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七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7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六八頁:

  ◎二、隨願得生

  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這段經文為我們說出往生西方世界確實不難,蓮池大師在這一段的小標題是「隨願得生」,我們看起來非常的輕鬆瀟灑。

  疏【上言信受,今言信已生願也。已願、今願、當願,過現未三時也。舉三時者,明有願者,無一不生也。】

  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三世。

  鈔【已願已生,則今佛說經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國而得生故。】

  『已發願』,『若已生』,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的。『則今佛說經之前』,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經之前。釋迦牟尼佛沒有來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之前,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都為大家宣講淨土三經,普遍的勸導眾生專信、專願、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已有人求生彼國而得生故』,只要求生沒有不得生的。

  鈔【今願今生,則佛正住世時也。】

  佛說今天發願、今世往生,這句話是對當時佛陀在世時那些聽眾們所說的。

  鈔【當願當生,則聞經已後,至於今日,後之後也。】

  『當發願』,『若當生』,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直到世尊這個法運終了之世。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一萬年之後,佛法統統滅盡,《彌陀經》最後滅,《彌陀經》還住世一百年,就是多延長一百年。這一百年之後,《彌陀經》也沒有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名號還在世間,在那個時候如果聽到這個名號,能夠信、能夠願,還是能往生。由此可知,這個法門實在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尤其是不可思議。『聞經已後,至於今日』,我們距離佛已經三千年了。

  鈔【先言不退菩提,後云往生者。】

  這是說前面一段經文,為我們說明「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羅什大師是這樣翻譯的;玄奘大師的譯本不是說「及聞諸佛名者」,這一句玄奘大師譯本裡面是「及聞無量壽佛名者」。由此可知,這個「諸佛」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聞經受持及聞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就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就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是先說明不退,把這兩種無比殊勝的利益說出來了,勸我們要發願往生。

  鈔【後云往生者,明發願者,見世之中已順覺路。】

  古時「見」跟現在的「現」是同一個字。『見世』,現在世中。『已順覺路』,覺路就是無上菩提的大道。諸位要知道,無上菩提道是法身大士所行的,是一切摩訶薩大菩薩所行的,二乘權教都沒分,包括別教三賢菩薩都沒分。這個法門特別,只有你肯信、肯願,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就是一條無上菩提的大道,成佛的捷徑。西藏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有《菩提道次第論》,諸位要曉得,那個菩提道是有次第的,是爬樓梯的;我們這個菩提道是坐電梯的,一下就上來,沒有次第的,這是給大善根、大福德人修行的。哪一種人是大善根、大福德?對於《彌陀經》、對於阿彌陀佛真正相信,真正願生淨土,這種人就是大善根、大福德,遇到這個法門是大因緣。

  鈔【況既得往生乎?無一不生者,見往生者甚多無量也。】

  『無一不生』,說明往生的人太多了,無量無邊,十方世界根熟的眾生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下面大師設兩個問答:

  鈔【問:生者既多無量,今何偶一見之。】

  往生西方世界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我們看到往生的人很少?

  鈔【答:十方世界,眾如微塵,其往生者何限。】

  『何限』是沒有法子限量,太多太多了。

  鈔【子見娑婆,不見塵剎故。】

  『子』是古時候對人的尊稱,就是現在講「先生」。你只見到娑婆世界,實際上蓮池大師這個地方的娑婆世界只指我們地球,而且只指中國那個小範圍,這是我們見得太少的一個原因。

  鈔【又問:生者既多無量,彼土何以容之?】

  人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人口會不會膨脹?會不會人口太多?不少人有這個問題。

  鈔【答:滄溟納百川而不溢。】

  滄溟是大海,大小河流的水統統流到大海,一天流到晚,流了幾千年,也沒有看到大海滿起來。這是把西方極樂世界比作大海,十方往生去的人比作河川裡的水一樣。

  鈔【明鏡含萬象而有餘。】

  再用鏡子做比喻,這一面鏡子,鏡子不大,可是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都照在裡面,鏡子沒有顯得爆滿。

  鈔【況淨土乎。】

  何況佛的淨土?佛淨土究竟是什麼樣子?下面這四句說明:

