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八0集) 2012/6/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末後這一句看起,從「擐者」這看起:
「以身被挂鎧甲」,名為『擐』。『甲胄』,「乃古代戰士被衣於身,以防矢石傷自肉體」。這是古代戰爭衝鋒陷陣的時候,這些將士都是披掛鎧甲。鎧甲,有的用鐵片做的,有的用很堅硬的皮革做的,可以防止刀槍、防止矢石。矢是箭,石是石塊,古時候攻擊別人所用的這些手段。這個做比喻,「以喻大心行人」,行人是修行人,發大心的修行人,「為敵生死」,了生死出三界,修行人的頭一個目標在此地,「以誓願為鎧甲,護衛本身慧命」。一切菩薩成佛的誓願,總結就是四弘誓願,把所有菩薩因地上所發的大願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第一個是度眾生的願。實在講,四條,這一條是真正的願。能度眾生,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決定不能度人,這是古今中外那些修行人我們都看到的。
先度自己,第一個是德行。德行從哪裡修?從持戒,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從這下手。煩惱斷掉了,才能學法門;煩惱不斷,學法門非常困難,這一點我們要知道。為什麼?煩惱裡頭最嚴重的是傲慢的習氣、自私的習氣,這最重。佛法裡面講的根本煩惱,六條,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大類。嚴重的話,佛菩薩來教他,他都得不到利益。這就是一定先斷煩惱,把孝親尊師的心發出來,把真誠恭敬心、求法的大願發出來,你才能真正得受用。確確實實,每一個好老師都想教人,希望他的學術能夠有人繼承,世世代代傳下去,諸佛菩薩更是殷切的期望著,但是這些學生到哪裡去找?李老師早年告訴我,學生想找一個好老師難!到哪裡去找?那是想學東西。好老師也想找一個學生,把他的東西可以傳下去,更難!這一樁事情完全是講緣分,緣分當中還要求三寶加持,讓佛菩薩冥冥當中把這個緣促成。真不容易!世出世間最難得的是個有真誠心的人,有這種心,無論在世法、在佛法肯定都有成就,有很殊勝的成就。
這是講一個大乘真正發心修道、傳道的人,勇猛精進,以自己的『宏誓功德』,用這個莊嚴自己。不求名聞利養,不求榮華富貴,一生默默耕耘,沒有人知道。等到成就了,我們理解,諸佛菩薩來做因緣,被人發現。像印光大師,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在普陀山藏經樓住了三十年。七十歲之前,差不多老法師四十歲的時候,五十、六十、七十,四十多歲的時候做藏經樓的,用現在的話來說管理員。這份工作對他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他懂得珍惜這個機緣,深入經藏,歸心淨土,三十年當中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一個人默默用功,七十歲被人發現。有一批學者、大學教授到觀音菩薩這個道場,普陀山去旅遊,發現印光大師。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看人不一樣,看到印光法師舉止溫雅、和藹可親,這就不是一個普通人;與他交談、向他請教,都能把問題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有學問,於是就很樂意親近他。離開普陀山,人家寫文章,在報紙雜誌上介紹,普陀山有一個大德。經過這些人一宣揚,印光大師出名了,來跟他學習的、參訪的人多了。
法師鄉音很重,他是陜西人,常年住在南方。講經不方便,人家聽不懂,所以用文字來弘法,《文鈔》就是這麼來的。多少人寫信向他請教,他給他解答問題,這部《文鈔》就是佛學問答。這部書一流通出去,印祖聲名高了,國內外都尊之為大德。斷煩惱,學法門,藏經樓裡頭三十年,這人一發現,開始弘法。印祖七十歲開始,八十歲圓寂,他老人家弘法的期間十年。可是這十年的影響,這是佛門裡面諸位大德公開承認的,在這一個世紀一百年當中,沒有人能夠超過他。真幹,實學,沒有一絲毫虛名,虛假的沒有,正是經中世尊教給我們,「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印祖做到了。這是以這個為莊嚴。
下面說,「與此全同」,這是講比喻。古時候戰士上戰場,披掛鎧甲;一個修行人,以自己的誓願為鎧甲,保護自己的法身慧命。佛門的鎧甲,一個是願,一個是行。行特別重視持戒,為什麼?真正修行人都知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學佛的目標就是開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分這三等,目標確實在徹悟。徹悟一般人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你沒放下。我們看徹悟的人,徹悟的人是什麼樣子?他明白多少就放下多少,這個人有指望徹悟。我們從禪宗公案裡面看到,從教下經律裡面也看到,只要鍥而不捨,一心向道,世俗的東西愈遠愈好,自己還沒有成就,要遠離。
