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一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1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四九頁:

  疏【阿逸多者,此云無能勝,即彌勒菩薩也。】

  菩薩眾裡面第二位,彌勒菩薩。

  鈔【彌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當云慈無能勝,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

  這裡面一共有六個解釋,這是第一種。『慈無能勝』是說的慈悲,佛門講慈悲通常講三種,或者講四種。四種裡面,第一是「愛緣慈」,這是我們凡夫都有的,我們喜歡他,對他就很慈悲,這叫愛緣慈,這個心量很小,像父母對於子女一樣。第二是「眾生緣慈」,這個範圍就擴大了,像世間聖賢君子他們的心量就比較大了,像范仲淹所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眾生緣慈,心量就大得多。第三是「法緣慈」,法緣慈是觀察一切法自性平等,從平等心裡面生出等觀一切眾生,這菩薩才有,他是因為確確實實了解諸法實相,所以這個慈悲心比眾生緣的慈要大要深。第四是「無緣慈」,無條件的,這種慈悲是如來才有,所謂證到究竟果位了。如來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沒有條件好說的,菩薩還有條件,法緣慈還有條件的,佛沒有條件,這是最殊勝的慈悲。

  『彌勒』是梵語,翻譯成中國意思就是慈悲的意思。他在母胎裡面就有慈悲心,所以他這個族就用這個為姓。這種說法是自利的慈,因為他在母親胎裡頭還沒出胎,也可以說這個慈心是現在慈,現在的慈心,自利的慈心。我們通常講慈悲都是利他,都在利他上說,不曉得慈心能自利,人心慈悲到了極處,一切的毒害他都能夠化解,沒有任何能夠傷害他的,慈心!第二個意思:

  鈔【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

  第二個意思非常的明顯,過去生中他修菩薩道,遇到這一尊佛,佛的號是大慈,稱『大慈如來』,他發這個願,希望將來生生世世與佛同願同行。這個願果然不虛,以後他在作菩薩的時候,生生世世果然得這個名號。這個名號,從形相上看是佛過去的因緣,而實際上他修的是『慈心三昧』,心地永遠是慈悲。無論是在順境逆境是一味慈悲,這叫慈心三昧。過去很多的菩薩都是學佛,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觀世音菩薩,他遇到古觀音佛,他也是希望與觀音佛同願同行,所以他生生世世做觀音菩薩。像這種情形,不是彌勒佛一個,很多很多這樣情形的。第三個意思是:

  鈔【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

  第三,是說他過去世中曾經示現外道身,雖然示現『婆羅門』的身分,婆羅門教,他也是修慈悲心。第四:

  鈔【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

  這也是說過去世中的事情,統統偏重在自利行的一方面。從這個地方看,我們就知道彌勒菩薩曾經跟釋迦牟尼佛是同學,經上還說,不但同學,他的身分地位資格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高一些。釋迦牟尼佛比他提前成佛,超越在他前面,他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這是什麼原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尊在過去修菩薩道的時候勇猛精進,所以超過。如果沒有勇猛精進,按照順序,應當彌勒是第四尊佛,賢劫釋迦牟尼佛是第五尊,他們現在順序顛倒了,這是精進不可思議!佛也是勉勵我們應當要精進不懈。第五:

  鈔【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這個意思非常明顯的是利他,利益眾生的。現在佛寺,一進山門第一個殿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就是供彌勒菩薩,特別是供布袋和尚像,因為布袋和尚像非常明顯的能叫人一看到生歡喜心,生慈悲心。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彌勒菩薩在中國化身非常明顯,大家都知道的有兩次:第一次就是唐朝時候傅大士,現的是居士身,第二次是在五代後梁的時代,現的是布袋和尚。從此以後,中國人塑造彌勒菩薩像都塑造布袋和尚,用他來表示慈心三昧。布袋和尚的旁邊常常畫幾個小孩圍繞他,小孩一定是五個或者六個,五個的比較多,五個代表財色名食睡,代表五欲,六個就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代表五欲六塵一天到晚圍繞著他,他不動心,他不受干擾,取這個意思。

