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九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09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八頁:

  疏【徹者通也,洞者徹之極也。日月雖遍,不照覆盆,是徹而未徹。今此靈明,輝天地,透金石,四維上下,曾無障礙,蓋洞然之徹,靡所不徹。非對隔說通之徹,云洞徹也。】

  我們繼續看《疏》裡面給我們解釋「靈明洞徹」這一句,靈明這兩個字前面講過,今天從「洞徹」這兩個字開始。『徹』的意思是徹底,就是通達無礙,註子裡面講,「徹」是通的意思,通達。『洞』是『徹之極』,通達到了極處。下面大師舉了一個比喻,『日月雖遍』,光明遍照,『不照覆盆』,我們把個盆翻過來,盆裡面太陽、月亮照不到,它有障礙,這是『徹而未徹』,換句話說,只要有障礙它就透不過,這個「徹」並不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我們本性可不一樣,這個靈明的覺性是『輝天地,透金石』。「輝」就是光輝,這個意思就是說:徹天徹地,天地都不能夠障礙,「透金石」,金石也不能夠障礙它。

  演【不照覆盆者,以日月之光屬相,不屬性故。】

  這個註解很重要,相之徹並不是究竟圓滿,性之徹真正是究竟圓滿。

  演【輝天地透金石者,以心光遍乎法界,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故。】

  也許諸位要問,『心光』是什麼樣子?太陽的光我們看到,月亮的光也看到,我們講堂現在的燈光也看到,「心光」沒看到,「心光」是什麼樣子?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這個想法是不是正確?不正確。何以說不正確?他著了相。你見到日光、月光,你著了相。不著相就見性,著相是見性的障礙。如果離一切相,就是『心光遍乎法界』,你就見道了,禪家講見性,明心見性,這個時候你就曉得『一切法無非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你著了相,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佛法。不著相都是佛法,著了相都不是佛法。我們要問,到底有沒有佛法?你要是有佛法,錯了!你說沒有佛法也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著相。你著了一個有佛法的相,錯了;你著了一個沒有佛法的相,也錯了。如果你不著相,你說有佛法,對的;說沒有佛法,也對的。諸位從這裡面去體會,心裡才有一念分別、執著,就完全都錯了,離一切分別、執著都對了,向這裡面去體會去。

  底下他這一段的解釋,無論從法說或者從比喻說,都說得非常清楚。『四維上下,曾無障礙』,這叫『洞然之徹,靡所不徹』。

  演【若通與隔對,是通還成隔。非對隔說通之徹,乃真徹也。】

  這句話說的意思很深,但是語句很清楚。簡單的說,落在兩邊都不是真實的,都是障礙。只要一有執著落在兩邊,都變成障礙;離開兩邊那就通達,通達就叫做開悟。所以你要想開悟,一定要離開兩邊;兩邊,今天的話所謂是相對的。如何從相對裡面去超越,超越之後也不是絕對的。你要是超越,到絕對的,絕對跟相對還是屬於相對,還沒能超越掉。「絕對」也沒有!相對的沒有了,絕對也不存在,才是真正的超越,就是這個地方真正洞徹了,所以叫「洞徹」。底下講「湛寂常恆」:

  疏【湛者不染,寂者不搖。】

  搖是搖動。『湛』是不染污,『寂』是不動心。我們再看底下他老人家舉的比喻:

  疏【大地雖寂,不得稱湛。】

  我們就眼前的境界上來說,不能講物理,不能講自然現象,講自然現象,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它也是在那裡運動,它沒有一分一秒是靜止的。我們就眼前來說,大地是不動的,但是地染污,所以『雖寂不得稱湛』。

  疏【今惟至寂之中,瑩淨無滓,寂不足以盡之,故曰湛寂。】

  演【不染者,從來不與染法相應,不與諸塵作對。不搖者,萬古如如,無有變異。】

  這是講本性,《楞嚴經》上講的六根的根性,無論是在悟或者是在迷,它都不染,它都不搖。這是解釋「湛寂」的意思。大地為什麼不得稱湛?

