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一五集)  2012/4/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九十四面第四行,從第四行看起:

  「又此經文,正顯《往生論》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偈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接著看下面。《論註》,這是曇鸞法師的註解,說「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這個我,是極樂世界,「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永絕他食之勞。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曇鸞法師解釋《往生論》裡頭這兩句話,「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很廣,確實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經上講的不可思議。所以曇鸞法師說,因為這是十七種莊嚴器世間的功德成就,我們在前面學過。所以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細心去觀察,許多佛國土裡頭,飲食這一道很複雜,也帶給眾生許多的苦惱。阿彌陀佛他有個終極的願望,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他做到了。什麼原因做到,前面我們都學過,知道佛的悲心,知道佛所用的方法,那就是參訪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用了五劫這麼長的時間。

  那個時候人壽的壽命是四十二劫,我們依照世間自在王壽量,知道那個世界的人福報很大,有佛住世,壽命很長,這福報大!我們現在的人跟他們比差太多了,人家壽命四十二劫,我們壽命很少超過一百歲。所以,世間自在王佛讓他參訪一切諸佛剎土,他用五劫的時間結得大願。四十八願就是他參訪的,總結他所想取得的,總結為四十八樁事情。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的精髓,所有一切不善的統統不要,這樣造成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像成就的,不是的,是實際上去考察,取長捨短,這樣成就的。總是,這是守住一個大原則,一定要幫眾生離苦得樂,他做到了,這是十方一切諸佛稱讚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成了佛,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沒有差別,但是許多菩薩在因地上沒想到這樁事情。願是發了,希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願發了,但是沒有認真去做。阿彌陀佛這個願發了,發了他真幹,怎麼幹法?老師教他到一切諸佛土裡面去考察,他真去了,所以總結成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就是他考察的總結,他的報告,這不可思議。

  願我國土,極樂世界的眾生不需要其他的飲食,以什麼為飲食?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不依靠外面,依靠自性本具的功德能量,用這個來養身體,不向外求,這就自在了。所以永絕他食之勞,這個勞特別是我們這個世界,你看做飯,這廚房裡多辛苦。農夫種植稻米,多少人力加工才變成我們煮飯需要的白米。從農田裡面採割,到煮成米飯我們來食用,我們都沒想到這裡頭經過多少人的付出,才有這一碗飯,還要加上一些蔬菜。一般社會大眾還需要肉食,肉食,殺眾生來補充自己的能量。這個飲食所造的業,太苦了!聯合國的報告,每年全世界被殺的、被吃的這些眾生,陸地上走的、水裡面游的、空中飛的,平均大概是三千三百七十億,單位是億,每年殺這麼多,三千三百七十億。這些眾生甘心情願被殺嗎?被吃嗎?不甘心、不情願。不甘心、不情願,這個東西就是弱肉強食,要不要遭果報?

  佛告訴我們,一家人,小孩投胎到你家來,為什麼不到別人家去,到你家來?跟你有緣。有什麼緣?佛說四種緣,到你家來,一家人,有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不是這四種緣不會成為一家人。報恩的,這就是孝子賢孫,過去生中你對他好,有恩德。如果是報怨的,也許過去你殺他、吃他,這一下來了,他要來討命,這叫敗家子,會攪和你家破人亡,報怨的。有討債的、有還債的,無債不來,這變成一家人的。不是一家人,親戚、朋友相識的,還是這四種緣,這四種緣比較淺一點,深的就一家人。沒有緣,對面也不相逢,也不認識,沒印象。我們從街道上走,看到街上人很多,都看到了,有沒有印象?沒有。為什麼?沒有緣。佛說緣生,不講因生,講緣生。因,十法界的因我們都有,大家都一樣的。這十法界我們到哪一道、哪一界去受生?各人的緣就不一樣,緣非常複雜。在這一世當中,我們都得人身,那就是我們有這一世間的共業。共業是什麼?我們所遭遇的就是的。

  共業在佛法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受生,這個業叫引業。人的引業是什麼?五戒、中品十善,在中國是五常、五倫。過去生中修得不錯,這一生得人身,這一生得人身之後,我們有沒有繼續去修?我們的五倫、五常夠不夠標準?我們的五戒、十善夠不夠標準?自己心裡明白,不用問別人。果然能夠有六、七十分這樣的水平,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還是人身。如果修得好,我們的五戒十善能夠到八、九十分,你肯定到天道去,人間沒那麼大福報,你福報太大,你生天去了。所以六道十法界到哪裡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於別人不相干;換句話說,無一不是自作自受,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