  諸位要曉得,這個修行,我們今天實在說,看看這個佛門感慨萬千,修什麼?不曉得!每天念幾卷經,那叫修行?古人所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可見得念經、念佛、禮拜如果不得法,只有那個樣子,那不叫修行。如果那個叫修行的話,咱們現在科技很有進步,我們用機械造個人,叫它天天拜佛像,一天拜到晚,它將來應當會成佛了,我們做一個機器人,叫它會念阿彌陀佛,它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在念,比我們念得還勤快,它能成佛嗎?

  我現在在外國,在達拉斯那個道場就是用自動迴轉的錄音帶,二十四小時不斷的念佛,那麼那個錄音機它將來一定成佛,它一定上品上生?錯了!成佛是心成佛,身成不了佛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也火化了,可見得身成不了佛,心成佛!修什麼?修心!《六祖壇經》記載,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天天在那裡舂米劈柴,他一天經也沒聽過,禪堂的門也沒進去過,他也不會念經,他也不會拜佛,沒人教他!他也不懂戒律,他什麼都不知道,奇怪!五祖就把祖師位傳授給他了,憑什麼?人家真會修!所以我們現在搞錯了,連這一句佛都不會念,連經也不會聽。

  古人講聽經要消歸自性,聽了要有悟處,聽了沒悟處,這與你修行不相干!聽了,聽了我都記住,行不行?不行,不但不行,你犯了很大的過失,為什麼?增長邪見。你本來頭腦裡沒有這麼多邪知邪見,現在聽了一大堆知見進去,這是清涼大師所說的。聽經要開悟,不是叫你聽經要記住,你記住幹什麼?你看看《金剛經》上所說的,佛自己把他所講的一口都否認掉,誰要說是佛講經,那叫謗佛,佛沒說過經,你在哪裡聽經?你在哪裡記得那麼多?

  會聽經的人,在聽經這一個半鐘點修什麼?修戒定慧。就跟讀經一樣的,把一切妄念放下,靜靜的在這裡聽講,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打妄想,我這一個半鐘點是在這裡修戒。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一個妄想都不打,我是「諸惡莫作」,我這個戒就具足了。經是佛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這是至善,善中之善,我們聽經就是「眾善奉行」,戒律圓滿了。我用清淨心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這一個半鐘點在修定;我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聽了就有悟處,這就是智慧。這樣聽經就叫做消歸自性。你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這個時候統統現前,這消歸自性。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是聽教跟修行的要領,行是行為,行為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知見。知見要是錯了,我們這個身、口修得怎麼好,是人天有漏的福報。古時候有一個蓮華香比丘尼,她一生念《法華經》,可惜沒開悟,沒有法達禪師幸運,法達是遇到六祖,給他一點醒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法達要遇不到六祖,恐怕跟蓮華香比丘尼沒兩樣。蓮華香比丘尼第二生得人身,可是不如前一世,第二生作妓女,口裡面有蓮花香,那是她前生一生念《法華經》念來的,口裡頭有蓮花香,做了妓女,你們認為那個修行修得怎麼樣?結果就如此。她只修個口,她沒有修心!口裡頭有《妙法蓮華經》,心裡頭沒有!念一輩子《法華經》得這樣的果報。

  你去看看古人那些公案,看看《高僧傳》、諸宗《語錄》,我們在裡面會找到,修什麼?第一個修忍辱。《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布施是放下,絕對不是說我有錢趕快拿去布施做好事情,那你可把佛的意思全搞錯了,這個不是布施真正意義。真正的意義是要把你的見解放下,把你的煩惱放下,把這個布施掉,把你的貪瞋痴布施掉,把你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布施掉,是這個意思。單單把你的錢財布施掉,你來生得福報。現在我們世間有錢的人、有勢力的人很多,過去生中就是修這個因得來的,你看現在有了錢,他不再修行了,不做好事了。所以說布施,放下我們一切知見,放下一切煩惱,是叫我們捨這個東西,布施掉!所以功夫就在這個地方用。

