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七八集)  20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7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九十八頁,倒數第二行,我們從末後這句看起:

  「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這個地方提到五種智,這是密宗所說的,顯宗只講四種,轉八識成四智,密宗它加了一個菴摩羅識,所以轉九識成五智。五智第一個是「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我們有個參考資料,《佛學大辭典》上節錄下來的,「是轉菴摩羅識所得。法界有差別之義」,法界從相上講,有無量的差別。「諸法差別」,法界是一切法,一切法的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這個數字超過恆河沙數,這個話是真話不是假的,恆河沙是有數量的,這個法界諸法差別是沒有限量的。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就是六大,六大是地、水、火、風、空、識,這個六大。六大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曰大。非情就是無情,有情我們現在講動物,非情就是無情,過去我們所說的植物跟礦物,這是無情的。這些都是佛隨順俗諦而說,隨順世間人。如果你要是講有情無情是一體,這只有《華嚴經》上說過,「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說法是從真諦來講的,就是諸佛如來他們自己親證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這個地方指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凡夫,六道叫內凡,六道之內的叫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聲聞、緣覺、菩薩、佛叫外凡,就是六道之外的。

  凡聖的標準是在用心,如果用阿賴耶,那都叫凡夫,如果用真如自性,那就叫聖,叫凡聖。什麼人用真心、用真如、用自性?法身菩薩,在淨宗實報土的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不是凡夫,他們用真心、用真如。但是不管你是用真心、是用妄心,都離不開六大。但是真心跟妄心雖然都說六大,意思不一樣,用妄心的沒離開阿賴耶,地水火風空識是阿賴耶變現的;如果是法身菩薩,他不是阿賴耶變現的,他是自性變現的。所以一個是法性身,一個是法相身,阿賴耶變的是法相。但是性、相確實是一樁事情,圓教才說,密宗也說。這就是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全是地水火風空識變現的。地水火風是物質現象,這個常講四大,四大是物質,在五蘊裡面講它屬於色法。受想行識這是心法,受想行識在此地就是空跟識這兩個字。空識是什麼?它不是物質,受想行識不是物質。受想行識是什麼?受想行識是識起的作用,本識是阿賴耶,其他的末那、意識跟前五識,心心所,全是阿賴耶起的作用,阿賴耶起作用,所以稱它為大。

  在顯教裡面講,無情是五大所成的,它裡頭沒有識。這五大是地、水、火、風、空。地是物質現象。水,現在科學裡面講它帶電,水是陰電,火是陽電;現在知道再小的物質它都帶電,沒有不帶電的。風,風是說明它是動的,它離不開振動的頻率,所有一切法全是從這個頻率當中所產生的,不但物質現象是它,精神現象也離不開它。而且這個頻率非常高,速度非常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單位是用兆,所以說它做空。識,識是受想行識。一般顯教講,無情五大所成,有情六大所成。顯教觀六大之空與不淨,可是密教觀六大圓融無礙,跟《華嚴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事相千差萬別,法性是一個,法性一味平等。所以六大確實相融自在無礙,《華嚴經》上講生佛一體,有情無情不二,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大日如來所證的跟華嚴完全相同。那我們知道,極樂世界也不例外,極樂世界確實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在這個境界裡面才真正得「方便究竟之德」,德是講德用,它起作用確確實實是究竟方便,也就是方便達到了究竟。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也就是最恰當的方法、最圓滿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這是諸佛與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應化在十法界,教化一切眾生。

  第二個講大圓鏡智。這裡五智是以法界體性智為主,它是體,其餘這四個都是它的作用。「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稱它為大圓鏡,是這個智慧「顯現法界之萬象」。也就是得到這個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看到了,你統統都接觸到了,你一點都不迷惑,像一個大的圓滿的鏡子照見一樣,稱它為大圓鏡智。由此可知,阿賴耶是迷於法界之萬象,轉識為智之後,阿賴耶就顯現法界之萬象,就看清楚了。阿賴耶是模糊、是迷失了,這一轉過來覺悟了,恢復自性照見的德用,智照。

