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七十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7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一九頁:

  疏【又觀經下下品五逆文中,謂其人十聲稱名,遂得往生,則觀想未成,唯資十念,五逆之生,正稱名得生耳。】

  這是解釋造五逆罪不能往生,誤會以為持名念佛是散善,不是定善。從《觀經》下下品這一章裡面,給我們修淨土的人很大的啟示,因為《觀經》裡面講的方法完全是觀想,從這一章經裡面來看,這個觀想並沒有觀成,甚至可以說他沒有用觀想的功夫,用的什麼功夫?用的是念佛的功夫。而且念佛時間不長,臨終十念他也能往生。所以持名念佛跟《觀經》裡面所說這個法門沒有兩樣。也可以說,持名念佛法門理論的依據就是從《觀經》來的,也能夠這麼說法。所以這三經確實是一,一而三,三而一。

  但是五逆罪,臨終時候必定要有殊勝的因緣。第一個要緊的事情,就是臨終的時候要清清楚楚,如果臨終的時候昏昧顛倒,甚至家親眷屬都不認得,那個事情就麻煩了,縱然遇到佛緣,他也不能成就。幾個人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誰又能夠保證自己臨命終時清清楚楚,不迷惑不顛倒?這樁事情決定沒有僥倖的,因此我們就要認真修福報,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統統迴向求生淨土,這樣才能保住我們臨終時候清清楚楚。諸位要知道,人生很短!在這極短的時光當中,我們要能忍受,縱然有福,不能享盡!福報享三成就夠了,其餘的布施給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這才是求生淨土唯一正確的方法。

  造五逆罪臨命終時還能遇到佛緣,他是這一生罪業造得多,前生必定是善根深厚,善根深厚為什麼這一生會迷惑顛倒去造罪業呢?這個事情,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未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尚且有隔陰之迷。什麼樣的菩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彼於前世住菩薩道」,這是真正菩薩,不是假的,「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供養四百億佛,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你才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他這一生迷失了,去造五逆罪,這很可能!但是他善根非常深厚,可惜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知識,所以執迷不悟,他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了,這一遇到,經過善知識一指點,他就覺悟了。覺悟之後,他就肯真正的念佛,真信切願,雖然念得少,只念了十聲佛號,也能往生。《往生傳》裡面,張善和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唐朝時候人,他是臨命終時才遇到佛法,十念往生。

  我們讀了這節經文,決定不能存一個僥倖的心,臨終十念還可以往生,現在多造點罪業沒關係。你要是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諸位不要以為這是在家同修,出家的法師有許許多多臨命終時就糊裡糊塗。可見得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平時要努力、要修福,要認真的修學,要學古今那些往生的大德,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多自在!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榜樣。

  疏【況大本云: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墮地獄者,非五逆人而何。】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有這一願。大經裡面又特別給我們說得清楚明瞭,惡道眾生也有念佛往生的。倓虛法師在佛七開示中說:諦閑法師早年在頭陀寺做方丈時,寺裡養著一隻公雞,那公雞往生了。這是諦閑法師親眼看到的。寺裡沒有時鐘,早晨公雞報曉,大家就起床做早課。大眾早晚上殿,這隻公雞也跟著一道上殿課誦念佛,過齋堂牠也去,大眾掉在地上的米飯菜葉牠會吃得乾乾淨淨。有一次上完殿之後,大家都回寮房了,公雞還在大殿走來走去不離開,香燈師就趕牠走,說:課誦完了,我要關門了。這隻公雞走到佛殿當中,仰頭看著佛像,叫了三聲,牠就站在那裡死了。這隻公雞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墮落在惡道,那當然是罪業深重的眾生,但是不昧靈性,遇到緣,念佛還是能往生。

  也許有人問:既然前生修得那麼好,為什麼會墮三惡道?這是個問題,我們應當要好好的研究。來生要往什麼地方去,決定在你臨終最後那個念頭。你一生念佛念得好,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不念佛,那就去不了。臨終一念起貪心,餓鬼道去了;臨終一念起瞋恚心,地獄道去了;臨終迷惑顛倒,畜生道去了。這是三惡道!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西方。十念一念皆得往生,決定在臨終一念!