  演【不得稱湛者,大地雖常自寂然,而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不湛也。】

  你要問:什麼道理?前面說過,因為它是相分,它不是性分。如果是自性,那就不會有這個現象。凡是相,皆是虛妄的,都不是究竟圓滿。底下有個比喻,比喻內外瑩徹:

  演【如淨琉璃,內外瑩徹,謂之瑩淨。】

  這是沒法子,只好用個比喻來說。比喻,實在說沒有法子比得很真切,只能夠比個彷彿,希望從彷彿當中去體會,才能夠悟得它的實相。『琉璃』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所以拿這個來作比喻,內外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做「瑩淨」,乾淨、透明。

  演【寸絲不挂,纖塵不立,謂之無滓。】

  『滓』是渣滓,乾乾淨淨,一點渣滓都沒有。『寸絲不挂』,是形容沒有知見、沒有妄想,不牽掛,心乾淨。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真心裡頭沒妄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經論裡常說「體露真常」,這是佛心,這是真心現前。『纖塵不立』是講不染污,是講對外境上來說,真如本性決定不會染外面的六塵。唯識裡面講:「阿賴耶落謝五塵影子」,那是阿賴耶裡面可以落,真如本性裡頭可不落,所以從真性裡面講「纖塵不立」。一個是不為外境所染,一個裡面是如如不動,寸絲不挂,這是無滓,一點渣滓都沒有。『寂不足以盡之』,寂這一個意思沒有辦法圓圓滿滿包括它,『故曰湛寂』,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形容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兩句有時候合起來簡略的說「湛寂靈明」,古大德常常用這四個字來形容我們的真心,形容我們的本性,我們本性確確實實是湛寂靈明的。下面說「恆常」:

  疏【恆者久也,常者恆之極也。】

  這個意思就是說,湛寂靈明的本性永遠是這個樣子,過去無始劫,未來也是無量劫,它永遠不會變,成佛、作菩薩,乃至於在三途六道,它還是不會變,這叫真性。譬如黃金,金不變,你把它做個佛像,好比是佛法界,你給它做個小貓、小狗,它又墮到畜生法界,你把它塑一個餓鬼,它就變成餓鬼法界,那個像隨你怎麼塑、隨你怎麼變,金不變,還是它,它沒變。它永遠是湛寂靈明,這叫做常恆。

  疏【大地雖堅,難逃壞劫,是恆而未恆。今此湛寂,推之無始,引之無終,亙古亙今,曾無變易。蓋常然之恆,無恆不恆,非對暫說久之恆,云常恆也。】

  演【難逃壞劫者,以三災到時,劫火洞然,須彌七金悉為灰燼故。】

  這種現象,我們今天在天文望遠鏡裡面時時可以看到。星球有成住壞空,每天我們在太空當中會發現星星,那個世界成了。每天也發現有許多星球爆炸、燒掉,正是佛在經上講「大三災」。大三災的時候,火災燒到初禪天,初禪天有火災。什麼叫初禪?經上給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這裡面有小千、中千、大千,這樣組成的,這是說這個世界大小的範圍。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禪天,中千世界的天頂是三禪天,小千世界的天頂是二禪天,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禪天;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像一個太陽系一樣,說一個初禪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個太陽系毀滅了,它裡面的行星、衛星全部都毀滅。火能燒一個太陽系。一個星系爆炸,我們在天文現象裡面所觀察到,它爆炸的時候這一個星系沒有了。這種現象我們容易明瞭,可是另一個現象就很難想像,那就是水災可以淹到二禪天,這是什麼水災?能壞小千世界,這是不可思議。風災可以吹壞三禪天,換句話說,它能夠吹壞到中千世界。四禪天叫福天,真正有福報,沒有大三災。『劫火洞然』,指大三災裡面的火災,能夠燒毀一個星系,燒毀一個單位世界。