  命運有,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的命不好,修善、積德就能夠改造命運。明朝袁了凡先生就是最好的榜樣,他自己把自己的命運整個轉變過來。雲谷禪師教他的,依照《感應篇》的原理,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功過格就是根據《感應篇》編出來的。真幹!每天懺悔,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整個命運改了,連壽命都延長,他沒求壽命。孔先生給他算命,他壽命五十三歲,他求功名、求富貴、求兒女,沒有一樣不滿願,沒求壽命,壽命延長了二十一年,七十四歲走的。往後這四百年,許許多多人讀了這個書,照他方法去做,沒有一個不應驗的;也就是說,用他的方法來改造命運,統統有成效。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要相信、要認真去學習。

  日月燈明佛,這是佛名,《佛學大辭典》裡面有。此佛光明,在天如同日月一樣,在地就像燈一樣,日、月、燈,叫日月燈明佛。白天太陽照明,夜晚有月亮,照晚上,日月照不到的地方有燈。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全照到了,沒有他照不到的地方,叫日月燈明佛。「過去世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同名」,同名的人很多,同名的菩薩也很多,同名的佛也多,這是個正常現象。二萬日月燈明佛同名,「相繼出世而說《法華經》」,在《法華經》序品裡面所說的。可見得這個世界是非常殊勝,因為講《法華經》的地方,這是究竟圓滿一乘大法,人有福報、有智慧,能接受這樣的大經。

  這《法華經》上說,「六十小劫」,講一部《法華經》講六十小劫。「時會聽者」,在法會裡面聽眾,「亦坐一處」,大家坐在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好像吃一頓飯的時間,把時間忘掉了。「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沒有一個人有懈怠,沒有一個人有疲倦,六十小劫好像是一剎那,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回過來看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當年示現初成道的時候三十歲,大徹大悟之後,他在定中做了一次報告,我們用現在話講大家好懂。那個報告就是講《華嚴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把他證得的境界詳細說給大家聽,這次的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多長的時間?應該是無量劫。在我們這個世間,經上說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人說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無量劫,濃縮成二十一天,他就講圓滿了。這個報告結集成經本,大龍菩薩收去了,藏在龍宮。

  六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了一位初地菩薩龍樹,龍樹菩薩被大龍菩薩邀請到龍宮,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說的。這個經多大?他看到的,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究竟圓滿的法輪,圓圓滿滿的,一法不缺。這個經要是裝成我們現在這個本子,再小的字我們地球裝不下。不但地球裝不下,釋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裝不下,因為它是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三千大千世界都裝不下。稱性說的,在自性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都不可得。十玄門裡面「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把它收攝成一念,一念跟無量劫是劃等號的,是平等的。這叫不二法門,這是性德,不思議的境界。

  在中國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也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說明心見性,是同樣的境界。可是惠能大師開悟的報告,只有五句話,二十個字,太簡單了。但是我們要曉得,他這二十個字就是一部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略說,佛是細說,都是開悟了。能大師一說破,五祖就聽懂了,就認可、承認了,衣缽就傳給他。證入決定是圓滿的,不是說你證得是一部分,沒有這個道理,一證一切證。我們用六祖大師的話來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性的體、相、用。自性之體是他所說的第二句,「不生不滅」,就是大般涅槃。自性的相是清淨的,第一句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自性的相。後面是自性的作用,德用,第一個「本自具足」。雖然自性什麼都沒有,因為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全沒有,所以今天的科學跟哲學永遠達不到。為什麼?科學、哲學一定有現象,它才能夠探測,才能見證。自性不屬於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他永遠找不到它。它在哪裡?就在現前,它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我們眼耳鼻舌身,這是屬於物質,五根,五根緣不到,這五根只能緣到物質,物質現象。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緣的是五塵,五塵是色聲香味觸,五根在這上起作用。第六意識對法塵起作用,第七識也是緣法塵。所以八識五十一心所緣不到。我們今天用思考、用心去研究,這個思考、能研究的心,就是第六識跟第七識。特別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能緣的境界,五十一個心所統統具足,一個都不漏,就是緣不到自性。第六意識對內能緣到阿賴耶,對外能緣到虛空法界,就是不能見性。性才是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的大根大本,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誰知道?大乘經教常說「唯證方知」,你證得你不就知道了!要怎麼樣才能證得?放下才能證得,科學家、哲學家沒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你就證得了,就在你眼前。

