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四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4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0五頁:

  鈔【備諸功德者,自性無染,即澄淨德;自性無煩,即清涼德;自性無惡,即甘美德;自性無我,即輕軟德:自性無竭,即潤澤德;自性無暴,即安和德;自性無乏,即除飢渴德;自性出生一切萬善,即長養德。】

  這段文解釋《疏》裡面講的『備諸功德』。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敘說,他自己開悟的時候,所見到的見地,「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一段文的意思。八功德都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備』就是本來具足。實在講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此地略舉這八種而已。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都是開顯我們自性功德,所以這個世界才是究竟圓滿莊嚴的世界。

  這八種,先說『自性無染』。蓮池大師在這部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詳細,修行絕對不是我們念這句佛號、或者念這卷《彌陀經》就能成功。依照這個方法修的人很多,為什麼那些人不往生?常言說,一萬個念佛人當中,只有幾個人往生,為什麼不各個人都往生?原因就是他不明教理。換句話說,有口無心。念這八功德,八功德念得沒錯,可是自己內心裡面的功德沒有念出來,與這八種功德就不相應。所以念的時候要相應,古德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你這個一念不相應,那不是佛!也不能往生!所以這個念要相應。念八功德水這一句就要與自性這八德相應,這才管用!所以經是一面鏡子,讀經就是照鏡子,拿這個經來對照我們自己的心行,是這個意思。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與經上所講的一樣,這叫相應;我們的想法、做法跟經上講的不相同,那就是不相應;不相應,念得再多也枉然,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

  由此可知,相應重要!相應就是轉變自己的境界。要轉變自己的境界,當然先要知道自己錯了。不肯認錯的人,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佛都幫不上他的忙。哪個人成就最快?哪個人成就最殊勝?勇於認過的人。所以講信心,最基本的是講兩樁事情:第一,要深深相信自己罪業深重。無始以來至於今生,天天在造罪業,罪業深重!你承認這點,才會改過。第二,要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智慧、功德不可思議,決定可以救拔我們。相信佛的力量能幫助我們,這樣的人才能往生,這樣的人他的自性才能顯露出來。

  這八句很重要,不能輕易的看過去,統統講的是自性。自性本來沒有染污,現在有沒有染污?現在還是沒有染污。如果自性有染污,那就不叫真性了。佛經裡面常常講染污,這個染污是「不染而染」,什麼東西染?迷!迷就染了。覺就開悟,覺是破迷!破迷,你就見到性;你迷的時候見不到性,所以性裡面的智慧德能你完全不知道。迷的時候,把這性德轉變成煩惱。什麼是業障?煩惱就是業障,煩惱就是障礙。你今天只要有煩惱,那你決定是迷;覺悟了,就把煩惱轉成性德。菩提就是性德,性德實在講沒有變,就是迷悟。迷悟,它起的作用不相同: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具足無量無邊的德用;迷的時候,菩提就變成煩惱,要造許許多多的罪業去受報,製造六道輪迴。迷悟的關係就這麼大!

  諸位還要曉得,迷悟在自己不在人,不在外面是在裡面。佛法特別說之為內學,不在外面。外面的境界沒有迷悟,這個境界有人事的境界、有物質的境界,正好像我們作夢一樣,我們作夢,夢裡面迷悟也是在自己,夢中所有一切人與物,他們沒有迷悟,迷悟是自己一個人,這個諸位容易體會得到。你細細的去會心,再來冷靜觀察我們眼前境界,眼前這個境界迷悟還是在自己一個人,與外境不相干!正因為外境不相干,所以這個世間叫凡聖同居土,凡夫住在這裡看的是穢土,聖人住在這地方看這地方是淨土,兩個人看法不一樣,怎麼不一樣?一個人自性清淨,一個人自性不清淨,所以看法就不相同。由此可知,修行是修自心,不是修別人!