  由此可知,這個世間不只滄海桑田,這個世界哪裡能常住?世界不是常恆的,生命更是短促。以我們地球來說,近代科學知道地球歷史有幾億年,我們人生不滿百歲,簡直不成比例。由此可知,世間沒有一法是永遠存在的。可是世間真正有永遠存在的東西,那就是自性,它是永遠存在,永遠不會改變的。我們講星球、講大地、講我們這個生命,都是有形有相,這些相呢?唯識所變。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個相叫粗相,心也太粗了,如果你微細的去觀察,我們一切相是剎那剎那在變。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決定不一樣,這個觀察已經很粗了。經上給我們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什麼東西在變?識在變,剎那剎那在變。

  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那些老祖宗也非常聰明,他曉得,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是《易經》,《易經》講什麼?易經就是講變卦,一天到晚都在變,念念都在變,哪有不變的。佛法講變,我們固有的文化也講變,沒有一樣東西不變,只有真如本性不變。所以你要求現象,叫它永恆、常住,那是決定辦不到的事情,因為它是虛妄相,它不是真實的,它絕沒有永恆存在的道理。

  在以往真正成就之後,總是講經說法或者著述經論留傳給後世,幫助後人,對的。今日之下呢?我跟諸位說,不對,完全錯誤了,為什麼?變了。變卦,完全變了。為什麼變了呢?今天邪說充斥在世間。如何能把這些邪說統統滅盡,恢復我們本來面目呢?古人也有一句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無書,心就清淨,為什麼?沒有妄念,書看多了的時候,妄念不得了!你看台北市書展幾十萬本書擺在那裡,那叫什麼東西?一大堆思想的垃圾,把我們的頭腦都搞昏掉。逼得到山林水邊去靜一靜,把那些統統丟掉,丟得乾乾淨淨。有很多人勸我:法師,你要寫一點東西,趁你現在年輕,到老的時候你就不想寫。我說:我根本就沒那個意思。為什麼?古來這些人寫了這麼多東西把我們頭都搞昏了,我還想再多加一點東西叫後人去負擔嗎?這個罪過太大。不能再增加,已經太多太多,如果我們真有一點東西超過古人,古人所沒說過的,可以留下一點。如果我們所想、所說,古人也都說過,何必再畫蛇添足?沒有意思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本書不如少一本書,讓我們頭腦才能得到休息,才能得到清淨,才能開智慧。所以古人教人念書,只教你念一樣,不會教你念十樣、八樣,不會的。念一樣會開智慧,這個道理唐大圓居士在《唯識新裁擷彙》裡面就講到,他在民國初年批評現代的教育弊病在什麼地方,人家指出來了。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佛法也是如此,他的目的是教人開根本智,教你開智慧。今天教學的目標是唯恐你的雜念、妄想不多,想盡方法增長你的邪知邪見,增長你的亂想,目標是這個。大家知見多,這個世間怎麼會不亂?世間從哪裡亂起?從知見上亂起,每個人看法、想法不一樣,他就要打架,最後就戰爭,到最後就毀滅世界,大家同歸於盡。你說這種人多聰明,聰明到了極處,最後同歸於盡。大笨蛋一個,聰明人不幹這個傻事。所以心要清淨,你看第一篇完全講的是清淨心。

  除了大三災之外,經上還講有「小三災」,小三災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不致於把這個太陽系毀滅掉。我們今天科學家有能力毀滅地球,沒有能力毀滅太陽系,他的本事還不到家,換句話說,這種災難是小三災。小三災,我過去讀經怎麼想都想不通,因為這個災難佛說三種:第一種叫「刀兵劫」,刀兵就是戰爭,時間多久?七天。七日的戰爭,這是小三災裡面第一種。第二種是「瘟疫」,瘟疫的時間多長?七個月零七天。第三種是「饑饉」,就是饑餓,時間多久?七年七個月零七天,這是佛在經上這麼講的。那時我看的時候怎麼看也看不懂,七天的戰爭算什麼災難?我們那時候跟日本人打了八年,比七天長得太多,八年也沒看到什麼大的災難,為什麼七天就算是小三災?十年前我到日本訪問,在廣島、長崎一看,我馬上就覺悟,對於佛經裡面講的小三災立刻就懂得,是核子戰爭。它還不是七天,它只是一顆原子彈。得原子病的人,過上一年沒有問題,這個人才能活得下去。受原子輻射塵的傷害,人雖然沒有死,終身殘廢的太多太多了。瘟疫是什麼?就是指原子塵,這個東西麻煩。