  第三個「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真正看到一切法平等。我們一般人看一切法決定不平等,是什麼原因?是末那。末那是嚴重的迷惑、嚴重的染污,染污的現象叫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是我們的末那識。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末那識做主。末那,佛告訴我們,四大煩惱常相隨;換句話說,這四大煩惱就是它的四根支柱,成就末那。第一個是我見,你看《金剛經》後半部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金剛經》的前半部是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四相,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破四相入佛門了;後半部小乘沒分,破我見就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這個階位不一樣。這個東西一轉,我執破了,不再執著有我,不但知道身不是我,念頭不是我,靈魂也不是我。我們講自性,自性,不錯是我,但是自性是一切法共同一體。真正認識了一體。一體,佛法裡頭有個名字叫性海。我們自性像大海一樣,末那識就是大海裡起個水泡,世尊在《楞嚴經》裡講的比喻,大海當中的水泡。水泡很多,千千萬萬,都沒有離開大海,都是從大海而生,都是從大海而滅,生滅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真正無我。我是什麼?一切萬法是我的現相,是我的相,一切法性是我的本性。我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是我,那叫真的開悟了。所以我執破了,法執破了。法執破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沒有了,我愛沒有了,我痴沒有了,我慢沒有了,這就是平等性智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平等,真平等!性平等,相也平等,法身菩薩證得。我們如果證得,那就成法身菩薩。成諸法平等作用的智慧,這個智慧現前,平等性智現前,一切法平等,眾生跟佛平等,地獄跟天堂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回歸自性。

  第四個是「妙觀察智」,這是轉意識,就是第六意識所得的。這是什麼?「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由此可知,平等性智是自受用,妙觀察智是他受用,是我們對待一切眾生的智慧,能觀察一切眾生,分別好妙諸法。也就是說,對於十法界,你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接觸知道眾生的根性、眾生的業緣,業緣就是我們今天講客觀環境,你全都知道;說法契機,能幫助一切眾生斷疑生信,能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這種智慧叫妙觀察智。由此可以知道,佛在大經上常常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所以轉識成智最重要的就是六、七。六、七哪個先哪個後?第七在先,第六在後。第七是煩惱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轉第七煩惱障斷掉了,轉第六所知障破了,二障沒有了就明心見性。所以五跟八,前五識跟第八阿賴耶識那是果上轉的,六、七一轉它們就隨著轉,六、七不轉你沒有辦法轉它們。最後一個「成所作智」,轉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先成就自己,這個一定的道理,自己沒有成就,就不可能成就別人,一定是先成就自己,然後自然成就別人。自己成就了,就知道怎樣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會有許許多多善巧方便,能令一切眾生覺悟、起信、破迷開悟。

  這是金剛杵比喻,如來就是金剛手菩薩手上拿的金剛杵,表這個意思。這個金剛杵是五智所成,就是表示五種智慧圓滿,不是真正的武器,不是真正的,它是表法的。就跟華嚴三聖,普賢菩薩手上拿的是寶劍,表法的,代表智慧,唯有智慧能斷煩惱、能破無明。所以佛法修的是什麼?修的是真實智慧,我們不學佛,智慧就沒有。有人問我們,學佛,佛是什麼?我們要一個字答得出來,佛是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眾生個個都有。現在為什麼沒有?現在迷了。迷了就叫凡夫,覺悟了就叫佛陀,佛陀跟凡夫是一不是二,就是覺迷不同的名號而已,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有人來問,我們也會觀機,他是什麼樣的根機,用什麼言語去答覆他。答覆也不是一種說法,你看《論語》裡頭,孔子弟子們問孝,什麼是孝,孔子跟不同的學生講法就不一樣,針對他的根性,針對他的毛病,這是智慧的德用,這不是常識,不是知識是智慧。你的說法能引起他的興趣,會引起他深入去研究,這叫攝受眾生,這是真正的教化。回答他的,他聽不懂,他不了解,聽了沒興趣,掉頭而去,我們的回答失敗。所以如來對眾生沒有定法可說,這一定要知道的。佛的方法活活潑潑,非常圓融,非常得體,這就是究竟方便,叫自在妙用。

