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十五集)  2011/11/30  澳大利亞圖文巴市南昆大  檔名:02-037-0065

  諸位嘉賓,諸位大德,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二百九十七面,倒數第三行:

  「而為上首,表以上十六位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這十六個人他們代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在家這些大菩薩,來參加釋迦牟尼佛這一次法會,法會就是講經教學,來參加這次法會,他們做上首、做代表。「據《會疏》及《甄解》義」,它說第一個,「普賢、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上首。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這菩薩眾的上首。彌勒菩薩,他是當來「賢劫成佛」九百九十六尊如來上首,所以他代表這個,代表賢劫千佛。「賢護等十六正士」,是代表在家學佛的這些菩薩。這個說法非常好,說得非常圓滿,念老也很讚歎,這個說法很穩妥,所以就不採取淨影大師的講法。淨影大師他把文殊、普賢都併在賢劫千佛菩薩之中,沒有把它分開來。所以還是分開來好。說出這個大會無比殊勝的莊嚴。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科「廣歎」,這是讚歎這些菩薩們,他們的大智、大德、大行。經文: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本品從『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一直到這一品最後的「不可思議」,這一大段經文,「皆是讚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這讚歎他們的德行。「大士」就是菩薩,也是古譯大道心眾生。新譯,玄奘大師以後的翻譯叫新譯,玄奘大師之前我們稱它作古譯,古時候翻譯的。古時候翻菩薩是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把它翻譯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們的情執並沒有完全斷掉,但是他覺而不迷,所以稱之為菩薩。「士謂士夫」,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士大夫階級,用現在的話就是知識分子。稱大士,那是高級的知識分子,不是普通知識分子可以能夠相比的,所以稱為大士。「大者」,就是前面所解釋的「大道心之大」,這就不再說了。「本經會中,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所以品題是「德遵普賢」。

  在中國佛教,是以四大菩薩為代表,就是四大名山。第一個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他代表佛法的扎根教育。你看地,凡是居住在地球上所有的眾生都離不開大地。所以地藏,藏是寶藏,土地能夠出生五穀雜糧,養我們這些有情眾生。大地裡面有無量的珍寶,我們開採出來能夠得其用,所以用地來比喻。地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的心地,這個要知道。大地有許多寶藏,我們心地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這是我們自心本具的寶藏,同樣一個道理,要把它開發出來。現在科學技術進步,開採的能力比過去大多了,少數的人工,是大量的開採,這是近代科學技術。那我們的心地寶藏用什麼來開採?地藏菩薩教給我們兩樣東西,孝親、尊師,就能夠開採我們心地寶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極樂世界是心地寶藏可以說是圓滿開發出來的狀況,極樂世界那麼美好,心地寶藏全開出來了。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什麼原因?我們心地寶藏如如不動,統統沒有開採出來。不是沒有,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他們開發出來了,我們沒開發而已。所以佛在這裡教導我們,希望我們也能夠開發,跟極樂世界一樣。地藏菩薩代表。

  《地藏經》裡面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老師對我們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在中國古禮裡面完全顯示出來,譬如最平常的,我們所說的稱呼,稱名。現在亂了,現在叫亂世,社會大亂,沒有禮了。在過去,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就是戴帽子,表示他成年了,他不是小孩了,你要對他尊重,不能稱他的名。名,父母可以稱呼,老師可以稱呼。你在國家服務,你做到宰相,皇帝見你都不稱名,稱你的字,所以有名、有字。字是什麼時候誰給你的?你二十歲行冠禮的時候,你的同輩,兄弟、表兄弟、同學、朋友大家送你一個字,以後就稱字不稱名。所以中國人有名、有字。更恭敬的還有號,字還有號,叫別號,那就更恭敬。最恭敬的連號都不稱,稱你出生的地方,譬如清朝末年李鴻章,大家稱他李合肥,這是最恭敬的。合肥出來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所以用地名來稱。佛門也不例外,你看智者大師不稱他智者,稱他作天台大師,他住天台山,說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不稱名。慈恩大師是窺基,他一生住在大慈恩寺,長安的慈恩寺,所以用寺廟名來稱他,不稱他名也不稱他字。這是對一個成年人的尊重。現在不行,不但稱你名還帶姓,這個不像話,連名帶姓那是罵人,你說現在這不是亂掉了!在從前,皇帝要稱你的名,你就有罪了,你就判刑了,他都不能連姓說,連姓說那對人有種侮辱性的,皇上都不會做這個事情。所以你從這一點看,中國人把老師跟父母看成平等的。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有一生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個義務,他是我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一樣的照顧,古禮。現在沒有了,這是世界亂了、社會亂了,大家都不講求這些。