  幾個人證得?佛教傳到中國來快兩千年了,差不多快兩千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漢明帝永平十年。當時皇上,就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把佛法請到中國來,請來兩位法師,印度來的。他們在西域,就是現在新疆那一帶弘法利生,漢朝的特使在那裡遇到了,把他兩位請到中原來。帶著佛像、帶著佛經、兩個出家人,三寶具足,就是住持三寶。二0六七年就是兩千年,今年是二0一二年,大概還有五十年就圓滿,就兩千年了。這兩千年在中國,中國成佛的人,就是明心見性的人,有幾多?我們沒有統計過,概略的估計應該有三千人,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看禪宗,禪宗《五燈會元》就一千七百個人,《景德傳燈錄》除掉跟《五燈會元》重複的,再加上教下的,像華嚴、法華、法相唯識、三論,各個宗派的那些祖師大德,在教下大開圓解,也是同樣的境界(淨土宗不算,另外再算),密宗三密相應成就的,我們估計,最保守的估計有三千以上。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成就的,這個成績非常可觀,超越印度,中國人跟佛有緣分。淨土宗成就的,我們保守的估計,決定是十萬人以上,這兩千年來。修淨土的人成就太多太多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這真正不可思議!

  現在到末法,黃念祖老居士很嚴肅的告訴我,從今往後,宗門、教下,包括密乘,他說都沒有成佛的根器了。我們修行要想成佛,只有淨土一門,這他告訴我的。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禪,在密乘裡面他是金剛上師的身分,可是他老人家最後走的時候,選擇的是念佛求生淨土。那時候他告訴我,每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做給我們看的。告訴我們,從他之後,這末法時期,只有這一門靠得住,能成就。六個月,每天十四萬聲佛號,他往生了。不是說別的法門不好,別的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末法時期煩惱太大,業障太多,消不掉。只有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可以不必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叫帶業往生,我們每個人都能學,而且每個人都能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講得好,「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不得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記住的。阿惟越致菩薩不就等於成佛嗎?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跟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同樣的境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這真便宜!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容易成就。只要你肯相信,只要你真信,真願意往生,真願意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古往今來,依這個法門成就的,不知道有多少人!

  淨土宗從慧遠大師到印光大師,這十三代的祖師給我們做證明,一點都不假。這十三位祖師有不少是禪宗的,在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念佛,變成淨土宗的祖師,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永明延壽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是禪宗大徹大悟的、明心見性的人。在世的時候編了一套書流傳給後世,他的這部書收藏在《大藏經》裡面。說明什麼?說明他通教,通宗通教,不是普通人。他的這部書叫,我一下想不起來,現在單行本流通很多,念老也引用了很多在這個註解裡頭,永明延壽大師編的,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部書是從《大藏經》裡面的節要,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大藏經》,看他這部書就可以,這部書一百卷,號稱為小藏經。這是想學教的人,他是個代表,通宗通教,最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都是給我們做示現的。

  這些都足以證明念劫圓融,說明時間不是定法,長短是每個人概念不相同,我們能感觸。過苦難的日子,所謂度日如年,感覺時間很長;歡樂的日子裡頭好像時間很短,怎麼很快就過去了。我想起來,他的書叫《宗鏡錄》,一百卷,那就是小藏經。老人家做這本書是給學教的人看的,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是給修禪人看的。最後他完全放下,修淨土了,讓大家不敢小看淨土。永明大師都念佛了,這什麼意思?讓我們多想想。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都念佛修淨土,這個意思很深,給我們做好樣子。

  日月燈明佛,二萬尊佛同一個名號,相繼出世,這一尊佛入滅,下面一尊佛出世了,也叫日月燈明,而且都是講《法華經》。六十小劫就好像一剎那,一食頃,聽經的人沒有疲倦的、沒有懈怠的,也就是說以法味為食,法喜充滿,取這個意思。下面,「以禪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諸大菩薩需不需要飲食?不需要,他在禪定當中。禪定,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不是說一定是在禪堂裡面打坐叫禪定,你在家裡打坐叫修禪定,不是的。那個盤腿面壁是禪定的初級,初級班,還不能起作用的。禪定得到了,真正得到禪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怎麼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掉了,就叫禪定。禪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所以把它翻成禪定。禪是梵語,定是中國字,它有定的意思,定就是心專注在一上,制心一處,這叫定。它定裡面有觀,不是死定,它起作用,它能辦事,如果盤腿面壁就不能辦事,那是阿羅漢的禪定。

