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八一集)  2012/6/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四十頁,從第二行看起:

  念老的集註分為四卷,從這個地方往後,它都是第四卷,它每一卷也有個簡單介紹。「本卷重點為:一、繼前第二十八品、第二十九品,明極樂菩薩願力,修持真實功德。行圓德滿,諸佛共讚。兼明國土安樂清淨,壽樂無極,勸諭往生」。這一卷的重點他說了四點,這第一點,接著前面兩品說明極樂菩薩的願力。願力,有願意成佛之後度眾生;有,眾生太苦了,等不到成佛,現在就想去度眾生。這兩種願望阿彌陀佛統統加持,都是好事情。修持真實功德,行圓滿,德也圓滿,行是修行、行持,德是功德,兩種都圓滿,所以諸佛讚歎。佛法,真正的佛法全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提升境界沒有別的,幫助一切眾生,只要不著眾生相,全是功德,跟在極樂世界修行沒有兩樣。同時顯示西方極樂世界安樂清淨,壽命無量,快樂也是無極,勸導大家求生淨土。

  第二,「對淨顯穢」,這是這一卷裡頭要說的,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痛斥濁世惡苦」。我們看到這個經文,想到現在社會狀況,好像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看到了今天社會。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讀到這個書,四十多年前,四十多年前看《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總感覺到佛好像說得太過分了一點,這個世界是不好,還沒有壞到這個程度。現在讀這個經,正好講到今天,這種濁世惡苦我們親眼看見,我們親身感受到了。所以,這三、四十年的變化太大了。我們也非常感激世尊,在兩千多年前他就看到了,在這裡教給我們,「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勸修世善」,這世間的善法。在中國,世善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道家的《感應篇》,佛法的《十善業道》,這都是世善。「重重誨勉,令持經戒」,一定要聽經,一定要持戒,「度脫其身」。「經中備敘眾生造三毒五惡之業」,三毒是貪瞋痴,五惡是殺盜淫妄。「招輾轉痛燒之報」,痛是現前的,我們講花報,燒是將來墮三途,果報,這個燒是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切指致苦之由」,這是講因,為什麼遭這種果報,這種果報之來源是什麼。「復示出苦之方」,再告訴我們如何離苦得樂。「欲令眾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饒益有情,造福人間。以此迴向,同生極樂」。所以這一卷裡面這些話,確確實實是對我們當前社會狀況來講的,絲毫都不過分。

  第三,「禮佛現光,此會四眾」,此是講我們現前,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候,佛現身讓大家都看到,這經典上有記載。我們今天依教奉行,心地真正清淨了,也能夠見到佛菩薩現身。其實佛菩薩常現身,我們自己有障礙,見不到。至誠恭敬,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是在這一生,當來見佛是往生極樂世界。現前見佛有,很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

  第四,「顯邊地疑城。示疑惑未斷,但仍念佛修善,願生極樂者得生之處」。這是邊地疑城。對淨宗半信半疑,但是他肯念,他存的是僥倖的心,如果有,我就到極樂世界,好事情,沒有就算了。這種心態念佛多半都墮落在疑城,他不是完全真信。所以在邊地疑城當中耽誤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不算很長,經上雖然說五百歲,五百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五百年,這麼長的時間。但是也不一定,什麼時候自己知道錯了,懷疑錯了,不應該懷疑,他就離開疑城,最長的時間不超過五百年。

  第五,「本經流通分,讚歎念佛,勸於此經生導師想」。佛不住世了,這部經住世,經就是佛,經就是老師,依教奉行都能成就。「當來經滅,獨留此經」,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中國古大德的記載,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老一代的這些大德們都依照這個紀年,像虛雲老和尚、倓虛、圓瑛法師,統統都是用中國的紀年。現在我們處在末法一萬年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往後就是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佛法滅了,經教都不存在了,這部經最後滅。所有經都沒有了,《無量壽經》還留在這個世間一百年,它是最後滅。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沒有了,這個世間還有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又多留一百年。在這個時候聽到佛號,肯念佛求往生,還是能得度,還都能往生。這一百年之後,連佛號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人苦了;也就是說,出離六道輪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緣,在這個世間沒有了。要等彌勒菩薩下生,這個世間才有佛法,彌勒菩薩講經教學,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彌勒佛將來出世,肯定宣揚淨土法門,肯定講這部經,《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肯定是會講的。所以佛出世,即使在佛的末法時期,都非常不容易得到,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把這個機會錯過,這比什麼都重要。