  被原子彈炸的地方,八年地上才長草,才有樹木,豈不是經上講七年七個月零七天是草木不生,那人怎麼會不餓?當然受饑餓。哪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就是佛經裡頭講的小三災。不要說多,在地球上如果一個星期當中,爆發兩、三百顆原子彈就不得了,原子塵佈滿在太空,落到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一片死亡。不一定要原子彈落在你這個地方,這個原子塵在空中隨風飄流,飄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人就倒霉。被炸到的地方,那就是八年草木不生。所以佛經裡講的小三災就是核子戰爭,非常可怕!日本人深知這個戰爭的厲害,但是他不覺悟,還是迷惑顛倒,我們學佛的人要明白這樁事情。所以在世間相裡面去找永恆,找不到,永恆的東西就是真性。

  演【推之無始,引之無終者,以真如自體,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不斷不異故。】

  它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這幾句話就是告訴你,它是完全超越相對,超越相對亦非絕對,妙就妙在這個地方。

  演【無恆不恆者,恆外有不恆,此恆亦非恆,恆不恆二邊俱遣,乃真恆也。】

  「恆外有不恆」,就相對了。兩邊都要離開,不落在兩邊,這個就是真實法,這才是真正的永恆。這些道理,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經文要多多的去讀誦,細細的體會裡面的理,再觀察我們現前的境界。現前境界是事相,事不離理,理不離事,理事不二,你才真正有一個入處。

  疏【非濁者,云有則不受一塵。非清者,云無則不捨一法。】

  演【云有,不受一塵者。濁者,有也。】

  清、濁,就是「有、無」的意思。

  演【具足諸法,方謂之有。今自性離一切法差別之相,所謂非有相,非無相,非雙亦相,非雙非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非異相,非一異俱相,是不立一塵非有也,何濁之有。】

  這些句子與《般若經》裡面所用的完全相同,直教你把極微細的妄念都要把它清除掉。要記住,真如本性,就是你的真心,你真心裡面乾乾淨淨,本來清淨,『不受一塵』,它本來就不受、就不染。『濁』是什麼?「濁」是你心裡面有了,心裡頭有就濁。我們現在不但心裡有,唯恐有的不夠多,那有什麼法子!古德說過,「為學日益」,是世間法,世間要求學,很怕自己知道的不夠多,世間法!世間法是濁法,五濁惡世,濁法!濁惡唯恐不多,要好好的去學去。「為道日損」,學道,道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一天一天把這個拉拉雜雜的東西丟掉、減少,這叫學道。學道的人就怕知見多,分別、執著、妄想一多,道就見不到了。要把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掉,道心就現前。所以,為道清(清高士),為學濁。佛說我們這個世間叫做「五濁惡世」,這個話是很有道理。底下說了這麼多,把它歸納起來只有一句話,「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兩邊離開了,中道也沒有,這時候清淨心現前,何濁之有?

  演【云無,不捨一法者,清者,無也。】

  『清』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心裡頭一塵不染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叫「清」。

  演【不立一塵,方謂之無。】

  「塵」在此地是代表極少,就是一微塵,一微塵都不能夠建立,你要是建立一塵,就叫頭上安頭,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知見立知」。知見是什麼?「清」就是知見,上面再立一個「塵」,就是知見上又立一個知,這個知是什麼?這個知就叫無明,這就是五濁的根源。不能建立,不立一塵,這才叫真無、真空。

  演【今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常樂我淨義故,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是不捨一法非無也,何清之有。】

  一個有、一個無,一個清、一個濁。有無、清濁統統沒有,這個時候叫真清,這是真正的清。前面說「不受一塵」,從自體上說,「何濁之有」,從體上講的。這個地方講「云無,不捨一法者」,是從作用上說的。應用它能夠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不能說它無。雖現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位要曉得,「當體皆空,實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它又「非有」。非有就是非無,非無就是非有,有跟無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我們今天沒有辦法理解,那就是認定有不是無、無不是有,有、無是兩個意思,不是一個意思,所以就不得其門而入。幾時曉得它原來是一個意思,就入門了。你看兩邊所說,說它無,有「無」的道理;說它有,有「有」的道理。說「無」,是從本體上說,從性體上講;說「有」,完全從作用上說。