  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母親過世,遇到一尊阿羅漢,她供養他。阿羅漢問,凡是接受供養都要問問齋主,有沒有什麼事情要求的?光目女告訴他,母親過世了,生前造的殺業很重,不知道她在哪裡,請阿羅漢幫忙,替她看看。阿羅漢入定,從定中出定之後告訴她,她母親在地獄。所以,必須入定才能辦事,不入定不能辦事。菩薩的定比阿羅漢高,菩薩不必入定就能辦事,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為什麼?他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心都不會散亂。日常生活是在定中,工作也在定中,處事待人接物都在定中,「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菩薩的定。所以菩薩不需要入定,他常在定中。

  大乘的修學跟小乘不一樣,小乘要入定,大乘自然都在定中。他是在生活當中去入定,在順境、善緣不貪、不痴,這就是有定;凡夫沒有定,順境、善緣起貪愛,就沒有定。逆境、惡緣沒有瞋恚,他在定中。所以《華嚴經》鬻香長者,這是修禪定的,他在哪裡修?在市廛。古人講的市廛,就是現在所說的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他逛百貨公司,幹什麼?修禪定,那是他的禪堂。逛百貨公司看得清清楚楚是慧,新的產品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看了怎麼樣?沒有放在心上,這就叫定,如如不動。這叫禪定,這真有功夫,禁得起誘惑,那是真的禪定。盤腿面壁那個定不行,百貨公司逛一趟,定就沒有了,禁不起誘惑。大乘的禪定禁得起,什麼樣的誘惑如如不動,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面境界是虛妄,裡面身心是虛妄,一切法不可得,他在定中。這個境界高了,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念佛人是大乘,念佛人修不修禪定?修,這一句佛號就是禪定,也能夠把百貨公司當作道場。你在裡頭念佛,一聲一聲的佛號沒有間斷,你什麼都看見,什麼也不動心。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定在南無阿彌陀佛佛號當中,這是不可思議的禪定。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所說的,執持名號那是甚深的深妙禪,我們一般人不知道。念佛怕人干擾,定功不夠,定功要夠的話不怕,你干擾,我不接受,我不受你的干擾,我一句佛號念到底,你干擾不到。你嫌我念佛你討厭,我心裡頭默念我不出聲,能恆順眾生,功夫又不間斷,這法門妙。世尊說這個法門是深妙禪,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真的是深妙禪。

  「三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食訖已化去」。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還有極少數的人有習氣,這是什麼?像我們往生的,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肯定有一段時間,為什麼?每天吃飯吃成習慣,多生多劫都在吃飯,到西方極樂世界會想起來,好久了,怎麼沒吃飯?這個念頭一動,你看百味嘉餚,羅列在前,就在你面前。你眼看到了,你也聞到了,你感覺得很快樂了,要不要吃?不需要,自然飽足,這個自然飽足就是三昧。念頭上不需要,就沒有了,這些飯菜全沒有了,乾乾淨淨,不需要去洗碗洗碟,也不要去收拾,自然就沒有了。「若須復現」,若須就是你還想要,還想要它就現,不想要它就沒有了。「其事在經」,這個事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故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這西方極樂世界飲食不需要,沒有這麼麻煩。

  下面一段再介紹衣服,這穿的。我們在這個世間,衣食這兩樁事情讓你忙碌一生,為什麼?為衣食,辛苦一輩子。到極樂世界這兩樁事情不用再愁,阿彌陀佛供養,阿彌陀佛是化樂天子,我們自己到那裡去,都是他化自在天人,接受化樂天子的供養。所以要知道感阿彌陀佛的恩,全是阿彌陀佛供養,我們是帶業往生的。我們看經文: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這妙不可言,我們看註解。「右明」,右面的經文說明,「衣飾」,衣是衣服,飾就是前面『冠帶、瓔珞』這一類的,「受用自在」,不操一點心。在六道裡頭,沒有人不操心,只有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再為衣食住去操心。冠是帽子,帶是衣帶,古人的衣服都是用帶,沒有鈕扣,鈕扣是後來才有的。中國在唐朝時候都沒有鈕扣,衣服都是用帶。我們到日本,看日本人穿的衣服,是什麼時候的?是春秋戰國時候的。日本的衣服,賣衣服的店叫吳服店,我在日本還買了幾套,穿起來舒服。都認為那是日本人穿的衣服,錯了,中國人的,吳服。吳,春秋時候吳國,吳國在江蘇,越國是浙江。那個時候日本人到中國來留學,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把中國人的衣服、房屋統統帶到日本去了。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化,全是中國的,一直到現在。我們對它很佩服,非常讚歎,它沒有改變。大家知道日本人住的是榻榻米的房子,中國的,中國古時候就是那種建築。服裝,學回去之後到現在沒有改變,所以日本的和服,就是吳服,沒有鈕扣,完全是繫帶子的。我們的海青也沒有鈕扣,但是現在的海青有鈕扣,日本的海青沒有鈕扣,韓國的海青沒有鈕扣。我穿這個海青是韓國的,這個海青沒有鈕扣。所以要懂得,繫帶子,衣帶。