  佛家一再教誡我們,臨命終時要非常的慎重,這是大事,關係他來生的幸福。人過世八個小時之內不能去碰他,為什麼?碰他怕他起瞋恚心。沒斷氣之前最好就助念,一直念到他斷氣之後八小時,這是最少的,這個念佛的效果非常大。助念是提醒他,希望他臨終那個一念是正念,就是阿彌陀佛。八小時之內,這人雖然斷氣了,神識沒離開。所以這八小時之內,他要一下覺悟回頭,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可以去。所以,斷氣後八小時之內非常重要,決定不要惹他生煩惱,不要叫他起貪瞋痴。《飭終津梁》裡面說明,最好將家親眷屬隔開,為什麼?怕他見到起貪心,這個也捨不得,那個還沒見面,那就麻煩大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平常要看破、放下,對我們往生才會有很大的幫助。

  惡道裡頭,尤其是地獄道當然是五逆之人,這就是說明五逆之人還是能往生。

  疏【止屬下品者。】

  「止屬下品名散善者」,這個意思是說,如果他是正定,必定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久就能證無生法忍;他只是下品,沒有正定,所以是散善。

  疏【或謂觀經下之三品。】

  下三品,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

  疏【初言智者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三言善友教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名號,則持名往生,似唯下品。】

  這是從《觀經》上來看,表面上看好像是這個樣子,《觀經》下三品好像都是持名,持名大概就是下三品了。實在說,下下品往生也不錯!好高騖遠的,怕的是你去不了,連下下品都不夠格,那就壞了。有人說:你這個方法,這是下下品。那我們就合掌:我下下品就夠了,我就很歡喜了,我只要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滿足了;你有本事,你去求上上品,我恭喜你,我下下品就夠了。你能這樣死心塌地,不疑惑,這一生決定成就。大師苦口婆心給我們解釋這麼多,就是怕那些不甘心下下品往生的人,不念佛了,搞別的去了,那才叫大錯了。

  疏【不知持有事理,理復淺深。】

  這個持名,《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執持名號有事持、理持。《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說,無論是事持是理持,念到見思煩惱斷了,都叫做事一心。由此可知,事持跟理持是方法上的不同,效果是一樣的。念到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時候就叫做理一心不亂。

  什麼叫做事持?什麼叫做理持?理持是真正通達實相了,像《觀經》所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這一句佛號與般若空慧相應,這個念法叫做理持。理持就能得理一心嗎?不見得。絕對不是說事持就得事一心不亂,理持就得理一心不亂,這個地方不能誤會。一心不亂完全是持名功夫淺深的問題。念這句佛號即使與空慧相應,有的時候他還得不到一心。如果自己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還有分別執著,就沒有得一心;不但沒有得一心,連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換句話說,這樣念佛是無法往生的,真正要往生,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

  是非人我、分別執著、貪瞋痴慢確實沒有斷;雖沒有斷掉,這句佛號起作用,能把煩惱壓住,妄想才一起來,馬上就換成佛號,二六時中只有佛號,沒有妄想,這叫功夫成片。一面念佛一面還在打妄想,這不行,這是很大的忌諱,「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大聲的在念佛,在喊,心裡打妄想,這個不行。一定要念到佛號能伏住妄想,這叫做功夫成片。你不念佛號的時候,妄想又起來了,念佛的時候,佛號能把妄想壓住,這個才管用,功夫才得力。不管是事持還是理持,要念到這樣,功夫才得力。

  在平常,我們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念佛功夫從哪裡做?從起心動念上做。這個念頭才起來,不管它是善是惡,不管它是正是邪,一律都換成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真正念佛人心之所思、意之所念,只有一個阿彌陀佛,只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跟西方極樂世界,一切都不攀緣,一切都放下。你真正能這樣做,最多三年的時間功夫就成熟,就有把握取得西方淨土;也就是說,三年當中決定可以達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功夫成片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就預知時至,生死自在;沒有到一心不亂。我見過不少預知時至,無疾往生的,這些人的境界都是功夫成片裡面上品的,他沒得一心,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這個實在是大事。

  這個經真正是不容易,是十方諸佛度一切眾生當生成佛的唯一法門,簡單直捷,穩當快速,我們遇到不容易!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這是天下大亂,修什麼法門我都感覺到來不及了。這個法門要真正叫你死心塌地的修學,你要不把這個法門搞得清清楚楚,不容易辦到。我們在有限的光陰當中,要細細的來探討這個法門。《無量壽經》與《彌陀經》互相參考,你對於西方淨土就容易明瞭了,真正可以幫助你斷疑生信,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法門。我想要不了幾年,我們同修當中必定有很多人有不思議的成就。