人,年輕的時候就成就不是一樁好事,容易引起驕慢,自以為是,名聞利養不知不覺的染上了;不是他有意的,好像自然就染上。這什麼原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自己確實做不了主。那怎麼辦?曇花一現,這一世過去了依舊搞輪迴。這一輪迴就很麻煩,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輪迴多少次才能得個人身?得人身的條件,前世要修五戒十善,中國古人講的你要修五倫五常,才能得人身。如果生在今天這個社會,來生得人身就太難太難。為什麼?三皈五戒、五倫五常全都沒有了,你從生下來就沒見到、就沒聽說,這怎麼個辦法!那這一生造罪業,還得受三途苦報。三途,進去容易出來難,李老師從前形容長劫輪迴,時間是論劫數算的。所以什麼時候你再得人身,遇到一個盛世,生在有佛法的地域,把從前阿賴耶的善根挖出來接著再幹,真的不知道多少世。想到這種情形,才真正知道這一生的可貴,不但得人身、聞佛法,而且聞大乘,而且是聞大乘裡面的淨宗法門,一生成就的法門,這個法門要錯過了,你說多可惜,你要錯過了,你要受多少苦難再能遇到。遇到是肯定的,時劫長短可不一定。於是我們才真正知道珍惜這一次的緣分,這一次的緣分太殊勝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三十年前沒有這個會集本。會集本確實是會完成了,流通量太少,不容易見到它。這個本子大量流通也是最近的十年,我們一直在學習,一直在流通,與同學們來分享,大家知道了。雖然大家知道,還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在反駁,甚至於看到這個書都把它燒掉,有,時有所聞。但是反對儘管反對,燒儘管燒,學習的人還是天天在增長,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安慰。我們自己愈來愈有信心,這一生決定往生,這就對了。
從極樂世界再來此界的人,這是叫乘願再來。有沒有?我相信很多,乘願再來的人,雖然在五濁惡世示現為凡夫,也有生死。示現的人,他有大慈悲心,他有大智慧,他善巧方便,能與眾生和光同塵而不染。那個不染,讓一般人還看不出來,高明!這就是智慧。他在做榜樣給大家看,身行言教,誘發大家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真相信有淨土,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些事情,我們同學當中就有不少給我們作證,誠心誠意修學,至誠恭敬,快的七、八年,慢的十幾、二十年,天眼通現前,天耳通現前。這種能力我們知道,初信位的菩薩有,小乘須陀洹有。他們還沒有到證果,有這種能力,能看到,而且還能看到一個人過去生中前世怎麼樣,再前世怎麼樣,能夠看到五、六世。這小通,不大,不能跟須陀洹比。而且他看,能看得清楚,但是並不十分清楚。這些同學告訴我。這個不是假話,是真的。從這些地方就增長自己的信心,也能幫助別人增長信心,說明經中所講的句句真實,沒有一個字是妄言。
這些再來人,一直到成佛,永離惡道。為什麼?他不會作惡,他連一個惡念都沒有。善惡的標準全依《十善業道經》,也就是說,身三、口四、意三他全做到,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都能實實在在去奉行。所以他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也有生死,但是「生生世世,常憶宿命,不昧本因」,他自己知道他過去,他不會墮三惡道。這裡頭自然得佛菩薩威神加持。「示現同彼,彼者穢土眾生」,這是說極樂世界有一部分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跟這個世間眾生相同。他是再來人,他到這個世間來不是業報來的,是願力來的。他要沒有這種悲願,不發這個悲願,在極樂世界必定證得一生補處。
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