  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修的六度萬行,你們想想對不對?布施、持戒、忍辱、精定、禪定、般若,他樣樣具足。這種修行只有五祖忍和尚明瞭,看得出來。他那個寺廟有三千多人,只有一個人在真正修行,別人都是假修行,只有他一個在真修行。那個真修行的人,假修行的瞧不起他,可是真修行對於假修行的人都恭敬,你看看《壇經》上連一個小的行者,十四、五歲還沒有出家的,帶髮在這個廟裡做事的行者,六祖稱他都稱上人,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都稱上人,這麼樣的尊敬。可見得他不但修六度萬行,他還在那裡真正的修普賢十願。我們看經聽講要從這些地方著眼,你要明瞭,才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修學。

  修行的綱領,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修淨土的人特別重視第三條,清淨心!清淨心裡面就具足戒定慧,清淨心裡面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行。我們一天到晚看到別人過失,沒有看到自家的過失。實際上,別人決定沒有過失,怎麼決定沒有過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哪來的過失?沒有!過失從哪裡來的?我們自己心裡有過失,我們這個心鏡骯髒了,照到別的地方統統是髒,你看這個是髒,那個也是髒,不知道自己能照是髒的,外頭並不髒。六祖把這個情形講得很清楚,「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別人哪有過失?我們要把這些寶貴的教訓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今天我們看天下道場都是一團糟,我沒有看到一個清淨道場,原因在哪裡?每個人這個心鏡都是一塌糊塗,所以照到外面的時候,總是認為外面都髒,不知道這個過失在自己。修行,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修行應該從哪裡下手?應該怎樣修法?我們今天念到慈氏菩薩,要修慈心三昧。我們待人接物有沒有慈悲心?我們對自己有沒有慈悲?如果不能把自己一些毛病修正過來,對自己就是一點慈悲都沒有,來生還要叫自己六道輪迴,那算什麼慈悲?最低限度來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是對自己慈悲了。

  所以我說那個佛號都不會念,怎麼說不會念?會念的人聲聲佛號都把煩惱伏住,你念佛不能伏煩惱,這個佛號念了沒用處。我們念頭一起來立刻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叫會念;不會念的,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還打妄想,那是不會念的。所以功夫得力就從這個地方看,每一句佛號都能把念頭轉過來。由此可知,念佛不在乎念的數量多,也不在乎用什麼方式去念。總而言之,一個原則,念到自己身心清淨,念到自己不生煩惱,功夫就得力了,念佛要這個念法。

  有人問我,念佛究竟是阿(ㄛ)彌陀佛,還是阿(ㄚ)彌陀佛?這不要緊。倓虛老法師,我們從錄音帶聽到的,他是東北人,他念阿(ㄛ)彌(ㄋㄧˊ)陀佛,那個音調很怪,那是北方的土音,他也能成就,他往生也坐著往生的。由此可知,佛號音聲念得準確當然好,念錯了也沒關係,問題怎麼樣?只要你能伏得住煩惱,只要你心裡面有阿彌陀佛。正確的音是念ㄚ,梵音。四十二個華嚴字母,第一個字母就是念ㄚ。我們習慣念阿(ㄛ)彌陀佛,沒有關係,這個不要緊。

  這個佛門也有個公案,念六字大明咒,念那個他誤會了,唵嘛呢叭咪牛,他念的時候,念得豆子都有感應,那豆子自己會跳!人家說:你念錯了,那是唵嘛呢叭咪吽。他這一改過來,豆子不跳了。他不理會,我還是念唵嘛呢叭咪牛,它有感應。由此可知,心誠則靈,音錯沒有大關係。第六:

