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八集) 2012/3/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七十三頁最後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蓋大士以六度教導與攝受眾生,使之轉惡成善,發起大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蓋為無上真正之道」。我們看這段。前面我們學過,大乘菩薩的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這六條是總綱領,總的科目。布施,布施這裡面所含的意思,毛主席說的一句話跟這個相應,但是重點是要真做到,不是口頭說說就算了,要用真誠心,全心全力為一切人民服務,這叫布施。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盡心盡力為眾生服務,比人民範圍大,人民只是你一國的人民、一個世界的人民,眾生不是的,眾生範圍太大了。十法界都是眾生,上面包括佛菩薩,下面包括地獄眾生,蜎飛蠕動,像蚊蟲螞蟻都是眾生。都要用愛心,都要用誠意,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提升境界,這是服務裡頭重要的項目。第二個持戒。持戒,自己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榜樣給別人看,讓大家向你學習,持戒的目的在此地。對自己來講,是得定開智慧,就影響方面來說,是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榜樣,沒有私心,沒有自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真的,把王位捨棄掉了。這國王大家要爭,釋迦牟尼佛不要,這裡頭含義很深。
為一切眾生服務,最直接的、最方便的行業就是教學。老師親近學生,不離開學生,眾生是學生,佛陀是老師,每天跟學生在一起。不但是言教,最重要是身教,我把我所說的統統做到,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才是個完人,完美而沒有缺陷,是大家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做到了,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只有做到,才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當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影響到國際。在時間,你看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要影響一萬二千年。這一萬二千年,現在才過去三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我們要不做個好樣子,怎麼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什麼是好樣子?把釋迦牟尼佛的典型永遠流傳給後世。我們學到了,我們底下一代人從我這學到了,世世代代延續下去,這是真正叫傳承,佛法傳下去了。傳,不是口頭上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像不像釋迦如來,這個太重要了。釋迦佛他是怎麼做的,是怎麼生活的,他動的什麼念頭,說的什麼言語,幹的是什麼事情,統統要學。這個老人在世間沒有一點私心,沒有一樁事情是為自己。
諸位一定要知道,進佛門就把身見破掉了,就沒有自己了。《金剛經》上所說的四句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什麼程度?入門,剛剛入門。入門以後修學的目標,是《金剛經》後半部,一定要做到「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境界高了,這是菩薩境界,前面無四相是小乘境界,就是小學生的境界。沒有四見,那是佛門大學生的知見;小學生,四相破了,還有四見。這個四見,我們現在講,還有習氣,習氣沒斷。四見沒有了,那這習氣都沒有,心裡頭痕跡都沒有,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是一體。宇宙跟我一體,萬物跟我一體,眾生跟我一體。所以我六個項目都是為全體來做的,不是局部性的,這個多偉大!布施,心量遍法界虛空界。持戒,我要做好樣子。給誰看?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看。忍辱,這就是忍受,對於一切眾生三業所造都能忍受。忍受是什麼?若無其事,不會被眾生所作所為影響自己的三業,身口意三業不受影響,這叫忍。那我們就知道,最高的忍辱就通底下的禪定。
不放在心上叫做忍,放在心上就不是忍。看到這個人做壞事,我心裡常常想到,那你沒有忍。忍是什麼?根本不放在心上,心上沒事才叫忍。為什麼不放心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輪迴是虛妄的,不要放在心上;十法界是虛妄的,也不要放在心上;再往上去,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統統都不放在心上。這是什麼?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就是圓滿的忍辱波羅蜜。這個要學,你要不學會,你這一輩子很辛苦、很煩惱,你的日子不好過。苦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自性裡頭沒有苦,法界裡頭也沒有苦,眾生裡頭也沒有苦,只是你要分別、要執著、要起心、要動念,苦就從這來的。你看穿了之後,沒這個必要,每天用的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覺而不迷的心,這真心,不再用妄心。人有憂慮、有牽掛、有煩惱、有習氣,統統都是妄心,自性清淨心沒這個東西。