『泥洹道』就是成佛。我們看念老的註子,「極樂大士能發如是宏深誓願者,蓋因彌陀本願加威,亦復是本身善隨佛學也。彌陀本意,唯願眾生往生彼土,得涅槃道,悉皆成佛」。這段註解文不長,意思很深。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自己還沒有成佛之前,我們相信三輩九品這一類的菩薩很多,尤其是往生的品位不高,同居土裡頭三輩九品,煩惱習氣都沒斷,只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緣,煩惱習氣種子在,沒有緣,所以在極樂世界不現行。在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得到彌陀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願我們要記住,作阿惟越致菩薩,就有能力回到娑婆穢土來度化眾生。他也是從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乘願再來,他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個註子裡頭講得很好,因彌陀本願加威,同時也是他自己本身善隨佛學。
佛以度眾生擺在第一,自己成不成就是擺在第二。佛對於這類人也很佩服,沒有自私自利,特別像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的學生,成佛的無量無邊,自己還沒成佛。我們看《地藏經》,序分裡面所寫的那種莊嚴,是一切經典裡頭都沒有。序品裡面我們來看集會的大眾,十方諸佛如來帶著他的大弟子,來參加這個法會。我們在其他經上是看到十方諸大菩薩,沒有看到諸佛的,只有《地藏經》上看到是諸佛如來。諸佛為什麼來?諸佛以前是他的學生,地藏是他的老師,老師這個地方有活動,學生成佛了,學生也要來,莊嚴道場,幫助教化眾生,教化裡頭的根本是孝親尊師。學生成佛了,老師辦活動,學生也來參與,學生是諸佛如來,這個影響力就太大了!老師是個小學教員,學生現在拿到博士學位,成名了,老師辦活動,學生也來參加,行弟子禮,這能感動多少人。這是以身教,身教那個感人勝於言教。言教是聽到,身教是親眼看見,你看做學生的人對老師多恭敬,老師還是個小學教員,學生有大成就。這是教育真正成功,學生確實繼承老師的本願,而且將老師的本願發揚光大,普度眾生。老師是彌陀的學生,彌陀的本願是唯願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學生跟彌陀一定是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是彌陀的真弟子、真學生。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成佛,度一個人往生就是度一個人成佛,這個功德無與倫比。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
這是阿彌陀佛的事業,這是淨宗圓滿誓願的成就。「新成之佛,復度眾生。所度眾生,又皆成佛」,成佛之後,「又復度生」,故云『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無窮無盡,沒法子計算。這樁事情我們要記住,時時刻刻,念念不忘,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怎麼介紹?要做出來給人看。怎麼個做法?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頭的五念門就是做法,禮拜、稱讚、發願。稱讚就是念佛名號,一切時一切處,時時刻刻不忘念佛名號,這就是稱讚。發願求生。有人問你,你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機會就來了,你就可以把極樂世界介紹給他。只有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得無量壽,第二個得無量壽佛親自教誨,決定成佛。成佛不為自己享受,成佛是為度眾生,這種思想多偉大。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正法,沒有自己。知道諸佛如來、一切眾生跟自己確確實實是一體,這是智慧,大智慧!所以自他不二,上面跟諸佛如來不二,下面跟一切眾生不二。自性裡頭真正的慈悲心流出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成就自己。輾轉教化之後,「所生無盡」。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
『聲聞』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是大乘。還有:
【諸眾生類。】
人天。
【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