  鈔【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

  這也是講利他慈,不但是利他慈,這是未來的慈悲,他是『發願於刀兵劫中』。刀兵劫就是講小三災與大三災,大三災是火災、水災、風災,那個災難就大了,小三災就是刀兵、飢饉、瘟疫。在過去,我們讀經常常讀到小三災,我們很疑惑,自古至今哪一天不打仗?過去我們跟日本人打了八年,算不算刀兵劫?還不算,固然是刀兵劫,不是小三災。小三災,經上講這個刀兵,戰爭只有七天七夜;瘟疫是七個月七天七夜;飢饉,就是飢餓,是七年七個月七天。

  我到廣島長崎參觀,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經講的小三災就是核子戰爭。那戰爭打七天,然後輻射塵這瘟疫要七個月才能消失;被炸的地方草木不生,七、八年以後地上才長草,草木不生那就是飢餓。所以佛經裡講的小三災,就是預言核子戰爭。這個刀兵劫的時間短,飢餓的時間長。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現代的核子戰爭,給我們說這個是劫難。彌勒菩薩在這個劫難當中他出現,他來救護一切眾生。

  鈔【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這是讚歎彌勒菩薩大慈大悲,凡夫、外道、小乘都不能跟他相比,所以「彌勒」的意思就是慈無能勝,沒有能夠勝過他的。

  疏【又彌勒既聞此經,龍華必說此經,當知此經流通無盡。】

  這一段說得非常之好,此地是伏筆,因為到本經後面六方佛讚歎,六方佛既然讚歎這個經,可見得六方佛一定弘揚這部經,確確實實這部經在盡虛空遍法界無時無處不在流通!由此可知,本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這個含義在此地,教我們省悟認識這個法門。

  鈔【問:何知必爾。】

  前面講將來彌勒在龍華會上必定說這個經,你怎麼曉得必定如是?

  鈔【答:法華稱古佛放光,為說此經。】

  這是用《法華經》來作證明,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裡面說過,「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光中顯現出諸佛的剎土,以及佛剎裡面依正莊嚴的境界。彌勒菩薩也參加法華一會,彌勒菩薩看到之後就懷疑,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告訴他:過去日月燈明佛曾經也這樣的放光,放光之後就講《妙法蓮華經》。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放光,一定會說同樣的經。拿這個事例來看,將來彌勒菩薩在龍華會上一定講這個經。

  鈔【今佛放光,知必說此,則佛佛說法華也。而此經者,度生最急,諸佛共讚。】

  這是後面六方佛讚歎。

  鈔【既為諸佛共讚,必為諸佛所說,龍華之會,必說此經,何疑之有。】

  龍華會上彌勒菩薩一定說淨土三經,一定也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甚至於還有一些法師,他不修西方淨土,他要修彌勒淨土。彌勒淨土難修!修成了,將來往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跟彌勒菩薩一道來這個世間,彌勒菩薩示現成佛,他們示現作阿羅漢,到那個時候,彌勒菩薩講淨土三經還是勸他們往生。我們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他們來了,「老兄,你怎麼到現在才來!」所以要曉得這個法門殊勝。我再告訴諸位,你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想到彌勒菩薩道場去參觀,天天都可以去;彌勒菩薩的徒弟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沒那麼容易!所以說西方淨土殊勝,十方諸佛讚歎;彌勒淨土沒有十方諸佛讚歎。這是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努力的修西方淨土。第三位,乾陀訶提菩薩:

  疏【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

  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休息』。

  鈔【不休息者,行諸梵行,歷恆沙劫,然後授記,經此多劫,曾不休息故。】

  菩薩長劫修行從無間斷,從來沒有休息過。底下這一尊,常精進菩薩:

  疏【常精進者二義,一者天台云: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故。二者寶積經云: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捨之心,乃精進之至極也。】