  我們凡夫為什麼修行這麼困難?說老實話,就是所謂心隨境轉;這個境界本來不轉你的,你自己甘心情願去被它轉,你說這有什麼法子?境不迷人,人自迷,這沒法子,你自己著迷,它沒有來迷你,這是我們要省悟的地方。有人開悟了,從哪裡悟?就從這裡悟。悟的人不被境界轉,《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跟佛一樣!佛有什麼本事?佛就是不被外境所轉。不被外境所轉,你在這個境界裡面就得自在;你被外境轉,你就不自在,不自在叫什麼?叫煩惱束縛,就不自在了。像這些地方是我們真正修行用功下手之處。

  自性無染,無染就是『澄淨』,所以自性有澄淨之德。要知道澄淨是真實的,是永恆而不變的。染污是假的,為什麼?迷的時候才有,覺的時候就沒有,可見得它不是真的。所以煩惱是假的,菩提是真實的。學佛的人要把假的捨掉,要用真實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一切都用真實的,在社會上會吃虧上當!你們想想看,他說這個話對不對?他說這個話他就迷,為什麼?他還有個上當,還有個吃虧,還有個害怕,你說糟糕不糟糕!為什麼怕吃虧上當?他把眼前一切境界當真的,這就是迷!他不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不要說是你做了,你沒有做,你這一念心發出來,你那個功德就圓滿了。你這個發心還有所顧忌,你的功德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功德是清淨心,雖然做好事,心不清淨,這個不叫功德,叫福德,你修的是福德而不是功德。諸位要知道,功德是修清淨心,這是功德。菩薩修諸功德,順逆境界他都能圓滿成就;順境他修的功德,逆境他還是修的功德,為什麼?他心清淨,順逆都不染污,順逆都不迷!不迷不染,自性現前,那不叫功德叫什麼?所以迷的人做再大的善事,還是福德,功德沒有。

  佛經處處都講功德迴向,迴向有沒有用處?如果迴向沒有作用,佛菩薩在經論裡面就不會特別強調迴向。《華嚴經》十大願王末後一條是「普皆迴向」,可見得迴向很重要!要怎麼迴向?把迴向文念一遍,這不叫迴向,這也迴不了、也向不了。給諸位說,迴向就是不著相,不著相心才清淨!迴向的意義是「作而無作」,我所作的這個無心,就當作沒作一樣。如果我做樁好事,常常念到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沒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他不覺悟!迴向是幫助你覺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統統不要,統統把它忘掉。迴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淨無為;迴向菩提,菩提是覺,迴向菩提是不迷;迴向眾生就是不染!這個福報善行是一切眾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給忘掉,這叫做迴向。絕對不是說我們今天念經,人死了我們才給他迴向,活人就不要迴向,那你現在活著,你每天念經都不要迴向?

  念佛這個法門,經上還有說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這是過去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為什麼叫不迴向法門?黃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面,這一段寫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去看。不迴向是大迴向,不迴向是無比的迴向。因為念佛人只有一個目標,我念這句佛號幹什麼?就是求生西方淨土!換句話說,他雖然不迴向,他念念都是迴向。我就為這個而念的,念念求生淨土。

  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念佛目的是求生淨土,念佛為什麼能生淨土?這裡頭是二力法門,一個是佛有這個願力,勸我們,我們念佛,他老人家來接引我們。如果你單單只有這麼一個見解,那我就問你,應當所有念佛人統統往生,這個人一生念了一聲佛號他都應該往生,因為經上有「一念十念必定往生」。他的一生念了十聲佛號,念了一聲佛號,他應該往生的,為什麼不去?這經文裡頭一定還有甚深的意思在裡面。我們望文生義,不是佛說錯了,是我們自己聽佛這句話誤會了,佛沒講錯!錯在我們自己。