  我們看下面,「今願文」,今是現前,這是四十八願第三十二願願文裡面說,「金剛那羅延身,若據顯跡」,這顯教說的,「則如過去諸解」,前面有些解釋,「視為天上力士,那羅延神,大力堅固之身」。這個沒錯,一般解釋都是這樣的。金剛神是天上的力士,多半他們是指護法神的身分,那羅延神。護法當然要有威、要有猛、要有大力,他才能護法。「今據密義」,現在我們就密宗所說的,「金剛與那羅延,均是執金剛」,都能夠稱他為執金剛,手上拿金剛杵。「簡稱」,中國人喜歡簡單,簡稱之為「金剛」。「論其密本」,密法裡面所說他的根本,「即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開山的祖師,密是從他那裡傳出來的。「即是普賢」,普賢菩薩的化身,華嚴會上的,表的全是華嚴境界,「乃法身大士」,等覺菩薩。「又密教尊金剛為示現威猛相之佛」,密宗裡面稱金剛就是稱佛,顯宗稱佛,他們稱金剛。顯教裡面的佛,面貌都非常慈祥,密宗裡面的金剛相貌都威猛,不是現慈悲的相,都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是以金剛那羅延身,應解為等同如來之金剛身或金剛體。」這個說法非常正確,顯密兩邊的意思統統都顧到,是佛所成就的身相,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取這個意思,金剛身或者是金剛體。

  下面說,「金剛身,指金剛不壞之身」,就是佛身。「《涅槃經》云: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我們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嗎?第一個是常住身,它永恆存在,惠能大師見性見到了;不可壞身、金剛之身,就是惠能大師五句話裡頭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就是常住,沒有生滅就是不可壞,沒有生滅就叫金剛之身,這是什麼?這是法身。法身為什麼常住?法身離一切相,因為離一切相就不可壞。法身完全是法性,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說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它是真的,它是永恆存在。悟了能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他能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能現什麼身,現身說法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所以經中常說不可思議。真不可思議,不是假的。為什麼真不可思議?他實在講,他也沒有思,他也沒有議,有思有議他就變成凡夫了,法身菩薩就離了思議。思是什麼?思想,沒有思想。現在人說某人有思想,不錯,有思想是凡夫,沒有思想是佛菩薩。沒有思想不是白痴,白痴還是有思想,真正沒有思想不是凡夫。沒有思想是什麼?第七識轉了,第六識轉了,第七識的思、第六識的想都轉成智慧了,他哪裡有思想!這一段的文義很深,要細心去體會,意在言外。這些文字,這三句,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這是個引子誘導我們、引導我們,你才體會真正的意思。真正意思不在字面上、不在言語上,但是你循著這個方向、循著這個路去體會,不能用思想去體會,你能體會得到,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

  「又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這個諸佛是菩薩。菩薩為什麼稱諸佛?江味農居士註《金剛經》就用諸佛世尊來註四十一位法身菩薩,這叫諸佛世尊。他們還精勤修習,獲金剛身,獲金剛身就是成妙覺如來。四十一位到頂是等覺,等覺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斷了,他就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那就真的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這三種身,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可以說,那是在因地,因地就是精勤修習,在因地;在妙覺,他是在果地。明白這個意思,我們今天所用淨宗的方法,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在淨土裡面成就五智,得究竟果位。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有信心,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所成就的跟密宗大圓滿是一不是二。這個方法比密宗更方便,比密宗更容易,我們用密宗的方法去修未必能得到,用這個方法修,穩穩當當的得到。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淨宗的殊勝,淨土真正不可思議。