  「瓔珞者,印度貴人男女,編玉以懸於身為飾,名瓔珞」,瓔珞就是珠寶、寶石。中國古時候君子佩玉,身上戴的玉的裝飾,多半都在衣帶,掛在衣帶上。印度富貴人家都帶瓔珞,我們今天講首飾,這一類的。「如是衣飾」,這些衣跟飾物,「皆以眾寶合成,故云眾寶妙衣」。還有,印度人的衣,諸位看小乘的法師你就看到了。他們的衣沒有裁縫,就是一塊布,下面是一塊布圍起來,裙子,上面這塊布裹在身上。西藏出家人穿的服裝,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款式,跟中國不一樣,這些我們都要知道。

  佛出現的時代是在古印度,現在的尼泊爾,屬於熱帶,所以三衣就足夠了,他不需要多。而且衣,衣不太容易得到,飲食比較容易,每天出去托缽,這飲食。衣從哪裡來?多半叫糞掃衣。意思是說,一般人家衣服穿舊了,不要了,丟棄到外面,出家人把它撿起來。因為它衣是一塊布,不是完全壞,還有可以用的地方,壞的地方把它裁掉,用幾件拼成一件,這叫百衲衣。因為一件衣許多拼湊的,質料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當然就很難看,所以一定要染色。用什麼染?用五種原色,原色就是紅黃藍白黑,這五種顏色和在一起,染成現在的咖啡色的樣子。五種顏色染在一起,叫染色衣,染色衣梵語叫袈裟,袈裟就是很多混雜的,不是純的,就是雜色。所以飯也叫袈裟,飯是什麼?飯不是一家供養的。佛托缽的制度可以托七家,七家要是都沒有,不能再托,再托就是貪心,你回去,回去有人托缽托很多的可以分給你。只許七家,如果一家給得很多,那就不必到第二家;一家不夠,太少了,你就可以到第二家、第三家,不能超過七家。這個也是戒、也是禮,主要的我們對於衣食住行沒有貪念。

  貴重的衣服都有這些寶石,金銀珠寶裝飾,所以「光色微妙」。西方極樂世界的衣全是珍寶,西方世界的珍寶跟我們這邊珍寶不一樣,我們這邊珍寶是堅硬的,黃金沒辦法做衣,它分量太重了。極樂世界的金銀珠寶,這個七寶表無量珍寶,它都是軟的、都是很薄的,所以可以做衣。連玉跟寶石都是柔軟的,都可以做得很薄。所以珠寶放光,衣也放光,光色微妙。「如《觀經》云: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是故無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這些都是真的。世尊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觀經》上講的,阿彌陀佛的報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裡面都有化佛菩薩,他們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他起作用。

  「所云百千者,蓋極言其多也。又色中復放光明」,這引《觀經》上所說的,「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琉璃是我們現在講的翡翠,綠色的玉石,透明的。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不像我們這邊是泥土塵沙,不是的,是琉璃世界。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琉璃裡頭肯定有金色,放金色光明。玻璃色中,玻璃古時候沒有,玻璃是化學工業製造的,古代這個玻璃就是現在說的水晶。佛經裡面講的玻璃是水晶,現在的水晶,所以它是寶,玻璃的價格很便宜。水晶色中出紅色光,水晶有紅色的。像這些經文都告訴我們,「故知光色重重無盡,如是衣飾,具足莊嚴,自然在身,非因造作」。極樂世界想什麼衣,衣就在身上,不需要裁縫,也不需要設計,想什麼款式它就什麼款式,沒有一樣不如你的心願。想換一件,念頭才動,衣服在身上了,一點都不操心。