  菩薩,四大菩薩這第一個,他代表中國的大乘佛教。第二位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再升等,再升一級,這課程,地藏課程學完了,第二個課程是什麼?第二個課程是慈悲,要把我們的孝親尊師推廣,推廣到所有一切眾生。《弟子規》裡頭說,「凡是人,皆須愛」。佛比《弟子規》範圍還廣,不但人要愛,花草樹木要愛,山河大地要愛,他那個愛是推廣到遍法界虛空界,愛心,愛心遍法界,這樣推廣。這就是大慈大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沒有條件的,這個愛心沒有條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真誠的愛,這就是愛的教育。同體大悲,看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是一家,一家還有分別,一體,這是大乘佛法。再提升,文殊菩薩做代表,代表智慧。這個愛心一定要以智慧為基礎,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變質、就壞了。所以這愛是理智的愛,不是感情,這就對了。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就這三樁事情,孝親尊師、慈悲、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落實。如果這個東西不能落實在生活當中,你沒有做到,那不等於零嗎?普賢代表實踐,將孝親尊師、慈悲、智慧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這叫普賢。所以普賢代表大圓滿,解行相應,解行圓滿。這四大菩薩代表大乘佛法。現在沒人講,也沒人知道了,都把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錯了,這變成迷信了。佛法原本是教育,現在變成迷信、變成宗教。這是我們學佛,無論在家出家的弟子,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祖師大德,我們沒有認真去學習,把佛教變成這個樣子,讓社會大眾對它產生很大的誤會,錯了。

  菩薩的名號我們稱之為德號,菩薩的德號代表修德,我們聽到之後要認真去學習。佛的名號代表性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雖然本有,如果不修,性德透不出來,一定要修學。所以佛法,實在講,它是最圓滿的教育、最真實的教育,我們學佛首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究竟圓滿的教育。普賢擺在第一就代表一定要做到,不但要做到,要圓圓滿滿的做到,這才叫普賢。名字好,意思好。普是普遍,遍法界虛空界人人都是聖人,人人都是賢人,就是聖賢,賢是聖賢,個個都是聖賢。聖賢,在佛教裡頭,在印度人稱,就是佛菩薩。印度人稱佛陀,我們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菩薩,中國人稱賢人。為什麼當年翻譯不把它翻成聖人跟賢人,還要翻佛陀、翻菩薩?聖賢的標準不一樣,印度的標準比我們中國高,我們中國的聖賢跟它比還差很多。它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斷煩惱,我們中國聖賢沒有講斷煩惱,他們要斷煩惱。見思煩惱斷掉這稱阿羅漢,塵沙煩惱斷掉才稱菩薩,無明煩惱斷掉才稱佛,這三個標準,我們中國聖賢沒這三個標準,古印度有這個標準。確實跟中國聖賢意思很接近,但是它的標準比我們高,所以依舊保留梵文的音譯,這個我們學佛不能夠不懂。

  其餘像「文殊」,文殊代表智慧。「彌勒」,彌勒是釋迦牟尼佛以後,賢劫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是第五,將來彌勒菩薩會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第五尊,這是賢劫千佛裡面的上首,他做代表。彌勒是梵語,翻成中國是慈悲的意思,慈悲到極處。「賢護」是在家學佛居士裡面的上首。實際上賢護的成就跟文殊、彌勒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出家可以以佛的身分教化眾生,在家不能用佛的身分,最高是等覺菩薩身分,如果他要現佛身出現,他一定要現出家相,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沒有任何差別。所以在家學佛,他的成就跟出家沒有兩樣。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實際上是兩尊佛同時住世,釋迦代表出家佛,維摩居士代表在家佛。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維摩居士講經,釋迦牟尼佛派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這些人去聽經,居士講經,出家人聽經,這些出家人見到居士也要頂禮三拜,也要右繞三匝,禮節跟見佛完全相同。這代表什麼?代表佛法師道第一,他是老師的地位,他就是第一大。我們雖然是出家,老比丘看到老師還是要頂禮,要行最敬禮。不可以說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居士,不可以,你出家是學生,他在家,他是老師。現在這些道理都沒人懂,也沒人講了。民國初年支那內學院還講求,楊仁山居士所傳的他的弟子歐陽竟無,歐陽居士升座講經,出家這些比丘聽經的都是遵照規矩,一定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些禮節存在,佛法常住世間,禮節沒有了,佛法就沒有了。當然,真正修行,德行、學問是不能夠少的,你真正值得人尊敬。所以出家人不能夠妄自尊大,不可以,在家修學好的、有證果的,必須要尊敬。

  「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有些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幫助釋迦牟尼佛接引眾生,我們能夠見到他,他在這個世間,像前面介紹的,都投胎過來的。還有許多從十方來的,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人數眾多。這些全都「遵行普賢大士之德」,也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他們修什麼?修禮敬,修稱讚。世尊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菩薩無論是出家在家,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想成佛就不能不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跟一般菩薩之德有什麼兩樣?實際上講差不多,但是有一樣是絕對不相同的,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心量大。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什麼人?那是普賢菩薩,別的菩薩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有這樣大的心量,修六度萬行,那都叫普賢行。所以普賢行重在心量大,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對象,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平等對待,這是普賢行。