能忍,才有精進。精進兩個字很重要,精是什麼?純而不雜叫精,進是不退轉就叫進,有進無退,天天有進步。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天天進步?大乘經教,你天天讀大乘經教,你天天在進步。這一點,章嘉大師教我、勉勵我,而我從方東美先生那裡看到了,他老人家真的是精進不懈,忍辱功夫不到家。方老師火氣很大,看不慣別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看不慣的他就罵人,所以火候不夠。看不慣的也變成看慣了,火氣全無,忍辱波羅蜜到家,他就得定了。方老師沒有得禪定,但是他那個精進了不起,那是我們的榜樣,沒有一天不讀經,而且讀經的時間非常長。精什麼意思?就是讀一部經,不要讀太多。太多,你的心是散亂的;一部,你的心是集中的。心念要集中,不可以散亂,這點比什麼都重要,要集中。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祖師大德世世代代承傳,我們要把它接收過來,這是真精進。一門通了,一切都通了,一門沒有通,絕不搞第二門,我就是要把這一門專通。所以精進到極處是什麼?禪定現前,精進到極處就是禪定,禪定到極處智慧就生起來了。可以用這句話貫穿這六句,布施到極處自然持戒,不持自己就持了,他沒有過失了,持戒到極處的時候就是忍辱,忍辱到極處的時候就是精進,精進到極處就是禪定,禪定到極處就是智慧,智慧到極處就成佛,就這麼個道理,都是一門深入。所以大士以六度教導眾生、攝受眾生。教導跟攝受不能分開。攝受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比較接近的就是感動,讓人什麼?心服口服。攝受像磁鐵一樣,像磁鐵一樣它能夠吸住你,這六波羅蜜能夠吸引一切眾生,像磁鐵,眾生自然聽你的,接受你的教誨。
使之轉惡成善,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就要這東西。怎麼轉惡成善?六波羅蜜轉惡成善。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我們不能不記住,我們沒有扎根教育,這就是我們今天怎麼學都比不上古人,都差很大距離。古人有根,現在人沒根。現在二十、三十開始學的,都不是扎根的,都是屬於補習教育,那要靠自己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二十、三十學了也不錯,一生不會改變。如果過去生中沒有深厚的善根,今天很高的地位、很大的利益,你會動心,你守不住,古人講高名厚利。這一動心怎麼樣?一動心,你就走向三途了。表面上看,你佔了很大的便宜,做了大官,發了大財。你能享受幾年?你能活多少歲?享受不了幾年,果報在地獄。這是什麼人?糊塗人,他不是聰明人,聰明人怎麼幹這個事情?如果從小扎根,那就沒有問題,名利擺在面前不動心。他知道,我這一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比什麼都重要,我來生要生天,我來生到極樂世界作佛,我才不搞六道輪迴,這就不動心了。你請他做轉輪聖王,他也搖搖頭,也不幹這個事情,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人。
看到別人修善積德生天了,點點頭;看到人家作惡,墮入三途去了,也點點頭,不動心。那是什麼?那叫做果報,因緣果報。造善的,果報在天堂,消他的善業;造惡的,在餓鬼、畜生、地獄,幹什麼?消罪業的,消惡業。三善道消善業。善業、惡業都不是好東西,這個要知道。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迴,好東西,那是寶!什麼東西能幫助?念阿彌陀佛能幫助我們超越輪迴。那我們知道這是寶,這是了不起的,我們要真信,真正想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心念非常的懇切。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信有願,你就決定得生;「品位高下,在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不在乎多少,功夫的淺深。功夫是什麼?功夫全是放下。你能夠放下多少,徹底放下了,功夫深,往生的時候上輩上生;放下一點點,那功夫淺,下下品往生。我們把這個事理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就能夠選擇我這一生要走的是哪一條路。我一直走下去,我絕不走岔路,我一定要達到目的地,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在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成佛就像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那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
佛門裡面通常攝受眾生的有四攝法,四攝法裡頭頭一個就是布施,這個布施把六波羅蜜全部含在布施裡頭。你不要看只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頭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得懂。布施裡頭有財布施,精進、禪定、智慧是法布施,忍辱、持戒也是無畏布施。這個人持戒了,持戒的人,我們的金銀財寶擺在這裡,不必收藏,沒有關係,他不會拿我的,他持戒的,你對他放心,這叫無畏布施。不怕他搶,不怕他偷,他持戒。他忍辱,我們說話,動作對他不客氣,不要緊,他不會記仇,他修忍辱的,不會記仇。這裡面都是有無畏布施。禪定、智慧是法布施。所以一個布施裡頭把這些全部都包括在裡頭,四攝法裡頭講布施是這個講法的。愛語,這個愛是什麼?愛護他,不是甜言蜜語,句句對他都是有利益的,匡正他的錯誤,成就他的德行,成就他的功德、事業,這是愛護他,愛語。利行,我們所做的一切,對他都是有利益的,決定沒有傷害,這叫利行,利益的行為。最後同事,同事就是全心全力的幫助你。而自己怎麼?自己一塵不染,決定不沾名聞利養的邊,心地清淨平等覺,這是菩薩行。這種四攝法,那個力量比什麼都強大,連你的冤家對頭看到了都回頭,都能化解這些冤仇,他來聽從你,他來跟你學習。