  鈔【即心是土,即土是心,以心歸心,何弗容也。】

  這個解答完全是事實真相,也正是佛家所講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華嚴經》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會無礙?就是這兩句,因為『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我們只要把「心、土」兩個字換一個字樣,諸位就清楚,把心換成「性」,把土換成「相」,即性是相,即相是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哪有大小?哪有多少?十方世界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是『以心歸心』,哪有不能相容的?虛空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心變現之物,《楞嚴經》上給我們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真心,那是本性。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土。那個地方是法身大士所居住,叫做一真法界。我們這個法界叫十法界,十法界是法相土,一真法界是法性土,這個不可思議。

  疏【稱理,則自性非去來今,是已生今生當生義。】

  稱性而說,真如本性裡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三世,也沒有十方。如果有十方就有遠近,有三世就有前後;沒有十方、沒有三世,給諸位說,沒有先後、也沒有遠近。這些全都是事實真相,而是我們凡夫很不容易理解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因為我們執著有十方、執著有三世,已經是牢不可破,變成一個習慣,聽到佛講這個真實境界,我們反而感到非常生疏,難以接受,實際上佛講的是真相,我們看到的是假相。

  鈔【萬年一念,何古非今;一念萬年,何今不古。】

  『萬年』是很長的時間,『一念』是很短的時間。萬年可以濃縮成一念,遠古也變成現在。一念可以變成萬年,現在也可以變成遠古。這兩句話,諸位要細細去看,這裡頭有玄機,就在「一念」。一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沒有障礙;二念就有分別、執著,就有障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證得一心不亂;現在念到一心不亂,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就更高。現在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我們常說只念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的時候,佛光一注照,我們的罪就滅,業障也沒有了,一心就得到。我們自己是功夫成片,佛來接引,佛光一加持,把我們提升到一心不亂。這不是我們修得的,是佛加持而得到的,這樣得到一心不亂,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那麼大的智慧、神通,道理就在此地,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念不止萬年,「萬」不是數字,是無量,無量劫可以變為一念,都在現前!就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三世都是現前的境界,也沒有十方的遠近,一切諸佛剎土都在面前。這個境界,我們很不容易想像,所以稱作不可思議。有一點像現代的立體電影,無量無邊的剎土都在眼前,隨著你那個念頭,念頭是波,像電波一樣,想見哪個世界,那個世界就現前,自己就投入進去。所以確實沒有遠近,沒有先後。成了佛,不能說哪一個是先佛,哪一個是後佛,沒有。如果還有先佛、後佛,給諸位說,那是十法界裡面的佛,絕對不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有遠近、有先後,超越十法界就沒有遠近、沒有先後。這是理說出來,理明瞭之後,事就好懂。

  鈔【則念念遊行樂國。】

  『樂國』是一切諸佛的剎土,佛所住的都是淨土。

  鈔【時時禮覲慈尊。】

  『慈尊』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個時候不是親近一尊佛、兩尊佛,而是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同時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同時攝入,《華嚴經》裡面講的重重無盡的法界,《華嚴》用「因陀羅網」來作比喻,重重無盡,是這麼一個境界。賢首國師在皇宮裡面說這個境界,大家聽到很不容易理會,賢首國師就請皇帝建一個八角亭,每一個角放一面大鏡子,八面鏡子互相照,他請帝王站到當中,四面八方不知道有多少身體!重重攝入就像這個境界,他體會到了。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同時現身,同時攝入,確確實實是這個境界,無剎不現身。這才證明「見世之中已順覺路」,說明無上菩提大道是沒有次第的,究竟圓滿。

  鈔【誰非往生者。】

  哪一個不是往生的人呢?下面說三心不可得:

  鈔【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無其心,誰是往生者。】

  這個地方就衍生兩個問題:

  鈔【無生而生。】

  「無生而生,生而無生」,從這裡演繹出這兩個問題。

  鈔【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你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明白了,你就能體會到佛講『已生今生當生』這個味道,這句話是佛對我們現前大眾的方便語,這是隨順俗諦而說,我們聽得懂,我們能理解。如果理參不透,沒有關係,相信事就行了。已經發願,已經生了;現在發願的,現在往生;將來遇到這個法門發願,將來一定得生。你在事上能夠清楚,能夠深信不疑,你就得利益。

