是隨緣,要隨喜功德,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的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就是不著相,三輪體空,斷惡不著斷惡的相,行善不著行善的相,都不要執著。

  心裡面什麼都沒有很難,淨宗最好的方便,就是心裡頭有阿彌陀佛,用這一念把所有雜念排出去。淨宗用這個方法,這是成就真正功德。不要想到我的功德,想到功德多大,功德就沒有了,梁武帝給我們很好的教訓。所以梁武帝沒有生極樂世界,那個福報是生天,去享天福去了。這些道理都要懂。只要有執著,功德就變成福德;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大小事情全是功德,這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