「仁者無敵」,這句話本來是孟子的話,佛法的解釋跟孟子解釋不一樣,比孟子境界高。仁者,在佛教裡頭是對菩薩的稱呼,仁慈的人,他心裡頭沒有對立,有對立就不仁慈。仁慈的人沒有對立,一切對立全部化解了,你跟我對立,我不跟你對立,就對立不起來,你那個對立一靠我的邊就化掉了。所以能使人轉惡為善,再提升,轉迷為悟,提升到最高的,轉凡為聖,這是學佛,這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時候讀書人,不是做官,不是發財,讀書志在聖賢,希望自己能夠成聖成賢。聖賢,孔孟就是代表、就是模範。聖人,學孔子;賢人,學孟子。在佛法裡面,聖人是佛陀,賢人是菩薩。換句話說,學佛,我就想作佛、作菩薩,真正能做到。
發起大心,大心就是普度眾生的心。這個度就是幫助、就是協助,全心全力幫助眾生、協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用教學的手段。你看佛用教學,孔孟也是用教學,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搞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夠落實,才能夠幫助人回歸自性。這什麼個道理?因為一切眾生他有佛性,他本來是佛。中國古人講人性本善,童蒙教學,《三字經》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承認。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二邊都沒有,這叫真善。這個善用來稱什麼?用來稱自性的。自性沒有辦法說,也沒有辦法想,所以不得已用這一個字「善」。就是說太好了,意思講太好了,好到了極處,好到了圓滿,找不到絲毫缺陷,這善這個意思。每個人的本性都是本善,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不善,不善是什麼?習性,不是本性。本性從來沒有改變過,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今天生活在習性裡頭,不是生活在本性。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教我們從習性回歸到本性,這就是佛陀教育,也只有靠教育才能夠做得到。
發起大心,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道是道路,我們要行在正道上。正道就是自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自性相應、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道。這個道不是小道,就不是小乘道,是菩薩大道,是無上真正之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究竟圓滿的性德。小道指的是什麼?在印度是小乘,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通常用八正道做代表,這小道。在中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小道。小道修到究竟圓滿就是大道,這小道通大道。做得不圓滿,什麼叫不圓滿?有私心就不圓滿。在佛法裡面講有執著,不圓滿。有執著就變成人天道,比小乘還要小。不執著,還有分別,那就是小乘道。不但不執著、不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就是無上真正之道。為什麼?自性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說得好!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換句話說,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
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的情形是什麼?都屬於波動現象,它動,它不是靜止的。但是那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告訴我們,自性是什麼樣子?自性是不動的。那這個不動很重要,現在大家疏忽了,心浮氣躁,那是什麼?動相。真正學佛的人、學儒的人、學道的人,心都清淨,不動,這叫禪定。心只要不動,這個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真心生智慧,那個浮動的心生煩惱,生什麼?生妄想、生分別、生執著,它生這個東西,它不生智慧。所以心要常在定中。我們定在哪裡?我們定在阿彌陀佛,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入定。這入的是什麼定?叫念佛三昧。那我們就形象上來說大家好懂,入彌陀大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我入的是彌陀大定。做得到,每個人都做得到,不難。彌陀沒有了,這個就難,那就太難了,定不住了,又會胡思亂想。所以我們就定在這一尊阿彌陀佛上,這個很有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要真正做到,要趕快把它做到,為什麼?你真正做到了,災難就沒有了,真正做到了,疾病就沒有了,好事,真正不可思議!