  最後「住自在」,你看,衣食住這三個問題,在極樂世界統統都是阿彌陀佛供養你,你一點都不要操心,如意供養。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

  住自在分四段,這第一段,先說居住房屋的形狀、色彩。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明住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之屋,俗云,宿舍住宅」。『稱其形色』。「《會疏》云:形,其身大小」,這個身是房子的大小,房子大小,「色,青黃等色」,各種不同的色彩。「蓋指房屋之形體與色彩相調和,或舍宅之結構、大小、顏色等等,皆與住居者之形色相稱。故形狀稱身如意,色彩悅目賞心」。你居住的環境你滿意,能稱每個人的意。所以極樂世界的房屋是多彩多姿的,每個人喜愛不一樣,完全隨你的喜樂。因為它是變化成就的,沒有人去畫圖,沒有人去施工,隨著念頭就出現。想什麼樣子它就現什麼樣子,喜歡住樓房就樓台亭閣,喜歡住平房就是平常宮殿,沒有不隨心如意。

  『寶網』,「由寶珠連綴而成之羅網」。羅網現在不常見,古時候常見,富貴人家居住的這些宮殿都有,寺廟也有。因為古代的建築現在人看起來叫藝術品,所以古蹟現在人懂得要好好的把它保存,不能把它摧毀。我所看到保存最完整的、保存最多的,日本人,日本人是個很保守的族群,從中國學過去的,兩千年來他就沒有改變。所以在日本你看到一千年以上的建築物很多,特別是寺院,都是六、七百年,一千六、七百年,這樣建築,漢朝時候建築的。為什麼還能保存到現在,保存得那麼好?我們感到奇怪,那東西沒有壞的嗎?有。壞了怎麼辦?換,這個柱子壞了,要找同樣的木材,要做成同樣的樣子換下來,他用這個方法保存。所以雖然常常換,但是樣子從來不改變,還老樣子,這是他們的高明處,我們不能夠不佩服。衣著款式兩千年來不改變,愈是到日本的農村你就愈看到它保守,在日本農村裡面就好像回到唐朝以前的時代,很值得留戀,彷彿是我們回到古代了。農村裡面日本人一般都非常純樸,很老實,而且都很節儉,中國很多的美德他們依舊保存。都市改變很大,農村似乎沒有改變。

  『彌覆』,「遍蓋也」,彌就是普遍,覆蓋在宮殿的上面。『懸』,挂也。『寶鈴』,「珍寶所成之風鈴,隨風能發微妙音聲」。極樂世界這些音聲都說法,所以在極樂世界聞法不中斷,無論在什麼地方。風吹樹葉,你看房子裡面掛的風鈴,七寶池裡頭八功德水流出來的聲音,還有眾鳥,沒有一樣不在那裡說法。這些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變化所作,換句話說,都是阿彌陀佛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做到究竟圓滿。『奇妙珍異』,「奇特、美妙、珍貴、希異」,就是稀奇。這些話「讚網鈴中諸寶之殊勝也」,寶網、寶鈴。『周遍』,「遍及無餘」。『校飾』,《會疏》說「相交莊飾」,互相的莊嚴、裝飾。這是介紹居住的環境,大小、色彩一切莊嚴都隨自己的心願,你所喜歡的、你所想要的應有盡有,一樣不缺。下面一段講「光麗」。

  【光色晃曜。盡極嚴麗。】

  『晃』是光,光暉,『曜』就是照曜。像上面所說的,「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飾」,所以經上講「光色晃曜」。『嚴麗』,嚴是莊嚴,麗是美麗,無比的莊嚴美麗,不是人工造的,都是隨自己意念自然現前的。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它也現前。自己沒這個念頭,習氣裡頭有,習氣沒斷,而且全是稱心如意。

  第三段講「大小」。

  【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

  這個大小自在,有人喜歡住大房子,有人喜歡住小房子,每個人愛好不一樣,各隨所好。『堂宇』,堂也叫做殿,殿堂,古時候叫殿,這個地方說古時候稱堂,漢以後稱殿。但是殿一般是富貴人家,大概在中國習慣上,地位高的,帝王居住的是宮殿,大臣大概都是用堂,不用殿的名稱。如果說古時候封爵位,有帝、王,所謂公侯伯子男,王公他們居住的可以用殿,公爵以下,侯爵都不稱殿,稱堂。宇是屋檐,房屋的邊緣,這叫宇。『房』是住宅。「又堂之中者為正室,左右為房」,廂房。『閣』是樓,樓閣。「廣狹者,寬窄也。方圓,方形與圓形」。又凡以直線連綴都屬於方,以弧形形成的都屬於圓,譬如扇形,這個形狀兼有方圓,無一不隨人的喜愛。