  禮敬諸佛,對諸佛如來恭敬,對一切眾生恭敬。為什麼?《華嚴經》上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怎麼能不恭敬!你怎麼可以說我對釋迦、對阿彌陀佛恭敬,跟你不平等,不可以,要平等。我對釋迦牟尼佛怎麼恭敬,我對阿彌陀佛怎麼恭敬,我對你就是這樣恭敬,不可以有兩樣,有兩樣就不叫普賢菩薩,那就不是修普賢行。稱讚,供養,懺悔,一直到普皆迴向,都是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去修,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在此地。「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他代表大方廣佛華嚴。「其至德」,他最高的德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他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是淨土宗,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這裡頭說出來了。「一者,禮敬諸佛」。禮是從外表說的,敬是從內心說的,內心恭敬,外面表現得有禮節。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禮還是要遵守世間的一切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古今的禮不一樣,中外的禮也不一樣,恭敬的心完全相同,表現在外面一定要隨順這個時代,隨順一般人的風俗習慣。譬如佛門裡面最大的禮節,現在還是頂禮,右繞三匝現在沒有了,普通還是頂禮三拜。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適不適用?不適用了。你很恭敬,見到法師就頂禮磕頭,讓別人看到不敢學佛,學佛要跪到磕頭,這佛不能學。你這一拜,把很多人學佛的這個心拜掉了,所以不可以。現在人的禮節是三鞠躬,我們合掌問訊,這個好。所以我就不贊成人家大庭廣眾當中,尤其公共場所,一見到,在飛機場見到也磕頭頂禮,把人都嚇壞了。通情達理,在什麼場合行什麼禮。你說伊斯蘭教,回教徒,他們最敬禮是擁抱。我們跟他常常往來,在他那個場合當中我們也抱抱他,他歡喜。所以一定要懂,通權達變。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大庭廣眾、公共場所不要拜,問訊就對了。拜,好像我們很恭敬,嚇了很多人不敢學佛,這個因果責任你要負擔。

  所以禮敬,心是平等的,完全平等,在形式上不一樣。我們見到佛像可以,我們拜三拜沒有問題,人家問為什麼?我們對老師的尊重。你看老師已經離開我們三千年了,我們見到他還是這樣熱愛,還是這麼尊重,那眼前的老師,哪有不尊重的道理!中國人拜祖先,供祖先牌位拜祖先,祖先什麼樣子也不認識,但是你還紀念他,外國人感覺到奇怪,我們把道理分析給他聽,他說有道理。對祖宗有尊敬的心,對父母一定孝順。所以《論語》裡面講得好,這些禮節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好好的學習,這個社會風氣就厚了,人心就厚了。所以它收到教學的效果,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

  第二,「稱讚如來」。你看看,第一句禮敬諸佛,範圍非常廣大,對一切眾生。眾生兩個字的意思要很清楚的理解它,眾是眾緣和合,生是生起的現象,你看這個意思多廣。我們身體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起這個身相,這個身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你想想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樹木花草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山河大地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然後你才曉得,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現象,現在科學家把它分為三大類,第一個物質現象,第二個精神現象,第三個自然現象,三種現象都不外乎眾緣和合而生,那這個眾生的範圍就太大太大了。所有這些眾生我們都要禮敬、都要讚歎。他是善的我們要讚歎他,不善的,不善的就不能說,而且不要放在心上。不善的看到就像沒看見,聽到像沒聽見,絕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心,古人講得好,心是良心,你的心本來純淨純善,這是你的真心,純淨純善。現在的心不善了,為什麼?你很喜歡把別人的骯髒東西放在心上,變成別人的垃圾桶,你還以為你很聰明。哪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良心做為別人的垃圾桶?全裝些壞東西,好的東西不收,全收集壞東西,這個大錯特錯!

  禮敬諸佛,佛是從相上看、從外表上看的,絕對沒有分別執著,但是稱讚就不一樣。你看稱讚,他說如來,他不說諸佛,如來是從自性上看的,不是從外表上看的。換句話說,稱讚跟禮敬有差別。禮敬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見到一切眾生都平等。可是稱讚就有分別,他是善的,我讚歎他,他是惡的,不讚歎他,這就有差別。那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標準很多,真的有初級、中級、高級,差別很大。絕對的標準、最高的標準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太高,我們做不到。佛教給我們最高的達不到,佛就給我們一個一般的標準,在佛法裡面第一個標準十善,這十條就是善惡的標準。十善第一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邪行就是不淫欲;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難聽,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妄語,妄語騙人,口這四個標準;意,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與這十條相應就是善,與這十條不相應,那就是惡。所以我們稱讚如來要用這十條標準,隨著我們修學然後慢慢再提升,這是最低的標準,五戒十善。