「無上真正之道」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普賢之行。淨土宗一開端就告訴我們,修學淨土的人,無論是在極樂世界,還是在現前,「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都知道,怎麼樣?做不到,一條都做不到。只要第一條沒有做到,後頭全都做不到,為什麼?它像十層大樓一樣,下面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哪來第三層,這一定要知道。第一個什麼?禮敬諸佛。我們想想,我們對待一切眾生是不是平等恭敬?沒有平等恭敬,就沒有做到。我覺得這個人值得我尊敬,我就尊敬,那個人不值得我尊敬,我就不敬他,這就不行了,這一條你就沒有做到。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上面毘盧遮那佛,下面這個蒼蠅、蚊子,那個臭蟲,在他心目當中跟毘盧遮那佛平等的,平等的恭敬,這才叫禮敬諸佛。蚊蟲、螞蟻、臭蟲這些東西,牠本來是佛,牠自性是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是業力變現的,業報身,不是牠的法性身,牠的法性身跟毘盧遮那一樣,要懂得這個道理。法性身是牠的真身,業報身是牠的假身,不是真的,你怎麼可以認假不認真?從法性上說,人沒有善惡,一切眾生都沒有善惡,平等平等。普賢菩薩是從這個角度上去看,見性不著相,所以他能夠平等的禮敬,能夠真誠的禮敬,能夠沒有一絲毫分別妄想的那種禮敬。
人能修禮敬,跟一切眾生自自然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人生哪有不幸福、不美滿的,世間哪有不和諧的,找不到,它本來是和諧的。和諧變得不和諧,都是習性造成的,自私自利造成的。為什麼不和?為爭名奪利。我們把名利捨掉,不就和了嗎?我們能和天下,能和一切眾生,是什麼?跟釋迦牟尼佛學的,什麼都不要,不就和了嗎?你要什麼,統統給你;你要什麼,統統給你,不就和了。我有沒有吃虧?沒有吃虧。我愛大家,大家都愛我,我幫助大家,大家都幫助我,我過得很自在,快樂!我要樣樣據有、擁有、霸佔住,別人對我就討厭了。那我霸佔這個東西享得盡的,用得完,用完怎麼辦?沒有了。不如把所有東西統統分給大家,我沒有了,沒有了每天大家供養,你說多舒服、多自在。一個人有福,不如一家人都有福;一家人有福,不如一國的人統統有福;一國的人有福,不如全世界的人都有福。我們有這種理念,有這樣的思惟,有這樣的言語,有這樣的行為,這是大道,這不是小道。
「無上」,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無有更能勝過之者」,這叫無上。沒有能超過的,它到了極處,為什麼到極處?他捨到極處了。你看為什麼菩薩把布施擺在第一?你捨到極處的時候,你就是無上;你要想擁有的話,擁有到極處,那是最下。那下在哪裡?大家不知道,最下在阿鼻地獄。古代這帝王,迷惑顛倒,專講自私自利,那是什麼?亡國的皇帝。夏朝的桀,商朝的紂,周朝的幽厲,那都是亡國之君,自私自利,只知道自己享受,只知道什麼民間好的東西統統搜刮來自己享受,沒有幾年亡國了。身死,家敗,國亡,那就是你想霸佔,霸佔到極處就是這個結果。你要把它散掉,統統散給大家,大家享福,你是聖天子,沒有人不服從的。
古時候那個時候,夏商周的時候,中國沒有統一,稱你為天子,那是什麼?心服口服,你做得太好了,不能不佩服你,尊稱你為天子。那不是皇上,尊稱天子,每個國家主權都是獨立的。夏商周,中國那個時候八百諸侯,有八百多個國家。小國三、四十里,像現在小鄉鎮。大國一百里,不得了了,一百里我們現在就一個縣。所以從前鄉長、村長、縣長都是諸侯。周也是一個小國,周文王的國百里,商湯商王的國只有七十里。你看七十里,人家稱他為王,稱他為天子。這是什麼?德行好,愛人民,把他自己這個小國治理得給大家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七十里可以稱王,可以做八百多個國家的好榜樣。中國的統一,是秦始皇首次統一的。這個歷史的發展、經過,我們要知道。所以古人講得有道理,決定要以德治國、治天下,決定要用仁,仁慈,決定不能殺人,決定不能傷害人。
你能不能做皇帝是你的命,你命裡是個皇帝命,縱然沒有做到皇帝,你可以得到皇帝同樣的福報。你是皇帝命,你從事於經商,你在商業上稱王,你那個公司就是個政府組織。現在大的公司跨國,它底下的職員也有幾萬人、有幾十萬人,那不是一個王國嗎?你有那個命,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王,那是有王的命。你沒有王的命,你一生就是替別人服務,那是臣子。王是什麼?老闆,老闆就是王。老闆要能行大道,那還得了!那變成什麼?世界之王。宗教也不例外,你看梵蒂岡教皇。梵蒂岡不大,小城。去年十月我去訪問,仔細看了一下,以前沒有仔細看。我問陶然主教,陶然好像是他們的外交部長一樣,專門負責對外的,對不同宗教的。梵蒂岡多大面積?他告訴我,五十個英畝,不大。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五六三百,就是中國三百畝,那個國家就那麼大。居民不到一千人,可是在全世界他的信徒超過十億,他是這十億信徒的精神領袖,王!這個人有王的命,但是要行王道,那就不得了,那變成全世界的王,沒有人不尊敬你,沒有人不佩服你,沒有人不稱讚你,沒有人不向你學習的,你變成全世界的王。要有道,要有德,道德仁義禮五個字都具足,你是全世界的王,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是王。具備這五個字,佛法裡面所講的這些大道,你統統做到了。