  再看末後這一段,「《新譯仁王經》曰: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良賁疏》曰:金剛體者,堅固具足。體者身也。佛身堅固,猶如金剛。若據密意,則往生者,亦如世尊得金剛不壞之體。故皆壽命無量,身具金剛堅固之力。」這一段是用《仁王經》上的一段話跟良賁大師的註解,來解釋這一願的經文。這一願經文上說,「生我國者」,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念老的註解是集註,集經論裡面的註解,集祖師大德的註解,字字句句都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這個方法終極的目標,無非教我們真正相信,不再懷疑。

  世尊導師,導師確實只有世尊可以稱。為什麼?他真正引導你了生死出三界;這還不算,真正引導你一生成佛作祖,這種人才叫導師。所以導師兩種人可以稱呼,一個是佛陀,一個是淨宗的祖師。為什麼?淨土宗用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圓成佛道,這是真正把你引導一生成佛,他跟世尊沒有兩樣。所以佛門裡面稱導師不容易,不能隨便稱,隨便稱太過分了。再一個稱大師,諸位要曉得,稱大師、稱導師不能隨便稱,古時候只有淨宗的祖師跟佛能稱大師、稱導師,其他宗派都不稱。學禪的稱禪師,學密的稱上師,學教的稱法師,連翻經的這些大師都稱三藏法師,不稱大師,沒有稱導師的。稱呼很重要,不可以言過其實,一般人不懂得,稱大師、稱導師,這是我對他特別恭敬,這恭敬過了頭,那就變成不恭敬了。譬如說你是個平常人,我見你喊你總統先生,你舒不舒服?這就是稱呼過了頭。所以稱呼要恰如其分,不能太過,這很有道理的。我們在外面碰到有人稱大師,那不懂,隨便稱,不懂。這些都得講清楚、講明白,我們這個稱呼才得體,不會過分。

  這兩句意思很深,「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我們有沒有敢說轉法輪?不敢。轉法輪怎樣才轉?心行寂滅就轉了。心行寂滅是什麼?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才能轉法輪。心行沒有寂滅,沒有寂滅是什麼?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法輪在哪裡都不曉得,你怎麼轉法?心行寂滅法輪才出現,你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斷,哪來的法輪!釋迦牟尼佛這些經典是法輪嗎?在心行寂滅的人是法輪,在我們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法輪,是什麼?是佛學校裡面的教科書,知識不是智慧。你去研究這些文字,研究這些註解,就像古大德給你分析說,全都著了相,不知道意在言外,統統著了相。著了相就全變成知識,參加佛學的考試,考卷、答題,統統變成知識。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忍和尚沒有給他出考題,惠能大師也沒有答題,為什麼那麼輕易衣缽就傳授給他?無論是什麼方式,實際上都是意在言外,你能夠懂得言外之音,意外的密義,這才叫真正傳法。傳的是什麼法?釋迦牟尼佛有法傳給你嗎?五祖忍和尚有法傳給惠能嗎?你要這麼想,愈想愈錯。法在哪裡?法是自性,你要悟入自性才行,是你自己的自性。我自己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你得從自己身邊去悟,從佛那裡就壞了、就錯了。從佛那裡你著相了,你怎麼會開悟?只有愈迷愈深,那開不了悟。怎麼樣才能找到自性?那字上講得清清楚楚,心行寂滅,我的心行要寂滅,我的心行寂滅跟如來心行寂滅是一不是二。寂滅是什麼?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放下分別執著就是轉六、七識,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這一放下就轉了。轉末那,平等性智現前;轉意識,妙觀察智現前,要轉自己的,與別人不相干,這樣才能得受用。