  『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滿」是圓滿,滿足的意思就是沒有欠缺,「功」是功能,「德」是講作用、德用。它有功能,它有作用,功能、作用是圓滿的,沒有一絲毫欠缺。這一句話是總說,下面是別說,舉幾個例子來講。它有『智慧光明』,智光遍照,前面講「輝天地,透金石」。這是我們自己圓滿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這種智慧各個人都有,為什麼?因為你有自性。你現在這個智慧為什麼沒有?因為你不相信你有自性,「我不相信我有自性,不相信我有佛性」,那好了,你雖有也不能現前。譬如你口袋裝了很多錢,到一個飯館裡去,肚子餓了想吃一餐飯,沒錢,很可憐。你口袋裡有錢,「沒有」,錢裝得滿滿,「沒有,不相信我口袋有錢」,那有什麼辦法?那你還是得挨餓,還是得去要飯。古人所比的「衣裡明珠」,自己忘掉了。我們凡夫就是把自性給忘掉,所以迷,迷什麼?迷了自性。性迷了,「相」當然也迷,一迷一切迷,一悟是一切悟。如果性上覺悟,相上決定不迷,為什麼?性、相是一體,不是二體,一悟一切悟。

  『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真」是不妄,「實」是不虛、不假,「識知」是對於一切法了別,沒有一樣不清楚。『常樂我淨』,這是真常,常就是永恆,真心是永恆的,有真常、有真樂、有真我、有真淨。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這是四種淨德,般若裡面也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頭也有常樂我淨,這不是假的。『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沒有一樣不滿足。所以叫『如來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如來就藏在這裡面,藏在哪裡面?藏在自己真性裡面。雖然藏在裡面,因為它沒有形跡,它既不是念頭也不是形相,它確實又是不立一塵,又是一切具足,這妙不可言。所以,不能說它空,又不能說它有,空、有兩邊都說不上,清、濁兩邊也說不上。這是講「非濁非清」,清、濁兩邊都說不上。下面再講「無背、無向」:

  疏【無背者,縱之則無所從去。無向者,迎之則無所從來。言即此靈明湛寂者,不可以清濁向背求也。舉清濁向背,意該善惡聖凡有無生滅增減一異等。】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意思有相當的深度,可以說甚深甚深,句句都是描繪真如本性。我們讀了之後,縱然不能明心見性,對於真如本性總得一點消息,得有一點彷彿,而後才能夠增長信心。

  演【捨此而有所去,方可謂之背。】

  《金剛經》上解釋「如來」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如來者,諸法如義」,這是佛說的;另一個意思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兩個意思其實還是一個意思,就是此地所講無背、無向,「背」是去,「向」是來。《金剛經》上所講的如來,就是講的真如本性。經上有的時候講「佛」,有的時候講「如來」。凡是講「如來」都是從性上說的,凡是講「佛」都是從相上說的。所以經裡用的名詞,它有很深的含義,決不會混攪在一起,不會一樁事情說兩個名詞,它兩種說法一定有兩個意思。這是先把背、向的定義說出來,然後你仔細去觀察,本性裡面沒有這個意思,沒這種現象。

  演【今則匪離跬步,湧現寶花,不出戶庭,圍繞行樹,雖欲縱之,將去何所?故無背。】

  這一句先從比喻上說,這個比喻就是《楞嚴經》所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是這兩句話的意思。沒有離開一步,這個意思是沒去。『湧現寶花』,就是當處出生,「花」是指現相。『不出戶庭』,戶是門戶,我們開這個門,兩扇的叫做門,一扇的叫戶,庭是庭院。這都非常近,沒有離開你家門口就『圍繞行樹』了,這個比喻什麼?比喻森羅萬象。的確沒有離開門庭,森羅萬象圍繞著,這些是什麼東西?統統是真如本性的相分。哪有去?沒有去的意思。