  大師在此地講,持名有事理,理有淺深,事也有淺深。

  疏【今下生者。】

  這是講下品下生。

  疏【僅是事善。】

  這是講十念往生的。

  疏【若成理觀,則與彼經三觀圓修,冥契不二,何慮品位之不高也。】

  這是為一些人解答這個問題,你以為持名念佛品位不高,那你就學理持,理持是明理,確實能幫助你提高品位。事持,真正是老實念佛,一樣提高品位。

  疏【況下品文中,乃指惡人愚人,非謂善人智人持名,亦居下品也。故知二經,其義一也。】

  這是講《觀經》跟這個經意思是一樣的,《觀經》講下品下生的,那是講五逆之人,是講造惡的人,持名念佛。我們雖然造惡,還沒到五逆十惡的程度,自己真正下定決心持名念佛,我相信決定不在下三品,這是我們有把握能做得到的。

  疏【獨要者,略有三意。】

  『獨要』,淨土三經當中,這部經尤其重要。古大德將《彌陀經》做為早晚的課誦本,連禪宗晚課都不例外。念佛的人,決心求生淨土的人,不但晚課念《彌陀經》,早課也念《彌陀經》。楞嚴咒、十小咒,《心經》,可以不必加,就是一遍《彌陀經》,三遍往生咒,接著就念佛號,這是《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的方法,簡單明瞭,要這樣去做。

  疏【一者,觀經所明佛身,雖云即報即法。】

  『報』是報身,『法』是法身,佛身三身是一體的。

  疏【而那由恆沙,不無數計,生身尊特,猶待辯疑。】

  這是《觀經》上所說的。

  疏【此經但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則不屬諸數,直指法身,獨要一也。】

  兩部經做一個比較,《彌陀經》比《觀經》還要重要。第一條裡面所講,佛身決不落在數量之內,換句話說,超越數量!我們今天凡夫就落在數量之中,所以你有命運、風水,能算得出來。佛與大菩薩超越數量,不落在數量裡。《觀經》講「那由他恆河沙數」,那還是個數量;《彌陀經》沒有說這個,只講無量光、無量壽,講無量,不落在數量裡頭,這是第一點。

  『生身尊特,猶待辯疑』,六十萬億那由他之身,這是講「生身」,說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相的高大。讚佛偈說: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都是大身!這個身殊勝,高大,遠勝過穢土所現的劣應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他這個身也只是一丈六尺。一丈六尺,我們現在看這個人好高大!其實佛是個大個子,比一般人高不了好多。為什麼?那個時候的尺沒有現在這個尺這麼長。弘一大師《律學三十三種》,提到周尺;周朝時候的尺,因為佛出生相當於中國的周朝。周尺一尺,只有我們現在尺的六寸多。這就是說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相之大,跟我們這個世界佛現的身相不一樣。古大德有設疑問,專門來辯論這個問題,我們在此地就不再深入討論。

  疏【二者,十六妙門,雖云即觀即心。】

  能觀跟所觀是一不是二,這才能入得進去。但是它有次第:

  疏【而先日,次水,次地,次樹,次座,方入佛觀,則不無次第,猶覺繁長。】

  『繁』是麻煩,繁多。『長』是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這才能觀到佛。

  疏【此經不修餘業,單事持名。】

  《彌陀經》比《觀經》,在修行上來講,方便!他不必經過許多的次第,直截了當就見佛了。只要你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佛就來接引你。《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說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沒有往生之前就見到了。見到,你也不要歡喜;見不到,你也不要憂慮。即使見到了,見如不見,你也不要生歡喜心,生歡喜心就錯了。自始至終保持你的一心不亂,這樣就好。所以,持名念佛沒有次第,《觀經》所講的方法有次第。在方法上來說,它方便得太多,所以稱這個經獨要,特別重要。

  疏【三者,上三品生,乃能遊歷十方,承事諸佛,中下二品,皆無此文。】

  淨土三經,有的經上對某一樁事情說得詳細,有的經上省略了。你想了解西方極樂世界,要把三經合起來看,才能把這個事情真正搞得清清楚楚。並不是這個經上說的那個經上沒有,這個經就高明,那個經就差一點,絕對不是如此。你合起來看,才能看得周全。《觀經》關於這樁事情說得就有欠缺,只講上三品,沒有說中下品,這就是講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遊歷十方,承事諸佛』。可是,小本經就講得詳細。