  良賁大師的解釋,「金剛體者,堅固具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沒有辦法能破壞,它不是有形的,金剛體完全是講自性,自性無形,你怎麼破壞它!所以只有它堅固具足。凡是有形相的東西都不是堅固的,都是可以破壞的,唯有無形的,像虛空無形,虛空沒有人能破壞它。金剛體無形,就像虛空一樣,它無處不在,它無時不在,它能夠隨一切眾生之感起應。楞嚴會上佛說過,「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心感,佛能應這個眾生他所知的量來應他。眾生在迷,覺知的面不大,所以應身要恰如其量。講經說法亦如是,也要恰如其量,太深了他聽不懂。他是初機,用人天法去教他;他是老修,可以用大乘法教他;看他修行功夫不錯,快要成熟了,用一乘法,一點他就開悟了。眾生根性不相同,心行寂滅的這些導師他知道,他能幫助你轉法輪,從生死岸度你到大般涅槃,他有方法。

  若據密意,據密宗所說的,則往生者,亦如世尊得金剛不壞之體,故皆壽命無量。這是真的,就怕不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決定成就,你的成就跟阿彌陀佛的成就完全相同,跟普賢菩薩的成就也相同。生到極樂世界壽命無量,生到極樂世界,因為立刻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功德的加持,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就跟法身菩薩平等,法身菩薩有能力隨眾生感起應化的作用,這是淨宗無比殊勝之處。你修其他的法門,一定要到破一品無明才能證一分法身,到這個時候你才有阿惟越致的作用。可是極樂世界不需要,極樂世界阿惟越致是阿彌陀佛給的。好像這個博士學位是大學裡頭送給你,你沒有在那裡去念幾年那麼辛苦,人家學校送給你了,送給你就真有效。到阿彌陀佛那裡就是這樣的,只要是去的,統統都給學位,難得!不修就得來了,而且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跟法身菩薩有同樣的智慧德相。

  我們看下面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身頂』,這是兩部分,身體跟頭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為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彼佛壽命無量。國中天人壽命亦皆無量。又彼佛光明無量,是故彼國人民,身頂皆有光明照耀。蓋主伴一如也」。我們頭一個要知道,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跟誰平等?跟阿彌陀佛平等,阿彌陀佛所有的,每個往生的人統統具足,這個不得了!這到哪裡去找?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所以這個地方學佛好修,緣太殊勝了,沒有差別的緣,不會叫你起心動念,不會叫你有個念頭跟別人較量長短,他有哪些地方我比不上的,你會生煩惱,統統一樣,有煩惱也生不出來。所以說是帶煩惱去等於斷了煩惱,煩惱到那邊不起作用,不會起現行。頭一個說壽命無量,接著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天人,這是什麼?凡聖同居土,四土裡頭最低的,壽命也是無量的,跟阿彌陀佛一樣,那往上面去就不必說了,最下的天人,凡聖同居土的。阿彌陀佛光明無量,這些往生的人光明也是無量,真平等,不是假的。身頂皆有光明照耀,主伴一如,主是佛,伴,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無論是哪一土,什麼樣的品位,這個都不管,身頂光明完全相同,跟佛都相同。

  「又光明者,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這光明兩個字的講法。自瑩,瑩是亮,亮的意思,這是光。像燈一樣,你把它點燃了,它自己放光,這叫光。光能照萬物,照萬物稱之為明,明瞭。光明有兩種作用,第一個是「破闇」,黑暗不見了,第二個是「現法」。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蓋佛之光明,是智慧之相」。人有智慧,身頂放光,所以放光是智慧之相。這個光是常光,光有常光、有放光,此地講的是常光。見《往生論註》下卷。「又《超日明三昧經下》云:是知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這個光明作用大!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菩薩能把障礙除掉、把障礙放下,他這個智就能外發,就能遍照法界。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華嚴經》世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不必羨慕別人,羨慕別人是生煩惱,應該知道我們跟別人比一樣都不缺。我們跟誰比?跟佛比,一樣不缺,只是我們今天不能外發。什麼原因?有障礙。