  這一句佛號要用一心念,一心稱念,一心是什麼心?清淨心。一心就是沒有二念,沒有雜念,沒有雜念的這個心是什麼?就是自性。所以不是用亂心念,不是用妄想心念,不是用第六意識心念,為什麼?第六意識心念佛,斷不了煩惱。一心稱念,能斷煩惱,能破無明。蓮池大師在註解裡講得詳細,到後來「一心不亂」那一篇。「一心不亂」四個字他老人家註解註得很多,《疏鈔》一共四卷,這一句佔了半卷;換句話說,它佔整個註解八分之一,那個地方很精彩,給我們講一心不亂。

  那個念法,一念是一心念。一心是什麼樣的一心?蓮池大師特別給強調是「理一心」,完全與自性相應的這個一心,所以那的確那沒有話說,那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老人家舉大本經裡面說,「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是那個念法。不是我們現在口頭在唱歌,唱一下就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沒有這個道理。有的時候,不但念的時候不能滅罪,反而增長罪業,這就是不會念,沒有把它搞清楚。由此可知,念佛人對基本的教義不可以不知道,基本教義就是指三經,我們現在講的五經。因此,我們新編的五經讀本,諸位一定要多看,你才能真正的明瞭。

  所以這個迴向,要知道它意義之所在。中國、外國,求消災、免難、消業障的人很多;求的心很懇切,他那個災難業障都消不了。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同修,你煩惱少,你業障就少;你知見少,你障礙就少。你煩惱多、煩惱重,知見太多,你的業障災難就沒有法子消除。讀經念佛為什麼能消業障?因為你念經念佛的時候心清淨,清淨心裡面沒有業障。你如果常常保持清淨心,業障自然消除,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念經、念佛、參禪、持咒都可以消業障。哪一個方法消業障最好?不一定。哪一種方法能使你得心清淨,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專修念佛法門的人,講這不迴向,恐怕我們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念經念佛與真性還不能十分相應。不但不能十分相應,一分二分的相應恐怕都還做不到。那怎麼辦?一定要加修迴向法門,要迴向。我們替別人迴向都可以,我家人在大陸,我在這個地方念經念佛給他迴向,有沒有效果?決定有效果;效果在自己的修德,從這裡感果。如果自己沒有修德,那你一天念得再多都不行,那就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自己真正的修,年年月月境界都不相同,一天一天與佛菩薩靠近了,這個迴向就有力量。迴向一切眾生,自然能轉劫運,諸位想想劫運都能轉,那個人的小事哪有轉不來的?

  我在這裡講一個故事給諸位聽,我小時候在學校念書,那是十幾歲的時候,抗戰期間,國立第三中學,我們的校長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太太,我們叫她周師母;他家就住在學校後面,我們那個學校所收的學生是流亡學生,都是無家可歸,政府收容起來辦的這個學校。所以我們這學校裡面學生都是公費,衣食住行都是國家的,像軍隊一樣發給我們糧食、零用錢。他的兒女也在我們學校念書,他的第四個兒子跟我同班同學。凡是有這些要分給學生的,這吃的穿的,他們家裡面的小孩排列在最後,學生第一優先。學生分下來有剩的,他們才可以拿。那個心地大公無私,使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感動,照顧學生超過他的子女。所以我們學生對這個老師真是感恩戴德,比父母都看得重,他真照顧我們。

  曾經有一個同學生病,病得很重,當地醫生看了都說沒救,可是這個小孩是獨生子,他家裡幾房就這麼一個男孩子。周師母那個時候還沒有學佛,她說:這個小孩不能死,他一死他們家裡絕後,幾房就這一個!不能救的時候,她什麼廟都拜,哪個廟都去許願,她說:寧願我代他死,不能讓他死。發這樣的心!她這個心是真誠的心。到最後醫院不收,把這個學生抬到關帝廟,她就在那裡發重誓:我願意代他死。過了一、二天,這個學生醒過來,她非常歡喜。他說:他好像做了一個惡夢,被人家關在一個小房子,黑黑的,一點光線都沒有,只聽到周師母叫他,就聽到這個聲音,以後看到有一點光,就跑出來了。給諸位說,這叫做迴向!他那是真正壽命到了,她用她自己精神的力量能把他拉回來延長壽命,這個不容易!所以我們學生看到這個樣子,師母能捨己救這個學生。