  這是「當來經滅,獨留此經」,只留一百年。「常念不絕,則得道捷」,常念是指我們現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常常念。像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時時刻刻不要忘記。「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這是經上的兩句話,佛勸大家的。「普勸種福修善,念佛發願,往生淨剎」。種福修善,以念阿彌陀佛為第一大福、為第一大善,天上人間的福善都不能跟念佛相比,這是一定要懂得的。因為種福修善的人很多,不知道哪個是最大的福報,他不知道。念佛的人是大福報,護持佛法的人是大福報,大福大善。

  下面是第三十品。

  【菩薩修持第三十】

  念老也有題解,品題會簡單的介紹。「經中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二品,皆明極樂國中菩薩之妙德」。二十八到三十二介紹極樂世界諸菩薩的妙德,微妙的功德。「於本品中,偏重菩薩自覺覺他之妙行」,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我們學佛、聽經,但是沒有辦法把所聽聞到的經教變成自己的生活,所以沒有辦法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也就是說,修行功夫不得力。要真聽懂了,把經教變成自己的生活,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就真正得佛法的利益。菩薩怎樣自覺覺他,題要裡頭重點告訴我們,「度諸眾生」,怎麼度?「演說正法,以無礙慧,解法如如」。無論在家、出家,出家固然要演說正法,在家也一樣,夏蓮居居士在家人,李炳南老居士在家人,黃念祖老居士也是在家人。這都是在家演說正法、解法如如的好榜樣,我們看得很清楚,應當要學習。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等等勝行」。三界是六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平等勤修,究竟一乘,這是指念佛往生,我們能做到。至於彼岸,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登彼岸。前面我們舉過很多例子,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最好的例子、最殊勝的例子。只有一句佛號,他什麼都不懂,沒有念過書,沒有知識,但是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幹,他具備的就是這麼個條件。老法師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不分晝夜。他就真幹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來替他辦後事。這是在歷史上沒見過的,站著往生的人很多,王龍舒老居士是站著往生的,但是往生之後站三天,只有他一個人。我們在台灣,早年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隔壁一個將軍鄉,一位老太太也是念佛三年站著往生,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住在美國舊金山,我住在鄉下一個小鎮。早年的護法,我在台中求學,甘老居士幫助我,幫助我十年。那個時候她住在台北,我每個月生活費用一百五十塊錢,她找了十五個佛友,一個人每個月拿十塊錢,她去收。十年如一日,每個月把一百五十塊錢寄給我,我非常感謝她。李老師知道這回事情,他很歡喜,甘老太太也是李老師的學生。老師告訴我,他說一百五十塊錢夠用了,超過一百五十塊錢,那就不像出家人了。僅僅夠日常生活,一個月的伙食九十塊錢,還有六十塊錢可以做零用錢。她有一個老朋友,以後移民到美國去了,也是個老太太,在美國念佛往生,沒人知道,坐著走的。老太太預知時至,她把她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統統自己做好,寫了遺囑,盤腿坐在床上走的。遺囑跟一些孝服都放在床邊,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走了以後,大家聽到了非常驚訝,這都是真正一心專念,流出樣子給我們看,這不是假的。時間也就是三年而已,說明往生極樂世界不難!年輕人應該要學李老師、黃念祖老居士,要學習經教,演說正法,自己求生淨土,也勸別人求生淨土,這就對了。

  「至於第三十一與第三十二兩品,則明彼土菩薩之功德與妙果。佛說是法,蓋欲十方眾生」,生羨慕的心,求生極樂世界,「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修習圓滿如是功德」。深深期望大家能夠發願參加極樂世界盛會,阿彌陀佛在那裡的盛會。到那邊之後才曉得,那個地方補處菩薩多!許多人在那裡後補佛。