「《淨土論註》曰」,這曇鸞法師的註解,「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窮跟盡的意思相同,就是達到究竟處。在理,理上究竟了,就是究竟圓滿,在性,性上究竟了,性跟理也是一樁事情,對於理跟性完全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再超過它的,更無過者,這叫無上。「《華嚴大疏鈔十三》」,清涼國師的,他說「無有能過者,故號為無上」。過是超過,沒有能夠超過,所以稱為無上。這無上道。
「真者,真實,無迷無妄」。我們看看現在的人,在中國、在外國,哪一個不迷?哪一個不妄?既迷又妄,妄是胡作妄為,真沒有了,全是假的。真是不迷、不妄。什麼人不迷不妄?在佛教裡面講法身菩薩,也就是明心見性之後不迷不妄。沒有明心見性還是迷,他的思想、言行還是妄。真是什麼?真是性德。它跟性德不相應,跟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東西也不相應。老祖宗講的東西,最簡單的,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這十二個字是什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誰做到了?這十二個字,字字都是真,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它相違背,就是迷,就是妄。不迷、不妄,這十二個字做得圓圓滿滿,而且心裡乾淨,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聖人東西就這麼簡單,不會複雜,複雜你記不住。非常簡單,時時刻刻你會拿它來對照。這個東西重要,我們得認真學習,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人生苦短,時間很短暫,幾十年一彈指。年輕的人還沒有什麼感覺,六十、七十就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跟著李老師學習,老師給我們講古文,講到歐陽修的「秋聲賦」,老師很感慨。那個時候老師七十多歲,跟我們講人生的四季,人從出生到二十歲,人生的春天;二十歲到四十歲,人生的夏天;四十歲到六十歲,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以上隨時可以走了,所以叫風燭殘年,蠟燭點在風當中,隨時會吹滅。只給你算到八十年,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六十到八十應該退休養老了,那是什麼?享福的時候。現在可憐,現在人生到冬天的話,比什麼都可憐。為什麼?所有依靠都沒有了,天倫之樂享受不到了。
我昨天還跟幾個朋友談到,現前的社會老人苦,年歲大了,進養老院。養老院裡面,物質生活照顧很周到,精神生活沒有。許多老人痴痴呆呆,面孔沒有表情,一天到晚不說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坐吃等死」,你說那是個什麼味道?老人院常見的,這個老人過世,走了,看看今天這個走了,明天那個走了,想到哪一天輪到自己?多可憐!這讓我們想到從前古時候的大家庭沒有這個現象。大家庭老人快樂!退休了,落葉歸根。歸根是什麼?回老家養老。中國過去社會養老是你家庭事情,所以它沒有社會問題。家是大家庭,一個家庭,普通家庭,上上下下人口總有三百多人,小朋友十分之一,就有三、四十個小朋友。三、四十個小朋友伴著老人,很快樂!老人跟小朋友玩在一起,叫老小,老人把自己年齡忘掉了,也跟小孩一樣,所以他快樂。小朋友在私塾裡面接受教育,下課的時候老人帶著這些小朋友,講故事給他們聽,那個故事都是自己一生的體驗,講給小朋友聽,增長小朋友的見識,多快樂!現在到哪裡去找去?沒有了。
我這麼大年歲的時候,給諸位說,我只看到一家,前廣東省長葉選平先生,我偶爾到他家作客,享受一點天倫之樂。現在跟他玩的小朋友,重孫子。選平先生快九十歲了,今年八十九了。重孫子,七、八歲的,五、六歲的,在身邊,那真有趣味!現在這種享受,人幾乎都沒有了。我到他們家裡作客,也享受幾個小時。這就是想到古時候的大家庭真有大家庭的好處。大家庭、小家庭,各有優點,各有缺點,但是兩下細細去比較,大家庭比小家庭好。為什麼?倫理道德,他真做到,他不能不做,他要不做到,他家就亂了,家就沒有秩序了。所以倫常道德體現在家庭當中。家齊而後國治,家只要做好了,國家就和諧,就安定繁榮。所以中國過去歷史上長治久安、太平盛世是誰造出來的?家庭造出來的。國家只是獎勵家庭,希望家庭,每個家庭都治理得很好。治理得特殊、好的,國家送他匾額獎勵他,讓大家向他們家學習。如果中國沒有這麼好的家庭,社會長治久安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在外國不能出現,在中國出現?中國大家庭,道理在此地。