  「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都不捨棄,常精進菩薩他做到了。常精進跟不休息,我們過去講這個經的時候,講這四位菩薩表法,文殊表大智,彌勒表大慈,修學淨土法門要大智慧、大慈悲,要不休息、要常精進,你才能往生。菩薩在此地用名號就告訴我們修行的要領。

  鈔【二義者,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長,已生善保持,未生惡預防,已生惡速滅,名四正勤。】

  這是應當修學的。玄奘大師翻的譯本,三十七道品完全說出來。羅什大師譯本裡,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省略,只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四科。這念處、正勤很重要,我們修行要從這裡下手。「四念處」是智慧,文殊菩薩代表的,教我們看破。『四正勤』就是慈悲,彌勒菩薩代表的,對自己要慈悲,這是講修自利慈,自利而後才能利他,自己對自己要慈悲!慈悲就是一定要叫自己改過修善,要認真的修四正勤。已經有的善要保持它;沒有生的善要叫它生出來;沒有生的惡,要防止,不要讓這個惡的念頭起來;已經造的惡業要懺悔,後不再造。

  鈔【而言見性無作,則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惡。雖云修善,不修而修;雖云去惡,不去而去。所謂一念不生,是真精進故。】

  前面講的那個意思我們懂,我們現在可以做得到,這一點意思就不太容易做到了。如果此地做到了,那你就跟六祖一樣,「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我們凡夫沒有看到他在修行,只有真正過來人曉得,佛與大菩薩知道,凡夫二乘不曉得,為什麼?他稱性,稱性是真修,稱性是真精進。他知道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如幻如化,如夢如影,這是真的。就連佛說法度生,經上也說得很好,「如空谷響」,《華嚴經》上說的。「如夢幻泡影」,佛門常說「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道場像水裡的月亮,影像不是真的。你了解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你就心平氣和,曉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都清淨自在,為什麼?它是影像。

  這個影像從前人的確很難體會,現在人說這個就好懂,我們天天看電視,電視螢幕就是影像。你看到一大堆金剛鑽珠寶,你也得不到,曉得那是空的;看到電視螢光幕裡一大堆大糞,你也沒有聞到臭氣,影像!它沒有好醜,它沒有善惡,為什麼?它都是空的。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叫諸法實相,你都明白了,你不管在什麼境界裡,你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由此可知,一切過失都是我們把這個影像當作真的,看到螢光幕上的金剛鑽,恨不得一下搶過來,這是我的,看到不高興的時候,恨不得打他兩耳光,結果把電視螢幕打碎了,手上打得血淋淋的,不知道幹些什麼?我們現在一切眾生一天到晚就幹這種傻事情,不知道所有的境界是空的。這是電影,立體電影,了不可得,沒有一法可以得到的。我們看電影那銀幕是平面的,怎麼現在對面看是立體的,了不可得!你要是從這上面去修,這就是見性了,見性的時候,修而無修,無修而修。

  我們念佛人,就像大勢至菩薩一樣,他在《楞嚴經》上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無修、無念,淨念相繼是有念,阿彌陀佛念個不停,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一段前面兩行講事,後面兩行講理,講事實真相,沒有善沒有惡,沒有修沒有證。正因為它的事實真相如此,所以你才可以一步登天,淨土法門念佛的道理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一句佛號把你一切念頭換過來,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善惡都是空的,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一切都遠離,這就一步登天,一下就恢復到本性。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才圓證三不退,才圓登四土,就是這麼個道理。

  大師在此地做一個結論,這結論也是古人說的,『所謂一念不生,是真精進』。古人有一句偈子說:「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這是對的,你起一個精進心,那精進心是個妄想,你清淨心裡有個妄想存在,怎麼能叫精進?不能叫精進,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你已經有了一物,你要精進,這一物就是無明,這一物就是顛倒,不叫做真精進。