  下面再為我們介紹「居處」,你這個房子在哪裡,這要說明。

  【或在虛空。或在平地。】

  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我們世間房屋一定建在平地上,沒有辦法建在空中。但是極樂世界可以,你想你的房屋在空中,它就在空中,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其大小高下,或在虛空,或在平地,一一隨人心意,隨念顯現」。真的,現代的科學,最近這三十年來,科學發展到另一個極端,科學家發現了念力的祕密,說念力能量不可思議。依照量子學家他們的看法,這個事情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你的意念清淨,你的意念平等,你就能做到。在我們這個世界不算太高,欲界,欲界第三層天,他們就住在空中,沒有住在地面上。夜摩天、兜率天這以上都不住在地面上,空居天。忉利天、四王天地居天,他住在地面上,住在地面上意味著住在星球上,星球地面。也有很多這些眾生不是住在星球上,住在虛空裡面,在現在科學家有承認,這是高維次空間的眾生。我們現在三維,四維大概還在地面上,五維就離開地面了。五維更高的,七維空間、十一維空間,再往上去,在理論上講,空間是沒有限制的。佛與大菩薩他們所居住的空間,我們不能想像,叫不可思議。在極樂世界,這些事情全都看到了,都能隨自己的意思。

  「如《吳譯》曰」,五種原譯本裡頭吳譯的本子,「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虛空中者,有在地者。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即高。中有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即大。中有欲令舍宅在虛空者,舍宅即在虛空中。皆自然隨意,在所作為」。經文上這些話,念老為我們做個簡單的解釋,「故知彼土舍宅之形狀、顏色、大小,以及升空、在地,皆一一如人之意,應念而現」。特別是末後這句話,應念而現,居住的環境。不但是房屋在空中,你房屋附近有沒有庭院?如果沒有庭院的話,那一出門就掉下去了,在空中,我們都會這樣想法。它連庭院都在空中。這是自性裡頭變化的,法性土、法性身,所以讓你能稱心如意。

  在我們這個世界,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如果你能夠制心一處,也能隨你的意思變化,稱心如意,這是最近科學家才發現的。現在這些報告,就是這些書籍,是他們的研究報告,市面上很多。我不主張你們都去看,為什麼?耽誤時間太多,不如念佛,念佛你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享受這個環境。你現在看那些東西,時間耽誤了,你去不了,你做不到。為什麼?你的念頭不能集中,制心一處,理明瞭,做不到。我們現在努力是要幹的,我們要學制心一處,把心放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就是制心一處。真正放在名號上,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你就什麼事都能辦了。大概讓我們這個房子升到空中,還是辦不到,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決定沒有問題的。這些是極樂世界奇妙的境界,到極樂世界是我們受用的環境,不是別的。

  「《唐譯》曰:於眾生前,自然出現,人皆自謂各處其宮。」每個人都感覺自己住在自己宮殿裡面,住在自己房子裡頭。「如是無量眾生,則有無量宮殿,互入互容,彼此無礙,正顯事事無礙法界。」它是無障礙的法界,我的房子妨不妨礙你?不妨礙,重疊在一起也不妨礙。就像我們今天電視屏幕上,幾十個頻道、一百多個頻道,有沒有互相妨礙?沒有。它的確重疊在一起,不相妨礙。所以從屏幕上我們能夠覺察到,《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末後這一段,總結自在。

  【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會疏》曰:無五濁,故云清淨」。五濁是劫濁,我們現在都有,時代不好,整個地球染污,我們身心被染污,居住環境被染污,嚴重的染污。這五種《彌陀經》上講的「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這些都是,濁就是染污,不乾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染濁,所以清淨;沒有變易,所以說安穩。「塵塵不思議,故云微妙。永離身心惱,故云快樂」。「又按《往生論》,如是種種,悉為一清淨句之所顯現,故云清淨。如上種種不思議受用之物,悉皆應其心念,立即顯現,故曰應念現前。諸受用物,圓具萬德,無欠無餘,故曰無不具足」,得大自在。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