「正者,於理無差曰正。又無邪無曲曰正」。正跟中的意思相同,中是不偏不邪,正也有這個意思。所以無差,無差就是沒有相差,跟理相應,事與理相應,相與性相應,這都叫正。又無邪無曲,曲是委曲,邪是邪惡,沒有邪惡,沒有委曲,這叫正。「又禪門解正法眼藏」,這是禪宗裡面說的,這裡頭的正字,「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徹見正法,故云正法眼」。正法眼藏這個正是佛心。佛心是什麼?真心,每個人都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哪個人沒有佛心?佛心是你的真心,佛心才是真正的自己,就是《三字經》上講的「性本善」,本善就是此地講的佛心、真心;《大學》裡面所說的「誠意正心」。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純淨純善,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妄心邪曲,邪是邪惡,曲是彎彎曲曲,不直、不正。所以自私自利,這不是個善心,這種心要受苦、要受難。
今天的社會為什麼動亂不安?今天的地球為什麼災變這麼多?現在我們搞清楚了,近代科學家為我們證明,證明什麼?境隨心轉。外面物質環境跟我們自己的念頭有密切關係。我們的念頭正,所謂自然災害就沒有了。連美國布萊登博士都告訴我們,應對二0一二的災難,就是今年,今年災難很多。怎麼應對?端正心念,端正!你心正,這個災難你就很順利通過。正的標準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正,正的標準。仁,仁慈,要學會愛人,愛人要像愛自己一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有義,義是如理如法,一般講合情合理合法,見到別人有苦難,我們要主動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是義,不求報酬,就是不求回報。我們能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我們,在佛法裡面講結緣,結緣很重要!如何能跟大眾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結緣就是方法。
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就教給我們廣結善緣,廣結法緣。先結善緣,再結法緣。結緣就要用四攝法,頭一個就是布施,經常不斷照顧你這些鄰居,跟我們住得接近的人。過去我們在新加坡做過,我們結緣用什麼方法?請吃飯,免費供應餐飲,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隨時來都有東西吃,半夜來都有,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每一天來吃飯的,平均大概有一千人,星期假日大概有三、四千人,廣結善緣。這錢從哪裡來的?不知道從哪來的。你只要肯幹,幫助的人,義工很多,出錢的人也很多。為什麼?知道你做好事。大概那個時候居士林做這樁事情,第一個月是居士林自己拿錢的,以後就沒有拿過錢了。送米的、送菜的,送油、送鹽的太多了,送的東西吃不了,一天一千人都吃不了。吃不了這東西又不能保留,保留就壞了,怎麼辦?我們用小卡車裝著,送給不同宗教的孤兒院、養老院,送給他們,自自然然就幫助這些,這個對於團結宗教奠定了基礎。我們照顧他們,沒有任何條件,我們多餘的。
我們在澳洲圖文巴這個小城做了十年,那不是天天做,我們一個星期一次,星期六晚宴,叫溫馨晚宴。免費招待,什麼人都招待,只要你來吃飯,我們都歡迎,十年沒有中斷,所以跟這個城市的居民結下了好的緣。這個城市大概,我那個時候去的時候八萬人,現在大概差不多將近十萬人,小城,都到我們家裡來做過客,所以這個小城跟我們相處得非常親切。圖文巴的居民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淨宗學院的,而且都讚歎淨宗學院都是好人。所以要布施,要捨!
現在我們這個布施有本錢,我們自己有個農場。所以我現在提倡,道場經濟來源要自給自足,不能依靠信徒,依靠信徒你沒有安全感。澳洲土地便宜,我把錢統統買土地,現在我們擁有土地合中國有一萬多畝。農耕,我們自己出家人不會農耕,我請農民來耕種,我給工資給他。一天八個小時,一天多少錢,每天給他,所以很多農夫願意到我們這來耕種。我們告訴他,不用化肥,不用農藥。耕種的面積很大,收成那全是我們自己的,因為農民已經發工資給他。我們吃不完,吃不完到市場去賣。市場聽說我們這東西,大家特別喜歡,知道我們什麼?我們有慈悲心、有善心,我們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他有安全感,很快就賣掉。去年頭一次收成小米,一萬三千公斤,賣掉,收回來這些錢,除了給那個農民之外,還有賺的,這給我們帶來了好大的信心。所以今年我們種稻米,種水稻,我們要種小麥、種玉米、種花生、種馬鈴薯,這可以當作主食用的。我們的大菜園,就在我住的地方。大菜園可以供給一千人,自給自足,我們的生活就安定了。古人所謂的是「身安則道隆」,我們身心安定,生活沒有問題、沒有顧慮,不靠信徒供養,自給自足,安心辦道。
中國過去寺院庵堂是這個方法,這就是僧伽經濟的來源。那個時候靠自己耕種,也有租給農民耕種,分,跟農民分收成。像稻米,農民自己百分之六十,農民自己就養家,百分之四十供養寺廟,以前那是這樣的分法。我們現在在外國,給工錢,當作你在我這做工,我每天給工錢給你,這個方法好。那收成全部是道場的,他們沒分的,他們拿工錢。這個方法我們帶頭,希望將來每個寺廟都能這樣做法。這大家都心安,心安了心就平,心平氣就和,就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互助合作。你有缺乏的,我有多的可以供養你,特別是農產品,我們肯定有很多很多。幫助農民,幫助當地的居民,幫助所有的宗教,這好事情。我們這個淨宗學院在圖文巴將來會成為最富有的一個道場。可是為富不仁就會遭災難。富有什麼?要照顧群眾,要照顧大家,大家都會照顧我們。我們不照顧大家,大家不會照顧我們。我們有利益的時候都分給大家,大家希望我們愈富愈好,為什麼?他沾光,都得利益!真的有糧食危機的時候,我們的產品會分送給我們這些鄰居,分送給各個不同的宗教,我們就會平平安安度過這個糧食危機。那我們耕種,大家都歡喜,都來幫助。我們的收成,大家同享,不是我們獨佔,大眾同享,人人有分。所以這是義。