  ◎三、總結信願

  經【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第四次的勸。《彌陀經》不長,這麼短短的一部小經,釋迦牟尼佛四次在這裡勸導我們,真的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厭其煩的勸我們往生。諸位還要記住,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勸,六方諸佛一起勸,六方諸佛就是代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在勸,還勸不動,這個人業障很重,一切諸佛勸他都不動心。稍有善根福德的人,讀到這樣的經文,看到這個境界,哪有不發願的道理?這是我們在其他經典裡面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淨宗雖然有三經,最切要的就是《彌陀經》。《無量壽經》是詳細介紹,沒有這麼苦勸,沒有四勸。一切諸佛如來四次勸勉我們,唯獨這部經。要是再勸不動,那就是經上講的一闡提,沒善根。在這個經本四一四頁,經文:「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第一次勸。五一二頁經文:「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第二次勸。五六五頁經文:「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這是第三次勸。現在看到這個地方,「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四次勸。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從來沒有這種說法,你才曉得這個經對於我們一切學佛的大眾是多麼重要!

  疏【上言有願必生。】

  前面一段經文說的。

  疏【則因果歷然。】

  『歷』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這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菩提正道。

  我初學佛的時候,這四十多年前,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章嘉大師介紹我讀的就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論》,宗喀巴是他的老師。四個喇嘛: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都是宗喀巴的學生。我們遇到這個經才知道,這不要次第,用不著那麼麻煩,簡單、容易、穩當、快速,而且成就是究竟圓滿。我們讀蕅益大師念佛開示,對他老人家所說的句句話,這真正肯定了,完全相信了,確確實實是圓超、圓收(收是包容),這部《阿彌陀經》圓圓滿滿超越一切經典,圓圓滿滿包含一切經典。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沒有超越《阿彌陀經》之外,全都在這部經範圍之內,這真正不可思議。《彌陀經》雖然流布很廣,一般人當作晚課念,這個事實真相明瞭的人實在不多!所以誦經念佛有口無心,原因是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讀誦受持他就感應道交,那個效果完全不相同。

  疏【祇恐不信。】

  不信的人很多,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

  疏【與信而不願耳。】

  還有人能信,能信他不發心往生淨土,他不想到淨土。為什麼他不想去?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利益他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什麼力量攔阻都攔不住,他決定會去。

  疏【故總結信願,言不信則已,若有信者,應當願往,是為第四重勸。】

  『重』是重複,第四次勸我們。

  鈔【第四勸者,從初而再,皆明發願求生。】

  就是第一次跟第二次。

  鈔【至於三中,復明願從信起。】

  第三次勸是勸我們一定要相信諸佛所說,決定不能懷疑,否則的話,這種殊勝無比的利益你會當面錯過,那真的太可惜。這個實在講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很幸運遇到,遇到而空過,那多可惜!這是說明願從信起。

  鈔【如上三重,止是勸說應當發願,未顯發願功德。】

  三次勸導,發願的功德利益沒有說清楚。

  鈔【今言過未現在,但有願者,無一不生,方知願力如是廣大,焉可不信,焉可不願,故云四勸,故云總結。】

  到這個地方,發願的功德利益都說清楚了。過去發願的,過去就往生了;現前發願的,現前往生了;當來發願的,當來必定往生,利益說出來了。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說,能不能往生淨土,「全在信願之有無」,就是根據這四重勸的經文說的;品位高下,那就是在「持名功夫之深淺」。往生只要具足信願,臨終一聲、十聲佛號都往生,信願行三資糧,臨終一念、十念,他也是行。所以往生關鍵在信願,持名功夫在生到西方世界品位的高下。因此,我們要發願往生,要一心持名,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是真的,是我們可以得到的;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一切的一切是假的,一樣都帶不走。帶不走的,在那上面浪費很多精力時間,那叫愚痴。真正修行人,對這個世間一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統統都歡喜,一切都隨緣,都很好很好,都沒事。真正要緊的是抓住這句佛號,這個要緊!這是我們帶得去的。這是我們知道真實功德利益。『焉可不信』,怎麼能不信?怎能不發願?