  下面我們看經文,第一段自利行圓滿。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這句是「總讚」。念老註解說,本品說明極樂世界菩薩的大行,內容有三,第一個是「大士自利德行」,第二是「大士利他的德行」,第三「德行圓滿」。剛剛念的這段經文是「明大士自利德行」,這裡稱大士,就是極樂世界『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禪定」是六度裡面的第五度,第六是智慧,第五是禪定,「智慧是第六度。此二乃六度之主。故首標之」。說禪定、智慧,我們就要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為什麼不用布施、持戒?六度裡頭主要的,是禪定、智慧,用它來表菩薩六波羅蜜,知道學佛學的是什麼。我們是不是要參禪、修定?這是對於這兩個名詞,解釋的有誤會。什麼叫禪定?真正了解禪定的意義,就曉得我們在現前生活當中就是修禪定,禪定就能生智慧。所以,念老在此地講的是六度中的第五度,那就是一般的禪定,菩薩所修的。禪定這個名詞,華梵合譯,禪是禪那,梵語,用了一個字,定是中國字。因為禪那跟中國的定非常相似,把它合在一起,稱為禪定。可是禪那,除了定之外,它意思很深,所以這個必須要加以解釋。

  這下面,這裡解釋得不多,前面都有解釋過。禪是靜慮,也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心,不受外面境界影響,那就是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是不接觸,接觸怎麼樣?接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禪定。不被外面境界所干擾,你看,清淨心現前,這真得受用。再向上提升,不但清淨心現前,平等心也現前。平等心現前,那是深定,這禪定有功夫,智慧就開了。經題上,後頭覺,覺就是智慧現前,般若智慧現前了。般若智慧從哪來的?從清淨平等來的。禪定就是修清淨平等,用什麼方法修?用布施的方法、持戒的方法、忍辱的方法、精進的方法。全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上了,那你的生活就是菩薩行,你的生活就是菩薩道。你每天從早到晚,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以這種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你是六度菩薩。

  歡喜布施,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根本煩惱慳貪斷掉。布施就是度慳貪的,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貪心,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一個惡念,持戒波羅蜜圓滿了。對於順境、逆境,順境裡面保持著清淨平等,不起貪戀,逆境裡頭也保持清淨平等,不生瞋恚,忍辱波羅蜜圓滿。於世間善法,於出世間善法,勇猛精進,沒有退轉,精進波羅蜜圓滿。日常生活當中,護持清淨平等覺,不為外境動搖,這禪定波羅蜜圓滿。能夠真正理解,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看到,如佛所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但是也不住空,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圓滿。全在日常生活當中,離開生活,你到哪裡去修?活的。所以學以致用,學了不能用,那不叫白學了嗎?淨宗行門的五門功課,就能幫助我們個人成就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資糧,也能成就自身的功德,家庭的美滿、事業的成就,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可以做得到。

  我們接著看下文,「又定慧應等持」,定慧要平等。「如《會疏》云:夫有定而無慧,則同二乘沉空」。小乘人有定沒有慧,所以他得到定之後就想入般涅槃。小乘的般涅槃叫偏真涅槃,真是什麼?真是空。他知道萬法皆空,他就住著空相,自己不能再進修,自己的功夫停頓了,也不幫助別人。只有自利,沒有利他,自利還是不能向上提升,守住空寂的境界,這著了空,有定無慧。「有慧而無定,則同外道邪思」,這是說有慧沒有定。外道很聰明、有智慧,那個智慧是什麼?世智辯聰,這種人很多。你能說科學家沒智慧嗎?你能說今天這個世界士農工商沒智慧嗎?有,讀的書也不少。我們看他所做的事業,好像也很有可觀,但是不斷的發展向上提升,到一定的臨界點,問題出現了,今天就是的。你看,有能力把大自然的規律破壞,有能力把地球生態平衡給打破;古人做不到,沒有這個能力。今天人有這種聰明智慧,有能力,但是帶來的是地球的災難。人能夠享受科學帶給你一些方便,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值得。這是什麼?這是定慧不均等造成的現象。