人真的把仁、義兩個字做到,沒有人不服,自自然然就領導這個地區、這個小城。我們用領導的就是教學,教大家學仁、學義、學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我們教這個小城,這十萬居民。宗教帶頭,宗教聯合起來,宗教帶頭,肯定會做得好。這個做出來,給全世界做了一個榜樣、做一個示範。這個小城的人,人人都像一家人,都像兄弟姐妹一樣。不能做大,不能做多。做大了,很難,這樣的小城很容易做;做多了,我們就要分心,做不好。一個,做到盡善盡美,希望別人照我們這個樣子來學習、來拷貝,愈多愈好,我們把我們的經驗、理念、方法告訴他。一年可以辦一個活動,讓全澳洲有興趣來做和諧社會的,在我們這地方開會,我們把我們的理念、經驗、方法、效果向大家做報告,歡迎大家自己在自己家鄉去做。做成功了,做好了,會感動神明,這個地方少災少難,不會有災難。所以我很感激圖文巴這些不同的宗教,能這樣發心,能這樣合作,太難得了!我們有這個期望,不敢想像,現在他們自動自發,真難得。
「道」,這個字有兩個解釋,「一者,以能通為義」,道是道路,能夠通暢無阻。「《俱舍論廿五》」,第二十五卷說,「道義云何」,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涅槃城是個比喻。什麼是涅槃?涅槃的意思是清淨寂滅,就是自性。涅槃城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經》稱之為妙覺如來。現代科學家有個名詞,我感覺得很像,這個名詞叫零點能量點,零點能量點裡頭什麼都沒有。這是從數學名詞概念上來說的,零點是什麼都沒有,表示自性清淨心。自性確實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裡頭能變,它能生能現,它什麼都有。所以這個零不能代表說什麼都沒有,不可以這樣說法,它沒有辦法說,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惠能大師對於這樁事情說了五句話,五句話把它說圓滿了,五句話說一樁事情,就是講的自性。
他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這五句話綜合起來就是自性的樣子。第一個是清淨,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一點污染,清淨心。第二個意思,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真的不生不滅。第三個意思,它本自具足,它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是什麼都不缺。雖有它沒有現象,就是說,用現在科學家的話,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說它沒有、說它作零。現象上說它為零,但是在本性上它不是的,它樣樣具足,它有。雖有,有這個東西,它不是現象,所以科學、哲學都達不到。有什麼?佛在《華嚴經》上一句話可以補充惠能大師的「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它統統具足,它一樣都不缺,這個不可思議!雖然具足這麼多,但是這些東西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接觸不到,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到,所以叫它做空。空不是無,空是有。第四句是「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它不是動的,它是靜的,它不動,阿賴耶是動的。科學家講整個宇宙都是在動,是波動現象,不動就沒有了,但是自性它不動。後頭一句話說,「能生萬法」,這宇宙一切法都是從它生的。這五句就把自性的樣子說出來了,這就是涅槃,梵文叫涅槃,涅槃就是這個樣子,唯證才能知道。所以佛說「唯證方知」,你要不證得,你不會知道。用什麼證?放下,用禪定的功夫。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就親證這個境界。
禪定功夫在《華嚴》上分成五十二個階級,就是深淺次第五十二,愈往上面愈深,最粗的禪定,就是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這是最起碼的禪定。雖然是最低階的,我們六道裡頭的人都比不上。你只要修成這種禪定,證得了初信位的菩薩,或者是小乘須陀洹,第一個,你雖然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你生生世世永遠不墮三惡道,這一點就不得了!而且在六道有期限的,不是無期限的,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等於一個罪犯,那個罪犯判的是無期徒刑,這是有期徒刑。證得這個果位就有期了,你能夠出三界,沒有證得是無期的。那什麼高的位次才能夠看到自性?圓滿的看到,清清楚楚的看到,八地以上。這是五十二個階層最上面的五層,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的人他們清楚,完全清楚。那要是籠統的來講,圓教初住就證得了、就明瞭了,但是模糊,不很清楚,愈往上面去就愈清楚,到八地可以說是完全清楚。乘此能往涅槃城故,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能超越五十一位菩薩。