  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的,跟這個非常接近,中國老祖宗教我們有四科,就是四個科目。第一個是五倫,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係,一定要懂得。現在關係亂了,關係亂了社會就亂。五倫第一個父子有親,這個親是親愛,這個親是天性,不是學來的,是屬於自然的,沒人教,這個親是親愛。現在還能看得到。我是前幾年,應該有七、八年前,我在日本參加聯合國的一個和平會議,跟到我的這些同修們,在家居士很多,有二十多個人,他們跟在我身邊。我們在外面散步,有個年輕的媽媽,也是我們自己同學,推了個小孩,她的兒子,四個月大,非常可愛,推個小車。我走到路上突然叫大家停下來,我說你們看,看父子有親,你們來觀察這個。你看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動作,他對他媽媽那個愛,媽媽對他的愛,你們細心觀察,在這裡看到自性的流露,能看得到,三、四個月大。大概六個月以後看不到了,為什麼?學壞了。他天天看電視,電視天天教他,就不一樣了。所以三、四個月很天真,他還沒有受什麼嚴重污染,你能夠看得出來父子有親。所以我們老祖宗真有智慧!這是外國人讚歎,不是普通人,湯恩比博士讚歎。他說中國,古時候中國人最懂得教育,他們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這全世界其他的國家族群都比不上。

  中國人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懷孕,叫胎教。小孩一出生,眼睛張開他就會看,他就會聽,他已經在學習了,你不能瞧不起他,你不能小看他,他很認真在學習。他從哪裡學?就是父母、大人,在他周邊的,言談舉止統統影響他。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也不是教小朋友背的。《弟子規》是怎麼回事情?是父母做出來給小孩看。從前的家是大家庭,兄弟都不分家的,女孩子嫁出去,男孩子兄弟不分家的,這大家庭,五代同堂是很正常的事情、很普遍的事情。所以嬰兒在搖籃裡面就看他的父母怎樣對他的父母,就是對他的祖父母,怎麼樣對待他,他就學會了。所以《弟子規》是自己盡孝做給嬰兒看,看多久?三年,這一千天叫扎根教育。三年天天看、天天聽、天天學習,根深蒂固。三年的成就,古人有個諺語說「三歲看八十」,八十歲都不會改變。他學什麼?學孝親。孝親學到了,尊師就順理成章。到小朋友六、七歲上學,懂得尊師重道,他會成就。

  特別是上學的頭一天,這個事情我幹過,應該是六歲的時候,我上學比人家早一年。私塾,私塾是家庭子弟學校。那個時候我們的家真的已經是家破,人都散掉了,所以我們依靠的是姑媽,那是個大家族。我的姑父兄弟十個人不分家,是大家庭,我們依靠他家,在他家的祠堂裡面有家學,我們去上學。父親帶著我,帶著送給老師的禮物,就是束脩(禮物),進到學堂,學堂是祠堂,大殿上供的孔子的牌位,沒有畫像,「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字我都記得很清楚。我在沒有上學的時候我父親教我認字,大概認識有三百多個字,所以那上面的字我都認識。老師帶著同學,同學是站在兩邊,老師站在孔子牌位旁邊,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那是清朝時候的禮節,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三跪九叩首。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看多了,為什麼?每個新同學進來都要行這個禮。你看看,父母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老師的話我們還能不聽嗎?不要講的,自然就聽話。老師要不認真教好學生,怎麼對得起人家的父母?人家父母對你多尊重,人家這一個家族對你多尊重,你能不認真教嗎?都是真心流露。現在沒有了,所以師道沒有了,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佛是師道,佛是老師。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為什麼當年釋迦牟尼佛弟子四面八方去推動佛陀教育,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沒有了,三、四百年沒有了,六、七百年沒有了,只有在中國,兩千多年它還不衰,還能存在,什麼原因?中國人重視孝道。它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沒有了,師道也就沒有了。所以現在沒有了。如果不能恢復起來,這個世界的動亂,不會再有和平,真的。有一些國家領導人見面的時候他問我,他說法師,你看這個世界還能恢復和平嗎?聯合國主導的世界和平會議我參加了十幾次,那是集合全世界的真是菁英、學者、專家,這個會開了差不多四十年,世界愈開愈亂。我現在年歲大了,我不參加了,以前我代表澳洲大學,昆士蘭大學、格里菲斯大學,以教授的身分去參加這個會議。南昆大這個地方它送我一個博士學位,所以也是我的母校。信心,對於現在這個,信心沒有了,怎麼能安定和平?所以這個事情必須是把教育重新再恢復起來,特別是宗教教育。為什麼?今天社會上的教育,有學辦事的教育,科學技術教育,做人的教育沒有了,不教你做人。所以倫理的教育沒有了,道德的教育沒有了,因果的教育沒有了,人都學壞了,社會怎麼會不動亂?這大問題!