沒法子計算。註解裡頭說,「以如是輾轉度脫故」,一代一代,世代相傳。我們人間有世世代代,在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無量壽,一生所看到。「十方世界之菩薩、二乘、六道四生種種眾生,得生極樂,證道成佛者,不可勝數」。我們發心,我們也在這其中,不必等到極樂世界。這裡一發心,已經就真正參與極樂世界了,為什麼?發的心是真心,不是妄心,至誠恭敬心決定生淨土。在這個世間是旅遊、是觀光,極樂世界是老家。中國古人沒有不常常念著落葉歸根,歸根就是回老家。極樂是我們真正的老家,我們必定回歸極樂世界,回歸極樂世界決定成佛,只有成佛才得大自在、大智慧、大神通,能幫助無量無邊眾生求生淨土,圓成佛道。用的是成佛之道裡頭的易行道,唯有易行道人人有分,人人能辦到。八萬四千法門不一定適合你,你修學會有很多困難,不容易成就,唯獨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我們遇到,信受奉行,再把這個法門的殊勝轉告大眾、勸導大眾,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福報不可思議。度一個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福報就不可思議,度無量眾生,那多大的福報!世間福報怎麼修也比不上,比不上度一個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想修大福報,想修世出世間頭等的福報,沒機會,找不到。今天明白了,搞清楚了,原來修頭等福報的機會就在眼前。怎麼個修法?我們真正把它做出來,把阿彌陀佛的教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是!
下面一段是用譬如來說明。「喻明」,下面有個小註,「能容設喻」。極樂世界多大?
【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註子註得好。或者有人懷疑,「十方聖凡,咸歸極樂」,都到極樂世界去了,「彼一剎土,寧能廣容」,極樂世界這個佛剎,怎麼能夠容納得下?地球上的人口現在已經到七十億了,超過七十億,所以有人滿之患。為什麼?地球上的資源沒有能力養這麼多人。古時候這個世間好,為什麼?人少。六十年前,抗戰期間,中國人口號稱四萬萬,四億人;六十年之後的今天,中國人差不多到十四億人,多了十億,本來只有四億,土地面積還是這麼大,要養這麼多人。科學家告訴我們,根據人口逐年上升這個統計來觀察,三十年之後,地球上人口可能要加一倍,一百多億人,這怎麼辦?所以現在各國政府呼籲節制生育。是不是辦法?不是辦法。於是科學家在那裡幻想,我們移民到別的星球上去,大量移民到別的星球。想法是不錯,現在科學能力還做不到,看看二、三十年之後能不能做太空旅遊。別的星球適不適合我們生存,這也是個大問題。
這是我們地球上的人肯定有這種想法,有這個疑惑。極樂世界人口的數量沒有人知道,太多太多了,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下面解答說:「是義不然」,這就是大家這種想法不見得是正確。為什麼?蓋極樂國土,『常如一法,不為增多』。常如一法,永遠是這個樣子的,不增不減,再多的人去,沒有看到擁擠,每個人生活空間都很大,都是逍遙自在。「佛云一法,義理甚深,眾生難明」。這個一法是什麼?一法是法性,是自性,自性叫一法。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邊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所以再多不多,再少也沒有看到少。最難懂的就是自性,自性什麼都沒有,它又能生萬法。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他對五祖的報告雖然只有五句話,已經把自性全形容出來了。五祖給他做印證,他所見到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自性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是本自具足的,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他真見到了。
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去,身是法性身,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法性就是自性,法性土沒有邊際,法性身也沒有邊際。沒有邊際,這身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沒有緣不現相,有緣就現相。緣不同,現相也不同,像《普門品》所說的三十二應身,三十二種、三十二類,哪裡有緣哪裡現。義理高深,眾生難明,所以佛用大海來做比喻,用大海比喻極樂世界,用『諸水』比喻十方往生的這些人。大陸裡面的江河,這些水統統流入大海,沒有看到大海漫出來,這個大家容易懂。「諸水」,所有江河的水統統流到大海,大海不增。這是比喻十方往生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之眾亦不增也」。這就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一如。「又彼土大士,重返穢土,救度群生,其數亦無量」,這是真的,「但極樂聖眾,亦無減少」,沒有看到極樂世界的人減少。極樂世界人確實沒減少,這些菩薩眾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是他的應化身去,他的本身,本身是法身。
