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0五集)  2012/7/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六十八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

  「亦表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就是十度,「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這個裡頭的名相很多,都必須要解釋一下,這屬於佛學常識。十度,十波羅蜜,我們學了第一個「檀那波羅蜜」,這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這財布施,財布施的果報就得財富。早年,在六十一年前,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修布施,跟我講大乘佛法的入門,入門的祕訣就是看破、放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告訴我這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跟我講這些道理,勸我去做。我在年輕的時候,確實如果要沒有遇到佛法,這一生當中很苦,也很淒慘,造作許多罪業不知道懺悔。命中沒有財富,換句話說,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應該是有貪吝,貪吝果報是貧窮,財施果報是財富。這一生得大財富的人,都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回報多。我們如果不學佛,對這個道理不懂,財是命中所有的,這個命很玄,怎麼想也想不清楚。為什麼有的人那麼有錢,有的人那麼貧窮?不明理的人就怨老天不公平,這種念頭就造業。可是幾個人曉得這裡頭道理?我們沒有遇到大乘,怎麼也不會知道。

  大乘經裡面說這些都說得很多,縱然是從資料裡面查出來的,資料根據的經論不一樣,有些說得很完整,有些說得很簡單,合起來看才能看到它真正的意思。這一點也是要我們注意到的。特別是學教的同學,要把這個講得清楚,要多查一查,一、二種資料不夠,各種資料找出來參考看,意思就完整了。像《成唯識論》這分資料就不是很完整的,這三種布施的果報沒說出來。真正把因果說清楚、說明白,這才是勸人修布施波羅蜜,知道布施有好處。但是終極的目標,這布施度圓滿,菩薩修布施度,修這個十度圓滿,圓滿的相是什麼?什麼叫圓滿?布施度慳貪,慳貪的念頭沒有了,吝嗇的念頭沒有了,布施度就圓滿了。

  六度是對治六種重病,眾生嚴重的煩惱習氣,就是重病,第一個就是慳貪。你看看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貪是希求,希望得到。現在這個慳貪可以說是到了極處,不但要貪人的財,還要害他的命,這裡頭就不止一種罪。貪是屬於盜的行為,要人家命是殺的行為,在五戒裡頭,這就是殺生、偷盜,還得了嗎?殺盜淫連著的,殺生、偷盜、邪淫。今天這個社會,在整個世界你去看,沒有例外的,三毒煩惱一年比一年增長。所以許多人懷疑,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人活在這個世間還會有幸福嗎?這個問題不是隨便提出來的,是非常嚴肅。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大乘佛法能解決。這十波羅蜜確確實實能安定社會、能化解衝突,能將這個世界重新帶回安定和諧。這裡頭的理與事要懂,要把它講圓,要把它講活了,我們自己得受用,做出來之後給別人看,是真的,不是假的。

  歡喜布施的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會有非常好的經營效果。如果是以慳貪心去經營事業,縱然一時得利,得了一點利益,利益是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用什麼樣的手段都得不到,但是非法的手段,把你命裡面的福報虧折了、虧損了,自己不知道。罪孽要重的話,說不定還有災難、災禍跟在身上,不是病痛就是橫禍。所以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總的原則,都是教我們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好人利益別人為第一,自己吃一點虧也無所謂,總是希望別人好,每個人都比我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菩薩心,這個心好。如果這種心堅定真實,命裡縱然不好,由於這種心行,會把命裡頭那些缺點補過來,命裡沒有財他能得財富。像讀書人一樣,命裡沒有功名他能考取,他可以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不是假的,施財得財,布施什麼得什麼。布施決定有好處,有能力多施,不要怕我施掉之後我就沒有了,沒有那回事情,你施掉了自然就過來。你才能夠證明,佛經上所說的一點都不錯。