  因此,佛所講的這一切經、這一切話,以後記錄寫下來這麼多文字,決定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這是不得已,沒有法子,是一種手段,好像指路牌一樣,你把指路牌就當作目標,這個錯了,指路牌看一看走過去,理都不要理它。佛的經典、佛的言語,我們聽了,聽了不要去想它,不要去理會它,你走過去就對了。你再停留一下想一想,再把它裝到你自己腦袋去,你那個腦袋就成垃圾堆,裝了一大堆佛的垃圾,這是很大很大的過失。佛法修學難,實在講就難在這個地方,很多人把佛法都搞錯了。我們再看第二個意思:

  鈔【二是利他,為多眾生,猶未為難。】

  這是講度化很多的眾生,這個還不難。度一個眾生,這個眾生不聽話,不聽話不放棄,這個很難,這實在是不容易。

  鈔【今曰為一眾生,少時為一眾生,猶未為難。】

  『少時』就是時間短,短時間為一個眾生,還不難。

  鈔【今曰無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為難。今曰猶不受化而不棄捨,不棄捨猶未為難。今曰無一念棄捨,如是精進,更無退墮,故名曰常。】

  你看這一層一層的比喻,顯示出菩薩真是慈悲到了極處,精進到了極處。這個擺在經的開端,一開頭,換句話說,就是教我們學《彌陀經》基本的條件,我們有沒有具備?這些條件都不具足,一點耐心都沒有,不能往生!

  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耐心,他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你去看看《禪林寶訓》。我當年到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指定我第一部看的書就是《禪林寶訓》,那個時候很苦,《禪林寶訓》沒有單行本,我從《藏經》裡面把它抄出來,我抄的好像不多,因為它只有本文沒有註解。我那個時候用的是《頻伽藏》的本子。現在這個本子好,又有註解,《禪林寶訓筆說》,註解寫得很詳細。

  《禪林寶訓》一共三百多條,有一點像《菜根譚》一樣,很有味道,看了很受感動,裡面都是教人應該怎樣發心,怎樣親近師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個參學的人,這個人品學都好,可是老和尚跟他就好像冤家對頭一樣,怎麼看是怎麼不順眼,無緣無故的罵他打他。可是他很好,怎麼樣侮辱他都不走,還是在座下聽經。有一天老和尚把洗腳水從他頭上倒下去,他還是能忍受,還是不走。最後老和尚看到他很生氣,直接下命令把他趕走,這個他沒有辦法了。他走了沒有?還是沒走。他到廟外面找地方住,在牆外窗口旁邊聽講經,還是不走,老和尚曉得就是。這樣過了三年,老和尚要傳法,就好像五祖一樣要傳法了,要找個繼承人傳法。這些大弟子一個個都以為是自己,結果老和尚一宣布,外面那個人把他找回來,就傳法給他了,出乎人意料之外!才曉得老和尚種種折磨,就是培養他的德行,是被他看中,才這樣故意去折磨他,最後傳法給他。所以他一舉一動老和尚清清楚楚的。所以這個我們很受感動。

  所以學道往往親近一個好的老師,四、五年這老師給你一句話不說的,就叫你去做苦事、粗事。有的做得不服氣,「我到這裡來求法,什麼也沒求到」,掉頭而去,走了。走了就讓他走,這是什麼?不能造就的人,沒有耐心,不能成就的人。由此可知,修行第一個修什麼?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修成了,你所得的一切東西不會失掉,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如果你沒有這層功夫,老和尚教給你東西,教到最後怎麼樣?你好高騖遠,貢高我慢,自己以為不可一世,最後是身敗名裂,必然是這樣的結果。所以什麼人是法器?就看他的耐心,看他的忍耐。這個人有多大的成就,與他的忍耐決定成正比。他忍耐的功夫愈深,他成就愈大;忍得淺,他這個器小,他成就愈小。這是一定的道理。