  她是到台灣來才學佛的,所以她學佛之後,她念的大悲咒非常有感應,她那個大悲水非常靈,確實能治病,憑什麼?真正的慈悲心!真誠,大慈大悲心裡頭流露出來的,這樣的力量。你們要是多看看《了凡四訓》,你就曉得,佛法裡面講,人壽命雖然是有一定,你前生修的,但是你自己如果今生肯修,壽命可以延長;你要是多造惡,壽命也可以縮短。所以佛家講命運,不是講定命論,命運操縱在自己手裡,這個一定要知道。

  『自性無煩』,煩是煩惱,煩惱粗說就是貪瞋痴慢疑,這是思惑最重的五條。這個疑是指懷疑佛菩薩的教訓,也就是說你對於佛的經論、佛的教訓,你不相信,不能信受奉行。這個損失太大,為什麼?因為佛的教訓是我們這一生得度的機會,你一懷疑,這個機會錯過,那就太可惜了。這一次錯過,下一次再遇到,那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絕對不會說是我來世還會遇到。來世你能得人身嗎?非常之難!得人身很難,失人身非常容易。佛經裡面有很多的開示比喻,說明人身難得而易失,就是再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還要能聞到佛法,那更不容易了。

  這個世間,有佛法的時候少!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這世間才有佛法。何況佛法還有一定的期限,正法、像法、末法總共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佛法就沒有了,後頭日子還長得很,底下一尊佛再出現在這個世間,佛經上給我們說的,我們地球上這個年月,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佛出世,這個世間又有佛法了。你看這當中沒有佛法的時間多長?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有佛法只一萬二千年。你得人身就那麼湊巧,湊巧在有佛法的時候,這不是容易事情!我們這次能得人身,生在佛的末法時期,的確不容易!就像佛經上比喻,「盲龜大海伸頭」,瞎了眼睛的烏龜,大海裡有個木板,木板上有個洞,烏龜一伸頭剛好就伸到這洞裡來,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我們今天得人身遇佛法就像這個機會,真是不容易得到!你要是錯過,那就太可惜了。所以這個要曉得,很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了要珍惜,對佛法決定不能懷疑。

  三毒煩惱要認真的反省去把它斷掉,就是我們俗話講的要改過自新。什麼叫業障?三毒就是業障,這是造業障礙的大根大本,貪瞋痴慢。這個煩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與生俱來,不是這一生學的,是你生生世世累積的,每個人都有。如果你沒有,你不會到人間來;你要是沒有,你不可能在六道輪迴,你早就出三界了。沒有出三界,換句話說,你決定有這些煩惱。這是我們要承認、要覺悟、要改過。所以菩薩修六度,度什麼?就是度三毒煩惱的,布施度慳貪,度貪煩惱,忍辱度瞋恚,般若度愚痴,傲慢也是瞋恚裡面所攝的。所以煩惱歸納起來稱之為三毒。

  三毒裡面特別把傲慢提出來,這很有道理,為什麼?人只要有貢高我慢,什麼都學不成。世出世間法,你要想學成都在謙虛,都在恭敬!所以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儒家《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世出世間法教學,第一個教什麼?第一個教敬。敬是什麼?就是斷我慢。先把我慢破除,你才能成為一個法器,才能夠學東西。只要有這個東西存在,佛菩薩作你的老師,你也是一無所成,你什麼都學不到,自以為是,目中無人!這種人誰能教得了他?所以這是世出世間求學的大障礙。所以教學的時候,先要破我慢,再就是破貪瞋痴。所以六度是度煩惱的!持戒是度惡業,精進是度懈怠,禪定是度散亂。