  「法施,謂以佛法,為諸眾生演說,令其開悟」。這是佛經上這樣說的,其實這個法範圍非常廣大,所有的法,法是方法,你有好的方法教給別人,這叫法布施。會燒菜的這都是方法,會烹飪的,這個世間各行各業,尤其科學裡頭的技巧,我知道的我喜歡教別人。這個人怎麼樣?這人愈來愈聰明,果報。這一世聰明,來世就更聰明,這一世是花報,來世是果報。吝嗇,我知道的不肯教人,教人自己留一手,這叫吝法。吝法的人得愚痴果報,吝財的人得貧窮果報,不肯施無畏的人,這人一定多病,說不定還減歲數,短命。這三樣東西是人之所愛、人之所求,誰不要財?誰不要聰明智慧?誰不要健康長壽?統統要。學校裡面教的那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定弘法師沒出家之前,他在學校念的是金融這個科目,拿到的學位是金融博士,他能不能發財?我看那個樣子不像發財的樣子。要命裡頭有財才行,命裡頭有財,小學畢業他都能發大財。你們去看看,擁有億萬豪富的,你問問他,他念多少書?很多都沒有念過大學,初中、高中畢業就不得了,出來做生意、做買賣,發了大財,命裡有。所以一定要懂道理。

  要自己聰明智慧,修法布施,佛法布施這最好的,世間上法布施也不錯。我們會的、懂得的,認真教別人,喜歡教別人。無畏布施,別人有恐怖、身心不安,你能夠幫助他,讓他身心安穩、遠離恐怖,這叫無畏布施。在抗戰期間,科學技術跟今天比相差非常之遠,許多城市裡頭甚至於電都沒有。我住在福建閩北建甌,那算是大城,一等縣。這個縣裡頭還不錯,還有電燈,但是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所以居住在城裡面的人,廚房裡要燒柴火、要買水,專門有挑水的人挑到城市裡頭來賣。那時候有黃包車,人力車,人拉的。在那種環境之下,晚上出門走路,膽小的怕鬼,體弱的怕搶劫,害怕!你要能陪他,一路保護他,他就不害怕,那也叫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天天都有機會,只要你能夠掌握住、你認真去學習,學習得這三種果報,這自然的,決定會有的。現在科學發達了,跟六十年前、七十年前那個時代不能相比,科學技術、許多新的產品還有很多人都不會用的,你會用,喜歡教他,這些都是屬於法布施。我們自己有這些技術能力,精益求精,為什麼?為大眾服務,為便利大眾。這都是法布施的心、法布施的行為,一定能得這三種果報。

  第二,「尸羅波羅蜜」,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持戒。六度翻成中國,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持戒是守規矩,人要守法。「梵語尸羅,華言清涼」,把它翻成中國意思是清涼的意思。意思是「離熱惱,得清涼故」,熱惱是煩躁,得清涼。也有「防止」的意思,防非止過,尸羅裡頭有這個意思。「謂調練三業」,調是調理,練是鍛鍊,三業是身口意。目的是「止過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這就是它的作用,能防止我們一些過失。這個非就是邪知、邪見、邪行,不正當的思想、行為,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真正持戒的人,這個人一定是好行善道,好是喜歡,喜歡行善道,不自放逸,放逸是懶散。「又戒經云:菩薩具持眾戒」,具是具足,持就是持戒、守戒,「而無所著,是名尸羅波羅蜜」。後頭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就是「無所著」,為什麼?我們看到一些持戒不如法的人,他是持戒沒錯,但是他作惡,他不知道修善,拿著戒律批評別人,這個錯了。喜歡說別人的過失,叫造口業;心裡面有別人過失,這心不清淨。別人善惡與自己不相干,為什麼把它放在心上?為什麼常常批評他?顯示自己持戒,自己清高。這叫什麼?自讚毀他,在菩薩戒這條裡面是墮地獄的,自讚毀他是菩薩重戒。

  佛門諺語所謂「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出家人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出家人互相毀謗,佛法就消滅了。誰消滅的?不是外人,是佛門出家弟子自己消滅的。這也就應了一句話,這世間的諺語,說「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毀滅三寶的人墮地獄。哪些人毀滅三寶?自讚毀他的人幹這個事情,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在住持佛法、在弘揚佛法、在興旺佛法,殊不知自己在滅佛法。這都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到的很多,我們不說,為什麼?各人因果,各人承當。我們說他,我就錯了,沒有說他的必要。說他,在一種情況之下可以說、應當說,說了他能夠覺悟,他能夠改過自新,這個就對,這個人一定要說。如果你細心觀察,說他他不能改過,他不能接受,就不能說;能接受、能改過,一定要說。跟老師教學一樣,這個學生聽話、能受教,一定要教他;這學生不聽話,對老師不尊重,教他也不能接受,就不必說。世出世間法都一樣!