  忍耐功夫到了純熟,就是三昧,就得定了。所以這個六度,它順序不能顛倒。所以今天,為什麼沒有持戒的?因為沒有布施。布施是第一層,持戒是第二層,沒有布施就是你心裡面牽腸掛肚、拉拉雜雜東西太多,你沒有一樣能放得下,你的戒怎麼能持得了?布施是叫我們放下,把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煩惱統統放下,你這個戒才能精進。有戒才能有忍,戒是忍的基礎,忍是精進的基礎,精進是禪定的基礎,禪定是智慧的基礎。這個樓能愈蓋愈高,沒有底下一層,決定沒有上面一層。

  六度名詞哪個不會講?個個都記得牢牢的,記得有什麼用處?沒用處!沒有能夠真正放下。不但世間一切法拉拉雜雜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你要是樣樣都牢牢的記住,這個糟糕,把你的慧門堵塞了,你不會開悟!就是清涼所說的,增長邪見,你聽得愈多,你讀得愈多,你的邪見愈多,成見多了,一看這個也不如法,那個也不如法,這個經上這麼說的,那個經上那麼說的,以為佛都有說,叫謗佛。你拿《金剛經》看看,《金剛經》說,誰要說佛說法,叫謗佛。不容易!所以我們就是讀經、看經,決定不執著,這個就如法,不執著就是放下了。所以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捨就是布施,就是放下。

  經我們天天要念,天天要讀,天天要講,天天要聽,但是天天不要著相,不要執著,你的境界天天不同。我昨天讀這個經是這個見解、這個講法,今天讀這個經,我的見解、我的講法跟昨天不一樣,可見得我昨天讀這個經,從這裡經過了,我沒有執著在這裡。如果把這個牢牢記住了,我今天講的還是一樣的,就跟錄音帶一樣,聽一百遍還是老樣子,不會有一個新的出來,沒有智慧,他死記!所以一定要開智慧,不能死記。

  我當年學經,李老師也是一棒把我打醒,我那時候記筆記,他把我叫到他房間裡,說:你是不是記筆記?我說:是。你記這幹什麼?你到明年境界又不一樣了,你這一年的筆記不就統統作廢了?我一想是有道理,何必惹這個麻煩?所以乾脆不記筆記了,專門注意聽。因為記筆記分心,不能專心聽,專心聽有定有慧,剛才講了,它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是李老師他很大的恩德。如果他當時不教我這麼做,我還是一直記下去,換句話說,必然也是死在註下。我自己無論講什麼東西脫離不了筆記,出不了那個範圍。

  所以我在台中學是學一個活的方法,不是學死東西。我看古人的註解,裡面有許許多多無量的意思出來了。他一點,那意思就貫通,通達了,絕對不是照這個註子講!如果照這個註子講的話,應當每講一遍都一樣,為什麼遍遍不一樣?天天不一樣?可見得沒有照這個註子講,但是也沒有離開這個註子。大家要細心體會這個道理。所以曉得什麼叫精進,曉得怎樣修行,才真正的如理如法。

  鈔【又不休息,必常精進;常精進,必不休息。此二菩薩,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這個經上別的菩薩他不舉,特別舉這兩位菩薩,用意很深!因為信願持名所要求的就是「不懷疑」,把你的疑情放下,捨掉;不間斷、不夾雜,「不間斷」就是不休息,「不夾雜」就是真精進,夾雜就不叫精進!所以菩薩名號在此地就顯示出修學這個法門重要的原則。我們依照這個綱領原則來修行,這一生必定成就。

  像世尊、像彌陀一樣的大智大慈,大智契入諸法實相,大慈普度眾生。如果就這個法門來說,大智是真正理解三經,真正理解一點沒有差錯;大慈是專弘三經。因為這個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第一法門,而且是將極罪惡的眾生能叫他十念一念就能往生,就能成佛,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一切法門都沒有這種功效,唯獨這個法門殊勝,必須以大智與經相應,必須以大慈,這才能普遍的弘揚。自己依教修行是自利慈,宣揚這個法門是利他慈。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