  小乘造的現象不好,有定無慧,對自己,障礙了進步不能提升。佛告訴我們,阿羅漢入偏真涅槃,兩萬劫他才能迴小向大,換句話就是耽誤了兩萬劫,對他自己來說,他不能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修福,兩萬劫的時間修福,那修多大的福報,這個機會他失掉了。有慧沒有定的人,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社會這些人,他們造作的成績相當可觀,但是帶給社會的不安定,把倫理道德、因果全部破壞了,令人心壞了,這個罪過什麼人承當?所以佛主張定慧不能夠偏,一定要平等,所謂福慧雙修,有福有慧真正有福報的人。哪些人?我們看歷代帝王,不是福慧平等他做不了帝王,有智慧、有福報。

  『神通』,是講的「天眼、天耳等六通」,這前面說過。『威德』,「威者威神」,這個意思是「威勢勇猛,不可測度」,他有大威德。「德謂功德。如《魏譯》曰: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彼國一切菩薩,於上述之禪定、智慧、神通、威德,悉皆圓滿成就。故云無不圓滿」。為什麼?阿彌陀佛圓滿了,阿彌陀佛以他圓滿功德,加持所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我們去到那裡都是菩薩。而且幫助我們不是證得小菩薩,統統證得的是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憑我們自己本事證得的,不是,我們業障、習氣、煩惱一品都沒斷。那是阿彌陀佛的威德加持,讓我們得到的威德也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這一家有,這不可思議。也正因為這樁事情,我們才認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要不是這樁事情,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就沒什麼意思了。這就是說,你在他方世界修行,跟在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的好處,全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對我們來講,全是阿彌陀佛的恩德,他能把他的智慧、神通、道力都加持給我們,我們到極樂世界全得到了。

  以這些神通、道力我們就得很大的方便,在極樂世界,有能力分身無量無邊,同時到達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去供佛、聽法。我們今天想見一尊佛都見不到,到極樂世界一心一念,就能夠見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個都不漏。供佛修大福報,聞法得大智慧,福慧雙修。菩薩遇這樣殊勝的緣,也只有極樂世界,其他諸佛剎土沒聽說過。這就是為什麼佛勸我們到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原因都說出來了。

  下面的經文,「顯因」,有五句,第一個是「究明密藏」,這是第一個因。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藏』,什麼叫「密藏」?《二教論》上卷說:「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秘奧實說。」念老有解釋,這個意思是說,「法身如來所說深秘玄奧之真實語,謂之密藏」。法身如來跟誰說?他說法的對象,是實報土裡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如來在實報土裡頭現報身。生到實報土的這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還有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都是法身菩薩。他們在極樂世界現的都是報身,所以法身佛要現報身來為他們說法,所說的全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密藏,就是宇宙之間深密、玄奧這些理論與事實真相。在我們這個世界裡,科學跟哲學所探討的就是密藏。為什麼佛對他們說,不對別人說?別人聽不懂,不是他們的境界,所以佛不說。釋迦佛在什麼時候說?阿含沒說,方等透露一點消息,二十二年般若說了,雖說了還不是甚深的玄奧。甚深玄奧到什麼時候說?到法華。也就是說,前面聽佛講經說法四十二年,四十二年佛才跟大家講「諸佛密藏」,真正把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揭祕。為什麼?他們聽得懂,他們能接受了。能接受佛就不能不說,佛要不說那叫吝法;前面可以不說,前面他程度不夠,說了他懷疑,他不相信。