  持戒波羅蜜也有三類,第一種叫「攝律儀戒」,攝是攝受,律是戒律,儀是威儀,這就是三藏經典裡面律儀戒,就是律藏。律藏,釋迦牟尼佛制定的,佛所制定的,出家人必須遵守,依教奉行,特別是根本戒。有些威儀當中,老和尚常常告訴我們,說小小戒可以捨。這個話是錯了,小小戒也不能捨,小小戒可以捨,釋迦牟尼佛就不必制定。學戒律,最重要懂得佛的意思,佛為什麼制這條戒?制這條戒的因緣是什麼?這個在研究戒律一定搞得很清楚的。佛是什麼原因制定這條?用意何在?這條戒律在各種不同人事物環境裡頭如何受持?你要明瞭,你對釋迦牟尼佛就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一點都不呆板,活活潑潑,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開遮持犯各有不同,它是活的,它不是呆板的。

  但是這裡頭有一個精神必須注意,開緣全是利他,不是自利。如果為了自己方便隨便開戒,那是叫破戒,那不是開戒。為令眾生生歡喜心,為令眾生尊重三寶,為做接引的方便,讓他先生歡喜心,願意親近佛法,這個可以。絕不是為自己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自利,這是開戒主要的精神。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講民主、自由、開放,實際上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早就清楚,《戒經》裡頭有說明。正法時期,小乘戒律,佛主張大家學小乘;末法時期,佛主張大家學大乘,為什麼?小乘人家不接受,你太拘謹了。所以在今天這個民主、自由、開放,小乘難了,學大乘的人多,愈來愈歡喜。這就是佛在三千年前已經看到今天的社會,把這些原理原則告訴我們。

  攝善法戒裡頭有止持、有作持,止是禁止的,叫禁戒,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十善業道都是屬於禁止的,不准做的。菩薩戒裡面有作持的,那你一定要做到,你要不做到就犯戒。菩薩戒裡頭,距離我們住的地方四十里有法師講經,你是受了菩薩戒的人,你不去聽經你就犯戒,你一定要去。四十里的距離你可以去聽,聽完之後回家。我們現在一聽四十里距離很長,大概那個時候印度的里比現在小,度量衡的尺比現在小。通常我們講,應該大概走路兩個小時到三個小時,你聽一堂經回來,可以回家。現在交通方便了,交通方便要跟著交通走,如果來回走兩個小時,那你開車來回兩個小時,要算車程。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要不然死在這個戒下,這不行,就錯了。你能夠開車兩個小時去聽經,兩個小時回來,菩薩。

  如果你是富貴人家自己有私人飛機,像我們在美國住加州,住在加州,我們住在舊金山,很多人上班到洛杉磯上班,自己開小飛機。那個距離要算航空的距離,要用時間來計算。這是什麼?菩薩尊重佛法,菩薩護持道場,給大家做好榜樣。你看這個地方講經,人家坐飛機來,來聽,聽完之後坐飛機回去。這麼遠的距離他來,那近距離的會受感動,不能不來聽聽。如果講得不好,他不可能這樣來,浪費這麼多時間,一定有道理。都是來做影響眾的。還有些老菩薩,經都講得不錯,年輕人升座講經,老菩薩都來聽,幹什麼?莊嚴道場的。讓一些新的聽眾看到:這些老人都在座,大概講得不錯。我們講來捧場的,來做影響眾的。這些都是菩薩護持道場的形象,對於弘法利生有很大的幫助。他來聽經,不是說自己這個不知道,不是的,護持道場,成就眾生,也成就弘法的法師。這是說律儀戒,佛所制定的戒律。

  佛所制定的戒律裡頭的根本戒要重視,根本戒是什麼?是三皈、五戒、十善。三皈幾個人認真學?全都是有名無實。三皈是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你所修學的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完成三皈的精神。三皈第一個,覺而不迷。皈依佛,佛是覺,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這叫皈依佛。覺悟靠什麼?靠經典,要把經典看作佛的教誨,展開經卷就是接受佛的教誨。第二個皈依法。法就是經論,經論裡面是正知正見,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用佛經上正知正見,把我們錯誤觀念修正過來,這叫真的皈依法。經教要聽懂,聽了之後要變成生活,要變成自己的一個觀念;觀是看法,我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念是想法。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想法都錯了,錯了就造惡業,就受三途苦報,搞六道輪迴。佛的看法正確的,佛的思想正確的,跟著佛這個標準,把自己錯誤的看法、想法修正過來,這叫皈依法。