  今天要救這個世界,我常常想著只有宗教,怎麼樣把宗教團結起來,把宗教回歸教育。我跟宗教接觸得多,我接觸都勸他們要講經、要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一輩子,四十九年一天沒有空過。我出家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就真幹。我從出家那一天起就開始講經。我講經是做居士,沒出家之前學會的,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在外面講經。現在寺院裡面這些經懺佛事我沒有參加過,一生講經教學。是相當辛苦,受很多委屈,但是我不會怪別人,為什麼?這是歷史、社會所造成的,不是他們的過錯。我們把講經教學疏忽了兩百年,日本的佛教把這個疏忽了四百年,你怎麼可以怪人?我們今天要發心從頭做起,把佛教教育帶起來。它是教育,經典是教科書,這個內容非常豐富,值得我們學習,學了決定有好處、起作用。所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要有智慧去辨別,善心、善行我們讚歎,不善的心行我們不讚歎,不放在心上。別人的善言善行放在心上,不善的統統不放在心上,養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這就對了,我們真正跟釋迦牟尼佛學到東西了。

  中國傳統這第一個科目裡頭是倫理,倫理的教育,這中國重視教育,為什麼?希望父子這種親愛能夠在一生當中保持不變,這是中國傳統教育裡頭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是希望這種愛擴大,從你跟父母之愛,父母跟子女之愛,推行到愛你的兄弟、愛你的家族、愛你的鄰居、愛你的鄉黨,愛社會,愛國家,到最後是「凡是人,皆須愛」,推廣。所以中國傳統教育是愛的教育。最根的那個點,原始點,就是父子有親這個親愛。這樣的教育,社會能不好嗎?人生能不幸福、能不美滿嗎?真的,你真照做,確實生活美滿。這是外國人佩服的地方,中國古人懂得這一套。

  做人基本的德行,這是性德,五個字,五常,常是永恆不能變。第一個是仁,仁愛。念頭念念要想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願意接受的我就不可以加給別人,我喜歡的別人也喜歡,常常想著自己就想到別人。第二個講義,仁義。義是循理,今天講合情合理合法。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第三個是禮,禮是講禮節。禮是有節度的,不能夠超過,也不能不到。最敬禮三鞠躬,你就三鞠躬就好,叫禮節。人家三鞠躬,我四鞠躬,我特別恭敬一點,那是巴結,超過了;人家三鞠躬,我二鞠躬就可以了,二鞠躬是傲慢,你還不到。所以一定要符合它的節度,它統統有節度的,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第四個是智慧,我們講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就會出問題,用理智不會出問題。最後一個是信用,頭一個要自信。信用裡頭,中國人講信,相信自己什麼?相信自己本來是聖賢。學佛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菩薩,你才能成佛菩薩,不相信自己是佛菩薩,永遠不會成佛菩薩。不相信自己的心是本善,你永遠做不到善人。所以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我努力學習,我恢復到我自己的本位。

  中國教育就是講這些,不講升官發財。升官發財是小事情,你的德行好了,有智慧、有德行,你生活自然可以過去。只要吃飽穿暖,有小小的房子可以遮蔽風雨,活得多自在、多幸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今天世界上這些拉雜問題你都看得很清楚,為什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旁觀,我不在裡頭,你就會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你就有智慧幫助他解決問題。基本的德行,衍生出來的就是八德。所以中國老祖宗千萬年教給後人的,歸納起來總共十二個字,不多,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人,千萬年來就這十二個字,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我們今天把十二個字全丟掉了,所以災難來了,把十二個字找回來,災難就化解了。所以佛法裡面講的底限,十善、三皈五戒,我們認真努力把它做到,這叫真正學佛。與這個相應的稱讚,與這個不相應的不放在心上,叫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供養是下對上,一般叫布施,用最誠敬的心。普賢菩薩,他看一切眾生都是如來、都是佛,所以他沒有布施,他只有供養,最恭敬的,最恭敬的心幫助別人。如果說我們自己生活很清苦,沒有東西能供養別人,我們的禮節可不可以供養?我們的笑容可不可以供養?太方便了,不一定要花錢。最大的供養是布施歡喜、布施恭敬,這個人跟你接觸都會歡喜。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幫助別人,而且什麼?不求回報,在佛法裡講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你要幫助人,人家要能夠接受,那就得有緣,沒有緣,你幫助他,不接受你的。所以結緣在佛法裡頭就比什麼都重要,與一切眾生結緣。

  我們在圖文巴十年了,這個十年,我覺得我們自己修行不夠標準,距離標準差得很遠,但是跟圖文巴市民結緣我們做得很成功。這個十年來,我們關心他們,我們愛護他們,我們幫助他們,方方面面,全心全力照顧他們。我們自己在物質生活上盡量節省,多餘的這些財力幫助這個社會,人緣好!我到澳洲來,跟澳洲政府的緣結得很好,從聯邦政府、州政府到地方政府關係都非常好,人民對我們非常好,這個很難得,非常非常不容易。所以現在十年了,希望底下這個十年我們認真修行,把佛教的精神,把佛教的文化,落實在這個地區,那真叫無量功德。真正努力去做,這個地方人都有福報,這個地方人不會有災難,就是把佛法這一點基本功做到了就能夠消災免難。但是人,頭一個要放下自私,只要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障礙,所有一切善行的障礙,所有一切罪惡的根源,我們要連根拔除,就是不能有自私自利,這點比什麼都重要。要廣修供養,供養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有無畏供養,有這三大類。