  「又《僧史略》曰:密藏者,陀羅尼法也。是法秘密,非二乘境界,諸佛菩薩,所能遊履也」。這段話念老底下的解釋,「蓋謂密藏即陀羅尼」,陀羅尼是印度話,「此法深密」。陀羅尼翻成中國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就是密藏。這個法深,密不是祕密,深密,此法深密,太深了,程度不夠的人,你給他講他聽不懂。「非是小乘教之佛菩薩所能實踐」,小乘裡頭有佛。什麼佛是小乘教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是小乘教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大乘是圓教,別教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在這個位子上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位子上可以接受諸佛密藏了,他們到這個等級,等於說是研究所。所以這是諸佛菩薩所能遊履。諸佛菩薩,大乘教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上所說的「諸佛」,就是指《華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經上講的諸佛,我們看到江味農居士的《講義》。

  「今經云極樂大士,於諸佛密藏,究竟明了」,這句話了不起。極樂大士,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無量功德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也能夠聽聞諸佛密藏。雖然不是他的境界,但是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他能聽得懂、能明瞭,這是到極樂世界成就快。不像他方世界,不能躐等,得一步一步慢慢向上提升。極樂世界不然,宿世善根深厚的,到極樂世界,很快就提升到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他可以跳班、可以躐等,不必要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向上提升。所以「諸大士於法身如來,深秘離言之密意,種種難思之語及陀羅尼,悉皆究竟契入,洞然明白」。佛就是不說話,見到佛行住坐臥,都能夠契入諸佛密藏,這也是他方世界沒有的。

  再看第二,第二個因,「調伏身心」。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

  「調伏者,《探玄記》」,這是賢首國師《六十華嚴》的註解,「調者調和,伏者制伏。謂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也」。意思就是「調制三業,令離惡行」,三業是身口意,用什麼來調伏?用定慧。我們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用本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慧。只要求清淨平等,果然契入清淨平等,智慧自然就開了,身口意三業就遠離十惡。身不但不造殺盜淫,口離四種過失,決定沒有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乃至於意裡面也沒有貪瞋痴了。這是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斷乾淨,連習氣都沒有了。這『調伏諸根』,得到的是『身心柔軟』。「諸根,眼耳等六根。調伏諸根即調制身心,令離塵垢邪惡」。塵垢是染污,遠離塵垢得清淨,遠離邪惡得平等,邪見沒有了,惡念沒有了。

  「柔軟,謂心柔和而隨順於道」,就是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四德第三種「柔和質直」。表現在外面柔和,裡面,質直就是真誠,內心真誠,外面言態柔和。而隨順於道,與性德完全相應。「反之則為剛強」,柔軟的反面就是剛強,「剛強則難教化」。佛法常講「剛強難化」,剛強,他不接受,不聽你的。佛遇到剛強,不給他說法,等他到柔軟再給他說。剛強怎樣?剛強隨順他。這裡頭有因果法,善惡皆有報應,剛強的時候,這是他的福報現前,大富大貴,他沒有智慧。如果有智慧,大富大貴也是柔和,那個完全不一樣。那種人肯定是佛的大護法,國王大臣、大富長者,都能夠聽從佛的教誨,柔和質直。如果是剛強,佛就不住在他的地方,他不能接受。

  「《法華經》曰: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這是什麼?緣成熟了,眾生他能相信。伏是能伏煩惱,對佛菩薩來講,能服佛菩薩,佛菩薩所說的他能接受,他能順從,能依教奉行。只要能接受,佛一定來教化,佛要不來就不慈悲。剛強難化佛不接近,為什麼?接近他不能接受,他毀謗,他就造罪業。你看,佛示現教他,不示現的時候,遠離他,統統是慈悲。能夠接受是去度他,不能接受,遠離他,避免他造重罪,毀謗三寶的罪很重,這是佛的慈悲。《法華經》上這兩句話,就是「身心柔軟之意」。我們要學佛,第一個要有智慧,對於經教能聽得懂,能解其義。第二個自己身心柔軟,能夠奉行;我們有剛強的態度,學了經教做不到。