  三皈依受了,傳授三皈的師父要不講,就光做個形式,這完全是假的。你要來皈依三寶,先要把三寶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想想,我應不應該去接受這個儀式?儀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實質,你真正明瞭、真正做到,你是真佛弟子。佛門一拜老師,你看老師第一堂課,就把學佛最高的原理原則傳授給你,你依照這個方向,這是真正的佛法;違背了它,那就是假的,那邪知邪見。三皈從哪裡做起?從五戒、從十善,這是入門的地方。五戒這個五條,前面四條跟十善相同,但是意思不一樣。善不是戒,犯了的是有過失,但是不是破戒。如果受了戒,兩重罪,譬如殺生,你有殺生罪,第二個你破了殺戒的罪,就兩重罪。不受戒是一重罪,受戒是兩重罪。善跟戒是各論各的,但是十善是三皈五戒的基礎,沒有十善業道,三皈五戒都做不到。所以十善業道變成非常重要,它屬於根本戒裡頭。

  今天學佛,不但十善要學,還要學《弟子規》,要學《太上感應篇》,為什麼?那是根本戒。這從哪裡講起?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沒有做到,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感應篇》沒有做到,你不知道因果,你真正慈悲善心發不出來,你的煩惱習氣斷不掉。所以儒的《弟子規》、道的《太上感應篇》,我們要把它跟《十善業道經》平等看待。中國佛教,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家有一部書必定要讀,「四書」,五經可以不讀,「四書」不能不讀,「四書」是孔孟的精華篇。道教的《感應篇》不能不讀,《老子》、《莊子》可以不讀,《感應篇》必須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一定要讀,那是因果教育。這都在淨業三福第一福裡頭,你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頭一句《十善業道》。我稱它作儒釋道三個根,你想學佛,沒有儒跟道的根,那個佛學不像,你學不到的。所以《弟子規》、《感應篇》我們要把它看作佛門基本戒律,跟《十善業道》完全相同,要紮這三個根你才能學佛。學佛就是接受三皈五戒,接受經典,經典的學習。

  今天佛教衰了,幾乎到滅亡,為什麼原因?我們把這三個根丟掉了。沒有這三個根本學了大乘,大乘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根本做不到,讀誦大乘不解其意。經,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經不是給人念的,它是幫助人斷煩惱、消業障、長智慧,修積一切功德,去成阿羅漢、成菩薩的。阿羅漢、菩薩是聖賢,目的是教你做聖人、做賢人,教你超凡入聖,用意在此地。我們今天全搞錯了,甚至於學佛把戒律這一環丟掉,不學它,這大錯特錯。六波羅蜜、十波羅蜜首先叫我們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能把這些放下,你就有能力持戒。那些東西全沒有放下,戒律當然做不到。

  「具眾威儀」,威儀是規矩。規矩,佛門有佛門的儀規,世間有世間的規矩,但是現在這都沒有了,現在學佛的人沒有了,世間人也沒有了。不但在中國沒有了,現在外國也鬆了,不像以前那麼隆重的規矩,現在都沒有了。你看在從前滿清時代,最敬禮三跪九叩首,現在最敬禮三鞠躬,而實際上,現在最敬禮是點三個頭就是了。三鞠躬,要九十度鞠躬,現在沒有了,現在三度、五度,點點頭就行了。這不是好現象,禮樂沒有,天下就亂了,人跟人沒有規矩了,沒有人講求。《弟子規》裡講的是規矩,是做人基本的規矩,現在大家對它很陌生,為什麼?我們不守這個規矩,認為這個太麻煩,這個東西不自由。沒錯,是不自由,到老時候你就曉得痛苦,你現在看老人多可憐,哪個老人院沒有自殺的?有那種勇氣自殺的都不是普通人,那個自殺是對於現實社會反抗。人老了,一點尊嚴都沒有,人人都可以欺負你,人人都瞧不起你,你老了、沒用了,廢物,你說人多悲哀。每個人都有老年,我們自己老年時候怎麼辦?日子怎麼過?真可憐!年輕好強,到晚年一籌莫展,那苦不堪言。所以人老了,才真正懷念中國舊社會的好處,落葉歸根,晚年有天倫之樂。現在哪有?