  疏【今持名往生,便得供佛諸方,食時還國,獨要三也。】

  這是《彌陀經》上說的,即使下品下生的人也有這種神通道力,每天都能普遍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所以,這個經在三經裡頭尤其重要。

  疏【聞說一義,尚恐生疑,更聞獨要,必致深駭,故云難信之法,又云不可思議功德經也。】

  確實駭人聽聞,所以蓮池、蕅益這兩位大師都說這個經是不思議經。所有經典裡面沒有這個說法的,十方剎土裡頭也沒有這種事情。這樣殊勝奇特之事,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要不信,這一生就當面錯過;你要是相信,那是你有福氣,你這一生成就了,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我記得初到台中的時候,李老師拿這個法門來勸我修學。他怎麼說呢?他說要相信,自古以來多少聰明智慧的人都修這個法門,如果上當了,那些人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他用這個方法來勸我,就是上當,我們也甘心情願上一次當。抱定這個主意,下定這個決心,專修這個法門。如果自古以來那些人都沒有落空,那我們這一生決定不落空,勸我們要專修,要把其餘的法門暫時擱在一邊。法門無量誓願學,到什麼時候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所以現在我《大藏經》不要了,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要;現在要,我就去不了西方世界。現在只要抱定《彌陀經》就行了,用這個做跳板,求生西方世界。

  到西方世界再修無量無邊的法門,壽命長!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壽命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他是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的人也是無量壽。相好光明、生活環境,統統都一樣。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一樣,那是真正平等!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面貌跟佛一樣。諸位聽了不要害怕,統統都一樣,張三李四我都不認得了;那個時候你自然有神通,你自然不會認錯人。所以面貌決定是一樣的,這才叫平等。我們這個世間每個人面貌不一樣,不平等!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經題裡頭明白的告訴我們,不可思議功德。這是以《觀經》做比較,到這個地方講完了。

  ◎二、諸經

  下面再就諸經,淨土三經之外的,也有與這個經上意思旁通的,有不少,大概一百多部的樣子,在《大藏經》裡面。佛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的經論有一百多種,此地是略舉幾種。請看經文:

  玄義【復明通諸經者。】

  『復』是再說,再說它與其他經論有相通的。

  玄義【與諸大乘經意義相通,如淨名法華等,旁通如是,乃知此經,義理所該,深邃廣遠,不應視同淺近,自取愆尤。】

  這是略舉兩種。

  疏【淨名法華等者,此一心持名得生彼國,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淨名義。】

  『淨名』是《維摩經》,也是不思議經。《維摩經》上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而《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就是心淨,往生西方世界就是佛土淨,與《淨名經》上這個意思是相通的。《維摩經》上講的幾句話,也是值得我們參考,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那就是修淨土的人要特別注意淨心。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這是心淨則土淨。

  什麼叫做清淨心?心裡頭有煩惱就不清淨,煩惱是指七情五慾、貪瞋痴慢;有是非人我,有分別執著,就不清淨。清淨心好難!是難,不修不行。即使得不到長時間的清淨,你每天要能得到短時間的清淨。念佛這個心就是清淨心,你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是清淨心。這句佛號,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願力相應。你要記住,念佛的心是清淨心,念佛的時候打妄想,心就不清淨了。我們念佛修什麼?修清淨心。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念佛人要把身心世界看破、放下,少一分貪戀、少一分執著,就多一分往生的把握,這一點很重要。

  疏【又此一心持名,即以深心念佛,乃至獨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無侶,一心念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法華義。等者。】

  『深心』,從甚深之理而生的,也是從深厚的善根當中生的,叫做深心。《十地經》上講:入深廣心。《涅槃經》上說「根深難拔」,都是形容深心。這個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是屬自受用的心。一心持名就是深心念佛;持名是念佛,一心就是深心。可見得,如果你二心、三心,那就不是深心了。