  『雖欲縱之』,我很想離開它,『將去何所』,能夠離開得了嗎?真如本性就好比是太空,我們能夠逃出太空嗎?其實它比太虛空還要大。《楞嚴經》,佛有個比喻,把我們的太虛空比作一片雲彩,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比作太虛空,到底是雲彩大還是太虛空大?太虛空不大。這個比喻愈想愈有意思,佛實在是很聰明的人,比得好。怎麼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就把太虛空比作我們真如本性,看起來覺察到這是真的虛空。你晚上會作夢,你夢裡頭也有一個太虛空,你那個太虛空在這個太虛空裡面就像一片雲彩一樣,你感覺到這個太虛空也是渺無邊際,其實那是一片雲彩。你從這上面去細細揣摹,就能夠體會到佛的經的意思。我們今天感覺到這個無量的虛空,就好像我們夢中的虛空一樣,我們的真如本性就像現前的太虛空一樣。我們六根感觸到的太虛空,真的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面一團的迷雲,真是這個樣子,而這個太虛空已經是沒有邊際了。所以,離不開!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距離我們這邊十萬億個佛國土,還是在自性當中。換句話說,依舊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與滅是同時的,因為同時所以就找不到生滅,就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跟生滅又是一個意思,這都是很不好懂的地方。我們總是執著生不是滅,滅不是生。為什麼生滅就是不生滅?從相上講有生滅,從理上講沒生滅。就相而論,生滅同時,既然是同時,說生已經是滅,說滅又是生了,話還沒有說完的時候又變了。這都是真實相!這是無背的意思。我們再看無向的意思:

  演【迎之而有自來,方可謂之向。】

  『向』是來的意思、即的意思,『背』是去的意思、離開的意思。無背無向,就是不來不去、不即不離,就是說這個意思。

  演【今則無行無住。】

  「行」、「住」的相都不可得。

  演【如是而來。不動不起,如是而來。若欲迎之,從何所迎?故無向。】

  行、住、動、起。「動」是動心,「起」是起念。「行」就是動作,「住」就是不動作、息的意思。起心動念就是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住。住就是定的意思,行就是動的意思。既然是動靜、行住這裡面都沒有,那這從哪裡來?『從何所迎』?這幾句,實在是把《心經》裡面所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統統說出來,『故無向』。這些說的都是從旁敲側擊的方法,像畫畫烘雲托月,把真如本性的樣子露一點點給我們看,教我們體會。好像月亮畫不出來,畫一些雲彩當中露一塊空白,這是月亮,用這個方法。真如本性也是描繪不出來,說了這些拉拉雜雜東西,告訴你這些統統都不是,從這裡體會一點真如本性像個什麼樣子。這個樣子、這個意思只可以意會,不可言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教我們體會到真性,體會到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自己的佛性。

  裡面有更深的一個意思,就是教你修證的方向。我們如何能夠證得?下面這就說了,「舉清濁向背」,舉出這些例子,意思在什麼地方?意思裡頭就包括「善惡聖凡有無生滅增減一異」,包括這些東西。這就是指示我們一個修行的方向,這些東西全是屬於相對的,有沒有這個事?有,你要是著了這些事相,性就見不到;離了這些事相,性就現前。可是這個地方注意到,你有著有離,離還是著,懂這個意思嗎?「我離一切相」,還是著,著了什麼?著了「離一切相」,能不能見性?不能見性,你還是著相。我著了一切相,著相。我不著一切相,不著一切相還是著相,著了一個「不著一切相」,所以還是見不到。著與不著統統離開,才能見到。你要是把我這句話記住,你又錯了,保險你不能見性,為什麼?你又著了「著與不著一切都離」,你又著了這些,不管怎麼樣你都著。到最後怎麼說?把嘴巴掛到牆壁上,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見到性了。一句話沒有,心裡頭一個念頭沒有,這叫真不著,這才行。