「又《華嚴大疏》第十八卷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這個路通到成佛的。這個道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六波羅蜜,這六樣能通至佛果。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是無上真正之道,它前面有基礎,基礎沒有,你上不了這個道。好像這個道是高速公路,上高速公路有一條引道,引你上去,你沒有那個引道,你上不去。那個引道是什麼?是三皈、五戒、十善,這是引道。三皈、五戒、十善它還有它的引道,那就是《弟子規》跟《感應篇》。一定從《弟子規》入門,《感應篇》、《十善業》,這樣三皈五戒才引你到六度,出家人還要通過《沙彌律儀》,穩穩當當走向六波羅蜜。
所以我們現在一般人搞不成功,把《弟子規》疏忽了,認為這個東西可以不要學。這個東西不學,你永遠上不了這條路,這條路成佛之道,怎麼可以疏忽這個東西!不要以為這小朋友學的,從前是大人學了做出來給小朋友看的,小朋友才學會,不是教小朋友念的。什麼時候教?小孩生下來的時候,嬰兒。生下來,小孩睜開眼睛他會看,他就會聽,他就在模仿,他看他的父母怎樣對他的父母,就是對他的祖父母。你把《弟子規》做到了,孝道做到,他學會了,他長大了就孝順他的父母。為什麼?他看到你孝順你的父母,你怎麼對待你的父母,我就怎麼對待你們。所以我們對待父母不好,小孩看到學會了,他將來也對你不好。為什麼?你對你的爸爸媽媽不就是這樣的嗎?我是從你身上學來的,你還有什麼話說!
中國古人講「教兒嬰孩」,三歲教他,不行,三歲已經學壞了,你教不好了,一定從剛出生。當然最理想的,懷孕的時候,母親,做母親的人心念端正,影響胎兒。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影響胎兒。所以中國懷孕的古禮就講得很清楚,懷孕這十個月,念頭要端正,不能有邪惡的念頭,不能看的東西決定不要看,不善的東西不看,非禮的東西不看,不能聽的這些音樂、不好的音樂不要聽,粗魯的話不能說。為什麼?它影響胎兒。這是一個負責的母親真正愛護自己的胎兒,她能做得到。保護胎兒,惡的事情不能讓他看見、不能讓他聽到,要保護他。跟她親近的人,身心、動作都要端莊,為什麼?他在學習。所以都得規規矩矩的,端端正正,這小孩自然就學會了。現在人都疏忽了。這樣教小孩,小孩生下來他就端莊,念頭就端正,很容易教。
古時候因為大家庭,不能不注意。大家庭不能出亂子,亂子會家破人亡,所以對於家裡的規矩非常嚴格,人人都要遵守。《弟子規》是家人必須要遵守的,每個人都要遵守。所以小孩從小他就看到了,他自然就學會了。上學念書的時候,老師把這個裡頭道理給他講清楚,讓他慢慢聽懂,為什麼要這樣做。小時候他都學會了,但是他不知道,他養成習慣了,再把道理講清楚,他明白了,一生都不會改變。這是聖賢教育,佛菩薩的教育是十善、是三皈、是五戒,從世法再銜接佛法,很容易修。《沙彌律儀》是佛門的弟子規,所以出家一定從這學起,無論是男是女,男是沙彌,女是沙彌尼,必須修學的課程。最後提升到六度,提升到普賢十願,那就通至佛果了。
第二,「涅槃之體,排除諸障,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就是清淨寂滅,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沒有障礙,所以他自在。自在在什麼地方?自在在感應,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有應。感應,像《普門品》上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三十二是三十二大類,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分為三十二大類,應以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不是他自己有意思,不是的。眾生希望見到佛,他就現佛;眾生希望見菩薩,他就現菩薩。眾生有念頭,他沒有念頭,他是隨著眾生的念頭而現的,不是自己,自己沒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不就變成凡夫了,他沒有起心動念。應說什麼法,他也沒起心動念,自然就說什麼法,契機契理。眾生是這麼得度的,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涅槃之體沒有障礙,應化在十法界,像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佛,就是這個道理。示現這個事相,住世八十年,全是演戲,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依照什麼人的念頭?依照我們地球上眾生起心動念,他是一個自然的反應。這個理很深,來做這些好事,幫助我們覺悟。今天時間到了,這一堂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