  深圳有個極樂之家,他們的成員來看過我,把他們的理想寫出來讓我看,我看了很歡喜。這些人不是一家人,一共是七家人,他們想合起來,志同道合想恢復中國以前傳統的家。這真難得,好事情,如果真做出來,這是無量功德。為什麼?叫中國人回味一下,我們以前的家多美好。叫外國人來看看中國傳統的文化,這是個表演,舞台表演,表演給你看看。現在是七個家庭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都有,肯定我們是一家人。他還希望接納三家,希望能到十戶人家,組成一家,把中國傳統的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家風把它做出來,就像演戲一樣給它演出來,給社會大家看。你們說中國舊家庭不好,新的小家庭問題更多,比舊的還嚴重,兩個對比一下,讓我們冷靜去觀察思惟,到底哪一種好。很有意思,很有價值,真做出來了,可以開放讓大家去看,去觀光旅遊、去考察、去學習。那也是今天旅遊的一個景點,全世界獨一無二,華夏之家。

  他用的名詞是極樂之家,我說這個不好,因為社會大眾不曉得,一看這是佛教。我給他改了個字,喜樂,歡喜快樂,「喜樂之家」,這個好。大家看到這喜樂之家,都會到這裡來看一下,他們很歡喜、很快樂。這個喜樂從哪裡來的?從守規矩來的。大家庭裡最重要就是規矩、就是教育,從小要教人拓開心量,不能愛自己小家庭,我只愛我、愛我父母兄弟,其他都不愛,這不可以的。中國古時候家庭,五代同堂,你看,我的上面有父母,再上面有祖父,再往上去曾祖父,還往上去高祖父母,上面五代;下面也是五代,下面兒子、孫子、重孫子。總共九代,從上到下九代同堂,中國式的家庭,全世界沒有,找不到第二家。不分家,住在一起,所以他要沒有制度、要沒有規矩,這個家不就亂了!

  所以古時候,齊家,齊家就是治家,你這個家治得整整齊齊,你就能治國,國就是家的擴大,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社會安定,人民富裕,幸福快樂,所以叫太平盛世。從哪來的?從家來的。為什麼?教育跟養老是家負責任。人生這兩樁事是大事,完全是家來做這個工作,所以他做得非常認真,親人。孩子是自己的下一代,不能不認真教好,比學校老師負責任。老人是自己的長輩,老了、退休了,不能不照顧,盡孝道。現在一般人無知,不懂得,批評中國,說中國封建,這種家庭不好,禮教是吃人的。好,把它丟掉了,現在日子好過嗎?晚年沒人管,兒孫都不管你,到老人院去,孤孤單單的,坐吃等死,這是報應。什麼報應?把自己美好的家庭毀掉了,你就受這個果報。

  《戒經》裡面要求得更高,菩薩要求持戒而不執著,具持眾戒而無所著,眾戒是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不執著,那就是菩薩。執著,戒是善法,等於說修善,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執著,就變成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所以不能執著,世出世法都不可以執著。第一類律儀戒,有文字的、有戒條的。第二類,「攝善法戒,謂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攝持」。這個善法沒有條文的,對自己身心有好處的,你就應該要做到,佛沒有這個戒條。譬如最普通看見的,抽煙,香煙,這個佛戒裡頭沒有。但抽煙好不好?不能說戒條裡頭沒有這條,我當然可以抽香煙。攝善法戒裡頭就包括它,香煙對人體有害,抽香煙這個樣子不好看,人家不抽煙的人討厭你。這個屬於攝善法戒。你要懂得的話,也必須要遵守,不能說戒條裡頭沒有,就可以抽煙。我們初學佛的不知道,出家人抽煙的很多,他們抽煙就叫燒香。我們聽了不懂,以為他燒香,抽煙叫燒香,到以後才搞明白原來是抽煙。我們那時候到人家寺院,老和尚就問我,你要不要燒香?我們都聽不懂。你要燒香,他就拿香煙招待你。這是舉的一個例子。