佛說得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華嚴經》上講的。裡面特別要注意三世佛,三世裡頭有未來佛。未來佛是哪些人?我們都是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我們本來是住在哪裡?本來住在常寂光裡。現在,現在還是住在常寂光裡,只是迷了,自己不知道,自己一知道,成佛了。成佛怎麼樣?沒有來去。成佛是覺悟了,我本來在此地,哪有來去!十方世界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十方世界,十方世界像作夢一樣。我們夢中那個境界有多大?也是沒有邊際。醒過來沒有了,沒有醒過來的時候也看不見。它有沒有佔據空間?有沒有佔據時間?沒有。為什麼沒有?它不是真的。於是乎我們就曉得,只有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十法界裡面好像有增有減、有生有滅,作夢,醒過來就沒有了。睡,睡著了,迷了就作夢,夢就生了,醒過來之後夢就滅了,有生有滅。
生滅都是假的,生滅沒有佔空間,也沒有,不能說時間,時間空間都沒有,極樂世界就像這個樣子。其實我們這個世界也是這個樣子。我們這個世界人迷了,沒有覺悟;極樂世界人個個覺悟,沒有一個迷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我們住極樂世界得大自在,住這個世界迷,迷就有苦。迷是什麼?完全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這個世間樣樣都是真的。像作夢一樣,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就是十法界,覺了之後沒有了。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重返穢土,救度眾生,就好比什麼?回到夢境,去度那些夢中人。其數無量無邊,痕跡都不著。有沒有這個事?有這個事。在整個法界裡頭有沒有增減?沒有增減。不但沒有增減,還沒有來去。確實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可思議的境界。「常如一法」,說得真好,「寧有增減」,哪來的增減!「於一法中,無有增減之義」。
「茲再以世間數學之理為喻」,這一段念老講的,用我們這個世間的理論來做比喻。數學裡頭有無量大或者是無限大,有這個說法,「以符號為∞」,好像阿拉伯的8字,但是它是躺在那個地方的,它不是豎的,是橫的,代表什麼?代表無量大。我們中國古人講大而無外,就代表這個意思。「其數之大,超越限量」,所以叫無限。於是以無限大加一切有限之數,還是等於無限大。不管加多少,以這個無限大你去加,加一個億,加十個億、百億、千億、萬億、兆億,它還是等於無量大,因為這個符號就代表無量大。「或增某數」,說更大於無量大者,這個符號就不行,不能用了。怎麼還有比它更大的?它就不成為無量大。如果減,用無量大「減一切有限之數」,它還是等於無量大。因為無量大減一個就少,增一個就多,這就不叫無量大。故此無量大,「常如一法,寧可增減」,這是不可思議。今極樂世界,「實為無限大中之無限大,蓋已超逾一切世間之無量大」。
這用數學無量大來做比喻,沒有比這個數量更大,也沒有數量比這個更小,它是常數,它永遠不變。這就是自性,佛說「法爾如是」,自性之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增減。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沒有生死、沒有先後,無量劫前成佛,跟現在這個人修行成佛,沒有先佛跟後佛,平等的。就像流水一樣,長江的流水,五千年前長江的水流到大海,跟現在水流進大海沒有先、沒有後。所以成佛沒有古佛今佛,古佛今佛是世間人虛妄分別執著,實際上是沒有。陽光遍照,千萬年前太陽光照在地球上,現在陽光也照在地球上,沒有古今,它是常如一法。常如一法是真的,有增有減是假的,有先有後是假的,有遠有近是假的,起心動念是假的,分別執著是假的,這不思議。佛給我們講真的,法,自性,自性這個法本來就是這樣的,妙用!