  第三「正慧除習」。

  【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正慧』,真實的智慧,真就是真實。正,無邪,不偏不邪,這叫正。「離顛倒為正。又契真入實為正。故離虛妄分別,照了真心之智慧,名為正慧」。正慧從定中來的,從清淨心來的。所以經題上這五個字,這五個字是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常常記在心上。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菩薩行,就是定慧等學。斷惡修善,不能夠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餘習』是習氣,「煩惱斷後,殘餘之習氣,名為餘習。又名殘習」,或者就叫它做習氣。「二乘不能斷除餘習」,聲聞、緣覺,「唯佛獨能斷之」。「《大智度論》曰: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三毒是貪瞋痴,貪瞋痴真斷了,他要不斷不能證阿羅漢果,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因,就是《百法明門論》上所講的六個根本煩惱,只要這六個在,你就出不了三界。這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是什麼?惡見是見煩惱,貪瞋痴慢疑是思煩惱,合起來叫見思煩惱。惡見裡頭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合起來十條。這個十條統統斷盡,六道的因就斷掉了。六道的因斷了,果就沒有了,所以六道就不見了,好像作夢一樣夢醒了。六道是一場夢,醒過來之後找不到了,你說這個東西多重要。

  誰有本事能斷?不能斷就不能證果。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斷煩惱、消業障才能夠證得,沒有例外的。例外的只有一種,淨土法門,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只有這一門可以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你要問為什麼?經教裡頭已經告訴我們,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消業障、斷煩惱。就是不必刻意去斷煩惱、消業障,就在一聲佛號裡頭自然消掉、斷掉,妙不可言!修淨土的同學,這樁事情你一定要知道,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就白修了。念這一聲佛號,就得阿彌陀佛的加持,阿彌陀佛的智慧福德無量無邊,都在這句佛號當中。我們感覺得自己業障太重,煩惱、習氣除不掉,念佛就能除掉,而且非常有效。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你的信願堅不堅定。有堅定的信願,我真想去,我真相信,這個往生的條件具足了。生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你是在哪個地位上,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什麼功夫?念佛斷煩惱,念佛消業障,看你煩惱、業障消多少,你的品位就不一樣了,是這麼個道理。

  你要真正懂得,你看到鄉下這些阿公阿婆,手上拿一串念珠,一天到晚笑咪咪的,佛號不間斷。你看到這種人要恭敬、要問候,親切的問候,為什麼?他們往生,品位可高了!最高的品位可以上輩,上品上生,那個地位是十地菩薩,一般人比不上。通宗通教、顯密圓融,煩惱習氣沒斷,業障沒消,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不高。所以才曉得那些阿公阿婆真了不起。他不認識字,他什麼都不懂,他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像鍋漏匠一樣,什麼都不懂,你看念三年佛,示現的樣子給我們看,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死了之後還站三天。真難得,真正不可思議,這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幾個人看懂了?看懂了他就真幹。我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像他這個樣子,這看懂的人,真幹!還做不到的,沒看懂,看到了,什麼意思不曉得。

  《大智度論》上給我們說明,阿羅漢、辟支佛有習氣,三毒煩惱斷了,氣分不盡,習氣在。「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這是比喻習氣。香在香爐裡頭燒,香燒盡了,沒有了,聞聞還有香氣,那個氣味還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燒柴火,火燒煙出,柴火燒了,變成炭灰。為什麼沒有把它完全燒完?火力不足,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不但是三毒,佛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掉了,不但都斷乾淨,習氣也斷乾淨了。「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它是把煙、炭代表習氣,火燒盡了,留下來是炭,留下來是味道,香氣。

  下面舉例子,舍利弗尊者「瞋恚餘習」。證阿羅漢了,貪瞋痴慢疑真斷了,但是什麼?習氣在,說明習氣難斷。習氣在,他有沒有瞋恚?沒有,確實沒有。為什麼?他養成一種習慣,富貴人家有傲慢的習慣,從小在那個環境養成了,那個傲慢不是有意的。學佛之後,傲慢真斷了,對人心地真的是真誠恭敬,可是說話態度、語氣、表態還帶著有傲慢習氣。佛菩薩都不例外。難陀尊者淫欲的餘習,畢陵伽婆蹉,傲慢的習氣,這是佛的大弟子,都是證得阿羅漢。在大乘經裡面稱他們為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可了不起,大阿羅漢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當然沒有了,要是有習氣,那只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連習氣統統斷盡了。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像舞台表演,不是真的。「譬如人被鎖初脫時,行猶不便」,譬如一個人犯罪了,戴的是腳鐐、手銬。現在雖然被他放了,刑期滿了,放了,放了時候總有好多天他的動作都不方便,這也是習氣。現在極樂世界的大士,這些大菩薩們「無復餘習」,沒有習氣了,「表能行至佛之行處」,他們自行化他,這是佛所行處,都能夠跟佛很相似。「故《魏譯》」,魏譯本的經文上說,「謂彼土諸大士,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這是說在極樂世界成就的果德,因行果德都非常殊勝。