  第三種,「饒益有情戒」,對眾生有利益的,「謂以慈悲喜捨之心,與眾生樂,拔眾生苦,平等利益」。這是饒益有情,不能說這個事情對大家有利益的、有好處的,佛沒有這條戒,我要不要去做?譬如,這我們自己遇到的事情,九一一好像是二00一年,是不是0一年?十年前,今年是二0一二年,對,0一年。0二年,九一一的第二年,昆士蘭大學,要我跟他們學校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一次座談會,討論的題目是如何消弭衝突,促進世界安定和平。這戒律上沒有的,這是個好事,我們要不要去做?這個對眾生有利益,所以我們接受到學校邀請函,我們就決定去參加。為什麼?它是利益眾生的事情。真的,這裡講饒益有情,饒是大利益,不是小利益,多少人為這樁事情在操心,找不到方法。學校找我,我相信學校知道,我在這個之前住新加坡,我一九九八年到新加坡去,住了將近四年,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這個事情他們學校知道。

  宗教團結不是一樁容易事情,許多人認為都不可能的事情,不同宗教怎麼可以團結?可是我們做到了。國際上的衝突,有一些跟宗教有關係。校長來找我,我才知道學校有和平學院,以前沒聽說過的,全世界只有八個學校有。他們有學位,畢業的這些人多半在聯合國服務,對,他們替聯合國培養人才的,培養國際上調解糾紛的人才,他們的工作在聯合國。這也很難得,很時髦的一個學院。我聽他們的報告,他們給我做了五十分鐘報告,了解這個學院建立、課程、目的,以及他們的成就。我聽了之後,正式討論問題,怎麼樣消弭衝突。我首先問他,你們學院這麼多年來,一直是用什麼樣的理念來化解衝突?他說他們完全是西方的,對付衝突的方法是鎮壓、是報復,都是用武力的。九一一的時候,這種鎮壓、報復變成一種恐怖戰爭,所以他們才整個驚醒過來,恐怖戰爭就這麼製造出來的,變成更可怕、更難解決。所以就想著,有沒有真正用和平的方式,像我們宗教跟宗教團結,和平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個觀念轉過來很難得,說明過去用的理念有錯誤。

  我們把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用和平方法解決問題的,舉一些例子給他們做報告,他們聽了很歡喜。我們說化解衝突,我們不講消弭,消弭那個心太狠了,要把衝突消滅掉,我說中國人講化解,不講消弭。醫藥上,你看西醫講消毒,把細菌、毒菌殺掉,消滅它;中國人不是的,中國人講解毒,把這個毒解除,那心就溫和多了。不可以製造衝突,化解衝突,不能製造衝突,強悍的手段是製造,讓衝突不斷向上升級,這就不好了。然後我告訴他,衝突的因素在哪裡必須找到,從根本上化解。衝突從哪裡開始的?沒人知道,都認為衝突的兩方。我說不是,那不是根,根在哪裡?根在家庭。這個他們就不懂了,國際上糾紛怎麼跟家庭有關係?我舉例子說,現在全世界哪個地方沒有離婚的?他們一想真的,現在找不到一個地方沒有離婚的。我說離婚是什麼?夫妻衝突,不衝突他怎麼會離婚?一定沒有想到衝突從哪來的。夫妻離婚,夫妻衝突,引發起來的父子衝突,連帶的兄弟衝突。出了門之後,他在家的外面,在社會,他能不跟人發生衝突嗎?這是他們從來沒想到過的事情。

  然後我再進一步說,我說還有更深的根。他們耳朵豎起來,還有更深的,那是什麼?我說自己跟自己的衝突。他不懂了,佛法跟中國傳統教學,自性跟習性的衝突。自性是什麼?本善,你看「人之初,性本善」。習性不善,用《三字經》上的話,就是本性跟習性的衝突。這裡頭話他聽不懂,翻譯也不好翻。我舉例子,譬如利當前,利益在我面前,我是希望我自利,還是希望利推給別人?他說當然我要自利。我說好了,我要自利,你也自利,他也自利,我們馬上衝突起來。大家都瞪眼了,那怎麼辦?讓!利益在面前,我讓給你,你讓給他,他讓給我,問題不解決了嗎?那天坐在我對面,正好,我看那個樣子是資深教授,他跟和平學院院長坐在一起,美國人。我就向他請教,我說美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是不是都教競爭?他說是。我說競爭升級是什麼?他看著我,沒有回答。我說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今天戰爭是核武、生化,使人類絕滅,我說這種教育是死路一條。我說中國傳統教育不是這樣的,中國傳統教育從小到老都教你讓,孩子的時候教他忍讓,養成他讓的美德;小孩長大之後,懂事了,教謙讓,自己謙虛讓別人;將來成年踏進社會,禮讓。一路讓到底,哪裡會有衝突!衝突這個名詞在中國古時候聽不到,沒聽說過哪裡有衝突的。在佛法裡更是沒有,佛法你看破邊見,邊見就是對立,佛法裡頭沒有對立的,哪來的衝突!一路讓到底。