我們明白了,我們做人要把這個道理融入我們生活當中,那生活就是菩薩生活、佛的生活,隨緣妙用。能隨一切眾生緣,裡面怎麼樣?裡面沒有增減,隨一切眾生的緣。諸佛菩薩常如一法,我們要學,隨一切眾生緣也是常如一法。行嗎?行。為什麼?本來常如一法,沒有增減。有增有減、有先有後完全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恍然大悟。諸佛菩薩完全是正確的,才發現我們錯了。再給你講真話,真話裡頭沒有誰是誰非,沒有誰錯誰對,沒有。我們都起這種妄念,在打妄想。沒有念頭,所以一如。這個一如就是常如一法,不為增多。這個妙用即是常,本經所說的常寂光。這部經裡頭的立論基礎,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常寂光)、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本經三種真實,所依據的理論,三種真實就是自性。
「又上經文正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華嚴經》上所說的,「殊勝微妙境界」,《華嚴經》上所說的。「極樂即是華藏」,所以「廣狹自在」,沒有廣也沒有狹,在它那個境界找廣狹找不到,「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互融互攝」,互融互攝是一體,「非言思所能及」,我們的言語說不出來,我們的思惟想像不到。為什麼?言語不是真的,思惟也不是真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自然現前,你能夠親證得。這是究竟涅槃的境界,是妙覺如來的境界,唯證方知。
我們再看末後這段經文,「結歸彌陀」,這裡做個總結。
【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這到最後結歸阿彌陀佛。我們看註解,『八方上下』,八方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八方,加上上方、下方,這叫十方,「八方加上與下即是十方。十方無數佛國之中,其長久廣大,明好快樂,皆與極樂世界不能相比。故云最為獨勝」。這是什麼原因?我們要知道,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佛佛道同,成佛是決定平等,為什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比別的佛國土殊勝?這個我們很難理解。我們學習時間這麼久,在體認這方面,知道阿彌陀這個名詞就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名詞是自性圓滿的名號。極樂世界是自性圓滿的流露,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證,皆不出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我們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就是成佛,所以這個題裡頭意思圓滿。一切諸佛如來,個個都是清淨平等覺,阿彌陀佛是大圓滿,究竟圓滿,圓滿的稱性。能夠讓一切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無間地獄眾生,能在一念之間回歸圓滿的性德,確實只有淨宗法門、彌陀淨土最為方便。這個法門,你要真正能信、發願、念佛,往生淨土,必成無上道,所以它確確實實在一切諸佛剎土當中『最為獨勝』。它獨勝的是眾生回歸證得的方法獨勝,沒有比這個方法更殊勝的,這真正不可思議,方法不可思議,成就也不可思議。
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就是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為什麼?彌陀本願是從參訪諸佛國土、一切如來,真實、至善、智慧行願的大圓滿,所以你得彌陀本願加持就是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這也是不可思議,最為獨勝。它真有根據,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不是阿彌陀佛自己在家裡坐著想出來的,不是的,他是到處參學,到處去看,到處去考察,好的統統攝取,不好的,等於我們現在講把它改進,才能變成盡善盡美。
「長久即常住」,永遠沒有改變,「如經云: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極樂世界一切萬物,包括自己的身體,沒有衰老,沒有這個現象,沒有變化的現象。我們這個世界有衰、有變,變化剎那不停,所以叫無常。它那裡真常,我們這裡無常。你看一秒鐘就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你沒有辦法叫它停住,相似相續,念念不住,所以是假的。所有一切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就是念頭的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是一秒鐘裡頭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在波動,這就是有衰有變。「廣大,如上文大海所喻之義」,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把眾流,大陸江河這些水往大海流注,比喻作十方去往生的人。