  障礙總不外兩種,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佛經上說二障。煩惱障是第七末那識,所知障是第六意識,這兩種障礙讓我們自己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稱為凡夫,佛菩薩眼目當中說之為「可憐憫者」。有,放不出來這可憐,沒有那就不能怪人,有!嚴重的業障。所以佛慈悲,看到我們的緣成熟了,佛就來幫助我們。什麼叫緣?我能相信這是緣,我能接受這是緣,我能夠理解這是緣,我能夠隨順學習這是緣,這個緣一層比一層深。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無緣?不相信,不能接受,佛來了也是白來,沒用。可是佛不捨眾生,大乘經裡頭所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任何一個人佛不會捨棄的,佛等著你回頭,只要你相信,他就會來幫助你,你能夠接受,他就來成就你,他的方法微妙殊勝、方便究竟。他有圓滿的智慧,他對於每一個眾生生生世世所造的行業他都知道,像大夫治病一樣,他知道你病根在哪裡,他會對症下藥,所謂藥到病除。他的加持有冥加、有顯加,顯加你感覺到了,冥加你自己不知道,但是你改變了,心態不一樣了,無一不是佛力在加持,只是自己沒有感受到。我們把障礙除掉,大智就外發,能照法界,能照法界就能轉法輪。能轉法輪是什麼意思?就是能教化眾生,就這個意思。轉法輪是教化眾生的意思。這叫光明。

  「又《涅槃經》云: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跟光明是一不是二,智慧是體,光明是起用。「又大慧禪師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此法」。大慧的話是禪宗的法語,他說得好,這意思都很深。只以此光宣妙法,此光什麼意思?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此光,不是外頭來的。你所宣的這些妙法,妙法從哪裡來的?就是這光明出生的,就是你自性般若智慧起作用,不離是光說此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大慧禪師這三句話說盡了,妙極了,我們要能體會到。換句話說,煩惱習氣不能不放下,不放下,你說的法是別人的。別人的法有個很麻煩的事情,很容易把別人的意思講錯了,人家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把他的意思講錯了。禪宗裡面有所謂「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有因果,你要負責任。

  怎樣讓我們真正了解佛菩薩的意思,不至於錯會?那你就得要用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什麼?真心,不能用妄心。所以開經偈裡頭,武則天作的,這是名言,「願解如來真實義」。那我們今天,不但現前,過去也有,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完全用自己的知識、自己的意思來解佛經的意思。字是佛說流傳下來,翻譯成中文,今天講解完全是我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這個因果可就背大了。宗門這段公案,百丈大師的,百丈是六祖的徒孫,就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這個公案從他那個時候發生的。說錯一個字背這麼大的因果,墮在畜生道五百年,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我們現在擔保我們不說錯嗎?我們敢講經說法嗎?沒有大徹大悟怎麼敢!那照這樣說下來,佛教不是從我們這滅掉了?這是李老師早年教導我們的,我們不敢講經,他勸我們出來,我們自己心裡清楚,不是這塊料,不敢承當。老師就告訴我們,我們不做,佛法就滅了。那做,怎麼做法?教我們學講註解。念老的註解就是這個方法,他不是自己講的,集古大德註解來註這個經,你要說哪裡註錯了,那是古人的註解搞錯了,他沒有責任。這是菩薩在此時此處為我們現身說法,告訴我們一條路。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修,怎麼修法?修行祕訣就是放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非常感謝章嘉大師,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把這個教給我了。佛法修學的祕訣,怎樣能夠快速成就?我向他老人家請教的。他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是六十一年前的事情,我們在這六十年修學體驗,感恩!他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一直到如來地,妙絕了!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所以你放不下,看破了自然就放下。沒看破是理事的真相不了解,理事真相了解了不再執著。近代,最近這三十年,科學界裡頭量子力學家提出這些報告,應當多看看,為什麼?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他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我們在佛經上沒有透徹了解,還有懷疑,看到他的報告,懷疑沒有了。沒有懷疑才真正會放下,有一絲毫懷疑,那個放下不是真的。所以大慧這三句話說得真好!只以此光宣妙法,你所宣的妙法就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此法,說得妙極了。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彼國天人身頂既有常光,正是智慧成就」。天人是凡聖同居土,包括下品下生,往生最低的果位,身頂都有常光。這常光從哪裡來的?是阿彌陀佛智慧加持給他的。這個智慧加持給他,他如果不得受用,光就發不出來;智慧加給他,它真起作用了,他就放光。這個諸位要知道,不起作用是不會放光的,起作用那就會放光。「以佛力護佑」,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護佑。「故智慧殊勝」,他沒有智慧,佛把智慧加持給他,讓他的智慧彷彿跟佛差不多。要知道這個往生的人是人天身分,同居土,品位不高。「於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悉皆照了。故云成就一切智慧」,這個可登大了!這上面五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佛力加持怎麼可能有這樣殊勝的加持?這個加持就等於成佛了。這個意思太深,確實大乘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說不清楚。我們只能夠從一樁事情去體會,這樁事情就是佛常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宗修學的原理、理論的依據,我們也只能從這個地方得到一點真正的消息。因為眾生本來是佛,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沒有辦法自覺,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力加持你,佛能把他的光明分一分給你。他自己有沒有損失?沒有損失。譬如說佛是這一盞燈,他點亮了,你也是一盞燈,沒有點亮,佛把光借給你,把你點燃,點燃是你自己的,不是佛的,佛那裡沒有損失,你自己也沒有多得一點,不增不減。只能從這些意思裡面去體會,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只要仰信經論、祖師的話不是騙我們的,句句是真話,句句是實話。