  所以你修這些法門,你說我修的到底有沒有成就?你可以從成果上來檢討。我修布施修這麼多年,我貪心還有沒有?如果貪心沒有了,你這個布施度修得很成功。有人不會修的,愈修貪心愈增長,他為什麼修布施?就是為貪而修布施的。怎麼說為貪修布施?聽說佛門裡講「捨一得萬報」,這一本萬利!所以他才來布施。布施是什麼?就跟做生意投機一樣,我這一筆本錢下去,再撈一大筆回來,他的目的就是貪心,所以他不但貪心不能斷,增長貪心,糟糕!佛菩薩看到這樣子,都要流眼淚喊冤枉!完全錯會了意思。布施是捨貪心的,持戒是捨惡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

  忍辱是度瞋恚,瞋恚是地獄果報,非常的可怕!《金剛經》雖然講六度,只有布施、忍辱講得最多,其他的略略帶過去,可見得六度裡面這二度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度貪瞋。一定要學忍辱!何況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怎麼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中國佛教古大德的教學,你看看《禪林寶訓》,你就明瞭了。《禪林寶訓》裡面,有很多是專門教學生修忍辱,其他的他什麼都不教。你跟這個師父十年八年,真的什麼都沒教,天天那個師父找麻煩,無緣無故打你罵你,板起面孔給你看,那是什麼?那就是教學,那就是上課。上什麼課?忍!教你忍耐,什麼境界都能忍!十年八年以後,他忍辱波羅蜜學成,定得到了,智慧自然開了。老和尚傳法就傳給他,舉行一個儀式,衣缽給他了。這個寺廟你作當家,你作住持,他就交代了。他訓練人沒有別的,專門就訓練忍。這個很有道理!

  往往有人說:老和尚,我跟你這麼多年,我什麼都沒學成。老和尚笑笑,你還沒學成?學成了,他自己不曉得!住這麼多年,你能忍受得了,你還沒走,那就是成功!這麼一點,他一想,果然沒錯,這豁然大悟,平常喜怒挨罵的時候,原來是在上課!這麼個上課法。特別是在中國的禪宗,教下當然它是要講經,它不離開書本的,禪宗的手段很特殊,往往用這個方法成就學生的戒定慧。所以煩惱沒有了,自性清涼之德就顯露出來。

  『自性無惡,即甘美德』,惡,不僅是講惡業、惡行,更細一點說是惡意、惡念,這個都沒有。所以真正修行要在這裡下功夫,我們修自己的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樣修,你走的是菩薩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用真誠心去做。我們道場同修聽經的時間多,在今天全世界來說水準最高,程度整齊,這是因為長時間薰習的原故。雖然如此,真正成就的人還是很少,這個原因在哪裡?理雖然明白,一講都懂得,境界轉不過來。一遇到境界又迷了,這是過去這些惡習氣太深,沒有能把它轉過來;所謂變化氣質,變一部分,還不能徹底的變過來,所以還帶著習氣。這個習氣就是你的煩惱、就是你的障礙,你現在修行還是有煩惱,還是有障礙。雖然比過去好一點,可是還有。這就是說明我們無惡,不但沒有惡行,就是惡意、惡念都沒有,這是自性甘美之德。

  『自性無我』,我們這一次讀大經才曉得那個無我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我的世界,人那麼多,都沒有名字沒有姓,那真的是無我,的確是一視同仁。那邊是身體也一樣,相貌也一樣,這真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沒有這個情形。成了佛才完全一樣,佛佛道同,所以每一尊佛的面貌都一樣;沒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各個人都一樣,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各個人都成佛!這是阿彌陀佛不思議的願力,所以十方諸佛讚歎有他的道理。自性無我,是『輕軟德』。