  「四者,懺悔業障」。這是對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修學為什麼沒有成就?就是因為自己有業障。業是不善的起心動念,不善的言語造作,這叫造業。業會產生障礙,障礙我們的善心,障礙我們的善行,障礙我們對於經教的理解,障礙我們修行功夫向上提升,會造成這些障礙,這個業障一定要懺悔。所以佛門裡頭有早課、晚課。我們淨宗成立有二、三十年了,最早是在美國成立的,我們就提出修學的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是:淨業三福,這第一個,第二個是六和敬,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波羅蜜,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五個科目。希望我們常常想著,起心動念與這個科目有沒有相違背;如果相違背的就不能想、不能做,如果是相應的我們就應該做、應該去想,用這個標準來修行,來做懺悔的項目。每天早課,我們採取的經文是本經第六品四十八願,希望我們能夠認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夠理解、能夠向他學習,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早課的目標。晚課是本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一共六品經。這六品經講什麼?講持戒,裡面講的是五戒十善,講得非常詳細。每天晚上反省五戒十善我們有沒有做到,有哪些地方違犯了,應當要把它改掉,後不再造,這叫真修行。

  我們學佛六十年來,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曾經涉獵,最後我們選的這個法門,選的這部經典,做為我們這一生唯一的依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現前真修行人,身心健康,這是自己的幸福,家庭美滿,事業順利,幸福圓滿你都能達到。與任何人交往,本著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無往而不利。一門容易得清淨心,清淨心起的作用是智慧,不生煩惱,充滿了智慧。這個就是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學佛,實在講就是被這句話打動了,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我們一定要爭取。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本來對宗教沒興趣,以為這是迷信,不接觸。聽到這句話,聽到他老人家的介紹,才曉得,佛教不是迷信,這裡頭有大學問在,有真實的功德。看到老師的晚年,在學校開的課程全是佛經,我們就相信了。他晚年大概二十多年,在學校開了大乘佛學,這大單元,一個大單元要講一、二年,大概是二、三個學期,大單元,講「魏晉佛學」、「隋唐佛學」、「華嚴哲學」,講這些東西。我們才知道真的不是迷信,在大學裡頭開課。所以業障要懺除。

  第五「隨喜功德」。懺除業障之後一定要懂得隨喜,隨喜就能夠破除自己的身見、邊見、見取見跟戒取見,有這個功效。也就是我們跟大眾相處要放下主觀觀念,要能夠隨順大眾。大眾有小錯都可以隨順,重大的錯誤不能隨順,要講解清楚。小毛病,沒有什麼大礙事的,統統隨順,大家歡喜。如果個人主觀觀念太強,都要別人順著我,我不能順著別人,這個很難跟大家相處;什麼人都可以隨順,這就很容易相處,讓這個團體一團和氣,真正做到成為六和敬的團體。所以隨喜功德非常之大,它還能夠破除我們嫉妒心。嫉妒這個障礙很嚴重,這個心人人都有,從小朋友都看到。你看小朋友,五、六個月大的小朋友,還不會說話,你放一個糖放在這裡,兩個小朋友就會去搶,搶不到他就會生氣,就會哭、叫著,你就能看得出來。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所以隨喜能夠把它化解掉,沒有嫉妒,別人有好事情我們隨喜他,我們有能力幫助他、成就他,全心全力成就。成就,他有多少功德,我也有多少功德,隨喜的功德把他的功德不是分給我,一樣的,他並沒有損少,我也沒有增加,我的這個功德跟他的功德同時起來,不能破壞。破壞的時候,破壞他只破壞三分,破壞自己七分,不合算。所以障礙別人實際上是障礙自己,成就別人是成就自己圓滿功德,何樂而不為之!他做我做都一樣,他做我享他的福多好!所以人要懂得會享福。他能造福,我享他的福,這是聰明人。他造福,我討厭他,我嫉妒他,我要破壞他,那不是破壞他,是破壞自己,自己要辛辛苦苦苦一輩子,沒福享。為什麼?福都被你折損掉了,都被你自己破壞了。所以一定要懂得隨喜的好處,隨喜不可思議。