  菩提心是以直心為體,直心就是《觀經》裡面所講的至誠心。這個心誠到了極處,至誠,這是菩提心的本體。有體當然有作用,作用分作兩方面,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眾生的。對自己的受用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深心。所以我們這個念佛要一心稱名。所謂一心,簡單的說,就是沒有夾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中沒有夾雜,這就一心了。我念這句佛號,我想別的事情,夾雜了,這就不是一心。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這就是一心稱念,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一心持名就是發菩提心。對待別人要大悲心,什麼是究竟圓滿的大悲心?給諸位說,勸人念阿彌陀佛就是究竟圓滿的大悲心。因為你勸他學別的法門,他這一生未必能成就,你勸他念佛,他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這個法門是即身成佛當生成就的佛法。所以勸人念佛是真正的大悲心,是諸佛如來徹底的悲心。

  你講經,講這個經是徹底悲心,跟講其他的經不一樣。《華嚴經》雖然也是徹底悲心,太長了,誰有那麼長的時間來聽?來不及!自古以來祖師大德他們的看法,《無量壽經》就是濃縮的《華嚴經》、小本的《華嚴經》,《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這兩部經性質相同,目標一致,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我們求生淨土。《印光大師文鈔》,時時處處都提到《華嚴經》,拿《華嚴經》來做證明,證明這個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是最重要,獨要。

  『獨入他家,一心念佛,乞食無侶,一心念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是《法華經》上所說的。《法華》所講的「實相妙理」,把實相這個微妙的道理比喻作蓮花。經題是法喻立題,名實互顯,叫做《妙法蓮華經》。這部經從前我們講過,講經題也費了不少時間,講本跡十妙,那也非常有趣味的。

  疏【略舉餘經,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是般若義。】

  『般若』,翻成中國意思叫智慧。世尊講經的次序,講方等之後講般若。念佛法門,信願持名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一相三昧。所以與《般若經》的教義並不違背。『大品』是大品般若。『若人散心念佛』,這是揀別不是一心,說明念佛的福報之大,不可思議。要想修福,怎麼個修法?念佛就好,肯念佛的人就有福了。這是講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畢是終了的意思,苦是果報;果報盡了。果報盡了,是什麼人?小乘講是阿羅漢,阿羅漢苦因苦果都完了,都畢業了,畢業就完了;大乘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統統盡了。你的福報不盡!福報太大了。這是散心念佛,一心念佛更不必說了,一心念佛,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成佛了。這是說明念佛這個福報之大,不可思議。

  疏【如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是圓覺義。】

  《圓覺經》是小《楞嚴》,性質跟《楞嚴》很接近。「圓」是圓滿的意思,「覺」是覺悟,大徹大悟,這叫圓覺。《圓覺經》上講,念佛三七日,這也是剋期取證。《彌陀經》只講七日,「若一日到七日」,《圓覺經》講三七日,就是打七,三個七連在一起。可見得提倡念佛的經論確實很多。

  疏【如五百長者子,稱七佛名,遂得見金色之身,成阿羅漢,是觀佛三昧義。】

  這個經就是《觀佛三昧經》,說念佛法門,特別強調修行正定。經上舉出『五百長者子』,也是修念佛法門。念佛就見佛,見佛呢?證果,都證阿羅漢果。那麼你就曉得念佛的功德。怎樣才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他用念佛的方法把見思煩惱念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而是生方便有餘土。稱名念佛,可見得它不是散善,散善沒有這個功夫,到不了這樣的成就。念佛能證阿羅漢果,可見得這一句佛號是定善,不是散善。其實定善、散善在個人的心,不在方法。你這個心散亂念佛,那就是散善,你一心念佛就是定善。

  疏【如菩薩六念,念佛第一。】

  『六念』,這是一般大小乘佛法都說,菩薩要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這是念三寶。我們早晚課誦有三皈依,就是念三寶。除念三寶之外,還要念三樁事情,「念施」就是布施;「念戒」,念戒律,一定要持戒;「念天」,天人的福報很大,天人的道德水準很高。所以菩薩要念這六樁事情。念三寶,我們常講就是念覺、念正、念淨,覺正淨。念施,施就是放下,常常想著要放下。念戒,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慧,這是三學裡頭的大根大本。念天,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要把心安在這六個境界當中。這六念,都可以說「自」,都可以說「他」。說「他」,三寶就是住持三寶;說「自」,就是自性三寶。

  末後這三個,布施、持戒是自己修菩薩行的因行,生天這是果報。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斷惡修善。天裡面,不只講生天(三界二十八層天)。佛經裡面天的意思很多,除這二十八層天之外,有義天、第一義天,第一義天就是如來果地的別號。這是講『菩薩六念,念佛第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