  『自性無竭』,這像六祖大師開悟時所說的,他說五句也有這個意思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裡最後一句是「出生一切萬善」,就是能生萬法之德,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他的智慧、德能、才藝永遠用不盡,這講性德!真正是無量的無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法無論哪個法門的修學,他的目的都是要求見性。念佛法門,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只有見性才是真正圓滿功德,才是真正在這生活上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了,真正達到究竟圓滿。你要不見性,你總是有缺陷的,總是不圓滿的。這個就好像水的『潤澤德』一樣。

  『自性無暴,即安和德』,「暴」就是性情暴戾,自性裡面沒有的。自性清淨平等,哪裡有暴惡?沒有這個。所以自然是安,自然是和。安和,世出世間法都重視,我們現在政府也提倡安和樂利!可是心要是不安就不可能和,安是因,和是果,和是因,樂是果,樂是因,利益是果。這安和樂利互為因果。怎樣才能得到安?你看安上面有個字,平安!他心不平,他怎麼會安?人心怎樣才能叫它平?這個事情麻煩可大了。

  諸位要曉得,佛法的教學、儒家的教學,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求「平」,就是求平安、和樂,就求這個。怎樣才達到這個教學目標?給諸位說,世出世間法都講因果,你真正明白因果,心就平了。所謂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理明白了。佛法裡面講三世果報!我這一世得富貴,前生修的,我這一生應當得到;我這一生貧賤,我過去生中沒修,我今天得到是應當的。所以對富貴人,也就不會羨慕、不會嫉妒、不會怨恨了。我們常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所以讀書在明理!

  這兩天的報紙半個版面,登密宗財神法,專門講求發財的。如果密宗修財神法一修就發財,我們國家要請他去當財政部長,全國的人都不必工作了,他一修財就來了,還要工作幹什麼?胡鬧!所以報紙刊登這個廣告都是有罪過的,為什麼?提倡迷信,蠱惑人心,破壞社會的安定和平,這個罪很重!報紙收廣告費,要背因果的。

  從前那個錢,當中有個洞叫錢眼;現在我看大家都迷,都鑽到錢眼裡去,鑽進去永遠也爬不出來,那死路一條!那不是生路,那是死路!鑽到那裡面去了,實在是可憐!諸位要曉得,那是講密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密宗是佛法,佛法教我們放下,佛法教我們求的是清涼自在,佛法沒有教我們天天求發財。我聽說,求不到的時候,把菩薩的腦袋也砍掉,都分了屍,都丟棄了。他真的發了財去供養,還有那些求而沒有發財的,那就要來報復,這怨恨多深!這社會是充滿貪瞋痴慢,盡搞這個。所以今天的社會,諸位要曉得走下坡,不及前幾年,這是真正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以這些因果關係,我們要曉得,如何能夠得到平,這個平一定要明理,要明瞭因果,要明瞭佛法。佛法的精義如果明瞭,我們真正得到了平等的基礎。我們的自性是平等的,我們迷悟的程度不平等,但是自性是平等的。所以天台六即佛說「理即佛」,這是完全站在自性上說的,生佛不二,萬法一如,這是理論上講的,決定平等;事相上不平等,事相上,因為眾生在迷,所以他的相不平等,作用不平等。可是在體性,那是決定平等。佛為什麼對一切眾生那樣的尊重?佛沒有看相,沒有看作用,他不著相,佛見的是性,見一切眾生本性都是佛,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恭敬的。只有迷惑顛倒的人,他不恭敬。真正覺悟的人,沒有不敬人、敬事、敬物的,決定恭敬。世間以孔老夫子作代表,你們看看孔老夫子的書,孔老夫子一生處事待人接物,他曾經對哪個人不恭敬?我們在書籍裡找不到,他對小孩都恭敬。