  鈔【智者云。】

  隋朝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

  鈔【火車相現,尚得往生,戒定薰修,功不可唐捐矣,信之至也。】

  這是信心達到極處。『火車相現』,火車是火車地獄。釋迦牟尼佛在當凡夫修行的時候,就墮落過火車地獄,佛本行經講過這段故事。佛說他在火車地獄,火車地獄是什麼情況?罪人拉火車,這車的鐵燒得紅紅的,把罪人身上的筋抽出來當作繩索拉這個車,受這個地獄罪苦,苦不堪言!釋迦牟尼佛,他們是幾個人拉一個車,他看到大家很可憐,他就向牛頭馬面鬼卒要求:旁邊這個人太苦,那個筋抽不出來,我的筋多抽一根代替他,可不可以?那個小鬼拿著狼牙棒一棒把釋迦牟尼佛打死了,「你還有這個好心,還想幫助他」,一棒把他打死,地獄打死就超生了。發一念慈悲心,從地獄裡就超生。

  演【火車相現者,觀經下品文云:或有眾生,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惡人,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尋得往生。】

  現在有意無意犯這個罪過的人不少。有許多人犯了過失,他自己確實不知道,更不知道犯這些過失將來會有這麼重的苦報,雖然讀經文,也都含糊籠統念過去,好像與自己不相關,這個可以說太粗心大意。「偷僧祇物」,僧祇就是僧團,我們今天講的佛教的道場。偷盜是不予取,不要說一般人盜用常住物罪很重,出家人也不容許。但是現在佛法衰到極處,真正如法的佛教團體我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但是我們非常嚮往這個世間有一個如法的團體出現,就是我們常講六和敬的僧團。我們今天雖然講六和敬,表面上和已經非常不錯,裡面還是不和,想法、看法不一樣;只要有想法、有看法,永遠就沒有辦法達到和敬。真正六和僧團是從哪裡建立?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捨棄,並不是要求我的想法是正確的,你們要跟我一樣,不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樣要求別人,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知見想法統統放棄,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念不生。這個團體大眾每個人都放下了,每個人心清淨都一念不生,這就是見和同解,是這麼建立的。我們對於佛這個說法實在是佩服。「不淨說法」,弘法的方式很多,不僅是在講台上說法。弘法裡面想得名聞利養,這就不淨。有一絲毫的心去攀緣名聞利養,就是不淨說法。做弘法利生的事情,即使名利不是自己享受也不行,你心不清淨了。這一點非常重要!世間人以為做好事是好事,不見得!龐居士教給我們,「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是真正的好事。諸佛菩薩在盡虛空遍法界示現種種身、種種相利益一切眾生,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什麼都不希求,也不據為己有,心清淨,作而無作。絕對不會去想攀緣做什麼,那就錯了,隨緣而不攀緣;攀緣,我們的心不清淨了。「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造作種種惡業,還自以為名氣很大,知名度很高,在社會上崇高的地位,他搞這個,這就是自己莊嚴,搞這一套,殊不知道這是造罪業,將來是阿鼻地獄的果報,非常的可憐。現在這個社會風氣也是不可思議,全世界在那裡高喊「保護智慧財產權」,這個名詞是近幾年才聽到,從前沒有。保護智慧財產權,實在上就是保證你下地獄。特別是佛法,佛法是智慧,佛法的智慧是利益眾生,普度眾生。《華嚴經》上說,若不弘法度眾生,不能稱他是一個報答三寶之恩的人。我們報答佛菩薩恩德,只有一樁事情,弘法利生,流通佛法。他把佛法統統禁止,不准流通。連印的經本,我今天看到人家送來一套《華嚴經》,後面版權頁上就有「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這成什麼話?《華嚴經》上居然版權所有,是他的,那不是明明白白偷釋迦牟尼佛的版權?將來墮到阿鼻地獄,賴都賴不掉,版權一看,證據在這裡。不要說佛菩薩,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念念希望別人好,念念希望幫助這個社會安定繁榮,幫助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幸福美滿,人家翻印,歡喜都來不及,哪裡還要版權?從來沒有聽說過。由此可知,我們能想像得到,往後的人會愈來愈愚痴,因為他吝法得愚痴果報。臨命終時遇到善友、善知識教他念佛都能往生。這是信心達到極處,我們對於念佛發願求生是決定得生,沒有一點懷疑。