  我給他們舉些例子,談談這些話,他們聽了很歡喜、很高興。第二個星期又來找我,派兩位教授來領我一道去,跟他們舉行第二次會談,學校準備好了,聘書準備好了,聘請我做他們教授。還有格里菲斯大學校長,學校要送學位給我,聘請做教授。我說這對我沒有用處,我出家人不需要這個。他說你一定要。我說為什麼?他說你的這些理念,對於聯合國消弭衝突確實有幫助。希望我接受學校的學位,接受教授的聘書,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麼來的。我一想這是好事,聯合國不邀請和尚,和尚有學位、有大學教授身分就可以,是這麼個原因,這才接受。那個照片,校長跟副校長,上面這張。所以我就接受它的學位了。

  第一次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會議在曼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在曼谷大學召開。我們第一次從來沒見過,所以第一次去看,沒說話,仔細觀察,了解它。跟泰國副總理查瓦利將軍認識了,一個星期當中他兩次請我吃飯,在他家裡。我們在泰國也做了點好事情,跟他結了緣。第二次的會議在日本岡山,這次會議我就有說話了。第三次會議以後,我的講話都是主題發言,做簡單、有系統的在大會做報告。可是,大家聽了是很感動、很讚歎,會後我們在一起聊天、吃飯,提出問題來了,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這個對我的打擊非常之大,不相信!這個事情麻煩了,這叫什麼?信心危機。我們想來想去,如何讓這些人相信,那一定做出樣子給他看。所以就想找個小鎮來做實驗,把儒釋道這三個根本教育做出來給他看。那時候住在新加坡,在新加坡找,找不到。澳洲,圖文巴市長告訴我,我們才真正了解澳洲居民確實有他的複雜性,單單我們住的小城,人口十萬,就八十多個族群,一百多種言語。而且不信仰宗教的人多,澳洲全國信仰宗教的人只佔百分之二十三,少數。所以很難做。那個市長對我很好。

  二00五年我回到老家去看看,離開家鄉七十年,家鄉還有堂兄弟、族兄弟,還有三十多家,挺熱鬧的。我們那個家族是很大的,現在在家鄉的人口還有一萬五千人,真是大家族。聚會在一起吃飯,我就把在國外遇到這些困難給大家講,他們聽了之後:回家來做。湯池小鎮就這麼搞起來的。當時地方官也非常歡喜,我們就成立一個文化教育中心。那是被聯合國逼出來的,我們哪有意思去幹這個事情。這都是屬於饒益有情戒,對這個世間真正有好處,做樣子給他看,讓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生起信心。湯恩比帶的頭,我們自己不敢講,我們講人家不相信,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大家不能不相信。可是湯恩比只說了一句話,沒有詳細解釋。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兩句話我們聽得懂,一般人聽不懂,孔孟學說是什麼不知道,大乘佛法是什麼也不知道。

  我在二00五年、0六年兩次訪問倫敦,看歐洲的漢學院,學校都在倫敦,牛津大學、劍橋跟倫敦大學。我跟他們的同學交流,跟他們的教授舉行座談,我就提起湯恩比博士這兩句話,他們怎麼看法?都不知道。他們曉得,問到他們,答不出來。而這些人研究漢學的,對中國儒釋道的經典真正下功夫,那是做學術,那是學的知識,不是智慧。跟中國傳統教學的理念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所以他們學到的是知識。我給他們指出來,孔孟是什麼?孔是聖人,孟是賢人,孔孟代表聖賢教育。聖賢教什麼?內是仁義,外面是忠恕。大乘是智慧,內是真誠,外是慈悲。如果今天我們用這個做綱領,用這個做指導原則,的確可以幫助世界化解衝突,可以幫助世界回復安定和平。大乘跟孔孟學說人人能接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群族、不同的宗教統統都可以接受,沒有遇到反對的。