  你再看佛陀,看《釋迦方誌》、《釋迦譜》,經典上講的釋迦牟尼佛傳記,你看看,佛陀在世對任何一個人沒有不恭敬的,不但對普通人,對外道他都恭敬。恭敬的理由,就是從自性上看,他是平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皆當作佛。他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他迷我不迷,他不敬,那我要敬他;他不敬我,我也不要敬他,那他迷,我也迷,那就錯了。所以說,他迷我不迷。他不敬我,應該的!他要是敬我,他不就成佛了嗎?他叫做凡夫,他不敬我,對!十分正確,一點都沒錯!我不敬他也錯了,我不就迷了嗎?佛敬眾生對的,眾生不敬佛也對的,沒錯,兩邊都不錯,他心就平了。所以要明瞭事實的真相。

  『自性無乏』,「乏」是缺乏,自性沒有缺乏,這就好像『除飢渴德』,不缺乏就是飽滿。所以這八句,顯出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求明心見性,不明心見性行嗎?你才曉得明心見性的好處,你才知道這是非求不可。佛法教學的目的就在此地,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的,就是教我們開發性德的。性德是你自己本有的,本有,哪有不能開發的道理?迷染是本無的,本無決定可以離開的,本有決定可以得到的。但是這開發的工具,我們在講席常常提到,就是孝敬,這是開發的工具。沒有這兩個字,你的性德永遠不會透出來。所以佛法的修學從《地藏經》學起,「地」就是大地,就是自性,「藏」是寶藏,就是自性的智慧德能。就像大地一樣,地裡面含藏許多的礦產,我們用什麼方法把它開採出來?這個工具就是孝敬。《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孝親尊師,性德才能開發。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孝敬」這兩個字擺在第一。《觀無量壽佛經》講修淨土的方法、理論、因果,它就講三樁事情,淨業三福一開端就給我們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親尊師擺在第一。不從這裡下手,怎麼能夠開發自性?也就是說,你想得一心不亂,你想明心見性,你不從這裡下手,你就永遠得不到。過去有人問印光法師,這在《文鈔》裡頭有的,問學佛有沒有祕訣,能夠教我們一下就得到,印光大師說:有,誠敬二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沒有誠敬就什麼都得不到。他說「誠敬」兩個字,是入佛門的秘鑰(秘密的鑰匙)。你要是真正把它做到,這鑰匙你就得到了。你們看看現在、看看過去、看看歷史,哪一位成就的人不讚歎他的老師,不懷念他的老師?老師已經不在了,他還讚歎、還懷念,老師在的時候他是什麼態度就可想而知。這個意義很深,孝父母、敬老師是入德之門。所以自性顯現,這得大圓滿(密宗講的大圓滿),就是此地講的「除飢渴德」。

  『自性出生一切萬善,即長養德』,長養諸根,這就是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我們今天有所缺乏,到哪裡求?自性裡面求,不要到外面求,外面求不到的。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不可以求財富?可以。財富在哪裡求?從內心裡面求,不是向外求。凡是心外求法,這就是外道;佛法稱之為內學。我們想求財富,佛告訴我們,貪心斷了,自性裡面財富就流露出來。你今天自性裡面財富透不出來,是因為你有貪心把那個門堵塞了,自性裡面的財富流不出來。你所受用的,是外面的,是臨時打小工,我今天打一天工賺一點錢,很苦!不是自己家裡面的寶貝。家裡面的寶貝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不曉得!堵塞了,拿不出來,只好在外頭打零工,苦不堪言!

  所以佛教給我們,開發自性的寶藏。財,捨財你的財富自然就圓滿露出來,自性的,不是外面來的。智慧,修法布施,不吝法,我所知道的,很歡喜的教別人,不會留一手。怕別人將來超過我,你有這個念頭,那你學的法也是臨時在外頭學的,不是自性之法,自性裡面的法寶透不出來。確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一點都不錯。你要如理如法的求,沒有不應的;你要是違背理論、錯用方法,你決定求不到。所以,真的要深入經藏,把事理都搞通達,如教如理修學,你這一生一定是非常幸福美滿,來生圓成佛道,你看這個多自在!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