  「成就一切智慧」,當然你就「獲得無邊辯才」。辯才從哪裡來的?從智慧生的,有智慧就有辯才,沒有智慧哪有辯才?「辯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因為佛法沒有定法,即使佛當年在世,跟大家說的法也不是定法,字字句句是活的。你只要能契入境界,你拿到佛的經典,也會生無邊辯才,你也能夠巧說一切法,幫助眾生化解他的疑惑、化解他的業障,他覺悟了,這都叫正法。這個法就是大慧禪師所說的,「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佛的光明跟自己的光明是一不是二,佛的智慧跟自己的智慧也是一不是二。我們的障礙愈少,自性的智慧透出來就愈多。這兩種障要放!

  那我們要問,這經論很多還要不要學?還有這些世間法?這個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你會不會,如果會,什麼都可以學,什麼都可以看;要不會,不會就得暫時要有耐心,我現在不看。現在幹什麼?現在要得三昧、要開悟。開悟之後一點障礙都沒有,為什麼?你看這些東西不著相!就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教給我們的祕訣一樣,看書,無論看什麼書,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統能開悟。不是佛法,世間法都一樣,它沒有差別,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會怎麼?不會著相,著相生煩惱,不懂的東西,天天去苦思、苦想,這不是辦法。見如不見,聞如未聞,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裡頭痕跡都不著。那怎麼看?智慧照,照見!照見萬法,這就對了。一切萬法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就對了。

  對我們現前境界來說,我們放下不夠,所以看破有限。看破不能放下,那就是章嘉大師說的,你根本沒看破。大師這些話對我影響很深,因為我以前去問過這個話,看破放不下怎麼辦?老師很乾脆,你根本沒有看破。這一想是有道理,沒有看破,看破哪有放不下的?老師還舉個比喻,他說桌子上,這個地方一堆黃金,這個地方一堆黃銅,你如果認識,你要哪一個?我當然要黃金不要黃銅。他說那你就看破了,你黃銅才放下,你沒看破不行。所以對於事實真相完全認識了解,那是什麼?那要不生煩惱才會了解,夾著煩惱習氣、分別執著,你看不到真相。這個東西沒有法子教的,怎麼教你?只有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你,你自己真下功夫,變成你自己真正的生活行持,就起作用了。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別再執著,心就平等了;知道這一切事也是假的,那也就不必執著了,於眾生有利的事情做,於眾生不利的事情不做。這個利害不是決定的,是活的,現在有利,過幾天未必是利;將來有利,未必現在也有利,這統統搞清楚。真正的利益是什麼?現前得利,將來還得利,永遠得利,那是真的利益。真的利益決定與性德相應;現前得利益,未來不得利,決定與性德相違背。佛說的性德,最簡單的講,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十善業是佛行,信解行證,佛的行就是十善,圓滿的十善就是圓滿的佛行。而且特別重視在行,如果你能信能解不行等於零,一定要做到,那真的信。