  鈔【永明云: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願之至也。】

  這是佛用比喻來說,有一個大石頭,這個石頭有多大?大一由旬。一由旬,小由旬是四十里,一塊這麼大的石頭。天人穿的衣服衣料很薄很輕,五百年,這個天人從那邊過一次,這袖子拂一下,到哪一年把這塊石頭磨光,那叫一劫;這是說明一劫有多長的時間。劫石可磨,我求生淨土的願決定不會改變,這是永明大師用這個比喻來說。『願之至也』。所以,我們的信、我們的願要像祖師這個樣子。

  疏【稱理,則自性如智冥契,是信願雙成義。】

  『自性如』是從理上說的,『自性智』是從本具般若上說的,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如』就是自性,就是自性的本體。智跟如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冥契』。歐陽竟無說「佛教不是哲學」,這話從哪裡講起?哲學,理跟事是分開的,不是一個,心跟物是分開的,它是對立的,也就是我們現在講是相對的。佛法裡面沒有相對的,雖然佛法說二邊,但是它二邊是一,它不是二,像《心經》上佛法講色、講空,但是色跟空是一不是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哲學裡面,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不是空,空不是色,那是屬於哲學。所以佛法不是哲學。這是從性體上來講信願,信願是一不是二,信決定有願,願當然有信。

  鈔【純然真實而不虛者,自性如也,是之謂信。】

  『如』就是真如、就是本性。『信』是從真性裡面出生的。

  鈔【熾然出生而無盡者,自性智也,是之謂願。】

  『熾』是比喻,像火一樣,燒得非常旺盛。『自性智也』,智慧是無盡的。『是之謂願』,這個叫願。

  鈔【如冥乎智,智契乎如。】

  『如』能生智,『智』為如生,它確實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一個是體,一個是用,體用是一不是二。

  鈔【智外無如,如外無智。】

  這是講的理。下面從事上來說:

  鈔【文殊信首,具足一心。】

  在事上,文殊菩薩代表『信』,能生一切佛法。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七尊佛的老師;七代表圓滿。一切諸佛都是從信生出來的,文殊表這個意思。『具足一心』,一心就是文殊。

  鈔【普賢願王,不離當念。】

  『當念』就是一念,一念就是普賢。一心就是文殊,一念就是普賢。我們一心念佛,就具足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在哪裡?一心念佛就圓滿!這個妙義真正不可思議。

  諸位同修要知道,他不是真正過來人,說不出來的。蓮池大師為我們著作這部《疏鈔演義》,幾乎一大半都是用《華嚴》來解釋《阿彌陀經》,解釋得非常圓滿,沒有一絲毫牽強附會。所以,這個經確實是《華嚴經》的精華。清朝初年彭紹升居士講,《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這些都是真正通家,真正通達,不然他說不出來。我們只能從註疏裡面看出這些跡象,他實際上修行的功夫,我們沒有辦法猜測,這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

  演【真實不虛之如為信者,信有真實義,以若無有信,萬事皆虛誑故。】

  這個意思要細心去體會,這是很深的學問。無論學佛,或者是不學佛,他在世法或者是在佛法裡面,如果沒有信心,他這一生當中一事無成。凡是有成就的人,他為什麼成就的?第一個因素,他有堅定的信心。《華嚴》說得沒錯,「信為道元功德母」。蕅益大師講六種信,第一個就是「信自」。自己沒有自信心,那就什麼都不要談了。你的成就之大小、高下,就在你自信心的大小、自信心的堅定,完全成一個正比例。世法如是,佛法也如是。所以,這是大學問!萬事虛誑就是一生空過,一無所成。

  演【出生無盡之智為願者,願有出生義。】

  在世間法來說就是立志。人要沒有志,也一事無成。他有志向,他在這一生當中,他有他的方向,他有他的目標,這個人這一生生活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如果這一生在這個世間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是糊裡糊塗,醉生夢死,他這一生自然就空過。世出世法都一樣,在佛法裡面講發願,講發心,發心就是發願,在世法裡面叫立志。從前儒家教學,孔子所講「三十而立」,可見立志是非常重要。孔夫子很早他的志就是在學,「志於學」,他一生確確實實圓滿的成就。佛法裡面也是如此,淨宗的學人尤其殊勝,他的志向就是往生淨土,就是要見阿彌陀佛,這個在所有志願裡面,是世出世間第一大志願,究竟圓滿的志願。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