  第六要「請轉法輪」。前面是自己自行,自己成就之後,你看看這十條,前面的四條是基礎,基礎第一個是從禮敬,可見得這一條重要。現在的人沒有禮,不知道敬。聖賢的教育,心性的學問,第一個條件就是禮敬。沒有禮敬,佛菩薩來教你,孔子來教你,都沒有用處,你都得不到。由此可知,這個問題重要。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你就得百分利益,如果是萬分誠敬,那你當下就開悟,你就成佛了。這是聖學,心性之學,關鍵的所在,不能不誠,不能不敬,要用真誠心。昨天我們講的中住菩薩,心一定要住在中道,不偏不邪。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中住。有分別,偏了;有執著,邪了;不偏不邪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用智慧,這裡頭沒有情識,菩薩之所住處。

  稱讚、供養,這是修基本的福德,廣修供養是修福。人都想發財,都想升官,都想有智慧,都想健康長壽,佛能不能滿我們的願?要不滿我們的願,我們這個佛學了到底得到什麼?佛確實,先滿足你的欲望,這就沒話說了。你所想的這些東西是你自性裡頭全都具足,你一樣都不缺。但是你迷失了自性,雖有,它不起作用,所以生活還是非常艱難。那財能求得到嗎?求不到。如果財隨便有方法能求到的,我相信孔子要向你學習,釋迦牟尼佛也得向你學習。那個人有財富,他命裡頭有,命裡頭沒有不行。所以因果教育裡頭講,「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裡頭的財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修的。他修得多,他這一生財庫裡面多,過去生中沒有修,這一生當中物質生活就缺乏,就很辛苦。

  怎麼修的?佛就教給我們財布施。過去生中喜歡用財布施,有錢自己省吃儉用,把多餘的錢都布施給別人,那是愈施愈多,財是這麼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我這一生不生病,為什麼?醫藥費布施掉了,我沒有醫藥費。圖文巴我們這個醫院,我每個月捐給它一萬塊錢醫藥費,幫助貧苦的,他們看病沒有醫藥費,拿這個,一年十二萬,十年了。還有一個基督教的安寧中心,那是照顧病危的人,基督教辦的,辦得非常好,它不分宗教。這個重要,人在臨危的時候需要照顧,他們照顧很周到,我去參觀。他們也是缺乏經費,我也是一年給它十二萬,大概有七、八年了。我的醫藥費布施掉了,健康長壽就這麼來,你們去買什麼長壽保險,不如我這個幹法。老市長,上一任的市長,他非常照顧年輕人,這個城市年輕人吸毒的很多,他搞一個戒毒中心,也是缺少經費問我要三十萬,我送給他,幫助青少年戒毒。因為他自己兒子也是犯了吸毒的,他是花了八年的時間把他轉過來,很辛苦。所以他知道這個東西很嚴重。對小孩他照顧很周到,那市長很好。所以我們盡量幫助社會。錢真的是愈來愈多,愈多就愈多做事,不要留住,留住就是罪業。這個世間多少人需要錢用,你怎麼可以把錢放在銀行裡?不可以,要拿出來用掉。

  我這一生修這布施,我是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四眾供養,他老人家只做一樁事情,印經。這個好,印經是法布施,幫助人開智慧。他將這個供養的錢建立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叫弘化社,那是印光法師做的。這個基金就是對老和尚的供養,全部投入這裡頭。我們今天曉得,這部經真的是寶,寶中之寶,我們希望大量流通。全世界有七十億人,能不能一個人一本?所以有錢就印、有錢就印。希望質量要印得好,人家看到生歡喜心,拿到手上真的如獲至寶,我們幹這樁事情,經流通。我天天講,我活一天講一天,別人邀請我講演,不講演,講經。到哪個地方去,一次也講經,兩次也講經,我們就講這部經,替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宣傳,讓大家認識這部經、認識這個註解。我們認真好好的來學習,將來個個都成就,在這個世間過著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謝老師,我的攝影棚裡面,講經的時候,老師的照片都掛在我的對面,念念不忘老師之恩。所以不要積財,要積德,德裡頭有財,財裡頭沒有德。積德,德裡頭有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必須要懂得。

  壽命可以延長。我的壽命,有很多老同學知道,我的壽命四十五歲,現在多活了四十年。自己壽命業報的,延長的壽命是佛力加持的。為什麼要多活幾年?多講一些經。活在這世間幹什麼?講經的,一天四個小時。我每天讀經大概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這我每天的功課,多麼自在。這一生當中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幹自己喜歡幹的活,社會雖然動亂,對我沒有干擾,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我這一生也沒有居住的地方,到處都是家,一生像釋迦牟尼佛遊化在世間,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過去邀請講了不少經論,大家喜歡聽什麼,隨喜功德,我都答應,現在不隨喜了,現在找我,就一部《無量壽經》。這個好,《無量壽經》太好了,裡面道理圓圓滿滿什麼都有,世法佛法全在其中,這一部就足夠了。