  「辯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善巧,善是善良、善好,巧是巧妙,著重在演,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別人有問你就給他說,別人不問就不必說,默默去做、去表演。「《淨影疏》曰: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言,能夠辨別清楚,讓大眾聽到之後他能夠了解,了是明瞭的意思,言;語,能夠才巧、善說,言辭美妙,讓人聽到生歡喜心,這是語能才巧,這叫辯才。「又諸菩薩說法之智辯,稱為四無礙智」,菩薩說法的智慧、辯才,佛經上的術語叫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解」,或者叫「四無礙辯」,都是一個意思,三個名詞是一樁事情。

  底下有四無礙的解釋,四無礙怎麼個講法?第一個「法無礙」。法是什麼?這個地方的法是狹義的,就是經典。經典不外乎「名句文」,名是名相,句是語句,完整的一句話,把意思都說清楚了,文是句集合起來,二、三句以上集合起來稱文。能把名句文講清楚、講明白,這些都是法。這些法,「能詮之教法」,佛教化眾生的方法、智慧都記載在這裡頭,所以稱之為法,四無礙辯才裡頭的法無礙。「詮」是具的意思、善的意思、言的意思,「具也,善也,言也」,言詮。「於教法無滯」,無滯是沒有障礙,能夠通達無礙,這叫做「法無礙」。

  這些東西初步,第一個階段學習,先從文字下手。如何避免過失?決定遵循經教跟古德的註解,從這裡下功夫,初學從這下功夫,不許可加入自己的意思。有些人確實根基很厚,有悟性,他領悟得比人深,雖是初學比人深,領悟的沒有錯誤,老師怎麼教他?老師還是教他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遵守古大德的意思,就像念老這個方法。但是學註解,初學的人不能夠用集註,集註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把那個選錯了。初學的人一定是一家之言,我學一部經用哪個註解,就是跟那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一家之言裡頭有碰到障礙,不好講,自己不能理解,參考別家的註解;就參考這一句,不能參考它一篇,那就會搞亂了。如果實在講不通,就照念沒有關係,講經的時候這個地方我不太了解,我念給大家聽,不會錯。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所有問題都是出在這個地方。自己了解不夠清楚,又是面子問題,好像這一段不講不好意思,人家看輕了。這個沒有關係,這是什麼?這不算過失,講錯了是真正過錯。所以這些方法,對初學的人說。

  初學的根機也不一樣,老師教的方法也不是完全相同,但是他有原則,這個原則要遵守。不讓你發揮是什麼?你很聰明、有才智,這是教你修忍辱波羅蜜。因為有才智的人講得還不錯,人家一讚歎就傲慢心生起來、貢高心生起來,那個才危險!那真正會把自己毀掉。所以善知識遇到這樣的人,壓你,你要肯接受、肯忍耐,則大器晚成,他會成就。如果不能忍耐,那善知識就放棄了,這不行,這人不會有成就,別看他聰明,到最後怎麼?聰明反被聰明誤。人家看得清楚、看得出來,我們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真正遇到善友、遇到善知識,他會幫助你、成就你,他不會害你,所以不忍不行。忍下面就是定,能忍才能得定,得定才能開慧。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凡是不能忍的,定就得不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