  孔孟的仁義,仁是愛人,義是講道理,用俗話來講就是講道理。義在中國的解釋,是合情、合理、合法,我們思想、言行都能夠合情合理合法,就是講道理。表現在外面,忠,忠就是待人平等,平等對待,忠沒有偏、沒有邪,平等對待。恕就是愛人,他要做錯了,原諒他,幫助他好好的學習。他犯了過錯,沒有人教他,所以不可以處分、不可以懲罰,沒人教。大家坐下來,好好的學習聖賢、學習傳統、學習宗教經典的教育,我們就不會犯過失。大乘是用智慧,不是感情,用真誠心待人接物;慈悲,悲是幫助眾生離苦,慈是幫助他得到安樂。這人人都歡喜,沒有一個人反對。這是湯恩比指出來的,最高的指導原則,真正能解決問題。這種指導原則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用在你公司行號、你的企業,你企業發達、興旺;用到一個國家,國家長治久安;用在這個世界,世界和平,確實管用。

  我們在湯池小鎮做出實驗,大家非常驚訝、非常歡喜,都想到湯池去考察、去參觀。雖然有障礙,沒有成功。但是這些大使們,我知道就有三十多個人,他們用自己私人旅遊觀光,到湯池住三天、住四天的。真的看到了,把這個信息傳到海外去了。一直到現在,他們對於我們還念念不忘。我們在泰國這次活動,我通知巴黎,各國駐在巴黎這些代表大使們,跟他們聯繫,他們來了十七個人。就是十七個國家的大使到曼谷跟我見面,很希望我再去辦一次活動。我告訴他們,我說上次我有湯池小鎮跟大家做報告,現在辦活動沒有東西報告。我說我們等,我告訴他這個消息,圖文巴在做,也很特殊,圖文巴做的是多元宗教文化。這是他們主動發動的,十幾個宗教領導人同心同德,想把圖文巴這小城做成世界第一個多元宗教和諧示範城市。十幾個宗教都是一家人,宗教團結了,宗教回歸教育,不但學自己的經典,也要學別人的經典。求同存異,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把這個城市變成一種幸福美滿的榜樣。這個做成功了,很值得到聯合國去發表,好事。現在大家正在努力做,我勉勵大家,希望一年把效果做出來,我們可以到聯合國辦第二次活動。

  這就講到饒益有情戒,雖然戒裡頭沒有,沒有這一條,但是這是大慈大悲,這真正幫助社會回頭,回歸到安定,回歸到和諧。所以,佛的經教在今天這個社會,一定要活學活用,它不是呆板的。甚至於經文裡頭,每一節經文、每一句經文都是活活潑潑的。怎樣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落實在自身、落實在家庭、落實在事業、落實在社會、落實在國家,真有用處,不能不學。

  一般大乘經教都講的六波羅蜜,《華嚴》講十波羅蜜,《華嚴》用十代表大圓滿。十度從哪裡來的?後面這四種,全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頭延伸出來。講六度行,那個後面全在般若波羅蜜裡頭,講十度,把般若波羅蜜分開來講。般若波羅蜜有體、有用,第六是體,後面四個是它起用,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是講它的作用。所以,六不少,十也不多,都是圓滿的。佛家所講的開合不同,開是展開,合是歸納,實際上全是一樁事情。這些是自性本有的德行,不是從外來的,人覺悟了一切具足,迷了的時候不知道。所以,智慧不是外頭來的,德能也不是外頭來的,乃至於相好,都離不開自性。

  自性是本體,其他的全是本體起用,《還源觀》上講得非常清楚、明瞭,好文章。那是賢首國師的論文,學《華嚴經》的論文。全文一共分六段,前面三段,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科學,後面三段是講修行的方法,那是屬於哲學,都達到登峰造極。修行裡面最重要的是四德,四德是四個總綱領,展開來叫萬德萬能。我們看十善業道,只有十條,在大乘戒裡面把它展開,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展開八萬四千條,歸納就十條,八萬四千細行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在小乘把它展開為三千威儀,阿羅漢學習的。我們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就曉得古大德常說,佛經的經文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十善業就十條,二十幾個字,展開能變成八萬四千條,豈不是字字含無量義!誰能夠見到?心地清淨的人見到了,心浮氣躁的人見不到,清淨心的人見到,平等心的人見到。持戒,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