  自己成就之後,那就得請轉法輪。功德,什麼功德最大?請法師講經教學的功德第一大。在古時候,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辦一個講經的法會,無論時間長短,長的大概一個月,短的一天,這一次,三次到五次的比較多,請法師來講經。上午、下午這上課,一般是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大眾在一起學習,幫助大家覺悟,這個功德比什麼都殊勝。現在方便,現在我們用衛星、用網路,全世界都可以看到。雖然衛星沒有下載,有電腦都能收得到。所以現在電腦方便,電腦可以收看網路,也可以收看衛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這是過去做不到的,我們現在做到了。所以我們可以天天都在一起,都在一起學習。

  有問題,念阿彌陀佛,別問。阿彌陀佛念多了自然就通了,問題就解決了,妙不可言。還有什麼?多聽經,多聽經也能解決問題。我是上個月,有個同修從中國大陸來的,到香港來看我,聽了一次經。聽完之後告訴我,他有好多問題要來問我的,結果一次經聽了之後他全解決了。所以多聽經,多念佛,多做好事,好事就是布施,學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用自己的財力可以做,用自己身體做義工,義工叫內財布施,功德比外財大很多倍。尤其是真誠心、慈悲心來做義工,那功德不可思議,那很難有人跟你相比的,這個要知道。附帶要告訴諸位,如果你到道場來做義工,你做得不如法,自己的煩惱習氣很重,不能恆順眾生,要別人恆順你自己,你破壞這裡頭的規矩,那造的業比什麼都重,那他不是來修福,他是來造業的,這個都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造業,決定要隨喜。請轉法輪。

  第七個「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不錯,很難得,但是有幾個人聽一、二次經就開悟了?不可能的事情。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為什麼?古人的心清淨,社會安定,沒有動亂,所以他的智慧比我們就高。我們受外面環境的影響,煩惱習氣很重,這個一定要知道,這比不上古人。我們就是想辦法多聽經、多念佛,跟外面境界盡量少接觸。少接觸第一個,不要看電視,不要看網路,這些報紙雜誌都不要看,都絕緣。我離開五十年了,所以心很清淨,它不干擾我。重大的問題,有些同學很慈悲,這大的災難問題他節錄下來給我看看,我就看那一點點,其他的全都不知道。所以問我,每一天天下太平,天下都沒事,生活在清淨的環境當中。所以他們有權利去傳播,我有權利不聽,我有權利不接收,這樣就可以保護自己,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請佛住世是請善知識、老師長住這個世間。現在好,現在有網路、有衛星,無論住在哪個地方,我們統統天天都可以在一起。所以不一定要住在一個地方,我們的願都能夠滿、都能達到。

  第八「常隨佛學」。後面這三條都屬於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佛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標準,我們一定以他為我們自己學習的最佳的典型,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決定沒有錯誤。

  底下第九「恆順眾生」。這條很難做到,但是一定要做到。現在眾生造的罪業很多,造得很嚴重,你決定不要去怪他。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經上說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先人是什麼?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未必知道,你說我們斷了好幾代,我們今天做錯事情沒有人教給我們,所以佛就不責怪我們,我們也不責怪別人。要幫助他什麼?要幫助他好好的來學習,學習之後他就明白了。所以今天社會問題很多,真的很不容易解決,可是有一個方法解決,那就是教育。所有的問題的根本都是教育出了問題,沒有教人去做人,沒有教人做個好人,沒有說明人性本善,沒有說明人人皆是佛菩薩,沒有把這個講清楚。所以中國這個國家、這個族群能夠綿延到今天,靠的是祖宗累積教學的大德。中國這個國家,我肯定至少有一萬多年,老祖宗就重視精神生活的文明,那個時候雖然文字沒有發明,不能說沒有文化。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覺得都是一萬年以前老祖宗立下來的,世代相傳,因為它簡單,決定不會傳錯,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人人都能遵守、都能夠學習,那就是人人都是聖賢,人人都是諸佛菩薩,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感激老祖宗。

  馬雅的預言,這災難的預言,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號,是不是世界末日?不一定。好像是去年八月,有一些科學家在悉尼開會,曾經有用一天的時間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美國的布萊登博士,他提出應對的方法,希望地球上的居民真正覺悟,大家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不但災難可以化解,還能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這個話說得有道理,跟佛法說的完全相同。他講的這十二個字,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我們這裡就一句話,阿彌陀佛,就解決了。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開口說話別說別的,都是阿彌陀佛。人家問我們,阿彌陀佛,跟我講一大堆話,阿彌陀佛。就這一句話,妙極了,能度自己,能度眾生,能幫助這個地區化解災難,真不可思議,你說阿彌陀佛多好,這部經上講得很透徹。我們第一遍講完了,光碟都做出來,這都流通,大家可以帶回去聽,這第一遍。這是第二遍,現在是第二遍。我活一年就講一遍,如果活十年的話,我就講十遍。這是恆順眾生。

  最後一條「普皆回向」,把我們講經教學的功德迴向給整個地球,希望這個地球,我們人類的社會,能夠恢復安定和平,地球上所有災難都能夠化解。再迴向擴大到虛空法界,跟一切諸佛菩薩都能夠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