「明者,清淨光明。好者,相好莊嚴。快樂者,如《小本》云」,《彌陀經》上所說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所以能最為獨勝者,皆由彼佛於因地中求得大願,於無量劫積功累德,以致於成」,這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的因。皆由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那個大願是求得的,是他參學、考察一切諸佛剎土,求取諸佛剎土裡面的精華、裡面的美好。經上告訴我們,他用的時間是五劫,這麼長的時間。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不可以閉門造車。阿彌陀佛這個舉動,實際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三參。方老師早年告訴我,這是真實智慧,是你從參學當中得到的,不是憑空想像的。每一願都落實在參學時候得到的結論、得到的啟示,再加上無量劫積功累德功德的成就。所以我們要學佛那種參學的精神,到處去看,好的記住,我要有;缺點我要記住,要改進,你就比別人好。每一尊佛、每一個道場、每一樁事情都細心觀察,優點攝取,缺點不要,這樣建立了極樂世界,這樣成就了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後得智,無所不知。所以這文中,因地求得大願,無量劫積功累德,是這麼成就的。
「阿彌陀佛以此無上恩德」,他的成就,把他的成就,他不是自己享福,「普施十方,無有窮極」。佛的心量太大了,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用極樂世界供養十方一切有緣眾生。有緣是什麼?真相信,真發心求生極樂世界,這叫有緣。如果對極樂世界有懷疑,信心不足,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不想求往生,這就沒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緣不在佛,在眾生,你什麼時候回頭,佛就什麼時候來加持你。你不回頭佛也加持,但是這個加持的力量你接收不到。為什麼?接收的條件是真信、真願、真念佛,具足這個條件,彌陀的加持你就接收到;沒有這三個條件佛也加持,你接收不到,你沒有感觸。這是普施十方,無有窮極。
「彌陀恩德,廣大深遠,言語難明」,言語確實沒有法子說。不但言語沒法子說,我們怎麼去想也想不到,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無法想到,你說不出來。「縱身有百口」,這是比喻的話,你有一百張嘴,「口有百舌,窮劫說之,亦不能盡」,你說上一劫說不完,你說無量劫也說不完。窮劫是無量劫,無量劫說之都不能盡。「故云不可勝言」。這是什麼緣故?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圓滿的流露。諸佛如來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未必是圓滿,阿彌陀佛是自然流露、是圓滿流露。為什麼?慈悲心太切,真的沒想自己,沒有自己,念念都是眾生,眾生就是自己。諸佛智慧、神通、道力完全平等,但是在起作用的時候,也就是講有緣眾生,起作用的時候有差別,這個差別是因地當中修行的時候願心不一樣,差別從這來的。唯獨阿彌陀佛,在出家做比丘僧的時候,他的慈悲心就是圓滿的,是圓滿的流露、圓滿的起用,這跟諸佛不同。沒有緣的也加持,平等加持,沒有緣的人說自己沒有感覺;像陽光普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阿彌陀佛光明慈悲,像陽光一樣,只要我們能信、能願、能依教奉行,我們全都得到。這是給我們解釋經上『不可勝言』。
「蓋彼佛住真實之慧,故能施真實之利,普令一切眾生,咸入真實之際,故其恩德無有窮極」。這是真的,字字句句真實不虛,真實智慧、真實的利益、真實之際都是圓滿的流露。而且常如一法,決定找不出有增減,阿彌陀佛對這個地方照顧多一點,對那裡照顧少一點,找不到,決定是平等。受彌陀加持力量不一樣,那是接收的人你接收多少,不是阿彌陀佛給這個人多、給那個人少,不是的,佛是平等的。接收的人感觸不一樣,這是跟接收人的願、接收人的解,他理解多少、他發願大小,與這個有關係。我們跟佛發同樣的悲願、同樣的慈悲心,你就能完全得到佛力加持。
佛力在哪裡?就在這部經典之中,你得到加持。這個經典展開,字字句句無量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彭際清居士說這部經即是中本《華嚴》,一點不錯。《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龍宮所見到的大本《華嚴》,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精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治要,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是多大的福分,多大的福報,自己一定要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