  下面第四個,「依佛所行」,一步一步向上提升。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

  「七覺即七覺支,又名七覺分,或七菩提分」。「覺者,有覺了與覺察」兩個意思。「覺法」,實在講我們這個地方,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淺來說,淺而言之,八正道裡面的七覺支、七菩提分。這有七種,「故曰支,或曰分」,分、支是一個意思,有七種。下面是七種名稱,很難得,念老都把它擷到此地來。名稱是「念、慧」,慧又名擇法。有時候我們看到念覺支、擇法覺支,也有地方看到慧覺支,慧覺支跟擇法覺支是一個,一樁事情。你有智慧你才能擇法,沒有智慧不能擇法。擇法是選擇法門,法門無量,我從哪個門進去?這要智慧去選擇,選擇你有能力進去的。「精進、輕安、喜、定、行捨」,這七個名詞。

  「此七覺支之義」,什麼意思?「為,一、擇法覺支,以簡擇智慧法之真偽」,這是第一個。在一切法裡頭,你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佛法裡面,大乘是真的,小乘不是真的,是佛的方便說。《法華經》上講得清楚,佛說「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前面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我們知道,二乘、三乘都是佛的方便說,真正的,那就一乘法,一佛乘是作佛,這叫一乘法。一乘經,過去祖師大德只承認三部經,第一個《華嚴》,第二個《法華》,第三個《梵網》。《梵網經》沒有到中國來,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梵網》也是一部大經,到中國來的只有這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大乘菩薩受菩薩戒就用這部經。

  淨宗,一乘當中的一乘,怎麼知道?《法華》跟《華嚴》最後是引導人念佛求生淨土,淨土變成大乘的核心,這是真的。《華嚴經》上非常顯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自然是一乘經,我們的選擇。為什麼不選擇《華嚴》?《華嚴》太大了,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福報是什麼?要長壽,你才能受持大經。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也沒有那麼高的智慧,那是法身菩薩受持的。可是,這個大經歸到《無量壽》,我們回頭受持《無量壽》容易,我也有分。受持《無量壽》的條件很簡單,真信、切願、一向專念,就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比華嚴會上還要殊勝,這個不可思議。這個經是真經,真中之真,選擇這個法門決定沒錯。

  第二,「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精進是什麼?選定之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精進。一門深入是擇法,選擇之後,我就認一門,有精進你決定有成就。

  第三個,「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真正選擇,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確確實實得到歡喜心,你沒有一天不快樂。我們冷靜細心觀察,剛才我跟大家講的這些阿公阿婆,他們什麼都不懂,一串念珠,一句佛號,一天到晚念念相繼,他不中斷。見任何人滿面笑容,你跟他說話,他回答你的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話都沒有。這是什麼?心得善法,生歡喜心,這些人做到了!

  下面第四,「輕安覺支」。輕安是沒有壓力,身沒壓力,精神沒有壓力,他快樂無比。「斷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輕利安適」。我們真看見了,我們對這些修行人非常羨慕,歡喜讚歎,看到這些人就真正看到極樂世界的人。宗門大德、教下善知識,雖然有名氣、有聲望,得到大眾的恭敬、尊重,能不能往生沒把握,這真的,不是假的。可是這些阿公阿婆,他們往生是真有把握,說老實話,他什麼時候想去他真走得了。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天,是表演給別人看的,他是在做度眾生的事情,不是做別的。所以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