  所以禪宗,你看老師教人,老師問了一些話,叫學生答。學生剛剛開口,老師把他嘴巴摀住,打他三十板。錯了,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他想說話,想說話是著了相。不開口呢?也打三十板,也著了相。反正是說也打三十板,不說也打三十板,這老師好像是不講理,其實老師真有理,為什麼?你講也著了相,你不講還著了相。著相就該打,要把你那個執著給打掉,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聰明人一被打就開悟,大徹大悟,為什麼?把他那個妄想、執著打掉,那是一種教學方法,叫棒喝。是一種方法、教學的手段,老師高明!真善知識。假如不是高明的真善知識,也學那個方法,凡是遇到人就打,把人打死那個人都不開悟,那就錯了。所以一種方法不是能用在一切根性上,不能適合一切人。用的人有智慧,他會用,接受的人也有智慧,他能接受,師資道合他才能成就。後來有一些禪師也學古大德,拿棒子打人,也沒看到打出一個開悟的,那就是什麼?不會用。用的人沒這個資格,沒到這個程度,學的人也沒到這個程度,換句話說,不該打。該打有該打的條件,該罵也有該罵的條件,有些人不值得罵。

  朱鏡宙老居士,他的岳父章太炎是我們中國民國初年的國學大師,他曾經被袁世凱關在監獄一個多月。袁世凱為什麼關他?就是要他罵他一句,他不罵袁世凱,不值得罵。袁世凱氣死了,把他關在監獄關了一個多月,他還是不罵他,沒辦法。罵,還要有資格,換句話說,不值得我罵,那沒有法子!不值得罵,不值得打,完了,那就是儒家所講「孺子不可教也」。因為打罵是教學的方式,不肯打、不肯罵就是他不可教;不可教,算了,放棄、捨棄他。為這個原因,被袁世凱關了一個多月。所以禪家的棒喝不是普遍對一切人,有資格的,挨祖師的棒子那都差不多,沒大悟總有點小悟。迷惑顛倒的人不夠資格,祖師他也不會罵你、也不會打你。有點小悟、有點大悟,他會挨棒喝,他才有資格。這個地方透露出來修學的方法,總得都要離開。

  演【意該善惡凡聖等者。】

  「等」底下,「有無生滅增減一異」,指這些。

  演【孟子道性善,天台說性惡,一則就事造邊說,一則就理具邊說。】

  孟子是世間的聖人,「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說的。天台是智者大師,他說性惡。智者大師實在講不亞於孟子,這兩個人說的都對,沒有矛盾。我們看起來這兩個說法一百八十度的對立,其實他們兩個說的是一樁事情,一個是從事造邊講的,一個是從理具上說的。哪一個從事造上說的?惡,天台大師是從事造這邊說的。孟子是從理上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人皆有惻隱之心」,可見得人性是本善。如果把它對調過來說呢?孟子講性善是從事造邊說,天台講性惡是從理具邊說,能不能說得通?也說得通,不是說不通。事造邊說,五倫十義、四維八德,世間善,五戒、十戒,比丘、菩薩具足戒,善。理上的性惡,佛菩薩如果性不惡,如何能到惡道度眾生?到惡道也有惡道條件。譬如我要到監獄去度眾生,我一定做什麼壞事犯罪了,把我送到監獄,到監獄大轉法輪度眾生,否則的話你沒條件去。總得故意去犯一點罪,被抓到監牢獄去,才能跟犯人在一起,天天在一塊給他講經說法。

  所以要曉得,煩惱即菩提。菩薩要到惡道度眾生,要在清淨心裡面把無始劫過去當凡夫的時候,那個煩惱又要把它拿出來,拿出來幹什麼?拿出來到三惡道教化眾生去,就取得三惡道的資格,才能到惡道去度眾生。他的化緣要是圓滿,他就把惡業馬上變現出菩提,他就超越三惡道了,叫「乘願再來」。他那個煩惱變成菩提,菩提變成煩惱,隨心所欲在轉變,他自在。不像凡夫想變,變不了,沒法子,那就變成定業。菩薩沒有定業,是願力,自在變現。所以你看這個說法,怎麼說法都通,怎麼說法都圓融,沒有一句話是死的,句句都是活活潑潑的。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